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70次美丽相遇:糊涂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9:35:02
前 言
“糊涂学”是有关人类智慧的学说,是一门人生的大学问,是生活的艺术,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门让你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以退为进,不动声色却可以成功,成功了又不致遭人嫉妒的学问。
“糊涂学”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它并不提倡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事情上都一味的假装糊涂,丧失原则,放弃立场,毫无主见。它的目的是要人们更好地、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并与他人建立更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和辉煌的成功。
“糊涂学”与“糊涂”虽一字之差,但其意却绝不相同。我们平时所谓“糊涂”,是真糊涂也,即痴、呆、傻、蠢、憨、迷等,亦即民间所谓“二蛋”、“二杆子”、“二百五”。而“糊涂学”绝非此意。糊涂学恰好是智者的学问,是关于人们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以及如何糊涂的学问。掌握并能运用糊涂学,才算是真正的智者,算是大智。否则,即便再有才华,也只是小才小智而已。相反,掌握糊涂学而不一定有大才的人,却可以成就大才之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没有糊涂学,就没有大智,糊涂学本身就是大智。
 
第一法则  大智若愚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哲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其意讲的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诗经》上也说“没有哲人不犯傻的”,可见不犯傻的人并非聪明之人。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贺欧阳修致仕启》中写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照字面解释,“大智若愚”的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觉大悟的人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呆。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谋略。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是身外。就后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混混沌沌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假装糊涂,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作人应尽量避免显山露水,不要成为别人妒羡的目标;愚蠢而危险的虚荣心满足之日,就是一个人失败之时。
另外,“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装疯卖傻,不是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即:心平气和,遇乱不惧,受宠不惊,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看透而不说透,知跟而不亮底,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都明镜似的,而表面上却显得不知不懂不明不晰。
大智若愚主要表现在人的面部表情上,也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太智若愚的人给人是这样的印象,即:常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漏锋,不显芒,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又点迟钝,又点迂腐,但我们需要切记: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所以“若愚’只是一种表象,只是一种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而凡是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所以中国才有了”大智若愚”这个带有很深的哲理意义的成语,从而也丰富了中国的人生哲学。
大智若愚,这真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啊!
1、像风一样自由
长沙禅师有一天去游山。回来的时候,首座问说:“和尚什么处去来?”
长沙答:“游山来。”
首座:“到什么处来?”
长沙:“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首座:“大似春意。”
长沙:“也胜秋露满美叶。”
这是禅宗史上被称扬不已的一段话。
在我们俗人看来,这是答非所问的话,近乎文不对题,然而,为什么还被称赞呢?那是因为我们总是被名利所困,在生括里执著,做什么总有所为,有个目的地。
禅师的生命是无限自由的,他像风一样,无形,无色,无所住留,但寒暖自知,如果说风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就落于两边,失去做为风的自由。悟后的人正是如此,他游山,散步,但他有心境的自由,他没有道理计较,也没有执着的处所,于是他可以随着芳草前行,跟着落花回来。
禅是智者的人生。是大智若愚。
其实,生活中处处含有禅,觉悟了,便能身心飘逸,在云端观看俗世。达到大智的境界后,还有什么羁绊呢?
一天,法然的弟子问大师:“吃了荤酒之物,倘若口中还留有浓昧,是否能继续念佛?”法然答:“念佛时只要专心,自然也就忘了口中的味道。”法然禅师学富五车,探得弟子尊重,他在圆寂前,写了下面一段话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看作有知识的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一字不识的愚者。”
大智若愚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混混沌沌中与天地一体,是天地问的灵气,为造物主所呵护。所谓“高人”、“隐士”,便具备这一境界,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都明白,只是不愿为尘世的事务所缠绕。而宁愿寂然独处,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在晨曦和晚霞中,在星子笼罩下的夜空中,无牵无挂,无滞无碍,如行云流水,史载药山和尚登山“经行”(走路的坐禅),突然天空云雾天开,月亮蹦出,面对浑茫的大自然,不觉朗笑一声,传到20里以外。第二天,人们争相打听是谁在笑,终于问到这位和尚的弟子们这里。弟子们知道是他们的师父。这个故事真令人感动。另有一种人,却是隐士。他们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身居闹市,仍心凉如镜。还有一种人,虽然身居官场商界。却能以出世的精抻干人世的事业,功名利禄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拿得起,放得下,甚至一些武林高手,把生死置之度外,浪迹江湖,这都是大智若愚的典范。
庄子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悠悠四处飞舞,逍遥快活不可言说,此时此际,蝴蝶压根儿已忘掉自己原本是庄子。突然,一阵狂风刮来,蝴蝶一惊,突然醒来,又变成忙忙碌碌的庄子了。庄子摸摸脑门,想道:刚才是怎么一回事?一会儿蝴蝶,一会儿庄子,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子?
这真是一个旷古奇梦。
这个“庄生化蝶”的奇梦,竟成为数千年中中国文人苦苦欲解开的谜,一个千古情结。
2、列子的顿悟
当代著名青年作家刘震云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写主人公小林几乎没有什么顺心的事,一肚皮牢骚。这一天,刚好碰到一个同学外号叫“小李白”的正在卖鸭子,“小李白”在大学里很有才,又勤奋,平均一天写三首诗。诗在一些报刊还发表过,惹得许多女同学追他、先是分配到国家机关。后来做起了个体户。小林问他还写诗不写,“小李白”朝地上啐了一口浓痰:“狗屁!,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蛋!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小林深有同感,于是点点头。
这些话虽有些玩世不恭,却也道出了人的生存困惑,一心追求崇高或者成功,受罪的只是自己,在人堆里混,混同一般,也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这多少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其实,人生,看透了,也就那么回事,何必太过认真?
古时候有一天,列御寇上路去齐国,才赶了几里路,列御寇突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就急急忙忙扭头跑了回来。因为低着头只顾赶路,竟然撞在一个白发老翁的身上,列御寇定神一看,原来这白发老翁正是整日谆谆教诲自己的先生伯昏瞀人。
列御寇赶紧连连弯腰作揖。惶恐地说:
“死罪,死罪,小子瞎了眼珠。可撞坏了先生?。
先生瞧了瞧弟子的神情,见他慌慌张张像是败仗后逃回来  一般,就奇怪地问:
“喂,你清晨忙忙碌碌了一阵子,不是说要上齐国去吗?  怎么才一会儿,就莽里莽撞地跑回来了呢?”
“唉唉!我方才猛吃了一惊。”列御寇昏头昏脑,有点答非所问。
伯昏瞀人也吃了一惊,忙问:
“怎么,你碰见什么了?瞧!脸色都吓得发白了,撞见强  盗了,还是碰见老虎了?。
“不,不是,老虎。强盗我倒不怕。今天天气很热,我早晨走了几里路,嗓子很渴,就在一个小镇上停了下来弄些水喝,不料这儿开着十爿水浆店,一见我来,即刻有五家店主如同熟人似地殷勤地拥上来,要先送水给我喝。”
“这是好事嘛,你吃惊什么呢?”
