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第五季:我们的抗战----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09:55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史略

一、 华北民众救国军的前身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后,在东北军当兵的赵玉昆,开小差回到家乡——易县东邵村。在村里开了个肉铺。收猪、杀猪、卖肉(一说是小杂货铺)。赵玉昆大个子,一身横肉,“仗义”,好喝酒。结交了附近不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二流子”。这些人有:易县北贾庄村的鸡仔贩子大老黑;裴山村的马大尾巴;解村的吴庆和;黄山村的蔡华亭;定兴贤寓村的武顺和;仪封村的小炉匠赵玉琦;陶沈村的卢斗儿、卢老三等,这些人经常到赵玉昆的小铺里走动,在小铺里吃喝。

日本鬼子进攻华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秩序混乱。赵玉昆领着这些人夜集明散,干起了绑票儿、砸明火之类的勾当。赵玉昆的小铺经常几天不开门。成了他们活动的据点。

七七事变后,国军溃退。他们收集**,容留散兵游勇。扩充人马,人多枪多了,他们由暗转明。打出“大日本后方保安队”的旗号,自称:天下第一团!他们的口号是:“天下第一团,人人该我钱,只许我不要,不许你不还。”他们横行乡里,打家劫舍,成了定兴、易县、徐水一带颇有名气的武装土匪。

他们打“大日本后方保安队”的旗号,是费了一番脑筋的,这样既讨好了日本人,又对国民党溃退军人起到震慑作用,为我所用。还有就是使自己的明抢豪夺合法化。

赵玉昆土匪武装的兴起和壮大,对定兴、易县一带的地主、富商是极大的威胁,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祸从天降,家破人亡的厄运落在自己头上。为了防范和对抗赵玉昆,地主、富商纷纷组织自己的护院队。当时的护院队有:杨村地主李志三护院队(规模较大的护院队,武器精良,三十人。);红树村地主张德润护院;易上村张义三护院队;北齐村王子珍护院队;天宫寺贾采亭护院队等,这些护院队相对较大,有自己的枪炮,赵玉昆一般不敢轻举妄动。

众多小的护院队力量单薄,枪少人少,很难应付大股土匪。他们自发组织,多家联合,发展成“联庄会”。当时有名的联庄会有:

青冢联庄会:其头目是大地主孟哲轩,外号:孟牛儿。其女婿李德义在国民党奉系军队当军官,孟哲轩利用这个关系,使用了旧奉系的两个连长,还有一只冲锋枪。

杨村联庄会(又名暂编第二师):头目人物是杨村商会会长房梦蝉和国民党溃军营长曹子恒。因为杨村地处拒马河畔,是闻名的水陆码头。工商业发达。为防范土匪袭击,这里的官僚、地主、商会,共同筹资,建起了这只队伍,有三、四百人。        

内章联庄会:是地头蛇韩宝书建起来的。韩宝书土匪出身,实力不亚于杨村联庄会。

高里店联庄会:(没有具体记载)。

赵玉昆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笼络人心。1937年农历十月,回到东邵村,杀了汉奸村长吴志清。然后下请帖,大摆筵席。名誉上是为赵玉琦、张玉发办婚事,实为招募乡勇、网罗国民党散兵。还有就是和当地富户要钱。当地富户接到赵玉昆的请帖,虽然心里不痛快,但是又不得不去赴宴。只一天时间,喜帖挂满街,现大洋收了几麻袋。这桩喜事一连办了8天,钱和人员都有很大收获。赵玉昆拉上队伍上山了。

他的队伍拉到了定兴、易县、徐水三县交界的曲城村。赵玉昆决定和招募来的头面人物,结拜金兰。杀了一只白公鸡,共饮鸡血酒。互拜金兰帖,成了拜把子兄弟。

大哥:冀伯行,徐水县冀家沟人;

二哥:许晏如,定兴县石像村人;

三哥:曹翼之,易县东邵村人,曾是小学教员;

四哥:赵玉昆,易县东邵村人;

五哥:许文如,定兴县石像村人;

六哥:赵玉琦(又名赵六儿),定兴县仪封村人;

七哥:尹玉斋,山东人,易县警官;

八哥:白静洋,徐水县樊村人,原小学教员,中共地下党员;

九弟:潘世杰,定兴县姚村人,原小学教员。

哥儿九个都是江湖人物,自命不凡,在当地也都有一号。但是这些人都不懂军事指挥。赵玉昆盘算拉易县西霍山村军人出身的宋学飞入伙。并许愿副司令之职。几次派人请其出山,宋学飞都推辞了。后来宋学飞盛情难却,赵玉昆又是提出共同抗日的旗号,不好再推辞,他提出三个条件:

1、          赵玉昆必须改邪归正,团结抗日;

2、          合理征收军饷,不准打砸抢;

3、          本人不担任头目。

如果答应,马上入伙。如果不当应,也就不要再找了。

赵玉昆面对宋学飞的要求,几经思考和与弟兄们协商,决定答应宋学飞的条件,改换门庭。扔掉“大日本后方保安团”的破旗帜。成立抗日军。这样,抗日军就成立了。

军长:赵玉昆;

副军长:冀伯行;

参谋长:宋学飞;

下设八大处:

政训处:白静洋;

参谋处:宋学飞兼任;主任:许文如;文书:王万里;

秘书处:曹翼之;

军需处:尹玉斋;会计:王珍堂(定兴县贤寓村人,中共地下党员。)

书记处:许晏如。

其他3个处没有安排到人头。

赵玉昆的抗日旗号打出来,吸引了定兴、易县、徐水、涞水一带的广大抗日志士加入。中共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也陆续加入了这只抗日队伍里。

这些人有:

张琴南:定兴县反帝大同盟领导人,共产党员,原国民党定兴县图书馆长、教育馆长,定兴县南合庄人;

王效尧:国民党定兴县财政局文牍员,定兴县究室村人;

李子荣:国民党区教育局委员,定兴贤寓村人;

何泽民:又名:何恩波,国民党定兴县教育馆刻印员。定兴县阎台南店人;

李克明:国民党定兴县邮局职员,徐水县申庄人;

还有因为“反帝大同盟案件”关进监狱的人们。事变后,这些人被平西抗日同盟军劫狱放出来,现在都赋闲在家。听说赵玉昆成立抗日联军,都陆续来参加。

李子荣与徐水县地下党员白静洋取得联系,又通过白静洋,把王珍堂介绍到赵玉昆的部队。

后来,李子荣和王效尧联合,联络了知识青年和名人志士加入到赵玉昆的部队。主要有:

张濯生、赵辉:保定第二师范毕业生,定兴县常乐富村人;

王土瑗:又名:洪仆,定兴县南旺村人;

田宝禄:定兴县南大牛村人;时德元:又名:时瀛洲

这样,党员带青年,知识分子带同学。很快,赵玉昆的部队,充实了一大批抗日骨干。这些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加入,对改造赵玉昆部队的人员结构,控制赵玉昆部队的“匪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联合各界群众抗日,共产党员张琴南,首先在铁路以西的各个村庄,利用过去“反帝大同盟”的关系,游说联庄会的绅士、头目,联合抗日。第一个说服了南大牛、北大牛一带有影响的,原反帝大同盟成员田兴武,拉着联庄会的人员和武器,投入赵玉昆部队。还陆续联系徐水县申庄的李岐年,定兴县南合庄的齐兆年、鲍老怀、李老奎、陈国良、鲍喜顺等,秘密组织了抗日武装。
在铁路以东,地下党员李雪炎(原名李德仁,定兴县杨村人,北大毕业。)以杨村为中心,秘密联络各联庄会,共同抗日。他首先劝说父亲李志三(原奉系军官),拿出大量浮财,购置****。为了动员群众参加队伍,他当众烧毁了李志三的账单。群众参加队伍的热情高涨。很多不愿做亡国奴的热血男儿,都投靠了李雪炎的抗日武装队伍。

在各界抗战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赵玉昆为扩大自己的实力。也广泛联合抗日武装。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在地下党的建议、帮助下,组建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易县、定兴两县交界的张家庄,设立新兵招募处。广泛招贤纳士,扩充武装力量。

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大造抗日舆论,宣传抗日主张。

由政训处白静洋领导,组织李子荣,王效尧,张濯生等人,编写抗日宣传单,张贴标语、口号。宣传“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主张和宗旨。

主要宣传口号:国难当头,救国救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粮出粮。

抗日宗旨:

1、坚决抗日,消灭地主武装。缴获、没收地主****,武装自己。

2、大力招募旧军人和知识分子。

对于能带兵打仗的旧军官和在一方有影响,有号召力的知识分子,志在必得,必须为我所用。对于这些人,赵玉昆点名去“请”,拒绝的,武力绑架。(上车跟我们走;不然一条麻绳绑在车上和我们走。)

请来的人有:

马佩然:旧军阀部队的团长。定兴县姚村人;

荆惠:旧军阀部队团长。定兴县小牛村人;

王林生:旧军阀部队营长,定兴县南旺村人;

邱汉元:易县凌云册村人;

翟秀峰:易县舍龙城村人;

李维新:又名:李泽民,易县西白涧村人;

被强行绑来的人有:

霍国华:奉系军队营长,定兴县北幸村人;

马贺亭:奉系军队营长,定兴县北河店村人;

经过做工作,这些人深明大义,都以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为重,都归顺了赵玉昆的领导、指挥。

(二)、通过正当渠道征集部队给养。

废除以前随便出条子纳钱粮的做法。按照土地贫瘠,划分甲、乙、丙三种村。三十亩以上的农户纳官差,三十亩以下的农户不纳。按土地亩数缴纳钱、粮。规定时间、地点,由村公所收敛上缴。不再明火执仗绑票、要挟。

(三)、收购武器。

百姓收集的国民党部队的武器**,鼓励上交。按照品种,成色,给一定的报酬。

(四)、撤销联庄会,收缴武器,联合抗日。

地主的联庄会和护院队,原则上人员、武器一起入伙,携手抗日。人员可以不勉强,武器必须收缴。组织必须解散,否则武力解决。

对于整体纳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联庄会、护院队,依据人员多少,对头目委以职务。

上述措施的实施,人民群众逐步转变了对“赵玉昆土匪部队”的看法。很多抗日志士主动前来参军入伍。到一九三七年年底,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人数已达到千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为贫苦农民;百分之二十失学学生;少数国民党旧军人;也有汉奸,特务和地痞流氓混杂其中。但从其人员结构看,绝大多数是抗日志士!  

