亮瑜现代校园冤家文: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四(有效教学的特征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2:52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十四(有效教学的特征思考)

1、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

原作者:陈晓端(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马建华(青岛师范学校)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06(2)   时间:2006-5-6

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发展目标在实践中通常由教育目的来描述,然后经由课程标准——学校教学目标——学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这一逐渐解释和分解的过程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到每一堂课,有效教学行为则是那些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教学行为,而从教育目的到课堂教学目标都是判断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现实依据,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必然体现出与它们相适应的特征,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变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特征都必然随之变化。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将学生之间孤立、竞争的氛围转变为合作的氛围,教学从片面培养应试能力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转变。这些新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在其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也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新特征。

1.1、开放性特征.

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⑴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表现在认识“异端”的价值,接纳甚至追求“异端”。学生的异端思想和行为大多来自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

①无论异端的思想和行为来源于何处都是学生创造性的释放过程,而且学术学习中的许多异端思想和行为是其理性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接纳异端的实质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空问,对学生的成长极具价值。

②对教师而言,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往往源于打破常规,教师以新的方式或视角来解决问题,“异端”则有可能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所以在必要时追求“异端”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⑵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知识。

①是容纳其他学科知识。新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因此,教学行为中所负载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所教学科而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对学生提出的跨学科问题,教师不能以与所学课程无关而拒绝回答,应以积极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

②是重视学生生成的知识。自我生成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生成的知识,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存在、获得及使用的条件等线索也被一起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存在,不为学习者所意识到,一旦环境中提供了相通或相似的刺激线索,缄默知识就被激活,促使以显性知识方式存在的主体部分与情境作用,于是就表现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即实现了自我增值。外在灌输的知识往往缺乏情境中的线索,孤立存在于学习者的头脑中,即使存在着知识能够运用的环境也无法被有效利用,更无法实现自我增值。知识的自我增值过程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是统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自我生成的知识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点。

⑶开放的教学行为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学习。学习有正式的学习和非正式的学习,前者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而后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场所。

①非正式学习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它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提供了实现的“机会空间”。非正式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体现在知识学习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社会技能(社会性)、人格、品德和情感的发展上。

②非正式学习是自发的学习,一般在行动中产生,通常是隐性的,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的一些无法言传和解释的行为倾向往往是非正式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来说,非正式学习可以起到促进或加深正式学习的作用,也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

③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学生自发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作为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对新课程有效的教学行为不仅应能引发传统的正式学习,更要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提供合适的条件。⑷教学行为的开放性还表现为积极地创造和利用情感性行为。一般而言,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和兴趣,而年幼的儿童往往无法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对其将来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故利益对他们而言是很渺茫的东西,兴趣则是他们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

①学校生活有趣,他们就愿意上学,否则就排斥上学。但学生的兴趣在初中及初中之前几乎都与其对教师的认可相联系,儿童喜欢某位教师就会导致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②教学行为的情感性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重要手段。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行为能将情感与理性结合,使作为客观精神产品的知识恢复其人性化的特征,促使儿童产生兴趣,并将“苦学”变成“乐学”。

1.2、个体适应性特征.

 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的目标是把学生发散的行为集中,使学生行为趋于统一,而新课程则要求把学生过于集中、一致的行为发散开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是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共同特征。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特征是通过下列途径表现的。

⑴教学行为多样化。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

①在教学过程中,当多种教学行为都可以达到教学目标时,教师一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可控程度高的行为,以保证自身权威和地位不受到威胁,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表现出一种惯性,那些不适应这种条件的学生就成为学校中的“边缘学习者”。

②教育中的活动大部分是共同活动,当学习者出现边缘情况时,所有的社会力量都会对其进行谴责,致使边缘学习者要受到双重惩罚:一方面自己感到有挫折感,另一方面被他人贴上不好的标签。

③多样化的教学行为能为有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适台的学习条件,减少“边缘学习者”出现。由于在改学过程中教师惯性化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积极性、思维参与水平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教师使用某种教学行为学生必然以某种相应的行为去应对,其中各种积极、消极的因素也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样,即使优秀学生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发展水平也是相对确定的。

