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密道配方:米开朗基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1:47:50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 ~ 1564﹞

米開朗基羅是義大利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他的藝術創作在人文主義思想支配下,加上受薩伏那羅拉〔Savonrola﹞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以現實主義方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奮鬥的精神。
他曾說,他繪畫時「不是用手,而是用腦」。他譏笑風景畫「只適用於修道士及一些缺乏真正和諧音樂感的紳士。」他以另一項原則─對男性美的崇拜─來反映他的柏拉圖主義思想,並肯定人是依上帝的形象來創造的。
米開朗基羅在中年時所創作的《大衛》﹝David﹞雕像,被認為是象徵為正義而奮鬥的力量。他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800 方米的天花板上,連續工作 4 年,獨力完成了《創世紀》﹝Genesis﹞的巨型天頂畫。晚年所作梅迪西陵墓雕像《晨》﹝Night﹞、《暮》﹝Twilight﹞、《晝》﹝Dawn﹞、《夜》﹝Night﹞等。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顯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動與意志的矛盾。他的重要作品尚有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雕塑《摩西》及《奴隸》等。建築設計有聖彼得大教堂拱頂 ﹝The doom of Saint Peter's Basilica﹞和康比托利歐廣場 ﹝Piazza del Campidoglio﹞行政建築群等,並有詩集傳世。
米開朗基羅的建築作品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
【繪畫作品選粹】
作   品
基  本  資  料
解 說

多尼圓形畫 ﹝The Doni Tondo﹞
1503 ~ 1504 年
蛋彩?畫板,圓形畫,直徑 120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
1508 ~ 1512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1300 x360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大洪水﹝The Deluge﹞
1508 ~ 1509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德耳菲女先知﹝The Delphic Sibyl﹞
1509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50 x 38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原罪與逐出樂園
﹝The Fall and The Expulsion from Paradise﹞
1509 ~ 1510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創造亞當﹝The Creation of Adam﹞
1510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280 x 57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利比亞女先知﹝The Libyan Sibyl﹞
l511 年
壁畫,拱頂裝飾畫,395 x 38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
1534 ~ 1541 年
濕壁畫, 1370 x 122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聖彼得受釘刑﹝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1545 ~ 1550 年
濕壁畫, 625 x 662 公分
保利納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米开朗基罗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搜索
Michelangelo

本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出生1475年3月6日
意大利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
逝世1564年2月18日 (88岁)
国籍意大利人
领域绘画、雕刻
代表作 《大卫像》、《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语: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米开朗琪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美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目录
[隐藏]
1 早年生平
2 作品
3 最后遗作
4 参看
5 注释
6 外部链接
[编辑] 早年生平

位于佛罗伦萨圣十字大殿内的米开朗琪罗墓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们家族有几世代在佛罗伦斯是小规模的银行,但他的父亲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并没有成功的经营下去,而后便任职临时政职。在米开郎基罗初生之时,他为卡布里斯小镇的司法管理员和奎奇市的行政长官。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亲据说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后裔,这个传言大概是假的,但米开朗基罗对此深信不疑。而在米开朗基罗出生的几个月后,全家人搬回到佛罗伦斯,他也在这被养育长大。过了一些年岁,在他久病以及母亲过逝之后,他搬与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名为Settignano的镇上。在那里他父亲拥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矿场以及一座小农场。
米开朗基罗曾有一次对艺术家传记写作者乔尔乔·瓦萨里说道:“如果我有着一些优点,那是因为我出生在你的国家阿雷佐奇妙的气氛下,和我的奶妈一起,并学会了熟练的运用槌子和凿子将我所描绘的图刻下。”当米开朗基罗还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在佛罗伦斯的人道主义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边学习文法。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显然地表现出对上学的无趣,而宁愿去教堂临摹绘画并且寻找画家同伴。后来米开朗基罗在画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门下学习,他的父亲极力说服 Ghirlandaio 付钱给还是1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当时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罗伦斯的统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荐他两位最佳的学生,Ghirlandaio 便介绍了米开朗基罗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间米开朗基罗去他父亲的学校,并受到许多前人的影响,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艺术上的构想。跟着在那年纪他那柏拉图式的观点,同时他也开始感受到性别的差异。在这时期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几位文学巨擘,像是米兰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和骑士的斗争,后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议的题材发挥,并受到佛罗伦斯市长洛伦佐·德·美第奇的委任。
[编辑] 作品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1501年至1504年,展示于意大利佛罗伦斯学院艺廊

