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姐女友徐茜: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尊重释迦教法之翻译佛经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1:54

尊重释迦教法之翻译佛经制度

唐代译经制度
唐代的规制,关于职位都设有九位,各各分掌特殊的任务,其组织是非常完备的。

(1)译主︰赍贝叶之三藏,以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这是翻译事业的中心人物,宣读贝叶经典原本,并讲解其意义者。

(2)笔受︰必能通华梵,学综空有,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谓之缀文。这是将梵语意义写成汉文者。人员多时有好几名。
(3)度语︰译语之后,亦名传语。这是舌人的任务。有时译主不懂华言,即由度语者将其讲述的外国语意义译成汉语。例如罽宾的般若译《四十华严》时,是由洛阳的广济担任译语的。但译主若为华人,或外国人而精通汉语者,则无用之必要。如玄奘、义净、罗什,皆未用度语。
(4)证梵本︰求其量果,密能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立证梵义,证禅义。这是检核所翻译的语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语意义的工作,必精通梵汉两语者始胜任。
(5)润文︰员数无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这是润饰译文的工作。因为翻译如仅能正确传其真意,尚未能称为完全。必其译文成为典雅庄丽的妙文,才能使读者爱赏。所以任此职者,必善于修辞属文之士。
(6)证义︰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这是调查经典内容,审定其意义有无错误的工作,此职亦常以多数人充之。
(7)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物生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这是当译业开始,举行宗教仪式时,担任梵呗讽诵,赞叹三宝的职务,依此以整肃译场人员的威仪,并启发护法的善心。说来似为一种佛教音乐队。
(8)校勘︰校勘已翻译成之译文,以期完璧。是一种所谓校阅的工作。
(9)监护大使︰这是翻译成后,经过净书,担任监阅的职务,常由朝廷高官充任。这种翻译,纯为一种官业,如现在常见的经典,于译号之处置有‘奉诏译’的文字,都是官业的证明。

宋代译经制度

宋代译经院的规模,比较唐代还要完备。九位名义与其任务,以供读者的参考︰
‘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槃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译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有了唐宋这样完备的译经制度,汉译经典才能在人文史上永放灿烂的光明。也唯有这样周密的用意才能成立千古不磨的汉译大藏经。回顾今日翻译事业的简陋贫弱,真有天渊之隔。

佛教译经规则

关于译经的规则,古代也有很严格的规定。近来翻译的标准,所谓信达雅,在译经时代早已发明过了。翻译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前姚秦时代,罗什论佛经的翻译说︰‘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这实在是翻译巨擘罗什曾经尝过甘苦的知言。在译经史上定下方法和规则的,有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八备十条’、玄奘的‘五种不翻’、赞宁的‘新意六例’。玆分别介绍如次。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第一,说梵文和汉文,其文体字句是完全颠倒的,要把它顺从译汉,不能不使其文体颠倒,这就失去梵文的原型了。第二,梵文多带组织的推理的性质,而汉文,却重在文学的修辞,因此要拿组织的东西作为文学的表现,势必失去原型。第三,梵文的叙事叮咛,反覆周到。特别于赞叹吟咏之处,再三再四反覆,不嫌其烦;而汉文却以率直简洁为主,常有任意切断其冗长而缩短的习惯,以此而译梵文,自然要失掉原型了。第四,梵语一字含有多义,而任何一义都是正确的。而汉语单词却不能一一表现,如一省略,也要失去原型的。第五,梵文于一叙事,常一再重述前辞,加以铺张叙述,若把它作为单一叙事而翻译,则有失其原型。这一点,梁任公先生的《翻译文学与佛典》曾详细地叙及。

三不易︰第一,佛陀说法,是以三达(即通达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之义)之心,演畅古雅渊博的思想的,要把它改头换面而移入于时代的新思想,实在不是容易的事。第二,翻译千年往古的佛陀微妙的言说,把它看作今日世俗的事情,既已抹杀宗教的权威,而译者亦易陷于错误。要懂得如此的深意从事翻译,是至不容易的。第三,佛灭不久,阿难诵出佛陀遗言时,摩诃迦叶令五百圣者,慎重讨论,兢兢期无遗憾。而今去佛已远,翻译者多以浅近凡虑,任意评量,实在大胆妄为。如此而欲表现佛说的真意,实在不是容易的。