④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师生双方近乎凝固的创造性才能被激活。所以,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不仅是满足有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需要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要求。

⑵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照是现代社会平等、公平价值观的要求。真正的公平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而不是全体相同。

①它要求教学适应儿童的各种差异。从发展的眼光看.差异的存在使教学活动免于沦为机器加工厂,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使学生能在与他人的比较和评价中获得自我概念。

②“个体的差异是民主的力量源泉”,差异的存在使合作成为可能,使个体间优势互补在需要学生自主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个体学生总能遇到一些超出其个人知识能力范围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存在使问题的解决成的可能,个体学生则在他人或者群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发展,如果千人一面,新问题的出现必定导致整体学习的阻滞。因此,教师需要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发展。保持课堂的活力。

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信息技术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教学无异于空想。

①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在组织群体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在一个生理年龄为六岁的学生群体中,其心理年龄是从三岁到十一岁.在同一时间满足差异如此巨大的学生需求是十分困难的.

②有学者提出:“没有任何东西比学生不按同样的速度或方式学习这一无情的事实更让教育者发疯了。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机交互作用成为可能,可以将教师从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个别指导。

1.3、反思性特征.

教学行为的反思性特征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它不仅作为一种手段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于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这一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如下方式表现。

⑴教学行为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目的意识性。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对自身行为负责,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中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要思考其后果。

①教师了解自己所选取的每一行为的意义,教师选择某一行为时在其内部总有一个声音在提示他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为。

②那种为消磨时间而选取的行为被负责任的行为代替,机械模仿他人的行为转换为批判地吸收,他人的经验因此对教师更具借鉴意义。

⑵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新课程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口头说教就可以实现的。

①教师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最有说服力因为有权力和威望的人很容易被他们周围的人模仿,孩子们很容易将教师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自身必须首先拥有会发现的眼睛;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思想者,自身必须首先是思想者;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自身必须是一个研究者。

②随着课程管理和课程设计权力的逐渐下放,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度的同时教学的难度也逐渐加大,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仅取决于教师是否“会教学”,还取决于教师是否会研究”。因为对课堂和学生最有发言权的是教师,如果教师能够将教学和研究内容同意,就可以设计出适切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⑶将经验不断上升为实践智慧。任何教学经验只有转化成实践的智慧才能对教学行为的转变产生影响。

①深层的价值观和人性观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也是以实践智慧为中介进行的,它们只有转化成实践的智慧才能对教学真正产生影响,否则只是一种外在于实践的知识。

②“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反思是经验从无理性根据的常规转化为关于实践的真知灼见的唯一途径,它以经验感悟的方式——“一个人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深掘开去,直达普遍真理之流”——实现了经验到实践智慧的升华。

⑷将他人的理论与自我的理论链接。他人的理论,即由政府、教育专家所倡导的或强迫灌输的理论。

①自我的理论是从教师自身的实践中生发出的理论或找到了实践之根的他人的理论。真正决定教师行为选择、为教师提供行动力量的是自我的理论。

②教师拥有的他人的理论是教师对理论的理性认识,与自己的实践是两回事,教师从理性上认可了有价植的他人的理论,但在实践中仍然以自己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主体性夸夸其谈,但在实践中却不给学生任何主动权,教师可以在述说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仍然实施填鸭式教育。

③他人的理论只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理论才能对实践产生作用,否则只是一种口号,似乎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而事实上是根本没有理论。说教只能让教师获得他人的理论,他人的理论转化为自我的理论只有借助于教师自身反思,在实践中三寻找理论的痕迹,思索实践与理论的相通之处,他人的理论才有可能成为教师自我的理论。  

1.4、解放性特征.

