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魏于全的妻子:千秋忠魂岳武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38:07
千秋忠魂岳武穆
京城刺客/文

  一、鄂王墓前
  
  
  杭州西湖,人间天堂。每经此地,在美丽的湖光山色中徜徉,总是忍不住把目光投向栖霞岭南麓的那一座坟茔。它属于岳飞,属于那个忠诚而英勇的灵魂。这个灵魂已经在这里沉睡了八百余年,而他为之赴汤蹈火抛洒血泪的地方,已经几番易色,早已寻不到大宋的踪迹。只是西湖依旧,岸上的青山翠树依然无言的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不知道物换星移,不知道今夕何夕。置身此处,一种伤感渐渐地笼罩了游览的兴致。此情此景无需解说,一首赵子昂的《岳鄂王墓》总在心头萦回: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二、英雄之辩
  
  其实英雄是不需要争辩的,作为一个弱势国家的军事统帅,一个危亡民族的拯救者,岳飞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不容质疑的英雄了。不仅如此,他还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意志的象征。他不是倒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之上,而是死在自己阵营构筑的冤狱之中,这是他最可悲的地方。从告密者到审判者,从朝廷到老百姓,全国人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但他还是被处死了,这是和历史上其他的冤死者最为不同的地方。比如檀道济,比如袁崇焕,他们是都是国家的栋梁,皇帝处死他们是因为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自己受骗上当才自毁长城的。而岳飞不是,高宗也没有上谁的当,当然被大家骂得狗血喷头的秦桧也不敢自作主张就杀了岳飞。说白了,岳飞被害,是君主猜忌功臣的产物,也是南宋政权苟安的产物。他不仅是宋王朝国防政策的牺牲品,也是卑微阴暗的人性弱点的牺牲品。岳飞说“ 皇天后土,可表此心”,他抛却了个人的生死,守住了忠义的山峦。赴死的前夜,他在狱中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与其说这是一次对陷害者悲愤地控诉,不如说这是一个忠勇之士向世界所作的最后的表白。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他。也许在战场上,他有千万甘愿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在朝堂上,也有许多愿意和他议论“光复”的王公大臣,但没有谁能真正读懂他的灵魂。“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没有谁和他一起站在那个时代的顶峰之上,抬眼四顾,没有谁能听懂他心弦颤动的声音。岳飞的《小重山》表达的就是这种深刻的寂寞。所以他是宋王朝最伟大的一个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一个人。岳飞对诸葛亮崇拜有佳,并切亲手抄录过他的《出师表》,那笔走龙蛇倒海翻江的气势神韵,让人着实感到一个盖世男儿灵魂深处的张狂和不羁,但那其中又蕴涵着多少委屈和不平啊。隔着900余年的时空,岳飞看到了和自己一样孤独而坚忍、忠诚而英勇的灵魂。也许只有岳飞才能真正读懂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西蜀丞相,但遗憾的是却没有人能读懂岳飞。读不懂岳飞的女真部族在战场上泣血哀号,读不懂岳飞的张俊跟这个昨天的战友分道扬镳;读不懂岳飞的皇帝满腹狐疑,读不懂岳飞的秦桧举起了屠刀……遗憾的是,几百年过去了,岳飞还被一些人误解着曲解着,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涂抹上各种不相宜的色彩。前些年竟然还有人发出了“岳飞是民族英雄吗”的质问,如此荒诞不经的问题背后,表现了这个时代道德感的沦落和价值观的混乱。“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个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英雄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奴隶之帮”。岳飞不单是汉民族的骄傲,他也是中华民族的的英雄。怀疑这一点就是怀疑历史,也是怀疑我们几千年来的道德传统。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耻辱。
  英雄就是英雄,不管他沉默了多久。无论是敌手,还是苍茫的岁月,都将无法抹去属于他的音响和光辉!
  
