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梦凡电影在线观看:研究性学习的PBL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2:06:17
作者(来源):宋伟东转载于钟声教育
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公式。任何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都不能机械地套用它;同时,任何学生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列出了研究性学习的PBL模式,目的在于帮助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您看了下面的介绍及案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到论坛里来和我们一起讨论。
一、关于学习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它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大趋势,将逐步使得教学模式向学习模式靠拢。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报告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现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越来越变成了学习。”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通常可以表现为“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学习”等教学(学习)模式。在这里,必须注意防止两个误区。一个是认为教学模式是固定不变的公式,任何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只能机械地套用它;第二个是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这两种看法都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之所以提出不同的参考模式,仅仅在于帮助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做出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模式也都视为能帮助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常规课堂学习。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界定的“课题研究”类型,即:“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1980年《关于行动的议程》文件正式提出的。相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言,现代学习理论把“问题解决”视为知识的应用。综合地、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区解决那些非单纯练习性的问题,意味着在“学中干”和“干中学”,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简而言之,它的学习过程必须围绕解决问题来组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氛围里学习。
“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问题”,问题既是学生的最初动机,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牵引力。为此,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以便提出高质量问题,并以“课题研究”作为载体,激励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情境就是这种探究模式的组织核心。美国教育学者B.乔依斯甚至认为,探究性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当学生处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的那样?quot;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和组织适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应该是:(1)新的,即呈现的是不熟悉的情境;(2)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
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雪利市中学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帮助学生研究为社区服务的实际科学研究课题。选题立足于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如何防治洪水,怎样增加鳟鱼产量以及如何培育土豆的新品种等等。教学方法的原则是统筹安排课程,一次解决一个重点问题,使学习以服务为基础。为此,学校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学生试着解决如何在溪流中提高鳟鱼的数量,另一组学生则使用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为当地农民开发土豆新品种。当地社区团体选出的家长代表一致认为,学校应该教给学生实际交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这四项能力目标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有助于学生们在高中毕业后获得成功。
可见,“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问题又经常被构想成故事情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它与我们通常理解上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不一样。它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像国内某些教学法所提出的那样:教师站在问题面前,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首先需要“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包括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更提倡非常规性的问题,类似于“当年在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传统下,达尔文提出物种起源,牛顿提出为什么苹果下落等这样一些违反常规的问题。一个大胆的科学设想、一种有争议的技术发明、一个有歧义的谜语、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一个文学故事的可能结局等,只要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的问题情境。”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科技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
此外,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主要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则不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唯一目标。以课题研究本身而言,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即:(1)提出问题或假说;(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3)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人们往往以为研究的各阶段是线性的,先是问题,然后是观察或实验,最后是答案。事实上,研究并不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发展,每一阶段实际上都可能相互影响:观察往往会引出新的问题,结论也可能带来新的探究。研究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循环往复,而把这种循环往复的探究活动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将意味着学习的非线性,意味着能够学到更多更广的内容。因此,必须鼓励学生面对实际环境继续提出更多的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学习的轨迹,不仅仅在于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不仅仅只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在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孕育、产生并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这恐怕是在当今世界发展情况下,对学习的较为贴切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的始终,都要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要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作为课题结题重要的评价标准。
