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建筑的对话: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33:24
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7期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赵家祥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社会理想等方面阐
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说明了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
全部实践归结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
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
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四个
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列在首位的
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内
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
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五个方面阐明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
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
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
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科
学界定,不仅指明了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
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基本特征、理论品质
和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的总称谓,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
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就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和观
点受到严重歪曲,马克思多次针对这种歪曲指出:“我只
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P691、695)恩格斯在19
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于1886年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
作了说明:“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
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
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
(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
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
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2010年第7期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
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
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
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
当然的”。[1](P242)
根据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
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所以他们的学
说用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是恰当的。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
义的创立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有:他在《自然
辩证法》中对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深刻洞见,他对马
克思《资本论》的通俗介绍以及马克思逝世后整理出版马
克思的《资本论》遗稿,他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
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面系统的论述,他在《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唯物史观
的系统发挥,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
包括人类原始史在内的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的论述,他在晚年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他晚
年在一些书信以及为马克思和他自己以前的著作写的一
些序言和导言中对他们以前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的局限
性的反思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军事与战争、文学艺术有
很多精辟的论述。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把恩
格斯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对立起来,认为恩格斯背离
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种看法是根本不符合实际
的。在我看来,不仅没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远不会是
现在这个样子”;假如没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远不会
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马克思,当然不会有马克思主
义;假如没有恩格斯与马克思合作,马克思主义也不会如
此辉煌。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
斯的理论,而且包括他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
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毛泽
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
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就像一
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它的发源地开始,不断流淌,永不
终止。在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
样跨越时空的局限,具有如此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如
果把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论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枯竭了。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谱系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
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
一致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
称谓,如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
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后马
克思主义等等,名目极其繁多。我们并不否认,这些“主
义”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其中也在不同程
度上包含一些可供马克思主义借鉴的合理思想,有的甚
至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溢美之词或闪光思想,但是,它们
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的价值取向与马
克思主义有根本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不能把
这些“主义”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谱系。这就和现代世界上
许多国家自称为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社
会制度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讲
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相差甚远,所以我们并不认为这些
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一样。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
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
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
应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
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结构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
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马克思
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长期以来,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得较为充分,但
却忽视了对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进行深入研
究。本文拟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简要地谈些
看法。
16
 2010年第7期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资本
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以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不仅提出了在哲学、政治经济学
和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实行变革的必要性,而且提供了把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为一个完整而严
密的科学体系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可能性。正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暴露以及生产力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地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
的一般规律、创立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创造了条
件;同时,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
使得从理论上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发现剩余
价值理论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科学的世界观
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所不能解决的理论课题,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
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
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剖析为基础,全面分
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
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
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内的统一整体。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
直接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
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三者是同一历史时
代的产物,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
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所以它们对马克思主义
产生的影响也不是各自孤立的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综
合的、相互交织的。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
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而且也与英国古典
经济学和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
影响密不可分。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来源
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而对三大空
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改造,则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规定了目标和方向。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
仅仅来源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
之所以能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与他们批判地
改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分不开的。恩格斯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
言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
只能产生在古典哲学还生气勃勃地保存着自觉的辩证法
传统的国家,即在德国。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
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德国资产阶级的学究们已经
把关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及其创立的辩证法的记忆淹没
在一种无聊的折衷主义的泥沼里,这甚至使我们不得不
援引现代自然科学来证明辩证法在现实中已得到证实,
而我们德国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
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
骄傲。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
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
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正如前面所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
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
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理论一旦离开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
义学说;同样,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开了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就必然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
学而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如果无视科学社
会主义所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
路,无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
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
