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点卡什么时候恢复:元朝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8:58:05

12世纪后半叶,蒙古族崛起于漠北。1206年,铁木真建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同时,创立领户分封制、怯薛军、法典及文字。蒙古在三次西征的同时,南下消灭了西夏、金。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并形成以元朝为中心的大蒙古帝国。元朝采纳汉法,创设行省及发达的驿站等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元朝统治者既联合各民族上层,又实行四等民族划分,以确保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中叶以后,政治黑暗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但是元朝列位皇帝的大名永远留在了历史里面。

元朝皇帝-太祖(铁木真)

公元1206年登基
公元1227年去位 
出生:公元1162 -- 去世:公元1227(在位21) 享年66岁
太祖铁木真,姓孛儿只斤,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 成吉思汗 ”。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谥号圣武皇帝,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加谥)陵寝葬于起辇谷.

使用武器为苏鲁定(枪)身高为1.86米 .父亲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母亲弘吉剌氏·诃额仑(也译月伦),儿子有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女儿阿剌海别.
    元太祖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六世祖海都、高祖敦必乃、曾祖葛不律寒及族曾祖俺巴孩等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父也速该有拔都(勇士)称号。时漠北高原有百余部落,互相攻战。铁木真降生时,适逢其父在作战中俘获塔塔儿部首领铁木真,为纪念是役武功,故取此名。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月伦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四年,建怯薛(护卫军)。不久,乘乃蛮首领太阳汗来攻,巧布疑阵,擒杀太阳汗,征服其部众,迫哈答斤、朵鲁班等部来降。至成吉思汗元年(1206),蒙古高原百余个大小部落先后败亡,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和蒙古五大部均统一在铁木真的旗帜下。铁木真遂在斡难河(今鄂嫩河)之源举行大聚会,建立也客·蒙古·兀鲁思(大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号有“海洋”或“强大”的皇帝之义)。将怯薛扩充至万人,称大中军。以兵民合一的千户制编组民众,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命“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为四怯薛长。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经过二十余年的蒙夏战争,屡创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削除金朝西北屏障,得以顺利南下攻金。六年,亲率大军进攻金朝,开始了为时24年的蒙金战争。首战乌沙堡(今河北张北西北)获捷;再战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会河堡(今怀安东南),歼灭金军大量精锐;又战怀来(今属河北)、缙山(今北京延庆),大败金军十余万;还重创金军于东京(今辽宁辽阳)、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后来不断改变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

九年三月,集兵中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时难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献岐国公主、金帛和马匹,引兵退出居庸关。六月,以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而“违约”为藉口,乘金国人心浮动及憋军哗变降蒙之机,遣部将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军,会合降蒙乣军进攻中都,以围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了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后来攻城作战,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重视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广收工匠艺人,一城即得数万。随后建立工匠军,设厂冶铁制造兵器。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url]”,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善于发挥骑兵之长,使蒙古骑兵疾如飙至,劲如山压,有“蒙古旋风”之称。十二年,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指挥攻金战争,自率主力返回蒙古准备西征。

次年,遣先锋将领哲别灭西辽屈出律势力,扫清西征障碍。十四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以军事扩张和掳掠财物为目的,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十九年,班师返漠北。

   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正欲集中全力攻金,于二十二年七月十二(1227年8月25日)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年66岁。临终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其子窝阔台和拖雷遵此遗策,于窝阔台汗六年(1234)灭亡金朝。

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阅,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

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划分和固定在95个千户中。千户下设百户、十户。千户那颜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户内的牧民不能任意离开千户组织,对那颜有人身隶属关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户作为领民分给诸弟诸子,形成左右手诸王。又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那颜,即两个最大的军事长官。把怯薛(禁卫军)扩充到1万人,征调千户那颜、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当怯薛,以此控制全国。设札鲁忽赤掌管户籍、词讼等行政、司法事务。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传统的草原贵族斡鲁朵发展起来的游牧军事封建国家机器。蒙古国建立后,大批原来的部落人口被分编在不同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从而泯灭,开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对此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邻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刺鲁等部分别在1207年、1209年、1211年归附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贵族渴望占有大量财富。

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

1211年,又率领大军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

1218年,灭西辽。

    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刺子模发动了侵略战争。他几路进兵,分割包围了各战略重镇,各个击破,采用大规模屠杀、夷平城市、签发被俘人众打头阵等残酷手段震慑敌人,解除自己后顾之忧。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

1219年,蒙古军围攻讹答刺城,次年攻克。

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刺、花刺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撤马尔罕)等城,术赤、窝阔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刺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拖雷一军进入呼罗珊地区。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花刺子模统治者摩诃末算端,后者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侵,远抵克里木半岛。

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算端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

1223年,还撒麻耳干驻冬,次年起程还国。成吉思汗西征,进行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大破坏,给中亚各族带来极大灾难。

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

1227年夏历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吉思汗戎马生涯近50年,施展雄才大略,依靠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谋士,特别是善于利用游牧民族的骑兵优势,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征服。他善于治军,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坚。在众敌面前,善于利用矛盾,联此击彼、各个击破;在战法上,善于扬长避短、巧施诈术、避实击虚、多路出击、迂回突袭、速战速决。重视以战养战。其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杰出领袖。成吉思汗使蒙古高原的众多部落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强大的蒙古民族,但蒙古民族的发展壮大是以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为代价的。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扩张活动,改变了欧亚大陆众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很多古老文明遭到极大的破坏,经济崩溃,人口锐减。在东方,中国各被征服民族也遭受了空前的屠杀、掠夺和奴役,人民死亡流离,幸存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这样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词作《沁园春·雪》中,将成吉思汗与汉民族武功卓著的帝王秦朝始皇帝、汉朝武皇帝、唐朝太宗皇帝、宋朝太祖皇帝并列。其个人功绩归纳起来为:

1、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版图的帝国
2
、建立了最早的运输联络系统
3
、将军事艺术推向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
4
、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
5
、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帝王
6
、千年来最富有的人
7
、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
8
、最早提出并实践了“全球化”                                                                                                                                                           铁木真元朝皇帝-太宗(窝阔台)

公元1229年登基 
公元1241年去位  
出生:公元1186 -- 去世:公元1241(在位12)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大汗。1229年被推举为大汗。次年,亲伐金。1231年召开官山(今内蒙古九十九泉)会议,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金。三年内占领陕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淮西一带。1234年冬联合南宋攻蔡州,哀宗自缢,金亡。次年,发动蒙古军第二次西征,征服罗斯公国。在位期间,制定蒙古地区值百抽一的赋税制,无水处挖井,迁牧民居住。设驿站,制定乌拉制(驿站服役),加强了蒙古本土与占领地区之间的联系。1235年筑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城,建万安宫。制定中原和西域的赋税制度,令耶律楚材主持中原赋调,麻合没的滑剌西迷主持西域赋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立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置十路征收课税使。始行交钞。立燕京编修所和平阳经籍所。封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为衍圣公,修孔子庙,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任本地议事官外,还得四千零三十人,免除他们的赋税。为加强蒙古统治阶级的统治权,任命失吉忽秃忽为中州断事官,设治燕京(今北京),主治汉民。1238年,将中原课税以二百二十万两卖给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并命他为提领诸路课税所官,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1240年命张柔伐宋。1241年,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使他的西征进程被逼中止。当时大军正朝往维也纳推进,但为了赶返参加位于蒙古的库里尔台大会而急忙撤军,自此以後,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踏足这片土地。窝阔台死后五年,一直都由他的皇后乃马真专政,直到他的儿子贵由继任为止。窝阔台在位十三年,寿五十六。

成吉思汗时中央官制比较简单,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和政务的繁多,在逐步接受周围政权先进管理的基础上,元太宗开始进行改革。1229年,设立课税所。1231年,设立中书省,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这时中书省的权力虽然不能与隋朝,唐朝,宋朝的中书省相提并论,与以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的中书省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标志着蒙古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已经从内廷初步分离出来,标志着军政合一制开始发生分化。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出现了蒙古政权和元朝的一系列汉化即封建化改革。

元太宗在位期间,取耶律楚材等建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立朝仪,制定诸王拜见大汗礼,提高汗权;建中书省,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定赋税制度,汉民以户计,西域人以丁计,并建十路课税使;再次颁行大札撒(法令),约束诸王大臣,以巩固和强化汗权;使用文士,设编修所、经籍所,编集经史,保存典籍。同时在蒙古地区确立百分取一的赋税制度;改变诸王驸马聚会时向百姓征敛的作法,由各千户提供聚会之需;置仓廪,以贮金帛器械;创建和林城,建造万安宫;派人察视荒原戈壁,掘井取水,以供牧民驻牧;设站赤,供使臣来往之需。八年(1236),括中州民户,得续户一百一十余万,按蒙古体制,将民户分赐诸王勋戚,定新税法,行五户丝制。每二户出丝一斤交朝廷,每五户出丝一斤交给受封诸王。其统治时期,蒙古政权的建设,法令的增颁,赋税的确立,驿站的建立等都有新的发展,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时称治平”。十三年十一月,酗酒暴卒。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追谥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蒙古灭金战争结束后,窝阔台汗在中原和中亚建立了巩固的统治。也儿的石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以西、乌拉尔河以东之地为蒙古的征服地区,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领土。但是,乌拉尔河以西的钦察、斡罗斯等还未平定。元太宗七年(1235),窝阔台召集忽里勒台,决定征讨钦察、斡罗斯等未服诸国。居住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钦察部首领忽鲁速蛮惧怕蒙古军,已先遣使纳款,蒙古军至,准备投降。惟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首领八赤蛮坚决抗战。斡罗斯和波兰、匈牙利当时分为诸公国,各自为政,不听大公号令,德、意、奥诸国卷入十字军东征。欧洲形势对蒙古西征有利。
    元太宗八年春,成吉思汗长子术赤长子拔都、次子察合台长子拜答儿、三子窝阔台长子贵由、四子拖雷长子蒙哥各统本王室军,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亦分遣长子从征,以拔都为统帅,速不台副之,共15万大军,自各地出发,秋季抵伏尔加河东岸集中。诸王商定后,各率本部兵前进。速不台率先锋军取不里阿耳(今俄罗斯维亚特卡一波利亚纳东)。是年冬,蒙哥进征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斡勒不儿里克部首领八赤蛮出没于密林,不时袭击蒙古军队。次年春,速不台自不里阿耳境移师南下,增援蒙哥。八赤蛮闻速不台至,大惧,逃入海中。蒙哥率军进攻宽田吉思海岛屿,俘八赤蛮处死。于是,宽田吉海及外高加索山以北诸部震服。九年(1237)夏、秋,在伏尔加河以东休养士马,决定征讨斡罗斯(今俄罗斯欧洲北部的基洛夫州和鞑靼自治共和国以西地区和乌克兰、白俄罗斯)。十二月,拔都等诸王率军渡过伏尔加河,攻克烈也赞(一作“也烈赞”,今莫斯科东南亚赞州里亚赞城)、科罗木纳诸城。次年二月,围攻斡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国都城弗拉基米尔。大公阔儿吉弃城逃跑,至昔迪河(今伏尔加河上游)畔等待基辅公国援军。蒙古军围攻五日,并强迫斡罗斯人参加攻城战,城破。拔都分军数路攻取弗拉基米尔城附近的罗斯托夫、莫斯科等10余城。三月,拔都派一军突然袭击昔迪河畔之大公军营,全歼其兵,大公战死。蒙古军由此向基辅公国古都诺夫哥罗德(今俄罗斯诺夫哥德州诺夫哥罗德城)挺进,至城20里,忽改道南下向高加索北进军,蒙哥、贵由镇压阿速叛部,拔都经略伏尔加河以东诸地,并在钦察草原休养士马。十年,蒙哥、贵由攻取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杰尔宾特西),打通高加索南北交通线。是年秋,召蒙哥、贵由东归。十一年,拔都遣军渡过顿河,复入斡罗斯南部抄掠。斡罗斯王公们忙于争权夺利,不能团结对敌,使蒙古军攻取别列思老勒、契尔尼果夫二城。攻打契尔尼果夫城时,蒙古军使用于巨型抛石机。是年秋,拔都亲率大军进抵乞瓦城(今乌克兰基辅城),诸路军云集。拔都下令四周架炮,昼夜不息,猛烈攻击。十一月十九日,方才攻克。攻取乞瓦城后,蒙古军继续西进,攻取加里奇公国都城弗拉基米尔——沃伦(今乌克兰西北部沃伦州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和境内其他城市。加里奇公丹尼勒逃往马札儿。斡罗斯被蒙古军占领。
    元太宗十二年初,蒙古军除留3万军镇守南斡罗斯外,其余12万人分三路向马札儿(今匈牙利)进军。北路以拜答儿为统帅,率领察合台部下的3万人摧毁马札儿外援波兰;南路以合丹为统帅,率领窝阔台部下的3万人,绕过喀尔巴阡山脉,自南迂回前进;中路以拔都、速不台为统帅,率领6万大军,越过喀尔巴阡山直向京城丕思惕(今匈牙利布达佩斯市附近)进军。南北二路军先发。拜答儿将南路军分数路,渡维斯多拉河向波兰进军。是时波兰分为若干小封国,国王波列斯拉夫只管辖直属之地,基余诸封国各自为政。十二年二月,蒙古军先后攻下波兰共主波列斯拉夫所辖桑多米尔城(今波兰华沙东南维斯瓦河西岸散多梅希城)。三月,败波兰军,攻取都城克拉克夫(今波兰南部克拉科夫城),纵火烧毁。然后蒙古军向波兰藩屑国西里西亚(今波兰西南部之西里西亚)进攻,乘筏渡过奥得诃,攻其都城弗洛斯拉夫(今波兰西里西亚府弗劳兹拉夫)。西里西亚王亨利二世退守勒格尼兹(今德国德雷斯登州之格尔利次附近),集结波兰、日尔曼、条顿骑士团共3万军队准备迎战。拜答儿放弃进攻弗洛斯拉夫城,进至勒格尼兹附近,引亨利出战。四月初,亨利率军出战,蒙古军佯败撤退,亨利尾追。蒙古军趁亨利部疲劳,突然发起反攻,尽歼其军。亨利被俘斩。蒙古军乘胜南下,攻入莫拉维亚(今捷克南部摩拉维亚地区),焚掠诸地后,遂向马札儿与拔都会合。合丹统帅的南路军绕过喀尔巴阡山进入马札儿,先后攻取鲁丹、瓦剌丁诸城,四月,在匈牙利平原与拔都会合。

拔都、速不台所率中路军分二路向匈牙利进攻。国王贝拉四世仅派少数军队扼守喀尔巴阡山诸隘口,伐木塞道。三月十二日,蒙古军奇袭喀尔巴阡山诸隘口,至十五日将其全部攻破。拔都率军向帛思忒城进攻,所过焚毁。贝拉四世闻讯,自佩斯至帛思忒城,集结10万大军守城。蒙古军抵城下,攻而不破。匈牙利军不出战。拔都率军引退。贝拉四世出城追击,至赛约河(一作撒岳河,今匈牙利东部蒂萨河)河西(今索尔诺克)驻营,遣兵1000守桥,以防蒙古军进攻。蒙古军退至匈牙利军不防之处、河东之沼泽地下营,夜分二路进攻:一路由拔都率领,遣兵夺桥,置炮攻击,失利;一路由速不台率领,从河下游结筏潜渡,迂回匈军侧后。拔都猛攻守桥军,夺取桥梁。黎明时,两路军四面围攻匈军营地,发起突然袭击。匈军突围,拔都放西面一条路,匈军向西逃窜,蒙古军三面伏击,尽歼其军。贝拉四世逃入奥地利。蒙古军进抵佩斯城,攻破其城。此役,蒙古军亦损失惨重。夏、秋,全军在佩斯城附近的诺伊施达城,遇奥地利、波西米亚两公国的反击,旋即退走。十二月,多瑙河封冻后,进攻匈牙利古都格兰城。该城处多瑙河畔,绕以深壕,城有戍楼。蒙古军抵城下,置炮30攻城,驱俘虏填壕,进攻甚急。城内之法国、德国等国商人,尽焚其财帛。蒙古军破城后,将城焚毁。拔都遣合丹统军往追贝拉。贝拉闻蒙古军追至,避入亚得里亚海岸边的岛上。合丹至海边,掠斯帕剌托、卡塔罗二城。元马乃真后元年(1242年)初,窝阔台死讯传至,拔都召回合丹。合丹经塞尔维亚,与拔都会合。三月,拔都率军东还。
    蒙古军在征服欧洲诸国的战争中,军力削弱,已无力继续维持欧洲战事;窝阔台死后,成吉思汗诸子孙关注汗位继承人;蒙、宋战争还在继续。因上述诸原因,使蒙古统治集团无暇顾及欧洲战争。拔都率军经瓦刺吉亚(今罗马尼亚西部克里瓦纳)、摩尔达维亚(今摩尔达瓦),于马乃真后二年初到达伏尔加河下游拔都营地。拔都留镇钦察。其它诸王将帅率军东还。此战争,为金帐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汗死后,拔都建金帐汗国,都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之萨拉托夫),统治斡罗斯达200余年。                                                                                                                                                               元太宗  

