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2 电影粤语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净空法师)第六六一卷——第六七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1:19:33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一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这是起定十句里面最后的一句,在别显当中这九句,前面八句都是讲的事,每一句显示一类的修行的这些事相。而这一句是总括前面所说的道理、趣向,所以经文上有「一切」。『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从这个地方他起定。这句话意思很深,清凉大师注解得相当丰富。他一开头就引《大般若经》里面的几句话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般若经》上这段话的意思确实是很深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大师在《钞》里面唯恐我们对于这段经文很难体会,所以他详细给我们说出,这段经文是在第五百七十八卷。我们知道《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这句经文是出在第五百七十八卷,五百七十八卷是世尊在他化自在天为诸位大菩萨们说的。当然说的话很多,文也很长,这个地方只举出重要的几句开示来为我们说,讲「一切法空」,「诸法皆空」。

  如果我们这部经要是从头一直听下来的,我想对于经里面的这些开示并不难体会,前面也说得不少了。一切法为什么是空的?实实在在讲,《大般若》六百卷是世尊在方等之后二十二年所说,我总结这六百卷经,佛到底为我们宣说什么?我在经上得到了九个字,这九个字就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一切诸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在相上讲,无所有;在体上讲,毕竟空;在作用上讲,不可得,这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这个意思甚深甚深,很难懂得。

  世尊在经上跟菩萨说,他说:「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个自性,性作「自体」讲;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学佛的同学很多人都熟悉,所谓是「缘起性空」,这一切法是怎么来的?因缘所生的,叫缘起。有没有自性?没有自性。譬如我们随便拈一个,举一个例子,这个大家看到,我们叫它做毛巾,这是一条毛巾,这是一法,毛巾是一法。它有没有自体?它没有。我们把线头找出来,把它抽出来一条,拉直了,它是一条线,是一条线织起来的;换句话说,这毛巾的体是线。再看看那条线,线也是一法,线有没有体?线再仔细一观察,它是棉,是棉线,棉线把它纺织成的,棉花纺织成一条线,这个线的体是棉花。这条线因缘所生,缘是棉花。棉花再一分析,现在科学善于分析,这一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一分析就变成原子,原子再一分析就变成电子,再分析就变成粒子,分到最后没有了。这个毛巾,你就晓得没有自性,所以说「当体皆空」。

  上上根人看到这一法,就晓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上根利智的人一接触就明了;中下根人不行,看不出来,那得要仔细的再分析,叫「分析空」。这一分析之后,明白了,它确确实实是没有自性,它是因缘聚合现的这个现象,所以「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有跟无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最难懂的地方。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够契入佛所证的境界?就是坚固的执着「有」跟「无」是对立的,有不是无,无不是有,所以历劫修行而不能够入门。用我们平常一句话来说,就是历劫修行都没有看破,没有看破,他怎么能放下?放下,不是放下事,也不是放下理。那到底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就对了。理、事为什么无须放下?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讲得好,「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于是讲放下的不是说理,也不是说事,也不是说理事,也不是说事事。放下,实在是讲妄想分别执着。

  何以故?佛在本经「出现品」里头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的,我们自性本来具足三种圆满:第一个是智慧圆满,真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我们一般佛法里面讲十方三世,无所不知,这是圆满的智慧。现在为什么变成无知?本来有圆满的能力,万德万能,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种种,你没有一样不会,你样样都会,现在为什么变成不会?能力失掉了!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相好,佛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随顺此方凡夫所说的,而实际上是大乘经上所讲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才是真的,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现在的相好在哪里?相好也没有了。我们现在这个相是丑陋之相、不净之相。智慧、能力、相好为什么会失掉?佛也是一句话说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病根,就是凡夫跟佛不一样的地方,佛一句话说破了。

  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示现的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凡夫跟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因为凡夫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本性里面本具的三个圆满不能现前,就这么回事情。佛眼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佛看一切众生自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完全平等。非常可惜,现在起了妄想分别执着,本来平等变成了不平等;本来叫一真法界,现在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佛为众生说法方便而说的,跟诸位说,不是真实说,是方便说,真实说是无量无边的法界。我们佛家讲「法界」,世间科学家讲「不同维次的空间」。科学家讲宇宙之间不同维次是无限的,佛法讲是无量的,无限跟无量是一个意思。无量的法界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因为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法界就无量无边。这桩事情佛在大乘经里面还有一个说法,「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无量无边,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妄想分别执着是「能变」,一切法就是一切不同维次空间是「所变」,能变的无量无边,所变的当然也是无量无边,就这么回事情,这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

  所以修行人修什么?诸菩萨、声闻缘觉菩萨,尤其是高等的菩萨,我们讲「摩诃萨」,他们修的是什么?给诸位说,除妄想分别执着而已。妄想,大乘经里面也叫它做「无明烦恼」;分别,也叫它做「尘沙烦恼」;执着又名「见思烦恼」,这是我们普通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的,这三大类的烦恼。《华严经》上说的是妄想执着,我们把佛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到底要怎么修法?经教里面讲了很多,我们讲席也讲了不少,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刚才讲过,事没有妨碍,理也没有妨碍,性相都没有妨碍,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过,「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的事可以做没问题,但是不能有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妄想分别执着是「世间意」,你有这些东西,你就错了。为什么?这些东西本来没有。给你说,性上没有,相上也没有;事上没有,理上也没有。没有的东西,你要把它变成有,岂不是大错特错吗?没有的东西,佛叫「妄」,所以你看那个想叫「妄想」,妄就不是真的,你要把它放下。

  现在这个社会、世间,大家都晓得是乱世,不但是乱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乱之世。我们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修行,要想修行有成就,真的不是容易事情!比过去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修行证果要难上很多倍,这是事实,很不容易修行证果。如果你真的修行证了果,你的成就超过过去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也超过他们很多,这个道理不难懂。我相信中上根性的人都能够体会得到,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大家要看破、要放下。

  「看得破,放得下」是我在学佛最初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那时候我二十六岁。什么叫看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叫做「看破」。当然《般若经》上所说的句句话都是。诸位同学念得最熟的大概是《般若心经》,很好!《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纲领。你们想想经上讲的「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他能够观察、能够观见,「五蕴」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皆空」,我前面讲了,「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度一切苦厄」!观照五蕴皆空是「看破」,度一切苦厄是「放下」。什么是苦厄?厄是灾难,什么是苦?什么是灾难?妄想分别执着是苦、是灾难,放下了。

  接着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跟这段经文,清凉大师所引《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八卷里面的经文是一样的意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说出来了,后面讲十二处十八界,你只要懂得这五蕴的真相,后头就不必多说了。讲一个色、讲一个空,色是相、是事;空是讲的性、是讲的理。这四句话反复去念念,「色即是空,相就是性;空不异色,理就是事」。所以从性上、从相上、从事上、从理上,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把色跟空对立,性相对立,理事对立,这一对立就有麻烦,你不知道它是圆融的。性在哪里?性在相里头;相在哪里?相在性里头。事在哪里?事在理中,理在事中,它是浑融周遍!