“唉唉,我吃惊的正是这个呀!当时水浆店前正蜂拥着许多人,男女老少等买水浆。但是我一进镇,几家店主像见了神明似的,老远就拥上来,把水浆敬给我喝。我和店主素昧平生,为什么他们会对我这么好呢?我觉得:像我们这一流学道之士,因为肚子里装了些学问文章,平时不知不觉之间就会晃里晃荡地涌上脸来,自命不凡,目空一切,昂首阔步,头扬天外,外表上总是非常矜持,眉宇之间总要露出庄严之气,显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使得乡野百姓见了总有些害怕、恐惧,感到‘与其怠慢不如恭敬’,于是挡炎附势地拥了过来。
“我自己呢,内囊里也正有这毛病,所以神采飞扬,高视阔步,浆店主人一见之下,惊心动魄,匆忙间先抛下门前许多在炎炎烈日下等侯多时想要买浆喝的老人,先冲上前来奉承我。这,他们到底差劲些。因为‘拍马急于敬老’了。不过,这一节都是自己造成的,能怪谁呢?我恐怕照此下去会惹出乱子呢!那卖浆之家只不过是小本经营,利薄得很,在世上无足轻重。可这些无足轻重的俗人,一见我的神采,就赶过来巴结我,奉承我,那么,倘若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见了我的风度,岂不是要死乞白赖地硬拖住我做官吗?一做官,我就脱身不开,日夜操劳,我的清明的智慧就将消耗在他的无穷无尽的国事之中,况且,国主求贤,一旦付我官职之后。则循名责实,铁面无情,国主将要严格地考查我的政绩了。当然,我也可以作出点成绩,但我的宗旨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做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不愿意绑在一些官事身上,所以,当我发现一些别人桊仰巴结我的苗子时,我仔细想想,不禁毛骨悚然,感到惊奇了,所以当时我连水浆都顾不上喝,掉头就逃了回来。”
伯昏瞀人哈哈大笑,道:
“好!好!这样看来,你是小处糊涂,大处精明。不错,一个人能够深明白己的短处,就是一个人的可贵的长处了。不过,你今后是得好好地改一改,应该韬光晦耀,不必锋芒毕露,有时候,大智是若愚的,而大愚呢,反倒像智了。一个人有本领,不必尽堆在脸上,可以默默地藏在肚里,常言说‘胸有城府’,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想想,咱们每个人能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精神?是不多的!倘若一个人把他有限的精神仅仅使用在风度举止上,平日总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内囊一定会空虚起来,变得外表锦绣腹内草莽了。人一旦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无聊得很了。再说,你不是一意要做个无牵无挂的隐士吗?那么更得改一改,要‘大巧若拙’,混混沌沌,否则的话,像老鹰叨小鸡似的迟早给哪个国君撞见抓去做官才了事呢,’
“是的,是的,先生的话深刻极了,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遮蔽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和尘世的老百姓混同起来,千万不要露头角,先生,这样讲对吗?”
“不错,话是不错的,但是世上的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主要的是在‘行’而不在‘言’。好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这是先哲对于“大智若愚”涵意的最好的解释了,同样的话例如老子先生还说“大巧若拙”,是说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看起来反倒迟钝些。“大辩若讷”,是说具有雄辩之才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木讷。明代作家李昌棋赞叹地说:“所谓寓大巧于至拙,藏大智于极愚,天下后世,知其为神仙而已。”因此一个身怀绝技,大智大慧的人应该不外露,应该“和光同尘”,混同于老百姓。处处耍弄小聪明的人怎么能是大智呢?
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于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胸有城府。所谓平易近人、胸怀坦荡,也大抵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时势需要他这样,是计谋之一,是装糊涂。在通往权力顶峰的征途上,成功的,活存下来的,往往是那些看来不怎么样的人。他们能够养精蓄锐,能够不露锋芒,能够躲在幕后,能够不让人注意,能够躲过明刀暗箭,躲过清洗。当别人一个个被清洗,被谋杀,被流放,被废黜,被贬谪,他才会悄然登场。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妙处。因此“大智若愚”从消极讲,可以明哲保身;从积极讲,可以走向成功。
3、吕端大事不糊涂
明朝时,况钟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吕震欣赏他的才华,推荐他当主管,升为郎中,出掌苏州府。
况钟刚到苏州府时,假装不懂政务。府里的小吏们抱着公文,围着况钟,请他批示。况钟装作不知,瞻左顾右地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批不准,一切都听部属的。这些小吏都很高兴,说况钟是个笨蛋。
三天后,况钟召集部属,责骂道:“某某事可行。你却阻止我;某某事不可行,你却要我批准。可恶呀可恶!”
就将这些小吏捆绑,拷打之后,丢在庭院里,结果死了好几个人,这些部属又变得十分恐惧,认为况钟十分神明。从此以后,况钟对这些小吏全部细加考察,辞退五个贪恃的小吏及十几个愚笨,懦弱的人,苏州从此大治。
黄盖曾经做过石城县县令。石城县的下属官吏们特别难驾驭,黄盖到任后,安排了两个属下官员协助自己,这两人分头主管各曹事务。黄盖下令说:“我这个当县令的没什么德行,只是凭借着武功得到的官职,对于文官的公务我不熟悉,现在外来的敌人还没有平定,军务比较繁忙,县里的一切公文案卷,全部交给这两个属下官员帮助我处理。他们替我约束管理各曹,纠正和处分有错误的人和事。如果他们中有人做了欺骗不法的事,我终究不会用鞭抽杖打加在他们头上。命令下达后,开始时下级官吏们都感到恐惧,各自恭谨地奉行自己的职务。时间一久,下级官吏们认为黄盖不管公文案卷,渐渐懒怠、放肆起来,黄盖暗中调查到了这一点,并查清了这两个帮他处理政务的下属各自所做的几件违法之事。于是就召集所有官员,就几件违法事来追究两个下属官员。那两个人叩头向黄盖道教,黄盖说:“我早已有过话了,终究不把鞭抽杖打加在你们头上,我不敢欺骗你们。”说完以后,竟然把两个人杀了,许多属官吓得两腿发抖,整个县从此就变得政治清平起来。
黄盖是一介武夫,况钟是一个小吏,然而他们的作用却如此之大,他们的这些作法足以让那些能说会道的文人,和矜持庄严的大官们感到惭愧。以他们的聪明才干,竟然装糊涂。让下属官员以为自己很愚蠢。让他们瞧不起自己,在必要时,打击对方,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这就是“大智若愚”,——尽管装褥不够彻底,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是说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期涂时期涂,该聪明时聪明,糊涂是经常的。聪明是偶尔的。一味糊涂,不是个事,也会让人真瞧不起;一味话明,只怕“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是聪明。这也算是“大智若愚”。
西汉惠帝时,曹参入了相府,一向遵循萧何的约束,只是日夜痛饮醇酒,无所事事。凡是有宾客来见他,说有话给他讲,都是一到相府,曹参就拿醇酒给他们喝,饮酒之间。一说有话要讲,他又马上说:“饮酒,饮酒”一直饮到太醉方休。来人始终找不到机会给他说什么。汉惠帝怪罪曹参不理政事,嘱咐他儿子中大夫曹窟,私下里叩问他父亲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休息沐浴日,曹窟回到家中,向曹参劝谏,曹参大怒,打了曹窟200鞭。惠帝知道了,斥责曹参说:“这和曹窟有什么关系呢?他是我派去劝你的。”曹参脱去官帽,向皇上认错,并说:“陛下,您和高帝相比,谁更圣明英武呢?皇上说:“朕怎么敢和高帝相比呢?”曹参又说:“陛下,您看我和萧何相比,谁更有能力呢?”惠帝说:“君好像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帝和萧何平定天下,一切法令都已经制定严明,而今陛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辈恪守职责,遵循高帝和萧何所定下的规矩,不要有遗失之处,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曹君算你对吧。”
这开了汉代“无为而治”的先河。所谓”无为而治”,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以祖宗旧制,不轻加改变,否则只会生乱。
所谓“大智若愚”,其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个人来讲,若愚,正是大智的表征或结果。
宋代宰相吕端是有名的相国。他在小事上很会装糊涂,而在大事上,在需要决断时则又十分聪慧和果敢。吕端小事糊涂,有很多故事。因此,当初宋太宗要起用吕端为相时,有人就向太宗劝告:“吕端为人糊涂,不可重用。”他,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决定以吕端为相。深谙历史掌故的毛泽东也写诗赞道:“吕端大事不糊涂”。当宋太宗病危时,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英明过人,私下里同豢知政事李昌龄等打算立楚王元佐为王位继承人,宰相吕端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有变,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两个字,命令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马上入宫侍侯。太宗死了,李皇后叫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情况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领着进书阁检查太宗先前所赐的手写的诏书,把诏书锁起来才人宫,皇后说:“皇帝已经去世了,立太子应当立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于是就拥戴太子继承王位。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举行登基仪式时,天子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正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所以吕端小事糊涂,正是装糊涂,正是大智若愚,正是不要小聪明,而在必要时,才表现出大智的另一面:见识和决断。
4、“聪明而愚,其大智也”
意大利人在评论真正聪明的人时,除了夸赞他别的优点时,有时会说他表面上带一点傻气。墙根先生在其名著《随笔》中认为,这样表面上“有一点傻气,但并不是呆气,再没有比这对人更幸运的了!他同时还指出:“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因为人们大多喜欢表现和卖弄自己的才干,更不愿露出些。傻气”。若没有一定的自制与自信,是很难傲到“大智若愚”的。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而言,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因此,既要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识破,所防范,所厌恶,就应有鹰立虎行如唾如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
