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怀孕婆婆该照顾吗:“育人”先“育心 ——关爱、对待、教育、惩戒“问题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03:52

一、 关爱“问题学生”

   教育,这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又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无疑,教育是一项需要爱的事业。爱,需要细心的观察。爱,还需要宽容和理解。爱,更需要智慧。爱,还需要无私的关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未成年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实在是情理中的事,中小学生在校打打闹闹,违犯校风校纪,不完成作业等事情都非常正常,相反低年级的学生在家中或学校中不愿“动”,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生病,更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怎样才能对“问题学生”产生爱的感情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理解学生。教育家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有个人特点的、有自己志向的、自己智慧的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家长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另一方面家长教师要学会“心理置换”,即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意味着家长教师在面对差生和学生缺点的时,要用“心理置换”想一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是也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想来,就会理解犯错误学生的心情,才会考虑选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去教育学生为好。

   要想使受教育者获得阳光,教育者内心要充满阳光,教师家长关爱学生,首先教师家长要充满爱心。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爱,比父母对子女的爱更有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肯定,当作别人评价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被老师爱着学生,由于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而往往变得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差生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个班级来说,抛弃一个差生,可能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毁了家长的全部心血。作为一名教师或家长,爱学生要爱他的全部,也包括他的缺点,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在对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

     二、 换一种眼光对待“问题学生”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达尔文经常遭到父亲的呵斥,老师和长辈们都认为他资质平庸,愚笨无为。

  用未来的眼光期待学生。我们应该睁大眼睛看学生的优点,眯着眼睛看学生的缺点。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家长老师帮助下都能获得成功,要树立大成功是成功,小成功也是成功的理念,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只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观赏而已;孩子都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鲜花,只是花开的时间不同而已;都是生长在肥沃大地的禾苗,只是收获的季节不同而已。未来的眼光是期待的眼光,老师给学生一株花苗,他会给你一座美丽的花园;老师给学生一粒种子,他会给你一个金色的秋天;老师给学生一片阳光,他会给你一个灿烂的春天。

   用关爱的眼光呵护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用充满浓浓爱意的眼光去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一句赏识的评价,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声轻微的夸奖,一丝会心的微笑,一个赞美的动作,都会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回忆”。在家庭学校营造民主平等的关系,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然而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心里,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是那样的纯洁、天真、可爱、聪明,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呵护、鼓励、肯定。

    三、教育“问题学生”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不要轻易“请”家长来学校;二不要轻易“请”学生进办公室进行“集体教育”;三不要轻易“请”学生进政教处或保卫科。

正确解决问题学生的方法一要家访,好处在于找到家里去的老师是客人,是朋友,家长心里感激,接待热情,即使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也会变得客客气气;老师、家长、学生坐在一起交谈想法,交流情感,容易形成教育效果的一致性;有助于全面综合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成长背景,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二要首先尊重学生,找个没有其它老师在场的地方一个人与学生交换意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教育,学生才会感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可亲可敬、可以信赖的大朋友,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倾诉他的内心无处诉说的欢乐与痛苦。三要动员“问题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成功点,及时进行鼓励教育,培养“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良好行为习惯,让“问题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对“问题学生”也要适度的善意惩戒

    首先,要认识到惩戒和体罚不是一回事。惩戒是一种教育方法,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体罚则以“治”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处罚,往往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不愿”再犯错误,使学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问题学生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惩者,以正其心也”。因此,惩罚教育的本身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其次,教育惩戒不能太随意、要把好度。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工作者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谨慎适度地使用惩戒权。过于强调“爱”的教育,把“爱”片面理解成“微笑教育”,不能对学生说一句重话,甚至成为“溺爱教育”教师如果凡事皆顺着学生,家长纵容,教师“强颜屈尊”,不敢惩戒,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再次,惩戒行为应加以规范,学校教育中的惩戒功能是通过“惩戒”手段,发挥劝善、警示、激励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对问题学生只进行“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不进行适度的惩戒教育,学生长期听到的是老师和家长的顺耳的话,正面激励的话,就会无法正视逆境,过于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这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可谓百害而无一利。老师要对问题学生的不同情况,本着对学生负责、成长有利的角度设计惩戒的教育方式,惩戒要有因、有度、有爱。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教育。教育需要惩戒,学生成长需要惩戒,但惩戒要善意而适度。

    总之老师、家长应该用包容的心态、眼光去面对学生,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滋事生非多些理解,少些斥责;多些宽容,少些批评;多些忍耐,少些惩罚;多给学生一个辩白的理由,少给一些咄咄逼人的训斥。实际上,包容是睿智,包容是胸怀,包容是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