二、        华北民众救国军的成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易县、定兴两县交界的张家庄村成立。司令部设在地主韩家大院。

司令员:赵玉昆;

副司令员:蒋xx(奉天人,国民党溃退军官。);

刘会才(徐水县南庄头村人,排名,未到职。);

参谋长:宋学飞。

下设八大处:

参谋处处长:宋学飞(兼任);

参谋主任:李志耘(国民党员,溃散军人,当过机枪连长,南方人,外号李蛮子。);

联络参谋:许兆年(定兴县石像村人。);

参谋:赵静生(易县东邵村人。);

王林生(定兴县南旺村人。);

乔芹轩(山东人,国民党溃退军官。);

书记处处长:许晏如(定兴县石像村人。);

书记处书记:王万里(易县东邵村人。);

王会民(易县南邓家村人。);

车艳如(易县大方人。);

许志芳(又名许志远,定兴县石像村人。);

李洪年(易县北介安村人。);

王墨林(易县凌云册村人。);

秘书处处长:曹翼之(易县东邵村人,小学教员。);

秘书:张立勋(易县大北奇村人。);

邱子余(易县凌云册村人);

王立斋(定兴县留村人);

邓子厚(易县尉都村人);

军需处处长:尹玉斋(山东人,原易县警官。);

军需处主任:王珍堂(定兴县贤寓村人,保定二师进步学生。);

军需员:孙寿山(定兴县龙华村人,小学教员。);

粮秣员:高定一(易县凌云册村人。);

军需员:钟绥之(易县北韩村人);

政训处处长:白静洋(徐水县樊村人,小学教员,地下党员。);

政训处干事:潘世杰(定兴县姚村人,原小学教员。);

李子荣(定兴县贤寓村人,地下党员。);

干事:王效尧(定兴县究室村人,地下党员。);

张濯生(定兴县常乐富村人,保定二师学生。);

王学慈(定兴县姚村人。)

马纪兰(定兴县常乐富村人。)

稽查处处长:卢润生(易县北贾庄村人,外号:卢瞪眼。)一、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发展

通过攻打几个地主武装和联庄会,让群众看到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实力;攻破了东霍山,全军上下分到了胜利果实,得到了实惠。大家都高兴。这支队伍中、下层军官,大部分是地下党员和爱国青年。部队整治井井有条,军纪严明。当兵的几乎全是贫苦农民,都是受地主老财剥削和压迫的人,大部分是因为没饭吃才参军的。现在吃穿不愁。都一心一意的跟着部队,抗战到底。

看到赵玉昆真的打土豪,除汉奸。当地百姓的疑虑开始消除。地下党员张琴南、何泽民,为改造赵玉昆的“抗日军”,介绍、动员了不少抗日志士,参加赵玉昆的队伍。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参加。自己秘密组织了抗日武装。与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有联系,又不完全归属赵玉昆领导。通过对赵玉昆和这支队伍的了解、观察,他们认为现在这支队伍可以依靠了。1938年1月25日,张琴南、何泽民,带着定兴县南合庄村的鲍老怀、鲍喜温、齐兆年、李老奎,徐水县申庄村的李岐年,北庄头村的王德奎等18人,穿着大褂,腰里别着短枪(有不少是打一枪,装一颗子弹的手枪,俗名“撅子”),投奔了张家庄。

赵玉昆看到大名鼎鼎的张琴南来了,还带着赫赫有名,全副武装的大褂队。喜出望外,脸上笑开了花。他一路小跑来到张琴南面前,拉着张琴南的手,一路说笑,把张琴南迎进司令部。当即任命张琴南为便衣队队长。把特务队并入便衣队,归张琴南领导。

张琴南在当地抗日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加入,带动了其他几只队伍的加入。其中有:

杨村的李雪炎。不但带着近40人的护院队和全副武装,还用大车拉来了****。这些****是他变卖家产购买的。

易上村地主张义三,绅士吕春顺,也带着40人的联庄会和武器装备参加了赵玉昆的抗日救国军。

北齐村绅士王子珍的护院队,将近20人。是为了防范赵玉昆成立的,看到赵玉昆改邪归正,打日本汉奸了。觉得自己的队伍留着没用了。也带着队伍投奔了赵玉昆。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短时间内队伍得到了壮大,武器**得到了充实。这引起了当地各方面的注意,尤其是日本人的注意。

赵玉昆打了东霍山。抢了董茂轩的家产。端了董茂轩的老窝。董茂轩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把赵玉昆碎尸万段!以前,董茂轩暗地里与日本人来往密切,通风报信。现在家没有了,总部搬迁到易县的石板山村。与日本人来往更密切了。经常和日本人说:赵玉昆如何对皇军不利。要怎样对付皇军。不如现在就把赵玉昆剿灭了,省的后患无穷!

日本人对赵玉昆的易帜本来很恼火。现在又公开对抗,也觉得是隐患。也就起了剿灭之心。

正月里,这里的民俗是要搞文娱活动庆祝。各村的文娱活动要延续到正月十六以后。每个村都会临时搭起演出班子。各村演出队伍排演的项目都不一样,主要有高跷会、狮子会、少林会,小车会等,这样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各村的演出队可以交换演出,你村到我村,我村去你村。

张家庄是附近的大村,村里有戏台。这年的张家庄,由于有赵玉昆的抗日联军司令部,不但附近村庄交换演出,还请了外地的剧团。连日唱戏。庆祝抗日救国军节节胜利,慰问官兵。

正月十一(1938年2月10日),南边保定的日军和北边易县的日军,突然合围张家庄。企图一举消灭抗日联军。抗日联军得到情报以后,全军撤出张家庄。告诉戏班子和村民赶紧跑。停戏不久,一颗炮弹就打在戏楼上,戏楼被炸了个大窟窿。

日军进村后,没有找到人,扑了空。一阵烧杀抢掠后,撤出张家庄。防火烧了救国军司令部——韩家大院。

赵玉昆和日本人的对抗已经明了。官兵们一致要求:“跟他们干吧!”

二月十二(1938年3月13日),是定兴县西落堡村“张爷庙会”。这个庙在西落堡村北。虽然是战乱时期,赶庙会的人也不少。抗日联军打算借机和日本人“干一场”。

赵玉昆大造声势,请了戏班子唱戏。杀猪宰羊,大摆筵席。

这个“张爷庙”是赵玉昆当初起手的地方。如今当了司令,说是张爷的庇佑。故地重游,有一番感慨。带上自己的卫士们烧香还原,继续祈求“张爷”保佑。

庙会当天,张爷庙前竖起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赵玉昆和几个头目,分别到台上讲话。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各界民众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一致抗日。有参军者,现在就可以到“新兵招募处”登记。会上有不少青年农民和学生报名参军。

西落堡离易县县城不足15公里。探听到赵玉昆大张旗鼓的公开对抗,没有轻举妄动。知道赵玉昆是有备而来,故意引其出动。但是,赵玉昆大有“你不来,我不走。”的劲儿,一连十多天,大造声势。驻易县的日军觉得这样下去,会动摇统治。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击。

二月二十五(1938年3月26日),日军出县城朝西落堡进发。步兵四大队,早就埋伏在必经之路——易县解村附近。日军进入伏击圈,枪炮齐鸣。战斗打响以后,其他大队防守的地方都没有进犯日军。几个步兵大队和重机枪连一起赶来支援。日军伤亡惨重,时间不长,日军残兵就缩回了县城。

敢打日本人了,把日本人打败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名声越来越大。这使易县塘湖镇一带的土匪、汉奸孟阁臣感到不安。1938年春天,孟阁臣派联络副官“愣四”,到救国军驻地,提出与救国军“统一合作”。让赵玉昆当司令,孟阁臣只当参谋长。赵玉昆一听就知道其中有鬼。和宋学飞商量,“将计就计”,邀请孟阁臣亲自到易县涞山村谈判。

孟阁臣接到信后,没有怀疑。带上参谋长,女秘书和卫士们前来谈判。孟阁臣一行来到易县东邵村。进入街口,赵玉昆的稽查队突然出现。一拥而上,全部拿下。将孟阁臣的一行人全捆绑起来。女秘书出言不逊,卢润生上前给了一个耳光。走到村东口时,孟阁臣的参谋长不老实。曹翼之命令:“就地枪决!”把参谋长枪毙在村外。其他人见势不妙,只好乖乖的来到张家庄。

当晚,孟阁臣的心腹,外号“张扒皮”的副司令。等着听孟阁臣的消息。但是久等孟阁臣不归。派人打听。有人报随孟阁臣一起去的“愣四”回来了。愣四是易县屯里村人。派人找来愣四,问孟阁臣的情况。愣四不敢说。搪塞吱唔。张扒皮令人动刑。一阵严刑拷打,愣四架不住,把实情全招了。

第二天一大早,张扒皮带领大批人马,佯装投降。疾奔张家庄。这些人中不少是易县东霍山村人。路过易县北邵村和东邵村时,进行了报复性抢夺。尤其到东邵村,不但抢夺衣物,还把两条街的柴禾全点上火。两条街淹没在火海中。

张扒皮来的突然,赵玉昆也以为抓了孟阁臣,张扒皮是来投降的。没有准备。赵玉昆司令部的人马不多。张扒皮的队伍快进村了才,赵玉昆的人才看出不是来投降的。枪一响,赵玉昆的部队一下就乱了。赵玉昆只得仓皇出逃。他用加了棚罩的马车,在当时、当地这种车算是轿车了。拉上孟阁臣等人,向东方出逃。赵玉昆怕孟阁臣不配合,一路上烟卷、“白面儿(大烟)”伺候。赵玉昆一路向东,然后转向北,马不停蹄的一路奔跑。一口气跑到定兴县的石柱村,没见到追兵了,才下车歇息。

孟阁臣在车里一路懵懂,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赵玉昆一路奔跑,前边就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自己的随从人员不多,大部队不知道他的下落。整体逃脱很难。心里也没底了。他避开孟阁臣,和部下们说:“如果张扒皮再追,咱们就各奔他乡吧。”他看了一下周围,接着说:“你们看见了吧?再往北,出了村就是北易水河。北易水河是定兴县和涞水的县界。涞水县城被日本人占着,这儿离县城不到二十里地。咱们不能投靠日本人。也不能在这儿等着,等着就是等死!一块儿跑,跑不了。只能在这儿散开了跑,以后听信儿再集中。”

周扒皮一直在追赶赵玉昆。他想:追赵玉昆有两个结果:一是赵玉昆被追的没办法了,可能就把孟阁臣放了。放了孟阁臣,自己“搭救君主”有功,必然得到犒赏。第二个结果是把赵玉昆追急了,“火性爆发”。把孟阁臣杀了。杀了孟阁臣,自己自然就成了司令。

赵玉昆也有自己的想法,既不杀孟阁臣,也不放孟阁臣。你追的越紧,我越好好服侍孟阁臣。你追上我了,就凭我这般殷勤服侍,准说我赵玉昆讲义气,不会把我怎么样。如果追不上,那可就任凭我掐着孟阁臣的脖子,要条件了!

