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捉在床:臆解阴阳五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59:03

太极本一气,火加于水成。

       火是什么?火是与身俱有的机体功能,古人谓之“先天元气”,即肾气、相火。先天元气是一个恒量,好比隐藏于机体之内的液化天然气,不可再生,耗尽则人亡。亦如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先天元气多,表明发动机的质量好,使用寿命长。

      水是什么?水是在机体功能作用下所产生的,并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水谷精微物质,呈液态,是人体所需要的温水,古人谓之“后天中气”。中气是一个变量,只要机体有功能(先天元气),就能不断从外界获取。

     气是水火合一的产物,水火匹配和谐则气温,火大水少则气热,火小水多(无益之邪水)则气寒。

     从以上水火关系而言,明显存在“火为主导,火主水从”关系。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所谓阳,即机体功能——先天元气——肾气——相火(为化气之动力);

  所谓阴,即阴精物质——中气——温水(含气之津、血、精液,为化气之物质。)。

  据上,可置换为卢崇汉先生“阳为主导,阳主阴从”一语。

      所谓“阳为主导,阳主阴从”,即“先天决定后天论”。

      上述所言,是从气的生成角度论阴阳。

       从中气本身而言,气液是一体的。所谓阴阳,是指在机体功能作用下,人体中气运行的两种相反相成状态:

 阳化气= 火开大(相火升达之象-子时-午时),水温偏高而升浮,为阳气(液中气多)-卫外而为固,如现金-日用;

 阴成形= 火关小(相火敛藏之象-午时-子时),水温偏低而降沉,为阴气(液中气少)-藏精而起亟,如存款-备用。

       此为天人合一情况下的相对论,为常态。

       简而言之,中气为液中之气不多不少——水温不高不低,阳气为液中之气比中气多——水温比中气偏高,阴气为液中之气比中气少——水温比中气偏低。

        所谓五行,即中气运行的四种状态加中气本身——升降浮沉皆是中气之位移变化:

        木气温而升,火气热而浮,金气凉而降,水气寒而沉。中气平而居中,升降浮沉呈四象,各有其时空。

       中气因何而变化?春夏秋冬,气升气降,一气周流,全在先天真阳元气——相火的生长收藏变化。中气的升浮降沉变化,不过是随相火的生长收藏变化起舞而已。

       中气的生产和分配(中气运行于东南西北四方而呈升浮降沉四象)都要消耗先天真阳元气。

       中气的生产需要相火——脾胃如釜,先天相火如釜底之火,水谷饮食如釜中之水,火加于水气化成。中气的升降运行也需要相火。所以,要长寿,就得节能——中气足,相火小。相火熄,则生命终。

      中气,不仅要位置居中,温度适中,而且还要多少适中,快(动)慢(静)适中。

      如果单就先天元气(相火)而言:则释放化气为阳,收藏聚气为阴,阴阳转化为神。

       治病就是调节水的多少、火的大小、气的升降。

                 相关内容

  1、 五脏分工

 

如果把能量比作钱,则五脏职责分工如下:

挣钱在脾

存钱靠肺

存钱在肾

取钱靠肝

花钱在心

五脏协调

运动呈圆

人的一生,其意义不过就是挣钱和花钱而已。

                                

 

  2、  对能量的理解:

能量即中气(水中之气),中气即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脾胃功能好,中气足,就不会受邪)。升降(扩展开来就是“升降浮沉)即是中气的运行轨迹和规律。

治疗总则:调节水火强脾胃——生产(中气),转移支付保平安——分配(中气),畅通道路防截留——流通(排除邪气-水、饮、痰、湿、瘀,使中气转移到位)。

        3、   对“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一语的理解:

君火明,是说后天中气要足而上达成心火;相火位,是说先天肾气要在下化精为气而不上逆。

气血足,君火明;精血足,相火位。

人要维持生命,少不了最低能量保证,如果中气不足,君火不明,则相火难位——该休息时,还只能不停地工作——化气(生产中气),以最低限度地维持生命  。

穷人是没有星期天的。 

4、对郭生白伤寒六经观本能的理解

        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经是三阳三阴,是对应关系的,阳性的是生命本能活动亢进,阴性的是生命本能活动低落。都是人的生命本能的一种身体反应。太阳、少阴,在身体体表组织反应出来,表现在汗腺。阳明、太阴,是身体内部器官反应出来,表现在胃腺、肠腺、胰腺。少阳、厥阴,是全身的“有用无器”、无器无不器。也可以说体表组织和内脏器官都有些问题。少阳、厥阴,也可以对应说是佛法唯识学中的第七识末那识。
人的生命本能一分为二为阴阳,阴阳每个表现为三类型而为六。还真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真明白了少阳病,自然就明白厥阴病。为什么郭老师能够一方治百病,也就豁然而解。厥阴病和少阳病一样,也是“有用无器”,无器无不器。整体器官的循环分泌有器质性障碍,某方面出现障碍,就表现在不同部位。这也就是为什么郭老师的一张方子治肿瘤不管在什么部位,都是同一张方子。为什么肿瘤、癌症、糖尿病、乙肝都是类似的方子。

自注:
         本能,是人天生的功能,亦即人的先天元气——肾气——相火之功,少阳负责把火开大-加热化气为气血升降周流,少阴负责把火关小-降温成形为精血储藏于下。火大功能强,火小功能弱。功能过强过弱都是病。

5、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理解

通过观察脉和证,弄清楚太极一气圆运动什么地方不圆——阴阳五行六经何处凹(虚寒)何处凸(实热),然后削峰填谷,对应复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6、一气周流阴阳论

其实一气周流,无所谓阴阳,左升者为阳,右降者为阴,随升者阴,顺降者阳,所分者,体与用耳,明乎左右,晓乎体用,阴阳自判。所谓一者太极也,所谓阴阳者,两仪分也,助一气之周流,即和阴阳,阴亏必及阳,阳损必涉阴,所异者,量耳,费一而谈二,害无穷也!个人浅见。

无中生有评价: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先生高见。

自注:此即左路阳生(升)阴长,右路阳杀(降)阴藏之白话解。随升者阴,意即气液阳杀阴藏位于下称为阴,阳升阴长位于上又称为阳。顺降者阳,意即气液阳升阴长位于上为阳,随后阳杀阴藏位于下又变为阴。如此升上去,降下来,升升降降实为一物,不过就是一气(气液)而已。

气因何而升降?人体本能使然。

太极左边肝肾脾体阴而用阳——化气上升而成太极白鱼——相火释放——少阳之功——肾精足,相火位;

太极右边肺心胃体阳而用阴——成形下降而成太极黑鱼——相火收藏——少阴之功——阳气足,君火明。

将先天元气分为释放(相火开大)和收藏(相火关小)两种情况,有助于杜绝滥用附子。附子是助肾增强释放肾气能力,也就是把相火开大,使用附子的前提是要有水——中气,且水温偏低——相火收藏太过。火加于水,才能生成气。中气具有温升凉降的特点,温差导致中气升降运行

刘力红说,讲扶阳,附子是非常重要的,直补坎阳,直入坎宫,直补先天,所以它是扶阳第一要药,我们要清楚这点。
  此处的补字,应理解为帮,帮助把相火开大的意思,不可理解为补充。

附一网友解释:

和下雨差不多吧
地下水热变成水蒸气 升   升到天上 天上水蒸汽多了 阳气逐渐少了  水蒸汽凉变成云 然后变水下下来  水带着热藏入地下
就此循环往复  就是热和水的循环 往上是热带水  往下是水带热
热和水是绝对分不开的  没有单纯的水也没右单纯的热 热水即是一不是二
在下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枝上傲梅:

以下是天下中医论坛董红昌先生的精彩论述

论体不必论阴阳,阴阳所指皆非;若论用,气从左升,液从右降,此天之理!即云一气周流,即是先天,先天有质而无形,虽云阴阳实为一气,一气而含三,曰精曰气曰神,三者备而后天生。故先天受损则先天之精气神具损,此与后天不同,后天为有形有质,阴阳已分,两仪分立,损阴则补阴,损阳则补阳,此为常。

是若不知先后天之别,而执为一理,岂非贻笑大方!

