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张远志的杀人案:粟裕:可称天纵之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28:38
粟裕:可称天纵之才(2009-03-06 22:57:37) 标签:华东野战军 军事 粟裕 无冕元帅 文化 徐向前 刘伯承 毛泽东  分类:军史专著:无冕元帅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再登新浪首页                         粟裕:可称天纵之才
          
    粟裕为什么得罪了三个元帅和好几个下级?最后毛泽东也非常忌讳他。就是因为他指挥做战的能力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同样可称为军事家的(包括大部分元帅)的想象,完成了对别人来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或者说对大部分军事指挥者,包括毛泽东本人来说,如果不是事后铁一般的事实,都无法想信粟裕大将就这样将这个事情做完了。而且完美之极。
    这对于同时铁血中冲杀出来的其它军事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
    因此就觉得无法同此人交流,不自觉将粟裕在军事中的诡诈引入到工作去,但粟裕这个人恰恰是军中之君子,不做自辨又委曲求全,同时天生又不是任何圈子中的人,因此为众人所伤。
    就是毛泽东也为此人超常的军事天才却又全无任何奴性,一方面在对敌军事指挥上极阴狠极诡诈,另一方面在党内人事上又顺其自然恬淡平和,
    也搞不明白天下何以有这种魔力与纯洁能融于一身的人物?
    大真还是大伪?最后毛泽东对粟裕的判断也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把握。干脆就顺着彭聂等人,省得自己再尽心机琢磨这个人了。
          
    其实粟裕这个人相当聪明,从其两让华东主帅再让元帅上就能瞧出来。
    实际上粟裕可能对自己的政治能力有相当客观的理解,所以才会有这种一方面军事上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在政治上一向是以退为自守的举措。
    以至于到最后连争辨的机会都放弃了。这就更让在党内以斗争斗争再斗争为信条的其他元老所无法理解。
    但就境界而言,粟裕大将同王震之类岂止是天壤之别?
    另外,不要忘记了粟裕的少数民族身份,这种天生的血液,让同为军事天才,林成了林这样的人,粟裕成了粟裕这样的人。
    粟裕因为其少数民族血统,因此才会有超出常人的想象力,也因为其少数民族血统,同样也有面对以汉人为主的复杂传统文化的天生畏惧。 
    其实粟裕这个人,是在任何时侯任何地方有百利而无害的天才。
    其有着一种超了时代的天生的现代性,一种对于人的纯洁完美的天生的内在追求。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毛泽东的赏识,最后在当时相对干净的共产党中发挥了他的天才的历史性的作用。
    不幸的是,他的内心中对于政治斗争的厌恶和对自己天性中的天生的内在追求,让其时时想跳出种种漩涡,最后还是莫名其妙被卷了进去。
    如果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可能就会对粟裕裕对中国文化(少数民族)的另一方面有更深的理解。
    这是一种梦幻,一种激情,一种天真,一种天才,是血流成河同时又是淡淡的忧伤。
    是心坚如铁同时又是脆如芦苇。
    因此才会有粟裕在军事上如霍去病一样天才的无法让人相信的胜利,另一方面也有粟裕完全可当仁不让之时一让再让三让。
    何也?或许粟裕自己明白,他的这种军事天才是一种在相对纯洁环境下才能发挥自己最大效力的天才,如果让其一旦分心去搞政治或勾心斗角,他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最大天才。
    这一点,粟裕在华东和林在东北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粟裕为了成就他自己的天才,为了逃脱出党内天生的或政治中天生的烦恼,就不惜一让再让。到了评功之时,又何妨再让?
    瞧过粟裕裕照相的人,如何能说这个人是伪君子?瞧瞧这个人的笑容。
    这个人完全是军人中的莫扎特而已。
          
    粟裕功勋卓著却又做战阴狠有伤天和,所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之时,毛泽东拉上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拉上粟裕裕,成为培土的第三人。是一种褒奖也是一种关切关心。
          
