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雍正后宫结局:辽宁发现罕见大墓 填补辽西“古国”历史空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26:08

辽宁发现罕见大墓 填补辽西“古国”历史空缺(图)

2011年11月22日09:10 来源:北国网-辽沈晚报
  • 打印
  • 大 中 小
 建昌东大杖子村的挖掘现场,人们为如此大规模的古墓而震惊。 记者 潘恩战 摄

  “考古不出关”至此作古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当中为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值得人们去追踪,遗址、墓葬这些掩埋于地下的文明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然而,随着人们对这些地下文明的日渐挖掘,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址、墓葬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人们对于这些也逐渐产生了免疫力,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考古成果也变得凤毛麟角。

  曹操墓、三星堆、南澳一号等历史古迹的发掘让人们在充分领略祖先留下的文明的同时,也开始对各种古墓遗址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不再是一窝蜂式的追捧。那么,此次在建昌东大杖子村发现并挖掘的古墓,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人们关注?

  东北同时代墓葬里最大古墓

  早年的考古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考古不出关。然而,这样的说法已经随着建昌东大杖子墓葬群的发现不攻自破,精美的青铜器、陶器,高规格的陪葬品都向人们展示着,这里曾经有着灿烂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采访辽宁省著名考古学家方殿春时,他告诉记者,东大杖子的墓葬群可以说是目前发掘出的东北疆域同时代最早的考古遗迹。1999年告破的“1028大案”中,当时追回的文物便属于此处墓葬。

  考古发掘专家认为,在东北能发现2000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这一发现将改写“考古不出关”的说法和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而此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的发现,也把建昌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截至目前,考古队已经探明了137座墓葬,保守估计这片墓葬区可能存在200座古墓。在这些古墓之中,此次进行挖掘的古墓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在11月17日的座谈会上表示,这个墓是在东北发现的同时代的最大的一座墓,即使把这个墓放到战国燕文化里面,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土葬墓。辽宁省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也表示,这是东北地区同时代(战国中期)最大的墓葬,也可能是长城以北自宁夏向东至张家口、承德这一带,目前为止同时代规模最大的。这个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东北历史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张忠培在会议发言上说:“战国时期的东北,这一次算是抓到一个龙头了,点到穴位了。 ”

  中原墓葬风俗与燕文化融合

  从墓葬的棺椁来看,棺椁属于中原地区礼制的一部分,一同出土的还有成套的中原礼器。这说明当地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接受中原的制度特色,对于研究民族融合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从目前挖掘的进展来看,这是一座中原墓葬风俗与当地少数民族墓葬特点相结合的墓葬群。

  在墓葬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七十余个牲畜头骨,包括猪牛马羊等。张忠培在谈到这些头骨时表示,这不是燕文化的东西,这是北方的习俗。

  在墓葬中同样出土了一些陶器,这些陶器却带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考古学家王巍在谈到这些陶器时说:“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陶器。这不是普通的陶器,而是仿铜陶礼器。虽然整体情况尚不清楚,但可以看出鼎、豆、壶的基本组合也是符合中原地区战国时期墓葬规制的。在燕国中心区域河北发现的一座大墓中也出土了彩绘陶器,这是燕文化的特点,不像其他国别同期大型墓葬出土的是大量的铜器。同时,这个时期也正是随葬品的转型期,青铜器使用趋于完结,转为彩绘陶器、漆器等,汉代还有玉衣。”对此,张忠培也表示认同。

  张忠培认为,虽然现在大家都认同这个墓葬是一个杂交文化的产物,但是这个墓葬主人的身份却依然是一个问号。

  张忠培说:“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应当好好研究,究竟是燕人还是土著人。这个地方无论墓主人是哪个族属,它都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就是从“秦开却东胡”开始,将东北相当一部分地区统一到燕的范围,接下来的秦汉设置四郡,就都把它纳入统一的版图。东北怎么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材料。”