在下回复:所谓调一者,用二调一,两仪动而太极生是也,所谓守一者,守气之动也,守一气之周流,非废阴阳也。道法自然之谓也。大方何可以笑也?

董先生言:两仪动,则阳上奔而阴下流,阴阳分离,怎么会生太极呢?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可知阴阳之相需,必有冲气之调和,此言后天。

若论先天一气,本无形象把捉,何来阴阳,何来伺守?前辈云,此等境界,只可心感神遇,道感神交,稍堕形象,即在后天,老子云:先天地生,有物混成。是守气之动,后天之动也,老子致虚守静之道也,假此以进阶,当可入于先天,然却非一蹴而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地之坚固,则不能成天之轻灵,无天之轻灵,则不能成道之自然。自然者,本来如是,如非真知本来,何来道法自然?

在下回复:愚所言太极者,两仪动而合二为一也,即冲气之和也。两仪相冲互动,但不分离,离此无彼,离彼亦无此也,阳气上奔,所载者阴也,阴液下流,所覆者阳也,太阴开而少阳生,阳明合而少阴明。

董先生回复:液中生气,积气成液,可参看《灵宝毕法》。开合枢,少阳主升降,少阴主开合,非少阳与少阴皆主开合。然开则升,合则降,虽为二,实为一。

且先后天之道,不可混淆,还望斟酌。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我们共同进步。

自注:先天元气(相火)似导演,后天中气如演员。演员角色变来变去,实际是由导演控制,即中气之阴阳五行变化,取决于相火的天大(释放)与关小(收藏)。

EYE:

当分阴阳

一气者,先天一气也;阴阳者,后天阴阳二气也,乃先天一气所化,一分为二,即是。

非至于先天一气化为后天阴阳二气时,不可言“一气为体,用分阴阳”之论。

阴阳二气皆当含气、液二态,不必析言“气从左升,液从右降”云云。若论用,阴气左升,阳气右降,可也。此天之理,亦人之理,天人一也。亦不必赘言“液中生气,积气成液”,阴阳二气可也。

阴阳者,先天不分,故不论;若后天,当名实皆备。岂可仅论一气周流,而废阴阳?否则,于后天言,无阴阳之外象可察,何以求诸病之内本?

总之,先天,论一气而不分阴阳;后天,阴阳宜分而论一气。

本人回复EYE:

先天元气亦应分阴阳.

阳化气,阴成形.

阳,指先天元气释放。阳化气,化后天阴液为阳气,使参与周流的气液量增多而达表,能源变能量多;

阴,指先天元气收藏。阴成形,聚后天阳气为阴液,使参与周流的气液量减少而内藏,能量变能源多.

子时一阳生,先天元气由收藏态逐渐转为释放态,为阳;

午时一阴生,先天元气由释放态逐渐转为收藏态,为阴.

7、凡治病当重视阳气之一——阳气是什么?(医者佛2009-01-12 09:22:31)

标签:中医 阳气 李可 阴阳 黄帝内经 六经 少阴 伤寒论 肾阳 健康  分类:中医理论

我看病时,看舌摸脉,出发点即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阳气盛衰。这个道理也就是重视阳气的作用。这是我的主要学术观点,临床上以此理看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认为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

我重视肾阳的作用,在六经辨证里,即指的是少阴的作用。少阴与少阳同为人体的枢机,有其重要的作用自不必说,但这个枢机,是什么样的枢机?既然为枢,必有开合之两面,这个枢才有作用。这要从临床上去理解它。临床上大家都知道少阳为枢的道理,那是枢转太阳与阳明的,也就是说,是阳的开与合的枢。这个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到了少阴,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少阴这个枢,这就不容易了。

我认为目前社会上的病种,不少的治疗关键在少阴这个枢机上,也就是四逆汤这个应用上。如何深入地应用四逆汤,如何把正气与邪气借少阴这个阴之枢调整好,这就是大学问了。少阴为枢,这是一个转机。用的好,虽邪盛亦可枢转,病退了,转为生机;用不好,邪日进,进到厥阴,那就不容易再出来了。临床治疗,不仅仅是用这个少阴之枢,还要掌握好用少阴枢机的时间,这也是个关键。仲景用了四逆法,这个法是个窍门。另外,还有个麻附细法,也是个了不起的窍门。我觉得如果能从这个法上入手,也许能悟出治病的大法来。

总之,阳气是人的生命根本。有阳之气化,才能有阴的成形。不管是什么病,如果邪气入侵了人体,那么一定是机体的阳气先虚了,所以才失去了正常的防御功能。《黄帝内经》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临床上出现的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疾病,都存在着阳气不足的病因。因此,从阳气的角度去审视大病重病,往往会轻易地找到突破口;重视扶阳补阳去治疗大病重病,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当然,如能养阳气之生长化收藏,预防疾病、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代名医李可有段话论述阳气的作用,非常清楚。他说:“正邪交争的焦点,全看阳气的消长进退,阳虚则病,阳衰则危,阳复则生,阳去则死。阳气易伤难复,故阳常不足。老人涕泪自流,小便失禁,乃真阳衰,不能统束诸阴。老人无疾而终,形在神去,便是一具死的躯壳。一部伤寒论 113方,使用附子、桂枝、干姜者即达90方,可见医圣对阳的重视,曰温阳,曰养阳,曰助阳,曰救阳,对生命之本的阳气,是何等的曲意呵护,关怀备至!滋阴学派在中医史上建有丰功伟绩,但丹溪翁为救时弊,矫枉过正,混淆五脏之火与六淫外邪之火的区别,竟把肝肾虚火视为“元气之贼”,更加苦寒攻伐,所创“阳常有余”说,更违《内经》本义。以丹溪法治虚劳,百难救一,遗害尤烈。”

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脑病昏迷的病案。从此案可见,阳气的虚衰会影响到病人的生死。且病人生死攸关的时刻,重用扶阳就是救命。

2005年7月,某民族医院一患者,一个多月前因咳嗽,伴呼吸急促入院。经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神昏,渐至昏迷不醒。西医没有确诊,只是认为可能是脑炎或者脑膜炎。因此邀我会诊。病人神昏不识人,面色胱白。眼睛紧闭,舌不能伸出,脉象浮大无根,又显芤象。四肢冰凉,未见汗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这是阳气欲脱的急证,急当以回阳为法。因思李可老中医有破格救心汤一法。其法重用附子至200克。因书该方小量,嘱急煎半小时,边煎边喂服。其方:制附片35克(先),干姜45克,炙甘草50克,磁石,先,30克,生龙牡各30先,红参30克,另炖,山茱萸60克,龟板30克。

两天后再诊,病人病情稳定,脉沉细,右尺尤沉,面色仍是胱白,但神识已经略见恢复,可对医生打招呼。眼睛仍不能睁开,也不能识人,瞳孔对光反射依然消失。此方回阳有功,病人生命已经无碍。上方加麝香0.5克,并加重制附片至50克,并嘱两天后加为75克。

三日后再诊,病人已经可与医生握手打招呼。眼睛略见睁开,能视清一米之内家人。舌略可伸出,见舌尖淡。家属说病人不想吃任何西药,只想服我开的中药。诊其脉仍沉细,但略起,此阳气渐复之佳象。嘱加制附片为100克。

三日再诊,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略可,左侧仍然消失。病人神色渐充。但面色依然胱白,脉沉细,略见弦象,此脉之神气恢复之兆。上方加制附片为125克,再服数剂。以上各方均要求先煎附子及先煎之品半小时,再合诸药,前后共煎足两个小时。数日后,病人基本康复,正常出院。

什么是阳气?阳气就是生命。上例的神昏不醒,即是阳气的不足。而神志清醒,就是阳气的恢复。

 

9、月含山 先天、后天与养生(2007-11-29 21:16:59)