  这个境界实在讲,佛在《华严经》上才说得透彻、才说得分明,让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正在佛的教导当中大彻大悟,如同大梦一下醒过来,这一醒过来,入佛法界,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是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那就是如来生活的样子。历代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为我们所示现的是菩萨、缘觉、声闻生活的样子。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体会得到?你没有看出来,你没有体会到,你当然没有办法学习!什么时候你看出来了,你体会到了,你就会跟他们过同样的生活,那个生活是大圆满!这个大圆满就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

  前面两种圆满我们放在一边不谈,我们谈「相好的圆满」。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的生活,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听到之后,这个生活太苦了。佛为什么过这么苦的生活?这种生活,那我不要学佛了,我学佛学到最后成佛要过这么苦的生活,我学它干什么?为什么大众又赞叹佛为二足尊?「二」是说什么?智慧、福德;「足」是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世出世间讲到智慧、福德,佛是第一,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不但人间没得比,天上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这是娑婆世界里福报最大的,比不上佛。佛过的什么生活?佛过的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很难理解,真的。因为你的心里头有个结,这个结没有解开,你没有办法懂得。为什么?你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相对的世界是苦跟乐对立的。觉悟的人是阿罗汉以上,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觉悟的人。觉悟的人离开了相对的空间,把相对空间放下了,你不懂这个境界。这一放下,苦乐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理事是一,苦乐是一,生死涅盘是一,这个很难懂!所以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那是真乐!所以真乐我们凡夫不懂,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凡夫不知道诸佛如来的境界。希望大家对大乘经教要深入,你才真正能觉悟!我们一生说实实在在的话,真正能契入佛境界的人并不多。

  从历史上来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不多。禅宗说「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典籍里面名词术语不相同,实际上讲的是一桩事。一桩事佛何以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说法的善巧,教我们对于言说、名词不要执着,懂得意思最重要,名词术语并不重要!如其不能,我们的根性实在太钝,烦恼业障习气太重没有办法觉悟,这时候怎么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个好办法!

  《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个好办法。但是《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往生的条件,你要记住,前面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只有一半,另外一半缺了,那往生就难了。什么叫菩提心?要是依照经论那个名相来解释,很麻烦,许多人听不懂。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得好,容易懂。他怎么说的?我们发一颗真诚求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如来,把现前身心世界那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不是去避难的。这世界灾难太多、太苦了,听说那个地方是极乐,我要到那里去享福,那你就错了;这是个避难的心,是个逃避现实的心,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的这个念头,你不能往生。为什么?净土大法它不是小乘,阿弥陀佛发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是要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个个圆成佛道。这个心许许多多诸佛如来都不能相比,这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无上菩提心;他为一切众生,我们为自己,这个心不相应,不相应就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

  那要怎样才能往生?我们的心不是自利,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去干什么?去作佛。在这个世间,第一、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断烦恼。第二、外面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太强,我们没有能力抗拒。在这个世间修行,我们不能成就;所以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希望换一个环境去修行,到那个地方亲近阿弥陀佛,弥陀天天为我讲经说法,还有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帮助阿弥陀佛教导我们,我们容易成就。自己成佛之后,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一切苦难众生,是为这个去的,这个条件具足了。你要发这样的心,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这桩事情绝对不是口里说说就算了,口里说说不行,要有真正的心,真正的行持。真正的心行就是只有一个念头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还利益自己;利益自己就变成了业障,利益众生就变成功德,你们看看,一念之差!这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当中,你要做出来;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是为了利益众生,绝对没有一念是为自己。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随缘而不攀缘,绝对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而把读经、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自己对人对事对物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错误的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的标准是经典,所以经不读,你标准没有了,你怎么知道哪个想法是对的?哪个想法是错的?你怎么能知道哪个作法是对的?哪个作法是错误的?经教是标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天八个小时,这是经上讲的,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能一天不读经,不能一天不听经,不能一天不跟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经教,这个标准要抓住,依照这个标准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我们才能有成就。离开这个标准,我们靠什么修行?所以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把这个东西舍弃了,经教舍弃了,其他一切都不是佛法。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起定」十句里头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起定」这一句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理趣」太深了,可以说即使是诸佛如来无量劫的时间来为我们宣讲,都讲不尽的。清凉大师的注解引经据典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希望我们在这个启示里面能有所悟入。他引用《般若经》里面讲的,「一切法空,无自性故」,这句我们前面给大家做了一些讨论;接着又说「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一切法无愿,无所愿求故;一切法寂静,永寂灭故;一切法无常,无常性故;一切法无乐,非可乐故;一切法无我,不自在故;一切法无净,离净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寻其相不可得故」等等,这些都是说「性空理趣」。

  般若是真实智慧,有真实智慧观照,也就是用真实智慧来看宇宙人生,你才能见到真相。佛在经上所说的这许多全都是事实真相,佛所讲的这些话与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体验的是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这是事实。可是我们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要想证得一真法界,对于这些理事又不能不清楚,如果不清楚,你是堕落在无明;「无明」与「一真」不相应,无明不能断烦恼,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的。如果无需要觉悟,无需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能够修行证果,释迦牟尼佛何必要四十九年苦口婆心的天天来说教?用不着。四十九年从来没有间断的说教,必有用意,必定是需要的,必定是教学不能够缺少的,这些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我这次从韩国、日本访问回来,见到韩国跟日本修「净土」、学「华严」的一些同参道友们,他们知道我这些年来都是在修「净土法门」,最近也在讲《华严经》,他们把我看成真正的同参道友,我们在一起交谈都非常坦诚。在现代,佛教各个宗派,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普遍的现象都是大幅度的衰退。要怎样振兴?这是出家、在家四众同修都非常关心的事情。

  我访问京都知恩院,这是净土道场,见到他们的法主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九十七岁,坐在轮椅上跟我们见面,为我们讲开示。他所讲的实在就是我们多年所修学的,想法看法说法完全一致,我们感到非常惊讶。他教给我们修学大乘要把心量拓开,要放下门户之见,不但我们不同宗派四众同学是一家人,不可以自赞毁他,就是连其他宗教,他举出基督教、伊斯兰教里面的圣人,创始的教主。老法师说:「那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们听了寒毛直竖。「我们要尊敬,要尊重,不能分彼此,真诚的恭敬赞叹,互助合作」,他教我们这些道理,这都是我们常常讲的,也是我们常常做的。我们这次去遇到这位老法师,可以说他给我们做印证,给我们证明,我们这么多年来所修、所学、所做的没有错误,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离开日本的前一天,我们去参观京都的比睿山,这个丛林在日本大家都说它是日本佛教的母亲,日本佛教各个宗派祖师大德都在这个山上修行,离开这个山之后,到各处去弘法,建立了宗派。这个山上修行是以天台为主,进入殿堂,首先看到的是他们供奉的天台祖师「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旁边是章安尊者、荆溪尊者,这都是中国天台宗的创始的大德,在中国道场见不到了,在日本道场见到,他们供奉的有雕塑的像、有油画像。执事人员为我们说明,往昔日本各宗派的祖师大德在这个山上修行,期限最少的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这是正确的,他心是定的。告诉我前十年是修学基础的课程,后面六年是专攻,就是以后他所建立的这些宗派:专攻《华严》的就变成华严宗;专攻《法华》的就变成天台宗;专攻「三论」的就变成三论宗;专攻「法相」的就变成唯识宗;前面十年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

  唐朝鉴真和尚到日本去,把日本佛教带上了正轨,在那边开三坛大戒,我们去参观了戒坛。鉴真和尚的道场唐招提寺,这个道场多年失修,现在在整修当中,执事人员告诉我们,大概要七年才能全部完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日本人为赵朴初老居士做了一个纪念碑,我们看了,我们听了很受感动。

  他们问我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修学的期限,我告诉他,我们修学期限是九年,这是净宗的。九年的前面两年是基础课程,着重在戒行,如果用儒家讲就是德行的教育。当中有三年是修学我们净土宗基本的课程「五经一论」,后面四年是专攻。我们九年,他们那边讲从前是十六年,这是给我们一个信心。我们今天为什么时间不能再长?现在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如果能在山上住九年就不错了,不敢再要求多,要晓得住在山上他的心是定的。