张扒皮一路追到定兴县百楼村。打算在百楼村北渡南易水河。这时,突然接到“易县日军兵发塘湖镇”的情报。张扒皮想:“怪不得赵玉昆一枪不放,一路往涞水方向跑,原来是调虎离山。他投靠日本人,让易县的日本人剿我的老窝啊!”张扒皮马上命令:“停止追击,向后转。回家!”领着队伍回石板山方向了。

张扒皮不打自退了。赵玉昆在石柱村安安稳稳的住了一夜。想了半夜也没有想出头绪。这时,宋学飞派人找到赵玉昆,说:“参谋长使了计谋。张扒皮已经回石板山了。参谋长让接您回去。”赵玉昆没回张家庄,而是押解孟阁臣,回了西落堡。

原来,张扒皮在张家庄摇旗呐喊,追赶赵玉昆时,宋学飞带领部分人马,避开了张扒皮的锋芒,向南边撤退。然后往西,很快占领了东邵村的南山头。举目向东北方向远眺,能看到张扒皮追赶赵玉昆。他想下山,追着张扒皮“椆他后屁股!”但是,周扒皮的队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训练有素;武器好,配备精良。如果交火,胜算不大。如果不打,看着自己的司令被人追赶,还有可能全部消灭,也不行。正在犹豫,听到易县县城方向有隆隆炮声,心想有办法了。他派人化妆后,给张扒皮送情报。谎称“日军发兵塘湖镇!”张扒皮果然上当,宋学飞没费一枪一炮,解救了赵玉昆。

张扒皮在讨伐赵玉昆的同时,还派了一队人马,由另一个副司令王安子带着,攻打刘会才。刘会才,人称刘九儿。是抗日救国军成立时挂名的副司令。一直没有到任。自立山头。自称“六路军司令”。盘踞定兴县的阎台村,在这一带活动。王安子带领的人马,刚到阎台村西,刘会才知道不是对手,望风而逃。

两只队伍的活动,惊动了驻防固城镇的日军。日军以为是袭扰日军的,出动大批人马应战。把王安子的队伍,包围在定兴县北庄头村西的一片开阔地上,日军一阵机枪扫射,王安子的队伍死伤殆尽。

刘会才听说王安子遭遇日军,被日军灭了,放心了。带着自己的队伍往北撤到定兴县固店村。

趁刘会才不知道张扒皮出兵真相的时候。宋学飞假传赵玉昆的指令:“赵司令邀请刘司令,明天在魏家庄,再次协商联合事宜。”这是第三次邀请刘会才协商。刘会才觉得事不过三,再拖下去可能没有好果子吃了。还有这次张扒皮派王安子来犯,自己很狼狈。也有损失。在像现在这样孤军作战,不知哪天就被消灭了。也只有与赵玉昆联合了。所以答应宋学飞:“明天准到。”

赵玉昆这时还在石柱村。宋学飞赶紧派人和赵玉昆说明情况,把赵玉昆接到魏家庄村。

第二天一大早,刘会才一番梳洗打扮,带着十名随从来到魏家庄。被人领到地主胡老雅家的小楼里。赵玉昆、宋学飞和几个救国军的头目接待了刘会才。一个多小时的谈判之后,双方达成了联合协议。然后,赵玉昆领着刘会才参观胡家花窖,里边有不少奇花异草。赵玉昆说:“看看都喜欢什么花儿?只要你喜欢,下次开会送给你!”赵玉昆拉着刘会才的手,很是亲热。双方谈的也非常高兴。看着时间还早,刘会才执意告辞回驻地。赵玉昆再三挽留,一直送到大门外。刘会才搭缰绳上马,举手道别。赵玉昆大步跨回院落。这时,宋学飞关上大门,跳上墙头,瞄准刘会才,刘会才应声跌落马下。街上伏兵立即一起开火,刘会才一行全部毙命。

魏家庄的枪声响起,埋伏在固店村的救国军开始行动,收编了毫无准备的刘会才余部。自此,自称“六路军”的刘九儿部,宣告灭亡。

赵玉昆收拾了刘会才。正要“找空儿收拾孟阁臣”。这个时侯,张扒皮托了八路军代表陆治国出面,找赵玉昆调解,解救了孟阁臣。

杨成武率领的八路军,驻扎在易县西部。与赵玉昆和孟阁臣都有来往。曾经在杨成武统一指挥,赵玉昆、孟阁臣共同配合,联合消灭了在易县为非作歹,危害一方的赵海龙。赵玉昆非常佩服杨成武。张扒皮知道,要想说动赵玉昆,救出孟阁臣,只有八路军。

这天,八路军代表陆治国和营长王子峰,带着一个加强连的骑兵和一个加强连的炮兵,来到易县东邵村。八路军的部队分散在东邵村周围,围村巡逻、警戒。通知赵玉昆前来商谈。经过商谈,赵玉昆答应释放孟阁臣。但是,提出两个条件:第一、第一次攻打东霍山,打死了副司令冀伯行,要赔偿赵玉昆的损失。第二、解除东霍山的地主武装,支持抗日。

孟阁臣满口答应。赵玉昆当场把孟阁臣交给八路军代表,送回来易县石板山村。但是,孟阁臣回到老巢,翻脸不认账。赵玉昆恼火,孟阁臣也生气,两家的仇恨越来越深了。

赵玉昆为躲避孟阁臣的袭击,把司令部迁到定兴县西北高里村一带。这里处在南易水河和中易水河之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共有二十多个村庄,土地肥沃,百姓富足。赵玉昆加强这里的防范,登记村民人数,发放通行证。凭通行证出入村庄。还在各村建立“青少年动员会”,发动青少年站岗、放哨、查路条,传递消息。

在这段时间,张琴南带领的便衣队,俗称大褂队。没有参与赵玉昆的行动。张琴南带领队伍,活跃在固城镇一带,在铁路两侧的敌占区,不断地打击日伪军。一次拦截了日军的一辆满载军用物资的大卡车;一次拦截了一辆日军的中吉普。使这里的日伪军胆战心惊,小股部队不敢轻易出动。二、  编入“河北抗日游击军”,序列番号——“十路军”

赵玉昆在西落堡张爷庙前树大旗,搭棚唱戏,大摆筵席,招募新兵的时候,听说冀中平原的高阳县、蠡县、任丘一带,兴起了一支上万人的抗日武装——河北抗日游击军,司令员是孟庆山。孟庆山原来是红军的一个团长。老家在河北高阳县。“七七事变”后,受共产党派遣,到冀中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孟部人多势众,武器精良。有严格的军纪和良好的军风。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不断给日伪军沉重的打击。赵玉昆为找靠山,得到河北抗日游击军的支持和帮助,多次派联络参谋许兆年前往联系。终于在1938年3月底,4月初,见到了河北抗日游击军司令孟庆山。经过协商,孟庆山决定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编为“河北抗日游击军第十路军”。任命赵玉昆为司令。其下属由赵玉昆安排。

河北抗日游击军第十路军人事安排:

司令员:赵玉昆;

副司令员:佟英革(原五十三军691团副团长,奉天人。)

参谋长:宋学飞;

参谋处长:王风利;

参议:赵静生;

参谋:乔芹轩;

参谋主任:李志耘;

书记:王万里、李洪年(北介安村人)、王墨林、许志芳(定兴石象村人)、梁兴坡(定兴北重楼村人);

秘书处长:曹翼之;

秘书:张立勋(易县大北淇村人)、丁子里(定兴高里村人)、邱子余(易县凌云册村人)。邓子厚(邓家林村人)、王立斋(定兴大留村人)、张邵伯(定兴易上村人)、刘卓英(定兴南章村人);

政训处长:白静洋

政训处副处长:冀振生(涞水县冀家沟村人)

军需处长:尹玉斋

军需主任:王珍堂

稽查处长:卢润生

稽查处副处长:赵庆吉(涞水县北郭下村人)

联络处长:许兆年

副官处长:黄子卿

主任:牛德生

副官:孔庆祥(易县岭西人)

      牛乐之(定兴白堡人)

      靳xx(徐水黑山人)

      高子云(易县凌云册村人)

医官处处长:崔洪年

干训队长:李泽民

卫士队长:师宗祥

一团团长:邱汉元

副团长:吕春顺(定兴易上村人)

二团团长:翟秀峰

副团长:马焕文(定兴相盖村人)

三团团长:赵金城

副团长:王林生

四团团长:田兴武

副团长:霍国华

五团团长:马佩然

副团长:马贺亭

六团团长:王会亭(易县凌云册村人)

特务团团长:白福厚

    副团长:李雪炎

便衣队队长:张琴南

    副队长:仇凤鸣、李岐年

炮兵队队长:王汉章

    副队长:王甲臣

重机枪连连长:吴佩章

得到了孟庆山司令给的十路军番号,全军上下欢欣鼓舞。有了靠山,不再是孤军作战。还不断得到河北抗日游击军的指导和物资援助。高里的司令部地盘也得到了巩固。

全体官兵发放了军装,佩戴“十路军”臂章。军容整齐了。纪律性加强了。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抗日信念更加坚定。全军上下情绪高涨,斗志昂扬。

开办干部训练所,培养军政人才。

赵玉昆的司令部迁居高里村之后,部队暂时处于安定阶段。赵玉昆利用战斗间隙,积极培养军事人才。他从部队中遴选年轻的连、排干部一百多名,经过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再派回部队继续任职。这一百多人是“十路军干部训练所”的第一批学员。干部训练所隶属政训处,白静洋主抓。干部训练所的教员构成,一部分是自己部队挑选的,多部分是从乡间聘请的文化人,都是大学以上文化。这些人有:

许文启,又名许彩章,定兴石象村人,北大教育系毕业。

王振堂、王仲洋,定兴贤寓村人,北大法律系毕业。

陆小斋,定兴江村人,北大中文系毕业。

孙笑天,定兴老李村人,天津大学美术系毕业。

这些人主要担任文化课的教授,军事课有本部的旧军人(副官,参谋)担任。

1938年夏天,干训所招收第二批学员。这些学员400多人。这些人大部分是乡村的中学和小学毕业生。如:易县梁各庄村的张化雨(又名坦克);定兴于坻村的张若松、王凤歧、张血亮、曹桐;易县高陌村的姚学森、姚春波;定兴高里村的刘仲山、秦镇、丁培温、丁柄铎;定兴陈村的房养达;定兴究室村的王巨田;定兴北齐村的张生武、王伯雄、赵士祥、张士宝、张铁岭等。学员中还有一部分本部的干部子弟。这些人未经文化考试,直接入学。这些人有:宋学飞的儿子宋志生;赵玉昆的本家叔父赵静生;白静洋的内弟洪静海;霍国华的儿子霍桐林;李泽民的两个儿子(姓名不详)等。这批学员统编为“三区队”,经过三个月的文化和军事知识学习,1938年秋天毕业。这些人中,年龄大的一些人,被派到连队任职。大部分编入了新建的宣传队。  
当时,正值侵华日军气焰嚣张的时候。日军大肆叫嚣:“南取广州,中攻武汉,北围五台。”。为了配合抗日战局,十路军组建宣传队。由武装部队配合,深入乡村贴标语,高演讲。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编排活报剧等文艺节目,到连队演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还深入连队教唱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坚定抗日信心。1939年后,宣传队分编到连队,成为连队的政工骨干。在这些人的组织和带动下,各连队的吹、拉、弹、唱、写、画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部队文化生活更加活跃。部队干部战士的情绪更加高涨,凝聚力更强了。