  郭大顺认为,从墓葬的棺椁来看,棺椁属于中原地区礼制的一部分,一同出土的还有成套的中原礼器。这说明当地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接受中原的制度特色,对于研究民族融合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填补辽西“古国”历史空缺

  源头就是牛河梁,往下就是夏家店,到青铜器窖藏,到东大杖子,再往后就到了绥中姜女石遗址。这样就把苏秉琦先生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的缺环补齐了。”

  此次挖掘的墓葬,不仅反映了中原和东北的文化交流以及融合等问题,还填补了很多历史空白,同时为很多的学术推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朱延平说:“这座墓是对苏秉琦先生‘古国’理论的又一次印证。辽西地区在苏先生看来是古国,古国的源头就是牛河梁。今天了解到的东大杖子墓葬离马厂、马厂沟很近,直线距离也就是三四十公里,所以从广义上来讲也可以纳入辽西大凌河流域文化区域中。这样就可以把它看做辽西继青铜器窖藏之后,又找到了青铜器的中心。源头就是牛河梁,往下就是夏家店,到青铜器窖藏,到东大杖子,再往后就到了绥中姜女石遗址。这样就把苏秉琦先生理论中的辽西地区东周时期的缺环补齐了。”

  在文化历史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则认为,从葬式与随葬品看,燕文化的特点很突出,从区域历史的角度看解决了大问题。这一地区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究竟怎么样,从这个墓葬中可以了解。文献记载秦开却胡,距离秦统一仅有七八十年,这个墓葬的年代大体处于这一时期,但整个墓地的情况不一定都是这一时期,燕的势力在却胡前应一直向北推移。这一段历史非常重要,但从夏家店上层文化后的一段历史不是很清楚,建昌的发现可以补充这一段历史。

  记者 王铁

  给建昌带来的不仅是名气

  在大墓发掘阶段结束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对这个墓葬的挖掘以及周边一些墓葬的挖掘,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对此,郭大顺说:“这个发现为建昌这个发展中的地区提供了一个人文景观。东大杖子北依大山,南邻大凌河支流,环境非常好。东大杖子墓地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有几年了,下一步建遗址公园或遗址博物馆则需要从国家大遗址保护的角度。从这一点看,东大杖子够得上国家级,这也能为建昌县提供一处自然、人文结合的景观,对建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外开放都有好处。 ”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曹操墓的消息发布后不久,人们就把讨论的话题引到了商业开发上。学者裴钰称,开发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带来4.2亿元的经济效益。裴钰算了一笔账:2008年,安阳旅游业收入为54.9亿元,同年,安阳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1180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5万人次。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2008年 “五一”假期,安阳市接待游客37.3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399.57万元。 2008年“十一”假期,安阳市旅游接待人数达7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3亿元。安阳在两个黄金周里,平均从每个旅游者的腰包里“赚取”了214.8元。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接待人数在200万上下。

  曹操墓作为一个全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比殷墟、岳飞故里更加引人注目。按照安阳旅游业平均值214.8元计算,比照兵马俑的参观人数,曹操墓最低有4.2亿元的收益。

  除了带来的商业价值之外,对于墓葬区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唤醒人们对文物和遗址的保护意识。时下正在流行的一些鉴宝类栏目,对人们有着一定的误导作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逐渐忽视了文物的历史研究价值,而只着眼于其经济价值,这让很多文物和古代遗址遭到了本不应当遭受的破坏。

  如果能够在建昌地区建设一个考古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人领略到这里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风貌,同时也能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 王铁  战国墓现 建昌出宝
  战国墓现 建昌出宝

  是长城以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战国古墓!有望列入今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众多顶级考古学家强烈支持其申请国宝级单位!

  11月16日下午两点,建昌东大杖子村李绍祥家外的空场下,一座距地面5.5米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大墓的内棺被小心翼翼地开启。

  千年的膏泥被一寸寸精细剔下,一段段几乎一碰就掉的发黑朽木被迅速摘除,在棺板被抬起的一刹那,考古队员的手轻轻颤抖,现场指导的专家的心脏狂乱跳动……会是“却胡千里”的燕名将秦开的墓吗?会是派荆轲刺秦王的燕太子丹的墓吗?