  你看看,我们今天讲这部经,前面大家看到了,华藏世界菩萨、十方云集的菩萨,在「现相品」里面提出了四十个问题,这是大问!普贤菩萨在没有为他解答之前,先入定,「普贤三昧品」,这个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定」能生慧,「慧」能解答问题,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修行人心要不定,怎么能办道?怎么能有成就?所以十六年住山,心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九年住山。我这个九年,儒家「学记」里头有说「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取这个意思,九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所以这一次在比睿山听到这个执事跟我们讲解,我对于我这个想法作法,也得到肯定,坚定不移,不发长远心,道业决定不能成就。我要求同学们,首先要要求自己,我自己不能带头做个样子,要求别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自己将来在图文巴山上至少也要住满九年,九年不下山,不是这样怎么能有成就!一切世缘统统要放下,我们才能入「理趣」,一切法的理趣。

  「三昧」是正受,「三昧」是定,经上讲的这个话很难懂,「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什么叫离众相?众相是众缘。佛随顺世间一般人的知见,世俗知见说众缘和合而生起,随顺众生说的,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能接受、能懂,感觉得佛说得没错,所以佛讲因缘生法。因缘非常复杂,佛把复杂的因缘归纳为四大类,「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经论上常讲的。这四种缘到底有没有?还是前面讲的一句话「事有理无,相有性无」。所以《中观论》上佛才讲真话,「诸法不自生」,这一切诸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从因缘生的;第三句讲「不共不无因」,也不是自缘共生的,也不是没有原因生的;后头总结「是故说无生」。

  我这样解释这四句话,大家听了依然不懂,那是真的不懂。为什么?这个话的意思太深了,你要果然搞清楚搞明白,那恭喜你,你就证菩萨果位。什么菩萨?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弥陀经》、《无量寿经》上都讲的。什么叫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生忍菩萨」,或者直接翻译过来的是「不退转菩萨」。「无生忍」在《仁王经》里面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中观论》这一偈你彻底明白了,你是「无生忍」位的摩诃萨,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今天读这个经文,看到古人的注解,不能契入境界,当然的。

  那你要问,我们有没有办法契入境界?我的答复是肯定的,有!什么办法?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契入了。我们今天听,听不懂,无法体会,就是因为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不是别的原因。一天到晚打妄想,晚上睡觉都不老实,怎么睡觉不老实?睡觉会作梦,梦是妄想。由此可知,妄想日夜不间断,这怎么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深重。

  有些同学知道业障深重,来问我有什么方法帮助他消业障?他问得很好,意思也很诚恳,真正希望消除自己业障。方法多!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就是方法,门是门径,都是消业障的,只要业障能消除,哪个方法都好。所以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法门都是帮助你消业障。可是事实上与这个说法适得其反,我们今天修学法门,不但消除不了业障,还增长业障。这是一回什么事情?

  譬如我们念佛人,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来消业障,自己以为我念佛这个法门是所有一切法门最好的、最殊胜的,别的法门都不如我;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造业了,不但业障没有消除,业障增加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对于教理不通!自己学得愈多愈觉得自己了不起,愈瞧不起别人,贡高我慢的心天天在增长,这怎么得了,原因在此地。

  看看《华严经》,《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些人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但是他怎样跟大家相处?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个对了。你看看他们接待善财童子所说的话,「无量法门我只懂得一个,其他的那些善知识都比我高明,你要想求无上道,你去亲近他们。」这是真正通达明白人所讲的话。

  不但对于佛法不同法门的宗派,不同宗派修学的这些学人,一体尊敬、称赞、供养没有分别。即使对于其他宗教,耶稣教、天主教里面的上帝、圣母、耶稣,在我们心目当中,那都是如来,都是菩萨摩诃萨,我们对他们像对佛、对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一样的恭敬、赞叹、供养,如果有一丝毫轻慢心、贡高的心,我们自己在造罪业。这个道理谁懂?觉悟的人懂,通达的人懂;没有觉悟、不通达的,他不懂,自以为是。所以不但学佛我们要学通,这一门通了之后门门都通,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了,通了就都平等,然后才能够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

  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门门都通,「平等对待」,后面的五条是「和睦相处」,头一条通了之后平等对待;头一条是理趣,理上和了,事上没有问题了。说来说去说到了根源,我们自己对于经教没有学好,学得不够深入,学得不通;果然学好,果然学通了,古大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通;我们佛教通了,世间所有一切宗教就都通了。到通才能解决问题,不通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自己什么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这个事情麻烦,不学怎么行。

  《华严》是佛法里头根本的教科书,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学的概要,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说法,它是「佛学概要」或者是「佛法概要」,说佛法比佛学意思更深、更圆满。佛法概要是《华严经》,一切经都是《华严》的注解,都是《华严》的说明。「净土法门」谁提倡的?谁教导我们的?《华严经》提倡的,《华严》教导我们的,这部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还能错得了吗!所以不通《华严》,你怎么会懂净土?你要真正懂净土,你就不能不读《华严》。不仅净宗如是,任何一个法门,这是概论,必修课程,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修学的概论,「佛法概论」。我们这样看法就没有看错了。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做注解,注解就等于现在人讲的导读,经文太深我们读不懂,这些祖师大德很慈悲,担任释迦牟尼佛的助教,来帮助我们,来指导我们如何学习。

  这段讲的是「一切法无相,离众相故」。下面讲「一切法无愿,无所求故」,这才真正能称性。那我们现在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怎么能说无愿?「无愿」我们就不能往生,对的!我们现在是要发愿求生净土,我们生到西方净土是生什么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为什么?我们有愿,我们有求、有愿。诸位一定要有求,一定要有愿,净土法门三个条件「信、愿、行」,少一个你就不能往生。「无愿无求」那是什么境界?「常寂光净土」。

  佛这些话不是对我们初学人说的,这个意思一定要懂,那是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为我们说法,会把我们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同居土」提升到「方便土」,从「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从「实报土」提升到「寂光土」,不能躐等,按部就班,这个方法很可靠,所以古人讲快速稳当,我们取这个法门。《般若经》上讲得太高、讲得太玄,我们恭敬听闻,听懂很好,听不懂也好,都不要放在心上。知道佛有这样说法,但是不是我现前境界,将来我会契入境界的,但是这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但是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不知道,就是清凉大师在此地讲了一句重要的话,「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这句话重要。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第二义?第一义就是在你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没有分别执着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第一义;才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落到第二、第三,所以说第一义湛然常住,第二义无常。经上常讲「诸法无常」,那是从第二义上说的,第一义是「真常」。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那是第一义,不但凡夫没有,二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有。如果你证得第一义,实际上第一义在我们现前这一品经里面就是「普贤三昧」,入这个境界,自自然然是一真法界里面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已经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是真正的圣人、我们心目当中的大圣,不是小圣;小圣一般是对十法界讲的,对四圣法界,这是小圣,一真法界是大圣。

  佛说「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这个意思我们要懂。普贤菩萨、阿弥陀佛有没有形相?应身有形相,化身有形相,报身是亦有亦无,法身没有形相,没有形相遍一切处,所以说「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什么是普贤菩萨?大乘经上常说,「佛以法为身」。普贤菩萨之法,世尊在本经给我们归纳十条:「礼敬诸佛」,礼敬周遍法界;「称赞如来」,称赞周遍法界;「广修供养」,供养周遍法界;「忏除业障」,忏悔法周遍法界,那是普贤菩萨自体。我们有没有?有!我的心要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我的礼敬也周遍法界,我的称赞也周遍法界。什么是文殊菩萨?文殊跟普贤不二,也是以法为身,文殊菩萨的法是「十波罗蜜」:布施周遍法界,持戒周遍法界,忍辱周遍法界,一直到「方便、愿、力、智」波罗蜜无不周遍法界,那叫文殊菩萨自体遍故。由此可知,文殊、普贤是自不是他,自性文殊、自性普贤跟他文殊、他普贤不一不异;不是一,但也不是二。诸位从这里面细心去参究,然后下面这几句你自然就懂了,「一切众生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只要前面第一句意思懂了,后面就都懂了。