    从来英雄多寂寞,说得好,但这种寂寞对一位置如粟裕这样纯粹的军人来讲,在建国后相对和平没有大战的环境中,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寂寞。
    想起林的绝望的死亡之火,想起其它庸碌之人争争吵吵中最后步上不属于自己的光辉的坛位,粟裕裕是纯粹的英雄,干净的寂寞。
    熟悉三四十年代党内斗争历史的人都应了解,党内斗争在战争年代在自己的生死存亡之际也是从不放松的,是相当残酷的。
    能从敌人枪口下和自己人的枪口下生存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也是深明其残酷性并经受考验的,从这一点上说,粟裕的老上级陈毅同他相比,就要高一个数量级,就如同粟裕在军事上比陈毅高一个数量级一样。不是说这些共产党人不好,而是说,能走过来的人自然不是凡人,再好的人必然都有随时砍别人头颅的心理准备。
    粟裕由于第一出身低微,没有如林一样过早地脱颖而出。就是过早地脱颖而出林元帅,在政治上又被毛泽东盯住了多少次?否则何以有让他去当抗大校长的事情?
    第二粟裕没有参加长征,错过多少次与毛泽东并肩而立共渡生死洗礼的机会?没有考验如何让人放心?邓什么也没有做,就是跟着走了一遍,这是他对自己在长征的总结,但亲密度却完全不同。更不要提叶这种关键时刻的关键表现了。
    第三粟裕脱离中枢视线后,一直是在远方艰难自保,事后在新四军,不幸的是这个新四军是距离中央最远的一支部队,不是完全地理上,是心理上。粟裕以至于连延安整风都没有参加过,一方面说明他长期地位低沉,一方面说明他延续了自己人生轨迹中一直远走政治的习惯性。但由于其为人相当的好,也还没有在是非漩涡中被各种原因消耗掉,这实在是共产党的大幸运。也是他自己的大幸运。否则,如果粟裕裕更早被提拔一些,恐怕也逃避不出叶挺项英高敬亭等类似的悲剧。
    另外瞧瞧他的上级,除了陈毅还能被称为圆滑有肚量的人,其余的人,大多事后死的死,困的困,粟裕裕能走过这一时期,真是如同许世友李先念他们等走出红四军阴影一样,相当的不容易。
    第四,如上所述,所以粟裕裕本人在党内政治上,在心理上,才有可能保存了一块少有的自留地,才能终日在阴影下生活,但却真的不明白其实党内的阴影要比你粟裕裕所理解和感受的大的多。
    因此,粟裕裕之军事指挥,是一种最年轻的最有冒险精神,最有活力,最没有被其它阴暗所影响的的指挥艺术,最不计后果和个人得失,心无旁鹜,目中无人,是不可复制的。类似于一种诗歌艺术。而不是刘伯承的韩愈式的艰苦深思熟虑的文章。
    所以也只有粟裕林敢于对毛泽东的命令提出反建议,了只有粟裕林敢于在请示毛泽东没有批复前,下达执行自己的命令。想当年彭大元帅搞了个百团大战后在延安被操了四十天娘,事后谁还敢这样干?聂荣臻孤身挺入华北平原,越搞越大。到解放战争中让傅作义打得个落花流水,难道说是因为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傅何以此次胜出,除了其本身修养,其本不是蒋的嫡细也不完全是阎的走卒,其自主性可以说其胜因之一。但其一旦进了北京,重目之下,也就难逃失败之命运。
    也只有粟裕裕敢于想出别人不敢想的设想,也只有粟裕裕能敢于谋划一口气结束江北敌人。
    因此,在党内诸雄必然为被政治所累,越发谨小慎微,也就越发分心,越发影响自己的军事创造力的时侯。也就只有粟裕裕年轻单纯的心态,才能真正发挥出灿烂的光芒来。
    同样,徐向前长时间休息,一旦出手山西,也让毛泽东惊叹,不明白徐的大胜是如何来的。
    可见,GCD中到底有多少人才?或者说GMD中同样有多少人才?有多少英才为他人所累?
    在我们高赞领袖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是否同样也要思索,真正的功勋到底是建立在何处?还有多少天才被浪费和没有得到发力的机会?
    就是毛泽东本人,可能也相当明白这一点,所以无论在东北还是在华东,一旦发现林粟裕被闲人掣肘,影响了他们天才的发挥,立即给予他们超常的权力。何以敢给?必然是明白,除了军事指挥权限,其它权力你给这两位天才,除了做战,他们何曾沾沾自喜紧握不放?一向是弃置于一旁。再不敢给,如何能说是英明?
     同样我们应当想到的是: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英雄的路途上,又有多少陷井?
    所谓的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品字型的事后总结和大吃特吹。当初如果不是刘伯承在指挥,谁敢说不是第二个西路军?何以就一定又是这支部队去做最艰险最困难的引敌远去的工作?所谓中原逐鹿,三支大军不在中原相合作,却远走他乡。到底是妙棋还是臭棋?只道是淮海之时,刘才以10万之军与粟裕相配合,再次中原逐鹿。何必当初?
    就如同何以当年命令粟裕裕部渡江南下开设战场一样?一江分隔南北,孤军深入,这不是明摆着送死?
    给了徐向前一前乱七八糟的地方部队,让其回家乡去打老西子,如果不是徐之天才,也必然是名誉扫地。
    毛泽东之做为领袖,被戴上最光辉军事家的帽子,仅仅是因为他这样做却没有失败。
    而他之所以没有失败,不是他的英明伟大,是因为他的下属中尽管都是有随时砍别人头颅的心理准备的人,但这些人以他们做为一个最优秀的人的品质,不计得失荣辱,最大可能地奉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