唐初重臣李责,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放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局已变,李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所以他把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归降,那我所据的土地人口理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如果自献是白为已功以邀富贵的不义行为。李渊十分感慨,认为李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心怀怨望,因反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会落井下石或避开,但李责却公然上书,乞葬李密。这又一次获得好评,因为这证明了他的正直。这看似愚蠢甚至危险的举止,正是李责的大智过人处,结果,朝野公推李责是仁至义尽的君子,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实际上,史书上记载这类事的很多,没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加害一个君子。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这样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昵?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于还授有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宦官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问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教书,参政欧阳恪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圃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教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蠡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煨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在商务谈判中,为了控制和限制对方,掌握谈判的主动杈,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巧妙的谈判技巧,其中最高的技巧之一就是——“大智若愚,咀愚取胜”。
在商务谈判中,把自己故意伪装成低智者,可以麻痹对方,使对方放松对你的警惕,向你透露各种情况,以便你掌握情况,研究对策,突袭对方,使对方猝不及防地应答你的要求。
日本的B公司和美国的S公司进行过一场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便滔滔不绝地介绍情况,拿出种种技术数据,谈判项目,开销费用等一大堆东西,日方代表则积极倾听,一言不发,埋头记录。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的意见。日方代表却目光迷惘地说:“我们不明白……哪里不明白?”“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于是,第一轮谈判宣布结束。几个星期后,日本B公司又派来一个代表团。他们好像根本不知道上次谈判的情况,美方只好再介绍一遍,日方代表故技重演,仍以“不明白,回去研究一下”为借口,结束了第二轮谈判。又过了几个星期,日方又如法炮制了一次。只是结束时,他们告诉美方,一旦研究有结果,立即通知贵方。然而半年过去,日方仍无消息。正当美方大骂日本人没有诚意时,日方B公司决策代表团突然飞抵美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美方提出最后方案。并以闪电般的速度逼迫美国人讨论全部细节,使美方措手不及,继而达成了对日方有利的协议。美方首席代表事后感慨地说:“这次谈判,是日本人继偷袭珍珠港胜利之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日本人之所以取得如此胜利,关键在于他们成功地扮演了大智若愚的角色,让美国人以为,日本人很笨,因而放松了他们的警惕,将自己的全部情况和盘托出,从而为日本人掌握情报,研究对策,突然袭击,大获全胜创造了条件。
古人云: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为人处事,即使在人生日常生活已也不要处处表现自己的聪明,而应当“边缘”圆活,大智若愚。我们寻常人不是大智者,但我们在心境上可以效法,心胸开阔些;在方法上可以学习,韬光养晦,不至于过早地被大浪淘去。
5、罗兰的忠告:不要做聪明的傻瓜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认为:当一个人碰到感情与理智交战的时候,常会发现越是清醒,越是痛苦。因此,有时候对于一些人和事 “真是不如干脆糊涂一点倒好”。她同时还认为:一时的糊涂,人人都有。永远的糊涂就会成为笑话。清醒虽然会使你爽然若失,但它会使你聪明。尽管我们有不怕痛苦,不怕毁灭的勇气,却不一定认为“做傻瓜”也是光荣。喜欢故意犯犯错误,装装糊涂,或虽然无意之间犯下了错误,但他可以再片扣己的聪明去纠正弥补的,那是聪明人;或者我们不妨说,那是聪明而且又有胆量的人。从来不去犯错误,也不装糊涂,一生规规矩矩的人大概是圣人。又喜欢犯错误,又不知道自己该从糊涂中清醒,或根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使自己清醒的人,那是傻瓜。英国评论家柯尔敦也说:“智者与愚者都是一样的愚蠢,其中差别在于愚者的愚蠢,是众所周知的,唯独自己不知觉,而智者的愚蠢,是众所不知的,而自己却十分清楚的。
由此可见,装装糊涂,既是一种聪明,又是需要勇气的。很多人一生事业不成,痛苦烦恼,就是自认为自己聪明,而又缺乏“装装糊涂”的勇气。当然,在人生的长河中,或者在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上,假装糊涂,并不是阿Q式的自我满足,自我麻醉,自我欺骗。在糊涂与清醒之间,在糊涂与聪明之间,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注意掌握应有的分寸,即知道自己何时该聪明,何时该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不能够再一味的糊里糊涂,一定要聪明。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出”与“人”的问题。即知道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适当的时候“从聪明中人,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人人,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或有人说:我本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很聪明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你硬要我去装糊涂,干别人都不愿去干的活计,做别人都不愿去做的傻事,那别人不是要笑我为傻瓜吗?我才不去装那糊涂,干那傻事呢!其实,该装糊涂的时候不能装糊涂,该干别人认为是傻事的时候不干这样的傻事,那才是真正的傻瓜呢!因此罗兰女士在“成功不是偶然,失败不是命运”一文中忠告人们:不要做聪明的傻瓜!她指出:有些人辜负了他自己优越的天赋,是因为他太聪明,看不起埋头苦干的人,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们是傻瓜。她认为“只有傻干、苦练的人才可以真正显出他的聪明。也只有时常笑骂别人“傻瓜”的聪明人,才是真正的傻瓜。因为他全将自己的聪明才华埋没在耍小聪明中去了。
糊涂学大师箴言:大智若愚,若愚非愚,非愚若愚,则大功成焉!
第二法则     以忍为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中,“忍”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也历来被人们所提倡。翻开一部部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关于“忍”的论述比比皆是。先哲们——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忍”对于人生成败、人生幸福,人生安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当忍,如何不当忍,这就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忍术。一部《忍经》,一部《劝忍百箴》,更是集中国忍术、忍论之大成。每当我披读这两部书的时候,我总是深深地感到,孔老夫子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名言是多么深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话是多么精辟!为了使读者诸君进一步理解“忍”的内涵及奥秘,下面再让我们看一看先哲们对于“忍”的经典论述,
成王告君陈日:“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
程颐曰:“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韩琦曰:“欲成大节,不免小忍。”
尹和靖曰:“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不忍,不可不谨。”
《萧朝散家法》曰:“常持忍字免灾殃。”
苏轼曰:“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陆游曰:“小忍便无事,为行方有功。”
省心子曰:“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紫虚元君曰:“饶、饶、饶,万灾千祸一旦消;忍、忍、
忍,‘债主冤家从此尽。”
许真君曰:“忍难忍事,顺自强人。”
孙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
谚曰:“得忍则忍,得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人对己,忍与不忍,事关重大,忍则心平身安,不忍则祸及身家。所谓“一认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忍,也是“糊涂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则,也可以说是 “糊涂学”的核心。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忍,便不会“糊涂”,不  会“糊涂”,也根本就忍不下去。因此,我们要想贯彻、运用糊  涂学的法则,就必须先学会一个“忍”字·
有人会说,我堂堂七尺男儿,你为什么一再要我忍、忍、  忍’岂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好男儿能刚能柔,就像该装糊  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装糊涂一样,该忍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  忍,另外,你也要明白,忍,并不是日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忍而消除矛盾,减少摩擦,最终达到成功。
忍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一种度量。如果我们人人都具有宽容忍让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变得更和谐。
‘忍”曾被误解过,有人以为它是意志软弱、缺乏斗志的表现。这实在只是皮相之解。忍别人难忍之事,实在是已在精神境界上超出了一般人,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忍”字心上一把刀,说明在造作这个字时,中国人已对忍字理解得十分准确。我们随处可阱看到,在一个充满忍让精神的环境中,少生名少闲气,少生多少争斗,气氛是多么宽松平和。
“忍”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而达到的惩忿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例如为了顾全大局而忍一己之私,为了社稷、团体的正常发展而牺牲自己;其次,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但并不提倡事事皆忍,并不提倡无原则、无目的的忍,如果凡事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忍了之,有时候则会既害人,又误己。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应当注意“忍”呢?
当你一时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忍!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忍!
当你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忍!
当你受到朋友的误解时,忍!
当你受到别人的嫉妒诋毁时,忍!
当你遭到痛苦的磨难时,忍!
当你欲发怒斥人时,忍!
当你贫困落魄时,忍!
当你功成名就时,忍!
