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两家人电视剧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58:32
中国古代思想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基本史实: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阶级
儒家
孔子(鲁国)
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
奴隶主
孟子(邹国)
仁政、性本善、养浩然之气
地主
荀子(赵国)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地主
道家
老子(楚国)
道、辨证法、无为而治
奴隶主
庄子(宋国)
齐物、逍遥、不相胜
奴隶主
法家
韩非子(韩国)
集权、法治、变革
地主
墨家
墨子(鲁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下层群众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仁: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察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礼:  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
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
敬鬼神而远之:他怀疑鬼神,重视人事,但又承认天命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存在。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   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道:  道具有很高的抽象性,是指世界的本原,它高与万事万物。
辨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比如高和下、有和无、前和后等,矛盾的双方还可以相互转换;
齐物: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务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
逍遥:  对事务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兼爱:   指没有差别的爱   ;
法术势: 法指法律;术指权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指势力,君主的权威;
(三)分析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1、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为什么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答案:维护奴隶制度;残酷的社会环境
2、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有关史实分析产生的原因?今天这一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原因:对自然认识的提高(如天文历法的进步等);生产力的发展(如铁器、牛耕、水利等);新兴地主阶级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勇气和信心。
问题: 遵守自然规律;改造环境不是破坏环境,而是优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3、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和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对灵活性;儒家哲学的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
4、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的原因?后来又不被重视的原因?
显学的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其主张符合广大任命的利益和要求。
不被重视的原因:小生产者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5、韩非子的观点为什么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
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区别和联系.
1、仁和仁政的联系与区别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都强调德政和民本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孔子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调整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
孟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希望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2、诸子百家都强调以人为本。
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对立的是荀子与庄子;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是庄子;
4、战国时期百家集大成者是荀子,依据是提倡礼法并施;
5、 墨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
差异:“爱”有无等次;     原因: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6、老子、孔子和韩非子的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观
老子:历史倒退,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孔子:政治改良,历史发展是以沿袭为主的;
韩非子:历史向前发展,要趋势更新。
(五)认识、评价
1、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主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2、法家思想哪些精粹值得我们现在借鉴?
依法治国,变法革新
3、指出孔子“仁”的积极意义?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4、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没有被采纳,但自汉武帝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你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启示:①任何一种思想要想永葆生机,必须要与时俱进;②任何一种思想要想被全社会所接受,必须要获得权力,获得国家机器的支持;③任何一种思想,必须根植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将难以生存。
5、评价老子的“无为而治”的主张
一方面要求统治者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不要过分威逼百姓,这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纯朴风气,认为统治者治理人民应该实施愚民政策,这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6、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材施教考虑到学生先天能力的差别,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7、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程标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基本史实:
1、董仲舒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之学 、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建议。孔子正名分的政治观和《公羊春秋》主张的大一统,适应了西汉中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3、董仲舒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进行解释。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大一统: 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包括思想政治等方面的高度统一。(西汉强调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防止地方王国的分裂)  ;
天人感应: 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降祥瑞或者灾祸来警示君主,达到限制军权的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其他的思想,学问全部废除,只留下儒家的学问供世人学习;实质是文化专制。
(三)分析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
2、黄老思想衰落的原因有那些?
主观(不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客观(儒家思想的整合)
(四)区别和联系.
1、董仲舒新儒学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
继承:“仁”“礼”“仁政”               发展:大一统、天人感应。
2、董仲舒新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五)认识、评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②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③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阴阳、黄老之学、法家思想,使其更符合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陈腐不化、因循守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基本史实
1、理学的含义: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广义上的理学,其主要代表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 理是世界的本源;探究方法是 格物致知。
3、朱熹编纂《四书章句集注》, 元朝将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陆王心学:世界的本源是心;陆九渊认为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
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差异是求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学的方式是由外到内;陆王心学的方式是由内到外。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理”:在自然界代表万事万物的根本,人类社会代表道德伦理,个人身上代表人性;
格物致之: 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通过接触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其目的是明“理”;
发明本心: 陆九渊心学求理的方法,进行内心的反省;
致良知: 人天生具有良知,要求克服私欲,回复本心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发人们奋发立志;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人欲主要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分析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1、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2、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整顿社会秩序,宣扬正统道德,巩固专制统治)
(四)区别和联系.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否定物质的第一性,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2、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长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五)认识、评价
1、格物致之对你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等。
2、评价王守仁心学积极的一面
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它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3、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因此,宋明理学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它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时期的儒学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基本史实
1、李贽的主要观点:(1)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迷信崇拜;(2)他提出“万物皆生于两”;(3)反对封建礼教,主张人有享受现实生活的权利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1)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2)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3)反对空谈义理,提倡经世致用。黄宗羲的代表作品是《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的代表作品是《日知录 》和《天下郡国利病书》;“亡国”与“亡天下”是顾炎武提出的。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
1、经世致用:  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学应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改革。
2、工商皆本: 与重农抑商先对,强调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都是本业;
3、黄宗羲主张“是非决于学校”中学校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监督国家政治;
(三).分析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1、明清时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
(1)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是的习气;(2)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3)士大夫追求个性,寻求改革命社会的方案。
(四)区别和联系.
1、李贽等四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亡国”与“亡天下”的差异
“亡国”,是改朝换代,是一个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统治集团;
“亡天下”则是祖国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
3、明清之际的君主专制批判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有什么异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共同:他们都认为人民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基本力量,所以提倡当政者要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不同:明清的思想家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对皇帝集权和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主张限制君权,赋予民众言论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权力。这是一种新兴的民主思想,是前代思想家所没认识到的。
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五)认识、评价
1、如何认识明清之际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等时代背景下的反应,其尚未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也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但是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2、分析经世致用的历史意义
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于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