1938年4月下旬,八路军的陈正湘团长,代表抗日北上先遣大队,在涞水县张坊一带召开各路军头领会议。布置和协商破坏平汉铁路交通运输线,打击日军伪据点任务。这个任务简称“破交打点”行动。赵玉昆没有参加,他派政训处长白静洋、张濯生等三人参加。会后,赵玉昆的部队,按照预定的计划,参加了1938年4月29日晚12点,至5月1日的“破交打点”统一行动。这一战,使平汉线北段的交通全部瘫痪。

1938年5月以后,陈正湘、王道帮等同志,带领一支精悍的小分队,活跃在铁路以东老李村,铁路以西南大牛一带京汉铁路两侧。他们一面张贴标语,宣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一面深入赵玉昆部队下属部队,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帮助这些官兵们提高政治觉悟。

赵玉昆的四团、五团,住在定兴县郑村附近。两个团的副团长霍国华、马贺亭,曾秘密的被杨成武和陈正湘接见。给他们讲解传授如何带兵,如何进行游击战等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导霍国华,破除了高碑店至涞水,北河店至固城的全部通讯设施。拆除的电讯设施等全部物资,运到高里赵玉昆的司令部。

有了孟庆山司令做后盾,又有陈正湘带领的宣传队的宣传帮助,赵玉昆先后解决了杨村联庄会(暂编二师),内章联庄会(韩宝书土匪队),青冢地主孟哲轩武装护院队,红树村张德润的“土围子”。

李雪炎、李子荣在收编这4个联庄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了官兵的称赞。

李雪炎,杨村人,其父亲李志三,在定兴县铁路以东颇有名气。是有名的开明绅士。李雪炎在杨村一带,早就组织了抗日武装。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李子荣原是定兴县教育界的元老。知识渊博,能说会道。在地主乡绅中有威信。为收编这四个联庄会,赵玉昆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亲自选定李雪炎、李子荣为这次收编的全权代表。

第一个收编目标就是杨村联庄会。这支队伍有300多人,长短武器100多件。头目人物是杨村商会会长房梦蝉和旧军人、土匪出身的曹子恒。

这天,李雪炎带着队伍来到杨村,为防止意外,在邻村老李村留下了大部分人马。带着少部分人回到杨村。房梦蝉听说李雪炎带着大批“十路军”回家来了。觉得来者不善。他让曹子恒留守,自己悄悄的带着精干队伍,隐藏在杨村东南边的西各庄村。

第一次谈判,李雪炎怕没有回旋余地,没有出面。让舅舅任志彬和李子荣出面找曹子恒。任志彬也是杨村人,是原国民党炮兵排长,后来在李雪炎家当账房先生。李雪炎参加救国军,他也一起参加了救国军。任志彬和李子荣找到曹子恒,说明来意。曹子恒说:“我以为你们打我们来了。原来是协商联合抗日的事儿。这事儿好商量。”经过协商,曹子恒原则同意联合抗日。但是,具体的细节问题,要等禀报房梦蝉后才能确定。

当天晚上,为防止意外,李雪炎、李子荣带着少数部队组成的联络小组,回到老李村过夜。

第二天早上,李雪炎等人再次来到杨村。到村东大庙,联庄会的队部。里面空无一人。李雪炎怕房梦蝉有埋伏,立即命令部队撤出杨村,返回老李村。他们到达老李村口时,看见一百多人聚集在河滩树林里。他让部队停止前进,派人打听消息。原来不是埋伏,是曹子恒带着全部人马来接受改编的。

顺利交接后不到两天,李雪炎带着大批人马渡过拒马河,包围了内章村。派李子荣和郭振东(贤寓村人)带人找韩宝书谈判。韩宝书看到已经大兵压境。只好同意联合抗日。把自己一百多人的队伍和武器带回老李村。

两个联庄会顺利收编。黄子卿带着大部分人马回到高里村司令部。李雪炎让任志彬的特务连留下和自己留下,回到杨村暂住。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雪炎找青冢联庄会的头子孟哲轩谈判。孟哲轩和李雪炎家有一层特殊关系。孟哲轩是李雪炎的胞弟李德义的岳父。两家是至近的亲戚。李雪炎是晚辈。孟哲轩觉得俩人没法对话,就派手下与李雪炎谈判。李雪炎和孟哲轩的手下说了当前形势,对各种力量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方很佩服。回去和孟哲轩汇报,孟哲轩也觉得分析的有道理。就接受了改编。第二天就把全部人马拉到了高里司令部。

李雪炎胜利完成了三股地主武装收编以后,在“十路军”中叫响了!都说:用武装征服不了的孟牛儿,让李雪炎的嘴巴征服了。说李雪炎是奇才!全军山下对李雪炎是一片赞扬。

定兴最后一个顽固“土围子”,是红树村的张德润。1938年麦收时节,赵玉昆第二次派李子荣、郭振东出使红树村,与张德润谈判。临走,赵玉昆对李子荣说:“这回叫他说痛快的!告诉他:不说痛快的,老子就发兵打他狗日的!”

第一次去红树村,李子荣、郭振东从北幸村,找上张德润的亲戚王乃仁、张步云引荐,领着去红树村。这次,李子荣和郭振东直接来到张德润的宅院。张德润早已经听到了风声。满脸堆笑的迎出门外。“好吃,好喝,好待承”。双方足足谈了一天一夜。张德润终于答应接受改编。第二天早饭后,张德润领着李子荣和郭振东,到自家场院查看他准备的四十多支大枪,说这是赠送“十路军”的礼物。临走,张德润又拿出两支手枪和一千五百现大洋。说:“请转告赵司令,这点薄礼不成敬意,请司令笑纳。回去请司令速派人取枪!”

李子荣和郭振东回到高里村,赶紧派人到红树村取枪。四十条枪还在场院了。但是,张德润不知去向。回来汇报后,赵玉昆下令:“把北河车站到张德润家的电话线全拆了,把东西都拉回来!”

从此,定兴境内的地主武装全部被赵玉昆收编了。赵玉昆的十路军已经发展到三千多人,号称十二个团了。

李雪炎一枪未发收编了定兴境内的三股地主武装。全军上下为之震动!赵玉昆对李雪炎大加赞赏。赵玉昆器重李雪炎,引起了李志耘的嫉妒。李志耘,外号李蛮子,湖北人。原是国民党卫立煌部队的机枪连长。南口战役中被打断了腿,溃散在易县白涧村。被国民党旧军官李济民救起,疗伤。痊愈后推荐给赵玉昆。李志耘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军事理论知识丰富,在赵玉昆的部队里很难得。深得赵玉昆的赏识,当上了赵玉昆的参谋主任。他心高气傲,目中无人。连参谋长宋学飞都不放在眼里。李志耘认为崭露头角的李雪炎,是自己的一大威胁。为了压制李雪炎,也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李志耘建议赵玉昆,将部队的十二个团,按照国民党部队的三三编制,缩编为三个团,九个营。这一建议,在客观上也是必要的。赵玉昆很快采纳了。这种编制,也得到了广大官兵的拥护。但是,李志耘心怀鬼胎,在缩编中“搞了点名堂”。他安插亲信,架空异己。尤其架空宋学飞和坚持到底的共产党人。从当时的营、团干部的安排,和这些人的后来发展结果,能看出李志耘的险恶安排。

一团:

团长:马佩然,1940年随赵玉昆投敌。

副团长:翟秀峰、赵金城,1940年全部随赵玉昆投敌。

一营营长:马贺亭,自动离职回家。

二营营长:霍国华;

三营营长:何灿,40年后投敌叛变;

二团:

团长:韩宝书,1940年随赵玉昆投敌;

副团长:邱汉元,1940年随赵玉昆投敌;

一营营长:韩国兴,1940年后投敌;

二营营长:刘俊,1940年投敌;

三营营长:韩国禄,1940年后投敌;

三团(特务团):

团长:尹玉斋(兼任),1940年1月投敌;

副团长:李雪炎;

副团长:马焕文,1938年阵亡。

一营营长:任志彬;

二营营长:曹子恒,1938年秋天离职回家;

三营营长:白福厚,1940年随赵玉昆投敌。

稽查处长卢润生,原来也是赵玉昆面前的“红人”。由于李志耘拼命抓权,欺上瞒下,排斥异己。卢润生也受到了威胁。怕日后没有兵权“挨收拾”。于是,千方百计的扩充警备连和手枪班。后来,他的人马不亚于一个团。

便衣队长张琴南,看到赵玉昆被李志耘左右,内心感到不安。只好敬而远之。久居固城镇一带。暗自发展自己的武装。


稽查处主任:邢玉玲(易县邢家庄村人。);一、 纳入晋察冀军区序列——冀中军区抗日游击三支队

1938年5月,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抗日游击军和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提议,两只抗日武装合并。编为冀中军区三纵队。吕正操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任三纵队副司令员。河北抗日游击军十路军,也就是赵玉昆的部队,编为“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游击军第三支队”。撤销了“八大处”。按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建制,分设司令部和政治部。仍然任命赵玉昆为“三支队”司令员。其他下属基本不变。新组建的政治部,主任白静洋,其他人员一时没有配齐,到了1938年底,人员才基本就绪。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如下:

组织科负责人:李雪炎(兼任曙光报社社长)

宣传科负责人:王效尧

民运科负责人:唐思源

敌工科负责人:马纪岚

除奸科负责人:开始为外号“鹞子”的人,后来为张琴南

总务科负责人:李子荣

总务科干事:郭振东

宣传队长:于连坡、苑士武、杜保杰、田夫(又名许大一)。

张濯生、王学慈、张吉珍(定兴郭家亭村人)等,也在政治部工作。

经过整编的“三支队”,在冀中军区的领导下,人员和武器装备越来越强。进过训练,战术水平也有提高。这时,从定兴城得到情报,定兴城内成立了“城防自卫团”。有近40人。三支队分析了当时形势,决心攻打定兴城。这样,一可以教训一下日本鬼子和汉奸走狗;二可以锻炼一下队伍。也算是一次实战演习。