  三、岳飞和秦桧
  
  秦桧和岳飞不单是宋代最有名的两个人,恐怕也是整个中国历史最有名的人物。宋朝以后,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三皇五帝,甚至于叫不响当朝天子的名号,但他们一定对这两个名字耳熟能详。他们同是宋朝的名臣,却代表了善和恶、忠与奸的两极。几乎在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中,大家口径一致的赞美岳飞诅咒秦桧。其实,历史不应该是简单的褒贬,否则就成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情日志 。史家笔法不排除情感的好恶,但如果过分的的抒情就远离了著史的正道。《宋史》以及金元历史中元关于岳飞以及秦桧的文字算不上详实,但已经使人扼腕叹息的了:宋王朝最有才能的两个人却走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而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则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的政治走向。斗争的结果是:在同一面君主的旗帜之下,舞文的权相杀死了弄枪的枢密副使。屈死的流芳千古,害人的遗臭万年。
  
  1103年,岳飞出生于相州汤阴,这在当时谁也不会在意这个穷家孩子。1142年,当他含冤去世的时候,这一定是当时最轰动的新闻。有多少人流泪,有多少人欢笑。39岁的生命太短暂,早谢的生命难以计数,但有些人的死亡无声无声息,有些人的离去却注定要造成时代的空缺,留下历史的遗憾。
  人的命运是无法选择的,正如那些乱世中出生的孩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无法享受安宁。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达官贵人,而更多的却成了却默默无闻的匆匆过客,成为厚厚黄土里掩埋的亡魂。一如那些春荣秋枯的小草,那些一闪而逝的流萤。岳飞属于前者,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卒起步,用鲜血、智慧和赫赫的战功一步步登上统帅的台阶,他当过荆湖东路安抚都总,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一直做到掌管军政的枢密副使。这是时代的选择,未必就是岳飞少年的梦想。如果不是战争,也许他可以走另外一条路。比如安心做一介书生,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挑灯苦读,去追求圣贤学说里建筑的黄金别墅;做一个商人,用精明与才智去谋取一个家族的富贵与荣耀;或是开一个武馆,把中国传统的武术国粹发扬光大。但谁也无法决定自己生活的时代,十二世纪初的中原大地,战火频仍血泪横飞,而岳飞恰恰必须穿过这样的时空。他驰骋疆场,东征西战,履行着一个军人对于国家的职责。1141年,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在今开封南45里),大河南北闻风响应。得胜的岳飞更是豪情万丈,他鼓励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此时此刻,岳飞的军事生涯和人生业绩都达到了顶峰。正当北伐的部队要乘胜进军收复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却出于乘胜议和的思路下令班师,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致使“十年之功毁于一旦”,北地民众,拦路痛哭。及至临安,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1142年的腊月二十九,在除夕的前夜被处以极刑。距杀害岳飞20年以后,直到1162年,即位的宋孝宗才下诏为岳飞平反。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秦桧比岳飞大13岁,是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秦桧出身于一个中小地主的家庭,他父亲当过静江府古县令,这是统治阶层里地位很低的的官员,所以秦桧背景并算不辉煌。他早年当过乡村教师,但他对教育这个行当并不满意,经常牢骚满腹,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乍看起来,秦老师要求不高,只要能有良田美宅,衣食无忧足矣。但自从中了进士后,他一下子就生出了扶摇直上翱翔天宇的壮志了。常言到:得陇望蜀 。苍鹰有了一飞冲天的机会,就不决会再轻易的收敛翅膀。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秦老师也算是于乱世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
  