重新沦为繁琐的、脱离实际生活的经院哲学。把马克思
主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丧
失自己原有的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曲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不少内容,如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阶级和国家、革命和改革、分工和物质利益、社会形
态的划分和更替、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等等,是马克思主
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研究的,很难泾渭分明地把它们
硬性划归某一个学科,区别只在于不同学科研究的侧重
点和角度不同。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来看,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很多都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使有些专门的哲学著
作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其中不少问题也
是与其他两个学科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论述的。马克思在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
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
17
   2010年第7期 
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的几部著
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
言》,不仅综合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同时也是哲学
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经济分析为主题,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结合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最深
刻、最全面的论证,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部
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
社会主义三编,分别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又
处处体现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
民主党人?》、《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
的书中受到的批评(马克思主义在资产阶级著作中的反
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
中的两个策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
分》、《卡尔·马克思》、《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
段》、《国家与革命》等一批著作,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各个
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著作。即使像《唯物主义和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这样专门的哲学著作,也涉
及了很多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
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
书〉的谈话》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
在一起的典范,并且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既具有很
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至于邓小平、江
泽民、胡锦涛等同志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著作,更是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
融为一体,又是以把这个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内在结合起来为特点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
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
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
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
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
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2](P8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
精神。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
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
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
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
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3](P112)不仅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而
且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
思主义反对把旧事物、旧制度看成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
观点,反对一切维护腐朽的社会制度、为腐朽的社会制度
辩护的理论。它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考察资本主义制度,
既看到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在一定时期内的进步性,
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无
情地抨击它的罪恶和弊端,说明它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
势,指明它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马
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
判,也适用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因
为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贪污腐败、制假贩
假、道德堕落等丑恶的社会现象,需要经过批判加以清
除;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需要通过
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也适用
于每个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自觉的自我批判意识,
他们总是不断反思自己理论的不足,不断克服自己理论
的历史局限性,把自己的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
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以科学
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
望和要求。它丝毫不隐瞒和回避自己的阶级本质,不以
“超阶级”的幌子标榜自己是“全人类”利益的代表,而是
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它坚决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无产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彻底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消
灭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争取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
放为己任。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
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
器。”[4](P15)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
18
 2010年第7期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工人阶级批判旧世界、
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
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
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
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
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
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
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5](P776-777)再次,马克
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
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界定,就鲜明地体现了它的革
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
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
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
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工人
阶级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
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工人阶级的本
性决定了它必须科学地认识世界。只有科学地认识世
界,特别是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找到自身解
放的道路,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
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
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
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实践性是其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实践的观
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
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
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
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
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
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
自己的学说的过程中,针对那些只在纯粹思想的范围内
批判资本主义却不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实践活动的唯心
主义理论家们的错误观点时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
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
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
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P152)又指出:“实
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
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
的事物”。[4](P75)
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品质,下面对此作些扼要说明。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
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就是说,不是任何新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
形式,都可以称之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才是与时俱进。首先,与时俱进要求
人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
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
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体
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其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以马
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再次,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富于创造精神,适应新形势、新
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
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工作
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二,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
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
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始终做到党的全
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
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
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进
取精神,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
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新领域,扩展新视野,做出新的概
19
   2010年第7期 
括,才能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
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第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
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人类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
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
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符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
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
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
解放出来。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
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第四,关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党在
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
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努
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对党和国家干部进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
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状,更无法预