元朝皇帝-昭慈(皇后)

公元1242年登基 
公元1246年去位
  
出生:不详 -- 死亡:1265年(在位4年
)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名脱列哥那。窝阔台的第六皇后。1241年,窝阔台病卒,推举大汗未果由她临朝称制。乃马真后想让自己的长子贵由成为继承人。但元太宗更喜欢三子阔出。阔出于1236年战死后,元太宗有意让阔出的长子失烈门继承。元太宗在1241年底去世后,失烈门年幼,有声望的拔都又因与贵由有旧怨而拒绝出席推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因此乃马真后从1242春开始临朝称制。1246年,忽里台决定贵由即大汗位、她仍主持朝政。摄政五年间,乃马真后逐步提拔支持贵由的势力。曾进攻南宋两淮等地,信用奥都剌合蛮等,排斥耶律楚材等老臣,终使内政败坏,法度不一,民力困乏。她于至元二年(1265年)去世,谥号昭慈皇后。

元朝皇帝-定宗(贵由)

公元1246年登基 
公元1248年去位 
出生:公元1206年 -- 去世:公元1248年(在位2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孛儿只斤·贵由41岁登基称汗,在位3年,时间虽短,但是他做事刚毅果断,首先杀掉西域来的巫师,因为他狗仗人势,,凭借主子也就是贵由的母亲乃马真皇后的权势陷害忠良,搜刮民财,胡作非为,定宗亲政后第一个决定就是除掉他杀一儆百,另外重用前朝重臣镇海整肃吏治,据英国和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回忆,贵由大汗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另外贵由大汗重新宣布西征,决意重现父祖的雄威,派兵征服吐蕃,控制河套地区。

贵由大汗与他的堂兄弟拔都不和,贵由决定以养病的名义实际上却出兵教训拔都,但是由于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大汗与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的亲生母亲也就是贵由的叔父孛儿只斤·拖雷的遗孀提前通报给拔都,因此拔都派兵陈列边境随时迎战,但是就在此时,贵由汗的部队距离拔都的部队只有一周时间,贵由大汗突然暴病身亡。

对于贵由大汗的死因有很多种传闻,其中最大的嫌疑就是贵由汗是被拔都派人刺杀或者是被毒死(这是外国传教士在贵由大汗帐篷附近从蒙古贵族妇人的亲口陈述的回忆)另外一种说法是贵由汗长期体弱多病,却常年沉迷酒色最终导致突然暴死的下场,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证据。

贵由曾随诸王伐金。西征中亦立战功。太宗死时,立皇孙失烈门为嗣,其母乃马真不从,遂称制于和林,史称“乃马真氏称制”。公元1246年七月,乃马真氏集会诸王,奉贵由为大汗。贵由即位时年已41岁,但政权仍由其母乃马真氏和中书右金相镇海所左右,政令皆乱。公元1235年,窝阔台决定征讨钦察、俄罗斯等未服诸国,授命术赤的次子拔都统兵远征,贵由随军出征。同时,贵由还与堂弟蒙哥在高加索山地区用兵,其战绩卓著。公元1241年年底,窝阔台病死前下诏命贵由班师返回蒙古本土,贵由正在途中,窝阔台已病亡。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一说是窝阔台幼子)因年幼而无能力管理国事,于是乃马真氏就自行于公元1242年春称制。

乃马真氏为何要称制,这里有其原因。窝阔台生前与其长子贵由之间关系不很融洽,故不想让贵由继他汗位。而窝阔台最宠爱的是贵由的三弟阔出,并让其继位。可是阔出却在公元1236年侵宋军中死去,窝阔台悲痛万分,想让阔出的长子 失烈门作为他的继承人。窝阔台一死,乃马真氏脱列哥那却袒护贵由,决定等贵由回来后继汗位。此时,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欲夺汗位,便率兵开赴都城。乃马真氏立即遣使诘问他,斡赤斤只得引兵退回驻地。按照蒙古习俗,汗位的继承人还要经过忽勒台(诸王大会)选举决定。乃马真氏便召集各宗王和将领赴都城和林参加忽勒台推选新汗。当时在诸王、贵戚中,西征军统帅拔都的威望最高,可是他与贵由不和,因而反对贵由出任大汗,以患病作推辞,拒不赴会,致使忽勒台不能如期举行,因此只得由乃马真氏摄政。到公元1246年的秋天,拔都才派其弟别儿哥代他出席忽勒台大会。由于乃马真氏的力争,大会达成协议,推举贵由为新的大汗。

乃马真氏称制后,回回商人奥都剌合蛮和波斯女巫师法提玛等人获得了宠信,她让他们自拟法令施行。而对推行,“汉法’’的耶律楚材加以排斥,因而致使内政败坏,法度紊乱,民力困乏。乃马真氏称制期间曾发兵进攻南宋的两淮等地。

贵由即位后不久,乃马真氏就病死。贵由就开始着手整饬朝政。首先,他授命皇弟蒙哥(拖雷之子)和斡儿答(术赤之子)调查斡赤斤图谋汗位之事,并处死了斡赤斤及其一些官员;其次,贵由杀死了其母宠信的奥都剌合蛮,将女巫法提玛沉入水中;又开始起用被其母罢免的官员。

大蒙古帝国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突出,贵由登基后,便插手察合台家族内政,察合台原来被成吉思汗受封于中亚地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临终时曾遗言封地由其长孙哈剌旭烈继承,亦得到过窝阔台的认可。可是察合台的儿子也速蒙哥因与贵由关系密切,便在贵由上台后迫使哈剌旭烈让位于也速蒙哥。这引起了哈剌旭烈的不满。同时,贵由与堂弟拔都早在西征中就不和,后来拔都又反对贵由继大汗之位,因而双方结下了冤仇。公元1247年秋,贵由任命野里知带为征西军统帅,率兵西进,统辖波斯地区,借机便与拔都相抗衡。第二年春,贵由以都城和林气候不好,叶密力的水土有利他养病为借口,亲率大军离开和林而西进。此时,拖雷之妻唆鲁和帖尼察觉贵由此举后,秘密通报拔都,拔都获悉后就整军待战。公元1248年3月,贵由在叶密力以东(新疆青河东南)途中突然病死(一说是贵由已到了气候宜人的叶密尔河畔的横相乙儿,并在那里居住下来,不久,因患有手脚痉挛症病死在该地),从而避免了一场皇室内部的争战。

贵由与其父窝阔台一样,大肆地赏赐,他下令打开府库,以金银财宝分赏诸王、贵戚、大臣等。仅一次就花费7万锭,以此挥霍,企图宣扬自己的名声超过其父。可是事实上,他的业绩远不及他父亲和祖父    贵由即位后沉溺于酒色,从而使身体日益虚弱,他统治的二年中,就常因病而不能亲自料理政务,重大事情只得委付亲信林臣镇海、合答裁决。因此,当时一直未改变“法度不一,内外离心”的日益衰腐的局面。贵由有三个儿子,他生前曾与诸王、贵戚约定,死后其汗位应由他的子孙继承,但他死后,诸王、贵戚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相反却在拔都提议下,拖雷的儿子蒙哥登上了汗位。

当时,诸王各自盘剥一方、鱼肉百姓。民怨四起,蒙古帝国初期开创的稳定局面尽遭破坏。公元1248年三月,定宗卒,皇后海迷失后欲再立失烈门听政,诸亲王多反对,朝内争讼不已,乃至三年无君,国内混乱不堪。定宗死异起辇谷。谥曰定宗简平皇帝。                                                                    贵由

元朝皇帝-钦淑(皇后)

公元1248年登基 
公元1251年去位  
出生:不详 -- 死亡:不详(在位3年)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蒙古贵由汗之妃,名斡兀立海迷失。1248年贵由汗卒,海迷失在拔都等诸王支持下,抱幼子失列门垂帘听政,称制三年。在位时两子忽察、脑忽另建府邸与其母相对抗,以致一国三主;另一方面,宗王们又擅自签发文书,颁降令旨。由于朝廷内部的纷争,使汗国陷入了混乱之中;又遇大旱,水泉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经两年斗争,1251年七月“忽里勒台”大会,另立蒙哥为大汗。蒙哥即位后,海迷失因暗中策动窝阔台系的宗王,被蒙哥下令投入河中溺死。元朝建立后,追谥海迷失为钦淑皇后。

一死,其遗孀斡兀立·海迷失(Oghul Qaimish)正式宣布摄政。多桑认为斡兀立·海迷失出身于斡亦刺惕部,尽管伯希和对此已作纠正,认为她属蔑儿乞部。1250年,在塔尔巴哈台的叶密克和霍博地区,或者说,在窝阔台家族的世袭领地上,她接见了来自法兰西路易九世的使者、天主教多米尼克修会的三位教士:安德烈·德·朗朱米和他的兄弟盖依,以及让·德·卡尔卡松。他们经波斯(桃里寺)和沿怛逻斯河而来。她把他们转呈的、法王送给她的礼物作为贡物接收,并要求法王应该更明确地表示臣服于她。使者们最早是于1251年4月才在凯撒里亚见到路易王。

斡兀立·海迷失很想把王位传给窝阔台系的一位王子,要么是贵由的侄儿失烈门,或者最好是传给她与贵由所生的忽察(Qucha,当时还很年幼)。但是,作为成吉思汗家族之首的拔都在这些事情上起了主导作用,他决定排除窝阔台系。更准确地说,他与拖雷的遗孀唆鲁禾帖尼(或名莎儿合黑塔尼)联合起来,唆鲁禾帖尼是克烈部人(王罕脱斡邻勒的侄女),因此也是一位聂思托里安教徒,她不但精明,还很明智。早些时候,当贵由对许多成吉思汗宗王们有损于国家的、滥用权利的罪行进行严肃调查时,已经证实了由于她的缘故,拖雷家族的行为自始至终被认为是无可指责的。现在,在她看来,她家族的转机来到了。她可以说服拔都提名她与拖雷所生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因此,大约于1250年在伊塞克湖以北、拔都的阿拉喀马克营地,为此目的召开了库里勒台,会上,拔都推举和强加于大会的人选正是蒙哥。然而,投票赞成蒙哥的只有术赤和拖雷家族的代表

正如巴托尔德所指出的那样,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的代表们或者是未出席这次集会,或者是在选举前就离开了阿拉喀马克。当他们得知蒙哥的提名后,他们拒绝承认这次选举,理由是这次集会是在远离成吉思汗的圣地的地方召开的,无论如何,参加的人数很不充分。因此,拔都决定在斡难河,或者怯绿连河畔的原蒙古圣地上再召集一次有更多的人出席的库里勒台。他邀请窝阔台和察合台家族的成员们参加,当然,他的邀请遭到了拒绝。

不顾他们的反对,拔都委托他的弟弟别儿哥在怯绿连河畔的阔帖兀阿兰重新召集了一次库里勒台。别儿哥不顾窝阔台家族的抗议(该家族的成员们拒绝承认他们从王位上被排挤掉),也不顾支持该家族的察合台兀鲁思首领也速蒙哥的抗议,宣布蒙哥为大汗(据志费尼记是1251年7月1日)。于是,帝国的统治权最终从窝阔台家族转归拖雷家族。

这次政变相对而言是轻易地获得了成功,其原因由以下事实可以说明:蒙哥是强者的典型,与他相比,正统的窝阔台诸王们既年幼又不受尊重。此外,拔都作为成吉思汗家族的长者和长支之首,在王位空缺期间居于一种行使独裁权利的地位。然而,窝阔台家族被赶下王位和拖雷家族获胜是对正统性的侵犯,主要受害者不可能不进行任何反抗就接受它。被罢黜的窝阔台宗王们(其中最突出的是失烈门)在库里勒台快结束时到达,好像是来对新选出的大汗表示效忠,而实际上似乎是想袭击并推翻新汗。但他们的计划被发觉。他们的卫队被缴械,他们的顾问被处死,其中包括合答黑和镇海。他们自己也被拘捕。

蒙哥严厉地惩罚了这些不幸的堂兄弟们。前摄政皇后斡兀立·海迷失被剥去衣服受审,然后被缝入一口袋,投入水中淹死(1252年5-7月)。蒙哥十分憎恨她(他告诉卢布鲁克说,“她比一条母狗更卑贱”)。蒙哥的弟弟忽必烈把失烈门带往驻扎在中国的蒙军中而暂时救了他,但是,后来他未能阻止蒙哥把这个可怜的年轻人投入水中淹死。贵由年幼的儿子忽察被放逐到哈拉和林以西的地区。合丹像海都一样,主动投降,得到赦免(很可能有一位与合丹同名的人行使了蒙哥对贵由安置在波斯的高级大臣野里知吉带的报复)。因此,合丹和海都仍保有叶密立兀鲁思。后来海都举起窝阔台正统性的旗帜,给蒙哥的继承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最后,蒙哥处死了察合台兀鲁思的首领也速蒙哥,他曾站在反对蒙哥的一边,蒙哥以察合台家族的另一个王子、哈刺旭烈兀取代了他。以后又以哈刺旭烈兀的遗孀、兀鲁忽乃公主继位(1252年)。察合台的另一个孙子不里被交给拔都,拔都处死了他,因为他在欧洲战争时犯下了反对拔都的罪行。                                                                     海迷失

元朝皇帝-宪宗(蒙哥)

公元1251年登基 
公元1259年去位 
出生:公元1208年 -- 去世:公元1259年(在位8年)
宪宗,姓孛儿只斤,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庙号憲宗,谥桓肃皇帝。

   元宪宗,蒙哥,(1208年-125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是元代的宪宗皇帝,他是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的长子。他在位期间,先后统一了大理国(今云南与四川部分地区)、吐蕃(今西藏),灭木刺夷(在今伊朗)和报达(今巴格达)等国。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样被斩。公元1255年(元宪宗五年)蒙古军平定云南全境,赦段兴智,封“摩河罗峻”。仍管原八府。平息窝阔台孙失烈门、脑忽、忽秃黑三王之乱,处决了坐诱诸王为乱者七十余人,把反对派的诸王、诸皇后分迁到各地,贵由的海迷失哈敦(皇后)和失烈门的母亲合答合赤被处死。针对窝阔台以来汗廷重臣和诸王贵族以权谋私情况,蒙哥大汗对中央政府的官吏规定了严格的纪律,禁止中央政府官吏勾结商人放高利贷,不准他们贪污受贿,也不允许他们直接逮捕人;既不允许官吏私设公堂,鱼肉百姓,又要求他们对了解到的案情及时上报大汗,将刑法大权收归中央政府和大汗。为了加强法治,根除诸王、官吏特权,颁布诏书:凡朝廷及诸王滥发牌印、诏旨、宣令尽收之;诸王驰驿,只许乘三匹马,远行者不得超过四匹;诸王不得擅招民户;诸官属不得以朝觐为名赋敛民财;民粮远输者,许于近仓输之。停止了由一千五百人修建哈剌和林的工程。设置燕京等处行尚书省、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等三个行省,分别由牙剌瓦赤、赛典赤、讷怀三人主事。
    1252年,命其弟忽必烈经甘肃、四川至云南,从背后攻打南宋。次年,忽必烈灭大理,招降吐蕃,占领了云南和西藏。同年,令其弟旭烈兀西征,灭木剌夷、阿拉伯帝国。为一举消灭南宋,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大将兀良合台攻潭州(今湖南长沙),亲率大军入四川。次年七月,在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战斗中一说中流矢致死,一说城下病死。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九年。"帝刚明雄毅,沉断而寡言,不乐燕饮,不好侈靡……太宗朝,群臣擅权,政出多门。至是,凡有诏旨,帝必亲起草,更易数四,然后行之“(《元史·宪宗本纪》)”。蒙哥汗挽救了将要崩溃的大蒙古国。

