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简历老公是谁:本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29:51

本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动力


  11月10日晚看到云南电视台播放的关于日本“南进、南进”的节目,节目以新上台的日本野田内阁的“南洋外交”为热点话,还回顾了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南进”政策,最终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是野田政府的南洋政策是二战期间日本“南进”政策的继续,要中国人提高警惕。中国因历史原因,对日本最近在南洋的的动向保持警觉也可以理解,所幸,邀请的两位中国的日本与国际问题专家的意见尚属客观、平稳,起了平衡作用。

  日本二战前的“北进、南进”谋略,最后变成了入侵亚洲的帝国主义政策。这个政策为亚洲人民所唾弃,以失败告终。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推动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出现了民主政体,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虽然一部分日本右翼势力至今还想为战前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翻案,但日本的主流舆论拥护民主主义的价值观,以各种形式向曾经伤害过的亚洲人民作出了道歉。野田内阁的海权扩张政策,是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与中国的海权主张发生了冲突。不可否认,这种冲突的实质,与战前日本的大陆政策有某种连续性。

  战前日本的大陆政策靠武力来推行,而武力来源于军国主义的国家体制,这种国家体制也是西方式近代国家的一种翻版,由于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失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但野田内阁的南洋外交,是在双方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展开,可以说,是亚洲国际关系的新形式。笔者认为,推动这种亚洲新型国际关系的动力是全球化。

  以全球化为动力的国际关系,出于国家或地区在新时代的安全与生存需要。这里的“安全”有文化层面的,也有海权层面的。文化层面的安全要求突破民族主义框架,寻求文明层面的连带,如日本与韩国、台湾、越南的关系,可以从文明利益的角度,获得彼此的认同,而海权层面的安全要求会产生彼此利益的分合。韩国、台湾、中国大陆都与日本有海权的纷争,但韩国与台湾没有因为海权的纷争而影响与日本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东亚文明中的中国与日本的冲突,是一种体制或意识形态层面的冲突。

  中国在这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在道德层面,“国家利益”取代了毛泽东时代的“大公无私”,正是这个日益成为关键词的“国家利益”,驱使中国用来自西方历史经验的主权观念来重新塑造自己。这样,中国就与努力要从“近代国家”的框架中突围的现代日本,在对外关系的层面发生了冲突。要变身为近代国家的中国,与要从近代国家突围的日本,在体制与意识形态上又一次有可能成为冤家对头,这引起中国及海外中国人的警惕也情有可原。

  中国目前发展势头仍然强劲,要成为“近代国家”,就要维护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全国性的金融垄断体制,还要扩大军费预算,加强海军建设。这些措施的反面,就是压制地方的利益追求,反对地方的个体金融体制,及建立地方安全保障体制。日本本来也是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国家体制,随着民主化的深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地方利益也更加受到尊重,在地方利益里面,还包括方言权利与地方记忆等文化层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家利益”的内涵发生了转变,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上,推行国企民营化,价值与利益关心的重点,从“国家”转向了个人,以及个人所归属的地方社会与个体企业。

  日本在经历了20多年的低迷以后,又以新的姿势 ——全球行为者的身份出现在亚洲。这个身份是从以前的近代国家脱胎而来,却完全是新的面貌、新的角色,在个人价值上尊重自由意志;在文化认同上,体现了东亚文明的现代价值;在国家利益的追求上,争取国际共同富裕的双赢局面。

  东亚文明中的全球行为者,正在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推动者与型塑者,中国不能从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或历史记忆的角度,来看待日本南洋外交这一亚洲的新的国际现象。由新加坡提出,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编按: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构想,已经进入政治实践的阶段,野田政府的南洋外交也是其中一环,环太平洋的国家与地区的“利益”,要在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圈的共同利益下重新定义,全球化正在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新动力。

  中国朝野是否可以把来自日本及其背后的美国等国的全球化压力,转换成自己的改革动力,参与到更深层次的全球化进程中去,则取决于中国人的政治智慧,而明智的抉择,则取决与对21世纪国际关系新动向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