    人体存在天地之间,所谓的人体只是“我”所暂时需要的一个身体,而不是真正的自己,我需要这个身体,身体只是“我”的一个寄主罢了,因为它是能利用天地的精气交合而为一种高级生命。那么这个高级生命的高级点在哪里呢?就在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的表现即是呼吸,地气的表现即为饮食。以呼吸之气来推动饮食,即是以天气来推动地气,这就是人体生命的基础,就是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也莫不如是。佛法中讲的风轮执持世界,即为此理。

    人体中招引天气下降、推动地气上升的根本动力是什么?那就是先天元气元气为父母所给,就如一罐煤气从后天来讲,呼吸和饮食为生命活动的基础,但呼吸和饮食的动力却是元气。元气在,呼吸和饮食就有动力,生命就能存在,没有元气,生命也将无存。

    所以要想长寿,就要尽量减少元气的消耗,“呼吸精气,独立守神”此即为养生长寿之道。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荒淫无度,劳苦不堪都在不停的消耗元气,所以现在的疾病层出不穷,因病而去的人举目皆是。

   

10、三七生:火热之别

内经所言病机十九条均以六气划分,察者当一目了然。其间所云火热大有区别,热为少阴君火,火为少阳相火。君火以明,内阴外阳,从离。阳过则当救阴,如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及诸泻心汤之属;相火以位,外阴内阳,从坎。阴过则当救阳,如伤寒论中四逆、真武、附子汤之属。自河间丹溪颟顸孟浪,混淆火热,误以为皆属实火可泻,妄立泻火之法,遂启千古杀机。不知相火本属龙雷,为腾云致雨之资,但可扶持归位,不可直折灭之。阴虚则滋阴以敛之,阴盛则破阴以收之。以其为生气之根,寿命之元也。

  龙雷之火是藏在肝肾之中的相火,不当外泄,不是君火。

自注:

相火即坎卦中阳爻,居于肾中,其作用在于化肾精(坎卦外二阴爻)为气,推动津血运行。精虚则相火不位于下而上行,成为虚火——液少之故,治宜加水——主方黄连阿胶汤。

如果中气寒,肾精不温(含气浓度不够),相火化精为气效率低,气不足,不能阳生阴长于上,致君火不明(气液量小不够用),气无法按时转变成液下降回归坎中成为肾精,反而成为阴火——液寒之故,治宜加火——主方四逆汤。

如果君火过明(肾精足,相火大),则宜收藏相火——主方白虎汤。

                                                            自论虚火

人体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精足而有神。少阳相火为先天真阳元气,位于坎中.当后天中气不足时,位于下之肾精亦不足。因于此,相火(坎卦之阳爻)则无法在下化后天肾精(坎卦二阴爻)为气(热能)载津血上升,只好自己做为热能外出载血液和津液运行供身体所需。由此说明:

气虚——导致精虚——导致相火不位(不降)

所谓虚火,即是不位之相火-相火收藏不了。

相火不可以苦寒之药清。

虚寒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当以温热药补火。四逆汤引火归源——补土敛火,即是补中气而生精化气,精足,相火自然下降归位。

虚热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当以甘寒药补水。

熬夜亦属相火不位表现,通宵不睡,口苦舌燥,手指变小,即是明证。

 11、对一老中医开方必用白术、黄芩的理解。 

白术-升脾气、黄芩-降肺气,肺降胃亦降。两药合用,一温一寒,脾升胃降,轴转轮行,中气生化无碍,四轮运转如常,故为健脾良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季脾旺不受邪。脾健中气足,正气旺。

黄元御将许多疾病的病机归结为-水寒土湿。土湿,说明后天中气虚,热不足,故用白术温中除湿;水寒,说明肾精虚,相火亦略有不位,阴火、虚火浮在上面不降,故用黄芩(黄芩性本寒,配合白术则变寒为凉)凉降,使气下达坎中而水温。

此二味可做为基础药列入方中;

 12、一网友:蒸汽机原理与人体工作模式

人体的道理与蒸汽机类似,蒸汽机要想高效运行,必须要“气足”,而“气足”必须要有足够的"火"来把水变成气。人体也是如此,肾阳之火是人体运化的根基,如炉底之火,而脾胃则是将饮食转化成精微的"锅",这些精微就是人体的能量,底火旺,气自足,底火衰,转化不利则能量不济,能量不足则气血运行不畅,遇寒则止,遇风则乱,遇火则枯,遇燥则干,遇湿则滞,于是气血受阻,经络不通,百病始生。

自注:锅中之水即中气。

13、关于相火 

终于对相火有一点参悟,和大家分享。

一直在看四圣心源,看到六气篇就看不下去了。看过了天人解了解了五行,无非水、火、金、木、各据四方而土据中央,四象轮旋而成一气周流。但看到六气时就搞不懂了为什么原来的五行突然变成了六气。木、火、土、金、水唯火有二。这样一来这个六气方位怎么排呢?我根据四圣心源和圆运动的中医学互相对照反复研恩终于对六气有所参悟。其实六气中多出来的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的位置解决了那六气的位置也就解决了。少阳相火和其它五气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就象营卫与脏腑的关系一样。营卫在表,而脏腑在里。而少阳是半表半里之间。少阳为先天之气,五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之所以能运行是靠先天之气。也就是说四象轮旋其动力来自于少阳相火。我打个比方,把人比作一辆汽车,汽车的运动功能就是后天之气的一气周流。而少阳相火就是汽车中的电瓶,汽车造出来之后,电瓶就必须充满电(先天之气),这样汽车就能发动了。而电瓶在发动机中的作用就是点火使电动机运转。汽车一旦运转起来又给电瓶充电,这就是以后天之气补先天这之气。少阳相火为什么是降的就是因为汽车运动的阳气化为电瓶中的电(水中之火,也可理解为精),水中之火上升而成君火就是汽车的点火塞放电引动汽油燃烧。这么一理解我再看圆运动下集中的相火的内容就很好理解了。我是一个初学者,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多时,偶有所得不敢私藏与大家分享,不对这之处与请大家指正,谢谢!继续看四圣心源。

                           三七生转   “相火”刍议

 

                                 杨利 刘振杰

  摘 要:通过对“相火”理论发展历史、各家学说的探讨,提出“相火以位,妄则为贼,根于肾命,寄于肝胆,苟得肾水肝血以涵之濡之,肾阳以温之纳之,脾土以敦监之,肺金以润降之,心神以镇静之,何妄之有?”的相火学说纲要,并以此说衷和各家之论,阐释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理论,使“相火”理论更加明畅全面。

  关键词:相火;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0)11-0026-03

  “相火”之说,首出《内经》,金元以降,论者凡数十家,各有发明,洞幽烛微,厥功甚伟。然聚讼不休,且今人畏其玄奥,鲜有论者。余尝读各家大论,殚思再四,一日豁然贯通,出之以共同道探讨,希望能使“相火”理论更加明畅全面。

1 源流考竟

  1.1 《内经》论相火

  “相火”一词,首见《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王冰注曰:“备,谓备历天气;周,为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气不临君火也。然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为君位,不立岁气,故天之以气不偶,其气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尔。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明。守位禀命,故曰相火以位……[1]”即以君火、相火解释为何地气有六(木、火、土、金、水、火),而运只有五(木、火、土、金、水)。可见,经文本义是指大地运气而言,而后世医家才逐渐以“君火”、“相火”来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这二者有区别。

  1.2 金元医家论相火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医家大胆创立新说,从不同角度阐发“相火”理论。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手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认为相火之病,多表现为心包络、三焦之热证,如“诸热瞀瘛,暴喑冒昧……”[2],有外感,也有内伤,且多为热证、实证;治疗上虽提出“养肾水,胜退心火”,但用药以苦寒居多,如双解、凉膈、大金花丸之类。河间所论相火,是为其倡导火热病机服务的,君火、相火分而未分,皆指火热邪气,与他人所言相火不同。

  李东垣则认为“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又名之曰“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并提出“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强调指出“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创立补中益气汤等方以治之[3]。