解放即解除约束,获得解放的个体处于自主的状态。教学行为的解放性特征即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所以学生的解放与教师的解放同步进行,学生主体性的提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性水平,教师主体性水平的提高又带来学生的进一步解放。解放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以下方式得到实现和体现。

⑴以协商和对话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机制。人类解决冲突的机制可以是控制,也可以是协商。因为人类的交往形式有对称型,也有补充型,前一类型的交往主体拥有完全相同的自由,而后一类型中交往主体的一方控制着另外一方。

①与对称型交往相适应的解决冲突的机制是协商,与补充型交往相适应的解决冲突的机制是控制。师生交往不是完全对称的交往,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拥有同样的活动自由,双方的行为是不可逆的,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并指定学习任务、承担中心角色并尽量减少学生与学习无关的讨论,学生则不可能对教师拥有同样的权力,以这种形态表现的控制几乎是教师职业行为与生俱来的特征。

②师生的交往也不是完全的补充型。因为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事情,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环境中具有能动性的因素,无法完全支配学生,而且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学习的个体,控制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协商和对话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③教学中的师生冲突的实质是学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要求的冲突,学生的自然性表现为贪玩、不爱学习,只学自己有兴趣的东西,社会性的要求则是要求学生刻苦、努力,教师却往往将冲突视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由此引发的控制通常只是教师以追求效率的幌子对自身权威的维护,控制演变成为压制,以教师扼杀学生的自然性为最终结果。在短期内,这的确能够解决冲突,但长期压制必然使学生失去活力,使教学失去活力,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丧失殆尽,新课程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④外部控制只能使行为暂时改变,自我控制则可以促使行为发生持久的变化,最好的管理和约束是人的自我约束和管理,协商和对话所表现出的对学生意志的尊重、对学生处境的体谅反而能够激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对其行动负责,从而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冲突因此也不再是对教师权威的威胁,而成为师生行为改变的契机。

⑵赋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力。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取决于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与度,过度监管导致学生对学校满意度降低,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投入,从而导致教学低效。

①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时间主要花在学习上,学生参与学业活动是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方式,所以教师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是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重要方法。

②教学中的赋权表现在两个方面:ⅰ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自主既表现为对“物”的独立能力,又表现为对“人”的独立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合作能力都是基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首先应从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开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规律来学习。ⅱ是接纳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过程。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能增加教学中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危及教师的权威和安全感,所以“教师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无论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或是教学上的改变,教师倾向于不会与学生讨论或者征询他们的意见。

③教师较少和学生讨论教学的内容及学习目标,他们也较少与学生一起讨论及选择适合的教材。这使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生感到自我被控制的威胁,顺从的学生则变得更顺从和缺乏独立性。

④让学生参与教学决策,具有民主思想的学生会因为教学决策中反映了自己的声音和意志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单纯通过内容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学生对自己决策的执行是兴趣和责任的统一,学习会因此而更主动。对于顺从的学生而言,参与教学决策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力量,从而改变一味顺从的习惯,学习将变成饶有兴趣的探索自身力量的过程。

⑶教学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效教学行为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儿童的主动学习越来越重要,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需求引发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①教师的作用逐渐由控制转向制造引发学生进步的困难,提供学习方法的支持,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和管理,教师的主流教学行为开始向支持和引导的方向发展.

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有效教学行为的要求改进自身行为,是学生学习方式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根本前提。

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特征与策略的思考

原作者:孟州市明珠小学  贾红玲   来源:《素质教育论坛》杂志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素养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直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其中,课堂有效教学是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教改发展的必然要求。

    2.1、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理念.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对有效教学尤其是有效教学的发展策略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黎奇老师在这方面曾有过一些有益的探索[1]。课堂有效教学是指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通过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获得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最优化发展,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⑴课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判断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新课程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

    ⑵课堂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效.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强调教学效果。而教学的“效”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强调对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成效。

    ⑶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课堂有效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活动,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关照之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反思和创新贯穿于有效教学的始终。

    2.2、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⑴灵活多变的开放性.教学行为的开放性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   。开放的教学行为给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较多地依据自己的能力、个性来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⑵显著的个体适应性.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教师传统教学行为的目标是把学生发散的行为集中,使学生行为趋于统一,而新课程则要求把学生过于集中、一致的行为发散开来,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展。

    ⑶和谐的师生互动性.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能够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期望策略,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有效教学氛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自然、和谐的互动与沟通。

    2.3、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就要围绕课堂教学各要素,深入优化教学环节,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有效教学环境,加强有序的课堂有效教学管理,构建和谐的课堂有效教学氛围,积极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推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发展进程。

