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郑成功 在线:电视人的良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39:41

电视人的良知


  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政务部长李奕贤在个人面簿上批评本地剧谩骂吵闹,台词没深度,引起广大回响。于是,《联合早报》娱乐记者洪铭桦走访一些圈内人,为本地电视剧“把脉开方”,其焦虑、恨铁不成钢的心表露无遗。固然,他尝试以一个专业记者的新闻敏锐视角,已经写过不少“敢问电视台”的文章,这次却全面从创作与制作、演员、人事结构等去探索本地剧“走滑坡路”的根源所在。然而,我们是否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电视节目制作的成败呢?

  美国电视台高层劳伦(Lauren Zalaznick)女士上“泰德网站”讲座,独到地分析了美国电视的良知。当她拟了“电视的良知”这题目,旁人一片哗然之声。电视有“良知”吗?有个调查数据,美国人平均每天在电视节目上消耗了五个小时!常常看电视,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所衍生的弊端不胜枚举,影响智力发展、肥胖、焦躁、颈椎疾病,以及影响家庭人际关系等等,专家早有定论——有些清醒者更直斥电视是“傻瓜盒子”、“愚蠢的东西”!

  这么说来,电视何来良知?

  偏偏劳伦女士从尼尔森调查的每年收视率20大的电视节目中,尝试找到它的良知!良知何来?一个坚强的特点与说服力,就是美国社会与历史的进程,与电视节目的演变与兴衰息息相关。根据劳伦女士的资料,从1960年代末开始,美国经历的越战、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总统被刺、黑人民权运动、种族暴乱等等。七八十年代,则有爱之病、里根上任、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恐慌、伊朗门丑闻等等。到了1990年代至千禧年,有科技泡沫、911恐怖袭击、炭疽菌等。

  根据劳伦的观察,在失业率上升、反战、社会动荡期间,最受欢迎的节目是幻想、动作、美轮美奂的“糖衣性”制作。如:《600万元金刚》、《霹雳娇娃》、《豪门恩怨》等剧集。而当民心涣散、爱之病肆虐、嬉皮士文化、享乐主义横行的期间,观众反而倾向家庭温馨伦理剧。当国家危难,经济不景,道德滑坡时,社会评论的节目会激升。而在低失业率,社会安靖的时期,人们宁愿选择《三人行》、《欢乐一家亲》等温馨情境喜剧。

《雾锁南洋》是个里程碑

  从这里,是否看出一些端倪了?    从生物学来说,人有四大“本能”需要被满足。一是饥饿、二是性欲、三是权力、四是获取的欲望。余秋雨也论及:“经济、军事、政治、历史、教育,还有道德意识,不可充当艺术意识。”然而,这些众多的意识的组成,就形成了社会意识。换句话说,社会意识其实在“无意识”中影响了、也悄悄地干预了自己的观看电视节目的选择。因而,有“良知”的创作(或制作)人也敏锐地触感到这些集体意识,产生了思考;而“良知”也进一步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或制作)走向,以回应集体群众的需要。   回看本地剧,发展历史尚浅,不能与美国剧相提并论。从1983年引进香港幕后精英开始,初创期走得跌跌撞撞,但很快站稳步伐,《雾锁南洋》算是个本地剧的里程碑。尔后渐渐倾向多元的路向,有古装剧、武侠剧、乡土剧、精装剧、有社会写实,还有情境喜剧。再往下走,有所谓的大制作,与有关单位如海军、空军、警察部队、医院、民防部队等合作,算是“良知”的并发期,扣紧社会脉搏,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海军》、《铁警雄风》、《法医档案》等。再下来是戏剧组分成两个大阵营的时代,从内部制造激励的元素与竞争,《双天至尊》、《神雕侠侣》、《豆腐街》、《和平的代价》、《出路》等,的确开创了辉煌的戏剧时代,颇有“立足本土,跨出国际”之势。

  但是,千禧年前夕,戏剧的大改组,那些香港班底无论是监制、导演、故事人、编审、编剧几乎走光了。往后匆匆又过了十几年,却落得制作不良、收视下滑、士气不振、观众恶评的窘境!间中只有一两部像《小娘惹》等高水准之作,其余的几乎与时代氛围脱节,落入一个“你看你的,我写我的,他评他的”的怪圈,看的、写的、评的,彼此完全没有交集,没有互动,没有撞击的火花!

  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以劳伦女士的观点来检阅,恐怕本地剧,“与社会、历史进程同步”的差距太大了,完全是一个“火星”,一个“地球”。

  不管洪铭桦流露多么焦虑之情,本地剧被港、台、韩抛在后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症结所在,恐怕还是“良知”的问题!电视人若没有良知,会与社会脉搏疏离。电视人若没有良知,会自恃一台独大,我行我素。电视人若没有良知,哪有热情去创作(制作)更好的、更创新性的作品?电视人若没有良知,就会笑骂由人,懒散、不思振作。电视人若没有良知,当不思进取,只会一直在“吃老本”。电视人若没有良知,本地剧成为“国耻”也无所谓,唾面自干。

  洪铭桦文章打的标题是:“本地剧还魂乏术?”

  我们的企盼是:“请电视人找回自己的良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