  朱丹溪非常重视对相火的研究,并著《相火论》专门进行论述。他认为相火居于肝、肾、胆、膀胱、心包络,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也,皆相火之谓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但更强调相火为病,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4]”倡导滋阴降火法以治相火妄动,常用黄柏为主,与龟板、知母、熟地等配伍,如大补阴丸、大补丸(一味黄柏)、四物汤加知、柏等,实是偏重降火(丹溪用大补丸法,并非单用,而是注意配伍,以陈皮、干姜、砂仁、香附等保护胃气)。

  1.3 明清医家论相火

  丹溪“相火”学说影响较大,师其说者众,而不善学者,动辄言“相火妄动”,率用知、柏苦寒之品,戕害真阳,遗人夭枉。张、薛、李、赵诸家有鉴乎此,力纠滥用苦寒之偏,重视人体阳气,后人称为“温补派”。

  张景岳认为,君火、相火都是人体的正气,不能称之为“贼”,不可妄用泻火法以戕之。他说:“……故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裁根于有地,虽分之则一而二,而总之则二而一者也……凡其为生化,为盛衰,为本末,重轻攸系……人生所赖者惟此……”并撰《辨丹溪》一文,对其“动皆属火、相火易起”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动是常,“即自天人论之,则曰天行健,岂天动即火乎?又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岂人动即火乎?使天无此动则生机息,人无此动则性命去”。指出“动”属阳,而不可以火视之,妄动之火应曰“邪火”,“邪火可言贼,相火不可言贼也”[5]。

  赵献可作《水火论》、《相火龙雷论》、《滋阴降火论》等,认为相火是水中之火,龙雷火也,寄于肝肾之间,相火之所以妄动而不安其位,良由“平日不能节欲,以致命门火衰,肾中阴盛,龙火无可藏身之位,故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其特点为“面赤,口渴,而舌必滑,脉数而尺无力,甚者尺虽洪数而按之必不鼓,以此为辨……”此火不可以水灭,不可以湿伏,惟当“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原……而龙归大海。”譬如阴雨之际,龙雷上腾,太阳一照,火自潜伏。治疗善用八味丸,批评滥用知、柏苦寒以灭火[6]。

  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相火乃人身之元阳:“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7]”相火之动,谓之龙雷,“龙雷之性,必阴云四合,然后遂其升腾之势,若青天朗日,则退藏不动矣。”在《寓意草》中阐发其治疗大旨“全以收藏为主”,“惟宜温补”。并特别指出“以健脾中之阳为第一义”,脾中阳气旺,“一者,如天青日朗而龙雷潜伏也;一者,胸中窒塞之阴气,如太空不留纤翳也;一者,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下竭之血也。[7]”与东垣注重补中益气,有同工之趣。

2 “相火”求真

  2.1 理归一贯

  上举数家之说,似乎冰炭不容,其实各从不同角度阐发相火学说,可以并存不悖。今为辨析如下:

  较有代表的为丹溪、景岳二人。丹溪虽强调相火妄动而成邪火,但也承认“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这一点与温补派相通。或可说,丹溪论相火有正、邪两重性,而更着眼于“相火易动”立论,强调相火易为物欲所惑,“火起于妄”,反伤真阴,故他也说相火“为元气之贼”。张景岳立论与之相反,谓相火为人身之正气,是维持各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应当保养、补充,而不应戕害。

  其实相火既可为正,亦可为邪。生理情况下,动而中节,为温养一身之真阳;病理状态时,火起于妄或失其位,则为“邪火”。经云“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同一相火也,静而守位,温养周身,是“少”则生气;动而无方,则燔灼,是“壮”则食气,不亦明乎?至此,邪正之争,可以休矣。

  再论治法,丹溪主以补阴降火,张氏等人主张温补,孰是孰非?余曰无是非,在用之当否。丹溪所言,乃欲妄太过,相火翕然相从,而伤其真精。此等证,非滋养真阴、降伏相火不可,故清滋一法不可废,且为临床上常用之法。

  而景岳、献可、嘉言等人鉴于踵朱氏者,渐入于偏,苦寒太过,戕伤真阳,且于临床上多见到真阳衰微,下焦虚寒,相火不安其位,升腾焚灼,故治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不宜清滋,息其生机。喻氏温健中阳以收敛之,亦善。如此则相火归位,仍为人身之宝。

  因此,阴虚之相火、阳虚之相火,临床上均不少见,医者可察病机之所宜,随证立法,勿为一家之说所囿。

  兹举两种龙雷之火治案,以证余说。一为阴虚:如叶天士治张某“阴损三年不复,入夏咽痛拒纳。寒凉清咽,反加泄泻,则知龙相上腾,若电光火灼,虽倾盆暴雨,不能扑灭,必身中阴阳协和方息。此草木无情难效耳,从仲景少阴咽痛用猪肤汤主之。[8]”一为阳虚:尤在泾治一血证“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9]”另治一虚火上炎者,“以肾气丸直走少阴,据其窟宅而招之”[9]。

  2.2 “相火”发明

  余又集各家之论,参以己意,发明相火之谛为:“相火以位,妄则为贼,根于肾命,寄于肝胆。苟得肾水肝血以涵之濡之,肾阳以温之纳之,脾土以敦监之,肺金以润降之,心神以镇静之,则何妄之有?[注1]”愚意以为相火为病,应属内伤。相火与肾的关系至为密切,也与其他脏腑功能相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归于衡;若诸脏功能失调,便可导致相火妄动。以此为纲要,一些疑窦似可得到较完满的解释。

  由此纲要可知,相火与肾阴、肾阳的联系最紧,无论是阴虚不涵还是阳虚失纳,都可导致相火妄动或火不安位。故可熔滋阴、温补两大学说于一炉,无须再聚讼下去。

  再有,赵献可《医贯》中所论“炉中火”、“脾土之火”治守“甘温除大热”之旨,以及喻氏、尤氏等人理论、治验,均从李东垣“劳倦内伤,中气虚,阴火上冲”学说而来。东垣原文对此阐述不够明畅,我以为可以此纲阐明“气虚发热”的机理。东垣所说“阴火”,有时也称为“相火”,“包络之火”、“肾中伏火”,认为其发源于下焦,阴火上冲则病作,下归肾间即平,实质上属于“相火”范畴。我们已知,相火之所以能安居其位,亦赖于脾气脾阳充足,脾运健旺,脾土发挥敦阜、监护的功能,所谓“土厚火自敛”。譬如旧式煤炉,晚间为防止炉火上炎燃尽,须以炭泥封顶,微留一孔,清晨打开炭饼,焰自上升,设无此土,火何由而藏?土曰敦阜,曰卑监,人皆知可以防水,岂不知亦能藏火?若劳倦内伤,中气虚弱,脾土衰薄,敦厚、监埋无力,则火不安其位,从下焦上冲,乘其胃土,熏于心肺,出现各种内热症状,如“蒸蒸燥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几乎可遍及五脏[注2]。东垣原文,至今颇难索解,愚之解释,似可明白一点。

  “相火”之说,赘述如上,所论失当之处,敬祈方家斧正,不胜感谢!

