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利爪之王任务:《请让我慢慢长大》在线阅读华德福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54:10
《请让我慢慢长大》在线阅读华德福教育
欢喜 管理员
 
 
  
  【简介】 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德国斯图加特创立,是一位德国企业家,邀请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根据人智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为其名为华德福—阿托利亚的香烟厂创办的子弟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认为是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也被称为鲁道夫•斯坦纳学校。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根据2000年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的统计,全球已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300所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作为非主流教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充分肯定和推荐。本书的作者为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述了她在国外华德福学校的见闻,下篇记录了她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甘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可以感受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以及与孩子一同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第一章 第一节.参观华德福学校     1999年9月,我们“自然之友”访德代表团一行15人,来到拯救未来基金会(S.O.F)为我们安排的汉堡市一所华德福(Waldorf)私立学校。   乘公共汽车来到汉堡郊区,德国翻译领我们从一片森林中穿越,久住北京的我,犹如置身在人迹罕至的林海,忍不住悄悄脱离队伍,拍下一张张秋天爽朗景色的照片。步行了将近一千米,视野开阔起来,只见一座小木屋静卧在鲜花丛中。   “到了,这就是学校的生物教室。”德国翻译向我们介绍。说完,把我们介绍给学校的老师。   走进这座朴素的小木屋,我又惊又喜,教室的桌子围成长方形,四周有各种造型的植物标本,每一件标本的制作和摆放都好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充满着灵性。最令我激动的是在一面墙上,从房顶垂下十串美丽的花束,灿烂的颜色和优雅的形态宛如从天而降的花的瀑布。整个教室犹如展览室,展现着大自然的奇迹,又像是一个乡村之家,温馨又丰盛。   我担任教师已有15年了,每一次走进教室面对的都是白色的墙壁和整齐纵向排列坐着的学生,我怎么也想象不到教室竟能如此装扮。我甚至梦想着变成这里的一名小学生,每天能在小木屋里坐一会儿,那该是多么愉快啊!   大家围坐一圈,彼此相视感到十分亲切,坐在这里的学生也一定有同感,用不着时时刻刻盯着黑板和老师,同学之间通过眼神、手势和说话在课堂上能随意地交流,老师的讲课没有切断学生们的联系。不过那天我只想倾听老师的介绍,顾不上与其他人的交流。   华德福学校   他们介绍说:“鲁道夫丒斯坦纳(Rudolf-Steiner)是本世纪初奥地利的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在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文明。当时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理论,并成立了人智学学会。其中有一位香烟厂的老板,邀请鲁道夫丒斯坦纳为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名字命名为华德福学校。从1919年在德国成立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之后,坚持这一教育理念所创办的学校,皆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丒斯坦纳学校。”   有人问:“这样的学校在汉堡有几所?国家拨款吗?”   老师答道:“华德福学校在汉堡已有75年的历史了,现有7所,整个德国有180所华德福学校,目前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的华德福学校已达到700多所,还有2000多所幼儿园。在德国,教育部门给予的拨款占学校开支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学生家长承担。为了照顾低收入家庭,我们只收取家长工资的6%~7%作为学费,这样能让更多的孩子来到我们的学校。在荷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家,也得到政府的拨款,但有一些国家如英国,为了学校的教学自由和独立,不接受政府拨款。”   我问:“你们为什么要把教室布置得这么漂亮?”   “鲁道夫丒斯坦纳认为,物质环境对正在成长的儿童非常重要,所谓物质环境,不仅包括儿童身边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儿童感性所能达到的一切活动,包括一切被儿童看在眼里,有道德和没有道德的行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活动,这些都能从外界深入,影响到儿童的内在精神活动。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和灵性都是被环境塑造着。因此,我们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以及学生的作品,都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用美来塑造儿童的心灵。另一方面人和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学校建筑物是环境的躯体,人就是建筑物的灵魂,一所学校的建筑物可以丰富人的灵魂。教室设计和布置要让孩子感到美、亲切和温暖,孩子可以像一家人那样在一起玩、聊天和分享喜乐。   “我们学校的教学也是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如植物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植物的欣赏和喜爱,了解植物呈现在大地上的多样性。鲁道夫丒斯坦纳强调,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关,校舍周围充分的自然空间,使得生活其中的儿童能够观察和感受自身和大自然的变化节奏,引导他们体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之一。这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s3242499.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7 11:17:48编辑过]欢喜
等级:黑侠
 
