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 聚焦风险飞:《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3:57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十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8    更新时间:2008-9-19

 

55刘驾     《牧童》(147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作者简介】

刘驾:字司南,江东人。登大中进士第,官国子博士。诗一卷。

 

56刘长卿     古诗四首

【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等。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辩》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56·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82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文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犬吠:狗叫。

(4)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诗文解释】天快黑了,青山显得更加模糊遥远,天气寒冷,山中破旧的茅屋越发显得冷清萧条。柴门外面传来一阵狗叫声,原来是茅屋的主人顶着漫天的风雪回家来了。

【诗文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56·2、《送灵澈》(115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诗文注释】(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与刘长卿、皎然友善。

(2)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3)荷(hè):背。

【诗文解释】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诗文赏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灵澈的深情厚意,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意境如画。

 

56·3、《弹琴》(116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注释】(1泠泠(líng):指琴声清幽。  (2)七弦:指琴,古琴有七弦。

(3)       风寒:用风入松林比喻琴声的凄清。

【诗文赏析】《弹琴》借咏弹琴感伤世无知音,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幽怨情怀。

 

56·4、《长沙过贾谊宅》(167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文注释】(1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2)栖迟:淹留。 

(3)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4)文:指汉文帝。

(5)吊岂知:贾谊出为长沙王太傅,经湘水时曾作《吊屈原赋》,凭吊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亦兼寄自伤之情。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南巴,途经长沙时所作。诗借凭吊贾谊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贾谊因谗被贬,作者遭遇也一样。所以为贾谊的遭遇而痛惜,而愤慨,而感叹,而哀怜,也就是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积和悲愤。全诗吊古伤今、怀人抒怀,意境悲凉,真挚感人。

 

57刘禹锡     古诗七首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

【作者趣事】

刘禹锡怒写《陋室铭》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午),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斐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问三厅之房。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青水秀。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了—篇短文《陋室铭》,并清人碑刻立于门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全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于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有识之士曾云:如果刘禹锡官运亨通,一直在朝廷为官,身居殿堂,他能写出《陋室铭》这样传诵千古的佳作吗?

 

57·1、《竹枝词》(98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注释】(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57·2、《秋风引》(111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诗文注释】(1引:古代歌曲样式。   (2)萧萧:风吹叶落的声音。

(3)       孤客:孤独的旅客。 

【诗文解释】秋风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 ,落叶萧萧而下,送走了南归的大雁。清晨秋风吹拂庭院树木的时候,孤寂的影子最先听到秋的动静。

【诗文赏析】诗人紧扣住秋风下笔,借助景物抒情,充分表现了漂泊的愁苦和思念故乡的感情。

 

57·3、《浪淘沙》(152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波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文注释】(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3)天涯:天边。

(4)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5)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诗文解释】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诗文赏析】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57·4、《乌衣巷》(155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文注释】(1)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沧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寻常:平常、普通。

【诗文解释】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和野花,乌衣巷口夕阳西下。这是当年显赫一时的王导和谢安府上的燕子,如今已经飞进寻常的百姓家了。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今天乌衣巷口荒凉和冷落的情景的描绘,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辉煌和繁荣。

 

57·5、《西塞山怀古》(195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注释】(1)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西部要塞。

(2)王濬:西晋益州刺史。灭吴之战的主要功臣。益州:晋时郡治在今四川成都。

(3)金陵:今江苏南京。三国时为吴之国都。

(4)千寻:极言其长。古八尺为寻。国曾以铁锁链拦江,阻止晋船东下,被晋人用火烧熔。

(5)降幡:表投降的旗。石头:即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附近。

(6)四海为家:指天下一统。 

【诗文赏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从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途径西塞山,感于时事,写了这首诗。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的浩大声势。后四句总结历史经验,借古讽今,从孙皓以及后来的宋、齐、梁、陈也都相继覆亡的历史说明,地形不足恃,“王气”不足凭。结尾以旧时遗留下来的营垒荒凉残破的景象,来警告当世拥兵自重,凭险割据的藩镇。全诗富于哲理并且充溢着一种苍茫的历史感。

 

57·6、《望洞庭》(213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5)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6)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文解释】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文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57·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73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文注释】(1)巴山楚水:作者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涯中,多次迁徙,先后做过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县一带)、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等地的地方官。夔州秦汉时属巴郡,郎州战国时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此以“巴山楚水”概指贬谪过的地方。

(2)二十三年:诗人从唐宪宗永贞元年(805)贬连州刺史出京后,到宝历二年冬,共历二十二个年头。预计回到京城时,已跨进第二十三个年头,故称二十三年。
(3)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吸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闻笛赋即指此。

(4)烂柯人:指王质。《述异记》载: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他在一旁看棋到终局,发觉手里的斧柄已朽烂了。下山回到家里,才知已过百年,同辈的人都已死尽。
(5)“沉舟”二句: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语。诗人用这两句回答他,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批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新陈代谢继续下去的。与白居易的诗相比,显出胸襟的差异。
(6)长:增长,振作。
【诗文解释】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怀念故人,徙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今日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

【诗文赏析】这是他贬官二十多年后回乡的深沉感叹。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荣。自然界的平凡现象中,暗示着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更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衰老颓唐。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神妙”。“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之”(《刘白唱和集解》),也正是赞美他深刻的艺术概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