  「一切众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这句话我略略的提一提。《三字经》上开端那几句话很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真心、是性德;「性相近,习相远」,性德是一样的,但是习性把我们跟性德的距离拉远了。「苟不教,性乃迁」,教育重要,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就是教学,佛菩萨教导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专才能守法,心才是定的,才生智慧,智慧才能真正断烦恼,才能解决问题。这几句话跟佛法完全相应,我们应当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二卷)

  诸位同学,前面在「普贤菩萨起定」这段经文末后这句是讲到「一切法的理趣」,这个义理很深。我们虽然谈了两个小时,而实际上也只是说到一点皮毛而已。真正的契入,还是要自己修学的功夫,解帮助行,行同样帮助解,解行相辅相成,才能够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讲到义趣,我们平常一般人常常听人家说话,听完之后会想象到他说这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的义趣。清凉大师在这句经文里面,末后给我们说到无住菩萨说四种义趣,这是菩萨对于如来说法有很深的领悟,也很值得做为我们修学的参考。

  第一个是讲「平等的义趣」,大乘经上说得很多。像经论里头常讲的,一切佛由于资粮很接近、很相似,所以说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譬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弥陀如来,弥陀如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这里头有平等的义趣。大乘经教里头常讲「佛佛道同」,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一层的意思。诸佛一样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可以说一切诸佛相同。诸佛的愿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佛是无条件的全心全力帮助这些众生。帮助他什么?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凡成圣」,帮助他像自己一样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愿相同。心同愿同,行也相同,诸佛行是什么?总不外乎四摄六度。于是说也相同,说,言语虽然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说出自己的心、自己的愿、自己的行,诱导众生,为众生做一个好样子。所以「佛佛道同」,这个意思我们要懂,释迦还是释迦,弥陀还是弥陀。

  尤其是大经上常讲「生佛平等」,众生还是众生,诸佛还是诸佛,理上平等,性上平等,事上相上还是不平等。为什么?众生迷而不觉,诸佛觉而不迷;众生邪而不正,诸佛正而不邪;众生染而不净,诸佛净而不染。所以在事相上不等同,在理性上相同。这些平等义趣,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佛讲经是什么意思。

  可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晓得的,他有别释的义趣,佛看事情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广,这是我们凡夫所不及的。譬如讲果报,佛总是教给我们,修财布施你就能得财富的果报,这个话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报,修因,哪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佛常常劝我们修因证果。但是有一等人曲解佛的意思,听佛这个话,他增长了贪心。他为什么修财布施?希望多得财富,这就错了。佛不能不否定财施,赞叹法施,赞叹修行,特别是赞叹苦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你在前面的修学,增长了贪心,佛用这个方法帮助你把贪心降温,最后要帮助你把贪心拔除。

  由此可知,佛菩萨教化众生确确实实无有定法,我们不能不懂。没有定法,随机教化,随缘教化,那个机跟缘常常在变化,因此佛的教化是随顺时节因缘,也是不定的。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佛前面所说的跟后面所讲的为什么会矛盾?前面的机跟缘和后头的机缘不一样!同样是一个人,同样是一桩事情,去年跟今年想法看法不一样,佛对我们指导的方针、原则自然不相同。前年跟去年起心动念为自己,现在慢慢觉悟了,起心动念能为众生。为自己,佛有教你为自己的一套方法;为众生,又有为众生的一套方法。所以说法随着我们的心念。

  我们心的念头千变万化,佛菩萨说法也千变万化。你要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得利益,得大利益;要不懂这个意思,你就得不到利益;不但得不到利益,有的时候反而曲解,产生了差误,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常常都有,我们不能不知道。譬如对人,先时对这个人有批评,这个人是什么?心行不善,教我们对他要敬而远之,不要受他的害。过两年之后,那个人改过自新,转恶为善,佛对他有赞叹,劝导我们要常常亲近他。绝对不是佛教导我们前后矛盾,不是!你要体会这个意思。某个人前些时候很用功、很如法,佛对他非常赞叹,劝导我们大家亲近他。几年之后,他被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迷,道业大幅度的退转;佛在这个时候劝勉我们,对这个人有批评,劝勉我们要远离他,也不是前后矛盾,前后释义不同。

  也许有人问,佛的神通广大,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没错!是不错。佛教化众生是要帮助众生此时此刻要得利益,不是讲过去,也不是讲未来,要抓住现在,所以佛的说法善巧方便。佛的说法就像大夫治病一样,给你处方;处方就像是说法,昨天处方跟今天处方不一样,昨天病况跟今天病况不相同,有了变化,或者是好转,或者是恶化,到明天可能跟今天又不一样。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抓住现在,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教学不容易,我们做弟子的人,听佛菩萨讲经说法也不容易。尤其是我们去佛年代久远,外国人的说法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千二十多年,留下来的经教,又由于我们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古人传下来的这些经教,我们现在未必能看得懂,这是重重障碍。

  我们应当怎样去修学?过去我的老师教我用「至诚感通」,教我用这个方法。经教太多了,我们一生的时间精力都学不完,何况还有世间法不能不知道,想起来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唯有至诚恳求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会不会加持?会。为什么会?真诚到极处!人心真诚到极处,自然跟佛菩萨就通了,自然跟宇宙之间的大道理也通了,跟世间人情世故也通了,妙不可言!

  现在关键在这个「诚」字。什么叫诚?过去曾国藩先生讲得很好,「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他就能感通。为什么?因为一个妄念都没有的时候,性德自然就流露,自然就现前,诸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自自然然感通,这个道理很深。中国古人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念妄心,妄心里头对我们伤害最大、最严重的是自私自利、是迷惑颠倒,只要有这个念头生起、夹杂在里面,我们的真诚就被破坏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全部都被破坏,于是感应就不能现前,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是在末法时期,我们修学环境障碍很多,唯一可行的办法,从「真诚心」能通诸佛菩萨教化的义趣。唯有明了佛菩萨教化义趣,我们才真正能够懂得怎样依教奉行,怎样能得佛陀教诲的真实利益。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这段经文科题「大众得益」: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这句是说明大众得利益的时候,也是大众得利益的因由。『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这句总结前面所说,这句话意思很深。大众怎么样得利益?普贤菩萨要为大众说法,为大众开示,教导大家,劝请大家,大众方能得益。普贤菩萨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中生起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辩才,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心思是乱的,意不真诚,心不清净不平等,自私自利,没有智慧,当然就没有能力,没有辩才。

  前面跟诸位说过,普贤是等觉菩萨、是如来化身,哪里还有什么入定、出定?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个意思前面清凉讲过是示现给我们看的,为我们做榜样的。告诉我们要想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特别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你要有善巧方便为他说法,去教导他。这些善巧方便一定是从戒定当中来的,自己不能够勤修戒定,哪来的智慧?所以为诸菩萨说法,普贤菩萨先入「法界大定」,不是普通的定,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称法界大定。从这个定起,智慧、德能、相好都现前了,这才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帮助一切众生化解他的疑虑。我们应当要学习。

  怎么学习法?在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些环境里面,有顺有逆;物质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事环境有善缘有恶缘,必须要在这个境界里头得定,得三昧。这个三昧就是一切顺逆环境、善恶之缘,我们六根面对它们,要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就叫「入定」。

  这个入定不是盘腿面壁,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是要在一切顺境逆境都能够不动心。不动心,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性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五句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这叫性德。这就是《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说什么?真诚是善,清净是善,平等是善,正觉是善,慈悲是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我们的性德完全失掉了,为什么失掉?是被烦恼障碍住,习气使我们距离本善愈来愈远了。如果我们把烦恼习气放下,我们的性德就现前,我们的本善就流露出来了。所以这个心稍稍有一点波动,本善、性德就不见了,变成烦恼,变成妄想分别执着,那就错了,这是根本上的错误,我们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以这一句是讲时节因缘,「菩萨从三昧起」。下面这是正说,「大众得益」,一共有九句: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