  注1:此说受《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肝为风木之脏……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启发。

  注2:丁光迪教授谓:“(东垣)相火病的重点固然见于下焦,而其所见症状,往往可涉及各个脏腑。”

  △指导老师

杨利(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7)

刘振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7)

行者评:

上文(“相火”刍议)虽不能探其究竟,亦属难得。

此相火者,实元火之用耳。勿劳汝形,勿摇汝精,相火自得其位。

医者佛评:

相火者,意即甲胆之火,但其根于下元,上炎为生命之表现。过之则火炎太盛为病,缺之则火温不足为病。其本在甲木,甲木其根又在肾中之阴与阳。

故培肾中水火方为治疗相火病之不二法门。除此皆是余绪, 为治本之法。

又,当前多用抗生素,其本质也是苦寒直折其相火。相火旺则无可厚非,如相火不能为命,则此举实伤残无气的错误治疗。

相火为病,可为热,可为寒。唯在医者意耳。

扶正兼以扶阳为首务。阳足则相火自潜。潜阳封髓皆同此理。

 

Originally posted by 言而有信 at 2006/10/22 17:47:

特表支持:丹溪主以补阴降火,张氏等人主张温补,孰是孰非?余曰无是非,在用之当否。丹溪所言,乃欲妄太过,相火翕然相从,而伤其真精。此等证,非滋养真阴、降伏相火不可,故清滋一法不可废,且为临床上常用之法。

医者佛评:先生此言特以阴虚立论。其实,相火为病,在当前社会上,倒是水寒不生木的要多一些。关于这个道理,四圣心源里讲得非常明白易解。

                                  君火、相火、龙火、雷火之别

                                                作者:回归自然

 

     生理之火为人身阳气。因在人体脏腑不同,功能有别,名称各异。君火、相火、龙火、雷火,此四者是古代医家对体内心火、肾火的别称。

     1.心之阳气为君火

     五脏之中,心为君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五行配五脏,心又属火,其体热,其用阳,故心阳又称心火。《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属火,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统领、主持上述活动的动力称为心火。《血证论》说:“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故司神明,神有名而无物,即心中之火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血体阴,其性热,主养神,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

     2.相火、龙火、雷火为肾阳之别称

     肾中阳气,曰肾阳,亦即命门之火,又称肾火、元阳、真阳、真火等。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与生俱来,是生命发生的原动力。由于肾中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决定的地位,因此,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肾中阳气的研究。肾火名称繁多,如相火、龙火、雷火、龙雷之火等。都是对肾火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与命名的。

     龙火、雷火,亦合称龙雷之火,为相火之别称。肾居下焦,为水火之舍,正常状态下,肾中之火,以水为宅而安居于下焦,如龙之潜海,犹雷之伏于地,温煦长养脏腑气血而不显其形。如果龙雷之火失位,随阳而升,光焰烈照,似龙游太空,雷起于地。遇寒更烈,得雨益炽。日照当空,则潜迹不见。《医贯》说:“此相火者,寄于肝肾之间。此乃水中之火,龙雷之火也。……龙雷之火,每系浓阴聚雨之时,火焰愈炽,或烧毁房屋,或击碎水石,其势诚不可抗。惟太阳照,火自消灭,此得水则炽,得火则灭一验也”。

     相火是与君火相对而言。心火在上为君火,肾火寄下为相火。心为君主,肾为根本,君火为用,相火为根。相火必须在君火的统帅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二火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机体各项功能活动。君火居上,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主持神明,相火无妄动之害,诸脏腑功能正常。同时,肾为五脏六腑之根,君火也须以相火为发生的根本。君火、相火互为支持,同为全身生命活动之动力,前人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说法,就是说君火得其常,则神明乃彰,亦即“主明则下安”;相火宜藏而不宜露,故曰相火以位。君相二火,病则互为影响。君火有病,可以累及至相火,相火有病同样可以殃及君火。所以《景岳全书》说:“君火衰则相火亦败。此以无形之火亏及有形者也。相火炽,则君火亦炎,此以有形者亏及无形者也”。

 

 14、关于阴阳的本质讨论

悟鉴真人:

太极本一气,气之升浮是谓阳,气之降沉是谓阴。升极则浮,浮极则降;降则转阴,降极则沉,沉尽则升,如此曰泰;否则曰痞。
        故而经曰: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陈修园:

我说出标准答案吧。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营卫生会》曰:"夫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何谓也?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各位朋友说的阴阳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是合理的。

但是最准确的还是岐伯和黄帝的用语。四个字概括了阴阳的本质,关系!

谁不服,咱们可以辩论。对立统一不够准确的。

从运动角度,升降来说明阴阳是阴阳的本意层次的解释,而不是通解。

好好理解,异名而同类。  你的中医理论将会突飞猛进。祝你们好运。

 

悟鉴真人: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道混沌,清净则生太极,是谓“道生一”;旋而分阴阳,是谓“一生二”;
阴阳交媾、升降沉浮而生万物,是谓“三生万物”。升浮失职阳则病,沉降失职阴则病。阴阳本一气,化态不可数推,然推之又可千万而不尽,故而事物虽异名而却都有在两个方面相同的本质,是为异名同类。

陈修园:

我说的详细点吧,大家可以参考:

“阴阳,用儒释道的说法就是二分法,就是最简单的分析问题方法,从阴阳再向下分,推之可千,数之可万,无穷尽也。既然是二分法,那么就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异名同类。因为同类,所以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异名,又有属性的区别”

“岐黄认为血气异名同类,这一重要思想也为后来中医药在治疗的时候提供了一种思路,补血就可以补气,补气就可以摄血”

“中医说阴阳的时候,有的时候从动能上来区分,活跃为阳,静止为阴。同时,又在其他情况下利用阴阳概念描述内外,上下。所以六经分阴阳,主要是按照内为阴,外为阳的分法。那么六经阴阳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经气运行如环无端。但是要注意,白天阳经气分比晚上多”

“阴阳都是物质,最本意的阴阳是按照物质的动能大小来区分阴阳的,动能大的为阳,小的为阴。火为至阳,水为至阴。水火不容是错误的,因为水火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所以水火可以交融,因而生命得以诞生,生长”

悟鉴真人:

 

       五行就是阴阳的五种形态,六十四卦也是阴阳的形态细分,每卦又可以再分,此即“可推之千万”之说。药性归在五味,也离不开五行的范畴。总之经络、五行、药性都离不开阴阳的升降沉浮之用。不明阴阳的活活泼泼,是永远也体会不到阴阳的妙处,只能象盲人摸象一样难见整体。

 阳性本升,用之以降;阴性本沉,用之以升。升极则阴,降极则沉。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此即对立与统一和谐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须臾也不可分割。

病者乾坤:

学习与思考
  什么是阴阳?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宇宙大爆炸的能量,“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阴阳离则生天地。
  天地之间,太阳化气,“地气上为云”。大地成形,“天气下为雨”。阴阳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化生四季。

  阴阳离,“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合,天覆地载,生长万物。因此:
  1,阴阳是同物体或空间的两个方面。
  2,阴阳是物体或空间内部离合运动的形式。阴阳对立则离,阴阳统一则合。
  3,气化为阳,成形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离合运动不止,气化成形不息。
  阴阳的夲质是运动,是离合运动,是阳化气,阴成形。

 

15、雪山来客:

 中医认为:
  肝属木,方位在东,旺于春,属少阳之气,温,主升。
  心属火,方位在南,旺于夏,属老阳之气。热,到顶。
  肺属金,方位在西,旺于秋,属少阴之气,凉,主降。
  肾属水,方位在北,旺于冬,属老阴之气。更凉,主藏。
  脾属土,位居中土,旺于四季,属中和之气,其它的四种气都靠脾土之气从中斡旋方能调和。《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中气在狭义上指的是脾土之气。
  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中土”作何解释?愚以为,中土,非“东西南北中”分居之“中”,而是融入“东西南北‘之中’”的“中”。
  设如五行各居一方,从何谈脾土斡旋其中耶?是以脾土必以融入其间,方能斡旋其中矣!
  在任何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上都可以看到一张人体五行与自然界五行的对应表,或称为五行属性归类表。27
  如果结合太极图看就更加形象。这种对五行的认识是古人长期观察,通过有机论的归纳法获得的,不能从逻辑思维分析推理获得。与西方科学的机械论的分析法是两种认识论上的方法。
  晨,太阳在东方上升,属少阳之气,体内肝气的上升趋势占主导,肝气是一种温温的上升之气,有较强的活动力散发力。中午太阳升到顶,温度最高,故心火旺。
  阳极而生阴,过了正午之后太阳开始下降,人的气机也随之下降。傍晚太阳降到西方,肺气的下降趋势占主导,肺气是一种凉凉的下降之气,有较强的下降收敛力。子夜太阳降到底,温度最低,对应于阳气收敛藏闭于肾,肾气旺。
  阴极而生阳,子时人体阳气开始升发。在一天之中人的气机就是这样随着天地太阳的运转而不停地周而复始地运动。
  在一年之中,肝旺于春,春天肝气会占主导地位,故气机升发活动占主导地位。肺旺于秋,秋天肺气占主导地位,故气机下降收敛占主导地位。肾气旺于冬天,故气机内收入骨入髓。故《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从之。”
  中医里面有“阴阳为体,五行为用”的说法,阴阳并非单独孤立地存在,而通过五行使用而具体化。
  理解中要注意的是,
五脏之气在体内的运行并不是各有其轨道、各行其是,而是呈现弥散混元状态,即无论取体内任一微元点,其中都完整包含有五脏之气。但是在上焦心气的比例会大些,在下焦肾气的比例会大些;在清晨肝气的上升趋势占主导,而在傍晚肺气的下降趋势占主导。
  太极图左半边主升,是“木火相生”;太极图右半边主降,属于“金水相生”。 而脾土之气与其它四种气融合为一,并从中斡旋。
16、御心老师:冬季防感冒,早上吃生姜,晚上吃萝卜,不能颠倒了。

