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无双祝融变身:老舍一首遗诗揭开的秘密 "盖山东"董莲枝(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4:33:04

老舍一首遗诗揭开的秘密 "盖山东"董莲枝(图)

2010-07-05 11:29: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老残游记》中的“大明湖畔美人绝调”,明湖居黑妞白妞说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一代梨花大鼓名家,“盖山东”董莲枝这个名字,如今恐怕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当年老舍的一首遗诗,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昔日大明湖畔的鹊华居和趵突泉畔的望鹤亭,曾是老舍先生经常光顾之处。在他写于济南的一个短篇小说及后来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我们还可多少看到这位女艺人风姿绰约的倩影。

听罢扬州断肠曲

轻寒乍暖未分明,柳盼春阴花盼晴。

听罢扬州断肠曲,江南三月雨无声。

老舍这首绝句作于1938年冬的雾都重庆。题为《听梨花大鼓艺人董莲枝唱剑阁闻铃即兴》。此诗在近年张桂兴《老舍旧体诗词集注》中未见辑入,系多年前常任侠《忆老舍》一文中的记载。当年在重庆,抗敌文协会员常任侠,经常与老舍一起看演出。而且常先生是诗人,故此记当无误。

解读老舍这首遗作,我们会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先说老舍题咏此诗的原委。

当时的抗战陪都重庆,聚集了不少从北方流亡入川的民间曲艺艺人。艺人们在市中心租下一家名为“升平茶园”的说书场子,靠演出以自活。既演传统曲目,也演唱一些抗战大鼓。那时老舍先生经常邀上抗敌文协的朋友们,前往升平书场看演出。一次听梨花大鼓艺人董莲枝唱《剑阁闻铃》,即兴感赋此诗。

诗中“扬州断肠曲”是用典,即指梨花大鼓《剑阁闻铃》。

董莲枝开场几句唱词为:“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万里西巡君前去,何劳雨夜叹闻铃。”

这个段子演唱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马嵬坡护卫军哗变,杨玉环被马前赐死,李隆基随军继续入蜀。西行途中夜宿剑阁,在冷雨凄风伴檐铃声中,唐明皇思念爱妃杨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

遍查老舍现存旧体诗词,为鼓书艺人题咏者,仅此一首。可见董莲枝确乎技艺不凡。但老舍为何偏偏对这阙“断肠曲”情有独钟呢?

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闻铃》为大鼓书中的名段,也是董莲枝最拿手的段子。二是《闻铃》中的凄切悲壮之情,与战乱中老舍孤身漂泊异乡的心境契合,故深深打动了他。此外,恐怕还有一个深层心理情结,即《闻铃》是由八旗子弟书高手韩小窗的《忆真妃》化来的。作为旗人的老舍对此了如指掌,自有一种亲切之感。而这是不足与外人道的。

当然最重要的则是,这家“升平茶园”书场是山药蛋富少舫开的,《剑阁闻铃》这个段子是董莲枝女士唱的,两位艺人都是他的好朋友。老舍要为他们捧场,为他们扬名。

董娘绰号“盖山东”

梨花大鼓,今称山东大鼓。说起梨花大鼓,人们首先会想到《老残游记》中的“大明湖畔美人绝调”。刘铁云的描写出神入化,明湖居黑妞白妞说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初以来,山东大鼓更是群芳争艳,名手辈出。继黑妞白妞之后,济南又出了“四大玉”(谢、赵、孙、李)。谢大玉技压群芳,位居“四大玉”之首。

1925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谢大玉,在她25岁时重回济南。

上世纪30年代至抗战前,曾长期先后在大明湖畔的鹊华居和趵突泉畔的望鹤亭演出。其时正在济南的老舍就居住于趵突泉畔的南新街,当听过谢大玉的梨花大鼓书。

那么,董莲枝何许人也?她的技艺又如何呢?

原来,董莲枝亦是昔年济南曲坛一枝花,与“四大玉”为同时代艺人,其年龄小于谢大玉,而大于其他“三块玉”。世人皆知,昔日谢大玉有“红妆柳敬亭”之称,殊不知,当年董莲枝则绰号“盖山东”。只不过,她这个“盖山东”长期在江南跑码头,今已不为家乡人所知罢了。20年代初,谢大玉西去开封、洛阳,北上京、津之时,董莲枝则南下江南,去了六朝古都金陵闯荡。

董莲枝是1923年,她19岁时,到了南京的。

当年秦淮河最火爆的鼓书场为奇芳阁茶社。每日门庭若市,楼上楼下座无虚席。“盖山东”董莲枝即献艺奇芳阁。后来的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曾说:“我是在南京夫子庙听梨花大鼓演员董莲枝,从而喜欢上《剑阁闻铃》一曲的。”