  清凉大师说这个九句,前面五句「得菩萨法门」,每一句有一个意思;又说这五句「后后成前前」,后面四句是讲「得佛果法」。

  我们现在看这一句「诸菩萨众」。实在讲,如果我们能懂这个意思,这『其诸菩萨』里面就包括我们在内;如果我们不懂得佛菩萨说法的义趣,那我们就在这「其诸菩萨」之外。今天我们既然展开经卷读诵经文,理应入佛境界,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经文上说得很清楚,『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这句在此地我们读了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前面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叫正受,也翻作禅定。我们先要把这个名词术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受是享受,正是正常,佛菩萨的享受是正常的,所以叫正受,正受就是禅定。

  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佛给我们讲,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佛经上讲的五种受,那是凡夫的享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身有「苦、乐」两大类的享受,心里头有「忧、喜」两大类;身的苦乐暂停,心的忧喜暂停,这个暂停的状况叫「舍」受。实际上,舍受就是正受。为什么舍不叫正受?你的时间很短暂,剎那之间,你的烦恼又起来了,你保不住。如果舍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就叫正受。由此可知,我们修行就找到一个秘诀,怎么修法?顺境、善缘不生欢喜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心。在这个境界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心,这叫功夫。你会用功吗?六根对待外面境界,永远是感恩。我们在三年前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正受。

  正受又叫禅定,禅定是什么意思?六祖惠能大师解释禅定,「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叫定」。他这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上的义趣,佛在《金刚经》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代佛教化众生。佛告诉他,弘法利生要用什么样心态,你才能做得圆满?教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这叫禅定;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

  这个说法还怕初学同修听不懂,我们再换句话说,对外一切人事物,我们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决定不被它所动摇,绝对不被它影响,这叫禅。譬如现代人,现在在中国大陆也很普遍,家家差不多都有电视,看电视也是修禅定。电视里表演,他笑你跟着他笑,他哭你跟着他哭,你就完了,你的禅跟定都没有了。为什么?你的心被他所转,你错了。应该怎么看法?《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电视画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怎么样?我清清楚楚,如如不动,这就叫修禅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等学。

  你跟家里人一起在看电视,你们家里头一些人随着电视的画面心随他转,你在此地练习不动心,不为他转;同样看电视,各人修各人的。你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你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不晓得你在用功。大家都笑,我也可以莞尔一笑,那是什么?随顺大家,不做出怪样子来。大家哭的时候,我也感叹一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看电视是修三昧。电视的画面众多,那就是「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世界海微尘数,统统都要能作如是观!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要如如不动。

  我这一次访问日本、韩国十三天,我们同行的同参道友三十多人,节目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很少时间自由活动。回来的头一天在大阪,中午吃饭在一个餐厅,餐厅附近有很多卖土产的,同修们顺便去看一个百货公司,去买一点纪念品。我就告诉大家,你们下去逛百货公司是修止观,还是去观光。观光是什么?你到那里一看,你口袋的钱都光光了,这叫「观光」。止观是什么?我只是在那里看,看得清清楚楚,绝不动心,决不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所诱惑,如如不动,那就是修禅定,就是定慧等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心里如如不动,没有一样东西我想买你的,你诱惑不了我。这是什么?这不是观光,这是止观,修止观!看到这个也想要,那个也动心,那你就观光了,你身上的钱就光了。

  佛法跟世法没有界限,实在讲是一念之差。有些东西确实是我们必需要的,那可以买,我需要用的;不需要的,就用不着多花钱多破费。所以三昧的意思甚深,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普贤菩萨从法界大定起,众菩萨各个都得普贤三昧;换句话说,受普贤菩萨的感化,这是三轮教化,普贤菩萨有这样大的威德,有这样大的神通。第二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前面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这句是一直贯下,贯到底下五句,作文章这个省略掉了,实际上讲解的时候,应当要这样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云」的意思在此地不要多说了,前面讲过,讲了很多,讲得很详细。它是表非有非无,表智慧的观照。什么是「陀罗尼」?陀罗尼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一切意」。要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到了。普贤菩萨从大定起,这些菩萨们一见到普贤菩萨出定,他就得到了。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普贤菩萨威德的摄受,不必说话,让你自自然然就感受到。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感受到那个磁场;中国人所谓的气氛。这个磁场、这个气氛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会的人他都能得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纲领掌握住了,这个原则、纲领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世界海微尘数」。真的!你的智慧开了,无论办什么事情,你都会有原则,你都会有方法,有条不紊。当然这些原理原则,还是有一个总的。在佛法里面,这个总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戒定慧」。世法里面跟诸位说个老实话,还是戒定慧。戒定慧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学」。「戒」,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合理的方法,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统统都顾到;「定」,刚才所说的,就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三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这句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得补充几句。「陀罗尼」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纲领、原则,世出世间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百姓也是抓紧了纲领、原则。譬如在《易经》里面,我们看到的讲到天地纲领,这是阴阳在天,在地这是讲刚柔,在人这是讲仁义,这也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总纲领。再落实到人文,人文的总纲领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叫天道,天然的秩序。圣人讲伦常,伦就是刚才讲的五伦,常是讲的常德,佛家讲的性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五常是天然之道。人生在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不离这个常道,社会就是安定的,天下太平。他的果德,在儒家讲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果这个原则、纲领失掉了,我们不去尊重它,也不去学习它了,社会决定动乱,天灾人祸决定不能够避免。可见得陀罗尼的重要。陀罗尼从哪儿来的?从三昧来的。没有三昧,哪来的陀罗尼!再看底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

  『诸法方便』是从陀罗尼里头开来的。所以前面讲过这个五句后后深于前前,后面包括前面的,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那个文也像前面一样的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我这么一念,大家就很清楚,这些菩萨一一都得到。

  「诸法」是一切法;「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这个方式这个方法恰到好处。这里面当然是世界海微尘数。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规矩,都有方法,所谓是不用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画圆要用规,画一个方形要用矩,那是工具。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哪一法,在我们世间讲一个人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有规矩,都有方法,而这些方法规矩与总的纲领原则一定相应,这就是健康的,这就是圆满的。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是不健康的,那是病态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出了问题,众所周知,世间人人都担心,都在忧虑,都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如何能躲避这个灾难,成为现在人可以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有没有方法?方法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很难。难在哪里?难在一般人不知道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方法在《四书》、《五经》里头。现在人《四书》、《五经》不读了,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你到哪里去找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如何能唤醒大家觉悟,重新认识《四书》、《五经》,重新认识大乘佛法,这是我们当前首要的课题。我们知道这个东西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帮助社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能令世界一切众生获得幸福美满。可惜人不知道!

  诸法是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的方便。我们讲饮食有饮食的方便,穿著有穿著的方便,交通有交通的方便,旅游有旅游的方便,工作无论你从事于哪个行业,你有这个行业里面的方便,那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所以方法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

  我们知道佛的辩才无碍,菩萨也有无碍辩才,他的『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陀罗尼、方便而来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很深的体会。所以没有三昧怎么行!没有三昧,你在一切诸法里头,就找不到纲领原则;没有纲领原则,你就没有最适当的方法;方法没有,哪来的辩才,你怎么能教化众生!