当你受到一切不是之诱惑时,忍!……
总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做到“忍”字当先。另外,任何人都不是完人,都有过失的时候,都有有意或无意中伤害别人的时候,或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少遭人明刀暗箭,我们就非懂得忍让之道不可。
1、忍让持家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家数代居住在一起,或作为邻居,同住一个院落,长辈晚辈、兄弟,婆媳、妯娌,姑嫂……之间,接触最多,利害关系也最多,总有不顺心的事,总会有摩擦。这摩擦不和的原因大抵是:财产分配不公,长辈偏向某个晚辈,或者家里有人强占多占公物,等等。人们的心理误区是,总认为多占父母的东西是本事,从没想过不应该占有。过去往往是数代同堂,今天,大多分室而居。然而摩擦最多的仍是家庭。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家务纠纷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麻儿。家庭中的人应当怎么相处呢?
忍让。
忍让,使全家相安无事。
唐朝时张公艺一家九代人住在一起。唐高宗亲自去他家中垂询。问他怎么能够做到数代同居,他用毛笔写出“忍字回答高宗,高宗明白了,感动得眼泪直流,于是赏给了他家很多绸缎。
还有一个故事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的家史五代人居住在一起。唐太宗李世民讨伐并州时,慕名来到这个农民的家,唤来家里的长辈,问道:“你们用什么办法使五代人住在一起呢?”这个农民回答说:“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是能忍让而已,’太宗认为很对。
兄弟反目为仇大多是在分析财产时,在这样的时候,应当知道绝对平均是不可能的,知道父母有父母的考虑,知道相互谦让,还要装些糊涂。一个略带些幽默的故事说,兄弟二人分析财产时,看什么都不顺眼,以为对方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结果另外一个人对兄弟二人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不如把所有的东西一分为二,这样就平均了。兄弟二人照此办理,把房子、家具乃至锅碗瓢勺都砸烂分开。结果呢,二人所得只是一堆破烂废物而已。可见,财产的划分绝对不会平均,如果兄弟懂得谦让,懂得器耐,知道对方多些,毕竟不是外人所得,自己占了便宜,应当设法补偿对方,还有什么摩擦呢?下面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兄弟应如何忍让,以及为了成就兄弟,自己又该如何做的道理。
东汉时期的许武,被人五次推荐为孝廉。许武想使两个弟弟许晏,许普成名,于是对他们说:“《礼》上面有关于兄弟必须分家的说法,家庭嘛,应该有分开别住的道理。”因此就一起将财产分割为兰份,许武把肥沃的土地、宽敞的房子以及能干的奴婢居为已有,两个弟弟所得都是质差量少的二份。乡里人都称赞许晏、许普二人谦让知礼,都得以被荐举。是后许武就请来宗族的人和亲戚,流着泪说:“我作为兄长,做得很不够,空担得兄长之名和国家给的职位。两位弟弟长大了,却没有显贵,不享俸禄,所以我与他们析分财产时,自己取其中最大的一份。现在,他们两人已成名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哦把原来资产的两倍奉还给他们,”于是就把财产全部给了弟弟,自己一分不取,郡里的人都十分称赞他。
为了帮助弟弟成名,自己宁愿忍受耻笑和屈辱,这种忍耐功夫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但不和兄弟争夺家产,相互谦让,却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俗话说:“且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意思是遇到该忍的时候权且忍让一下,饶恕别人的并不是傻瓜,傻瓜式不会饶恕别人的。这也正是说明忍耐是聪明人的聪明行为,若事事计较,必定“聪明反被聪 明误。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环节,都离不开忍。治理家庭腰忍让,治理国家也需要忍让。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让和法家的严刑是治理国家的两大法宝,缺一不可的。秦始皇暴政,国祚短促,因此后世总结历史教训,无不强调仁政。仁政的核心仍是忍耐。上下忍耐,君臣忍耐,爱民如子,使百姓有安全感,才能达到教化和跃治久安的日的。《左传》记载,“鲁以相忍为国也”。意思是鲁国以相互忍让来治理国家。《尚书》、《周易》也都强调忍让。
2、忍让相安
《童蒙训》中说:“当官应当将忍字放在第一位。忍字是一切好处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官处理事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在保持廉洁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事实证明,当官的人不能克制自己,有怨必报,一定会失败。当官处理事情,不与别人争利益,得到的往往更多;能够首先退一步的,往往能进百步;现在克制,将来必有回报。那些不知道克制自己的,一定要失败,这实际上是不知道好坏的不同和聪明、愚笨的区别呀!
当今一些官员,全然不顾这些道理,一有好处,首先想到自己,一有机会,首先自己占便宜,分房子拣好的,奖金拿高的,职称先评自己的,还搞些不三不四的小动作,弄些不明不白的好处,结果人怨天怒,没有一点儿威信,让人背后骂娘,很多人的前途因此断送。这就是贪小利而吃大亏呀!实在是应该忍让,恩结下属的。
当官的人,应当以不要暴怒放在首位。事情难办的时候,麻当冷静地、慢慢她,详细地处理,如果先发脾气,急躁起来,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急则生乱,只能害了自己。如果不能忍让,往往会做错事的。下属首先是官员的同事,人都有自尊的,如果暴怒起来,伤了别人,补救都来不及呢!宋代丞相韩琦在官府时,有时有很难处理的事。他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尽如人意的事情,必须要忍让,不然,在这世上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从前与他同在官府的二三个人,不相上下,互相瞧不起,说话相争以至于拳脚相加。等到他们气消了,心情平静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劝他们回去。于是。即使获胜的人自然也不相争了。
韩琦率兵在定武时,晚上写字命令一位侍兵举着蜡烛站在他的身旁。侍兵因看别的地方,蜡烛烧着了韩琦的鬓发,他立即用衣袖拂灭了它,而仍然在写字。他过了一会儿回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位侍兵。韩琦怕主管的人鞭打那位侍兵,连忙叫出他,说:“不要换掉他,他已经知道怎样持烛了。”为此军队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他。如果这件事让别的官员碰上,肯定会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力和威风。
相反的例子是,张飞脾气暴躁。在阆中镇守,闻知关公被害,旦夕号泣,血泪衣襟。诸位将领以酒解劝,张飞酒醉后,怒气更大。帐上帐下,只要有过失的士兵就鞭打他们,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刘备知道后,就劝他,你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随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祸的。对侍士兵,平常应该宽容,有一天,张飞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人帐告诉张飞:“白旗白甲,一时无可措置,须宽限才可以。”张飞大怒,喝道:“我,急着想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么敢违抗我作为将帅的命令!”就让武士把二人绑在树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着二人说:“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备!如果违了期限,就杀你们两个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回到营中商议。范疆说:“今日受了刑责,让我们怎么能够筹办?这个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办不齐,你我都会被杀啊!”张达说:“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范疆说:“只是没有办法走近他。”张达说:“我两个如果不应当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应当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二人商议停当。张飞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卧在帐中。范、张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怀利刃密入帐中,就把张飞杀了。当夜,拿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3、忍为大谋
西汉的张良,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大伯张开地、父亲张平都做过韩国的宰相。秦始皇消灭韩国时,张良还年幼,没有做官。他小时候到下邳的桥上游玩,有个老头来了,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叫张良说:“小孩,下去拿鞋子!”张良很吃惊,想揍他,因为他年老,就强忍着拿来鞋子,还跪着给了老头,老头用脚穿上,说:“小孩可以受教。五天后早晨跟我约好在这几见面。”张良感孤奇怪,就跪下回答道:“好吧。”五天后天亮,张良去那儿,老头已先在了,很生气地说:“你来迟了,为什么?”又过五天后鸡叫时,张良去了,老头儿又在那儿了。又生气地说:“你来迟了,为什么?”叉过五天,半夜里,张良去了,过了一会儿老头也来了,很高兴地说:“应当这样啊·”他拿出一部书,说:“你读了这部书,能做大王的军师。”于是就离去了,从此不见。天亮时,张良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很不寻常,认真习读。后来他辅佐汉高祖取得天下,高祖用了张良不少计策。高祖曾说:“在帷幄中谋划,在千里之外打胜仗,我不如张良。”张良被看作汉代的三杰之一。他自己曾说:“凭借三寸的舌头,作了帝王的军师,我张良也满足了。”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早年家里贫穷,没有事干,就在城下钓鱼。肉铺里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长剑。其实内心怯懦。”他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敢杀人吗?若你敢杀人,先杀我,若不敢杀人,就从我裤档下钻过去。”韩信仔细看看,就俯身从他裤档下爬了过去,全街的人都讥笑韩信怯懦。后来滕公向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高祖不了解他,他就逃走了。萧何连夜亲自追上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有韩信不可。固计事的人都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数才行。”刘邦答应了他。随后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取得天下并安定后,高祖对诸将说:“联合百万兵士,战斗就一定胜利,进攻就一定得到,这方面我不如韩信。这是个人杰啊!”后来,韩信把侮辱自己的青年人叫来,对他说:“你当年曾经欺辱过我,现在还敢欺犀我吗?”那位青年人吓得求韩信饶命。韩信不计前嫌,还封了他一个小官,并对诸将说:“这是个壮士。在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了他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忍受了那种屈辱了,”