元宪宗蒙哥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据记载:“成吉思汗系诸王以蒙哥皇帝最有学识,彼知解说欧几里得氏之若干图氏”。欧几里德是古代希腊杰出的数学家,他撰写了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十三卷,后人又续写了二卷,合为《几何原本》十五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著作之一。据《元史》记载,当时蒙古族政治中心之一上都北司天台,曾使用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十五卷本的阿拉伯文译本。元宪宗蒙哥所研究的若干图氏,就记载在这部《几何原本》的译本中,构成这部《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因此,元宪宗蒙哥是我国最早研究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人。

蒙哥汗八年,即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1259年他亲自率领军队出征,在攻打合州时(今四川合川县)受伤,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因瘟疫死于合川县东钓鱼山上。金庸小说指蒙哥在指挥大军围攻襄阳时被杨过用弹指神通以长矛所杀,纯属小说家杜撰。但根据金庸在《神雕侠侣》故事的后记所写,的确有野史记载蒙哥乃是在合州“被飞石所杀”,使蒙哥的死添上一点神秘色彩。蒙哥虽然并未亲自统一中国,但是他发动的征服战争为元帝国的建立的贡献是十分大的。

蒙哥聪明睿智,治学严谨,十分重视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传播,在举兵对西域征伐时,还让当时西域的天文学家纳连刺丁·德思到中国来传播西方的天文学知识。蒙哥在文化知识方面也广泛涉猎,据《元史》载,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撰写的世界最早数学巨著《几何原本》的人。而且在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征战中,蒙哥汗不但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为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奠定了基础,而且他的学识在成吉思汗后裔的诸王中也是无人可以相比的。

                                                                      元宪宗戎装风采

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

公元1260年登基 
公元1294年去位  
出生:公元1215年 -- 去世:公元1294年(在位34年)
世祖忽必烈,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在位三十五年。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病逝。年80岁。有子11人。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元世祖)(Kublai Khan),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60年——1294年在位。
  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早在藩王时期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
  蒙哥汗三年(1253)率蒙古军攻云南,四年灭大理国。九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争夺帝位。十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称汗,始建年号中统。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称汗。至元元年(1264)打败阿里不哥,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八年建国号为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地方建立行省,开创中国省制之端。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把境内民众分成四等,民族压迫较重。
  蒙哥大汗在1259年去世后,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作蒙古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于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中央汗国外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至此,忽必烈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正式即位为皇帝,并开始南下攻打南宋的计划。他的军队用了六年时间攻陷重镇襄阳,但以后的进展则相当顺利。1279年,在厓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亡,忽必烈统治全中国。
  忽必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忽必烈后来亦有派遣军队进攻一些其它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事最有名,也最惨烈。元军二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一般认为台风(日本人称这三次风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学发现却否定了这个原因。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拙劣的造船工艺和船体设计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哈拉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篡逆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征战的同时,中统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体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6年,下临安,1279年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规模。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都有了发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

关于忽必烈的兄弟之争:蒙哥汗去世了,遗留下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来成为未来蒙古帝国的大汗。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为幼子,已经成为蒙古本土上的统治者,并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扎营。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 ,他准备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确保他被举为大汗。而忽必烈抢在他之前行动。他率忽必烈军从武昌北上,在中原的开平上都府(位于今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多伦诺尔附近)建大本营 ,早些时候,他只是在这儿建起了他的夏季驻地。126064日,他在此被他的党羽,即他的军队,拥立为大汗。当时他44岁。

按成吉思汗的法律,这次仓卒的选举是非正式的。按传统,库里勒台应该在蒙古召开,会前应召集成吉思汗的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们出席。阿里不哥在蒙哥的丞相、克烈部聂思托里安、教徒学鲁合的支持下,现在也毫不踌躇地在和林悟取大汗称号。在中国,控制着陕西和四川的蒙军将领们倾向于阿里不哥一边,但忽必烈不久就把这两个省的军队争取到他一边。忽必烈的副将们在甘州东部(甘肃境内)打败了阿里不哥军,这次胜利巩固了忽必烈在对蒙古统治下的大理、西夏、吐蕃、金朝、南宋的所有权。忽必烈把他的优势兵力向蒙古帝国本土推进,他于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里不哥朝叶尼塞河上游撤退。接着忽必烈错误地设想战争已经结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军队后,回到中国。1261年年底,阿里不哥卷土重来,驱逐了这支驻军,并进军迎战忽必烈。在戈壁边境上打了两仗。第一仗忽必烈获胜,然而;他再次错误地没有追击阿里不哥,10天后打了第二仗,尽管战斗十分激烈,但却没有决定性的胜负。
  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的有窝阔台家族的首领、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的统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鲁忽(AlghllAlllghLI),阿里不哥曾帮助阿鲁忽从其堂兄妻、兀鲁忽乃手中夺得察合台兀鲁思。由于这一支持,阿里不哥的势力与忽必烈的势力相匹敌,直到将近1262年年底,阿鲁忽背弃阿里不哥投靠忽必烈(看下文,第331页)。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变了形势。当忽必烈赶走了阿里不哥的人,重新占领和林时,阿里不哥被迫在伊犁河流域与阿鲁忽作战。阿里不哥被两军拑住,最后于1264年投降忽必烈。忽必烈为了笼络人心,没有杀他,但是,处死了他的一些主要支持者,包括聂思托里安教丞相孛鲁合。为谨慎起见,他把阿里不哥作为重要俘虏囚禁起来,直到1266年阿里不哥去世。

黄金家族内部的最高权力斗争结束之后,忽必烈恢复了征讨南宋的计划。宋度宗(12651274年在位)依靠奸臣贾似道,而贾似道的统治使杰出将领们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度宗死后,贾似道扶持四岁幼孩宋恭帝(12751276年在位)即位,在恭帝的名义下操纵朝政。在攻打南宋的战争中,忽必烈幸运地得到两位杰出将领:伯颜和阿术(阿术是速不台之孙、兀良哈台之子),还得到回鹘人阿里海牙的支持。1268年,阿术着手围攻襄阳和樊城这两个控制着湖北境内汉水下游流域的城市。这一著名的围攻战持续了5年(12681273年),充满着许多英勇抵抗的事迹,如两名英勇的中国将领张贵和张顺,受命由水路增援襄阳,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1271年)。襄阳守将吕文焕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来(1272年),阿里海牙从美索不达米亚带来了两位著名的穆斯林工程师:毛夕里的阿拉丁和希拉的伊斯迈尔,用他们带来的攻城武器终于粉碎了被围困的居民们的抵抗。樊城于12732月被攻占,吕文焕被宫廷阴谋弄得心烦意乱,于同年3月以襄阳城投降蒙古人。 现在,蒙古人在控制着汉水下游,伯颜和阿术沿长江而下于1275年成功地征服湖北东部要地(汉阳、武昌、黄州),安徽要地(安庆、池州、芜湖、太平和宁国)和江苏要地(南京、镇江)。 接着,伯颜进入浙江,占常州,抵达宋都、大城市临安。摄政皇后于127612月惊恐地把临安让给了元军。1276225日,伯颜把小皇帝带到忽必烈面前,忽必烈待他很好。

南方仍有待元军去征服,那儿的南宋人坚持顽强抵抗。阿里海牙攻占湖南的重要城市长沙和广西的桂林(1276年)。当时忽必烈被迫在蒙古与反叛他的同族人作战,这一战争使南宋主战派将领们得到短暂的喘息,他们企图在福建和广东沿海重建政权。但是,蒙古人在速客秃将军的率领下重返中国,依次占领福州和泉州(1277年)、港口(1277年占广州,1278年占潮州)。南宋的最后一批“爱国者”在英勇的张世杰的率领下,带着新立的9岁的宋朝小王子宋帝昺,在海上的船中避难。127943日,在广州西南屋山附近受蒙古水军攻击,船毁(或者是被占领,或者是被击溃)小宋帝昺溺水而死。
  包括南宋在内,西夏(今甘肃、宁夏省)、金朝(今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诸省)、西辽(今吉尔吉斯斯坦/新疆、中亚)、吐蕃(今西藏、四川西部、缅甸、越南北部)、高丽(今朝鲜、韩国两国)的今中国全境第一次落入突厥-蒙古族征服者手中。这是5世纪的拓跋氏突厥人和12世纪的女真氏通古斯人都没有实现的事业,忽必烈最终完成了。正是他实现了10个世纪以来“所有居毡帐”民,即世世代代的游牧民们,所抱有的朦胧梦想。草原上漫游的牧民们,即“灰狼和红色雌鹿的所有子孙们”,随着忽必烈一起,最终成了中国——整个亚洲定居农民中人口最稠密的地区——的主人。然而,征服是缓慢的,足以抵销它所产生的坏影响。确实,尽管这位游牧民的后代忽必烈可能征服了中国,然而,他本人已经被中国文明所征服。因此,他能够认识到其政策的始终如一的目标:成为真正的“天子”,使蒙古帝国成为中国帝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路敞开了。宋朝一灭亡,他就成了具有15个世纪悠久历史的帝国的合法君主。他的王朝,取名为元朝(12711370年),只希望追随以往的22个中国王朝的步伐。中国化的明显标志是:“忽必烈从阿里不哥手中夺回哈拉和林后,从来没有到那儿去住过。12561257年,他选择今察哈尔东、多伦诺尔附近的上都府为夏季驻地建了一群宫殿。1260年,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建都。1267年,他开始在原金朝中都的东北营建新城,他称之为大都,即“伟大的都城”,也被称为“可汗之城”,西方游人称“汗八里”。它成为蒙古君主们的冬季驻地,而上都府仍是他们的夏季驻地。

忽必烈对外战争也没有松懈。高丽尽管已经由蒙古人驻守,但是,仍处于经常反叛的状况。高丽朝廷已经撤退到与汉城遥遥相望的江华小岛上,并在岛上指挥抵抗。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为人质到蒙哥宫廷。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这位年轻的王子回国统治高丽,他还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从此,高丽王朝通过与元朝王室的这一联姻成了一位顺从的属臣。

忽必烈还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摄政王北条时宗(1251年-1284年在位)两次拒绝(1268年和1271年)。忽必烈于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远征军,向日本群岛进发,军队在高丽东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对马岛和壹歧岛,在下关附近九州岛上的博多(吕崎)湾登陆。但是草原骑兵们不习惯这些海上远征。况且,他们的打算仅仅是由他们构成入侵军的核心,军队的主体则是由特别厌战的中国人和高丽人组成的辅助军。无论如何,隐蔽在麦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们奋力抵抗,结果在经历了短时的退却(据说是受中国火炮逼迫)之后,他们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条时宗的拒绝。忽必烈在长期备战之后,于12816月派出更大的船队进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国-高丽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分别在九州博多(吕崎)湾及肥前省的鹰岛和平卢登陆。但是,这一次,蒙古军(完全离开了他们的环境)和中国-高丽军(几乎没有军事价值)还是未能抵挡住日本人的愤怒。尤其是1281815日的一场可怕的飓风驱散或摧毁了蒙古舰队,蒙古部队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杀。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进展也好不了多少。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安南国(包括东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为法属的安南国、即今北越的东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曾是法属安南的中部和南部,即今南越地区),它在种族上属马来亚-波利尼西亚人(Malayopolynesian),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婆罗门教和佛教);柬埔寨国,或称高棉,属于纯高棉种人,文化上同样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缅甸国,在人种上属缅甸-藏族,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缅甸的白古属国,是纯高棉种人,信佛教。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占婆国的摩诃罗阇〔国 王〕陀罗诺曼四世接受蒙古人的保护,但是该国人民拒绝承认该国 被划分成中国的行政区(1281年)。接着,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军 队,由速客秃(汉译名唆都)统率,经海路从广州到占婆,唆都攻占 占婆都城佛誓(1283年),在今平定附近。然而,蒙古军未能战胜占婆的游击军,被迫回到船上。1285年,忽必烈派大军进入印度 支那——这次是由谅山过东京平原——由忽必烈之子脱欢(ToghonToghan)统率,他攻打安南人。脱欢在北件附近获胜,继续进军河内,但以后在三角洲的异隆战败,退回中国。与此同时,速客秃企图在南方从后面攻东京。他在占婆港登陆后,北上去义安和清化,与脱欢会师,但是,在特基特湾遭到安南人的袭击,并被杀死(1285年)。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军经东京平原,再次占领河内,但是,蒙古军仍未能守住该城,只得撤离河内。安南王陈仁宗(12781293年在位)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击,胜利地返回都城。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认自己是忽必烈的属臣。由于他拒绝亲自前往北京朝见,忽必烈决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1293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皇帝终于与从前的“叛臣”和解(1294年)。占婆国王也履行了封臣的义务。
  1277年,蒙古人在缅甸夺取了八莫,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开了(马可·波罗生动地描述了这次战役,在战争中,蒙古弓箭手们更好地利用了缅甸战象)。12831284年,他们再次入侵缅甸,缅甸统治者蒲甘王那罗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位)弃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战争期间,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缅甸都城蒲甘,他们掠夺蒲甘城。1297年,蒲甘新王乔苴为避免灾难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属臣。1300年,在缅甸小掸邦首中间为蒲甘王位的继承发生争吵,为恢复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缅甸事务。
  蒙古人在今东南亚的影响一直到达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帝派使团到柬埔寨,使团成员中有周达观,他留下了关于这次旅行的一部游记。从1294年起,清迈和速古泰两个泰族王国都成了元朝的属国。
  最后,忽必烈于12931月派出3万人的远征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统治者是爪哇岛东部的谏义里王。由元朝将领史弼、高兴率领的蒙古军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领土罕必阇耶〔拉登·韦查耶〕的援助,在满者伯夷附近打败了谏义里王。蒙古军攻占了敌人的都城谏义里,或者称达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转而反对蒙古人,迫使蒙古军返回船上。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岛之后,建满者伯夷国。