  这样的墓圹规模,在战国时代是什么概念?五头牛、两匹马、算上猪狗羊头骨多达70多件的祭祀规模,何人能够享用?此前,在这一带出土的嵌金青铜短剑、蟠螭纹盖壶青铜礼器又说明了什么?

  一座战国古墓的被发掘,一个墓葬群的被发现,注定建昌东大杖子村这个默默无闻的村落,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被国内乃至世界的考古专家所注目。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古墓有足够的资格冲击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这座战国大墓,是辽宁乃至长城以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战国古墓!

  这座战国大墓,一举打破了“山海关外没有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

  这座战国大墓,拥有胡汉结合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民族发展史与融合史!

  2011年11月17日下午2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先生、著名考古学家徐光冀先生、朱延平先生、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处张磊处长、辽宁省文物专家组组长郭大顺先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向东所长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东大杖子战国大墓现场考察后,对该大墓所具有的重要考古价值与历史意义给予了宏观的高度评价。

  重要!特警24小时执勤

  在之前的一周时间里,这个小村子就已经进入了临战状态。大墓在两所民宅中间,前院是村民韩凤成的家,后面是村民李绍祥的家。两家中间就是彩钢板罩住的正在发掘的战国大墓。大门口是韩凤成家的对开滑动的黑铁门,地势高出路面很多,外面看不到院子里,隐秘。

  发掘现场管理严格,进入院子要里面的人来接,并且要佩戴上证件,离开院子时证件要收回。彩钢棚子里和院子里的电线杆上都悬挂着摄像头,透射出警戒的含义,在被当成考古队办公室兼卧室的平房里,电脑屏幕实时地记录着四个电子眼看到的一切。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除了由建昌县文化考古所所长赵强负责安保之外,这个百十平米的院子里竟然还有三名特警24小时执勤,显然,这样的安保级别非同寻常。大墓东侧的泥土里,已露出了红黑相间的大量彩陶,此外还有陶制的方鼎,静静地躺在那里。

  2011年11月16日下午2时,这是一个在辽宁乃至全国考古历史上需要被特别记录的时刻。

  就在这一刻,这座距地面5.5米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大墓的内棺被小心翼翼地开启。

  千年的膏泥被一寸寸精细剔下,一段段几乎一碰就掉的发黑朽木被迅速摘除,在棺板被抬起的一刹那,考古队员的手轻轻颤抖……会是“却胡千里”的燕名将秦开的墓吗?会是派荆轲刺秦王的燕太子丹的墓吗?

  北方首现“五牲俱全”墓

  不要怪严谨的考古专家们在这一刻浮想联翩,因为围绕这大墓发掘发出的太多信息实在搅得人心神不宁,这样的墓圹规模,在战国时代是什么概念?五头牛、两匹马、算上猪狗羊头骨,已发现的多达70多件的祭祀规模,一般权贵岂能享用?此前,在这一带墓葬群中出土的嵌金青铜短剑、蟠螭纹盖壶青铜礼器又说明了什么?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东大杖子这座建昌的无名小山村就充满了神秘色彩,挖菜窖的村民常常一锄下去,眼神即被“锄下物”牢牢锁定;不远千里来此地“憋宝”的江湖客时时游荡于这一带的山川草野,神色诡异;2008年,竟然发生了一起盗墓分子闯入民宅,绑架户主公然盗墓的恶性事件……

  不能再等待下去了!从2000年起,辽宁省文物考古所就会同葫芦岛市博物馆和建昌县文物管理所对东大杖子墓葬群进行了多次勘探,发现墓葬54座,并做了5次抢救性挖掘,共清理出墓葬42座,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千件。