当时,日本侵略军大批南下,国民党政府被赶走。定兴县伪政府刚刚成立。派日本顾问望月理一和翻译石桥中岛坐镇指挥。商会会长白倬如出面,找城内商会出资,购买了部分****,招募了一批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建起了“城防自卫团”。城内还有定兴县警察总署和警察第一分局、日本宪兵豢养的便衣队等,共计200人左右。

1938年农历八月初,赵玉昆借口筹军饷,给白倬如写了个条子。向白倬如要钱。白倬如有日本人撑腰,又有自卫团、宪兵队。自然不把赵玉昆放在眼里。他对来人说:“告诉赵玉昆,别人怕他,我不怕他!要钱没有,有种叫他自己来!”送信的人回来通报后,赵玉昆很生气。他立即命令韩宝书、马佩然攻打定兴城,捉拿白倬如。

农历八月初四下午,城内日伪政府得到“赵玉昆攻打定兴城”的消息。伪县长陈天锡,召集武装团,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临时指挥部。晚上9点多,警察局长王相蒲,宪兵便衣队长张秀峰,带领武装人员,部署在四面城墙上把守。

当时,三支队的三个团不在一起驻扎。马佩然的一团,驻扎姚村;韩宝书的二团,驻扎内章村;尹玉斋的特务团,和赵玉昆一起,驻扎高里村。当晚,马佩然和韩宝书,分别带领各自的主力营,悄悄包围了定兴城。凌晨三点,开始攻城。马佩然带领霍国华的二营主攻西门,阻击北门;韩宝书带领韩兴国的二营主攻南门,阻击东门。规定枪响为号,同时攻城。枪响不到半小时,南门、西门相继打开。城上人员纷纷缴械投降。伪县长、警察局长、商会会长早已逃之夭夭。霍国华包围了县属大院。坐镇县属的日本顾问望月理一和翻译石桥中岛没能逃脱,二人急于奔命,慌不择路。向房后的玉米地里跑。刚逃近玉米地,就被二营战士抓获,就地枪决。

结束了县属大院的战斗,二营又围剿了商会驻地。收缴了自卫团的30多支枪和1000多发子弹。

韩宝书带领二团攻入南门,沿街搜查抢劫,把定兴城内唯一的一家有钱的当铺抢劫一空。

上午12点多,定兴北边的高碑店方向,传来隆隆的马达声。高碑店的日本铁甲军出发了,铁甲军边走边向定兴方向打炮。定兴城内外都有炸开的炮弹。三支队立即撤出定兴城。

赵玉昆听说打下了定兴城,立即与宋学飞一起,策马来到定兴城西的西河沿观看情况。直到攻城官兵全部撤出定兴城,渡过拒马河。赵玉昆和宋学飞才悠闲自得的回高里司令部。

三支队归属冀中军区后,司令员吕正操对这支队伍很重视。两次来驻地与干部战士谈心,了解情况。

第一次是改编的三、四天,赵玉昆请吕正操司令到姚村洗澡,吕正操赴约。姚村是一团驻地。在叙谈部队情况时,把李雪炎叫来。在交谈中,李雪炎得知难友李之琏在吕正操的部队服役,很是高兴。就写了一封信,请司令员代为转交。李之琏和李雪炎1934年同在北平监狱羁押。出狱后参军,这时,已经是冀中军区的民运部长,兼任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了。

吕正操第二次来三支队视察,是李之琏陪同来的。李雪炎和李之琏见面心情激动,有不少的感叹。俩人都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司令要走,两人还依依不舍。

吕正操司令走后,三支队按照军区指示,陆续选派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到冀中抗战学院学习。这些干部有:丁子里、张立勋、赵静生、汤绍尊、张晴华、张濯生,这些人由李雪炎带队。后来,许文庚、史一民、肖泽淮、洪庆海、张培信等同志,也参加了学习。这些人在学习期间,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这些学员,大多数在这个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冬初,李雪炎和第一批学员回到高里村。效仿冀中军区,在易县东邵村小学,开办了教导队。教导队由秘书处长曹翼之,参谋主任李志耘,干训队长李泽民三人,共同负责。训练对象主要是主动报名和点名招收的乡村学生。经过训练以后,到连队任连、排长。当时,经过整编的三支队,经过多次战斗历练,已经今非昔比,比在西落堡时名强多了。在定兴,易县,涞水,徐水等县都已经很有名声了。青年学生们听说三支队招收学员,都踊跃报名应征,参加革命。

为了办好教导队,白静洋主持建立了“三支队教育委员会”。

主任委员:吴伯清,易县东邵村小学校长;

委员:杨纪川,易县教育馆馆长;

      张酉竹,赵玉昆表弟;

      吴中清,易县东邵村人,吴伯清的堂弟;

      李玉堂,定兴县石象村人,北大教育系毕业生;

      李汉臣,定兴县石象村人,北大教育系毕业生;

      石峨,定兴县辛安铺村人,北平师范毕业生。   

在三支队办教导队的时候,晋察冀军区派来了王达同志,任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派冀中军区刘一鹗任除奸科长。李雪炎和以上二人组成了三支队第一个秘密共产党支部。

便衣队队长张琴南,原来看不惯李志耘的专横跋扈,想脱离三支队。现在看到冀中军区的领导几次视察三支队,又多次给三支队下指示,还陆续往三支队派干部。又觉得有了盼头,1938年深秋时节,他第三次劫持了日军的军车。这次劫持了两辆,直接开到易县东邵村。

事隔几天,一个连的伪军护路队,摄于三支队军威,在杨姓队长(东北人,名字不详)带领下,弃暗投明,向三支队投降。

宣传队把这些事情和三支队接连取得的重大胜利,编排成文艺节目。大力宣传。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情。

敌后游击战的广泛开展,抗日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日军打击越来越多。日军伤亡也越来越多。日军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调兵力,对付抗日游击队。

三支队攻陷了定兴城,枪毙了日本顾问和翻译。张琴南三次劫持军车;一个连的伪军弃暗投明,日本人很恼火,总想寻机报复。

1938年10月,三支队的宣传队,已经改称曙光剧社。深入乡村巡回演出。15日,曙光剧社在定兴县杨村一带演出。敌人认为有机可乘,清晨,发兵包围了杨村。当时,负责保卫剧社的有:白福厚带领一个营,住在房家庄;任志彬带领的一个营,住在李郁庄;只有曹子恒的一个骑兵排随剧社住在杨村。曹子恒发现敌人来势凶猛,带着剧社人员边打边撤。突围成功。撤到河东岸的南召村。

日本鬼子很快进入杨村,一进村就对杨村实行烧、杀、抢的“三光政策”。把沿街商户的房子,全部靠上柴禾点燃。把商铺掌柜绑在门前的柱子上,让掌柜看着烧毁自己的房子和货物。有的家人求情,日军就把求情者扔到火堆里烧死。许多妇女被侮辱,男人被杀。杨村一片火海,一片哀嚎,惨不忍睹。繁华的杨村大街顷刻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了。日军走后,经过清点。烧毁房屋一百多间,烧死、残杀百姓二十多人。

住在房家庄的白福厚部队,在副团长王汉章、马焕文的带领下,前往杨村营救。不料,先头部队刚到北寨村,便与日军遭遇。双方对峙到中午,白福厚想趁敌人不被,冲出去肉搏。但是战士们说:子弹几乎打光了,已经没能力冲锋了。白福厚只能等待援军再战。

住李郁庄的任志彬,接到了杨村办事处佘福瑞、佘庆田派人送来的求援信。一面派人火速报告站玉昆,一面立即带领全营,前往北寨村营救白福厚。下午两点左右两个营汇合。向敌人发起冲锋。把敌人追到2.5公里以外的西各庄,才停止追击。这次战斗,敌我都有伤亡。我军副团长王汉章、马焕文、和一个宋姓排长阵亡。

1938年冬天,驻保定、高碑店铁路沿线的一千多名日军纠结在一起。由固城火车站向西进发,妄图在阎台村附近建立据点。从而吃掉附近三支队的主力,马佩然团。然后,再全歼三支队。

一天上午(具体时间不详),三支队通讯员飞马来到姚村,向马佩然传达赵玉昆的指示:“阎台有百余名日军,令你团出击歼灭!”马佩然马上派人通知本团住在徐水县户木村、樊村、广门的一、二、三营,晚上8点在定兴县马家庄集合待命。三个营都准时来到集合地。马佩然布置作战部署:战善仁的一营为左翼,从阎台村北打援;白福厚的三营为右翼,从阎台村南打援;霍国华的二营担任正面主攻,经台上村至阎台村。做完部署,马佩然回团部坐镇。

担任主攻的二营,大部分官兵都是阎台村附近人。地形非常熟悉。霍国华是北幸村人,距离阎台不足5公里。一连长牛怀芝,就是阎台村人。二连长马连峰是常乐富村人,离阎台4公里。只有三连长是容城县人。三个营在马家庄吃过饭,迅速向阎台进发。东方出现一线鱼肚白的时候,二营来到阎台村西的村庄——台上村。霍营长命令队伍原地待命,带着侦察排长和三个连长,继续前进。到队伍前方观察敌情。他们在这个台上村一个小院场发现日军炮车。断定台上村有日军驻扎。霍营长悄悄命令传达长乔士宽(定兴耿家庄人),带几名侦察员绕过台上村,到阎台村侦察。他说:如果阎台村没有日军,就打台上村的日军。如果阎台也有日军,那就还是先打阎台的敌人。

乔士宽等人刚进村,就在一个院子里发现敌人的汽车。正准备进入院落进一步侦察时,乔士宽和一个鬼子撞了个满怀,两人扭打在一起。鬼子想抽枪,乔士宽咬住鬼子的手。疼的鬼子哇呀哇呀的大叫。鬼子一叫,惊醒了熟睡的敌人。敌人拿起武器,对着院子一阵乱射。听到枪声,霍营长知道阎台村有敌人。他迅速带着队伍进入阎台村。占据阎台村的中心大街等有利地形,展开巷战。但是日军已经占领了整个阎台村,已经把二营包围了。双方激战两个多小时,都有伤亡。激烈的战斗中霍营长负伤。他咬紧牙关,带领队伍突围。二营有地形熟悉的优势,从南店杨家坟突围。与一营和三营会合。三个营联合调头,向日军发起反攻,日军抵挡不住,退回固城镇。战后清点战场,缴获日军卡车4辆,武器**车一部。击毙敌人几十人。我军伤亡六十多人。