  佛经里面讲有四无碍辩才。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头,这个经文好,让我们知道辩才是怎么来的,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绝对不是说,我读得很多、记得很多,那是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由此可知,儒跟佛都重视悟性,你要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不管用。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现代学校里面,一般学生受高等教育的,大概到大学,尤其是研究所都要写论文、写报告。论文、报告自己要去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先订一个题目,写一个大纲,然后去搜集资料,写出这篇论文报告,不是从自己心性悟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们看看,他后面有没有附什么参考书目?没有。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哪部经典后头他列入了参考书目?也没有。再看看,古大德他们学习的心得报告,他们一些著作,中国佛法里头都说论注,所谓「论」是离开经文,论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注」则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段来加以解说。他们也没有参考书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报告。现在的注疏不是从心得,这是你修学心有所得。此地讲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现在所写的论文报告,它不是心得,是搜集别人的资料重新加以组合,搞一样东西出来。那就看他组合的漂不漂亮,组合的技巧与自己的性德不相干,与自己的悟处也不相干,这就不是真学问。所以儒佛,这是圣贤人,他们的学问才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这样才得无碍辩才。末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前头也是这样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行是说的行为,行为与性体、性德相应的,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个行为是错误。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善恶、邪正的标准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为两大类,在家弟子一般随顺佛陀教诲,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同儒家一样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类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传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两句话,「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因此,「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标准,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你要为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于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着佛陀的教诲,依佛陀教诲为标准来修行,这样才能成就,才能振兴佛法。离开了佛陀的教诲,我们修什么行?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就是「八相成道」,这里面含义非常之深。八相里面第一个是「降生」,生在王宫,富贵具足,统统得到!他怎么样?舍弃王宫修行去了。世间人所希求的是富贵,他已经得到富贵,把富贵舍弃。你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个告诉我们,世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死生大事!

  接触佛法之后,我们晓得一个「轮回」的问题,一个「十法界」的问题,世间富贵不能解决,我们有没有想到?出家之后修行,把自己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一桩一桩都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八相里头有一条「降魔」,降魔是具体修行。魔是什么?烦恼魔。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太广了,错误的思想是烦恼,错误的见解是烦恼,错误的言行是恶业,你在造恶业。佛一样一样都把它修正过来,烦恼是魔,那就降魔,这是烦恼。

  另外一类的魔叫「天魔」。天魔是什么?是身外一切的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类东西称之为天魔。如何降伏?不受诱惑。顺境里面、善缘里面,决定不起贪恋之心;逆境里面、恶缘里头,决定不动瞋恚的念头。这是降魔,这是修行。降魔之后,这才证道。你看看,降魔是你把障碍去掉,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是魔,放下之后,性德现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你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定慧得到,三学圆满了。

  这个道业,就是我们讲的德行学问成就了,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佛是如何表现?为一切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过。我们在经上没看到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到哪里去度假、去旅游,没有过。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到处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不疲不厌,经上常讲「无有疲厌」。所以释迦牟尼佛被人尊称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好老师,我们跟他学的人自称为弟子。

  你从这个称呼上,你就能体会众生跟佛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头,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作「本师」,这是佛教。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教是教学、是教育;如果用现代的话白话来翻译,佛教是觉悟的教育、觉悟的教学。这种觉悟的教育,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为根本的老师,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学校里面才有这个称呼,他是我们的本师,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们千万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当作神明去看待,那就错了,那就变成宗教。我们弟子供奉老师的形像,这是纪念,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我们供奉是这个意思。看到形像,听到名号,就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教训。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深,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连这些都搞不清楚,谈不上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比儒家讲的「修身」意思要广要深;因为行包括身心各个方面,讲修身不能包括心理,讲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社会大众得的是什么病,得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见到功效。现在社会大众的病非常严重,史无前例,在历史上找不到。过去中国、外国的历史,没有记载过这么严重的病。这个病况,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想得出一套治病的方法。但是这里头也有陀罗尼,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总纲领、总原则是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针对现前的根机,现前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模糊不清楚,误会尤其最严重,这里头的因素非常复杂,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的善巧方便才能产生效果。

  目前社会上学校很多,谈到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很发达,各种科系人才辈出,怎么能说没有教育?是没错,教育是办得很好,但是这里面缺乏人文的教育。他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不会做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得伦常的大道,不懂得什么叫道德,这个问题严重!他学了一些高等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虽然能带给大众一些利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社会大众付出多少代价才得到这一点享受?细心去思惟,得不偿失!

  科技是发达,我们得来的是什么效果?对于这个世间、世界,对于我们的生存,没有安全感,精神、肉体都生活在严重病态的状况之下。古人讲的那个闲情逸致现在没有了,生活紧张,压力很大,痛苦忧虑。我们常常看到年轻的学生、中年人、老年人,常常看到听到自杀,那是什么原因?他为什么会自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个病态怎么发生的?应该如何来对治?如何来解决?大问题!

  在佛法讲到最后,归根结柢,都要讲到修行。如何帮助这些人修正他错误的想法,对人对事对物,如果他的思想纯正,没有错误,就不会做这些错事。

  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要帮助自己;自己不觉悟,就不能帮助别人觉悟;自己不修行,就不能帮助别人修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像菩萨、要像佛一样发心,成就自己的德行;断烦恼,成就自己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相好,才能够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六句: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

  这一句比较长一点,前面还是应该要加上「其诸菩萨,一一各得」。每一句诸位都要记住,前面要加这八个字,意思就非常的明显了。数量都是讲到『世界海微尘』,这个意思我们在前面也说得很多。在一般大乘经上说到数量之多,佛总是讲「恒河沙数」,常常见到的。在《华严经》上,「恒河沙数」我们就没有看到过,而看到的都是「世界海微尘数」,这比「恒河沙数」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从这个地方来看,《华严》跟一般大乘经确实不相同。

  后面四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是「得佛果法」,跟前面五句不一样。前面五句是「得菩萨法门」,这个地方是「得如来果法」,就是如来的三业,身语意三业。

  这一句我们看经文上讲『普照法界』,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不能够含糊笼统轻易看过,那就错了。正因为这一句显示出如来果地上不思议的功德,『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下面『海云』都是形容,实际上这是讲的是「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我们,这是「照藏身之实智」,大师提示得好!否则的话,我们在经文上很不容易看到它这个意思。

  「一切如来」,不是指一尊佛,是指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一尊佛都没有漏掉,显示出如来藏身。这个藏身也就是法身。「功德藏智光明」,功德藏智光明就是说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一句讲的是实智,实智也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佛常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说「无知」就是讲的根本智、实智;说「无所不知」是讲的后得智、是讲的权智。

  底下一句就说到了。智也有体有用,体就是实智。这不是修得的,这是自性本来具足。所以世尊常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讲如来智慧,就是这句所说的。所以它是平等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为什么九法界里面这么多众生迷失了,现在这个智慧不能现前,德能相好都失掉了,这是什么原因?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为我们说出来,九法界众生跟一切如来差别在哪里?九法界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

  九法界里面,可以说妄想分别执着有轻重的不同,愈往上面去,妄想分别执着愈轻,愈往下面去就愈严重。妄想分别执着严重到极处就是地狱,我们常讲的阿鼻地狱;妄想分别执着很轻,那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一般也称之为权教菩萨,妄想分别执着轻。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来生后世的光景,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学佛修行,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总得要清楚要明白,明白的是道理、是事实真相,要通达明白。修的是什么?无非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而已,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千言万语,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了四十九年,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这么一桩事情,何以劳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示现,用这么长的时间,天天苦口婆心的在宣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实在是我们凡夫(这是讲的九法界凡夫),业障习气深重,他不觉悟,所以劳累诸佛菩萨。