对忽必烈来说,对缅甸、大理、越南、南宋的征服远不如他要进行的平定蒙古帝国其余各支的战争重要,特别是对窝阔台的后裔海都的斗争,海都统治着叶密立河流域和塔尔巴哈台山地的父系领地。这个蒙古人仍忠实于传统,过着他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已经半中国化的忽必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毋容置疑,许多蒙古人和蒙古化的突厥人都惊诧地注视着在中国已征服地区内的统治所发生的变化和蒙古大汗向中国天子的转变。阿里不哥是这一反对派中的第一个代表。海都将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但是,他使这一角色更具有个性和大无畏的魄力。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拖雷家族后裔似乎抛弃了纯成吉思汗家族的传统,海都无视拖雷家族,决定亲自恢复窝阔台家族的命运,自1251年以来,窝阔台家族就已经失去了权力。换言之,海都的目标是要宣布他本人是合法继承人,或者,无论如何,要牺牲忽必烈在蒙古的利益和察合台家族在突厥斯坦的利益,使自己在中亚创建一个大汗国。
  海都首先起来反对的是察合台家族。1267年至1269年间,他打败八刺,占领伊犁河流域和喀什噶尔,留给八刺的只是河中地区。八刺的继承者们不过是海都任意废立的属臣。现在,海都作为中亚的君主采用“汗号”,并攻击忽必烈。
  忽必烈命他的4子那木罕(NomokhanNomoqan)与中亚君主直接交战,于1275年派他率军前往阿力麻里(今固尔扎附近,在伊犁河畔)。那木罕由一些宗王组成的一个杰出的参谋组陪同出征,他们中有脱脱木儿和那木罕的堂兄弟、蒙哥之子昔里吉。但是,1276年,脱脱木儿因不满忽必烈,劝昔里吉与他合伙进行反叛。他们两人背信弃义地拘捕了那木罕,并宣布拥护海都,把那木罕交给海部的盟友、钦察汗忙哥帖木儿。他们还劝说察合台次于撒里蛮和另一些成吉思汗宗王们参加反叛。海都于1277年从阿力麻里向哈拉和林进军,形势对忽必烈来说十分严峻,他把他最杰出的将领伯颜从中国召回。伯颜在鄂尔浑河畔打败了昔里吉,把他赶回到也儿的石河畔;而脱脱木儿逃到达唐努乌村的黠戛斯人境内,后来又在帝国先头部队的攻击下被赶出此地。受到这次挫败之后,昔里吉、脱脱水儿和撒里蛮之间发生争吵,昔里吉处死了脱脱木儿,昔里吉与撒里蛮之间也互相采取敌对行动。在采取了一些无目的的行动之后,撒里蛮捉住了昔里吉,向忽必烈投降,并把他的俘虏交给了忽必烈。忽必烈原谅了撒里蛮,但把昔里吉流放到一个岛上。此后不久,1278年,那木罕王子被释放。这个反忽必烈同盟由于成员们素质差而失败。
  但是,海都与忽必烈仍处于交战状态,他起码具有领导者的气魄。海都作为叶密克、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的主人和察合台诸王的宗主(他已使察合台的领地缩小到河中地区),正如忽必烈是东亚的可汗一样,他是中亚的真正可汗。1287年,海都组成了新的反忽必烈同盟,参加同盟的有蒙古帝国系各支的首领:成吉思汗弟弟们的后代。宗王中有乃颜、势都儿和哈丹。乃颜,或者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或者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其领地在今满洲地区;他是一位聂思托里安教徒,马可·波罗坚持认为在他的旗帜(或称纛)上画有十字。势都儿是成吉思汗大弟哈撒儿的孙子。哈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温的后裔。他们在东蒙古和满洲地区都占有封地。如果海都从中亚和西蒙古带来的部队与乃颜、势都儿和哈丹在满洲集合的部队会合的话,那么,对忽必烈来说,只有死路一条。
  忽必烈迅速行动起来。他命伯颜代替他驻守哈拉和林,阻止海都。他本人亲自率领另一支蒙军前往满洲,随之而行的有成吉思汗最信任的伙伴博儿术的孙子,玉昔帖木儿将军。帝国舰队从长江下游的中国港口出发,带着这次战争所需的大批物资在辽河口登陆,这一仗将决定蒙古帝国的命运。乃颜的军队在辽河附近扎营,以蒙古的方式,用一排马车保护着。忽必烈当时是72岁,坐在由四只象驼着,或拉着前进的一座木塔上指挥作战。拉施特记道,这次行动十分艰巨,在一段时期内,胜负难分。结果,无疑是忽必烈获胜了,正如中国史所记,是由于忽必烈军队在人数上占优势,也是由于他把中国军队与蒙古军队有效地联合起来。乃颜被俘,作为成吉思汗的侄孙子,忽必烈赐他不流血的死,即将他在毡毯下闷死(1288年)。那些站在乃颜一边的聂思托里安教教徒们有理由担心会遭到报复,但是,忽必烈认为基督教对这次反叛不负有责任。忽必烈之孙、未来的皇帝铁穆耳完泽笃(Temtir Oljaitu)由于粉碎了哈丹和镇压了满洲及其毗邻的蒙古地区而完全制止了进一步的叛乱。
  海都消灭叛徒忽必烈的战争失败了,但是,他仍是杭爱山以西的西蒙古和突厥斯坦的君主。忽必烈的一个孙子甘麻刺(Kamala)王子在守卫杭爱山边境地防止海都进攻的任务,结果他被海都军打败,并被围困在色楞格河附近,在费尽了努力后才逃脱。忽必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感到有必要亲自前去扭转形势(12897月)。但是,海都按游牧方式已经远遁。1293年,留在蒙古统率帝国军队的伯颜,以哈拉和林为基地,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对叛军的远征。同年,忽必烈之孙、铁穆耳王子取代伯颜统率军队。伯颜成了忽必烈的宰相,他在忽必烈去世后不久,于1295年去世。
  忽必烈生前未能看到反海都之战的结束。当这位大皇帝于1294218日去世时,窝阔台家族的大汗仍然是杭爱山以西的蒙古和中亚的君主。忽必烈的孙子、继承者铁穆耳完泽笃(12951307年在位)继续了这场战争。当时海都的主要盟友和属臣是统治着突厥斯坦的察合台兀鲁思首领都哇。在1297年至1298年期间,都哇发动突然攻击,捉住了汪古部勇敢的阔里吉思王子(即乔治,在此可以回顾一下,汪古部人是聂思托里安教教徒),他是铁穆耳的女婿,正统帅着在元朝的军队。当时都哇企图袭击另一支元军,即由保卫着唐兀惕边境(甘肃西部)的阿难答王子统率的军队。但是,他本人却意外地遭到袭击,只得逃跑。为报此仇,他处死了他的俘虏阔里吉思(1298年)。
  1301年,海都作了进攻帝国的最后一次努力。这次有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许多宗王参加。他向哈拉和林进军,和林当时由铁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镇守。13018月,在和林与鄂尔浑河左岸支流 塔米尔河之间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海都战败,并在撤退中死去。
  海都之子察八儿在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地区继之为窝阔台兀鲁思的首领,扮演着同样的反皇帝的角色,反对忽必烈家族的帝国权利。察合台兀鲁思首领都哇最初承认察八儿是他的宗主,但是,不久厌倦了这些无休止的反帝国战争,他劝说察八儿承认铁穆耳皇帝为宗主。13038月,两位宗王的使者到北京宫廷表示效忠,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再次把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兀鲁思置于拖雷家族的藩属地位而恢复了蒙古的统一。接着,正像我们将要看到那样,都哇和察八儿之间发生争吵;都哇囚禁了察八儿,逼他交出东、西突厥斯坦(约1306年)。都哇死(约13061307年)后,察八儿约于1309年进攻都哇之子、继承者怯伯(Kebek)汗,企图以此恢复窝阔台兀鲁思对察合台兀鲁思的霸权,但是,他被怯伯开打败,除了逃到中国大汗处避难外,别无选择。窝阔台兀鲁思就这样结束了。40年(12691309年)来,窝阔台家族在它的基地塔尔巴哈台的叶密立河畔统治着中亚,并与拖雷家族的命运抗衡。
忽必烈的王朝,即中国的元朝,作为其他蒙古汗国的唯一的宗主而存在。北京成为远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为了更清楚地展现忽必烈和海都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我们不得不叙述到这一斗争的结束,即忽必烈死后的15年时。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考虑可以称之为“忽必烈内政”的事情。

在政治制度上,至元十八年,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范文虎和李庭率领军十余万攻日,七月船队遭遇飓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因忽必烈在高丽所造海船技术粗劣,抗浪能力差而导致重大损失,又遭守军袭击,败还。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二十一年,发兵攻安南(今越南北部),失败而还。二十四年,东北宗王乃颜集兵反叛,史称乃颜之乱,忽必烈率军亲征乃颜,采董文柄以汉军步兵列前冲杀、蒙古骑兵随后围击之法,大破叛军,擒杀乃颜。次年,派兵破乃颜余部,平定东北诸王之乱。二十六年,发生海都之乱,其率兵攻占和林,忽必烈不顾年迈,再次亲征,迫海都西走。后又数次遣军击败海都,留兵镇戍,巩固了西北边疆。二十九年,命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史弼、高兴等率军2万、战船500艘,渡海攻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伤亡甚多,次年撤还。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柄(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忽必烈推行一种二元政策,该政策的方位是取决于人们把忽必烈看成(或者他自认为)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大汗呢,还是把他看成中国19个王朝的继承者、天子呢。从蒙古人的观点来看,他在原则上(如果不是在现实中)始终如一地维护了成吉思汗帝国精神上的统一。作为至高无上的汗,即成吉思汗和蒙哥统治的继承人,他坚持不断地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从,每一块大封地都成为一个自治汗国。为强制使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作出这种服从,他的一生是在蒙古的战争中度过的。波斯对他来说只是他的帝国的一个省,那儿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统治。在他的眼中,波斯汗——旭烈兀(12561265年在位)、阿八哈(12651281年在位)和阿鲁浑(12841291年在位)——只是一些从属的汗,即高级总督伊儿汗,他们要得到他的任命,并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忽必烈这个拥有全中国的人,原则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属俄罗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实上的宗主,确实如马可·波罗所说,是真正的“大君主”,“从亚当时代至今,世界上曾有过的、统当忽必烈在亚洲的其他地区成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时,在中国,他企图成为19个王朝的忠实延续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没有像他那样严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他不仅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在征服土地之后,他也完成了对人们头脑的征服,他想获得的最伟大的名声也许不是“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征服全中国的人”,而是“第一位治理中国的人”。
  交通问题,对这个庞大帝国的行政和物资供应是如此重要,受到了他的密切关注。他修复帝国道路,并在可能栽种的道路两旁种上树遮阳,在每隔一定的距离上建商旅客栈。20多万匹马分发给各驿站,用于帝国邮政。为保证北京的粮食供应,他修复和开通了大运河,使大米经运河从中国中部运往都城。为了备荒,他恢复了国家控粮的政策,这一政策在中国很早就制订起来,在北宋统治时期,著名的王安石使之完善。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还组织了公众救济。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1271年的又一道法令号召建医院。这些措施除了受到中国行政传统的影响外,很可能在忽必烈的头脑中还受到佛教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显然很强烈。稻米和玉米是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马可·波罗说,忽必烈本人每天就要接济3万穷人。
  忽必烈行政管理中唯一不足的是财政方面。在宋朝的各种制度中,忽必烈发现了“钞”,或者说纸币的用途。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1264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公布了用纸币来计算主要商品的价值。他的第一任“理财”大臣是不花刺的穆斯林赛夷阿札儿(Sayyid Ajall,死于1279年),他似乎把钞票的发行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随后继任的几位大臣们开始轻率行事,先是河中费纳客忒〔前苏联塔什干西南〕人阿合马(死于1282年),后是畏兀儿人桑哥,他们两人实行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使钞票贬值。在聚敛钱财时,他们采取多次兑换钱币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专卖的办法。阿合马于1282年被暗杀,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贬责。桑哥因贪污被处死(129年)。在忽必烈的统治之后,为了阻止原钞票的下跌,有必要发行新的钞票(1303年),这次是轮到新币贬值了治着人民、土地和财富的最强大的君主”。

在宗教制度上,正如马可·波罗明确指出的,忽必烈对一切宗教都很宽容,尽管他在1279年一度恢复了成吉思汗关于屠杀牲畜的规定—一这一规定是与穆斯林习俗相违背的——和一度表现出极端反感《古兰经》所强加给穆斯林的那些对“异教徒”发动“圣战”的义务。此外,他对佛教徒的同情,使他在短时期内对佛教徒的老对手——道士们表现了几分个人敌视。的确,佛教因他的偏袒而明显受益。他正是以这种面貌而被载入蒙古传说的。虔诚的佛教徒、蒙古史家萨囊彻辰甚至给忽必烈冠以呼图克图(qutuqtu,崇敬的、神圣的)和查克拉瓦蒂(Chakravartin,在佛教词汇中是“宇宙之君主”)这些称号。甚至在他继位前,即蒙哥统治时期,他就在上都府召集了一次佛教徒与道士的辩论会(1258年),结果,佛教徒获胜。在这次著名的论战中,那摩(曾出席过蒙哥举行的宗教辩论会)和年轻的吐蕃喇嘛八思巴阐述了佛教教义。像在1255年的辩论会上一样,他们指控道士们散布流言,歪曲了佛教起源史,把佛教贬成仅仅是道教的附庸。这次论战之后,忽必烈颁布法令,焚毁道藏伪经,迫使道士们归还从佛教徒手中夺得的佛寺(1258年、1261年、1280年和1281年法令)。马可·波罗记载,忽必烈继任皇帝后,他曾举行隆重仪式接受锡兰王送给他的一件佛骨。

忽必烈在佛教事务中的主要助手是吐蕃喇嘛八思巴,他大约生于1239年,很可能死于12801215日。八思巴是著名梵学家萨斯迦的侄子和继承人。主管乌斯藏的萨斯迦寺庙。忽必烈曾派人到吐蕃请他,忽必烈任用他以便使蒙古人皈依佛教和确保吐蕃的藩属地位。忽必烈封他为国师,借用古代中国佛教中的这一称号。忽必烈于大约1264年左右将吐蕃纳入他的政治-宗教统治之下。直到当时,蒙古人还不知道除畏兀儿字以外的其他字母。1269年,八思巴按忽必烈的命令为蒙古人创造新文字,被称为都尔巴金(durbaljin),或称方体字,它是受藏文字母的影响。然而,伯希和认为对八思巴在创造新文字上的作用有些估计过高;无论如何,这些方体字只是暂时流行,因为蒙古人继续使用模仿畏兀儿字母的文字(只是在书写方式上有所不同,有更多的角形字),这种文字已成为他们的民族文字。收藏于法国国立档案馆的蒙古大臣手稿正是用畏兀儿文字写成的。在这一点上,伯希和指出,畏兀儿文有其不足之处,它仅仅是不完全地表达13世纪蒙语的语音,用畏兀儿文区别不出“o”音和“u”音,发不出词首“h”的音等等。同样,对颚音而言,畏兀儿字母也没有八思巴字母丰富。
  在忽必烈的继承者中,大多数人与忽必烈一样是虔诚的佛教徒。首先是他的孙子铁穆耳,他在忽必烈之后行使统治(12941307年在位)。然而,忽必烈的另一个孙子阿难答(Ananda,尽管其名字实属佛教徒的梵文名)是倾向于伊斯兰教。“他能熟悉《古兰经》,并擅长于阿拉伯文”,他是唐兀惕地区(宁夏)的长官,是唐兀惕境内伊斯兰教的热情宣传者。铁穆耳企图使他转而皈依佛教,一度曾徒劳地囚禁过他。铁穆耳死时(1307210日),阿难答企图夺取王位,但是,他的侄儿海山获得了王位,并处死了他。海山在统治时期(1307621日-1311127日)内表明自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使许多佛教戒律写本被译成蒙古文。中国儒学家指摘他偏袒喇嘛,很可能是对这种偏袒的一种反应,行政机关撤销了佛教徒和道士直到当时一直享受的财产豁免权。在忽必烈的重孙、也孙铁穆耳统治时期(他从1323104日继任皇帝,至1328815日去世),大臣张圭代表儒生公开抗议尊崇喇嘛。陕西尤其是吐蕃佛僧们常去的地方。一份当时的报导说:“曾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西部各省,城镇旅社容不下,而住进民房,驱逐房主,趁机奸污妇女。不满足淫逸,他们又夺民仅有的很少的钱财。必需采取措施阻止公开的吸血者,他们比收税人更加残酷”。也孙皇帝不得不对喇嘛进入中国加以控制。
  中国文人们认为蒙古王朝应该对他们实施的过度的佛教“教权主义”负责,它无疑是王朝衰落中起作用的一个因素。然而,佛教对忽必烈家族的异乎寻常的影响,在中国土地上的突厥-蒙古各代的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同样的事情在4世纪末著名的苻坚和在6世纪初最后一批拓跋人身上都发生过。佛教最初是使这些粗鲁的野蛮人变得较为温和仁慈,后来使他们变得迟钝,最后使他们失去了自我保护的本能。于是,具有悠久儒教传统的中国忍受了这些可怕的主人,它看到了这些君主渐渐地失去了危害,它或者是把他们同化,像拓跋人的情况;或者是把他们赶出境,像对待成吉思汗的后裔一样。如果忽必烈家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就像如果1307年阿难答获得成功所发生的情况那样——形势会是更加严重。伊斯兰教的胜利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将是可怕的一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威胁着中国文明的两次大危险可能是1307年的阿难答的争位和由于发动者于1404年去世而幸免了的帖木儿入侵。

