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多肉如何浇水:王亚欣:警惕夸大教育投入的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2:02

王亚欣:警惕夸大教育投入的困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9日08:14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 本报评论员 王亚欣

  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0年,当地的财政收入仅为3000多万元。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把四成左右的财政收入花在教育上,在贫困地区率先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

  贫困县办“富”教育,消息一出就受到全国瞩目。宁陕县在教育投资上的“大手笔”,有其特殊性。地广人稀的地域特点,相对宽松的GDP考核压力,主政官员多为教师出身,尊师重教的地方传统等,使“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点在当地得以贯彻。

  可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敢于拿出财政收入的四成左右投入到教育,依旧显现了相当的魄力和决心。现任宁陕县县长邹成燕曾称,地方穷,并不代表就应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关键在于有没有想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传统上对教育投入的困难陈述应客观评估。

  早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颁发后,引起了官方和民间对义务教育年限的讨论,近期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中央信号明确,即地方要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必须指出,一些地方没有因此加快教育投入的步伐,而是等待和观望,财力不足、现实有制约往往作为教育发展的软肋被反复提及。形成对照的是,也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比如陕西,已经有吴起、神木、府谷、宁陕四个县先后推行了15年免费教育,珠海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12年免费教育,厦门市试行将义务教育向学前一年延伸,深圳将探索实施15年义务教育等。

  两者行事的差异,并非简单取决于各地财力的多寡,更多是源于执政思路的差别。早在1993年决策者就将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GDP的4%作为目标,这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各地却依旧将“国情特殊”、“地情特殊”、“财力不足”作为教育投入停滞的挡箭牌,当初预设的目标没有达到。教育投入大、见效周期长的问题,也使得一些地方不管财政状况如何,也乐于夸大困难。

  教育并非是产业化中的一环,无法立即算出投资回报率。但教育有特殊性,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家庭而言,教育承载着未来和希望。教育投入也不是国家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的事务,它是国家应尽的责任,也是对公众受教育权利的保障。这是基本的指向,不能因财力多寡而左右。

  最近发生的甘肃校车悲剧,也引起了我们对教育投入的反思。有人算过一笔账,假如平均每个县200辆校车,以每辆10万-20万元计,花费大概在2000万元-4000万元,全国1600多个县,总费用在320亿-640亿元之间。这笔花费与政府某些领域几百亿上千亿的花费相比,只需省出一半或略多。

  困难需要正视,但困难不能被夸大,更不能成为懒政的借口。只要下决心,总会找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