第三,学生为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需要提出各种假设,进行问题解决的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可以围绕验证假设来组织,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推理、分析、比较等方法,甚至可以是科学幻想,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需要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式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希望学生学会一整套以发现、发明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实际上任何科学研究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只能通过实践逐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方式,关注的重点是围绕问题解决而进行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鼓励自由想象,由学生自己决定搜集什么资料,自己确认如何处理所收集的信息,自己认定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摒弃“标准答案”,而引入“开放式答案”的思想;没有一个唯一的、预定的正确答案是研究性学习的突出优点,解决问题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有无数解的;即使问题最终没有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和信息收集的活动,实现体验的目的。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虽然主要用于“课题研究”(即“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但作为一种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支持单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北京101中学生物教师荆林海介绍说,在高中的生物课程里,有一节内容是“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如果以传统的方式教学,老师就只需要给学生列出一个表格,告诉学生哪些食物里有一些什么样的成分,然后让学生照着去记下来。即使让学生们做实验,也只是验证一下已知的结果。但是在将研究性学习渗入到课堂教学后,可以先把各种成分的测定方法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测试设备,然后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食品,按照所学的方法来测出食品里的各种营养成分。学生们是在对结果完全未知的情况下去测试,这样,原有的验证性的实验变成了探究性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教师,提出了一种用于课堂教学的PMS探究方法,将“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成功地运用于“部分探究”。PMS探究教学是在教师了解学生具备哪些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想象、动手、验证等手段得到结构而获取新知识。PMS将问题解决的三个基本要素--研究的问题(P);研究的方法(M);研究的结果(S),组合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问题、方法告诉学生但不告诉结果;
第二,√×√--问题、结果告诉学生但不告诉方法;
第三,√××--问题告诉学生但不告诉方法和结果;
第四,×√×--方法告诉学生但不告诉问题和结果;
第五,×××--问题、方法和结果都不告诉学生,让他们自行提出问题,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设计实验,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到结论。
这五种方式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探究水平看,这种分类方式类似于美国“探究教学”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探究级别。这三种级别“探究水平”依次分别为:
(1)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即:探究教学或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将要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和方法,但不提供预期结果。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发现联系,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导性探究(Guided Inquiry)。即:探究教学或活动中只给学生提供要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如何回答探究的问题。
(3)自由探究(Free Inquiry)。即:探究教学或活动中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研究的问题。
有结构的探究、指导性探究和自由探究分别被称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只有实现第三级“自由探究”,才类似于真正的科学研究。教师的任务就是逐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探究活动的级别。
三、案例1:开发铜绿山古矿遗址
黄石广场路小学 闵祖炳
学习科目:社会/文化
学段/年级:小学六年级
学习时间:3周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交流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知识目标:了解认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地位、价值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名胜,弘扬青铜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实施方案:
组织形式:实践调查、分工合作、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实践调查、发现问题--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撰写报告、进行反思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小组讨论评议、师生互评、个人反思
三、本课例学习资源:
1、2001年国庆节期间各地景点游览人数对照表:
10月1日 10月5日 10月6日 10月8日
大雁塔 3200人次 1.8万人次 1.6万人次3600人次
秦始皇兵马俑 6000人次 2.2万人次 1.5万人次 5500人次
碑林博物馆 1600多人次 暂无数据 5800人次 5500人次
铜绿山古矿遗址 约60人次 约260人次 约230人次 约110人次
以上资料来源:(1)上网查询:http://news.163.com/editor,网易短信通讯(2)调查
2、关于铜绿山古矿遗址的多媒体课件。实地参观湖北黄石市铜绿山古矿遗址。
3、上因特网查找相关信息。步骤: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综合网站。利用其搜索功能,键入关键字,查找相关网站、网页。点击相关文章或图片、选定所需内容,点击右键选定另存。
四、探究性教学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实践调查、发现问题
时间:2天
目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组织形式:提供数据、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参观、引导讨论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黄石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堪称世界一流的古矿冶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古文化带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我们为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让学生分析2001年 国庆节期间各地景点游览人数对照表,从中发现问题 。(古矿遗址发展落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它的现实影响与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开发古矿遗址刻不容缓。)
2、组织参观、引导讨论
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让学生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铜绿山古矿遗址参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谈一谈参观后的感受。