总其一生,在宗教问题上,忽必烈主张信仰自由,无论是中国本土到的长春教、龙虎教,还是来自古波斯、罗马的各种教派允许在中国传教。同时,他尊西藏土蕃喇嘛教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又加封为帝师,统领全国佛教

在军事方面,忽必烈把全国军队分成四种: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探马赤军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人(我国西北民族,中亚、欧洲移居中国的人)和汉人;新附军是由南宋军队改编而成。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军队的主体,驻扎在京师附近和腹里。汉军和新附军多在江南,常被派遣去渡海远征。大批的新附军人在远征日本,抓哇,顷甸等国的战争中丧生。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如前所述,他最大功绩,就在于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对峙、诸国并立的分裂割据状态,建立起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他是统一中国,奠定今天版图的第一个皇帝。同时,他还锐意改革。在经济上,实行“以农桑为本”的重农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广行汉法,建立行省制度,定朝议、主官制,制法律,在官吏的任用上,注意任用贤能,惩治贪污;在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此外,他还在全国设置驿站,使国内交通四通八达。他还保护商路,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的的鼎盛局面,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智慧沉深敏锐,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于迄今所见伟人之上,足使历史中之诸名人黯然失色。” 忽必烈在世界影响最大的百位帝王之中位列第78位。                                                                                     忽必烈 

元朝皇帝-成宗(铁木耳)

公元1294年登基 
公元1307年去位 
出生:公元1265年 -- 去世:公元1307年(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1265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又称完泽笃皇帝出生。世祖之孙、父皇太子真金,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至元三十年(1293),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次年,忽必 烈去世,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建元元贞,后改大德。遂罢侵日本、侵安南之役,减免江南地区的一部分赋税,又令编辑整理律令。在位前期基本上保持了守成的局面。但为了酬谢拥立他 的诸王贵戚而滥增赏赐,很快造成国库向之所储,散之殆尽,岁入之数,不支半岁的枯竭局面,只能依靠挪用钞本来维持, 导致钞币迅速贬值。在用人上倾心任用的仍是伯颜(赛典赤孙)、阿里等一批色目官僚。在位后期,因连年患病,这些 色目官僚与皇后卜鲁罕内外勾结,淆乱朝政,官场中贪污因 循的风气大盛。为了能建功后世,提高威望,铁穆耳又发兵 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等地),使西南大扰,酿成云南、 贵州各族人民起义。这些举措都导致国力空虚,政治日趋黑 暗。但他在位时,元军成功地击败了海都、笃哇的侵扰,迫使窝阔台和察合台两兀鲁思的统治者息兵请和,重振大汗在 西方诸汗国中的宗主地位,基本上结束了西面延续40多年的 皇室内争。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1285 元朝太子真金去世。按照嫡长子继位的传统观念,忽必烈把希望寄托在铁穆耳身上,并派他统兵讨伐叛王哈丹,接着又派他镇守蒙古汗国故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掌管北方防务。在玉昔贴木儿请求之下,忽必烈将原来属于真金的印玺皇太子宝授给铁穆耳。1294 忽必烈逝世。铁穆耳在重臣伯颜、玉昔贴木儿的支持下,由宗室诸王会议推立为帝。成宗即位后对中央人事未做大调整,继续实行世祖末年的减免赋役、赈济灾民等宽大政策。1294年,成宗下诏减速免所在本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当年的一半夏税。
   1295
(元贞元年)下诏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营建,免除本年五月以前积欠的钱粮。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十二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行政。但这些举措未能贯彻到底。1296 要求权贵豪绅交纳所隐匿的江南田租,以减轻小民负担。
  1298
因水旱成灾,下诏减免受灾郡县当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灾严重地区全部减免,老弱残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户免除三年差税。同时,停止了当年的一切土木工程。
  1299
成宗派使节巡视各地,了解民间疾苦。免除当年内郡包银俸钞和江南夏税的十分之三。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成宗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员鼓励农桑,发展生产。成宗一即位就下诏罢征安南,宽宥其"抗命之罪,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开始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方针。一方面多次赏赐诸王、公主、驸马,增加官员俸禄。一方面厉行整顿吏治,约束权贵。例如,成宗即位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各道廉访司及时追查转运司官员欺隐奸诈的案子,以防止管财政的官员贪污中饱。同年十月,要求中书省臣约束属宫官,凡对公事敷衍塞责者处以笞刑。派江浙释教总统僧人宁一山出使日本,恢复了两国间的正常贸易和文化往来。但是,成宗后期曾一度用兵西南。
   1300
成宗发兵两万出征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北部、缅甸东北部,治京泰国清迈)。第二年,又因金齿(今中国云南西部和缅甸腊戍一带)诸国阻击元朝的征缅归师,下诏计伐金齿诸国。后因出征八百媳妇国之元军损失惨重,成宗才决心不再对西南用兵。也就在这时,成宗达成了与笃哇、察八儿等西北诸王的和解,延续几十年的西北战乱得以平息。 1302 江南朱清等贪污贿赂案被揭发出来,牵连了一大批官员,促使成宗再一次下决心查处贪污官员。
   1304
成宗下令天下官员体恤民情,减省刑罚,免除灾民差税一至三年不等。鉴于江南佃户田租过重,在过去减过十分之三的基础上再减十分之二,且永为定例。同时开放山场、河泊、任民采捕。在对外关系方面,成宗拒绝大臣对日用兵的请求。
    1307
正月初八,成宗去世。葬起辇谷,谥曰成宗钦明广孝皇帝。针对铁穆耳之位,史书惯称成宗守成。 

元王室为藏地僧人制定了优厚的政策。例如《元史·释老传》载,不得侵占僧人田产、不得在僧人居所居住,不得向僧人征派供应、乌拉差役,属于寺院的土地、水流、水磨等,任何人都不得夺占。自忽必烈颁布《优礼僧人诏书》以后,元成宗也颁布了《优礼僧诏书》。
    诏书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晓谕中书省官人(670)每根底、枢密院官人(671)、御史台(672)官人、行中书省、行御史院官人每根底、廉访司官、守城官、地方官每根底、军官、军人、大小头人、众多部落,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皇帝定制,依照释迦牟尼之教法渚班第每 673)皆不纳三种差(674),告天祝祷,为皇帝祈福。忽必烈皇帝信奉三宝(675),使释迦牟尼教法遍布人世间,使僧众皆为皇帝祈福祝祷。虽如此反复下诏(676),仍有守城官员和部落头人不晓其意,依势侵夺寺庙和佛殿,欺凌僧人。从今以后,管领部落之官员(677)和百姓们,应遵释迦牟尼教法,再不得欺凌僧人,不得践踏寺庙和寺院,当心待奉着。为待奉西番之僧人,忽必烈皇帝在位时,军犯营中有一名马明之人,因拉执僧人衣领,受到重罚。今后,如有俗人以手犯西僧(678)者,断其手;以言语犯西僧者,割其舌。自颁发此诏书之后,对不敬奉僧人和践踏寺庙和寺院的人,请派遣到各地的官员和僧人长老者联名奏来,联知后必加惩处。此诏书于鸡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上都有时分写来。至元二十三年(679)。

《元史》本纪评价说:“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可谓善于守成者矣。惟其末年,连岁寝疾,凡国家政事,内则决于宫壶,外则委于宰臣;然其不致于废坠者,则以去世祖为未远,成宪俱在故也。”其实,成宗并非只是守成者,推陈出新者居上,且政绩与功德卓然。                                                                                   元成宗

 

元朝皇帝-武宗(海山)

公元1307年登基 
公元1311年去位  
出生:公元1281年 -- 去世:公元1311年(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元成宗之侄。生于1281年七月十九日。大德三年(1299),成宗命其镇守漠北。八年(1304),被册封为怀宁王。

  成宗晚年多年患病,皇后卜鲁罕掌权。大德十一年(1307)初,成宗病卒,其独子先于成宗早卒,嗣位空缺,卜鲁罕与左丞相阿忽台勾结图谋拥立安西王阿难答(成宗堂弟),并定于三月三晶起事。右丞相哈剌哈孙表面上表示支持,私下北迎怀宁王海山,南迎被卜鲁罕排济出朝的海山同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的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先进入京城,并于三月二日收捕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五月,海山入京即位,是为武宗。次年改元至大。

   武宗长年抚军北方,昧于政事,即位后斥去世祖旧臣哈剌哈孙,对中书省进大疑为组,几乎全部改任自己的亲扩,政令失当,朝政紊乱。国家的用人制度和财政制度都被破坏/即位仅3个月,近臣获得高官厚禄的约达九百余人。为广示恩宠,“遥授”职衔,名爵冒滥,冗员充斥。为弥补国家财政亏空,至大二年(1309),怊乞台普济、乐实、三宝奴等立尚书省剑财,变更钞锐;税课以大德末旧额为率,增收三成以上。

武宗由于沉耽淫乐,酗酒过度,身染重病,至大四年(1311)初,武宗崩,年31岁。葬于起辇谷。五月,文武百官也先贴木儿等上尊号为“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蒙语称“曲律可汗”。

成宗大德三年,以宁远王阔阔出总兵北边,怠于备御,命帝即军中代之。四年八月,与海都军战于阔别列之地,败之。十二月,军至按台山,乃蛮带部落降。五年八月朔,与海都战于迭怯里古之地,海都军溃。越二日,海都悉合其众以来,大战于合剌合塔之地,师失利,亲出阵力战,大败之,尽获其辎重,悉援诸王、驸马众军以出。明日复战,军少却,海都乘之,帝挥军力战,突出敌阵后,全军而还。海都不得志去,旋亦死。
  八年十月,封帝怀宁王,赐金印,置王傅官,食瑞州六万五千户。十年七月,自脱忽思圈之地逾按台山,追叛王斡罗思,获其妻孥辎重;执叛王也孙秃阿等及驸马伯颜。八月,至也里的失之地,受诸降王秃满、明里铁木兒、阿鲁灰等降。海都之子察八兒逃于都瓦部,尽俘获其家属营帐。驻冬按台山,降王秃曲灭复叛,与战败之,北边悉平。
  十一年春,闻成宗崩,三月,自按台山至于和林。诸王勋戚毕会,皆曰今阿难答、明里铁木兒等荧惑中宫,潜有异议;诸王也只里昔尝与叛王通,今亦预谋。既辞服伏诛,乃因阖辞劝进。帝谢曰:“吾母、吾弟在大都,俟宗亲毕会,议之。”先是,成宗违豫日久,政出中宫,命仁宗与皇太后出居怀州。至是,仁宗闻讣,以二月辛亥与太后俱至京师。安西王阿难答与诸王明里铁木兒已于正月庚午先至。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八都马辛,前中书平章伯颜,中政院使怯烈、道兴等潜谋推成宗皇后伯要真氏称制,阿难答辅之。仁宗以右丞相哈剌哈孙之谋言于太后曰:“太祖、世祖创业艰难,今大行晏驾,德寿已薨,诸王皆疏属,而怀宁王在朔方,此辈潜有异图,变在朝夕,俟怀宁王至,恐乱生不测,不若先事而发。”遂定计,诛阿忽台、怯列等,而遣使迎帝。                                                                        元武宗元朝皇帝-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公元1311年登基 
公元13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285年 -- 去世:公元1320年(在位9年
)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爱育黎拔力八达7岁时丧父。为了接受教育,9岁时其祖母阔阔真选定汉族儒学名士李孟给他做老师,李孟本以“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著称,因而他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陶与教育。10年后,铁穆耳患重病,不理朝政,皇后卜鲁罕独揽大权,她于公元1305年10月,下令爱育黎拔力八达随其生母答己离开宫廷,迁居怀州(今河南沁阳)。在那里住了3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目睹了地方官员的不法行为和百姓的种种疾苦。 

公元1307年,成宗铁穆耳病死,当时朝中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分为两派,一方以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为首,支持安西王阿难答继位;另一方以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联合部分蒙、汉官员拥立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其兄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得到他们支持后,与其母答己立即赶往京城,而当时海山远在边境,爱育黎拔力八达率卫军闯入皇宫,捕杀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人,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拥他即皇位,但他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另派使者奉玉玺前去边境迎接海山。公元1307年海山登位后,诏立其弟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确定了他的皇位继承权资格。
   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病死,爱育黎拔力八达以皇太子身份执政。他整饬吏治,废除武宗时设立的尚书省,仍恢复原来的中书省,并以“祸国殃民”之罪将丞相脱虎脱三宝奴和平章乐实、右丞相保八等武宗一朝的当政人物处死,安排中书省班子,恢复各地的行中书省,惩治地方赃官污吏,严禁诸王、贵戚的扰民行为。然后他于公元1311年在大都大明殿正式登基,帝号“仁宗”。
[

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

一、尊孔崇儒 在李孟等汉人儒臣辅佐下,推行“汉法”的政治方针。同年7月,命国子祭酒刘赓去曲阜,以太牢(牛牲)祭孔子。公元1314年下诏袭封孔子53代孙为衍圣公,后来又加封孟轲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夫人。他多次对臣僚说要开办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并开科取士,提高文人地位,为了治国安邦,确定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作为统治思想,要蒙古族大臣了解和掌握儒学要旨和政治。公元1317年下令将《大学衍义》全部译为蒙语(由江浙行省刊印),赐给朝臣。不久,他阅读《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后下诏将此两书译为蒙语(文),让蒙古、色目官员诵读。 
    
二、开科取士 公元1313年(皇庆二年),仁宗下诏实行科举,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书为先,词章次之”。科举考试每3年举行一次,命题以《四书五经》为主,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道,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别考试出榜。仁宗在政治上满足了汉族知识分子要求广开仕途的要求,还规定考试采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从而以程朱理学作为考试取士标准,确立了理学思想的统治,这对后世的科举用人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赵孟頫才艺绝世,丹青艺术的被称为元朝第一,书法世称赵体,流传不多的作品至今仍是收藏界的珍品,诗词文赋诸体皆妙,开启元诗新风。元仁宗对赵孟頫更是推崇备至。在有人对赵孟頫提出不同意见后,他却历数赵孟頫的优点:“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白、宋苏轼,姓名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在这位皇帝的眼里,赵孟頫简直就是一位完美的人,因此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来说坏话的人,并还立即赏赐赵孟頫“钞五百锭”,授予他翰林学士、荣禄大夫,官至一品,还推恩三代。尤值一提的是,皇上知道他因为年老畏寒而不能早起时,就赐给他貂鼠皮的大衣,让他保暖,可谓关怀备至。
   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推恩三代”;管夫人也被加封为“魏国夫人”。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时时在皇帝左右活动。其妻也经常出入内廷,成为皇后的座上客。赵氏的门生,如虞集、杨载、唐棣、朱德润等,在其荐举下也纷纷进京做官,而许多政治地位较高的北方书画家,包括色目人、蒙古人书画家如高克恭、康里子山、李仲宾等,多与他有交往,一些较年轻的画家,如黄公望、商琦、柯九思等,也拜在他门下。外国使臣、僧人,则以能求得赵氏墨宝为荣。

   元仁宗曾一度信奉佛教,常读《维摩经》。他下诏:凡僧人中有“不养父母,避役损民”者,命其还民(),并废僧人之特权。他还打算禅位于太子,以便游历深山宝刹,后经右司郎中月鲁帖木儿极谏,“陛下正当年富力强,为国为民造福之年,禅位者,如唐玄宗、宋徽宗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陛下万万别存这个念头”!仁宗深有触动,从此打消了内禅之念,还收起佛经,致力于勤理国政。
  