古今成大业者,莫不有关于忍耐的故事。实际上,只有聪明人才知道忍耐。假如张良不能忍辱,他的机遇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假如韩信杀了那个无名之辈,也只能到处亡命,如何成就大业?刘邦可说是个典型的无赖,他的作为也多是无赖的作为,但他知道忍耐。当项羽捉住了刘邦的父亲,把老人作为筹码迫使刘邦就范对,刘邦的无赖本性充分暴露,但也充分表现了他的忍耐。他对项羽说,我俩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杀了他分我一杯羹吧。弄得项羽毫无办法。项羽的失败,也证明一个缺乏忍耐力的人的必然下场。项羽太刚烈太绅士气,他不知道忍让和装糊涂的妙用,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故事很悲壮,但他失败了,尽管他绝不想这样。对此苏轼曾评论说:“高帝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汉高祖刘邦正是看破了项羽好大喜功,锋芒毕露的弱点,在鸿门宴上不露声色,与其巧于周旋,得以脱身,进而成就了汉家江山。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头上能跑马。”就是指大丈夫在世,为了成功立业,能够克制,忍让,谦和,不斤斤计较。能够忍让事情一般都能做好;至于别人不讲道理,以至于无法忍受的,也应当像平常一样与他相处。至于积怨很深不能忍受的,也可以和他打一架,图一时的痛快发泄,和他打官司,以求赢他,不过,这样,既损失很多东西,浪费很多精力,也会使仇怨加深。人如果有成熟的见解,不为别人的气愤,羞辱所驱使,不独身心安宁,也不会出现意外的风波,而使自己毁于世俗的纠缠中。
4,忍是雅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说如果对事物的观察太敏锐,就会觉得他人浑身都是缺点,不值得与之交往,另一方面,旁人也会对他的过分挑剔,感到难以忍受,而不愿意追随他,实际上,越是污秽的土地,土质越肥沃,有利于万物的滋长;同样,水流过于清澈,就很难产生鱼类,所以说,君子要有宽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够忍让,而能接纳世俗乃薯丑恶的事物。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是能容纳小人,小人是一种存在,是和君了:同样为造物主所设,况且,无小人何以见君子呢?郑板桥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可见佛能包容。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
《左传》上有一段话:
“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所谓高下,应当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泽容纳着污泥,山野和草丛中藏着祸患。美玉隐匿着瑕庇,国家的君王忍着一些耻辱,这是自然的道理。人无完人,金无足金,能容人、能忍耐才有朋友,才能成就事业。鲁宣公十五年,宋国被楚国所围困,而向晋国求援,晋景公正打算出兵,大丈伯宗却谏阻道:
“不可如此!古人有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如今上天  有意让楚国兴起,我国虽然强大,也无法和天意相对抗拒。意思是,尽管楚国行不仁不义的侵略战争,但不可干涉,为国之君,应有雅量,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未与人发生过争执,他曾经在书桌间写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帏帐之中也绣上“忍”字,唐明皇李隆基知道这件事,认为王守和的姓氏与名字好像是诽谤当时的政治,就将他召来,问道:“你名叫守和,已经知道你不喜欢争斗;现在又喜欢写‘忍’字。更见出了你的用心所在。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必然被折断,在这个世界上做任何事,应以忍让为上策。”唐明皇称赞道:“好!”并赏赐他锦帛,以给其他人树立榜样。
宋代的杜衍曾经说过:“如今当权在位的人,大多数都喜欢指责别人小的过失,这样做实在是不宽恕的行为。杜衍从做知州的长官到安抚官员,从来投有贬斥过一位官员。对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就让他们干一些实际的事,不让他们闲下来养成懒惰的习惯;对那些行为不谨慎的官员,用不谨慎会导致祸患的道理教育他们,不一定要以法惩罚他们,范仲淹曾经与他讨论事情的同与不同问题,以至于范仲淹用语言伤害他,他也不忌恨。
有时候。只要设身处地替人想想,也就会以宽恕待人。陈蹇曾任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盗贼伏在屋粱上准备行窃。陈蹇见到后,却喊自己的儿子过来,教训他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由本性决定的,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粱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粱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向陈蹇认罪。陈蹇说:“从您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送给他两卷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个人再没有行盗过。这就是“释盗遗布”的故事。试想想,如果陈蹇予以严厉追究和惩罚,结果怎么样呢?至少不可能使这个人变好。
淮南人孔曼,在乡村隐居,行为正直,终身没有做官,气节很高洁,曾经有人偷窃他园中的竹子,孔曼可怜小偷过河寒冷,为他驾了一座小桥,让他过去了,由此可以想见他对过河人的友善。
在民风还比较淳朴的时候,豫东地区流行着这样一种习俗:不论是谁,只要来到瓜田里,准让你吃个够,不收一分钱,这自然是与人为善,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人随便去吃,相反,如果主人吝啬,舍不得让人吃,那么。邻近的人必定报复:拔瓜秧,摔西瓜,弄得主人一无所获。
5、勿生闲气
清朝光绪年间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曾写了一首《不气歌》,兹录于下: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害大可惟,诚恐因病将命废。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奉劝人们遇到别人的伤害、打击或不公平、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尽量想开一点,少生闲气,少生闷气,以免气大伤身。
在人际关系中,做了好事,也常常被人误解。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和人论高低,那就不免小家子气,做好事或行普的动机也就不纯了。古人有所谓行善不图报答之说。能够忍让的人在这时也会装糊涂,这样的勇气和耐心都是非凡的。一场是非苎专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等到终于水落石出,人家会更加敬发这样的人。
曹节,一向很仁慈厚道,隔壁邻居的一头猪丢失了,与曹节家中的猪很相似,邻居便到曹节家中认领。曹节没有和他争论。后来,邻居的猪自己跑回来,邻居感到十分羞愧,给曹节认错并还他的小猪,曹节笑笑,收下了小猪。
陈重被推荐为孝廉。在衙门中当官。同衙门的一个官员负了数十万钱的债务,债主每天登门,不断地催债,陈重就暗地里用自己的钱为这个人还清了债。这个官员后来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谢他,陈重却说:“不是我做的,大概是同姓名的人做的吧。”始终不提代人还债的恩惠。
狄仁杰还没有做宰相时,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了他。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娄师德推荐了你,娄师德真是能了解人啊!”说完,把娄师德的推荐书拿给狄仁杰看,狄仁杰很惭愧,感叹地说:“娄师德道德高尚,我是他所推荐的,我知道我远远赶不上他,”
傅尧俞任徐州太守时,前任太守挪用了公家的钱物,傅尧俞暗暗地替他还债,还没有还齐,他就被罢免了。接任太守反而写信给傅尧俞,说应当再还一千缗。傅尧俞拿出全部家产,还借了钱才将这笔款子还齐。后来上面检查得到证据,这钱不是傅尧俞挪用的,他自己也没有申辩。他能容忍而不计较到了这种地步。
所以,即使你所打交道的是小人,也应当以忍让为先。最聪明的是寻求对付小人的办法。知道他是小人,就用对待小人的方式对待他。不要反过来报复,如果报复,自己岂不也变成了小人吗?如果有人诋毁你,只要你考虑一下是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自己,有道理的是你,而没有道理的是他,何必去计较他什么呢?韩琦曾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应当以诚相待。如果你知道他是小人,与他交往少一点,浅一点就行了。一般人遇到小人欺负自己的时候,总要揭露他,而韩琦不是这样。揭露当然可以使大家认清小人的真面目,但是他每每遇到小人欺负,却暗暗地接受下来,不在神色上表现出来。
那么,经常陷害别人的人一般会有什么下场呢?小人往往得逞于一时,临到头还是什么都保不住,甚至妻子儿女,还要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必定要报。”也是至理名言了。
