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港币去哪换人民币?:《道德经》的产生及与 道教的历史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6:31
《道德经》的产生及与 道教的历史发展 [ 2006/11/25 12:18:00 | By: 杨波 ]   3 推荐

作者:杨 波
关键字:道德经产生的历史背景、道教的产生、道德经及道教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时期老聃所著。为什么说是相传呢?这里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老聃及其生活的历史背景。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东),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馆长。老子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这个时期,周天子的中央政权早已成为摆设,地方政权视王权为玩物,整天打着仁义的旗帜到处打打杀杀。做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老子面对这样一个诸侯并起、王权衰落、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肯定会透过悠远的历史,来分析当时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弊端和不良习气,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无为而治”的不朽思想。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这是孔子将要到周王朝中央政府访问时,问礼于老子,老子的一番答语。从老子这段答话中,反映出他关于“道”的思想。《道德经》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文中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战国中期距离老子已有百年之远,由于成书时间的原因,学者的质疑也就无可厚非了,笔者对此也持衷肯态度。
    《道德经》的传播,与道教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道教源于中国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术,成型于东汉时期。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在今天的四川大邑县鹤鸣山布道,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初次入道者叫“鬼卒”,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传播的主要对象为低层的农民。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徒习道,张道陵规定了以“治”为传道单位,“治”的头领叫“祭酒”。公元下141年,即东汉永和六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四篇,为道教成型的开始。他奉老子为教主,尊称为“太上老君”,并用符水咒法为低层的百姓治病。到公元143年,即东汉汉安二年,发展到了二十四治的规模,传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庆、甘肃、青海一带。张道陵嫡孙张鲁,东汉末年,以“五斗米道”布于汉中,利用宗教的势力,雄居汉中三十余年,后归顺于曹操。东汉熹平年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在东汉末年,一度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史称“黄巾起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成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它们奉三清为最高尊神,敬拜中国古代圣哲贤杰,承袭敬祖祀神的传统,敬拜古代其他神仙。张道陵被教徒尊称为张天师。进入西晋后,士大夫中也有加入五斗米道进行修炼,五斗米道遂成分化趋势。    
    东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道教的思想,创立了道教神仙方术派。他把道家的术语附会到金丹、神仙的教派理论中。他反对道家的“无为而治”,提出了“身在山林,而存魏阙”的出世入世说,尊“玄”为自然的始祖。葛洪撰《抱朴子?内篇》,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神仙思想。他提出了道家思想应该与儒家的纲常思想相结合,以神仙方术养生作为内在的修养,以儒家的主张做为治世的理念,使道家的思想趋于系统化、理论化。神仙方术派的炼丹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产生,间接地作出了贡献,抑或有人说“火药”是道家发明的,也不为过。同时,葛洪在自己的著作中,保存了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著作或部分民间方剂,并且最早记录了天花、恙虫病,因此葛洪又称为中国古代的医学家。
    道士,作为道教的宗教职业者名称,始于南北朝。北魏时期,河南嵩山道士寇谦之,秉承西晋张道陵曾孙张盛创立的“天师道”,在魏太武帝的强力支持下,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约法,制订了道教乐、章、诵戒新法,彻底改革了张道陵的旧天师道,创立了以礼拜修炼为主要对象的新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刘宋时期的陆修静,整理了三洞经书,制订了斋戒规范,创立了“南天师道”。这一时期,钟情于道教的有志之士,开始将道经进行有意识的汇集,为道教日后的兴盛垫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唐宋时期,道教继续盛行。由于魏晋南北朝时的玄学盛行,炼丹术极其发达,人们梦想通过服用所谓的仙丹和习练神仙导养之法,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心愿。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推崇道教,喜好神仙之法,经常服用道士们烧炼而成的仙丹。由于上至所好,信道之风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唐开元年间,道教经典大量地被汇集在一起,形成了“藏”即“道藏”,并编有《洞琼纲目录》。宋徽宗赵佶,对道教更是痴迷终生,在各地大力建筑道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年间,“藏经”开始刊印于天下,即著名的《政和万寿道藏》。唐宋时,南北天师道与道教的上清、灵宝、净明其他各派逐渐减少分歧,形成了合流的趋势。同时,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开始散见于文人的记载。八位神仙的故事也在民间传播的很广,但八位神仙的姓名处于确定的状态是元代形成的。
    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在今天的山东烟台(古称宁海)全真庵布道,他主张佛、道、儒三家合一,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拨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以“真功”、“真行”俱全为基本教义,创立了“全真道”。其徒丘处机,在王重阳死后,潜修于龙门山,形成了全真教的“龙门派”。后获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接见,被成吉思汗尊称为“神仙总领道教”,并在元大都兴建了白云观。全真教后分为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华山、嵛山、清静七大门派。丘处机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赠其“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金元之际,刘德仁创立了“真大道教”,萧抱珍创立了“太一道”,传播的区域在今天的河北境内,由于势力单薄,数代后即失传湮灭了。公元1304年,元成宗大德八年,张道陵第三十八代传人张一材,被授与“正一教主”。这时南北天师道、上清、灵宝、净明各派皆归并于正一派,并逐渐演绎成龙虎山、合皂山、茅山三大篆派,这三派皆由张一材统领。至此,道教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随着这两大教派的兴起,开始出现了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全真教偏重于丹鼎,必须出家静修,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坤道”。正一道偏重于符篆,道士多居家修炼。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加强了道教的管理及道家经典著作的汇编。明代设置了官署道录司,清代沿袭,专掌道教徒事务,府设道纪司,州设道正司,县设道公司,其主官称正副印,下又设各种部门。明英宗正统年间,汇编有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装四百八十函的《正统道藏》。明万历年间,又汇编有一百八十卷,分装三十函的《万历续道藏》。清代,继续加强了对道家经典的辑要,康熙年间有多种道藏刊印于世。道教主要在汉族地区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传播和影响。、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南洋一带。道教的盛行与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地影响。《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经典,与道教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笔者对道德经产生和道教的形成后,在中国历史上的演绎过程。了解这些历史事实,对正确认识和继承老子的道家思想具有重大的帮助。    
                            (写于2006年5月10日)

“ZFTX”

  阅读全文(183) | 回复(1)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上一篇:《论 语》 漫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