  为什么不觉悟?概括的说一句,所谓业障深重。这句话里头意思非常非常的深广,业障习气太重,唤不醒。即使善根深厚之人,佛为他讲经说法,看样子好象是醒过来了,他有一点悟处了,可是离开佛陀,转眼之间又迷了。那种觉悟,实在讲就如同石火电光,电光是闪电,黑暗当中剎那之间,闪一闪光明,虽不能够说有多大的好处,但是不能说没有好处。那一剎那的闪光,实在讲也非常可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从来没有闪过,总算是过去善根深厚,有机会遇到佛法,或是见到佛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佛说法的音声,有所体悟。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个体会能够保持?我想这是许许多多同修都非常关心的。因为我们现在就是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是佛家讲的开悟了。为什么不能保持?我们从古大德修行经验当中来观察,为什么人家修行能成就?古大德有许许多多是佛菩萨再来的,是来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从许许多多这些修行证果的人,我们综合经验当中所体会得的,他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他亲近善知识,不离开善知识,这是他能保持的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他能够远离恶缘。就这两个方法,他成功了。即使有很深重的烦恼习气也不怕,这两个方法是很有效果的对治方法,我们要能够记住,要能体会到。

  亲近善知识那是缘分,古人跟现在人比,难!正因为难,所以难能可贵。亲近善知识并不一定要在善知识的身边,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往往在善知识身边的,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追随他的这些在家出家的大众,有几个成就的?成就的人不多,不成就的人多。自古至今,我们看到这些祖师大德们,刚才讲了,多半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你看跟在他身边的那些人多,成就的人不多。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在中国佛教里头,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各宗各派的祖师,大概是六祖惠能大师知名度应当排在第一。他的一生当中,你们大家想想,追随他的、亲近他的人数,总是要以万计;可是真正成就的,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的,四十三个人而已。所以我们应当要明了,亲近善知识不是一天到晚跟在他的身边。那是怎么样亲近法?记住他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叫真正亲近。不能够依教奉行的,天天在身边,一样天天生烦恼,习气不能断,哪里会有成就!

  在中国古代,孟夫子私淑孔夫子。什么叫私淑?私是私人、私心,我自己私下尊重孔老夫子,认孔老夫子为我的老师、为我的榜样,孔老夫子我并没有见到。孟夫子那个时候,孔夫子已经过世,没有见到,但是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著作在,留下来一些著作,他每天读诵,有不明了的地方,去请教孔夫子的学生,请他为孟子讲解。孟子能够信、能够解、能够依教奉行,他成功了,他的成就比夫子当年在世那些学生的成就还要殊胜,高过他们。在中国历代尊崇孔子为「至圣先师」,尊重孟夫子为「亚圣」。你们看看,这就是私底下认定这个老师跟他学习,并没有跟老师见过面的,孟夫子是第一个人。这叫什么?这叫真正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不是一天到晚跟在旁边,是要全心全力、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不能打折扣!

  我劝导我们修净土的同学,我们的老师是谁?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我的老师,我要亲近他,我一步都不离开他。他在哪里?他在《大乘无量寿经》里。诸位要知道,经就是佛,佛就是经。我每天读诵是亲近他,我每天求解是亲近他,我每天依教奉行是亲近他,我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我是真正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我要学得很像!

  我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遍,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今天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会集本在中国国内、在台湾有一部分人反对,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相信,我能理解,我依教奉行,我得利益。反对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愚痴、迷惑、无知之人;另外一种是别有用意。真正心智正常的人,哪里会反对!欢喜赞叹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反对!

  我曾经讲过,如果我们能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道理,里面所说的教训,我们百分之百的做到,肯定上上品往生;如果百分之百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那你就肯定是上中品往生;百分之九十我也做不到,我能够做到百分之八十,那也不错了,上下品往生。我讲九品的标准是用这个来讲的。从这个往下降,降到下下品,诸位要知道,下下品往生你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我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二十,行!你还有下下品往生的资格,你真能往生,这叫真正亲近佛陀,亲近善知识。

  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什么?烦恼、习气、境界的诱惑,这是很大很大的阻力,许许多多人学佛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就是这个障碍他没有办法放下。这个事我也常讲,我讲十六个字,这里面有十二桩事情;这十二桩事情,你只要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就错过了。这十二桩事情:第一个自私,第二个自利。「自私、自利」这四个字两桩事情;接着「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总共这十六字里头十二桩事情,要统统放下,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亲近善知识又没有障碍,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认知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你不认识,你不知道。起心动念你都落在世俗知见之中,你都落在三途六道之中,你怎么能出离?

  所以真正学佛人,不能有「自私自利」,不能有「名闻利养」,不可以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对的境界,这个不能不放下。学佛学了很久的、多年的,我们常常接触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对于自己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斤斤计较,不能够随缘,他还是被境界所转,不能得清净心,没有智慧,他的智慧没有现前。

  我们举个例子,供养父母,供养佛菩萨,供养老师,我们尽心尽力,这是性德的流露;但是这供品不可以刻意去寻求,刻意寻求就错了。怎么样才是对的?随缘,随分随力。随分随力,我已经做得很圆满了,这是正确;刻意寻求就过了头,过了头是错误的;很随便,漫不经心也是错误的。所以礼讲节度,恰到好处,我已经尽心尽力,就能做到这样,这样在我的水平就是满分,这就是最好的,不要跟别人比。

  为什么?各个人的智慧福德因缘不相同,不能拿别人的标准做我的标准,我的标准也不是别人的标准,这个如法。这样学佛,你才得大自在,你每天生活才法喜充满,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个要智慧,这就是真实的功德。

  功是讲我们的功夫,真正下了功夫;德,道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所以种瓜得瓜,种瓜是功,你用了功夫,得瓜就是得到果报。「功德」两个字,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譬如我们一般在讲席里头常常举的例子,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解脱是德。我们晓得怎么修法,怎么样成就,这所谓是「功不唐捐」。

  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要定,不能受外头境界的影响,更不能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一生当中,在生活里头,对人对事对物,自己能做得了主,这个人就是现在我们经上讲的「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你就得定了。定,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不是的;是在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不受外境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真正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的智慧开了。你有智慧,当然世出世间什么样疑难杂症,到你这个地方来,统统都解开了,都圆满了,这才是真实的「功德藏」。

  这个「藏」是含藏的意思。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注得很简单,他只有一句话,「得照藏身之实智」,实智才显出来。用什么显的?三昧显的。

  我们今天没智慧,为什么?心是浮动的,禁不起境界诱惑。有些同修们从外地来到香港,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虚云老和尚说:「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你们在香港这些百货公司、商场里面转转,动不动心?看这个东西很不错,想买;看那个东西也还不错。看不完,你买不尽!你身上带的钱全部都买光,都花光了,这个我们叫什么?观光,你在那里一观,口袋里全都光了。观光!如果是有定的人,自己能做得了主的人,他到那边去观,他有收获,他的收获不是带来一大堆心爱的东西;带一大堆心爱的东西,那叫烦恼,带了一大堆的烦恼!我的话你要仔细去想想。

  修行人到商场百货公司去参观,他得定,他开智慧,他的定慧增长。慧是什么?他看到这些商场百货公司,这些产品日新月异,这是智慧;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了解,他不是不知道,他不糊涂,样样清楚。他看了之后,就是看的当时,看了之后,如如不动,没有起一个念头,我想要这个,我爱那个,没有,没有动一个念头,这是禅定。所以真正修行人接触这个环境,他是定慧等学,定慧并进,都在提升,都在增长,他不一样。一个是很容易受外头境界诱惑,一个是决定不被外境诱惑,真智慧。这都是讲的实智。

  这种修行的方法是自行化他,自己把自己戒定慧三学、纯净的善心善行做出来,显现出来给你的同参道友,你周边的同参道友,给他们看,帮助他们,提醒他们,修行要像这个样子。这就是宗门里面常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走到百货公司、商场里面去参观,那是「百花丛中过」;没有起一个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那是「片叶不沾身」。这是真正的「真诚清净平等觉」,完全显露出来了,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普照法界」!我们会不会?我们学了佛法,会不会用?