仁宗通晓儒术,熟知佛教“明心见性”之理,其为人和蔼,对近臣贵戚以礼相待,平时生活不尚豪华,较为“俭朴,从不巡游,也不沉溺于酒色。又罢土木工程百余处,又禁诸王、大臣营建私第,精简禁卫。史书评价他“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编撰法典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改革元代制度而产生预期结果的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因为在多元文化社会确定统一的法典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可能是因为蒙古统治精英认为统一法典会限制他们的权力所以采取了反对的态度,元廷从未制定一个通行全国的标准法典。缺乏法典引起了汉人官员的极大焦虑,他们进行了多次努力编撰法典和律 例,以作为判案的依据。最早的补救措施是1291年颁布的《至元新格》,这大体上是个法令汇编。此后铁穆耳朝和海山朝编修法典的努力几乎毫无成效。
    爱育黎拔力八达很快采取措施对这样的形势加以补救。在1311年即位的当月,他命令中书省臣汇集从忽必烈朝初年以来的律令条规。这一汇编工作于1316年完成。但是对汇编的复审过程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直到硕德八剌即位后两年的1323年,这一法典才以《大元通制》的名目正式颁行。这个新法典收录了建国以来的法律条文2400余条,分为断例、条格、诏制、别类四大类。
   《大元通制》虽不是一个全面性的法典,按照现代法制史学者的观点,此书“是元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因为它有充实的内容并采用了以《泰和律》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典的结构”。《泰和律》是金朝的法典,它的编撰遵循的是唐代法典模式。但是,作为征服王朝的法典,《大元通制》没有完全照搬以前的中国法典。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蒙古人的习俗和元代特有的制度特征。《大元通制》和也是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由江西地方政府或私人编辑的《元典章》,是元代法制史的两个里程碑,也是征服王朝的元朝日趋成熟的反映。  

    蒙古族的衣着式样,自古即与游牧经济生活相适应,而且富有特色。13世纪中外旅行家对蒙古族的服制均有详细记述。男女服装款式相似,都穿长袍。早期衣服不像后来流行的高领口,而是右衽交领,由左边到腋下有开衩,右边有三扣,左边有一扣,少数为方领,腰间密密打作细折,以帛带束腰,腰围紧束突出。衣服大,长拖地。妇女穿敞口而宽阔的披肩,青年妇女则穿男式衣服。初以家畜及野兽毛皮制做衣服,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周围民族纺织品的传入,富裕者用自汉地、波斯、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地输入的绸缎、绵绸、毛料以及各种珍贵兽裘制作华丽的衣服。如《黑鞑事略》记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新以苎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贫困者则用羊、山羊及狗皮或粗布、棉花、粗毛及毡杂做衣服。此类长袍之用途和优点颇多,乘马时紧束腰带,能保持腰肋的稳定垂直。已婚妇女还穿一种非常松宽的长袍,在前面开口至底部。元仁宗就命令蒙古贵族着汉装,并以身做则,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元朝皇帝-英宗(硕德八剌)

公元1320年登基 
公元1323年去位 
出生:公元1303年 -- 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3年)
英宗,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元英宗孛儿只斤(1303年—1323年),元朝第九代皇帝(1320年—1323年在位),又称格坚皇帝,英宗自幼学习汉儒典籍,公元1316年立为皇太子,即位时年18岁,次年改元“至治”。公元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英宗死时只有20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尊号为格坚汗。
  英宗怡情觚翰,字皆雄健纵逸,而刚毅英武之气,发于笔端。尝见宋宣和手勅,卷首御题四字,又别楮写”日光照吾民,月色清我心“十字。至治二年,命国工绘中书右丞相拜住像,勅翰林侍讲学士袁桷为之赞,御书唐皮日休诗:”吾爱房与杜,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亿万古。“之诗以赐之。

  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1322年)推行新政的政治改革。

  延佑七年(1320年)正月,仁宗卒,前任丞相铁木迭 儿复任中书右丞相,遂即纠集其党羽,对曾触犯过他的仁宗朝重臣大加杀戮,朝臣恐惧。三月,硕德八剌继帝位,是为元英宗。英宗刚毅而思有所作为,锐意于改革,仁宗母后答己对此不满。欲谋废立英宗事泄露后,英宗将后党尽加诛杀,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任命太祖功臣木华黎之后裔拜住为中书左丞相。至治二年(1322年)秋,答己及铁木迭儿相继病死,英宗专任拜住,表示要励精求治、锐意于改革。他首先召集了德高望重而颇有治国经验的前朝老臣,起复他们的官职,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他们议事中书;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圭、吴元圭、王约、吴澄等。其间主要改革措施有:推行助役法,民田百亩抽三,以岁入助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督责国家政制法规,革除以往的政令不一、罪同异罚的混乱现象;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裁撤冗职,节省浮费,减免赋役,以舒农力。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当时天下为之风动,政治为之一新。但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至治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硕德八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他其实并不柔懦,处事很有主见。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刚一去世,他就同答己在政事的处置上开始交锋。有一个叫乞失监的臣子,因为卖官鬻爵,被刑部按法律规定判处杖刑。答己却出面干预,叫改行笞刑。杖刑是元代“五刑”中的第四等刑,最少要打67板子;最多打到107板子。笞刑是第五等刑,最多只打57鞭子;最少的,打上7鞭子,表示一下惩戒之意就算了。英宗硕德八剌得知祖母要卖人情,立即加以制止。他对祖母说道:“法律的规定体现了天下的公意。迁就个人感情,随意调轻调重,那就不能在天下人面前维护法律的威信了。”他断然命令,维持原判,对乞失监执行杖刑。过了没有半个月,又有一个大臣,叫失列门,受了答己的指使,向硕德八剌提出要调整人事,撤一批人,任命一批人。硕德八剌马上驳回:“现在哪里是封新官的时候!先帝的旧臣,也不宜轻易变动。等到我正式即位,自然会同宗室亲王、元老大臣仔细商议。到时候,贤能者都可得到任用,奸邪者都要被罢免。”答己连着碰了几个不硬不软的钉子,气愤极了,恨恨地说:“我真不该养这个孙子!”

  铁木跌儿为人阴险贪虐,被人们比作元世祖忽必烈时代的阿合马。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当年曾察知他的罪行,下诏将他逮捕审讯。他却躲到答己的亲信内侍家里避风。爱育黎拔力八达知道母亲在包庇他,好几天闷闷不乐,但也无可奈何,只有下道诏书,罢免他的宰相职位,将事情不了了之。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第四天,答己就直接下令,恢复铁木迭儿的相位。他一重新上台,就以“违背太后旨意”、“接诏书时态度不恭敬”一类罪名,接连诬杀了好几个反对过他的正直大臣。

元英宗硕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和权臣铁木迭儿的联合攻势下,一开始只能被动防守,以后就逐渐部署反击了。他任用大批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罢免了一批依靠特权、窃踞要津的蒙古、色目官员。他任命有“蒙古儒者”之称的拜住为左丞相,以限制铁木迭儿的权力。

至治二年(1322年),答己、铁木迭儿都死掉了。元英宗顾德八剌下令追查铁木迭儿的贪污案,追夺其官爵、抄没其家财,并处死了一批追随铁木迭儿作恶多端的官员。

铁失是铁木迭儿的死党。他当过宣徽院使,这是一个负责皇室生活供给的官职。他以此为阶梯,受到答己的宠用,以后又兼任了皇室侍卫亲军的都指挥使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的御史大夫。元英宗硕德八剌曾寄希望于他,对他说:“朕住在深宫,不能深入了解臣子们的行为和百姓的疾苦,要靠你们这些人当耳目。过去,铁木迭儿贪得无厌,你们都不予揭发。现在,他虽然死了,朕也要抄没他的家产,以对后来的人有所警诫。”铁失听了,心里有鬼,十分不安。

至治三年(1323年)秋天,元英宗硕德八剌从上都出发,准备回到大都去。上都一向是保守派蒙古贵族势力盘踞的据点;当年阿里不哥发动对元世祖忽不烈的叛乱,其根据地就在上都。铁失怕元英宗硕德八剌整顿朝政的利刃加到自己头上,决定利用上都的“地利”,先下手为强,除掉硕德八剌。那天晚上,元英宗硕德八剌住宿在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铁失纠集了一批对他心怀怨恨的守旧贵族——其中就有铁木迭儿的儿子锁南——发动政变。他们冲进硕德八剌的住宿地,杀掉宰相拜住。铁失亲自闯进硕德八剌的幄殿,动手杀害了这位年仅21岁的皇帝。史称“南坡之变”。

围绕元英宗的权力之争,延佑七年(1320年)正月二十一日,仁宗去世。二十四日,大子硕德八刺奉皇太后答己之命罢免中书右丞相伯答沙,以铁木迭儿为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立即着手报复政敌。他先是诬谄中书省参议韩若愚有罪,请求处以极刑。太子知道韩若寓冤枉,拒绝了这一请求,但慑于答己大后和铁木迭儿的淫威,不得不将韩若愚革职。二月,又先后把不依附于自己的中书平章赤斤铁木儿,御史大夫脱欢、中书平章李孟、兀伯都刺、阿礼海牙等罢官、夺爵、降职。四川行省平章赵世延曾弹劾过铁木迭儿。这时,铁木迭儿便唆使人诬告他有罪,同时又暗示他只要交出同党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赵世延严辞拒绝。铁木迭儿便给他加上违背诏书、大不敬等罪名,拟处死刑。英宗明知冤枉,但也只敢说赵世延犯罪是在大赦之前,应该有所宽大。铁木迭儿要求追究当年和赵一起弹劾过自己的人。英宗仍以这些事发生在大赦之前,不应该追究来搪塞。铁木迭儿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英宗就是不同意。于是,负责审讯的官员为了讨好铁木迭儿,千方百计地折磨赵世延,企图使他因不堪凌辱而自杀。不料赵世延即不招供,也不自杀。铁木迭儿只好将他长期关押狱中。英宗救下了赵世延。

铁木迭儿在诛除政敌的同时,大批提拔亲信,把江浙行省左丞相哈律(一写黑驴)、陕西行省平章赵世荣提升为中书平章。他的党羽、宜徽院使失列门以答已太后的名义要求太子大规模更换朝臣。太子以先帝旧臣,岂宜轻动为理由加以拒绝。中书左丞张思明也劝铁木迭儿不要闹得人心惶惶,引起诸王、驸马们的不满。这样,铁木迭儿才稍加收敛。

三月十一日,太子硕德八刺即位,是为英宗。英宗一面和太后、铁木迭儿周旋,加封铁木迭儿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师,甚至下诏禁止官员非议铁木迭儿。尊答己太后为太皇太后。一面积聚力量,提拔自己的亲信。四月十一日,英宗将木华黎后裔、安童之子、太常礼仪院使拜住提升为中书平章,以牵制铁木迭儿。拜住素来主张以儒学治天下,与英宗一拍即合,成为他的主要助手。以英宗、拜住为一方与太皇太后答己、铁木迭儿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四月十三日,铁木迭儿请求禁止各大臣越级上奏,企图阻塞言路。英宗同意了这一要求。五月初三,铁木迭儿诬陷上都留守贺伯颜穿便服迎接诏书,以大不敬之罪处死,抄家。英宗仍不动声色,但在贺伯颜死后不到十天,便将拜住提升为中书左丞相,地位仅次于铁木迭儿。五月二十日,英宗又根据拜住的建议,以阴谋废立皇帝的罪名将阿散、哈律、脱忒脱、失列门等人处死并抄家,沉重打击了太皇太后、铁木迭儿这一派的势力。于是,铁木迭儿又一再要求处死赵世延,被英宗拒绝。至于铁木迭儿一再陷害拜住,英宗更是置之不理,反而对拜住更加信任。

至治二年(1322年)八月二十五日,铁木迭儿去世。九月二十二日,太皇太后答己去世。英宗真正掌握了大权。十月二十五日,英宗升任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元代尚右),并决定不再设左丞相,以示尊荣。英宗、拜住着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

英宗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减轻赋役,重农抑商,裁减冗官,启用儒臣等。英宗在实行新政的时候处理了铁木迭儿专权乱政的罪行,却没有很好地清理铁木迭儿的党羽,导致了后来的政变。先是在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英宗下令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罪状是贪赃枉法。接着,在至治三年(1323年)六月,下诏追夺铁木迭儿一切官爵,抄没家产,并将其罪状公布于大下。又以贪赃罪罢免铁木迭儿之子知院旺丹。这些举动使铁木迭儿余党震恐不安,于是,铁木迭儿的义子,禁卫军将领铁失等人阴谋发动政变。

公元1323年八月,英宗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起驾南返大都(今北京),驻跸离城30里的南坡。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铁失等当夜驰往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玺至漠北晋王镇所。九月,也孙铁木儿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                                                                  元英宗

元朝皇帝-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公元1323年登基 
公元1328年去位 
出生:公元1276年 -- 去世:公元1328年(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泰定帝(1276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山西晋邸,1328年秋七月辛酉逝世)名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是元朝的第11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从1323年九月庚午到他逝世。关于泰定帝的出生年,《元史》中的说法互相矛盾,在《元史•泰定帝一》中称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于晋,276年,但在《元史•泰定帝二》中又说庚午,帝崩,寿三十六,按这个说法他应该是1290年出生的。他的父亲孛儿只斤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孙子,被封为晋王,镇守元帝国北疆。1302年他父亲死后也孙铁木儿袭晋王位。
   1323年三月也孙铁木儿在元英宗附近的亲信向他告密说英宗将对也孙铁木儿不利。同年八月二日,也孙铁木儿获得英宗将被刺杀,他将被迎立为皇帝的消息。英宗被刺後也孙铁木儿果然被立为皇帝,当年九月他在龙居河登基。虽然也孙铁木儿是知情人,但他登基後就下令将刺杀英宗的人都杀了。

1324年泰定帝改元泰定,三月立八八罕氏为皇后,孛儿只斤阿刺吉八为太子。

从1325年开始,泰定帝因国库收入少於支出,开始减少国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许汉人收藏和携带兵器。九月,泰定帝改革全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18个道。

泰定帝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土地,剋制僧院的过分富有。

在泰定帝统治期年,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这些暴乱。但从整体来说整个国家基本上比较安宁。

元世祖孙成宗铁穆耳在位时间最长(1295年~1307年),但也不过十三年。他基本上执行着元世祖的既定政策,是个守成之君。死后无嗣,由其侄海山继承,这就是武宗。武宗在位四年多(1307年~1311年),后由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嗣位,即仁宗。仁宗在位九年多(1311年~1320年),死后,传位于子英宗。英宗统治时期,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皇权之争与权臣派系之争非常激烈,政局不稳。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一派权臣,勾结诸王亲贵,发动政变,于上都之南三十里的南坡,刺杀英宗,史称“南坡之变”。他们拥立忽必烈孙、晋王也孙铁木耳为帝,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死后,五年之间,换了五个皇帝。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宗次子文宗图帖睦尔赶下台。文宗即位一年后,迫于形势,又让位于总领漠北军事的异母兄明宗和世。明宗自一月即位于和宁之北,至八月,就被权臣燕铁木儿和文宗密谋害死,文宗复位。他在位四年,死后,由文宗皇后与燕铁木儿等立明宗年仅七岁的次子为帝,即宁宗。他十月即位,十一月就死了。燕铁木儿和文宗皇后又立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儿为帝,即元朝末代皇帝顺帝。他利用权臣之间的矛盾,维持了三十多年的统治。

1293年出生于漠北的也孙铁木儿,即位时已经是31岁的成年人。他有很深的草原背景,没受过汉式教育。他的主要官员大多数是从漠北带来的王府高官,包括相继为中书右丞相的旭迈杰和塔失帖木儿(约死于1335年),先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为御史大夫和中书左丞相的朝廷灵魂性人物倒剌沙及知枢密院事按答出。