梨花大鼓多为“片儿书”(唱段),董莲枝最拿手的段子便是《闻铃》和《悲秋》(黛玉悲秋)。它们很对文人的口味,因此她的演唱不仅深得业内同行的好评,也颇受文人雅士们的喜欢。当年南京许多学术界名流,如傅抱石、陈之佛、张恨水、张友鸾等都是奇芳阁的座上客。其中时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的词章书法家胡小石,曲学泰斗吴梅得意弟子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卢,最是董娘梨花大鼓的知音。每逢董莲枝登场,二人必往听之。

20年代董莲枝就在南京编印了她自己的唱词集《梨花大鼓书词初编》,后更名为《莲歌》,于1931年6月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莲歌》左右面共90页,封面署:董莲枝梨花大鼓原本,怜莲居士编订,作者江上不老翁。

梨花一曲绕秦淮,年年花落听歌夜。“盖山东”董莲枝久负盛名于南京秦淮河,自然是她技艺高超,相貌好唱得好,风姿绰约,才貌俱佳。但更难得的则是,她有文化,识文解字。不仅懂得唱词的意思,甚至能自己度曲编词。

富少舫与董莲枝一样,也识文解字。他这个“山药蛋”是个“文化蛋”。这决定了他们与其他民间艺人相比,更易于与文人雅士们交流沟通,更晓得全民抗战的民族大义。

恐怕也是老舍之所以与董富二人结为好友的重要原因。

抗战中南下,老舍是1937年11月18日晚到达汉口的。而董莲枝和富少舫等北方流亡艺人到达武汉的时间,可能比老舍还要早。

1938年5月九江失守,武汉危机,7月底老舍等文协驻会人员撤退到了重庆,董莲枝和富少舫等20多名民间艺人也流亡到了重庆。 

文人珠玉儿女喉

当年抗战陪都重庆的升平茶园是怎样一个情景呢?

曾克女士时为第五战区抗日文工团团员,她在后来回忆老舍的文章《礼重义更重》里,描述过当时升平茶园的演出盛况。文中说

“从临江门上了坡,老舍熟悉地带着我们直奔当时的重庆市中心,现在叫解放碑的一家书场。”“那天听的有京韵大鼓《火烧赤壁》和河南坠子《庵堂认母》等,演员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因年代太久,名字记得不很准确了。只记得说京韵大鼓(应为梨花大鼓 笔者注)的董莲枝(女),说相声的董长禄(艺名小地梨),说滑稽大鼓的富少舫(山药蛋),还有富少舫的养女,很年轻的京韵大鼓演员富贵花。”

“这是我第一次在剧场(最简陋的)里欣赏到民间这么优秀的艺术,也是第一次听到把爱读的古典小说中的故事有音韵,有表情,还伴奏着悦耳的琴弦朗诵出来。我完全被吸引住了,书场里有时真出现了《老残游记》中大明湖白妞说书时,静得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响声的境界。”

曾克女士的这段回忆,为后人保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录,殊为难得。

的确,当时升平茶园的演出很是叫座。首先是阵容强大,曲目繁多。曲种有梨花大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外、相声、双簧、京剧清唱等。男女艺人则有花佩秋、苏万玲、吕小秋,秦冰如、欧少久、董长禄、叶立中等多达20余人。虽为北方曲艺,但川人看着新鲜,何况流亡至此的家乡人也不少。

而升平茶园是重庆市内唯一一家曲艺场,所以每晚座无虚席,生意十分红火。

可惜好景不长。1940年日寇飞机对重庆施行狂轰滥炸,升平茶园被震塌。不能演出,没饭吃,重庆呆不下去了。

于是富少舫、董莲枝一班艺人,又由欧少久牵头,众人搭乘“黄鱼”货车,长途跋涉,前往黔、桂、滇等地“开码头”。

《鼓书艺人》留余韵

30年代,富少舫和董莲枝都曾在济南演出。

时在济南的老舍,很有可能听过两人的大鼓书,但显然已无从查考了。

不过,我们在却可在老舍《鼓书艺人》中多少看到董莲枝的身影。

老舍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写了两位年轻女鼓书艺人,一正一反两个角色,正角是方老板的女儿“方秀莲”,反角是唐老板的女儿“唐琴珠”。而老舍在济南时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未一块钱》。在《未一块钱》里,老舍也写了两位年轻女鼓书艺人,也恰恰是设置了一正一反姊妹俩,正角名“史莲霞”,反角叫“金翠”。前后两篇小说不仅结构相似,而且老舍在两篇小说中描写她们登台亮相的文字也十分相近,无论“史莲霞”还是“方秀莲”,让她们登台唱的,都是同一段大鼓书《大西厢》(当年鼓王白云鹏最擅长者)!

由此可见,女鼓书艺人的形象在老舍脑子里乃是酝酿已久了。《鼓书艺人》中“方秀莲”并非全然富贵花的化身。从“史莲霞”到“方秀莲”名字中都有一个“莲”字,自然是蕴含着“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而也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董莲枝。有多少成分不好说,但不能不说是有那么点影子存在的。(李耀曦)

(责任编辑:王蕊)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