  
第二节 自然课      接下来是老师给四年级的学生上自然课,老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参与劳动。有三位男同学留在教室做苹果汁,他们先把苹果洗干净,再用刀切成小块,待全部切完后,一人负责把苹果块放入榨苹果汁的机器入口,机器不是电动的,而是由另一名学生用手摇动,第三人负责用大玻璃瓶接住榨出的苹果汁,看上去他们很熟练。   教室里还有五位女生,有三位做茶叶,另两位用纸把花园里刚收获的花子儿包成一小包,并用彩笔画上简单图案。   教室外有六位学生,有两位在翻耕过的土地上播种,有四人在用铁锹挖地,老师在不同的小组间走动并指导。   自然课变成了劳动课,我感到困惑不解,怎么不教学生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这样的简单劳动怎么能算是教学内容呢?   老师解释说:“华德福学校的基本立场是发展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心灵,我们反对为了考试而灌输一些专门的知识,我们认为不应该用太多的理性知识窒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引导和鼓励,而且,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并参与其中来学习。他们的感觉支配整个人的身心和灵魂,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感性体验,才能了解自然界。你看到的苹果、茶叶、花子儿都是学生们亲手采摘,我们还让学生参与小麦的播种,收获,磨面,制作面包,了解自然的同时,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   我想起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周一次的自然课几乎没有在户外上过。老师教他们认识书本上的动植物,教他们什么是鸟类,却从来不带他们到野外观察自由飞翔的鸟;教他们什么是植物的根、茎、叶、果,却不领他们去观察一棵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活的植物;教他们动植物有什么用,却从不教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女儿从自然课上学到的是死的知识,永远不能触及或打动她的心灵。她曾多次告诉我,她不喜欢自然老师,她讨厌这门课,而我每次都劝导她,上课要注意听讲,不管老师怎样,总能学到一些知识。现在我恍然大悟,把生生息息的大自然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孩子端端正正坐40分钟听讲,怎么能唤起孩子对自然课的喜爱呢?除了厌恶感还能有什么?   虽然劳动是简单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美妙,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像一位农民一样亲自参与土地的劳作,亲自品尝收获的果实。他们不仅知道了苹果汁是怎样来的,而且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领会到的,并植根在他们的生命中。   劳动结束了,学生们为我们每一位客人端上一杯新鲜、清凉的苹果汁,喝在嘴里,甜在心里,真是别有一种滋味。他们还送我们每人一包花子儿,请我们带回中国,愿这劳动的种子也能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欢喜
等级:黑侠
 
  
第三节 土路      中午,老师请我们去学校食堂用餐。经过一片树林,才见到食堂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登上小山坡的路,脚下高低不平,几块石头嵌在土道上。学生每天就在这样的道上走路,下雨天泥泞难走,为什么不修理一下?比如铺上水泥,花不了多少钱。我向老师提出我的问题,老师解释道:“就是要故意保留原本的状态。修理这条土路是很容易的,可是这样做,学生对大自然的体会就减少了。上下坡走土路是艰难一点,还会摔跤跌痛,弄脏衣服,但日久天长,他们会有收获的。”没想到这坑坑洼洼的土路还包含着办学思想呢,在城市长大的儿童要想走在这种道路上,还真是机会难得,对孩子来说,在没经水泥铺过的土路上嬉戏打闹、追逐奔跑,一定能更充分地享受生命的乐趣,一定能更亲密地贴近自然。   望着脚下的土路,我想起莎士比亚喜剧《皆大欢喜》中的一首诗:   生活在森林之中,   可以远离尘嚣,   倾听树木的话语,   涓涓细流犹如万卷书籍,   路边小石,寓寄着神的教诲,   大千世界处处可以受到启迪。   手工课   下午我们参观了八年级学生的手工课。我们去的第一个教室,还没进门铜铁味便扑鼻而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走进教室,四周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工具,长长的工作台沿墙排放,十几位学生正热火朝天地拿着榔头叮叮当当,这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一个铜碗。我们来到第二间教室,学生们有的正在锯木头,有的正在量尺寸、画线,有的正在和老师讨论,教室里摆放着学生的部分作业:木雕、立体柜子、抽屉等,学生的木工作业不用一颗铁钉。我们发现学生锯木头的方式很特别,代表团中的一名成员,兴之所至,为学生们表演了中国式锯木,赢得满堂喝彩。第三间教室特别安静,学生每人一个手摇纺车,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地上一堆绒毛编织成地毯,他们的身后是学生们亲手编织的地毯,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手工课,有三个目的:其一,华德福教育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即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双手的劳动创造,即塑造自己的组织器官,使人心灵手巧。其二,让学生们通过手工劳动,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其三,手工是艺术和生活的最高体现,手工课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手段,上手工课的过程其实是陶冶心灵的过程。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欢喜
等级:黑侠
 