二、        消灭孟阁臣,归属一分区

1939年以后,日本鬼子面对八路军和游击队的袭击,不得不将战略重点,改到他的大后方。在京汉铁路沿线建立了大批炮楼和据点。增加了日军,加派了伪军驻守。冀中军区在铁路东边,三支队在铁路西边。三支队和冀中军区的联系受阻。在这种形势下,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冀中军区三支队划归一分区领导。此时的行政区域也有变化。铁路以东归冀中五专区;铁路以西归冀中一专区。三支队和一专区之间,有50多公里的地域,是土匪孟阁臣的势力范围。部队之间联系受阻。于是,消灭孟阁臣,打通联络通道,已经是燃眉之急。

1939年1月9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下达命令:“消灭孟阁臣!”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领所属部队,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孟阁臣驻地,易县北楼山村进发。赵玉昆奉命带领三支队,由易县塘湖镇出发。堵住孟阁臣的东逃之路。

经过一夜的激战,围歼了孟阁臣6000多人,活捉了孟阁臣。把孟阁臣押送到晋察冀军区,在阜平县处决了。

孟阁臣的被俘人员,大部分被赵玉昆的三支队收编。三支队的人员已经发展到5000多人了。赵玉昆的司令部,由定兴县高里村,迁到了易县宏城村。

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派王建中同志,担任三支队政治委员。王建中来后,大力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充分依靠广大党员和抗日骨干,举办政治训练班,健全了部队的政工系统。在三支队中建立党组织,秘密发展共产党员。还开办“部队抗日救亡室”,相当于现在的连队俱乐部。对士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在开展政治学习的同时,更大力开展军事训练,苦练行军打仗本领。使三支队的战斗力迅速提高。1939年夏天以后,粉碎和击退了敌人100多次对根据地的进攻。三支队在我军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0年,日本侵略者对解放区实施战略进攻。八路军和三支队的战争环境,变得相当残酷了。以赵玉昆为首的三支队少数人,在国民党投降派的策动下,暗地与日为勾结。1940年3月,赵玉昆率领亲信投敌叛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

但是,三支队广大指战员,坚定的跟着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写在后边的话:

回忆老人们曾经跟我说过的这段历史,在互联网上查找,把一些人的后来发展和下场,再补充一些。也希望知情者补充、完善、纠正。

一、     赵玉昆:

赵玉昆: 曾是屠夫,土匪出身,抗日战争爆发后拉起一干人马,自封华北抗日第七路军司令。后被八路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西分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司令。自己有两个团的的人马——25 、26团。后来26 团调到晋绥。40年清明前后叛变投敌、当了汉奸。掌握着大量机密。1941年9月24日拂晓,带领日本鬼子进攻狼牙山。狼牙山之战是他为讨好日本侵略者,立功、表现自己。也为了消灭杨成武领导的,从长征过来的“老三团”。干了一件丑恶勾当。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上给日本鬼子带队的那人便是他。但形象不同。赵玉昆个头有一米八,廷胖(《狼牙山五壮士》上的演员瘦。)

新中国成立后,他知道难逃人民的惩罚,躲在北京的小老婆处,用炒烫的黄豆糊在脸上,烫一脸水泡,弄一脸麻子。想改头换面,隐姓埋名。在东北和北京之间贩药材。想躲过惩罚。不料想,被他在铁路工作的表叔认出。报告了公安机关。公安人员抓住他,起初他否认是赵玉昆,说抓错认了。但一见到他表叔,立刻双腿一软跪到地上。赵玉昆后来被押解回易县枪毙。

二、     宋学飞

宋学飞(1904-1970),河北省易县人。1926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北军,当过连长。1937年参加河北易县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1938年编入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25团团长,第1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晋察冀军区3纵7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第8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6纵副参谋长,第20兵团6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雁宿崖战斗和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中有一支骑兵部队,由华北骑兵3师组成,宋学飞负责组织训练。步兵分列式用的曲子,一直未选定,宋学飞曾在旧军队当过军官,对于军 乐知道一鳞半爪,他提出用德国曲子。他还没说完,马上有人截断了他“不要再用旧的了,我们请的是苏联顾问,应该用苏联曲子。我们解放了,不能用德国的。社会主义要一边倒,苏联不用德国曲子,我们也不用。” 1951年宋学飞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参谋长、西海岸指挥部副参谋长。回国后,历任河北省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0年10月8日逝世,终年66岁。

三、     张琴南

原名张富顺,学名野叟。1900年出生。定兴县南合庄人,1924年北平郁文大学法专业毕业。1926年如国民党,任定兴县党务指导员。1930年代理定兴县通俗讲习所主任,1931年任定兴县通俗图书馆主任。1932年定兴县改组后辞职。1933年8月,经过冷楚介绍,加入反帝大同盟。参加定兴反赴台盐店斗争,同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在北平被铺。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游击队救出。参加“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1938年人冀中军区除奸科科长。1940年3月,赵玉昆叛变。张琴南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率领游击军回到一分区。受到杨成武的表彰。任第一军分区第四支队队长。1946年专业到察哈尔省高等法院任书记官。1947年土改中,被易县司法科立案调查。以“破坏土改”的罪名被判死刑,秘密处决。1984年8月保定地区中级法院复查,原判定不能成立,系错杀。彻底平反。

四、     何泽民:

原名何恩波,曾用名:何建平。1900年4月生人,定兴县阎台南店村人。1924年定兴师范讲习所毕业。1925年在定兴模范小学教书。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1935年入狱。1937年“七七事变”与张琴南一起出狱,一起加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曾任冀中军区三支队(后改称五支队)除奸科副科长。1941年任晋察冀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42年12月在阜平县柏崖战斗中牺牲。

五、     王效尧:

学名王永年,曾用名王占鳌、王静宇。定兴县究室村人。1903年农历九月初六生人。曾编过《曙光报》人五支队和一分区一段宣传干事、一分区宣传干事。1941年1月在易县境内的一次行军中,被日军飞机轰炸时,中弹身亡。

六、     李子荣:

定兴县贤寓村人。1935年2月与张琴南一同入狱、出狱、参加“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先后在冀中军区三支队(后改称五支队)政训处工作。1940年与组织失去联系,下落不明。

七、     卢润生:

外号卢瞪眼,易县北贾庄村人。始终在赵玉昆身边工作。后任赵玉昆警备司令部司令。1940年赵玉昆叛变时,残杀了好多异己、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在这次屠杀中,卢润生被骗到庄稼地里,用捅火的通条,插入肛门乱绞,杀害了。

卢润生的司机是八路军派来的。在此前,卢润生的两个孩子,已经被安排到张家口的八路军军校上学去了,后安置工作。

稽查处秘书:钟诚斋(易县北韩村人。);

稽查处文书:赵书元(易县赵岗村人。);

稽查处副官:李艳龙(定兴县南合庄村人。);

稽查处警备连连长:李福增(定兴县姚村人。);

稽查处手枪班班长:于凤鸣(定兴县姚村人。);手枪班队员:王成林(定兴县姚村人。);

王九玲(易县北贾庄村人);

稽查处勤务员:卢金荣(易县北贾庄村人);

副官处处长:黄子卿(易县西山北村人,原易县三区区官。)

副官处主任:牛德才(易县北邵村人,二流子出身。)副官:马佩然、薛耀宗(定兴县姚村人,旧军人);

霍国华(定兴县北幸村人)马贺廷(定兴县北河店村人)

翟秀峰(易县舍龙城村人)孔庆祥(易县岭西村人)

邢甫辰(易县界安村人)高子云(易县凌云册村人)

牛乐之(易县白堡村人)靳xx(徐水县黑山村人)

李泽民:(易县白涧村人)
军医处主任:崔鸿年(易县洪城村人,原国民党部队军医)

医生:时xx(定兴县姚村人)  司药:张宝忠(定兴县张家庄人)

骑兵队队长:张玉发(东北人、国民党溃退军人)

步兵一大队大队长:王风利(易县万家庄村人)        副大队长:邱汉元(易县凌云册村人,旧军人)

步兵二大队大队长:师万义(易县东邵村人)        副大队长:高洪飞(易县荆轲山村人)

步兵三大队大队长:赵金城(定兴县龙华村人,旧军人)

步兵四大队大队长:田兴武(只挂名)        副大队长:荆惠

司令部警卫连连长:师宗祥(易县东邵村人)          副连长:许友德(易县东邵村人)
支队政委王建中,空军后勤部原顾问,空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修建部副政委,于2007年2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辽宁新民人,离休干部、空军后勤部原顾问王建中同志(副兵团职待遇),于2007年2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入伍,1983年离职休养。革命生涯中,他历任战士、连长、政治指导员、营长兼政治教导员、支队政委、团政委、分区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市保安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吉江省委民运部长兼中心县委书记、西满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师政委、中南军区航空处政委、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军修建部副政委、空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等职。冀中军区游击第三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李雪炎
河北定兴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副团长、科长、分区副政委、团政委、旅政委、兵站司令部政委、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委、中南军区工兵学校政委、中南军区空军工程部政委、中朝联合空军后勤部政委、空军后勤部副参谋长兼计划处处长、空军后勤部第二副部长兼参谋长、空军学院院务部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64年由空军大校军衔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北上挺进支队的司令员白静洋

 

讲易县抗战,有两个土著军队的领导人绕不开,一个是盘踞在易县西南地区的孟阁臣,另一个就是盘踞在易县东南地区的赵玉昆。今天主要谈高粮笔下的赵玉昆。赵玉昆1937年“七七事变”后拉队伍抗战,1940年初叛变抗日军队,投向日本人成为汉奸,1945年日本投降后隐姓埋名成为商人,没有再投靠国民党军;1949年被发现后逮捕送回到易县,公审后枪决。

 

现代人谈易县抗战,一提起赵玉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骂一通,什么土匪、汉奸什么的,一无是处。可大骂一通赵玉昆的人有没有动脑子想过:你这么一骂,连聂荣臻、杨成武都给捎进去了。因为一直收编、提拔、重用赵玉昆的晋察冀领导干部,最后把赵玉昆提高到与红军领导干部陈正湘平起平坐位置上的,正是聂荣臻、杨成武

 

1940年初赵玉昆突然叛变,给了杨成武,当然也包括给聂荣臻一个出乎意料、措手不及,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聂荣臻、杨成武的心目中,刚刚和陈正湘一起被任命为支队长的赵玉昆,应该是没有任何理由背叛八路军的: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要跑?

