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懂说话上pdf:后华尔街时代:美国经济何去何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2:53
后华尔街时代:美国经济何去何从?
DWNEWS.COM-- 2008年11月11日14:3:44(京港台时间) --多维新闻网

香港经济导报平辉之/华尔街,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一条仅500米长的小街。这裡是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发源地,美国摩根、洛克菲勒石油、杜邦财团、纽交所等投行、证券交易所和商业银行等都曾集中在这裡。华尔街早已超越了一条街道的意义,它代表了美国金融市场,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代名词。(chinesenewsnet.com)

一夜回到“解放前”(chinesenewsnet.com)

在华尔街鳞次栉比的金融机构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在五大投行主导的近75年间,华尔街创造了美国一个又一个金融神话。如今,神话破灭了。美林、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倒下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21日宣佈将转型为商业银行,意味著华尔街投行时代已经走向衰落。(chinesenewsnet.com)

1933年前,美国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界限不明显,普通银行既从事存贷款业务,又销售股票和债券。许多美国银行拿著存款人的钱在股市中投机。1929年美国股灾后,美国吸取经验教训,在1933年颁佈了“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严格划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保证商业银行不涉及证券业的风险,美国金融业从此形成了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chinesenewsnet.com)

在其后几十年中,由于商业银行受到该法案的限制,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大蛋糕”得以被“解放后”的投行们独享,五大投行更是凭藉超凡实力,迅速掘起。儘管在1998年,在商业银行的极力游说下,美国国会废止了“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但由于五大投行捷足先登,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地位使得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后来者难望其项背。(chinesenewsnet.com)

而如今,一场空前的金融海啸却让投行风光不再,为求自保,不得不接受美联储的严格规管。可以说,一夕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chinesenewsnet.com)

“社会主义式”大救治(chinesenewsnet.com)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黑色9月,美国遭受了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动盪。为了避免经济重蹈覆辙,陷入大萧条那样的浩劫,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合力推出了自大萧条时期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干预举措。(chinesenewsnet.com)

但是,目前美国的金融体系就象一位处于重症监护的病人。病人的身体在努力抵抗著不断扩散的疾病,而与此同时,身体却痉挛了,在平静一段时间后又痉挛了。疾病已经超越了市场自我治疗的趋势。主治医生正付诸于介入性更大的疗法,并正在尝试以前从未用过的治疗方法,这就是比社会主义还社会主义的方式。裡根年代所谓的“政府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的说法早已被“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这一更实惠的说法取代。(chinesenewsnet.com)

美联储和财政部官员确诊此病叫过度槓杆效应。在信贷繁荣时期,金融机构和美国家庭举债过量。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很多贷款人都无力还款,原因之一是房价暴跌。他们需要减少对贷款的依赖,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有可能会遏制信贷和经济增长。(chinesenewsnet.com)

要想终结纠正过度槓杆效应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做三件事,但是三管齐下非常困难。一是金融机构等需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出售或是冲减那些它们用贷款买进的问题资产的价值。二是他们需要还清债务。最后,他们需要重建因问题资产损失而受损的资本缓衝。(chinesenewsnet.com)

不过很多问题资产难以估值,而且买家也寥寥无几。纠正过度槓杆效应还会以某种方式自我增强,形成恶性循环:竭力出售资产会拉低资产价格,使得资产更难售出,从而迫使公司出售更多资产。这会进而压制这些公司的股价,使得它们更难发行新股来筹资。另一方面,华尔街创造并进行交易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让这场危机变得複杂。这些工具使得政府官员和华尔街人士更难以知道下一波风险的藏身之地,也难以搞清楚它们会将信贷危机传向何处。(chinesenewsnet.com)

鉴于问题的严重性,美国政府放弃了一次次单独的拯救策略,将打击重心扩大到财政部长保尔森所谓的“美国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美国领导层曾经不同程度地相信,实现繁荣的最佳途径就是放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使其自由分配资本、承担风险、享受收益并承担损失。但这一理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也不再指望市场能在走过头时自我调整。从目前的趋势看,政府会将不可避免地收紧对金融体系的控制。目前唯一的问题是,新的监管体系会收紧到什麽程度。(chinesenewsnet.com)

“未来模样”新猜想(chinesenewsnet.com)

无论如何,金融业在未来美国经济中仍会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也会“变脸”。一是经过重新洗牌、重新整合的金融业会否出现类似瑞士的模式。在一个只有几家银行业巨头的国家,这些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地位对国家的成功举足轻重,以致于它们本质上几乎成了准政府性质的机构,这就是瑞士。在这裡,瑞士信贷集团和瑞士银行主导著国家的金融事务。这会不会也是美国经济的命运?(chinesenewsnet.com)

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甚至花旗集团如今都代表了那些最后屹立不倒的巨头。虽未看到全面的整合,而这一趋势必会在美国各地的一系列中小型银行中蔓延开来。这一变化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带来了一些明显的后果:资本来源减少、借贷利率缺乏竞争力以及一个几乎集中式的银行决策结构。这或许会在未来造就一个更健康的金融体系,但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却是增长萎缩。(chinesenewsnet.com)

二是私人资本运营业会否危中有机呢?鉴于Apollo管理公司、百仕通集团和KKR集团等若干私人资本运营公司遭遇的问题,这或许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不过这些公司却面临著巨大的机遇。它们能低价创建一些盈利能力极强的业务,推动其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向成为业务全面的金融机构转变。KKR已获得经纪自营商业务许可,并已涉猎债券和股票发行。随著华尔街很快将有大量银行家流落街头,KKR可广揽各类人才,填补自己的业务空白。这类公司要对现有的巨头们构成挑战还需要一定时间。儘管如此,在对金融类股来说恐怖之极的交易日裡,百仕通股票却逆势上涨,耐人寻味。(chinesenewsnet.com)

三是纽约的金融中心地位是否动摇?美林被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的美国银行所收购,雷曼兄弟成为历史。在金融领域,纽约以及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有美国的主要作用现在都受到了严重质疑。原因之一就在于,美国正在放眼海外,也就是中东和亚洲,以便筹集新的资金。随著资金而来的是更大的实力,包括新的金融机构、新的用工和新的规则。对一家要筹集更多资金求生存求发展的公司,当然纽约会在它的筹资路线上,不过它会更谨慎地在新加坡、迪拜、北京和伦敦花更多的时间。美国看起来已经死于自己的创新。(chinesenewsnet.com)

四是金融业要回归实实在在的工程。随著数万名银行家、交易员和后勤员工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将鼓励美国重返创造、建设和做事上去,而不是弄些纸上的东西来回交易。截至2006年底,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金融类股佔了22%的权重。但金融类股在过去11个月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所佔权重降至14.4%。如果美国有更多的人考虑实际的工程结构问题,而不是华尔街上的结构性产品,这个国家的情况或许会更好。市场开口说话了。它传达的信息很清楚:现在该是回去工作的时候了,而且是要脚踏实地的工作。

关键字:  经济  美国  华尔街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