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最长的绕口令:王选:当代毕昇的幽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8:58:51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二十六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三十八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六十一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五十五岁以上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一九九二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然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几乎没有过五十五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

在我刚过五十五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八六三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五十五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几乎没有一个超过四十五岁的。王安创业时是三十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三十一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四十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二十二岁。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十九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三十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持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见报以后也不以为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持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个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什么院士,其实院士在某些方面是根本不懂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讲这段话时一直有笑声、掌声),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 plus We equals to FullI”,大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融在“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摘自《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08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