倒剌沙是回回人,可能是在他的影响下,回回人在也孙铁木儿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任中书平章政事的有两个回回人:乌伯都剌(死于1328年),曾在爱育黎拔力八达朝和硕德八剌朝两次出任同一职务,但都被铁木迭儿撤职;伯颜察儿,赛典赤伯颜的弟弟。在枢密院中,倒剌沙之兄马某沙和阿散火者出任知枢密院事。甚至参与谋杀硕德八剌的阿散,亦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在也孙铁木儿的蒙古和回回大臣中,没有人对汉文化有很深的了解。

与回回人相反,汉人在政府中所起作用甚小。中书省右丞张珪是前朝留下来的惟一高官和惟一能够在新朝廷中起重要作用的汉人。但是他的影响显然有限,因为他的建议经常不被采纳。1325年,张珪因年老多病辞去中书省的职务,成为地位崇高但在政治上并不重要的翰林学士承旨。其他的汉人中书省臣,如杨庭玉、许师敬(许衡之子)、史惟良(1273—1347年)和王士熙,官职都不高。这样,也孙铁木儿的朝廷明显不同于以前的朝廷,确立了有漠北草原和伊斯兰教背景的人占优势地位的格局。

    也孙铁木儿本人及其主要大臣的背景,决定了他不可能继续进行爱育黎拔力八达和硕德八剌的改革。但是也孙铁木儿一朝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回归传统的草原帝国制度。作为中原王朝的皇帝,也孙铁木儿不能使历史时钟倒转。作为通过阴谋和暴力夺得皇位的统治者,他需要得到最大可能的支持。因此,也孙铁木儿的朝政的主调是调和,以赢得所有关键性政治集团和宗教集团的支持。为取得官府机构的支持,也孙铁木儿对受到铁木迭儿不公正待遇的官员做了慰抚。被枉杀的官员杨朵儿只、萧拜住和贺胜都被恢复了名誉。被流徙的御史李谦亨、成珪和被撤职的中书省臣王毅、高昉,都在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几个月被召回和重新任职。为补偿拜住的被杀,他的儿子答儿麻失里被任命为宗仁卫亲军都指挥使,该卫原来就是由拜住管领的。

为强化他作为全体蒙古人的大汗的地位和遏止诸王的反抗,也孙铁木儿做出了极大努力以赢得皇室各系诸王的赞誉。他对答剌麻八剌的后人最为关照,因为帝位是从他们手中夺去的。海山的两个儿子图帖睦尔和阿木哥,前者被硕德八剌放逐到海南岛,后者被放逐到山西大同;1324年,也孙铁木儿下令将他们召回。图帖睦尔的哥哥和世亦于1327年遣使来贡,他已在起兵反对爱育黎拔力八达失败后逃到察合台汗国境内。察合台汗怯别(1320—1327年在位)、燕只吉台(1327—1330年在位),伊利汗不赛因(1317—1335年在位)以及钦察汗月即伯(1312—1341年在位)与元廷的通贡确实比以前频繁得多。为进一步巩固皇室成员的支持,也孙铁木儿新封了24个王,而硕德八剌在位期间只封了7个王。也孙铁木儿也推翻过去降低军事结构封建色彩的趋向而指派宗王统军出镇汉地和草原。

硕德八剌停发或削减的岁赐和特殊赏赐都被恢复。事实上皇帝对诸王相当宽容,甚至对他们中的部分人所犯罪行亦不做惩处。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人辽王脱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脱脱诛杀本族人上百人,尽管御史台多次揭发其恶行,但皇帝却未对他采取任何行动。为赢得诸王的支持,也孙铁木儿不仅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和硕德八剌削弱诸王世袭封建特权的政策背道而驰,还放松了对他们的控制。

在文化和宗教方面,也孙铁木儿也想赢得最广泛的支持。作为中原的皇帝,也孙铁木儿适当地显示出了对儒家传统的尊重。他在即位后不久就派遣官员前往曲阜圣人的出生地祭奠。他还否决了废止科举考试和将太庙的一岁四祭改为一岁一祭的动议。最有意义和最令人吃惊的是也孙铁木儿恢复了经筵制度。

经筵是儒家的传统制度,即著名学者向皇帝讲解经典要义及其与日常事务关系的皇室咨询活动。虽然忽必烈朝之后经筵曾非正式的举行过多次,但经筵制度在元朝还没有正式恢复。由于也孙铁木儿不懂汉语,在1324年恢复经筵后通过翻译向皇帝讲解经典。讲解者有著名的汉人学者王结(1275—1336年)、赵简、吴澄、虞集(1272—1348 年)、曹元用(死于1329年)、邓文原(1259—1328年)、张起岩(1285—1352年),还有畏兀儿翻译家忽都鲁都儿迷失和蒙古著名作曲家阿鲁威。

最初讲解的是已经翻译过的经典,但是另有几部著作亦为经筵而组织了翻译。经筵的实际作用可能不过是使蒙古君主熟悉汉人的政治观点和历朝历史。经筵对朝廷的实际政治倾向显然影响很小,最早建议实行经筵制度的斡林学士赵简在1327年曾懊丧地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源自经筵。

也孙铁木儿不能只尊崇儒教。作为一个典型的蒙古统治者,他亦尊崇伊斯兰教,并特别尊崇佛教。显然是在朝廷中的回回大臣的影响下,也孙铁木儿对伊斯兰教颇为呵护,于1324年拨款在上都和山西大同建造了礼拜寺。同一年,下诏免除了伊斯兰教士(答失蛮)和基督教士(也里可温)的差役。回回商人尤其得到了官府的好处。虽然累朝拖欠斡脱(回回官商)的债务已于1324年取消,但是元廷在当年付给斡脱的钱超过40万锭,在此后的三年中,又付出10.2万锭,以解决历朝售宝未付钞问题。

也孙铁木儿对儒教和伊斯兰教的尊崇,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他对佛教的尊崇,则出自他个人的信仰。他对佛教的捐赠与硕德八剌一样多。除了花费巨金建造寺院、佛塔和作佛事外,也孙铁木儿还不断请帝师公哥列思巴为他及他的家庭作佛事。帝师在元廷享有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致他的弟弟琐南藏卜在1326年被赐封白兰王并与公主成婚;当帝师抵达都城时,中书省官员都要奉命出城远迎。不仅帝师的家庭成员得到极大尊崇,许多喇嘛亦得到封号并被赐予金、玉印章。也孙铁木儿确实是皇室尊崇所有宗教的蒙古传统政策的维护者,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要很大的财政支出和其他花费。

在泰定帝统治期年,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这些暴乱。但从整体来说整个国家基本上比较安宁。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耳收到陕西中部县(今黄陵)住持道人状子一案。状告本 县保生宫着火,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泰定皇帝看罢状子,大怒,立即召集宫内文武大臣上殿,并发告曰: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护我始祖陵寝。今有歹人敢放火烧宫,损坏陵庙,实属不赦。泰定帝说完,由他亲自口授,命身边文官用汉字写了一份蒙语圣旨,立即指派飞骑日夜兼程,送往陕西中部县。
   泰定帝用汉字写的这道蒙语圣旨,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道森严的保护黄帝庙的法令。现将这份汉字蒙语令主要段落摘抄如下:"......轩辕黄帝庙宇一处,桥陵一所,迁今异代,每年春秋官降等。......不畏公法之人,执把弹弓,吹筒辄入本宫,采打飞禽,掏取雀鸟,将飞檐走兽损坏,又有愚徒之辈,泼皮歹人,赍夯斧具,将桥陵内所长柏树林木斫伐等事,乞禁治得此捡会到钦奉。咱每明降下圣旨无德推称着诸色投下气力呵休与者别了的人每不怕那什么钦差除钦遵外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川张挂禁约无得似前搔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断罪。施行须议出给者右榜省谕各令通知榜示泰定二年六月八日。
    这篇碑文距今已有六百六十二年,现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中华民族在六百多年前颁发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法令。

泰定帝在位期间中国很多地方多次受灾,几乎每年每月都有水灾的纪录,许多地方爆发饥荒。
1323年冬蒙古大寒大雪,许多畜兽被饿死。
1324年七月,龙庆州雨雹大如鸡子。(《元史·泰定帝一》)
1325年十二月,同州地震。江淮严重水旱灾。
1327年十二月,宁夏地震。
1327年三月,和宁地震。
1327年五月,洛阳发生蝗灾。
1327年八月,四川发生犟烈地震。
1327年九月,宁夏再次地震。
1328年七月宁夏又地震。

至治二年(1322)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也孙铁木儿闻讯后称帝,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

 

元朝皇帝-天顺帝(阿剌吉八)

公元1328年登基 
    公元132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0年 -- 死亡:不详(在位0年)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元文宗图帖睦尔的大都政权天历年间(1328-1329)与元天顺帝阿剌吉八的上都政权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又称两都之战。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倒剌沙专权自用,时任佥枢密院事的燕铁木儿留守大都,实握兵权,乃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筹谋立武宗之子。

八月初四,他们召集百官至兴庆宫,声言立武宗之子为帝,有不从者斩。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共守内廷,召百官入内听命。他们先驰驿迎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图帖睦尔,为武宗次子,燕铁木儿在遣使迎图帖睦尔的同时,又密谕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颜,领兵扈从。他积极地从经济上和军事上为战争作好准备。在伯颜勒兵迎请护送下,图帖睦尔于八月至大都,入居大内。此时,倒剌沙已派兵进攻燕铁木儿集团的大都防线,内战爆发。九月,燕铁木儿等人请图帖睦尔早正大位,以安天下。图帖睦尔于九月十三日在大明殿即皇帝位,是为元文宗,改元天历。而在上都的倒剌沙和梁王王禅等人也于同月立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为帝,改元天顺,并加紧对上都的进攻。

但是,由于上都集团在经济及军事实力上都不如大都集团,所以经过两个月的较量,上都集团投降。经过天历之战后,武宗系的元文宗终于争得了帝位。

元朝皇帝-文宗(图帖木尔)

公元1328年登基 
    公元1329年去位
 
    出生:公元1304年 -- 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1年
)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元朝皇帝-明宗(和世[王束])

公元1329年登基 
    公元1329年去位
  
    出生:公元1300年 -- 去世:公元1329年(在位0年
)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瓎(音“la,辣”)(1300年—1329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武宗长子,元文宗之兄,于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出生。天历二年,和世瓎在和林北部即位,年号“天历”,是为元明宗。元文宗逊位,与燕帖木儿前去迎接,途中就把明宗毒死,复即帝位。谥号为翼献景孝皇帝,尊号(汗号)为和西拉古图土。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母仁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1329.1-1329.8)在位。定帝死,图贴睦尔在大都被拥立为帝,时天历元年九月。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图贴睦尔谴使迎其兄和世梀即帝位,是为明宗。八月,图贴睦尔将明宗毒死,复位。明宗在位仅八个月。

明宗曾受封为周王,封地在云南。他行至陕西。危从诸臣皆不欲南行,遂向西至金山,西北诸王咸率众附归,留镇西北。公元1328年泰定帝死后,留守大都的签枢密院事燕帖木儿政变,谋立和世琜为帝,以路远未能迎请。公元1328年九月,武宗次子怀王图贴睦尔于大都称帝,即元文宗,改元天历。九月,大都左丞相倒剌沙等又在上都拥立泰定帝幼子厄速吉八为帝,改元天顺,其时和世琜已率兵从漠北南下。倒剌沙派兵破居庸关,与燕木儿军大战于昌平,上都军大败,倒剌沙奉玺投隆,天顺帝不知去向。公元1329年正月,明宗在漠北即皇帝位,于四月遣使立图贴睦尔为皇太子。八月,明宗南下至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设宴请文宗与燕贴木儿,反被对方下毒害死,葬直辇谷。封谥为明宗翼献景孝皇帝。公元1300年生,公元1329年卒,终年30岁。

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这首《纪事》诗,乃元代蒙古族大诗人萨都剌所作,记述元武宗两个儿子元文宗、元明宗手足相残的宫禁秘事。最终两句沉痛之叹,是讲元武宗如果死后有知,看见两个儿子如此不能相容,肯定会为之流泪悲痛。

致和元年(1328年)8月,泰定帝因酒色过度暴崩于上都,时年三十六。身为群臣之首的倒剌沙没有什么远见,只顾在新帝登基前这段真空期陶醉于“代理天子”的快感中,也没有及时推拥泰定帝之子尽快接班。结果,远在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先发制人,趁百官聚集兴圣宫议事之机,他率阿剌铁木儿、孛伦赤等十七人,手执利刃乱晃,一脸泪水地号叫:“武宗皇帝有两个儿子,天下正统当归他俩,有敢不从者,杀无赦!”事起苍猝,满朝文武均没明白过味儿来。燕帖木儿几个人冲进人群就把为首的大臣诸如乌伯都剌平章以及中书省的主要官员朵朵等人全绑了起来,关进大牢。然后,燕帖木儿与支持自己的蒙古宗王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率兵守住大内,推出前湖广行省左丞相别不花为中书左丞相,分别任命“自己人”塔失海牙等人掌握中书大权,四处调兵遣将,守御关隘,“征诸卫兵屯京师,下郡县造兵器,出府库犒军士。”

燕帖木儿是钦察人,其先祖班都察等人皆是蒙古功臣。燕帖木儿父子一直深受元武宗信任,特别是燕帖木儿本人,元武宗当宗王当皇帝时,皆以其为侍卫长,受恩遇尤多。元仁宗继位后,仍委他为“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帝上台,对他也不错,升任太仆卿,同佥检密院事。前一个官衔很虚,后一个官职却掌握有调兵遣将的实权。燕帖木儿正是趁手中有印信又有人支持,才敢押下大注搞政变。此人多谋而且多疑,在禁宫内的一段日子里,一夜之中睡觉也要换好几个地方,心腹人都不知他到底宿在何处。当时,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周王和世悚远在漠北,猝未能至。燕帖木儿只得打他弟弟怀王图贴睦尔的主意,因为他离大都很近,人在江陵。

讲起元武宗的两个儿子,还要简单交待一下。元武宗当皇帝后,与弟弟元仁宗讲好是兄终弟及,但又约定说,元仁宗“万岁”后,应该把帝位再转给自己的儿子。元武宗的宠臣三宝奴在武宗活着时曾召集大臣议立武宗长子和世悚为皇太子,康里脱脱明确表示反对:“皇太弟有定扶宗社大功,居东宫日久,兄弟叔侄相承帝位已经有约,怎么又能忽然变卦呢!”三宝奴问:“今日做哥哥的把储君位让给弟弟坐,日后能保证叔叔会把帝位传给侄子吗?(指元仁宗传给和世悚)”,康里脱脱回答得也干脆:“我个人认为盟誓不可渝更,但如果有人失信,苍天在上,定有报应!”结果,元仁宗继位后,在母后答己和贼臣铁木迭儿怂恿下,果然做出坏事,把皇太子位授与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日后的元英宗)。他封和世悚为周王,徙往云南,其实是变相的流放。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周王和世悚一行人走到延安,其手下随臣教化等人皆武宗老臣子,愤愤不平,与时为陕西行省丞相的阿思罕秘密联络,忽然宣布要拥和世悚回大都争帝位。阿思罕原在朝中做太师,被铁木迭儿排挤到地方,为了报复,他兴兵拥护周王和世悚。不久,这一伙人窝里反,陕西行省的平章政事塔察儿杀掉阿思罕和教化等人。见势不妙,周王和世悚只得逃往西北。蒙古宗王察合台人倒是厚道,拥众来附,接纳了这位落难王子。和世悚本人也识做,他不敢以血统高贵自居,与察合台部等宗王立约,冬居札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天则与从人在野泥一带自耕自食,与当地王爷和诸部落和平相处。由于元仁宗心中有愧,他没有象明成祖朱棣那样一心想致侄子于死地,“十余年间,边境宁谧”。