  
第四节 学生们唱起的歌      然而他们的做法可能会遭到绝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拒绝。代表团中一位资深记者参观完后说:“我绝不会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来,学习打铁、编织、木工纯粹是浪费时间,对参加高考毫无用处。”现在的应试教育,分数是命根子是一切,家长灌输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如果教育的全部目的只是为谋生做准备的话,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华德福学校是教育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和学习生活,并非仅仅是学习谋生。   那么我愿意把女儿送到华德福学校吗?愿意!孩子身心灵整体健康远比考上大学重要;从生活中了解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才能让女儿找到一生的健康和幸福。   一位德国记者问我们参观华德福学校有什么想法。我回答:“我希望华德福教育理念也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同,并希望中国也有这样的华德福学校,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为之奋斗。”   临别时学生们唱起了他们的一首歌:   我站在大地上,向石头学习,   我遥望大海,向鱼儿学习,   我凝视天空,向鸟儿学习,   我生活在大自然中,向太阳学习。   它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华德福学校,而他们的歌声伴随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离开德国已经八个月了,每当看到女儿走向水泥构筑的小学校,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美的花园,美的教室,美的孩子。每当我看到她坐在书桌旁做着那做不完的作业,我就会想起记忆中的那个学校: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在春光下播种,在秋天收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到哪一天中国也能有华德福学校?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欢喜
等级:黑侠
 
  
第五节  饭前的感恩  日常生活中,吃饭是我们日复一日都要重复做的事,通常一家人坐好后,各人拿起筷子就吃。然而我观察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或者在一些传统文化里,吃饭另有一种仪式和含义。   大约5年前一位基督徒送我一本《赞美诗》,翻来翻去,我发现了一首《谢饭歌》,很简短,如下:   我们会食同心感谢,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上帝恩赐同胞血汗,   欢喜领受为人服役。   我把这首歌教给8岁的女儿,要求她每顿饭前唱一遍,虽然我们不是基督徒,但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国早有古诗云:“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仅有农民的辛劳,也有母亲的慈爱,上帝恩赐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恩赐,认真地唱这首歌会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会培养孩子享受食物的同时也要有甘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美国犹太教哲学家赫舍尔说:“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2000年8月,我去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住了两天,寺院里进餐的仪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女信徒,平日最爱说闲话,可是进了食堂,一个个十分虔诚,100多人听不到任何嘈杂声,我置身其中,周围肃静的氛围感染了我。当法师们排队从食堂正门进入时,全体起立,表示敬意。然后众人一起念经,早粥念:“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午斋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念完经,集中思想做“五观”,主要内容为斋饭来之不易,我今天认真修行了没有?吃饭不能贪图口福,维持生命,完成修行的目的即可。“五观”后才能开始吃饭。   在寺院,吃饭是一种修行,或敬拜佛祖的一种礼仪。明海法师向我解释,食物来自许多人的劳动,餐前仪式激发人们的恭敬心;食物还来自对其他生命的伤害,即使素食,也会伤害地里的昆虫和蔬菜、稻谷上的害虫,仪式也是为了感谢为我们牺牲的其他生命。   在泰国的一个禅宗学习中心,老师教导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做饭前三思。一思我为什么吃饭。我的身体需要能量,食物进入身体提供我们生存的能量。二思我能吃到饭很高兴。这世界上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我要珍惜这顿饭。三思食物从哪里来。想象一幅地图,大米来自泰国,小麦来自中国,牛肉来自美国……食物还来自于太阳、土地、水、大气,来自农民的辛勤耕种……我和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思后开始吃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8 8:59:00编辑过]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欢喜
等级:黑侠
 