圣多明尼克像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恸子像(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内)

埋葬(The Entombment),1500年至1501年,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圣母画像(The Manchester Madonna),1495年,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创造亚当(Creation of Adam),1508年—1512年,收藏于梵谛冈西丝汀教堂

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1534年—1541年,收藏于梵谛冈西丝汀教堂

圣家庭与圣约翰(Tondo Doni),1505年—1507年,收藏于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

利比亚女先知(The Libyan Sibyl),1508年—1512年,收藏于梵谛冈西丝汀教堂

大洪水(The Flood),1508年—1512年,收藏于梵谛冈西丝汀教堂
[编辑] 最后遗作
梵蒂冈官方报章《罗马观察家报》2007年12月6日报道,教廷在圣伯多禄大教堂一间办公室内,找到可能是著名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最后遗作,估计是他死前一年为兴建圣伯多禄大教堂所画的一份草图。[1]
[编辑] 参看
画家列表
[编辑] 注释
^米开朗基罗最后遗作曝光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米开朗基罗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in the "A World History of Art"
Michelangelo in the "Vatican Secret Archives"
Michelangelo's Florence
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绘有天空图案的壁画。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又称朱理二世)为了纪念叔父西克斯图斯四世,命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穹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于1508年5月开始设计创作此壁画,并命名为《创世纪》,壁画于1512年10月31日最终完成。此幅穹顶画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在拱顶上按照它的长矩形(全长40米,宽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个画面,分别描绘《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诺亚祭献》、《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主题。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
在创作了《创世纪》30年后,米开朗基罗受命教皇保罗三世,创作了取材于新约圣经《启示录》的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描绘世界末日來到時,基督再来,并亲自审判世间善恶。画中基督被圣徒环绕,挥手之际,最后的审判开始,一切人的善恶将被裁定,灵魂按其命运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獄。这种两极的世界,在壁画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个个故事。《最后的审判》佔满了西斯廷礼拜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描绘有400多个人物。1538年米开朗琪罗又开始绘制《最后的审判》,经过6年的时间,这幅绘在祭坛后面山墙之上的巨幅终于完成。壁画高70米,宽10米,是世界上最复杂和最大型的。画面从上至下分四层:第一层左右两角是一簇簇天神,携带条梯,十字架,铁钉,长矛,皮鞭等刑具;第二层是袒胸露体的耶稣,他站立在云端,高举着右手,似乎在作出最后的判决,特别是右后的圣母玛利亚,两手似在接头巾,似乎在掩盖着她对“世界末日”来临的震惊;第三层是一簇天神吹响号角,末日审判开始了:第四层分左右两组人群:左边的人群徐徐上升飞向天堂,这里有但丁及其同时代的伟大人物;右边的人群纷纷下降投入地狱,其中隐约可见作恶多端的尾亚拉斯三世教皇,青蛇缠身,双耳已变为驴耳的法官朱诺。这里抒发了米开朗琪罗强烈的爱憎感情。壁画层次清晰,纷而不乱,200多个千姿百态的裸体人像,在天堂与地狱,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希望与幻灭的瞬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乌云翻滚,电闪雷鸣,明暗交迭,瞬息万变,似乎能听到那凄厉的呼声与呐喊的吼声。整幅画笔触豪放悲愤,气势撼人。《最后的审判》这幅气势磅礴的大构图,体现了米开朗基罗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用正义来惩罚一切邪恶“末日”意味着人类悲剧的总崩溃,所有这些形象尽管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定的社会阶层,大体上仍未违背宗教公式的模子。艺术家以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像来表现,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去面对上帝,这又一次证实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义。米开朗基罗的原则是,执行艺术主要任务的道路是人体,因为他们最能体现人的品质。
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拥有了米开朗基罗最有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