陈朝司马申,字季之,河内人。曾在三个皇帝底下做过官,掌握着朝廷的机密,很受信任,因此他作威作福。他生性残酷狠毒,喜欢无中生有,诋毁朝廷中的正人君子,所有之人差不多都深受其害,有违背自己意旨的,司马申一定会捏造一个谣言来诬陷他,如果对他阿谀奉承,司马申就找机会推荐他作官。司马申曾经大白天在尚书省睡觉,一只鸟儿飞来啄他的嘴巴,血都流了一地。当时人们说这是司马申诬陷好人的报应。
唐代大诗人盂郊有一首诗,单道恶人和人世的险恶:“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唯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好人常直德,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翻译成今天话,就是:古人的形状像野兽,却有圣人的道德。今人的形状像了人,野兽般的心肠不能揣测。看起来是笑却不一定是和善,看起来是哭却不一定是悲哀。口是在口头上表示是朋友,肚子里却长满了棘槐针柏。好人常常根据正道行事,所以和世上的流俗不同;恶人阴谋诡计多端,只要能得到就不顾道德仁义了。
6、百忍成金
俗话说:“一把无名火,烧毁功德林。”这句话是说一个人即使作了很多善事,如果愤怒之火一发,对人动怒,或者动武打斗,就会发生种种不幸的事,那么以前所做的善事及功德,就会被这无名火烧得干干净净,实在是划不来的。不仅如此,有时还会导致杀身之祸。过去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虽然得一时的忍耐,到底不是真正的忍耐,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发怒的人,有如海中无人掌舵的船只,如同脱缰的野马。又似星火燎原,必须及时扑灭。正如俗话所说: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因妒忌他拥有美誉,便恶意中伤,佛始终保持冷静,不予理会,等他骂累了,佛便问他:“朋友,如果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接受,那么,这礼物该归谁呢?”那人不加思索便答:“当然是物归原主呀!”佛立刻笑着对他道:“对了,刚才你中伤我的话,我不想接受,那么这赠礼,又该归谁呢?”这一问,使得那人无言以对,刹时觉得自己未免太过分了,于是立刻向佛道歉,并保证不再如此放肆嚣张了。
对于别人的谴责我们应当平心静气地审视一下,不可动辄反唇相讥,否则就会如佛祖所训诫的那样:仿佛向空中吐痰,朝逆风扬尘,不但伤害不到对方,反而自取其辱,伤害自己的尊严罢了。
佛祖曾说过这样一段偈语:“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我们应该以慈悲容忍来对待忿怒,不应该以牙还牙。
从前在山东地方有一位张公,他曾发愿在一生当中,要行100件大忍辱的事。忍过了99次以后,第一百次时是他孙子娶妻的那一天,忽然来了一位道人,要考验他忍辱的功夫如似。便向他要这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件事使张公左右为难。他想,什么侮辱我都忍过了,这最后一次有何不可呢?于是劝他的孙子成全他的百忍大愿,忍受最后一次侮辱。孙子答应了。那天夜里,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停,嘴里不住地说:“看得破,忍得过……”一直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丁。新娘非常害怕,就叫了起来,众人围过来看,见那道人已变成了一个金人。张公因此而成为富豪,这就是张公百忍成金的故事。据说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百忍堂”,以纪念他忍辱的德行。
彭令君说过:一时的愤怒,可以送掉性命,连累家人;锥产刀刃的锋利,可以致使家业破败,倾家荡产。所以纷争不可以不忍让,一般说来,纷争都起源于很小的事情,但是其造成的后果却很大。这就是人们说的:细小的流水不加阻止,就可以汇成江河;纤细的丝线不斩断它,也可以编织成罗网。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坚持忍让,制服自己的急躁情绪。就不会造成什么事了。人的性情就像火一样,刚烧起来时容易扑灭,但是一旦烧成大火,就会烧掉山村与陆地,很难扑灭了,这不太可怕了吗?所以俗话说:“只要能忍得住就忍一忍,只要能戒掉就戒掉,不忍让,不戒,小事也会变成大事。”再看看现在的人,挑起纷争以至于送掉性命,连累家人。造成倾家荡产,一开始时哪有什么大的原因呢?别人稍微触犯了你,就怨恨别人;别人稍稍侵占了你的好处,就一定与人争辩,不能忍让,这样就骂人,别人也骂你;殴打别人,别人也会殴打你,告别人的状,别人也告你的状,相互仇恨,各人都力争取胜,这种心思譬然燃烧起来,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遏止住它了,这就是送掉性命连累家人,倾家荡产的原因。如这样,不如一开始就忍住愤怒,过一会儿,心境也就自然清静了。纷争一开始就忍让,别人果真侵占了你的利益,慢慢地以礼相询;如果不答应,就慢慢地去打官司;如果吃了官司,应正直行事,受到伤害,也应当忍让,以照顾乡里乡亲的情义。这样就不会伤财,也不会烦神,身心都很安宁,别人也能信服你。这就是世上的安乐法。同那竭力与人纷争,以至于费心费财,伺候官府中的官吏以及被送进监狱,荒废了自己的事业,甚至丢掉性命连累亲人比较起来,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曾告诫子路说:“牙齿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柔软所以能完好保存。柔软一定能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最终能战胜强大的东西。喜好与人争斗一定会受到伤害,而一时勇敢一定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一个根本的态度,是忍让。”让我们记取老人家的这段智慧之言吧!
糊涂学大师箴言: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为善,能忍则安。天下之大,唯忍为大;江河虽宽,唯忍最宽。诚所谓忍能纳江河百川,忍能容悠悠万事,如此则诸事顺遂,千祥云集也。
第三法则    宽容为怀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徳之一,《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来源于拉丁字tolerate)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即:“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通俗一点讲,宽容主要是指对别人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言论,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不把自己认为“对”或“否”的东西强加于人。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做法或言论,但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给别人卧自由思想和生存的权利。宽容和忍让有相通之处,但比忍让更富理性精神和人道主义因素。
胡适先生在1959年3月16日,曾经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容忍与自由》。文章相当短,他自述写本文的缘起道:十七八年前他在母校康耐尔大学与一位史学家谈话的时候,那位史学家跟他说:“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先生接着说,他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候我竞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先生的基本出发点是着重社会中每个人的态度问题,他认为,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
这些内容虽比较肤浅,但宽容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大体都说清楚了。当然,不用说,容忍也不是无限制地容忍,例如对已构成危害人群的犯罪行为的任何人、任何集团都不能宽容。
对于一个团体而言,宽容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对于个人而言,无疑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轻仇恨和不健康的感情。因此,宽容既是糊涂学的一大法则,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它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人格的体现。
1,宽以待人
荀子认为:“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呢?或是以宽容为怀,原谅别人呢?找认为,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实际行动感化之。
法国有一句古谚道:“了解一切即宽恕一切。”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我们不必愤怒,也不必烦恼,而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别人为什么要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有时候说不定我们也有什么过失或冒犯别人的地方,人家才会这样对待我们。即使没有,把事情的原委了解清楚了,就要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宽恕别人。诚如达·芬奇先生所说:“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斯韦尔·莫尔滋也认为:“投有宽容就没有宽橙。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
宽容不是容易的事,别人冤枉了你,你感到深受伤害,那你如何去宽容这个人呢?
第一,你应该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这么做,也许会使你看到自己的观点不完全是客观的。
第二,不要愤怒,不要嫉妒。你受到愤怒的折磨,你用敌视坑害自己,而你恨之入骨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他。
所以,宽容他人不仅为了你的尊严和价值,而且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另一位饮誉世界的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1925年写作出版了一本名为《宽容》的书,这本书现在已成了世界性的经典名著。房龙在该书里缕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对一切不宽容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书中痛斥和嘲弄不宽容,并大声疾呼:“打倒这个可恶的东西,让我们全都宽容吧!”