  
第六节 华德福幼稚园 古代日本的阿伊诺人,把小米捣碎做成饼之后,家中的老人向饼祷告:“哦,谷神啊,我们向你礼拜……你滋养人们吧。我现在吃你。我礼拜你,感谢你。”祷告之后,才能拿起一块饼吃下。饭前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神明的感恩,在许多古老的民族中都能找到,而如今在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却难觅踪迹。   所幸在一本介绍鲁道夫丒斯坦纳教育的书中,我得知已有80年历史的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每日就餐前学生们唱道:   大地供我们种植,   太阳让花结果实。   感谢大地,感谢太阳,   我们真心地谢谢您。   然后大家一起祈祷:   面包由谷物做成,   谷物靠光而生长,   光在神的脸上闪闪发亮,   神的光芒,大地的果实,   请用光照亮我的心。   (选自《日本华德福幼稚园》,高桥弘子著,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鲁道夫丒斯坦纳是20世纪初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说:“人类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这不管是对形成身体养分的食物,或头脑中运作的知识,都是相同的道理。‘感谢’或‘敬畏’,是人类与外面世界取得关联的重要感情。”   我们已经久违了饭前的静默和感恩,早饭一家人急急忙忙吃完,赶去上学或上班,午饭各自在单位或学校用餐,晚饭一家人终于有时间平静地会食,又常常被电视中的动画片或新闻打扰,注意力全都集中于荧屏,这时血液集中到大脑皮层,影响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关神经中枢的刺激被抑制,感觉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又怎能生发一丝一毫的感恩之情?   更糟的是父母还常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带上饭桌,或者教训孩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不佳的时候,饭量减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续几天后,身体上的反应就出来了,无力、疲乏、虚弱。不愉快的情绪通过大脑影响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肠蠕动失调,食道、胃和肠的括约肌会强烈收缩。现代医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胃溃疡、神经性厌食、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和精神病等多种心身疾病,与人们忽视就餐时的心理卫生有关。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影子
等级:多属性
 
  
值得花时间细细读,慢慢品,用脑琢磨, 用心体味。 教育理念的被认可、被接纳、被实践是需要过程的,也许时间还不在短数。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影子
等级:多属性
 
 admin
等级:管理员
 
  
第七节 饭前的静思 饭前的静思和感恩,让我们把烦恼暂时放下,让宁静与喜悦充满我们的身心。伴随着这种仪式,我们回归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我们感悟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宇宙最高力量的赞美。赫舍尔认为:“感恩意识从我们一存在便给予了我们。它并不是从概念中产生的;在它被制定为概念或其内容被阐明以前,它就作为一种意识留在我们身上。它意味着承担任务,受到召唤,它体会到生活是获得,而不是索取。它的内容是为收到礼物而感激。它不只是一种生物学的授受关系……人如果不意识到自己蒙受了恩惠,就不会想到自己是人。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做人的本质特征。取消了它,就将泯灭人的特点。”   让我们也来和鲁道夫丒斯坦纳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吟咏:   亲切的农夫,谢谢您!   亲切的太阳,谢谢您!   亲切的雨,亲切的大地,   谢谢美味的米!   太阳的光芒,   大地的恩泽,   忘不了你们的恩赐。   (选自《日本华德福幼稚园》,高桥弘子著,台湾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0年10月17日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admin
等级:管理员
 