生姜温,早上吃生姜,有助气升;萝卜凉,晚上吃萝卜,有助气降。如此,气之升降正常,自然可以防病。

春夏(早上、上午)气升走表,有助于从上祛除表邪—冬天可选用姜枣汤、荆防冲剂等温散;秋冬(下午、晚上)气降走里,有助于从下祛除在里之有形实邪—可选用三黄片、四消丸等凉降,但不可太过,过则伤阳为患。小柴胡冲剂、防风通圣丸既升又降,上午下午均可选用。如此适度用药,主要侧重于调节中气升降,对相火的正常释放与收藏影响不大

道医堂主论相火与中气:

1、中风病请进脑病交流

中风病后遗症期,半身不遂是个顽病,中医中有四肢秉气于脾胃,而脾胃生于相火,

中风病人多有相火不足,脾胃运化也不足,所以便秘,乏力,畏寒,肌肉筋脉痉挛萎缩皆为生化不足的表现,从肾的角度来治道理不明,虽病人大多有尿多失眠的表现,可是相失太远,

许多人考虑至补相火,可是病人便秘高血压,使得医生不敢为,我以前也是从此过来了,但阴结非相火不能消,脾非相火不能旺,

我的方法是治本之下重气机的流通,即重中气脾胃的运化,相火的收摄,阴结的消散,其实在扶阳理论中也涉及到一些,但还不够明确罢了。

2、发热我见

病例:

一女孩,7岁,属于小时候被西药误治过的孩子,上次发烧用了桂枝汤好了,感觉好很多。

1月16日开始发烧,16日38.3-39度,一付麻黄里中冲剂,精神尚可,但浅睡易醒,手足身热。

17日37.1-37.8,继续服用麻黄里中冲剂,精神尚可,但浅睡易醒,手足身热。

18日凌晨39--39.6度,精神差嗜卧,咳嗽有痰,中午一点至三点半付中药(益中汤+甘草、双花、大清叶、蒲公英、板蓝根浙贝母等),下午六点温度开始下降,八点退至38.8,吃一点面,九点升至39,打小柴胡和安痛定各一支,近十点开始出汗退烧,夜里三点只有35.5。

19日晨起36.5,晨起早喝少许玉米粥少许馒头,说胃疼,半小时多出现恶心欲吐,付西沙必利止吐,九时37.5,服少量退烧药,十时吃少量中药。从16日开始孩子不肯进食,只喝米汤。

发热和许多问题有关,如外感内伤。但发热主要和外感联系较多:

一、中医中有一句话,阳郁则发热,阴郁则恶寒。

二、正常人为何不发热,阳气内守,在其位也。也说明阳气能降也。

三、冬季天寒地冬,热从何而来。

四、对清热药物重新认识一下,和西医的消火理论(从用清热药和消炎药不见效上)得出为何无效的深入反思。

五、以后如何做。

在以上病例中我看到几个问题:

1、下午发热。2、伴有肺系的病症(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痰)。3、阳经病和症状;项后痛,外感病史和外感病的症状。4腹痛,便干。5、乏力。

从以上观察,发热从本病位上来看是因阳气不降引起,但冬季自然界阳气下降,人体阳气是否真降是个未知数。因本病发作大多在阴寒盛时发作,在自然界阳气当下降之时发作,自然界阳气上升时却病情较轻,此言也说明了平人为何不发热,同时也说明了发热和外感的联系最为密切,但外感是如何作用引起发热的,阳气遇寒则降,却发热,是何道理,难道真如古中医圆运动说的冬季人阳气为最盛之时,阴极阳生,但此时之阳能表现为盛吗,我认为皆不可全信,阳气当降是外因的作用,此点是基础,但阳气降和完全的降是有分别的,如胃的燥结。肺的燥结可引起降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滞,此热并非完全入于肾中以化阴寒,以生中气。在治疗上阳气上升时不发病也是要借鉴的,还有一点,热自何来,古人有一句话说是秋季伏下来的热,此言不可全信,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此热即是当降未降的热,而非肾肝阳气的充足和有余,此阳气降则为人体的正气,不降则为邪气,阳气正常运行则水湿不滞不生痰湿,失运则痰湿自生。

所以我认为治疗此病,滋阴,降阳,消导,开结,方法同用,兼用升发开阳,着其重点。

在此我重新认识一下降阳的方法问题,如人体本身体阳气虚耗,降阳的方法是火神为尊,也不尽然,中气同样有降阳的作用。道理是:1、许多清热药都配合补中之药。2、是甘草白糖的清热作用。3、是我们如补阳什么时候才正好补足。如何来评价,不好掌握。但阳气的作用,一是生热以温暖肢体,二是生中气以运化气血。而阳气在时间上在盛之时,在盛之时补阳易过,但阳气和阴气有相生之道,是其一,二是阴阳本为一气,全称为中气我认为比较好。在此我讲一下石膏的药性,辛凉咸涩。升降凉收皆有,故张师以此治阳明经病发热,称其治热而不伤中,也太夸大了,但也有我们借鉴的。

小儿发热,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一般有伤食和外感,其中外感引起的较多,午后发热占大多数,发作之时,胸腹背四肢额是比较多见的发热的部位,

三彩风车问:

阳不降,我理解二种:一、阳不足,热量不能升致顶,不能降雨。二、中下焦寒过重,阻塞下降之路。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受误治致阳不足和饮食方面造成脾虚,一受外感,二种都齐了。

足不之处请堂主指点。

道医堂主答:

学中医的态度要正,

学习中医,忌形而上学,东拼西凑,说活要有着落,要有依据,扶阳理论中讲发热,是因中气不足,运化失常,而忽视了相火不降,补相火不重运化,不当,不合中医的思路,重运化,而不重相火,治病不能使病人进一步的健康,如同捕斗,讲力量和技巧,同样重要,

3、结有阴结阳结的不同,在阳如口舌生疮,及流涎痰多,口苦口粘,皆是气机不降。胃不舒服,吞东西困难也可证明这一点,升降皆由中气运化来达成,我理解为相火的温化和脾胃气的升降协调运动,

用附子理中丸解决是相火的问题,平时特别畏寒,中气很虚;说明了病人相火不足,中气生于相火,扶阳理论其实就是,补相火以生中气的理论,

火将熄时,先救火;火旺之后,再加水。是不够的,人生在于中气的不息运动,如环无端,以火生气是为用先天补后天,用中气运化来达至相火不熄,是用后天补养先天,先后天如机器和电的运动一样,光有电是不行的。

自注:先天相火为阳,后天中气为阴。从先后天阴阳论,阴阳之间,阳主阴从。从后天中气论,气液一体,阴阳(后天)合一,升降相随。

治病养生,就是在相火和中气上做文章。

既重先天——相火的大小,亦重后天——中气足不足和升降调不调。

破解重大疾病迹象观点录:

1、天生阳,地生阴。天指太阳,地指大地。很明显,阴和阳就是指冷和热,冷、热就是两种不同的自然力。

2、很多人说阴阳不太好明白,其实明白冷热就行,阴和阳就是冷和热,阴阳力就是冷热力。

3、今天说的“温度”,就是易经中的阴阳量化。

4、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易经的先天指先天八卦,后天指后天八卦。先天八卦说阴阳,后天八卦说大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肾为阴阳生命力之根,脾为物质之根。

5、身体的阴阳力为什么会亢进?很简单,因为他没有把吃的学问弄明白!
    中医不仅看病分阴阳,平时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阴阳属性。在正常情况下,生火的物质食用过多,内热必盛;生寒的物质食用过多,必然阴力过盛。热力过盛的时候就像发动机很热了,水箱里却没有水去冷却,这台发动机肯定要烧坏;内寒过盛就好比发动机冷却过度,死火儿了。开车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当然这只是通俗易懂的说法,实际上人体远比汽车复杂,所以需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等。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用汽车来比喻一下身体内部的情况。打开车盖,里面有两种非常重要的装备——发动机和水箱。平时呢,我们将油和水放在车子的外面,随便放在哪里是无所谓阴阳的,看不出机油的热,也没有水的冷。但是将它们放在汽车里呢,启动发动机,油生热,就产生了阳力;水呢,相对热的油来说,就是阴力,它要去平衡那个热。而这两样东西就相当于人体里面的阳力和阴力。
    这么去看中医治病就更简单——太热,就用生寒的药物,给它点儿“水”,滋长阴力,降降火;太寒,就用生火的药物加热,提升阳力,去除寒凉。当然中医里面还有甘温除大热等很多方法,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6、心脏就好比一个国家的运输总管。动脉和静脉就像是这个国家的铁路、公路。动脉呢,负责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各个城市、县城,比如肝、肾等器官。那毛细血管呢,就相当于这些城市的接收和分配机关,它有很多条通道,可以把运输来的物资层层分配下去,再将各个器官产生的废物和垃圾收集上来,交给静脉。静脉就把这些废物运回到肺脏。肺脏就是相当于血液废物的处理场,血液就在这里进行气体交换,把二氧化碳排出去,再把氧气重新吸进来,这个血就净化了,再回到心脏,重新变成有用的血液。


自注:阳为热,阴为冷。不热就是冷,冷热其实就是热的多少。热则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寒则温度降低,血液循环减慢。温度不可过高过低,血液循环不可太快太慢,必须保持适度。一年四季,一天四时,体温高低不同,血液循环快慢不同。

一气聚散在寒热。热则精散为气,液随气升动——气液由下里向表向表并循环加快;寒则气聚为精,液随气降静——气液由上表向下向里并循环减慢。

                                                         医道杂论(一)

                                          枯木龙吟    2007-03-04 11:57

 

合和医道总论:

1、            医虽术类,但通于大道,大道至简,医术之精微极致,也必归于至简至大。故仲景论伤寒,虽极尽精微,但不离阴阳之道,阴阳之不足有余,为其总纲,可赅百病而涵万法,伤寒杂病一言以蔽之,阴阳之不足有余也。离道愈远,其术愈繁,后世之八纲辩证,用之于入手之学尚可,欲求精进,则为知障,盖支离而无法圆融也。

2、            阴阳之不足有余可分四类:阳有余为阳邪加之,阳有余则伤阴;阴有余为阴邪加之,阴有余则伤阳;阴阳之有余为邪盛而正格之,其为外邪所致,其症为实。阳不足则阴显;阴不足则阳显;阴阳之不足皆相对平衡态而言,阴显阳显俱为虚邪,其为内伤情致所致,其症为虚。

3、            冉雪峰先生曰:一部伤寒论,纯为救津液。诚金玉良言。

4、            象者,拟象比类也。《周易。序卦传》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素问。五运行大论》言: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唯象思维,乃多维之思,立足于多元之境界。二元之境,平面之域,思维仅限于逻辑推理,多元之境,立体之域,思维唯有拟象比类之观。

5、            先天主于肾,后天主于脾。先天者,阴阳也;后天者,气血也。

6、            肾为坎象,心为离象,肝胆为震巽,脾为坤,肺为乾。伏象性同。

7、            辩证求于阴阳之不足有余,治则遵循气机之升降沉浮。升者,一为升其阳气,一为散其阴气,阳气炎上,阴气沉下;降者,一为降其逆气,一为下其淤滞;沉者为敛涩,一为收敛散阳,一为固涩真元,敛降心肺;浮为发散,一为宣通表里,一为破郁散滞。一症之中,或单用一法,或多法合用,应灵活以待。

自注:先天主于肾,后天主于脾。先天者,阴阳也;后天者,气血也。

先天者,阴阳也。先天真阳敛藏为阴——相火关小,先天真阳升达为阳——相火开大。

后天者,气血也。气血,泛指气液——中气

                                                 肾阴、肾阳与肾气

认为元阴、元精、肾阴、肾精、肾水、真阴、真水、命门之水、坎水九个名词均指肾阴;元阳、元火、肾阳、真阳、真火、相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均指肾阳;肾气、肾间动气、原气、元气、生气五个名词均指肾气,肾气涵元阴元阳。

自注:肾阴(水)+肾阳(火)=肾气(水火合一)

                                          附子的功用——裘万吉

 

附子,从它的名字就可以大概知其所用.附子这味药,从字面看,左边为耳,耳可代表肾的功用,而右边的付字,就表示付出,表示向外作功的意思.所以附就是肾向外作功的意思,而这个肾向外作功如何体现呢?就从这个子上体现,肾之子为木,木主温升生发之气,而肾的本身功能是主封藏,主藏精.而今这个附子,它所作的事情是把这个封藏的精拿出来转化为子气,转化为温升生发之木气,所以这个附子的功能,一句话,就是能够把肾中封藏的精转化为气,转化为动力。