见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当然也就无法与时俱进地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都是与时俱进的
典范,他们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自己的理论,包括修正自
己理论中某些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内容。例如,马克思、恩
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至今一切
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当他们发现原始的无
阶级社会以后,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把这个
观点表达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2)稍后又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
中把这个观点表述为“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
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257)再
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把资本主义寿命估计过短,在
1848年欧洲大陆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时期,他们
认为经过一次突然袭击就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取得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恩格斯晚年在总结欧洲1848年
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公开承认他们当时
的看法“错了”,是一种“迷雾”,是“一个幻想”,是“不对
的”,是“没有什么成果的”,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理
论都有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也不例外,问题在于能不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
服这种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
们敢于对黑暗的现实和各种错误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
还在于他们勇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不断克服自己理论
的局限性,与时俱进地为自己的理论开辟新境界,使自己
的理论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向往和追
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
映。简言之,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理想的内容来
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生
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
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类
别的选择,以及对从事某项工作后达到何种绩效的向往
和追求。道德理想是人们对做人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
和追求。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
期望和追求。以上四种理想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制
约、互相影响。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
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
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而生活理想、职业理
想、道德理想又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社会
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
期的具体理想。就我国人民的社会理想而言,实现共产
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最高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相对于共产主人最高理想来说,就是近期的
具体理想,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与共
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
基础。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
确领导,就是说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
20
 2010年第7期 
立场。但是,共同理想是在共产主义理想大目标指导下
的社会发展现阶段中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许多不尽相同的发展阶段,每
一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奋斗目标,这些特定的奋斗目标
又都是为共产主义这个总目标服务的。为实现现阶段的
共同理想而奋斗,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具
体表现。事实上,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
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
思想条件。就是说,最高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共同理想的
实现所创造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
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
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
高理想而奋斗。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
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
态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
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理想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不仅以过去和现在指导未来,而且
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指导现在、影响现在。未来
是指那些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尚未发生和尚不存在的社
会现象,从时间上看,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顺时间方向的
运动过程,它力求使思想的运动超越当下的时空界限,走
在社会实际的客观过程前面,在观念中构想未来的可能
状态。人们之所以要关注过去、向往未来和构想未来,是
因为现在不仅孕育着未来,而且主要还在于,人们对未来
的构想和追求,能对现在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人
们总是根据对现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预见未来,又根
据对未来的预见和追求设计现实、指导现实。
过去、现在、未来这时间的三个向度的关系,展示了
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的人生理想对
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
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
标,它一经确立,就会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
人生处在重要选择的关键时刻,理想就像大海中的灯塔
一样,给人们指明了前进的航向。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
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
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比现
在更美好,人们为了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势必会遇到
种种困难和阻力,为此就需要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
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
量。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
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物质生活对人的生
存和发展固然重要,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缺少,
而理想便是精神生活的支柱。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
有理想的支持,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
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
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说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下
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
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
义。(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孔 伟]
21
六、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把它当作教条还是当作行
动的指南,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任何以教条主
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早在1843年,当马克
思还处在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由唯心主义
者向唯物主义者转变的时期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
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
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所以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
何教条主义的旗帜”。[7](P416)恩格斯也反复强调:“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
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
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
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
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
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
物。”[1](P681、742—743、688)列宁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
指导,领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这一思
想。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
一点。”“我以前说过,现在还要再三地说,这个学说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8](P219)毛泽东把脱离中国实际、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教条对待的错误态度称作“本本
主义”,他坚决反对这种“本本主义”,指出:“马克思主义
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
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
本本主义”。[9](P51)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
成答案。那种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
寻找对现实问题直接答案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
是十分有害的。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
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
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
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
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
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
列宁主义。”[10](P291)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
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
合,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
   2010年第8期 
42   
国情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正如列宁所说:“现在必须弄清
一个不容置辩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
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
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
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
的复杂情况。”[11](P26—27)
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
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
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
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
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
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
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
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
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
出路。”[12](P418)
七、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学说,还是把它当
成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的理论,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
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
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
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
定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
系,它永远面对现实,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
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
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地对
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
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取其积极合理
的内容。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
自我批判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
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
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
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