 欢喜
等级:黑侠
 
  
第八节   可爱的小姑娘路易斯 2003年上半年,我在英国爱默生(Emerson)学院学习华德福(Waldorf)教育,3月份我们有四周的实习时间,我向学校提出我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听课,直到八年级。我想看到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华德福学校是怎样安排课程和教学的。   距离爱默生学院最近的是麦克荷(MichaelHall)学校,这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华德福学校,已经有80年的历史。得知我的要求后,虽然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他们也同意了,只是让我自己去和每个年级的主课老师联系。因此几乎每到休息时间,我总要在教员休息室四处寻找第二天准备去听课的老师,几乎每位老师都很痛快:“没问题,欢迎你来。”   在四个星期的听课过程中,有一位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她叫路易丝,是四年级一班的学生。那天她坐在最后一排,离我很近,穿件绛紫色的衣服,白净的脸上有淡淡的雀斑。她引起我注意的第一件事情是她的背诵。韦斯特莱克(Westlake)老师让学生们一起背诵绕口令、儿歌,如一首诗里含有许多B音,以此练习语言的发音、节奏和语感。学生们的声音纯正、嘹亮,美妙极了,尤其是小个子的路易丝,悠扬顿挫,嗓音放得开,又非常投入,看上去她对诗歌的娴熟和喜爱超过了别的孩子。   韦斯特莱克老师安排了三周的时间让学生做关于动物的课题,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做课题。每位学生选一种动物,写出动物的居住环境、食物、天敌、生育等习性,研究这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最后创作关于这个动物的一首诗或一个故事。课题报告要求每页配上一幅动物的图画。今天分小组继续做课题,老师一组一组检查、指导。这已是课题进行的最后一周,学生们已经把课题报告写在草稿纸上,老师检查后才正式抄到作业本上。我发现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半个小时才抄写了几行,常和周围同学说闲话。老师顾得了这个组,就顾不了那个组。   而路易丝始终非常专注。她似乎有种绘画天分,我看见她拿着蜡笔在本子上画线涂色,一会儿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百灵鸟跃然而出。另一页上,一棵大树的树杈上静卧着一个鸟窝,里面有几只小雏鸟。整幅画从构图到色彩的搭配,怎么看都是恰到好处。她沉浸在自由的创作中,从中能看出老师曾经给她奠定的基础。我想怎样既能教学生一定的绘画技巧,又能保留和发挥孩子天性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被路易丝深深吸引住了,她还帮助同桌同学画猴子的眼睛,经她一画,猴子变得活灵活现。   数学课上,韦斯特莱克老师检查学生背12、13、14的倍数口诀,挨个请学生站起来背其中一个口诀。叫到路易丝,老师要她背14的倍数,她说她能背15的倍数,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背不出14的倍数,老师没有勉强她,说:“那你就背15的倍数吧。”即使是15的倍数,她背起来也显得比别的孩子吃力,常常停顿。   绘画时充满自信的路易丝,到了数学课上连4位数除以12都不会做。我看得出,这不是第一次学习4位数除以12,但她看着题目不知如何进行。我试着为她解释,比如4896除以12,12的多少倍数是48?她从12开始背:12、24、36、48,同时掰着手指:1个、2个、3个、4个。“是4倍!”“对了!在算式上把4写哪里?”……“应该写在这里。然后把48写在下面……”我能感觉到她在数学方面比较迟钝,学起来很困难,班上大部分学生做得比她快。但老师既不表扬谁,也不批评谁,当堂改作业,做错的当场改正。华德福学校小学阶段取消考试,也就不存在学习成绩的评价。   虽然路易丝数学很差,可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喜欢路易丝。她动作敏捷,面带笑容,性格开朗,她自信、快乐、无忧无虑,她还有一种女孩子的优雅。老师说她的母亲是法国人。在她的身上,觉察不到一丝一毫的数学阴影。   我突发奇想,如果路易丝是一位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某个学校上学,她会怎么样呢?她的数学这么差,考试肯定不及格,画画好有什么用?朗读好有什么用?即使语文考试不错,但数学不行,老师仍然会认为她是个差生,或落后生。同学会看不起她,功课下游的人在班级没有地位。还有她的父母肯定接受不了女儿数学差的现实,会不停地批评她、埋怨她:“你究竟怎么学的?脑子这么笨,数学又是不及格,你净给我们丢脸。”“你看看,小悦、琴琴、东东,哪个孩子的功课不比你好?你为什么就不如他们?”“喜欢画画有什么用?上重点学校、重点班,参加中考,和你的画画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浪费时间!”到了周末,父母会给她请来家教,或送她上补习班,至少也得关在家里学习数学。路易丝怎么样了?她整日闷闷不乐,脸上失去灿烂的笑容,她灰心丧气,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她的眼睛变得茫然,再也见不到往日的光泽。   下课了,我从遐想中醒过来,路易丝蹦蹦跳跳去户外玩耍。谢天谢地她是在英国的华德福学校上学。我相信,快乐的童年会为她的一生奠定健康的基础。但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路易丝这样的孩子,他们怎么办呢?
 