3、分析现状,找出原因
为什么古矿遗址不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等相媲美呢?我们在参观、讨论后,就要分析现状,找出原因,进一步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归纳:交通、住宿、环境、场馆设施、宣传力度、投入资金、票的设计等。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自行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发现问题。(问卷附后)
第二阶段: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时间:一周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运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过程:
1、导入:同学们对古矿遗址现状的调查十分深入,说明大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可是要改善它的现状,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教师引导:学习其它名胜古迹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对于开发古矿遗址有哪些主意、点子?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按各自的爱好(即研究的问题)与小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如门票小组、场馆设计小组、网上小组、宣传小组、资源开发小组、交通住宿小组)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围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不要求面面俱到。
具体操作如下:
A、在因特网中查找所需的信息资源。
B、通过其它途径收集资料:上图书馆、找家长帮助、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求助等
C、把收集到的图片、文字介绍、实物进行选择整理,小组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初步方案。
D、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有步骤地设计开发方案(内容如下)
开发方案:
(一)小组成员及分工
(二)关于哪一方面的现状
(三)联系实际、参照借鉴
(四)具体方案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交流评价
时间:1课时
目的: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深入探讨的能力,
组织形式:小组之间交流评价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展示台、话筒、电脑
过程:
1、提供交流评价标准:(1)是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2)表达是否清楚明白(3)方案是否合情合理、易于实行
2、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开发方案,其它小组及时评议,进行现场答辩。评选出最佳开发方案
3、各小组对自己的开发方案进行再讨论、再修改
4、回顾总结
放映光盘,教师小结:
我们的祖先是勤劳聪明的,早在三千多年前,他们便在铜绿山开始了开采、冶炼青铜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瞧,巧妙合理的古矿井结构、高明的冶炼技术、独特实用的开采工具、精美的青铜工艺品,无不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收集资料,善于研究、解决问题,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
我想:古矿遗址的过去是辉煌的,它的明天因为有了你们这些聪明的开发者、建设者,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阶段:撰写报告、进行反思
时间:一周
目的:形成正式的开发方案,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个人反思
过程:
1、各小组在深思熟虑后,撰写正式的开发方案
2、每一个同学对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谈感受、谈收获,并想一想如果以后再进行类似的探究性活动,自己该怎么做。
五、教学反思
探究活动要查找大量资料,作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调查,很花时间和精力,学生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但对有些选题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那如何发挥其激励功能呢?教师就要让学生弄清所选择探究问题的意义、价值,采用目标激励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是一种长效性的目标激励。
在完全探究性学习课例《开发古矿遗址》探究过程中,对这个课题大多数学生开始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在教师引导下实地参观并查阅资料后,认识到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是堪称世界一流的古矿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见证。他们又在与秦始皇兵马俑、西安碑林等名胜古迹作比较中,感受到古矿遗址发展落后的严峻现实,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神圣感的驱动下,产生了开发古矿遗址的强烈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说,它包含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每一阶段又分几个过程,周期性较长,学习过程很重要。所以,教师就要积极运用好过程激励。
过程激励首先要有激励的措施。教师的引导参与、态度重视、方法得当,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顺利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动中。如在进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阶段,教师预见到学生会遇到不知从何着手的困难,对问题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容易导致泛泛而谈。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许多小组,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究:如交通、住宿、环境、场馆设施、宣传力度、投入资金、门票设计等。这样学生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从中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具体设计阶段,为了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有步骤地从以下方面去写,实现了探究内容的前后联系。
在过程激励中,教师要有激励的语言。在“成果展示、交流评价”阶段中,教师首先提供 了交流评价标准:1、是否充分利用信息资源;2、表达是否清楚明白;3、方案是否合情合理、易于实行。这样学生就可以的有的放矢地进行相互的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缺点。在成果展示结束后,我又用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对他们寄予极大的希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产生崇高的使命感:
“我们的祖先是勤劳聪明的,早在三千多年前,他们便在铜绿山开始了开采、冶炼青铜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瞧,巧妙合理的古矿井结构、高明的冶炼技术、独特实用的开采工具、精美的青铜工艺品,无不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今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收集资料,善于研究、解决问题,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我想:古矿遗址的过去是辉煌的,它的明天因为有了你们这些聪明的开发者、建设者,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激励是一种赏识教育,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运用得当将对学生的探究心理、探究行为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探究过程中的调节器,又是兴奋剂,能给予学生不竭的动力,从而进一步优化探究学习的过程。
附:学生设计的问卷调查:
“弘扬青铜文化,爱我古矿遗址”问卷调查1
填表人:      职业:            时间:
一、你听说过铜绿山古矿遗址吗?( )
它在哪个省哪个市?( )
你从哪儿知道的?( )
二、你听说过秦始皇兵马俑吗? ( )
它在哪个省哪个市? ( )
你从哪儿知道的?( )
三、你去过铜绿山古矿遗址吗?如果你没有去过是什么原因呢?
(如:没有听说过、听说不好玩、交通不方便、花钱去玩不划算……)
如果你没有去过,你想去参观吗?为什么想去呢?