   他曾经两朝为官,从金兵的俘虏到南宋的宰相,其间的经历更是扑朔迷离。早年的秦桧也是个忠义之人。公元1126年,金兵进攻汴梁,秦桧坚决主张抵抗,反对割地求和。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曾议废弃赵氏拥立他人以期自保,但秦桧却投了反对票。他被金人虏去后也没有确凿的变节之举。他忍辱负重为徽宗写乞和书,让我们想到了后来老签投降条约的李鸿章,其实他是替皇上背负投降的骂名。这虽然于己不利,但是尽臣子的是职责。 1130年完颜昌攻楚州时秦桧趁机逃回宋朝,因为和赵构有一段共患难的经历而受到重用。秦桧的历史写到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败笔,但人生的变数实在难料。有些人因为长寿成就了伟业,有些人却因为多活了几年而作下罪孽。秦桧恰恰属于后者。步其后尘的还有汪精卫,汪起先也是革命志士,因行刺清廷的亲王而被捕,身陷囹圄而浩气不灭,曾令无数的国人为之击节。抗战初期更是信誓旦旦,号召“全民抗战”“焦土抗战”,但后来却一路狂奔投日本人的怀抱去了。中国人喜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你原先走错了,后来又改邪归正了,那么在盖棺论定的时候,基本上是肯定的;但反过来,如果你先前乐善好施修桥补路爱老怜贫,后来又鬼使神差吃喝嫖赌来,大家便死活不肯原谅你。秦桧就属于后者,在他当政期间,一手制造了岳飞的冤狱,尽管他才学超人,并不遗余力地为朝廷奔走,为国家争取和平的空间,但仍然背上了千古骂名。长期以来,秦桧被视为出卖汉民族利益的最大的奸贼,卖国求荣的无耻之徒。“大宋以来名忌桧,岳王坟前愧姓秦”,有史以来,还没有哪个知名人物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如此精明过人的秦桧难道不知道“民心不可违,历史不留情”吗?非也。其实秦桧和岳飞一样,都只不过是高宗棋局里的一个棋子。高宗要走好议和大局,必须要有人为他作出牺牲。所以岳飞必须去死,而秦桧必须去替他背黑锅。如果抛开投降与抵抗的是非不提,单就服从君主的利益这一点,二人都可以算作忠诚不二。2006年中国考古界的发现了据称是秦桧亲笔写给家人的“政治遗嘱”,后来证明仅是文学创作,但也说明了历史上还真有人为秦桧鸣不平的。南宋的史学家徐梦莘编著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倒是收录了一份真实的秦桧遗嘱《遗表》 ,现录如下:
  
  《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奏峨眉山之后。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甯亲以甯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于孱躯,天步迈临于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盲,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读了此文,我差一点流下了热泪。我不由得想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二者都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忠心报主,虽死不惜。只不过诸葛亮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秦桧在实际操作上让人觉得他的忠心有掺假的嫌疑:“报主”的成分少了,“媚主”成分多了。他考虑到了南宋君臣的既得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国家社稷的长远利益。他推行的对北“称臣纳贡”媾和政策,让国家失了面子,也让民众加重了经济负担,并在实际上为南宋1276年的灭亡埋下了伏笔。从历史上来看,单单是忠于皇上的人还不能算是忠臣,忠臣必须是能把忠于君主和报效国家统一起来的人。所以清朝的和绅虽然跟皇上鞍前马后地跑了一辈子,也算是忠心耿耿,但因为其贪污受贿专权误国,所以人们依然要把他划归到奸臣的行列。但高老板对他的这个员工的表现却是十分满意的: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为褒其主和之功,题其神道碑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后来更是追封为其为“申王”,并正式授予其“忠献”这一国家级的荣誉称号。相对于秦桧来说,岳飞的境遇就惨多了:以谋反的罪名被诛杀,连儿子也没能幸免。据说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曾和大臣有“不杀士大夫”的约定,所以后来对于犯事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处以贬官流放之类的惩罚。岳飞是为数不多的被杀的大臣之一,可以看作一个极端的例子。这说明了其背后一定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说岳飞“功高震主”,说高宗“心怀疑忌”,说秦桧“使奸弄恶”等等,一切都是后人的推测。不过我以为,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岳飞冤狱是秦桧按照上面的意思炮制的。“天意从来高难问”,是啊,帝王随便竖起一根指头,就足够让人攀缘一辈子的。为皇上而活那是福分,为皇上而死那是本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还要感谢那杯毒酒,因为它来自圣上的恩赐。他也怪不得秦桧,因为秦桧只是杀人的工具而已。这才符合历史的真实。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前,长跪着秦桧等四人的铁像。天理昭昭,公道自在人心。这也可以看作是历史对岳飞的一种补偿。
  