 

最初晋察冀八路军收编赵玉昆号称“十路军”的部队,委以“河北农民游击军第三独立总队”的番号,以后又被改换编制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五支队”,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八路军,对赵玉昆做足了“阶级分析”。与赵玉昆的参谋长宋学飞比起来,赵玉昆更符合共产党的阶级依靠对象:他是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最大的资本是杀猪的小贩;在东北军他只是大头兵,不像宋学飞那样是军官。而且他不像五支队前任支队长赵侗,他从未参加过国民党、国家社会党一类的政治组织,对共产党来说属于“历史清白”一类人。

 

至于当过打家劫舍的土匪,那有什么?跟了共产党,你就是农民义军领袖,你的打家劫舍就是“贫苦农民向地主老财清算”。再说,打家劫舍,咱共产党红军不是一直在这么做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很明显,赵玉昆这个人不懂政治,所以也没有任何政治信仰,更不会有什么政治操守和道德底线,爱国、抗日、汉奸,对赵玉昆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一样可以随时被更换。

 

以后,即使以后赵玉昆跑了,赵玉昆留下的“遗产”,即他在易县创建起来的那支队伍也不能被称作“土匪队伍”。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易县土著军队”,因为“土匪队伍”的说法伤害了大多数易县人,激起了许多易县抗日军人的不满。事实上,赵玉昆跑后,原赵玉昆军队中的大多数易县人还是成为了八路军,最后还是跟着共产党走的。原赵玉昆的参谋长、易县人宋学飞不是解放后成为了共产党军队的将军吗?

 

高粮是易县本地人,姚雪森也是易县本地人,而且他们二人都是易县东部地区的人。即赵玉昆、宋学飞家那一带的本地人。众所周知,易县东部地区的人参加抗战,基本上加入的只能是赵玉昆拉竿子起来的队伍,即所谓当时的“天下第一团”。因为当时在易县东部地区除了赵玉昆的队伍再没有别的抗日队伍,只有在易县西南地区才有个孟阁臣的部队。

 

姚雪森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赵玉昆的拉竿子起家,而高粮是以讲历史的形式讲述了赵玉昆的拉竿子起家。两个人的讲述各有特色。因为姚雪森是以学生的身份加入到赵玉昆部队的,所以知道的东西有限,大都只知道表面的故事。而被党派过去掌握赵玉昆部队的高粮就知道了更多的东西。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都是头一次才知道。

 

以前提赵玉昆效法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请来了进过东北讲武堂、当过东北军骑兵营长的宋学飞来当他的参谋长。

 

包括易县在内的河北省北部地区,二十年代曾被张作霖的东北军控制,许多包括易县人在内的河北人都曾加入到东北军队伍。宋学飞、孟阁臣、赵玉昆都是这样。不过宋学飞的地位最高,当过营长;其次是孟阁臣,当过连长;只有赵玉昆一直是大头兵。抗战初期(实际上自1935年国民党势力退出华北开始)河北大乱,到处都在揭竿起兵,那时也在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是才有了赵玉昆版的“三顾茅庐”

 

从不少易县本地人的口述中(包括姚雪森的书中),可以看出易县当地人对东北军的印象不差,而对率先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的印象极为不好。刚看到易县相邻的涞水人的记述,涞水县有满清亲王的陵寝,东北军期间,一直都平安无事,到了二十九军统治期间,陵寝被公开挖掘,墓中的珍宝被瓜分一空。尤其二十九军最后为保存实力,放弃平津,向南撤退的一路上,沿途强奸抢劫,名声极坏。

 

在赵玉昆部队中,还有在以后的一分区部队中,有不少原东北军将士在英勇作战,但几乎没听说过有前二十九军的人员在八路军中效力。

 

宋学飞来到后确实起了不小的作用,还在赵玉昆、孟阁臣争斗的关键时刻从孟阁臣手里救了赵玉昆的命,并且在赵玉昆部队打败的状况下巧妙借用日本军的力量打败了孟阁臣。当然,这段历史在很长时间里都引起了原孟阁臣部队人员的不满,因为孟阁臣部队中也有大多数人加入到八路军的队伍里。引来日本军队攻打中国军队,不是汉奸行为又是什么?

 

对这段历史,杨成武曾对一分区干部们下过结论:这些都是过去历史的老账了,现在大家都是革命同志,在一口大锅里吃饭的。过去的事影响团结,再不要提了。以后一分区写史,从来是“赵玉昆那边一个大大的好人就是宋学飞”。宋学飞是一分区涌现出来的十来个55年大校、六十年代将军中的一个,地位非同小可。

 

在更加了解内情的高粮的笔下,我才知道,赵玉昆当初“三顾茅庐”,请来的并非宋学飞一人。而排在宋学飞之前的还有一个人,这就是后来被任命为赵玉昆部队政治部主任的白静洋。

 

白静洋是徐水县户木村人,据说过去是共产党员,被捕坐牢,受尽酷刑,名气很大。二十九军不战退走,日本人进入保定那天,监狱大乱,他趁机逃出。而易(县)、定(兴)、徐(水)一带正是赵玉昆控制的地盘,他被请到赵玉昆部队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王达、朱利,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派去的(总共派去三个人,除了王达、朱利,还有个韩庄),没有任何实权。

 

这三个人当中,只有朱利在一分区工作的时间最长,留下的记忆也最深。

 

1940年初,赵玉昆叛逃一分区后,朱利到了一分区主力一团,任团政治处主任。当时的团政委朱遵斌,所以朱利应该是朱遵斌班子的主要成员。1940年底一团班子改组,朱利下来,改任一分区政治部机关总支书记,以后改任一分区教导队政委。1944年冀察军区成立后,朱利在冀察军区政委刘道生身边工作,1946年跟随刘道生去了冀东地区。解放后朱利改回原名“骆斐然”,在一分区红军干部王星任副部长的三机部工作,担任一个研究所的党委书记。

 

白静洋据说是托派的什么人物,以后的结局不详,再没有听到过有关他的任何信息。政治部下面办了个“曙光剧社”,队长姓苑,据说也是个托派人物(副队长许大一,加入共产党,解放后改名“田夫”)。这就好比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的革命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李晓初,只要一跟“托派”这个罪名挂上钩,你就别再指望他们能有好的下场。后来得知,1938年,晋察冀各保卫部门都接到了来自中央社会部的秘密通知,清查晋察冀区域的托派分子。所以,在1938—1939那个年代,被打成托派分子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我猜,这个白静洋的下场,只有晋察冀军区的保卫部门才最清楚。1938年7月,罗文坊离开了一分区,赴冀中军区担任保卫部长,很快在冀中军区就发生了李晓初“托派”案件和熊大缜“特务”案件。在此时,在赵玉昆那里任职的白静洋一直都平安无事,杨司令“护着”,大敌当前,抗日是主要的,怕把赵玉昆部队搞乱了,恐怕是关键的原因。发生在冀中的李晓初、熊大缜两起案件的四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北省委终于为这两起冤案平反,说明了当年都属于“肃反扩大化”的错杀。

 

1939年的7月初,一分区大龙华战斗结束后,日军准备发动九路围攻,对一分区八路军展开报复行动。高粮的回忆录中记载,在这一时候,杨成武传达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赵玉昆部正式更名为“五支队”番号,赵玉昆任司令员、王道邦任政委、韩庄副司令、宋学飞参谋长、白静洋任政治部主任。赵玉昆下面的部队组建为三个团,三个团长都是赵玉昆提名后被一分区任命:一团长马佩然、二团长翟秀峰、三团长韩宝书。时间不长,一两个月后,这三个团被纳入晋察冀军区主力团的编制内,改编为两个团,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二十五团和短命的二十六团。

 

高粮的回忆录中说,这两个团各有三千人,另外,多余人员还编了三个区队,每个区队各有五六百人不等。高粮说,杨成武推荐宋学飞任二十五团团长、张如三任政委、李学岩政治处主任。赵玉昆推荐韩宝书任二十六团团长、他叔父赵竞生任副团长、罗元发推荐詹道奎任团政委、王达任副政委、尚英政治处主任。三个区队,马佩然任一区队区队长、张琴南任二区队区队长、赵金城三区队长。

 

希望读者要牢牢记住“谁是谁推荐上来的”,这十分重要,因为这后面揭示了到底“水属于谁的系统的干部”。

 

写到这里,我有反问了自己一句:赵玉昆究竟有多少部队?在几乎所有的一分区史料记载中,赵玉昆有五千多人:发家时一千多人,1938年底三千多人,1939年初吞并了孟阁臣余部后五千多人。

 

在姚雪森的书中,记载着赵玉昆与孟阁臣争斗时是七千多人。当时我不相信,姚雪森是在写小说,而且姚雪森书中对赵玉昆部队多有溢美之词,所以我还为姚雪森书中记载的数字更正了一下。现在根据高粮的回忆录看来,如果确实无误的话,赵玉昆被收编为一分区五支队的时候,的确有七千之众。而且七千人绝对打不住,应该接近八千人。

 

赵玉昆部队成立之初,五支队参谋长宋学飞主要带三团活动,高粮当时任三团三营营部指导员。所以评论赵玉昆,高粮比姚雪森更深入一筹。因为高粮知道许多在最底层的姚雪森不知道的内幕。赵玉昆拉队伍起家,受到共产党、国民党、日伪汉奸势力、地方土匪惯匪势力的四方面争夺。

 

赵玉昆出身低微,没有文化,智商也不高,城府浅、心计也浅,尤其见世面很少,眼界狭窄,比起宋学飞来更容易被共产党所操纵和控制,共产党在赵玉昆部队的潜伏人员清除国民党势力、剪除亲日伪人员、消灭与共产党为敌的地方势力及人物,都是在汇报了赵玉昆之后,由赵玉昆出面或借着赵玉昆的力量去剪除的。赵玉昆内部这三方敌对力量的缩小,就是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到了1940年初赵玉昆叛变,这个队伍已经由不得他了,他想拖都拖不走了。我猜,这就是聂荣臻、杨成武在很长时间里对赵玉昆一直提拔、重用,同时也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从高粮到姚雪森,在对八路军中的原东北军人有很大的好感,因为这些从军的易县人都是由东北军人一步步拉扯起来的。高粮在赵玉昆三团任三营营部指导员的时候,营长是一个原东北军的老军官曹子恒,当时已年近六十。这位曹子恒同后来高粮的搭档连长王九成一样,都是辽宁人。但曹子恒是“胡子”出身,枪打得准,打仗办法也多,在同样是“胡子”改编的赵玉昆部队里如鱼得水。赵玉昆部队改编为晋察冀八路军主力团后,曹子恒请探亲假走了,据说回到了东北辽宁老家,以后再没有他的消息。

 

那些老东北军官从何而来?从社会上的流散军人中招募过来的吗?应该不是。因为在流散中没有收入,无法养家糊口。我猜应该来自地方上的小股武装并主要来自起义的伪军。

 

1938年8月,原东北军官王溥率部下一千多人在保定起义,加入到聂荣臻晋察冀军区。这支部队中有不少是东北籍军人。紧接着王溥的起义,保定皇协军属下五百多人在头目孙国的带领下投奔赵玉昆,这其中有不少东北人。

 

老东北军官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都带有家属,这在姚雪森的书中可以清楚得知。1931年东三省沦陷,那些老东北军官的眷属们千里迢迢进关寻夫,以后就住在了军队的附近。有军饷的东北军官是依靠军饷来养家眷的。而八路军没有军饷一说,这使得那些被改编进八路军主力团的老东北军官叫苦不迭。为此,赵玉昆手下的总军需官为了催要军饷,不惜在一分区司令部前公然大骂杨成武,这在那些红军干部们看起来实属大逆不道。但换个角度来看问题,那些为共产党国家几乎效力了半辈子的国企职工,忽然一日要你下岗,你拿什么养你的全家?

