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henry短篇小说:高中语文导学案样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2:47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写作的结构和思路,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学习重点】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学习难点】

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方法】

诵读  品读   感悟

(本课朗读要注意感情把握,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如课文中第l、2、5、9、1 0、l 1、1 3自然段,读时语气要庄重、节奏要迟缓、心情要沉重。)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A.M.罗森塔尔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2、文本解读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文章一上来的议论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

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接下来,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作者说,那些“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了,奥斯维辛也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但是到这里访问,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是记者的良心在催促他,“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里指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

    后面的部分,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就通过参观者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再如,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

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我们无从知道那些房间、那些盒子的具体情况,但我们却能想见当年的残酷景象。

    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盼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还有,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除此之外,佳者还有一些堡精辟的议论值得琢磨。比如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相贯,浑然一体。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l、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和煦(   )    废墟(   )    不寒而栗(   )    呆滞(   )

踉跄(   )    祈祷(   )   毛骨悚然(   )

2、文章中作者将主要的笔墨都放在了写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上,请按顺序列举出相关内容。(提示:按顺序写出参观者的行程和他们的感受)

                                                         

                                                         

                                                          

二、局部探究

1、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她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2、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开头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回答。文章开头欢乐情景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是从哪种意义上说的?一结尾部分写欢乐的情景有什么用意。这样开头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拓展提升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昵?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当堂检测】

                                                      

                                                      

                                                       

 

【我的反思】

                                                      

                                                      

                                                      

【课外阅读】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赏析

《辛德勒名单》是犹太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它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法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1908年出生于现捷克境内的摩拉维亚。二战初期是个国会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一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汉追回了他的工厂。

 不久,苏联红军来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于活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和私藏下来的金首饰,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命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忍不

住流下眼泪。他为自己还有一颗金牙而懊侮,因为这样一颗如果将它卖掉的话至少可以多救出一个人。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

战后,辛德勒在瑞士的一个小镇隐居下来,身无分文,靠他曾经救助过的犹太入的救济生活。过了几年,辛德勒在贫困中死去。按照犹太人韵传统,辛德勒被作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导演故意采用黑白片和纪实手法拍摄,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气氛。全片最后用彩色拍摄真实生活中被救的犹太人子女在辛德勒墓前聚首,场面感人。

《辛德勒的名单》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波兰的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

  值得一提的是,斯皮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要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二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那上面一句古老的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辛德勒的名单意味着生存,凝聚着人性之美,是影片的主要体现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