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
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
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
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
本形成的著作;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
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
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自此以后,马
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研究理论以及同反马
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马
克思主义刚刚公开问世,就接受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洗
礼,到1871年又接受了巴黎工人起义和巴黎公社实践的
检验。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和
1871年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纠正了他们把资本主义
寿命估计过短的历史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对工人阶级斗争形式和斗
争策略的认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
形成和刚刚问世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学批判的任务
尚未完成,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尚未成熟,此后又经过几十
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写成了《资本论》这部鸿篇巨著,于
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
组织出版该书第2、3卷,并且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的
手稿,考茨基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4卷,即《剩余价值
理论》。19世纪70—80年代,恩格斯系统地研究了自然
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开辟了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领域。恩格斯在1876—1878年写作的
《反杜林论》和1886年初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
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
信》、《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草稿,恩格斯在《论
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以及马克
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等论
著中,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马克思晚年写的《人类学笔
记》和《历史学笔记》以及恩格斯根据这些笔记写作的《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原
 2010年第8期 
43   
始史,论述了前资本主义的各个社会形态,全面地阐述了
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恩格斯在19世
纪80—90年代的一系列书信中,对唯物史观作了重要的
补充和发挥,并且回应了一些学者对唯物史观的许多片
面理解,这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
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
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
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机会
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
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在《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捍卫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
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第二国际的破产》、《国家
与革命》等著作中,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特
别值得提及的是,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
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
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夕和革命胜利以后,多次谈到落后的
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这
些思想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
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即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
义。一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
反复探索,在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符合
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
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
导集体,又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
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改革开
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
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
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
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
主义是真理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
了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广阔道路。这就
使它与历史上无数显赫一时的其他理论有着完全不同的
命运。历史上有许多理论和学说往往随着其创始人的去
世而逐渐走向没落,马克思主义却不是这样。马克思主
义由于自觉植根于时代和实践的沃土之中,并不断根据
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
要求,推进理论创新,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体系,所以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活力。
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能
够准确地提出时代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提出问
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马克思指出,一切时代的迫切
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
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
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
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
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
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
的办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
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这些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
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
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
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
研究课题,并提出了不少回答这些课题的实践经验。当
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
展机遇。当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
究课题是多方面的,我们简要地列举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
究课题。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一
   2010年第8期 
44   
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中国
等国仍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举起改革、开放、革新
的旗帜,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和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中国则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另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而且社会
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被一些人认为似乎到了生死存亡的
关头。在这种情况面前,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
和命运?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如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些问题
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作出新的说明。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
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
的变化。它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有了很大的发
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而且
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出现了知识化、社会化、分层化、垄断化和全球化等特点。
所谓知识化,即知识资本等“非物质资本”占资本的比重
日益增加,深刻改变了资本所有权结构。所谓社会化,指
法人资本与合作资本成为投资主体,大量出现“混和所有
制”。所谓分层化,是指在股份制条件下,所有权与占有
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相分离。所谓垄断化,即股份制
更加强化了资本垄断经济的能力,从私人垄断上升为国
家垄断和国际垄断。所谓全球化,即各种资本要素的跨
国流动形成全球资本主义,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联合形
成国际垄断。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方面,
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了种种调整劳资
关系的政策,如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减轻工人的劳动强
度、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工人的劳动报酬和生活水
平、吸收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在收入分配方面,普
遍建立和实行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
利费用增长很快,较多的社会福利用于失业救济、养老
金、遗属生活补助、残疾和医疗补助、低收入家庭补助等。
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能否从
这些新变化中得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资
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最终得到解决、人
类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已经“终结”的结论?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很多研究课题,其中不少
是有关全人类的问题,即关系到全人类的利益、需要经过
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
失衡、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粮食匮乏、物种减少、耕地缩
减、艾滋病蔓延、核战争威胁、恐怖主义猖獗、金融危机等
等。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族国家的利益与全人
类利益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国家、
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等等。如何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
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协调组织好各种力量,
调动利用好各种资源,需要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认真的研
究,提出系统的理论,拟定可行的计划,拿出行之有效的
措施。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
题。世界新技术革命本质上是知识智力革命。自20世
纪中期新技术革命兴起以来,知识智力因素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发达
国家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知识经济也初露端
倪。当代世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和科技
人才的竞争。世界新技术革命,不仅引起和即将引起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劳动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
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家庭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向马克
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诸如知识、智力
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是否仍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渔猎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划分的理论,是否推翻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学说?新技术革命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的阶级结构的变化,是否推翻
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产业革命能否取代社会革命,如何正确认识新
技术革命条件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必然性以
及革命的形式和道路问题?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推动社
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各种动力之间的相
互关系,物质生产是否仍然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如何正确评价技术的社会作用,新技术
革命能否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的历史命运?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有什么影响,我国对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应该采取什
么样的战略决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马克思
 2010年第8期 
45   