 

此时再不急眼,反而是不正常的。

 

高粮回忆录的着眼点太低,有一个很重要的人事安排他没有谈到。以赵玉昆为首的五支队领导班子建立,一分区还派了一文一武两个干部过来。文的干部是王建中,从三团政治处主任调来,担任五支队政治部主任,给五支队政委王道邦作助手;武的干部是晨光,解放后改回原名杨有山,在河北省军区当副司令员,当时任五支队参谋长。其实,调王建中、晨光过来,这背后还有着家乡籍贯的背景:王建中和晨光都是正宗的东北人。在团结赵玉昆部队中的东北籍军官方面有很大作用。


王建中的到来,接替的是前政治部主任白静洋的领导位置,白静洋从此下落不明。白静洋和那位曙光剧社的队长苑某都是“托派”,当年被认为是“托派”的下场如何?看看吕正操的入党介绍人李晓初的下场就知道了。

 

高粮是1939年初一分区消灭了孟阁臣部队之后,回到了老部队三团。继续在三团的三营任十二连连指导员。我察看高粮的个人履历,在编进三团之前,他担任涞源支队的文书。于是我恍然大悟:当时涞源支队的支队长是肖应棠。肖应棠率那一届涞源支队被编进三团时,肖应棠任三团的三营长,所以高粮任三营十二连指导员。

 

1940年初赵玉昆叛变,带领手下的亲信马佩然、赵金城、韩宝书跑到易县县城。赵玉昆被日军封为易县县长、定涞易三县剿共司令、易县警备团长、警备部长。

 

1945年日本投降,赵玉昆改名换姓跑到北平隐藏起来,靠向东三省跑单帮做生意为生。

 

1949年,赵玉昆在北平的宣武区骡马市大街被解放军抓住,送回到易县公审后枪决。

 

这中间发生的一件事,高粮不知道。1949年在北平抓住赵玉昆后,当即对赵玉昆进行了严格细致的审讯。这个审讯最初是按照聂荣臻的命令进行的,当年抗战期间任一分区锄奸科长、1949年正担任杨成武二十兵团保卫部部长的杨卓,也被通知到北平参加审讯。审讯的目的是追问赵玉昆当年留在八路军中的余党还有谁?因为聂荣臻一直对宋学飞放心不下。最终,在杨成武的极力作保之下,聂荣臻对宋学飞的怀疑得以解除。

 

我以前说过,按老年间感恩的规矩,宋学飞的子孙后代应该在自己的家中祭拜中供奉上杨成武的长生牌位,因为如果没有杨成武的力保,宋学飞早就做了刀下之鬼,哪还会有他当上将军的那一天。

 

与宋学飞情况相似的还应该有高鹏等许多人。否则,这些人早就在抗战那个严峻的政治环境下被冤杀了。

杨有山少将

杨有山,1925年参加东北军,历任班长、排长。1928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4旅25团排长、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历任陕北公学军事教员、军事主任教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教导队队长、第一支队副参谋长、1团参谋长、第3区队区队长、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2纵5旅副旅长、军政大学大队长、华北军区叁兵团参谋处处长,第二十兵团66军196师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平津、太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196师长。回国后,任第6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第31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军事训练处处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4年晋为少将。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3年去世。


 

看看易县地图就知道,高陌村在易县东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高陌村的所在位置,是在易县当地土著军队赵玉昆的地盘上,赵玉昆是东邵村人,在这些地盘上参加的军队,只能是赵玉昆的十路军。

 

在1939年1月杨成武率一分区八路军进驻易县狼牙山地区之前,易县是三分天下:易县东南连接定兴、徐水地区的是赵玉昆的部队,狼牙山南即易县西南地区是孟阁臣的军队,这两支军队挑头的都是原东北军的游兵散勇,一个号称七路军、另一个号称十路军,但都被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收服。赵玉昆军队归冀中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游击军三总队”的番号;孟阁臣军队归晋察冀军区八路军领导,给了一个“晋察冀军区六分区”的番号。除此以外,狼牙山北从易县县城的易涞公路一线,因交通便利,易于调兵,是日伪军的实际控制区。在此之前,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活动的地域是涞源县以西的贫瘠山区。

 

事实上的确如此。高陌村小青年姚雪森,1938年参加抗日军队时,参加的是赵玉昆军队的宣传队,对外号称“曙光剧社”。当年姚雪森十四岁,小学文化。当年赵玉昆军队中,大都是“易定徐”这三县的青年人。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赵玉昆是易县东南的东邵村人,赵玉昆的参谋长宋学飞是东霍村人,在高陌村与东邵村之间。所以,本地人招本地兵,招的就是个“乡党”,这些人的父老乡亲,不是紧邻就是乡邻。同样,当年,1938年的狼牙山南的易县西南地区,那些当地青年大批参加抗日军队,参加的也是孟阁臣的军队。许多有文化的进步青年被分配到孟阁臣的六分区宣传队,对外号称“先锋剧社”。当时就是这么个历史状况,你躲避不开,不承认也不行。

 

但不管当初参加的是谁的军队,以后写个人履历,这些人几乎都将自己参加的军队写成“八路军”。这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参加八路军才算是“参加了革命”。

 

杨成武的一分区八路军1939年1月开进易县狼牙山地区,消灭了孟阁臣军队的七千人,却保留了赵玉昆军队的五千人。赵玉昆军队的隶属关系从冀中军区转到了一分区,成为一分区的所属部队。考虑到赵玉昆军队的特殊性,一分区开始在赵玉昆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不公开的党组织。十五岁的姚雪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吸收加入共产党的。当年赵玉昆军队中的宣传队的副队长,即曙光剧社的负责人,名叫许大一。在姚雪森的书中许大一被化名“徐大一”。

 

许大一在一分区干部中小有名气,曾和王栋一起在一分区政治部青年股当干事。抗战后期,改任地方干部,曾任徐水县委副书记。1945年9月张家口解放后,任张家口市一个区的区长。解放后,许大一改名叫“田夫”,曾任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前年去世

 

1940年初赵玉昆叛变。有关赵玉昆叛变的准确时间,我一直找不到。杨成武记得是春节前,我也一直以此时间为准。在姚雪森的书中,给出了准确时间,是在1940年的3月2日,阴历的1月24日。那一年的春节是在阳历2月8日。

 

赵玉昆叛变时,正逢一分区陈正湘、袁升平离开不久,杨上堃事件发生之前。说赵玉昆的叛变与这前后两件事没有关联,鬼都不信,只是从没有人做过深入研究罢了。赵玉昆军队的原驻地在易县东南,他叛变之前,杨成武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将赵玉昆支队的两个主力团,二十五团、二十六团都往西调,远离开原驻地。姚雪森的书中写,二十五团调到良岗一带,二十六团往西更远。赵玉昆叛变后,二十五团经过审查清洗,留在了一分区,成为主力团;二十六团被调到郭天民的二分区,一去就被解散,不复存在。

 

赵玉昆叛变投敌,究竟带走了多少人?以前的书中、包括《杨成武回忆录》都记载不详,这回姚雪森给了个数字,一起带走的五百多人,加上以后找他的,有八百多人。这都是“前八路军”。

 

1945年鬼子投降,一分区主力三团奉命从涞源县东进,准备参加解放北平的战斗。三团先解放了日伪力量相对薄弱的涞水县城,然后回头,攻打易县县城。在易县城外围有一个日伪据点,只有一个炮楼,守炮楼的82个人,清一色从一分区跑过去的前八路军。其中有两个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清楚知道,如果被八路军俘虏,他们的命运不会像日本人和伪军一样,受到宽待。作为八路军的逃兵,他们知道被抓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只能拼死抵抗。打这个孤立的炮楼非常艰难,八路军死伤六十多,担任进攻的半个连没有了。战斗的结局,炮楼中的82个人,只留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其余人无一能活命,即使举着手出来也被当即一枪毙命。

 

仗是三团的部队打的,姚雪森当时的身份是三团锄奸特派员,所以紧接在这后面发生的一件事,与姚雪森和三团团政委郑秀煜有关。我暂且先不讲,按时间顺序放到后面再讲。

 

当初赵玉昆叛变,将身边部队中身份公开的党员干部一律抓走,对姚雪森这些家在附近的半大孩子一律从宽,放他们回家。姚雪森他们跑回来,又回到一分区参加了八路军。当然,这中间也会有反复,一些人回来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又再次跑到敌人那边。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怜悯”一说,叛变被抓住,下场只能有一个,就是活埋。

 

回来后的姚雪森,因为是党员,又有点文化,留在原赵玉昆的老部队二十五团里当干事。在二十五团,他经历了百团大战中的东团堡战斗,那一仗二十五团没有参战,所以姚雪森没有写出个什么来。在这一点上他是实事求是的。接着是第二年,著名的1941年夏秋季反扫荡,一分区出现狼牙山五壮士的那次反扫荡。狼牙山顶被困的四万军民在邱蔚带领下突围的碾子台,二十五团也在碾子台几进几出。我在姚雪森书中的收获,是鬼子将碾子台周围的村子都烧毁了,唯独留下了碾子台没烧。这说明什么:说明小鬼子的扫荡计划中将会反复利用碾子台,给自己预先留下一个能供部队宿营的地方。

 

以后的姚雪森,又被调到了易涞支队,由干事改变为副指导员。以后再到保满支队,此时,已经是1942年,两位红军干部张行忠、郑秀煜主管保满支队的历史时期。姚雪森的书,使我明白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当时一分区所有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支队,都直接由分区司令部领导。唯独保满支队不同,由三团代为管理和领导。所以保满支队的人员配置,任务下达,均来自驻扎在满城县岭西村的三团团部来领导。在姚雪森的书中,记述的是三团肖团长、龙政委、赖副团长,都没有错。他没有明确点名,但三团当时确实是团长肖应棠、团政委龙道权、副团长赖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