彦琮的‘八备十条’

凡要参与翻译的人,须要具备八项资格,又当翻译的时候,有十条应注意的事项。本出于彦琮的《辩正论》,而引载于《续高僧传》第二的。玆录如下︰
‘粗开说例则有十条,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所备者八,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融虚,不好专执,其备五也。沈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墬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八者备矣,方是得人。’

佛教译经方法

以上大略介绍了历代译经诸大家所定翻译的规则。以下想稍微检讨一下他们译经的方法。

关于佛教译经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大概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可以称为略抄式的翻译方法。在古代经录中,已举出许多所谓抄《华严经》,或抄《维摩经》的部类。这有将已译的经典择要抄录而成的,也有在翻译的时候,略抄原典的重要部分而成的。其最模范的代表作是《四十二章经》。关于这部经典,《开元释教录》也这样说︰‘旧录云︰此经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孝经十八章云云’,在原始译经时代,这种经典必定有若干存在的。

第二种,可以称为整文式。这是重译一种已经译过的经典所采用的方法。重译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那原典尚保有一些未传的特点,或不满于前译经典的译语的。然而其中的某一部分,前译的文字被认为已经妥善,依照抄袭前译也有的。如《添品妙法莲华经》,就是一字一句不改的抄袭罗什的所译,而《四十华严》大体也是袭用《八十华严》的,这是一个例子。

第三种,可以称为撰述式。在经录中,我们可以发见被称为疑似经或疑伪经的许多经典。这些经典看来像从原文译出的,其实是从译者的脑中产生的。不过无论他的制作如何巧妙,总可有什么地方露出了马脚,这些可以叫做撰述的经典。

第四种,可以称为对译式。这是普通的翻译方法,没有说明的必要。大多数的经典都是依此方法成立的。成为问题的,只是这种翻译,是应逐语直译呢?还是应达意译呢?后者着重表现原文的意义,而不拘泥于辞句的末节。对于原意的表现如果无所增益,反而觉得有妨害的语句,于必要时常不吝惜地弃而不顾。以完成其原意的通畅,译家巨擘罗什最能代表这种态度。如《阿弥陀经》梵文形容极乐庄严之中,八功德水洋洋的状态。有‘八功德水,充满齐岸,鸦亦可饮’的原意,此种水满的形容词,在梵文为常套语。将‘鸦亦可饮’这种形容词译于外国语是不适切的。罗什单把它译为‘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可以说是达意的译法。

其次,就第二的逐语直译的态度来说,以原文的意义为主是应无异议的,但若忽视辞句的完整,也不能表现原文的真意义。如果但求原文的意义通畅,割爱辞句,结果也不是忠实于原意的态度。对于辞句的微末能以细心的注意而译出,则原意自然不能不显出了。要之为求意义畅达而不顾辞句是不行的,但若为辞句所害而难充分表现原意时,应该以注释明之。如果是寻常的一个故事,或平易简征文书,辞句虽被牺牲一些也不致有什么大的错误,但在那深远幽微的教义上,有时一毫之差常有千里的悬隔。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辞句的琐细若不特别注意译出,自不能尽翻译的职责。代表这种态度的是玄奘法师。在他以前,中国虽已译了许多经典,但从来那些微妙的教理只是达意的翻译,未能充分地诠显,在他是感到遗憾的。如俱舍唯识从来的翻译他便不满。他之所以排除万难踏上十万里程的动机,也可以说全在求真的一念。他在印度经过十七年,终于无恙地踏上故国的土地。所以他所译的经典,辞句非常的忠实。他是中国译经事业上划时代的伟人,在他以前的翻译叫旧译,他所译的叫做新译。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35389&extra=page%3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