元仁宗死后,元英宗即位。当时,权臣铁木失儿还未马上下台,他“惦记”上元武宗的二儿子图贴睦尔,把已经远贬琼州的王子又往南迁过海至海南岛边上。泰定帝即位后,他对元武宗的儿子其实很不错,把图贴睦尔迁回建康,封为怀王。不久,又迁至江陵。燕帖木儿让人密迎怀王于江陵的同时,又密令河南行省平章伯颜挑选精兵,护卫怀王一行前来大都。伯颜虽然只是行省地方官员,胆大能决,孤注一掷,杀掉持心不一的河南行省与自己差不多平级的曲烈等人,在汴梁迎接自江陵而来的怀王,扈从北行。怀王知机,虽然还未坐上帝位,他马上下令任命燕帖木儿知枢密院事,统管军政大务。燕帖木儿确实有军事天才,在喜动伯颜迎怀王北来的同时,又派出其弟撒敦率军守住居庸关,其子唐其势屯军蒙古北口。很快,上都诸王协商后统一了意见,一致拥护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分道出兵进攻大都。双方正式开打。

9月13日,身在大都的图贴睦尔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本来他还推辞,表示说:“我大兄(周王)远在朔漠,我哪敢紊乱帝位的继承顺序呢!”燕帖木儿进劝:“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一或失之,悔之无及!”确实,上都诸王及倒剌沙已拥泰定帝之子天顺帝继位,如果怀王不及时称帝,大都一方连“旗号”都没得打。如果这样,正统一方打“反贼”一方,优劣顿判。特别好玩的是,双方乱哄哄大打出手之余,元文宗下诏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临时抱关老爷大脚,可能也是病急乱投医,希望关爷冥冥之中保佑自己。甭说,这招儿还真“管用”,关爷确实“保佑”元文宗一方取胜。
   燕帖木儿一方在战争开始之初连连失利,居庸关、紫荆关相继为上都诸王军队攻破,最终逼得燕帖木儿本人亲自出战。这位爷一个顶一万,他先后打败泰定帝的侄子梁王王禅,在通州打败了从辽东赶来的营王也先贴木儿(蒙元叫这名字的很多),又在枣林一役击溃从河南过来的阳翟王太平。即便如此,上都诸王仍旧很齐心协力,晋宁(山西临汾)、河中(山西永济)、武关等地相继为上都一系诸王攻取,而且云南、四川、陕西等行省仍旧效忠上都的天顺帝。这期间,已被封为太平王、中书右丞相的燕帖木儿越战越勇,身先士卒,极大鼓舞了大都一方的士气。元文宗不放心,想亲自出城督战。燕帖木儿单骑见帝,劝说道:“陛下出,民心必惊,凡平灭贼寇事请陛下一任于臣,望您马上还宫,以安百姓!”于是,燕帖木儿奋起神勇,在战斗中跃马持枪,手杀数十人,大都军也“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元文宗担心这位大臣有个好歹,派人送御酒赏赐,并劝告:“丞相每战皆亲临矢石,万一有闪失,国家怎么办!此后只可凭高督战,不必亲自冲锋陷阵。”燕帖木儿此时一腔忠勇,表示:“臣以身先之,为诸将做榜样。如有敢迟疑者军法从事。如果派任务给诸将执行,万一军溃,悔之何及!”在这位丞相的血战下,上都诸王忽剌台等人相继败于燕帖木儿手下,被俘后均在大都闹市问斩。

胶着期间,燕帖木儿的叔父、时任东路蒙古元帅的不花贴木儿说动了本来一直观望犹疑的蒙古宗王齐王月鲁贴木儿,率生力军突袭上都。上都诸王大多在外面与大都一系军队交战,防守空虚,城池很快被攻破。倒剌沙肉袒持皇帝宝玺出降,仍不免被戮的命运。

上都城陷后,泰定帝的儿子、时年九岁的天顺帝被元文宗密诏杀掉,泰定帝皇后八不罕被迁于东安州(河北涿州)后也被绞死。至此,元文宗坐稳龙椅,上都诸王失去了拥护“目标”,只得承认失败现实。虽然诸王余波仍存,却无法再做大的折腾(上都一派诸王秃坚在云南倒是闹腾了四年才被镇压)。

大功成后,元文宗对燕帖木儿感激不尽,给这位功臣以下一大堆官职爵号:复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领都督府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就佩元降虎符,依前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答剌罕、太平王。

骨肉至亲不相容――元明宗的“暴崩”与元文宗的“复位”。元文宗登基大典上,就明白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那时候,元文宗说这种话,倒有九分是真。何者,上都诸王势锐,蒙古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权为叛逆,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中。元文宗心中没根,他自己又非元武宗嫡长子,只能先继帝位,再打“大兄”牌,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

端掉上都后,杀掉倒剌沙和天顺帝小孩子,元文宗仍旧忙不迭派臣下数次往返,迎接大哥回大都“登基”。史书上虽未明说,但多种迹象表明周王和世悚心中存疑,迟迟不肯动身。“朔漠诸王皆劝帝(周王,后来的元明宗)南还京师。”这些宗王,无非是想和世悚登帝位后给他们大份赏赐。多年追随他的从人们也劝周王回去继帝位,这样一来,辛苦多年也有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和世悚被兄弟元文宗过份的“热情”和朔漠诸王过份的期望鼓托着,只得往南面大都方向走。
行至金山,见一路宗王、大臣们相继来迎,和世悚心中渐定,派旧臣孛罗为使臣去大都。两京人民闻听和世悚真的要来,欢呼鼓舞,高呼“我们的皇帝真要从北方回来啊。”不仅如此,“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所至成聚。”此情此景,元文宗、燕帖木儿看在眼里,忧在心中。

天历二年(1329年),阴历正月乙丑,出于稳妥起见,和世悚在和宁即帝位,由此,这位爷就“变”成元明宗。从这个小动作可以见出,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半路的和林即位,说明他心中还是对兄弟不是十分放心。毕竟兄弟元文宗已在大都当了皇帝,同先前的元仁宗受育黎拔力八达不同,那位爷在大都是以“监国”身份一直等着哥哥元武宗的到来。而且,与元仁宗、元武宗哥俩另一个不同点在于,那哥俩是一母所生,而元明宗与元文宗两人并非一奶同胞,元明宗之母是亦乞烈氏,元文宗母是唐兀氏。

称帝之后,元明宗摆出大哥架势,派使臣对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说:“老弟你听政之暇,应该亲近士大夫,深习古今治乱得失,不要荒废时间。”言者可能无心,听者绝对有意,元文宗对这种教训的口吻非常不舒服。当然,心中虽然不舒服,面子上的事情一定要做。元文宗遣燕帖木儿等人率大队人马,北来向元明宗奉上皇帝的几套玉玺,以示真正让位之心。这一大招麻痹计很管用,元明宗完全松懈下来。当然,他也不傻,对燕帖木儿等人表示,“你们回去告诉大家,凡是京帅朕弟所任百官,朕仍用之,不必自疑。”燕帖木儿更不傻,他反试探元明宗:“陛下君临万方,国家大事所系者,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而已,宜择人居之。”元明宗得意忘形,一下子忘了自己刚才所说的袭用元文宗所任百官的话,马上下诏委派父亲武宗的旧臣与随从自己多年的旧臣孛罗等人分别进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为此,燕帖木儿已经心中有数,仍旧是不动声色而已。特别让他心中大动杀机的,是元明宗手下一帮旧臣在宴饮间时常言语冲撞,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元明宗在行殿大宴群臣之时,观其所言,确实是个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明白人:“太祖皇帝尝训敕臣下云:‘美色、名马,人皆悦之,然方寸一有系累,即能坏名败德。’卿等居风纪之司,亦尝念及此乎?世祖初立御史台,首命塔察儿、奔帖杰儿二人协司其政。天下国家,譬犹一人之身,中书则右手也,枢密则左手也。左右手有病,治之以良医,省、院阙失,不以御史台治之可乎?凡诸王、百司,违法越礼,一听举劾。风纪重则贪墨惧,犹斧斤重则入木深,其势然也。朕有阙失,卿亦以闻,朕不尔责也。”

又隔几日,他又把燕帖木儿一帮人宣至殿前,传旨道:“世祖皇帝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庶府,共治天下,大小职掌,已有定制。世祖命廷臣集律令章程,以为万世法。成宗以来,列圣相承,罔不恪遵成宪。朕今居太祖、世祖所居之位,凡省、院、台、百司庶政,询谋佥同,摽译所奏,以告于朕。军务机密,枢密院当即以闻,毋以夙夜为间而稽留之。其他事务,果有所言,必先中书、院、台,其下百司及纮御之臣,毋得隔越陈请。宜宣谕诸司,咸俾闻知。傥违朕意,必罚无赦。”

话虽有理,但很有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的意思。其实,这时候的元明宗还未至大都真正抓住帝权,这些锋芒确实露得还太早。此后,他又发布一系列诏旨,任命了大批官员,从中央到行省,几乎都换上他自己认可的新人选。过份的是,他还“选用潜邸旧臣及扈从士,受制命者八十有五人,六品以下二十有六人”,特别明显地任用私人。当然,为了稳住兄弟元文宗,他下令大都省臣重铸“皇太子宝”(其实是“皇太弟宝”,从前元武宗所铸“皇太子宝”忽然找不见了),并诏谕中书省臣:“凡国家钱谷、铨选诸大政事,先启皇太子(皇太弟),然后以闻。”元文宗这时也不敢“怠慢”,在燕帖木儿窜掇下从大都出发,北向而行,“迎接”大哥元明宗。阴历八月四日,元文宗与元明宗兄弟俩在上都附近的王忽察都见面。相较双方力量对比,元明宗身边只有不到两千人的随从,而元文宗为“迎接”大哥率三万多人的劲卒。兄弟二人,相见之时,肯定是“甚欢”,但仅仅过了四天,三十岁左右正当年且身强力壮的元明宗就一夕“暴崩”。

一般史书上讲是燕帖木儿派人毒死元明宗,其实,肯定是元文宗、燕帖木儿二人合谋,精心算计后,才定下杀元明宗大计。而且,有的史书记载燕帖木儿让太医院史也里牙下毒毒死元明宗,也里牙是权奸铁木迭儿女婿,他见元明宗为了报复当初流放自己去云南的铁木迭儿,下诏把这个权臣的儿子外流。作为权臣的女婿,肯定心中生惧,有可能受人支使下毒。但此说不可尽信,元明宗左右有人侍侯,当然处处有防备之心,下毒之说值得探讨。笔者认为,最直接、最干脆的弑帝方法,应该是人员安排好以后,燕帖木儿等人趁夜黑忽然冲入行殿内,一刀结果了元明宗。

此次内变,说不上谁好谁坏,可称是皇帝家族内屡见不鲜的事情。元明宗“崩”后,燕帖木儿立即把行殿内的皇帝玺绶抢出,拥奉元文宗疾驰回上都,“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胄绕幄殿巡护”,真是“耿耿精忠”。

可叹的是,“龙头”一死,元明宗的旧臣、亲随似乎都吓傻了,没有作出任何为主人复仇的举动,甚至象样的气话都没说出来。在跪伏灵前痛哭以外,他们最耽心的还是自己脖子上的脑袋和家人性命。七天后,元文宗在上都宣布“复位”。为了“安慰”死人,追谥大哥和世悚为“翼献景孝皇帝,庙号明宗”。

元文宗重新登位后,为自圆其说,下诏大讲自己丧兄的哀痛,并指斥泰定帝是“违盟构逆”。言虽亏心,文采不俗:“晋邸(泰定帝)违盟构逆,据有神器,天示谴告,竟陨厥身;于是宗戚旧臣,协谋以举义,正名以讨罪,揆诸统绪,属在眇躬。朕兴念大兄(元明宗)播迁朔漠,以贤以长,历数宜归,力拒群言,至于再四。乃曰艰难之际,天位久虚,则众志弗固,恐隳大业。朕虽从其请,初志不移,是以固让之诏始颁,奉迎之使已遣。……(元明宗)受宝即位之日,即遣使授朕皇太子宝;朕幸释重负,实获素心,乃率臣民,北迎大驾。而先皇帝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道路辽远,自春徂秋,怀艰阻于历年,望都邑而增慨,徒御弗慎,屡爽节宣,信使往来,相望于道。八月一日,大驾次鸿和尔(地名),朕切瞻对之有期,兼程先进,相见之顷,悲喜交集。何数日之间,而宫车弗驾,国家多难,遽至于斯!(做作了,就是你自己干的好事啊)念之痛心,以夜继旦,诸王、大臣以为祖宗基业之隆,先帝付托之重,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请即正位,以安九有。朕以先皇帝奄弃方新,衔哀辞对,固请弥坚,执谊伏阙者三日,皆宗社大计,乃于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于上都。可大赦天下。”

但是,到了转年五月份,(元文宗)皇后杀明宗皇后八不沙。这件事,各种史书上没有任何特别的记载。与其说是皇后杀皇后,不如说是元文宗不放心自己这位嫂子。这位八不沙皇后也命苦,在沙漠跟随老公十二年,终于一天熬出头成为国母了,殊不料老公被小叔子弄死,自己又搭上性命。她所生的明宗小儿子虽然后来当上了皇帝,却只在位两个多月即病死,即所谓的元宁宗。

过了一个月,元文宗又废掉大哥元明宗儿子妥欢帖睦尔的“太子”封号,立自己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为了名正言顺,元文宗支使妥欢帖睦尔乳母的丈夫上告,说元明宗在世时,一直对左右讲妥欢帖睦尔不是自己亲生儿子。为此,元文宗还把此事“播告中外”,并把这位侄子贬于高丽的大青岛安置。
估计坏事做多有报应,八个月后,元文宗自己的儿子皇太子阿剌忒纳答剌就病死。为了冲丧,元文宗把另一个儿子古纳答纳送到燕帖木儿家做养子,改名燕帖古思。同时,元文宗本人又下诏养燕帖木儿的儿子塔剌海为养子。这对君臣真好玩,没事互换儿子玩,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大奇事。                                                         元明宗

元朝皇帝-宁宗(懿磷质班)

公元1332年登基 
公元1332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6年 -- 去世:公元1332年(在位0年
)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至顺三年(1332年)十一月宁宗卒,文宗为洗刷夺明宗位之罪名,让明宗子即位,皇后卜答失里奉遗诏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质斑为帝。十月即位,十一月卒,在位仅四十三天。                                                                                   懿璘质斑

元朝皇帝-顺帝(妥欢帖睦尔)

公元1333年登基 
    公元1368年去位
 
    出生:公元1320年 -- 去世:公元1370年(在位35年
)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北元(1368~1635年)元顺帝北逃,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北元于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1635年末代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归降皇太极彻底终止。元惠宗,又称元顺帝,於1320年出生,1370年去世于应昌,名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或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他的汗号是图干铁木耳,在位时间是从13336月至1370年。           元惠宗是元明宗的长子,1330年他的母亲被杀,他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后来到广西桂林。1332年十一月,元宁宗逝世,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下令立欢贴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燕铁木儿反对,因此一直到次年六月才继位。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的叛乱一直到1335年才得以平定。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伯颜采取排挤汉人的政策,例如禁止汉人参政,取消科举,而且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这些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满。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随后,伯颜以前很多排挤汉人的政策都被元惠宗下令废除,例如恢复了科举等等。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于1345年修成。1350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上为了治水(当时由於黄河水灾频繁,元惠宗下令右丞相脱脱遏黄河回故道以整治水患)加重了徭役,导致1351年红巾军起义。虽然1362年元军获得很大战果,但由于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很大,朝廷内部又发生皇帝和皇太子(即后来即位的元昭宗)两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因此元惠宗无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而在外的各行省的将领有时也各行其是,不听中央统一指挥。这一切给朱元璋提供了巩固其地位的机会。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将领徐达率领的军队逼近大都,元惠宗北逃,首先逃往上都,后逃往应昌。他在那里两次组织兵力决定收复大都,但都被明朝军队击败。                                                                          妥欢帖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