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尺是多少厘米:给家长的一封信-------朱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45:00

给家长的一封信

    今天中午和一个家长做了一些交流,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差不多,一个鼻子两个耳朵,慢慢的大家开始有差别,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一般,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些差别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心中肯定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天赋,学习动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等。今天我只谈一点,就是学习动力。

    人为什么会有学习动力呢?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条,就是需要成就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竞争意识强的人,对成就感的需求更足一些,这几类人的学习动力相对也足一些。如果自己家有一个学习动力很足的孩子,那么这样的家长是幸福的,因为这样的孩子基本不需要怎么督促,他们自己就会努力学习,家长特别省心。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怎么办呢?我们老师闪亮登场!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观,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认为老师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现在看来,这个观念只说出了对老师的最低要求,我们认为,现代教育对老师的要求已经提高了,老师不再仅仅只是一个传播者,更重要的应该是唤醒,激发,鼓舞(这是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对教育艺术的精辟见解,我个人非常认可)。

    各位可以想想,是否曾经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是否也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而对一门学科有排斥?在学校是这样,在我们培训机构也是这样,功底最好,解题能力最强的,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老师,最受欢迎的一定是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往往很多时候不自觉的就能感染到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除了教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唤醒学员的学习动力。

    问题是,如果学校的老师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出马了。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的时间远大于学校老师,所以父母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现在不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肯定是少数,家长们犯的错误并不是不管孩子的学习,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或者参与热情太高。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有不会做的题目就着急,恨不得马上就帮孩子做出来,我觉得这样是不可取的。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只是想在孩子们面前表现自己的实力,让孩子产生崇拜感,这不是正好反过来了么?本来应该是孩子收获成就感的时候,家长们却抢走了这些成就感,这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是一种打击。

    毕竟很多家长并非教育出身,学过的很多知识也已经相当久远了,有时候往往讲不清楚,反而起到了误导的作用,我尤其反对家长直接把解题过程一股脑全部扔给孩子,除了帮孩子完成了作业之外,毫无意义。

    那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如果是孩子遇到了不会做的题,不要去打断孩子的思路,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不能让他们产生依赖感。如果实在不会,也应该是引导式的给出一些思路,而不是帮孩子全都做出来。比如学生问我一道题,我会先问他,最近学校在学什么?你们老师怎么讲的?这其实都是在帮孩子回忆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然后我会给个大概的思路,提醒一下这道题会考察什么知识点,什么技巧,剩下的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如果还不行,我会给他讲一遍,但是我会强迫自己讲得很快,最多在关键点的时候提问:你明白我的意思么?然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解题过程,他实际上是在自己捋一遍解题思路。那种讲一步,让学生写一步的教法,我觉得对学生的帮助极其有限。家长们不妨也试一试这样的引导方式。甚至有时候可以和孩子比赛,提完思路之后大家一起做,看看谁先做出来,有的时候要故意让着孩子,你要明白,这个时候不是表现自己的时候,而是让孩子表现的时候。孩子先做出来之后,还可以让孩子给自己讲一遍,最后来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加上一句:宝贝,你真聪明!你想想,孩子是多么有成就感啊!他一定还想给你讲题,那必须得好好学习,学习动力也就来了,而且还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程度一般,自信心不足的学员家长,如果是学习自信心爆棚的学员,家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总之,家长如何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这是个技术活,不过原则一定是要让孩子收获成就感,要让孩子表现,辅助以一定的鼓励手段,效果就会显现。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如果家长们有更好的心得,可以跟帖,我们一起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