 
 
| 单帖管理 |  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欢喜
等级:黑侠
 
 欢喜
等级:黑侠
 
  
第九节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马上回答:“当然是100分,如果满分是150分,当然是150分,反正得满分就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刚到英国读书时,地区教育部门安排了一位中国人帮助她学习课堂英语,这位老师叫梁乔,在英国居住了将近10年。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我曾在电话里对她说:“我的女儿英语跟不上,可每天回到家,不是到外面散步,就是和邻居日本小女孩玩。新到一个语言环境,还得上新的课程,她怎么一点不努力?不着急?我说话,她听不进去,请你帮帮我,告诉她,回家多查字典,多背英语单词。”梁老师一听,立即说:“不行!不行!在英国从来不叫学生背单词,父母不叫他们背,学校也不要求,我可不能答应你。你这是中国式的教育,这里不兴。”我们在电话中争论了好一会儿,她怎么也不肯。我很失望,我认为天经地义地学英语应该背单词,却变成了中国特色,不符合英国国情。   离开英国前,梁老师邀请我带女儿去她家玩,我们谈起英国的教育。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她的小女儿放学回家不满地问她:“我的作文给你看过,你说挺好的。老师的评语也全是赞扬,可为什么只给我良?另一位同学的作文,老师的评语没有我的好,却得了优。”梁老师说:“我知道英国老师给的作业等级分数,不是仅根据这一次的作业,而是参考你以前的学习情况,即使你比另一位同学作文写得好,但没有达到老师的期待,或比起上一次反而退步,老师就不会给你优。而那位同学可能以前总是有许多拼写错误,这次却完全正确,相对他的过去就是一大进步,老师就会给他优。”   在爱默生学院教我们科学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在华德福学校,如果功课好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即使做得全对,可能只得C。另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做对了一半,但相对他上一次的作业,进步很大,而且作业态度认真,老师就会给他A。华德福教育坚信:“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很吃惊,生平第一次听到成绩是衡量每位学生相对自己的进步,而不是相对标准答案的正确程度。现在慢慢思索,我觉得这种评分或给等级的方式,确实有高明之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不同。不仅身材、长相、声音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还有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比如我擅长数理化,你擅长文学写作,他擅长音乐,另一个人做一手好菜——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其次,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才能都重要,不分主次、贵贱。如果一个人音乐才华出色,他可以成为音乐家,或当音乐老师等;如果绘画才能出众,他可以成为画家,或做工业设计等;如果一个人在烹饪上有才华,他能做一名优秀的厨师。我知道一位外国医生,他的孩子成为一名清洁工,他说孩子喜欢就行。能做好清洁工作也是一种才能,不信,你可以试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   最后,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不同才华的人,各行各业才兴旺发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如果所有的人都当科学家,没有音乐、绘画,没有人做厨师、当清洁工,这个世界将不堪居住。   如果我们同意这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而目前的评分和考试制度恰恰是这样的一把尺子,数学、语文、英语能考90分以上的就是好学生,不及格的学生就是落后生。其实“落后生”具备的某些才华是好学生没有的,但他们的才华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被完全忽略。
 
 
 
该文来源于ETPARK外星人公园儿童网站,原文链接:http://www.etpark.cc/Club/dispbbs.asp?boardid=4&id=10&page=0&st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