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block 中文:应用题教学方法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42:28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应用题用的教学时间不少,教师学生都费力很大,但是成绩总不够理想。怎样改变这个现状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是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正确而有效的方法。那么哪些方法有助于应用题教学呢,笔者认为不妨试试以下几种。

一、       阅读教学方法

应用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作答。审题通常很简单,先读题,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进行重头戏——分析数量关系。笔者也是这样来上课的,似乎没什么“破绽”。可是小学生们是怎样解应用题的?他们真正的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组织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们惊讶不已,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竟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其实,理解题意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题意不清,数量关系分析从何谈起?题意理解不透彻,数量关系怎能分析正确?

因此,审题是基础,应用题教学必须在审题上狠下功夫。要帮助学生很好的审题,笔者建议采用阅读教学方法。

有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更加肯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具体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笔者就从词语教学和审题方法教学两方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1、词语教学

应用题是依靠数学名词术语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是用精练的文字写成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一道应用题可能要比一篇语文课文难。因此,在审题教学中,必须重视词语教学。

(1)名词术语教学

在应用题的叙述中,有些名词术语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法具有决定性作用。比如一些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名词术语:一共、共有、还剩、同样多、相差、几倍、平均、增加、增加到、缩小、减少等。对于影响解题的名词术语要着重讲解。以下是“增加了和增加到”的训练题。

①原来是2吨,增加了1吨200千克,就是增加了          千克。

②原来是2吨,增加了1吨200千克,就是增加到          千克。

(2)代词教学

正确理解代词所表示的含义,也属于理解题意之列。审题时要弄清楚每一个代词的含意。例如:小红集邮30张,她的两个好朋友各集邮26张。他们一共集邮多少张?

这道题目中的“她”是指小红,“他们”是指小红和两位好朋友。另外,题中的“各”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表示分别的意思。

(3)副词教学

在应用题中经常用副词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这对理解题意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两个修路队修路,先由第一个队修,每天修160米。两天后,第二个修路队也参加了工作,每天修190米,他们再修7天就能完成了。求这条路的总长。

解答这道题,必须正确地理解副词“先、后、再”的意义,才能弄清楚事情发展的经过。

2、审题方法教学

(1)读

“读”指的是认真读题。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的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一开始默读有困难,可先用低声读,然后过渡到默读,读题时,不要匆忙,要让学生反复地仔细地默读几遍。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以后要求连贯地读,进而要求带有表情地读,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地读。

(2)划

“划”指的是细划符号。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了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面的关键词语可以圈圈画画。

(3)复述

“复述”指的是复述题意。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当中,用复述课文大意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个经验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用得意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意。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目,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

复述题意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是先按教师的提问复述,再由学生独立复述。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提出了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帮助、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理解题意,真正学会解答应用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画线段图教学方法

画线段教学方法的优点不少,笔者主要列举以下两个方面:

1、            线段图能使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形象、更直观。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学习应用题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使应用题化难为易,简单易学。例如:草地上有10只小白兔, 8只小黑兔,小白兔比小黑兔多几只? 提问:哪种兔子多,哪种少?小白兔我们可用长线段表示,小黑兔少,线段要怎样画?(比小白兔短) 

 通过作图,原题中文字叙述的数量形象化了,也十分直观,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也就能进行正确地解题。

2、线段图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教学是个难点,难在学生一看“比()多()”不加分析就判断用加法计算,反之则用减法计算。而线段图的正确使用能避免学生出现这种错误判断。例如:黄花有9朵,比红花少5朵,红花有几朵?引导学生作图分析:先画出黄花的朵数,再由“比红花少”可知哪种花多?怎样画红花的朵数?

总之,借助线段图将数量表示出来,能直观体现出对应关系,便于学生分析,从而轻松地解应用题。另外,看线段图编题,能够锻炼学生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结合公式教学方法

在1966年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十年制学校小学算术课本中,把简单应用题分成十一种基本类型,并且要求学生记住每个类型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如“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等等。当时认为这样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由于这些结语不容易记全,有的学生就“找窍门”,错误地认为,“一共”就是“加”,“还剩”就是“减”,“多”就是“加”,“少”就是“减”……解题时只抓关键词不作认真分析。

应用题,就内容讲,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不能笼统的进行分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解答应用题有无规律可循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部分题目可以借助公式进行教学。如: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题目如:小军买了3本同样的本子,每本2元,一共多少元?这时如果同学们知道公式“单价×数量=总价”的话,就能很快列出算式:2×3=6(元),从而轻松解题。

俗话说的好,“教无定法”。教师们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是希望本文中谈到的几种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师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些帮助。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难的现状,笔者还将继续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