  四、岳飞之死
  岳飞是十二世纪中国最为耀眼的风云人物,也是被后世人们感叹最多的的悲剧英雄。关于他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前面讲到,有人认为他是被秦桧陷害的,有人认为他是死于高宗之手,也有人认为他是死在自己的愚忠上。至于前两条,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只是因为我们历史上有“只骂奸臣不骂昏君”的传统,把这个问题搞复杂了。说到愚忠,似乎成了一种共识,但恰恰是这一点才是最值得商榷的。
  有人认为,岳飞在对金作战取得优势的时候,完全可以不顾皇帝的诏令继续进兵,直捣金国的老巢。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军队的主帅,可以作出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抉择。但他被那个“忠”字束缚住了手脚,白白葬送了如日中天的抗金大业。更有甚者认为,岳父手握重兵,他完全可以效法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一举取代行将没落的赵宋王朝。这些看法貌似有理,实际上都是脱离了历史背景的一相情愿的扯淡。
  首先,岳家军在朱仙镇取得大捷,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如果以此疲惫之师千里追击,深入金国的腹地,一支偏师孤立无援,再加上无法保障的后勤供应,攻守的形势必然会发生逆转。岳飞的“痛饮黄龙”,更多的是一种战场激励,并不是既定的作战方针。史载:高宗诏命岳飞退兵。但因知他不肯顺从,便急急采取孤立岳飞的系列措施,命韩世忠、张俊、刘崎等诸路大军撤退,这样一来,岳飞一旅孤军就全暴露在敌人洪水般的数十万铁骑之前,处于随时被分割围歼的危险境地。更严重的是粮草供给已断,岳家军几乎陷入了全军覆没的绝境。当岳飞不得不退兵时,痛苦悲愤地喊出“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岳飞纵然三头六臂,终将无力回天。他不可能把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一直打下去,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朝廷的支持,没有其他军队的有力配合,单凭一支岳家军去攻击敌人的心脏,无异于驱羊群入虎狼之口。岳飞征战多年,文韬武略,非常人所能及也,他还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军事错误。所以当十二到金牌传来,他只能仰天长叹。他明白,失去了朝廷的支持,他什么也做不成。
  其次,岳飞的忠君不是外因使然,而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自觉。即使十万岳家军都倾心拥戴,他也不会做第二个赵匡胤,这不是胆量问题,而是品质问题。岳飞不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打上了传统烙印的文人。他深知自己作为国家一分子必须承担的职责,也深知作为一个臣子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所以即使他明知道朝中有奸臣陷害,明知道圣意难测,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担当,不会象他的同僚韩世忠那样远身避祸。他坚持与投降派据理力争,为“立嗣”之事更是犯颜直谏。他犯了奸臣的大忌,也犯了皇上的大忌。他襟怀坦荡无私无畏,他仗义执言一片赤诚,甚至于还因跟皇上叫板而撂过挑子……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岳飞的忠诚绝不是那种唯唯诺诺俯首听命的“愚忠”。耿直,率性,敢做敢当,又有着一股傲气,这在做人上是应该称道的品质,但历朝历代,这样的的人都是要倒霉的。虽说有“文死谏武死战”的古训,但愿意以死酬君的能有几人?岳飞两条都占全了,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换句话说,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一条道路。这条路通向道德的峰顶,也通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人,朝廷可以罢黜他,可以迫害他,可以处死他,但他绝对不会背叛朝廷。这正象宋江说的那句名言:“宁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从这个角度看,岳飞并非愚忠,他太清醒了,当朝廷让他赴死的时候,他能做什么选择呢?是起兵造反吗?那么“莫须有”不就成了“绝对有”吗?那中国将会是怎样混乱的局面啊!那他岳飞就真的成了历史的罪人。所以作为一个尽职的合格的臣子,他只能选择引颈受戮,他丢掉了一条性命,保住了万古英名。那些说岳飞愚忠的人,其实是太自作聪明了,他们把忠君与爱国完全割裂还来,抛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抛开了岳飞当年进退选择的实际条件,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分析800年前的历史风云,其实是不足取的。
   岳飞就是岳飞,“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会违背朝廷的诏令,更不会象现在的官员那样大玩失踪的游戏。“尽忠报国”在他的背上,更在他的灵魂深处。
   有人永远不能理解岳飞,因为他永远不能走出私利的小圈子。
  