房龙还认为,“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在社团内部的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人加在一起的弊处还要大。’
我们都知道,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曾经相濡以沫,携手并进,成为中国新文学田园里两朵盛开的鲜花。但正当他们都在苦苦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以至自身的生存意义肘,却在一天早上宣布决裂,而且都心怀仇恨,永远没有再见面。这失和的原因,既不是政治观点的差异,也不是文学观的不同,而是家庭事务。据一些比较可靠的记载,失和的根由源于周作人的日本太太。这位太太挥霍无度,花钱没有计划,鲁迅当时和弟弟住在一起,把薪水全部交给弟媳,然而这位弟媳仍然不满,对鲁迅恶语相加,甚至诋毁鲁迅,一会儿说鲁迅偷听他们卧室的墙根儿,一会儿说鲁迅调戏她,终使周作人勃然大怒。于是,1924年6月11日下午,鲁迅回家拿东西时,周作人和妻子突然跳出来骂言殴打鲁迅,据说周作人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打去,幸亏被别人接住,抱开,才不致击中。
这令人难以置信的失和,给兄弟两人留下了惨痛的回忆,然而两人谁也没有向着和好的路上迈出过一步。而且两人的文字中,时不时流露出(有意或无意)对对方的怨恨。鲁迅被赶出后。大病一场,只在日记中有所透露,而周作人,这位平素温文尔雅、文字如隐士般澄澈平和的散文大家,曾在兄弟大打出手的第二个月,写了一篇《破脚骨》。据了解内情的人说,这是针对鲁迅的。在文章中,他暗示鲁迅是个“无赖子”,“破脚骨官话曰无赖曰光棍,古语曰泼皮曰破落户,上海曰流氓,南京曰流尸曰青皮,日本曰歌罗支其,英国曰罗格……,《英汉字典》中确将‘流氓’这字释作劫掠者,盗贼等等也。”这恶毒的咒语出自周作人,几乎是难以置信的。足见仇恨会怎样损伤一个人的心灵。
就这样,现代最具有智慧和独立个性,最相爱,也最相知的兄弟俩,成为两个最仇恨的人。宽容,会像甘泉滋润人的心田,而仇恨,则会使人变得疯狂而偏执,不可理喻。
《呻吟语》上说:“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莱根谭》中有一句话,叫:“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想多少寻求一些解脱。于是对禅道发生了兴趣。不过,学习禅道,要先学习一种自由豁达,开放包容的心胸,然后才能逐渐超越,找到心灵真实的安顿,在终极之处,才能明见自性。禅要超越形象,体用、几圣,主客、是非、知见、言语、时空。乃至于生死。
有一则禅公案,是说有两位小沙弥吵架,闹得不可开交,只好去找师父评理。第一位向师父诉说自己的道理,师父听完了说:“你对!”他听了就欢天喜地的出去了。第二位接着向师父表达自己的意见,师父听完后说:“你也很对!”他听了也高兴地出去了。
这时站在师父身边的侍者觉得很奇怪,就问师父:“师父,你说这个也对,那个也对,到底哪一个是错的呢?”师父笑着对侍者说:“你也对!”
这则公案是说有是非对错就会有分别对待,也就容易沦人我见和执著里去!而禅心有一个广大包容的特质,超然物外的态度。
唐朝人娄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当上了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嫉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灾祸呢? 娄师德的弟弟跪在地上,对哥哥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决不叫你为我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他的愤怒。不擦去唾沫,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这可以说是宽以待人的极致了。当然不致于有人向谁脸上吐唾沫,但既然吐了,你把它擦掉,仍是不满的表示。当有人侮辱你时,能躲开就躲开,躲不开就逆来顺受好了。
如果你不擦掉唾沫,大约那人不会再吐第二次!宽以待人不仅可以消灾弭祸,也可以远避羞侮。如果我不作错什么事,没有对不起谁,人家侮辱我,那与我没有关系,不算真正的侮辱。如果我作错了事,人家侮辱我,我只是自取其辱,就更应当宽容别人了。
释迦牟尼当初在山里修行练功,当时国王率领众人来狩猎,见到释迦牟尼,就问他哪个地方有野兽。释迦牟尼很为难;照实告诉他,那么就害了野兽,佛祖心中不忍;不实话实说,又是说假话,佛祖也不愿意。沉吟踌躇之际,国王已不耐烦,砍掉了他的一只手臂;再问。还是没有回答,又砍掉了他的另一只手臂,佛祖并不愤怒,只是发愿说:“等我成为佛后,一定要先将此人超度,不让天下的人仿效他做坏事。”他既然有这种心思,怎么能不成佛呢?后来释迦出世成佛,最先超度的侨胨如,就是这位国王。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有功,回来做了上卿,地位在将军廉颇之上。廉颇不满,公开扬言:“我做将军,多次攻城野战,立下了大功。蔺相如素来贫贱,只不过凭着嘴皮子地位反在我之上。我以这种情形为耻。如果碰到了蔺相加。我一定要当面侮辱他!”相如听到了这些话每次外出,只要看见廉颇,远远地便指挥手下人赶车躲开蔺相如手下人都认为这是一种耻辱。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进攻赵国,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有我们二人在。如果我与廉颇对立-就好像两只猛虎打架,肯定不会都活下来。先考虑国家利益,后考虑个人恩仇,这就是我躲避廉将军的原因。廉颇听到了,打着赤膊,背着荆条,到蔺府请罪。最后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之交。
大凡有成就的政治家,无不具备宽容的气度。宽容的人与人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安全,随和的性情会放松对方的戒备而有利于交流真情实感。宽容别人,就使对方欠你一笔人情债,作为“投资”,能够让你收到意外的“利润”。谁琢意与一个好好先生过不去呢?林语堂说:“宽容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最伟大的品质。儒家学说的精华就在于宽恕容物。
我在读玛乔丽·霍尔姆斯所著《感情的花束》一书时,不只一次被书中所表现的人类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精神所感动。她在书中写道:“我心爱的人背离了我,我信赖的人辜负了我。可我还得帮助他们。还得为他们祝福。
是的,我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但我不愿放弃对他们的期望。我愿记住他们,我愿为他们祝福,在他们身上毕竟还有一点儿东西在闪光,
我愿为一切我熟识和心爱的人祝福,让我们大家努力保持彼此的信念。
我更要为那些使我失望的人祝福。因为正是他们才更需要帮助,更需要用你的力量来填补他们的空虚和缺陷,
帮助他们,为他们祝福,愿他们暗淡的心灵重放光焰。
2、宽则得众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指出,做人应力求做到“恭、宽,信,敏,惠”五字。因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大千世界,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难免有矛盾。有勾心斗角。各种利害冲突使人不可能不发生摩擦。有君子,就有小人,有温情,就有冷漠,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从不欣赏损人利己,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的成功。如何在免遭伤害的前提下与人和睦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各人只要把自己的事弄好了,这个世界就会有很大的改观了。所以中国人强调不多舌、不多事、不结怨、忍者安。
《列子·周穆王》里有一则故事:宋国阳里华子中年得了遗忘症,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路上忘了走,在家里忘了坐,今天不知道昨天的事,明天不知道今天的事。华子的家人很着急,请了许多人医治都无效。最后鲁国有个儒生自称能治病,华子的妻子拿了一半的家产作酬资,结果一夜之间治棚了积疾。不料华子好了以后,大怒不已,休了妻,又打孩子操起戈来就追赶儒生。宋人问他缘故,他说,过去我有遗忘症,空荡荡地不觉天地是有还是没有。现在知道了过去的事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纷纷扰扰,一下子都并重了。想暂时忘却一下,能够吗?
这个故事说明人应该忘掉屈辱和纷扰。,但是,对于别人,也应该不计较其过失。作为领导或党派,都要有容人的雅量。郭象在《庄子注·人间世》中说:“夫宽以容物,物必归焉。克刻太精,则鄙吝心生而不自觉也。故大人荡然放物于自得之场,不苦人之能,不竭人之观,故四海之交可全矣。”佛经上也道:“持身律已,不要太好皎洁,一切污辱垢秽,也要茹纳。。昔晋丞相王导枕将军周颧,指着周的肚子说:“您这里面有什么?”颧答:。这里面空洞无物,不过可以容纳像您这样的人数百个。”王导也不以为有什么冒犯。正如西谚所云:‘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
一切宗教都提倡宽容为怀。佛说:“灭却心头火,挑起佛前灯”,孔于说:“以直报怨”。基督教提倡向打你左脸的人伸去右脸。相传自德禅师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家中有一女儿,无缘无故蓝田结玉,父母苦逼迫问,姑娘竟指白隐为其子之父。父母自然怒不可遏,找白隐理论,白隐听完了对方的辱骂,只道:“就是这样呜?”婴儿降生后就送给了白隐。白隐虽名誉扫地,但并不介意,一味认真细心照顾孩子的成长。隔年之后,真相大白,原来孩子的生身父亲是一个市井之徒。接下来自然是赔礼道歉,并物归原主,白隐在交回孩子时仍然轻轻说道:“就是这样吗?”