主义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第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
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
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实践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在理论上还面临许多深层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
认真探讨。这些深层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关于我国目前
的社会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关于如何理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与
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的问题,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关于缩小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的问题,关于如何有效地
反腐倡廉的问题,关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增
长方式的问题,关于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关于加强
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关于医疗体制改革和
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等等。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逐步有效地
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
持续健康平稳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
一定程度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发展。
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
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
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0](P291—29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
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这就
需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恩格斯在晚
年的书信中,针对当时一些年轻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
观点的歪曲,多次讲到要根据他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原著,来研究他们创立的理
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材料来研究。现在在有些人看来,
认真、系统、全面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
著,就是保守,就是思想僵化,就是教条主义,就是不与时
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十分片面、有害。事
实上,阅读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同与时俱进、开
拓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而不是水火不容的。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以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
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
套。试问,如果我们根本没有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
原著,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讲过些什么、讲到什么程度
都若明若暗,甚至一无所知,还谈得上什么发展马克思主
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所谓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会或者失去根本、流于空谈,或者把背离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曲解马克思主义也称作“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
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
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肯花力气,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
不挠的精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个
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也是完全适用的。作出理论创
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恩格斯曾经说过:“即使只是在
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
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
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
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3](P39)我
们知道,马克思用十五年的时间为《资本论》的写作准备
材料,用六年时间写作《资本论》的三个手稿,用四年的时
间写出《资本论》第1卷。对此,恩格斯在1883年9月18
日致考茨基的信中指出:“一般说来,在所有这些范围如
此之广和材料如此之多的科学研究中,要取得某些真正
的成就,只有经过多年的工作才是可能的。在一些个别
问题上探索到新的正确的观点比较容易,这一点您有时
在您的文章里做到了;但是,要把全部材料一下子掌握
住,并用新的方法加以系统化,这只有在充分加工之后才
是可能的,否则像《资本论》这样的著作就会是很多很多
的了”。[13](P6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正
确认识和处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
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
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
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
坚持马克思主义。”[14](P9)对这句话要有正确理解。这句
话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整个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的关系,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0年第8期 
46   
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又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既体现了“老祖宗不能丢”,又体现了“要讲
新话”。绝对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取代整个马克思主义,不能认为只要学习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等于学习了整个马克思
主义,从而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的学习和研
究。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只是中国化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
部分,并没有把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中国化。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系统地阅读和深
入地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全面
系统地掌握了这个理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解它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产
物,只有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对马克思
主义学以致用,才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解决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才
能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我们要把学习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
起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
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战略决
策,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组织最强的力量,重新修
订和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在党中央的
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上百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编译出版了十卷本《马
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2009年12
月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了这两部
文集的出版座谈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出版
座谈会上从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第一,要把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第二,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把握中国国
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三,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与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
起来,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第
四,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五,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
来,进一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对
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意义。
九、结 论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
主义”。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概
括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
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
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
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它们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
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在全世界实现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本文的主
要观点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
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在实践中不
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没有完结,要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
问题意识,准确地抓住时代和实践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
研究课题,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第
二,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
有基础,而不要离开这个基础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
一套;第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要有严肃、严谨
的科学态度,要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不要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四,要认真学
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4卷·北
 2010年第8期 
47   
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 ] 列宁选集[M]·3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 3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2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 4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 5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 6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7·
[ 7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6·
[ 8 ] 列宁全集[M]·中文2版·第35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
[ 9 ] 毛泽东著作选读[M]·上册·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6·
[10]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
[11] 列宁选集[M]·3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5·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
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6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5·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7大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2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9·
On Definition of and Attitude towards Marxism(Ⅱ)
ZHAO Jia-xi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Key words] Marxism;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style;classi-
cal works of Marxism
[Abstract] The paper defines Marx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scientific connotation,inter-
nal structure,basic characters,theoretical quality and social ideal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Marxism. It holds that Marxism functions as guidelines for action instead
of merely being doctrines. Marxism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and it should be further enriched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责任编辑 孔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