  
   五、千秋之痛
  
  1142年的除夕,岳飞屈死风波亭。据说行刑当日,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这是一个民族的忌日。
  岳飞死后,宋王朝又延续了134年。但这是屈膝称臣苟延残喘的134年。134年之后,宋朝灭亡了。灭亡的它不是女真,而是更为强大的蒙古,这又是一个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
    综观中国历史,无论秦汉还是隋唐,大凡一个统一的政权都有一支与之相应的强大的国防力量。但宋朝是个例外,这个经济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在军事上却出奇的脆弱。这与宋代的国防政策密切相关:相当初赵匡胤凭借手中的兵权,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登上了帝王的宝座。赵的夺权之路使其对军队将领特别不放心,生怕某一天黄袍也会披到另外某个将军的身上。为此他整日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并终于绞尽脑汁也想出了几条法宝:先是“杯酒释兵权”,让带兵的老同志集体退休回家养老,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加强自己权力的军政改革。比如让将军轮岗,使“将无常兵兵无常将”,以此疏远将军与士兵的关系;还有把军事指挥权移交枢密院,弄得“有兵的没权,有权的没兵”;在军事部署上“轻外重内”,在官员任用上“重文轻武”……
   如此的种种措施确实消除了军人专权的隐患,但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其在对外作战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战场上的失败又反过来影响了民心士气,使整个国家渐渐失去了锐气和斗志,呈现一种萎靡和颓废的精神状态。所以当女真人的铁骑呼啸而至时,徽宗父子一筹莫展,只好白旗高竖束手就擒了。 
  战争可以摧毁一些东西,比如房屋、桥梁、城池和鲜活的生命;但战争也可以重建一些东西,比如一个民族的希望之塔,一个国家的精神堡垒。靖康之变让宋朝的民众罹难,也让那些思考的头颅清醒:面对异族的戈矛,你只能拿起刀剑。屈膝和哭泣都将无济于事,只能换来加倍的耻辱。于是有了李刚、王彦,有了韩世忠和岳飞……战争给军人提供了纵横驰骋的舞台,南下的赵宋王朝也改变了以文制武的国策,开始大胆的重用武人了。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又回到了尚武的年代。
  但一切在1142年的秋天又发生了逆转。风波亭的那一场冤杀,彻底击碎了中国武人的翻身梦,也给宋朝的武运复兴划上了句号。南宋王朝用大量的土地、银圆和绢丝换来了短暂的和平,于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高宗和士大夫们拍手相庆,从此又开始了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在万众欢腾举国同庆的日子里,谁还能记起栖霞岭上那个孤独而寂寞的忠魂?
  所以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虐杀岳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以后800多年的历史。此后南宋的两次北伐失败,1276年终被蒙古所灭,1644年,明亡于满,宋人的后裔再次败在金人的后裔手里,甚至于到了近现代中国屡次败于西方列强之手,这些失败都与这件事有着某种深刻的联系。可以说,杀害岳飞是封建皇权对国民阳刚精神的一次残酷的阉割。宋王朝的软弱、妥协、苟安,得过且过等等毒素都深深地融进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虽然后世的人们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用鲁迅的话说,“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救法的人”,但是能称得上“民族脊梁”的人毕竟是少数。在重文轻武观念的支配下,骑马射箭让位于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替代了刀枪剑戟。渐渐地,民众的钙质流失了,血气丧失了,成了体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病夫。所以,多年以后,当他面对另一个尚武民族的挑战时,已经虚弱的不堪一击了。这一回被打倒后,就再也没有从地上爬起来。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这说明位及人臣虽然风光荣耀,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君主疑忌而枉杀功臣,岳飞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后来的朱元璋对功臣更是大开杀戒,他一个人处死的大臣要超过整个宋代的总和。但还没有哪一个人的死亡,能象岳飞那样在我们民族的心海里掀起如此极大的感情波澜。如今的岳飞,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是忠诚的代表,勇敢的象征,正义的化身。他一生所为既切合统治者对秩序规范的要求,而其悲剧结局又正好迎合了弱势民众的审美心态。所以他也成为历朝历代得到誉词最多的一个英雄。
  曾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才能太平,答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治矣。”有人说岳飞是一个难得的军事统帅,但在政治上十分幼稚。其实单单这句话就足以让其跻身于杰出政治家的行列。岳飞的弱项是不精于人事,用我们现在话讲,叫“不会来事”。这也是所有正直之士的弱项。岳飞的政治目光何其敏锐啊!在他看来,治国的关键在于使吏治清明,这是治国要诀,而贪心和怯懦又是人类劣根性中两个最难以剔除的基因。所以“天下太平”,对于生活在十二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只能是一个神话般的遥不可及的梦想。800年之后,我们能说我们已经迎来了这样的盛世了吗?在西湖岸边鄂王墓前,在落日的余余晖里抚今追昔,我们依然疼痛,也许这个疼痛还会继续下去……
  
   2008。11。09于庄子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