四、如果你去过,你喜欢它吗?( )
你为它感到自豪吗? ( )
你有没有向别人宣传过它? ()
五、如果你去过,请你谈一谈你的收获、建议或者感受。
“弘扬青铜文化,爱我古矿遗址”问卷调查2
填表人: 班级: 时间:
一、你去铜绿山古矿遗址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去过是什么原因呢?
二、如果要把它和秦始皇兵马俑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三、在铜绿山古矿遗址,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四、你对它的评价如何?(选择)
1、有价值; 2、有价值但不好玩; 3、既无价值又不好玩
五、你对它的态度如何?(选择)
1、自 豪; 2、喜欢;3、不喜欢;4、无所谓
六、花时间、花钱去参观铜绿山古矿遗址,你觉得值得吗?为什么?
七、如果亲戚要你带他去玩,你会带他到哪个地方去?(选择)
1 、西塞山;2、磁湖;3、东方山;4、铜绿山古矿遗址; 5、其他
合作小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
合作小组成员:
统计结果:
1、本小组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  张
2、去过铜绿山古矿遗址 人,占
3、喜欢铜绿山古矿遗址 人,占 %
4、宣传过铜绿山古矿遗址 人,占 %
5、没去过铜绿山古矿遗址 人,占 %
6、对它一无所知的有 人,占 %
7、听说过它的人有 人, 占 % ;
8、听说过秦始皇兵马俑有 人,占 %
9、想去的原因有哪些:
10、没去的原因有哪些:
四、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称为“项目(活动)设计”,即:“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与“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相比,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
如前所述,项目(活动)设计模式,源出于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流行的“项目教学法”。例如,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就包括了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等。
项目教学法的前提是“项目”。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外做过的工作。项目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MBA主要采取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实枪”的演练。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也经常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由于职业教育中“项目”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提出,项目教学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中的“项目教学”,与上述领域有一定的差异,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特别强调是“项目(活动)设计”,是一种针对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用的各科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以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在德国普通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项目教学法”已被广泛使用。教育专家曼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曾在我国南京市举办的“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介绍了一个“项目教学法”的实例--“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座桥吗?”即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然后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和写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最后进行项目结果的演示,让学生阐述构造的理,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四个步骤,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在锻炼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做出了实践努力。
据报道,北京育英学校曾举办“财商素质营”培训活动。素质营的孩子通过国际教育界最受推崇的项目教学,以玩《现金流》游戏,实地考察、专家采访、模拟开办企业等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全新的财商意识。参加首期培训的孩子尝试“开办”软件公司、超市和宠物专卖店,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资产、支出、负债等。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孩子们对财商培训的浓厚兴趣和理财方面的独特见解给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小学实施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设计学习是其主要形式。学生在活动的开始就需要在头脑中预先勾画出一个最终的结果--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对于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包括策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设计一次采访政府官员的活动、设计一个学生社团的组织体系、设计一份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个雕塑方案等等;对于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的设计、一套校服的设计、公共厕所的改造方案“生物角”的规划等等。设计出这种作品需要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常也包含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与“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有所差异。项目活动采用的是一种模拟的“生产方式”,学生们面对的是一个“缩微”了的真实社会,他们必须确定“产品”的需求对象和“产品”的用途;他们需要设计出这种“产品”,并且制订项目管理的计划,或许还必须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他们必须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完成这“产品”;他们还需要展示或“推销”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整个过程活动都是真实的,是现实生产生活的一种反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容易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融合在一起。
从某种程度上,中小学生开展项目活动设计也属于一种“角色扮演”的行为。B.乔依斯等人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角色扮演”列在“社会交往模式”的内容中。他们认为,课堂教学犹如大社会,也有自己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教师应当设法驾驭这种活力。也就是说,“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将模拟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学生通过协商的方式,学习学术、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各种知识,以便在将来能有效地从事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工作。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参加形成课堂“社会秩序”的活动,把“秩序”引向探究;学生则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在情境刺激下开展“角色”身份相当的探究活动。罗马俱乐部在题为《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里,认为“创新性学习”两大基本特征之一的“参与性”就是扮演角色:“理想的参与性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总统、首领、领袖、公民、支持者和追随者等角色,以便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角色。”项目活动设计学习正好为学生扮演项目设计师、工程师、策划者和组织者等角色创造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