    ⑴注重细节,把握时机,深入优化有效教学环节.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知识要求是,不仅要选择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显性、普遍性、中立性的知识,也要选择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隐性、地域性和价值性的知识,以实现课堂知识的多样性。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拥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并能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师生在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真情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样,师生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诱导从学生那儿得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做生成信息裁剪者,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及情感与价值观。

    ⑵形态多样,优化配置,积极拓展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有效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重教学环节设计、轻学习形态规划的现象,要根据不同学习形态的各自优势和适用范围,从学习课程的性质、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所要完成的知识类别等教学任务和希望学生生成的智能结构出发,认真设计课堂展开环节的学习形态,实现教学环节和学习形态的最优化配置,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新教材中还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适当地将教材进行拓展、延伸,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⑶以人为本,强化管理,努力构建师生和谐氛围.有效的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可靠保证。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意愿就越强、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立并维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既要尊重学生权利,又不放弃责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教师控制+学生服从”的传统课堂秩序,建立与新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师生平等、人际和谐、共同参与、共同遵守、使问题行为最少化的课堂秩序,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方面,山东杜朗口中学的课改经验值得借鉴。

⑷教师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渊博学识、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程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情况等,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有效要素。

3、“求简、求实、求新、求效”——常态课堂有效教学的共性特征

原作者:射阳县新坍小学 唐毅  时间:2008-5-28

3.1、常态课堂有效教学特征.

⑴有效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获得协调发展。

⑵通过常态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3.2、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

参加2008年盐城市小学语文(高段)“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⑴12位执教教师虽然教学准备时间较短,但都立足常态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新颖,教态落落大方,评价语言多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上高潮迭起,构建了一个和谐、有效的课堂,给听课者带来美的享受,犹如一场及时的春雨,为听课者解读了常态课如何向优质课转变!

⑵12节课,不约而同的都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单老“求简、求实、求新、求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①“求简”表现在目标简单而明确,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求实”表现在对学生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在训练;②“求新”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创造新意,激起学生朗读文本的兴趣;③“求效”表现在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做到扎实有效。

⑶这中间盐城市第二小学单林林老师在执教《云雀的心愿》对朗读的指导使我很受启发。

①《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后,小云雀明白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②针对教材的特点,单林林老师把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当作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单林林老师做了如此精心的设计:ⅰ指名读课文;ⅱ请举手的同学站起来读;ⅲ想读的站起来读;ⅳ谁有信心读好的,用你的眼神、手势告诉老师;ⅴ推荐班里读得好的学生读,推荐有进步的学生读;ⅵ咱们班谁胆儿特别小?请他来读一读。

③指导胆儿最小学生朗读具体过程如下:ⅰ师:班上哪位同学胆最小?(学生一致推荐一个女生).ⅱ师:(亲切地)敢读吗?到台前来好吗?ⅲ生声音很小地读课文。ⅳ师:(师搂着该生肩膀鼓励她)你的声音很好听,再大点声,把你那悦耳的声音传送到每位同学的耳朵里,好吗?ⅴ生:大声地读起了课文。(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⑷虽然我们每位老师都会在教学中设计指导读书的过程,但能象这样,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短时间内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使学生有明显进步的确了不起!

4、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

摘自:2007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08-10-9

4.1、有效教学的原则与标准.

⑴“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原则归结为五大方面:理解学习者、理解学习过程、创设支持性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建立有益的学习伙伴关系、密切联系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点。

⑵“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通过确定科学的衡定标尺来规范和督导,其指标内容应是多维的。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①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②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③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④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⑤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⑶有学者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①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②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③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④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⑤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2、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

⑴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应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观是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是教师共同参与和制定的基于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其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发展现状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方法和教学评价。

②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基于教学单元来考虑,以拓展教与学的空间,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还有学者强调,因为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

⑶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从关注知识教学转向关注教学事件是后现代教学观的重要转向,是重建“有效教学”评判标准的关键所在,也正是后现代有效教学的使命。

   4.3、“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

⑴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不再以知识权威和绝对权力的姿态走进教室“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充当课程实施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多种角色。

⑵教师的能力正在发生着从“传递力”向“创造力”的转变,教师的视野正在发生着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正在发生着从“控制者”向“引领者”的转变。

   4.4、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

⑴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机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

⑵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