  在大墓上层的清理中,发现大量陪葬的家畜头骨,包括五头牛、两匹马、猪羊狗等在内的大量家畜头骨,在此之前,“五牲俱全”的陪葬规格在北方地区从未发现。不久,发现外椁,经探测,这是一个“两椁一棺”的大型古墓,初步探测属于战国中晚期的墓葬。

  内棺挖出纯红玛瑙环

  在挖到距地表4.8米至5.5米处时,大墓内椁与内棺已经露出,在内椁东侧清理出一朽烂的大木箱,木箱中盛满色彩斑斓的仿鼎陶器及陶豆、陶壶。陶壶红黑相间绘有云纹,约半米高,制作精美,是难得一见的战国时期陶器。陶器出土时并未掉色,但因土层下降不断挤压,陶壶已呈碎裂状。

  11月12日下午至13日,葫芦岛市文化局领导和建昌县政府、公安局负责人齐聚考古队20多平米的办公室,开了个小型的现场办公会,会上敲定了文物出土后的保护预案、借助金属探测仪协助发掘、增派警力等措施。大家似乎都预感到开棺的一刻越来越近了,让人心跳加速。

  考古队在大墓外椁上方搭起脚手架,工作人员用小铲一点点剔去涂抹在棺椁外的膏泥,为保持住大墓的内封闭环境,在墓内不断喷洒防腐药水。

  11月16日,大墓内棺开启,棺内尸骨无存!墓主人只有几颗牙齿残存,墓主人头部位置只有一堆黏稠的黄土。内棺陪葬品现已发掘出的,有一把小环首刀、一个暗红色的玛瑙环,还有两个带钩。

  17日下午,众多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学者云集东大杖子村,徐光冀、郭大顺先生更是亲自下到墓底观察出土陶器的器形特点,在随后的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均对这座战国大墓以及周边墓葬群给予高度评价,并支持东大杖子村墓葬群申请国宝级单位。

  主任记者 张松 记者 姚广安王铁 张阿春 张珺电自建昌

  建昌战国大墓出土器物说明

  (因出土文物需要修复,暂时无法提供照片)

  文物之一:

  动物头骨

  文物解读:包括五头牛、两匹马、猪狗羊头骨共计70多件,可谓“五牲俱全”。其中,两匹马的头骨放在祭祀台的正中,其他家畜头骨环列于四周。在中原地区,用牛祭祀叫“太牢”,一定是王侯级的人物方可配享,此大墓居然用五头牛祭祀,而且家畜头骨如此之全,这在此前的考古发现中是难得一见的。

  有专家推测,这也可能是汉化的少数民族首领的祭祀习俗,这座大墓既有典型的燕文化特色,同时又保留了塞外民族的墓葬特点,胡汉墓葬风俗兼杂。

  文物之二:

  青铜环首刀

  文物解读:这把青铜环首刀是墓主人随身佩戴的兵器,器形如匕首,是墓主人生前的近身防御之物,也是其身份的象征。环首刀是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环首刀在商代就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富甲天下的齐国甚至是以环首刀为型来制做钱币,可见在这段时间里环首刀的使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文物之三:

  带钩

  文物解读: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考古专家表示,东大杖子大墓出土的两个带钩是目前东大杖子墓葬群所发现的最大的带钩,这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显贵,地位非比寻常。

  文物之四:

  玛瑙环

  文物解读:与环首刀、带钩相比,东大杖子战国大墓中所出土的玛瑙环是一件名贵的器物。这个玛瑙环不到半个巴掌大,呈暗红色,玛瑙中含有白色的杂斑。这件玛瑙当年作为陪葬品下葬时可能是一件纯红色的玛瑙,当属玛瑙中的珍品。

  这个玛瑙环的雕工很精细,内侧打磨得十分光滑,在2000多年前,玉石打磨的工艺手段比较落后,能够将玛瑙打磨得如此光滑精致,用工之细、手艺之精令人惊叹!

  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