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添作五出自包公:读者欣赏·大师巨匠: 天下第一繁:王蒙及其山水画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17:39
2011.11.26天下第一繁:王蒙及其山水画艺术
节选自《读者欣赏》2010年第5期《大师巨匠》栏目
      美术史文献中,常将王蒙和倪瓒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元末画家相提并论,与倪云林的萧旷简洁不同,王蒙的画作“繁而不乱,景色郁茂,布满全幅,又能展现出广阔空间,做到密而不塞,被董其昌称为‘天下第一’”。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早年曾任小吏,后因红巾军起义爆发,遂弃官隐居于临平(今浙江余杭)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张士诚占据苏州时,他曾居苏州数年,是聚集在当地的诗人、画家中的知名人物。明初王蒙曾出任山东泰安知州之职。
          1380年,王蒙因“胡惟庸案”受牵连下狱,后死于狱中。


青卞隐居图 轴 纸本墨笔 140.6×42.2cm 上海博物馆藏
     近年有学者将王蒙作于1366年的杰作《青卞隐居图》与其生平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此画是为赵孟頫之孙即王蒙的表弟赵麟而作,描绘的是赵家在浙江吴兴西北青卞山中所建的私人山庄,是寄托隐逸思想的作品。王蒙早年曾画过数幅这类作品。这幅画采用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山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通往外界的通道为画面下部的溪流和小径,小径之上正有一人策杖而行。此画所表现的恬静安适,与当时的现实恰恰相反。此画绘制之时,张士诚与朱元璋两军正在附近一带酣战,乡绅们平静的生活遭到了破坏。《青卞隐居图》所表达的可能正是对骚乱中失去的理想生活方式的怀念。这幅画吸取了董源、郭熙乃至北宋大山大水类型的绘画方法,使观者能够在视觉上置身于一个井然有序、和谐安宁、可观可游的天地。王蒙保留了此类山水画的许多传统特点,也因此令观者产生了相应的期待心理,但他却以不自然的明暗交替、模糊甚或变形的空间,以及整个景物强烈的不均衡感,破坏了这种期待心理。
     他的画风与倪瓒截然相反,多样的笔法密密匝匝或层层覆盖,以求得丰富的质感;解索皴法除了表现出画家刚劲的笔力之外,还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不安定感。

葛稚川移居图 轴 纸本设色 139.5×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未署年款,但从风格来看似乎当属中期作品。从王蒙于数年后在画上补写的题识中,可知该画与著名的《具区林屋图》是为同一人所作。据说此人是一位僧人,法号日章。王蒙因何为他画一幅道教题材的作品,其原因不得而知。葛稚川即葛洪,此处所谓“移居”即指他携家人南下广州,转而入罗浮山的经历。

具区林屋图 轴 纸本设色 68.7×4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到广州后他曾打算继续南下去寻找炼丹的原料丹砂,由于受到当地官员的阻挡,他便入罗浮山隐居并准备在那里炼丹。画面左部的山谷中有茅屋数间,仆从们好像正在等待葛稚川一行人的到来,这儿肯定就是他的目的地。从另一层含义上看,这幅画的构图模仿了一些描绘道教真人举家升天场面的作品。传说四世纪时道士许逊举家拔宅飞升,不少相同主题的绘画即被认为是描绘这一传说的。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葛稚川一家居于无径可达、且被群山环抱的隐蔽山谷则是到达了极乐世界。
     图中全家一行人多是步行,唯妻儿骑在牛背上,正从前景穿越而过;葛洪自己正站在桥头回身顾盼,他一手持羽扇,一手扶在一只驮物的鹿背上,鹿所载的书卷可能是道教的经文。葛洪上方是两个正在歇息的脚夫,再往上,山径时隐时现,直通山谷。王蒙在画中巧妙地运用了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模式,将观者的视线引入多重连续的空间,其中贯穿着瞬间性的叙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以精湛的技法描绘画中的人物、树木和山石,用笔枯涩、表达精确,绝无草率、随意之处。
目前在王蒙存世的作品中,尚未发现有晚于1368年的,所以对其晚期作品的鉴定只能视具体情况推断。人们习惯将一些未署年款但有某些共同特点的画暂归为画家晚年之作。这些作品画法自由,色彩丰富,虽具有画面效果,但缺乏景深感、细致的空间界定和明暗效果。

太白山图(局部) 卷 纸本设色 27.4×238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太白山图》中,这些特征十分明显,对于这类作品外国学者很难断定其作者的归属,直至近年来才承认它与《青卞隐居图》及《葛稚川移居图》出自同一人之手,并作于同一时期。明代画家,如沈周曾逼真地模仿过王蒙晚年作品中的这些画法,因而像这样一幅画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他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