                        五行精解——郝万山教授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
    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呢?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
    那一学期刚开学,同学从外地返回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跟我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中医大夫,他对五行特别了解。我到他的诊所去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
    在诊所的东墙上,挂着一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是代表东方木。西墙上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块破钟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在诊所的南墙边生着个火炉,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边放着个大水缸,里面盛满水,说这代表北方水。在诊所的中央,没有铺地板,露出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
    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么理解五行啊?学生问,那应该怎么理解啊?其实,在民间,我们有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误解。
    张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要见到肝病,你就会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肝病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个病也就容易治好,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理论。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中医学里,这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样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呢?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本来就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我们外地的那位医生,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用古代文字来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贤,包括张仲景在内,他们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结晶。在客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术数界中医界对五行的认识都有误区)。
    我在这里只讲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评:五行本义)。
    为什么叫五行?“行”是什么意思?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
    在中医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有一个阶段,我住在一楼,房后有一块空地。我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觉得有些葡萄枝应该剪掉,我就开始剪枝。这一剪,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断了葡萄的不少根。从根的末端,也开始流出很多水。
    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老师傅看见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时候,营养是向树根的末梢,向枝条的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它在哭啊!树根也是一样,你挖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也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养分,太可惜了。这是20多年前的事。
    听到园林师傅这么一讲,我机灵了一下: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向树根末梢,向枝条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而古人就借用这个“木”字,来代表这种展放的气。
    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会引发季节病,这是五行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我问园林师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他说根就不太长了。因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长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峥峥向上的景象。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动植物这样的生长状况,我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应该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古人用哪一个字来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呢?“火”字,因为火性延上。
    在五行中,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对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
    孙悟空一听,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上边的温度高,师傅可受不了。你看,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道家最讲五行,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 如来佛是怎么教育孙悟空的?孙悟空一个跟斗,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如来佛呀,如来佛,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我要留下一个记号,于是拔下一根头发,变成一支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
    如来佛不动声色,伸出五个指头,孙悟空大吃一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
    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孙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秋季我们看到动物的生长状况,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壮壮的,积聚营养,准备过冬。你到动物园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积聚脂肪,准备过冬。古代人观察到秋季的这些现象,认为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用什么字来表示气的内收运动呢?“金”字。
    在五行中,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时气候寒冷,万物深藏,种子埋在土里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就会被冻死。那树叶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万别露头,一露头就会被冻死。冬眠的动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类也过着早睡晚出的猫冬生活。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哗哗的流水。
    在五行中,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
    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在五行中,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
    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
    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有一次,我去台湾,在一个饭店里吃饭,门口摆了一个特别大的海龟。过来一个小姐告诉我说,先生,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岁啦。天哪,这是一只宋朝的乌龟!可我定睛一看,乌龟壳上年轮,我数了数,没超过一百条。我跟小姐说,这只乌龟的年纪顶多比我大一点,不到一百岁,也就是80来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这叫岁月留痕啊!
    在新加坡,很多人家养乌龟,我到那儿看,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半了,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零三个月了,他们的主人说,郝老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年龄的?我说都写在贝壳上呢。乌龟的背上不仅有年轮,还有季轮,四个季节叠加起来,就是年轮。
    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硬的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用电子显微镜看,如果这个鱼这一天它的环境是风平浪静,食物丰富,伙伴又多,玩儿的又高兴,吃的又饱,它这个日轮就宽宽的亮亮的。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风恶浪,没有食物,它又飘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紧张,又害怕,又饿肚子,又焦虑,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日轮就可以把这个鱼的一生的日记写下来,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海域它过去的气象状况,这真叫岁月留痕啊!
    所以各位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不要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条线,而应当留下亮亮的一个痕迹。
    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筋,脉,肉,皮毛,骨五体。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有一个航天部的老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脚骨折了,打上小夹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医院一透视,骨折原封没动,一点没长。我说你吃一点补肾的药,我给你开点中药,吃了两个星期,再去医院一透视,长住了。中药用补肾的药,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论。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他的心绞痛,干活累了不发作,只有生气以后,它就发作。医院做心电图,确实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按照一般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疗上,我就用了疏肝的养肝阴,养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调畅心气,很快,他的心绞痛症状缓解了,心电图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张仲景和古代的中医圣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许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所以,张仲景和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一点,我们当代人,恐怕不一定能完全估计得到。
                                              天地的五运六气与人体的五运六气

                                                                bygzpf 
     天地(自然界)五运六气即五行之炁变迁规律,它不是平常人所理解的气。五行之炁是指自然中五种相互转化(互生)、相互制约(互克)又有不同性质的能量,这五种能量随时间的变化,依序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运行,就是所说的“五运”。每一种能量由弱到强的变化时为阳性,由强到弱变化时为阴性,所以,可分为十,用十天干表示。六气是地受五行而成六气(多一土气),各具阴阳而含杂气,共分十二,用地子表示。天干地支依序相配,循环往复,即能准确表述人所能感受的自然能量的变化。这是自然的“五运六气”,也即天地五运六气。
     人体也有个五运六气:人生天地间,世代受天地之精气养育,其生命本性中自然形成了一个与天地五运六气运行规律相同的五运六气,所不同的是人体五运六气虽然与自然五运六气运行规律相同,但却并不是同步的,因每个人的出生时间不同,他自身所秉受的五行主气也就不同。人在出生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的时候,就带着自身先天生成的“五运六气”落入了自然运转着的“五运六气”格局之中,从此,他自身的“五运六气”运行就时时刻刻受自然的“五运六气”运行影响,当自身的“五运六气”与自然的“五运六气”运行相和谐,或自然有利于自身的时候,其人就行好运,身体就会健康,有病就可能自愈,反之则是行背运,身体出毛病,做事不顺利。所以,无论自然运行于哪一环节,都会有人走好运,有人走背运,只有自然处于天地杂气错乱之时,才会多数人难受,但也同样会有人在这样的气运中春风得意,只是这样的气运往往不能长久。算命就是运用的这个原理。

                                                                              新解阴阳与五行
自然万物之运动,必是以阳热能量为动力,生命体不同于无机体之重要特点,生命之阳热必是阴液之涵养乃可发动,此阴阳者乃是相互为用,乃是融二为一,不可分开。而无机之阴阳者,是相互对立,不能融合,截然分开的。生命之阳热如没有阴液之涵养,必燔灼于外,或是散失,阳热全无,则生命无能量之发动,此消亡矣。
而五行有什么作为?“土、金、水、木、火”,自然之中具有此五种性质的物质,论其个体而言均是无机,但此五种性质物质之联合运动那便可生养生命。此时当有言“生命即有阴阳概括,何又有五行?”其实五行之存在意义,当是自然中生养生命时对于能量之转化的必然需要而产生的。阴阳之概念,对于生命乃是大致之概括,阴以涵阳之过程当是由五行来完成。阴中之阳对于阴液来讲,阳热是唯一的。而生命运动的阳热发动,必然有能量之转化,此即是君火-相火的转化,此阳热者便是有二。无机物的运动,君火发动之后,其获得动力便以了事,而有机生物不同,其能将君火燃烧后转化的相火再一次养藏,再一次成为君火,形成能量之连续不断。总之,生命运动之阳热动力乃是有二,而阴阳者,此阳乃是为一。
那对于生命而言,何又为君火、何又为相火?这个问题对于研究中医生命生理的中医人来讲,已是太过絮叨的问题,可是由古至今却是无一人说的明白,此二者之别总是隐隐晦晦,躲躲藏藏。其实中医一切之医理皆当由自然中求的,生命之源便是源于自然,自然之理才是真理!
柴禾之燃烧,作为锅中煮熟饭食之阳热能源。此木火之燃烧,有一种火是我们肉眼能见的,此是实实在在的火,乃是实火,此便是君火;有一部分经过燃烧而有热量散于空气之中,此是肉眼看不见的火,此是虚无的火,此是虚火,此便是相火。前人有言,“君火宜清,相火宜养”。看得见的火,施以寒凉其火即灭;看不见的散于空气中的火,如何放矢?散失在空气中的热量当是由空气的水汽而凉润,就如长夏之时,地上之热燔灼,而地面却是泛起一层湿气,此湿气者土液也,此凉润相火之用。君火与相火之间是一种能量之转化,更有意思的是,相火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更大作用,那便是散热!木材之中具有阳热,而其质为有形之阴,此阴阳融合之体,此中之阳热不能外泄,此阳热之外泄乃是君火之燃烧,由相火带到空气中而使之凉泄,此间道理对于本人的中医人身之生理尤为重要。此中道理明示我们人身君火阳动之能量之外泄,当是相火而为之,君火之藏于真阴中的阳热不能外泄,而是相火代之。就如西医所言人身之汗、之大便、之呼吸,皆是带走人身之热量,此对于中医之生理,此就是相火也!古人有言:心包相火代心君而病之,便是此理!
人身生命之火有二,君、相二火,此篇文章到此其实所有答案皆是轻然揭晓。生命之五行存在之意义皆是有此两种“火”:君火与相火。君火藏于真水之中;而相火之凉润在于土液,而能降者在于沉降之金。故人身之生理,凡具金之脏腑,皆具有土性,此皆是为能凉降相火之用。相火凉降之后,再藏于真水,此又成为君火,此能量不为散失,而是相互为用,互为根基,连续不断,此生命乃成。人身之五行,只生阴液不生阳气,此专为降藏阳气之用,这个理论对于中医人身之生理又是极其重要,此当由读者细细体会。阴阳之用,其言阳者,只是为一,而生命之阳者,却是必然有二,此便是五行存在之道理。此篇文章愚不嫌其繁琐,此唯恐言之不清,此于中医之生理却是尤为重要,乃愚中医之医理之基础,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需读者细细体会!
                                               待续
                                               卢丰  2010-11-11 成于黎明

樊正伦:
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所以每个中医医生,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医人用药,有如用兵。兵不备,不能御敌;药不备,不能御疾。不能御敌则国危,不能御疾则命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