对于一个领袖而言,宽容更是必要的修养。当然,对于党派内的败类要毫不手软,保持党派在组织上的纯洁性,同时,要想取得胜利,非有多数人的支持不可,因此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就做得非常好。例如民族资产阶级,本来是一个左右摇摆的阶级,拉他一把,他就跟你走,推他一把,他就跟别人去了。这是他们的特征,然而却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毛泽东不团结民放资产阶级,或者如果不依靠农民阶级(他们身上的缺点也很多),共产党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吗?
我国古代,尽管有“君子不党”的训诫,但党争事件又不断发生,像汉代的党锢,唐代的清流,宋代的元祐党人,明代的东林党。一个事实是,这些党争都是在每个朝代的末年,秉公的人起来抗议,群小又起来挟私相争,所以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党争的发生,至少是一种人民自觉的现象,同时与国家政治制度也很有关系。所以在一个不良的政治之下,而有党争的发生,也可以说是人民自觉的进步。
且说,明万历中期以后,朝政日非,乌烟瘴气,朝野有气节之士,聚在东林旗帜下,指陈朝政,弹劾贪盲,确实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时国家栋粱,无不以东林相标榜,但是东林党人不仅犯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毛病。而且过于意气用事,排挤他人,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势,他们壁垒森严,门户之见甚深,凡是不合东林之旨的人,都斥为异党,竞相反对。在东林最盛时,即使是卓然自立,不附任何党派者,也遭东林攻击,被斥为小人,于是自绝于人,孤立了自己,即使攻击东林的人,也偶尔有清操独立之士,但也遭东林排挤,这就使东林为天下人所侧目了。而且,在形如危卵的时局下,东林和其他派别,不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还要闹家务,还存门户之见,置国是于不问;而后竟又白相倾轧,也就太不像话了。
所以东林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太意气用事,太认为自己绝对正确,从而拒绝了很多中立乃至试图援助的手,从而孤立了自己。先是被魏忠贤搞得损失惨重,而后又自相残杀。
如果东林党胸怀宽广些,心态宽容些,岂不是有更多人支持,岂不是抵抗满族入侵中国的一支力量?
南梁的常侍贺琛,向粱武帝陈述四件事情。第三条就是:各级官僚,不研究国家的大事,只知道吹毛求疵,条分缕析,以钻牛角尖为本事,以绳守条款为工作,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国家有利,实际上是为自己树立威信,以作威作福。弊端和奸滑的大量出现,其根源就在这里。
盂尝君礼贤下士,充分表现了宽则得众的仁者之风。他的门客很多人都不是正人君子,而正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救了他的命,当秦王囚禁了盂尝君,盂尝君只好派人请求秦王的宠姬为他解脱。这位宠姬希望得到白色的狐袭,可是狐裘已献给秦王,没有办法满足她了。幸好孟尝君门下食客有人善于偷盗,于是潜进秦王的府库,将白裘偷出来,献给秦王的宠姬。她才求秦王放了孟尝君。刚释放不久,秦王又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孟尝君,关防的地方规定,须等晨鸡叫了方可以放人,这时天色尚早,孟尝君门下食客有善模仿鸡鸣者,当他学鸡啼叫数声之后,附近的公鸡都纷纷叫起来,于是孟尝君顺利通过关防,终于安全归国。
3、在幽默中解脱
对于别人所施加的羞辱和难堪,只在一念之间,说它有,它就有,说它无,它就无。小时候,听到孩子们对骂,有的成年人就会以调侃的口气劝,说骂人的话又沾不到身上,还不是过过嘴巴的瘾,你权当没听见就是了,话近谑而实在理,我们应该有宽容的心境面对羞辱,无论对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以免得事态扩大。解脱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是幽默,也就胡说,不妨滑稽一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成熟。成熟过程中,反观以前的作为,常常不免觉得好笑,过去的人生犹如一场儿童游戏。但在当时,却很偏执,身在局中,执迷不悟,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当心智的纯熟足以觉悟到自己的可笑时,对人生幽默的情怀就油然而生了,
孔老夫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失散了,孔于独自站在城郭东门,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长得奇形怪状,模样好像丧家之狗!”子贡就把这话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欣然笑说:“说我像丧家之狗,是这样的啊,是这样的啊!”一代宗师竟让人当着学生的面被骂作“丧家之狗”而孔子又乐哈哈地接受下来,这就是伟人的气度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嘲笑自己,太抵也可以察觉别人的可笑。当你心胸开阔时,对于那些蝇营狗苟、一副小家子气之徒。难道不觉得他们的表演实在是可笑之至吗?这就是。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了。
凡人都有自尊心,有的人自尊心强烈而敏感,因而也特别脆弱,稍一触及便有反应,轻则拉下脸来,重则立即还击,结果常常是争了面子没面子,善自嘲者的自尊心就皮实得多,轻易伤不着。你说我是混蛋,我说不胜荣幸,你还说什么呢?自嘲不是自贬和怯弱。而是一种潇洒的自尊,大度的情怀,人际场上、官场上、生意场上,自嘲是轻松地保持自尊的武器,即使真的尴尬人偶遇尴尬事,自嘲一句便也找了台阶下,
春秋战国时的张仪,巧舌如簧。游说诸侯,一次意外的误会被掠管数百,他回家后。妻子说:“哈!如果你不读书游说,怎么会有这样的羞侮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这就不失幽默了”。
幽默的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健全人格的表现,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得失宠辱,都可以付之一笑,该是多么博大的胸怀,一个人过于现实,老于世故,就很少有幽默感了。
过去我对宋代大儒朱熹的了解,只限于他的学问《四诗集注》作为高头讲章,是没有什么情趣的,可是当我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院前小溪中间的一块石头上,见到朱熹手书的“枕流”二字时,我不禁为老先生的人间情怀探深感动。试想,当着学生的面,平时峨冠博带的一代宗师,竟能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潺潺的小溪里,头枕石头,悠然望着蓝天,听涛或睡觉,那是一种什么景致呢?
蜀先主刘备时,天候干旱,禁止百姓私下酿酒。有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工具,准备要定罪处罚,一天,简雍与先主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于是对刘备说:“他们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说:为什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说:“他们各有可以通奸的器官。与要酿酒的人情形相同。”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具而被捕的人,
三国时,诸葛恪的父亲瑾(字于瑜)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时,使人牵一驴人,仔细地查看了驴的脸之后,写了“诸葛子瑜”四字,诸葛恪不慌不忙,跪了下去,说:“请给我笔加上两个字”,孙权就把笔给他,恪就续了“之驴”二字,在场的人无不欢笑。称赞恪的聪明,孙权就把驴赐给了诸葛恪。
幽默一词本来是民国时期的林语堂借英语burnout的音译,中国古代并无此词,而是用“滑稽“称之。可惜作为人生的艺术,深谙此法的人并不多,
有一次几位朋友在一起玩麻将,有时钱换不开,就先欠着,已经玩了很长时问,头昏脑胀的,难免记混。有一个人常把欠别人的忘了,但别人一证实,他也从不抵赖或拒付,很明显,这不是故意记错,而实在是来回欠帐弄混的,另一个人说话历来有以偏盖全的毛病,几次说。你这家伙总是往里迷,不往外迷,这话不是开玩笑,几近侮辱,最后,这个人轻笑一下,说:我要是光往外迷,早把我自己迷出去了,还能坐在这里打牌吗?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朋友,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辰,既然我们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之下,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那我们彼此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
让我们对别人的缺点。视而不见,多装些糊涂吧!让我们宽容别人,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吧!记住,宽容别人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因为宽容别人的人也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宽容!谁学会了宽容,谁能够做到宽容。谁就能得到友谊,得到真诚。活得更自在,更潇洒!
糊涂学大师箴言:为人之道。当以谦让为先,宽容为怀。待人宽则人亦待已宽,容人者则人亦容之。倘世人均能永秉宽容之道,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家和国兴,天下太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