  学了,最可贵的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华严境界,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显示出自在随缘。人过这样的生活,我住在香港,跟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差别?跟住在华藏世界有什么差别?跟诸位说,没有差别。然后可以说香港就是华藏,香港就是极乐,看你是用的什么心。你用的是「清净平等觉」,香港跟华藏、极乐就是等同,平等平等,没有两样。如果用的是「妄想分别执着」,那就告诉你,香港是香港,极乐是极乐;香港不是极乐,极乐不是香港;香港不是华藏,华藏不是香港。这里头的义趣要懂,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觉悟的人,他高明高在哪里?他心转境界,他能把香港转变成极乐,把香港转变成华藏,这是觉悟的人。不觉的,跟诸位说,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九法界,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三途六道。我再告诉你真实话,真实话里头没有三途,也没有六道,也没有九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这样说起来,初学的同学听了之后,心里慌了,会产生恐怖。所以佛祖说法一定要当机;换句话说,面对大众,他是什么样的根性,法一定要应机,所以要契机。契机契理这是正法,契机不契理,契理不契机,都不是正法。为什么?众生不得利益。

  佛菩萨说法真实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利益有三大类:对下根的人,帮助他「断恶修善」,他得利益,断恶修善不堕恶道;中等根性的人,帮助他「破迷开悟」,他的境界可以向上提升;上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

  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义趣,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能作主;自己能作主,就不会被命运控制,不会被「数」拘束。要不要看风水?不需要,心转境界,还看什么风水!看风水是什么?心转不了境界,心被境界所转,那就需要。凡圣差别在此地,迷悟差别也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得益」第七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

  这一句经文也很长,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是「得藏身力用之权智」。前面的第一句是「得照藏身之实智」,这句是讲「权智」。「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善巧方便」,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所表现的智慧;换句话说,是真实智慧的作用,这个作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

  经文前面大家总要记住,前头有八个字,「其诸菩萨,一一各得」。华藏海会、华藏世界这里面的菩萨,十方来云集的菩萨,来参加集会的菩萨,一一各个都得到。普贤一出定,你看看大家都得这样殊胜的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现象称之为「摄受力」,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叫「影响力」,古人所谓的是「感化力」,意思都接近。

  普贤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真正的因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积功累德」,所产生的威力不可思议。近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是听说过,我听很多人说过,也听我的老师常说,我们净宗印光大师他有这个能力,让一切大众亲近他的时候,见到他的威仪,行住坐卧这些形相,听到他说话的音声,都能够深受感动,这是我的老师常常告诉我的。

  我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无过于章嘉大师。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六十多岁,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大概是六十二岁,好象是六十二、三岁;给我的体会,让我真正看到佛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从章嘉大师身上看到的,他的行住坐卧都像在定中,那么样的安详,那么样的稳重,显示出大智大德大能,让我们衷心的向往仰慕,希望向他学习。这是讲「摄受之力」,这是真正的善知识。

  今天我们在这句经文里面,看到与会的这些菩萨们,各个都能够『得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这是从普贤菩萨出定;换句话说,普贤菩萨入定就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的威德,他代表了;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智慧光明、德能相好,都从普贤菩萨出定这个时候见到了。

  下面为我们说了四桩事情是举例而说,为什么?权智无量无边,古人常说的「大用无方」,这是讲权德权智,善巧方便,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对哪一类的物,他都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要没有真实智慧是决定做不到的。真实智慧,诸位一定要清楚,就是戒定慧三学;三学圆满是实智,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叫权智,就是起作用的时候叫权智。

  菩萨在这个地方为我们略举四段:第一个「诸力」,这是如来果地上十种不思议的能力。一般我们赞叹佛,称佛为万德万能,这个德能就是讲的诸力。

  佛常常为菩萨们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德能归纳为十大类,这十大类在此地我们也不必细说,前面说过。虽然我们不必重复,今天道场有一些新学的同修,我们也要照顾到。譬如佛这十种不思议的能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个能力。什么叫「是处」?简单的说,就是因果报应,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叫是处;种善因要得恶报,造恶业会得善果,这是非处,肯定没有这个道理。

  我特别把这一句提出来,同学们要好好的学习。为什么我要提出这一句?我们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我们看不到过去,我们也看不到未来,我们的眼光很短浅,只看到现在,只看了这么一段。往往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我们会发现某个人真正是好人,为什么他遭受的是苦报。有些人看到确实是坏人,不是好人,他得的是富贵长寿,得的是好的果报。于是我们对于圣贤的教诲就起了怀疑,圣贤人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在实际状况当中所看到的好象并不是如是。是不是佛菩萨看错了?讲错了?这个疑问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很多人怀疑,不只是现在!

  所以佛讲这十种特殊能力、不思议能力,把这个摆在第一条,什么用意?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什么?相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切众生,要知道他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既有过去,当然还有未来,这叫三世,「因果通三世」。谁知道这个道理?佛知道,佛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佛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世享受富贵,他造作恶业,造作恶业还享受富贵,那是什么原因?他这一生享受的富贵,不是这一生的业,是过去世多生多劫修积的善业,感得这一生的善报。种善因是前生,这一生他得的善果;这一生所造的恶业,那个恶报是在来生、在后世,不是在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没有影响?有,影响是一定的。他这一生如果不造恶业,他的福报比他现前所享受的要增长很多倍。譬如,如果他造作善业,不造恶业,他的寿命可以活到到一百岁、一百多岁,因为他造作恶业,他的寿命缩短,只能活到七十、八十。我们凡夫哪里知道?有些人的寿命确实是很长的寿命,寿命有八十、九十的,他在四十、五十就死了。为什么?他的福报享尽了。造恶业叫折福,折损了他的福报。但是他的福报太多,虽然折损了,他还有余福,并没有折损尽;要是折损尽了,那他就死了。道理在此地,这才是事实真相。

  造作善业的人没有得到好的果报,那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太多,这一生造善业行善,已经把过去的恶业补偿了不少;但是过去那个业造得太重,虽然补偿,还是要受恶报。受恶报是消业障,业障消尽,在中国俗语常说「灾消福来」,他消尽了,福报就现前。如果过去生中造的恶业是很严重,这一生当中,他能够积极的忏悔,断恶修善,他消业障的力量非常强大,到六十、七十岁之后,慢慢他的环境好了,福报就现前了。有!我们常讲某人一生很苦,受很多罪,老来有福报,道理就在此地。行善积德的人,到死都是非常困苦的,他的福报在来生,因果通三世。我们学佛对这个道理不能不明了,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

  然后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于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桩事情。你要不觉悟,你要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因果报应是十法界里头任何一个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明了之后,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观照,我从早到晚起的是什么念头?跟人交谈,我说话里面是含的什么意思?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就是因果,现前受的是果,现在造的是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是果报现前害怕了,后悔莫及;菩萨不怕果报,果报来了,乐意承受。为什么?这是在所不免,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他怕什么?起心动念是恶的,怕这个。决定对一切众生不起一个恶念,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决定不会做一桩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做恶业。所以他现前得的果报,纵然过去业因不善,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但是他非常快乐,心开意解,自在快乐,他真得到了。

  像什么?孔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大圣,不是凡人,他一生积德修善,为什么三十几岁短命就死了?在生的时候贫穷,物质生活非常艰难困苦,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这又是什么情形?这个不能以普通人而论,为什么?普通人决定做不到。菩萨示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来教导我们的。从迹象上来看,迹象就是凡夫,凡夫论因果,过去生中造作的恶业太重。没有财富是什么原因?前生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物质生活很困难,很辛苦!他有聪明智慧,我们就晓得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他短命,我们明白他过去生中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什么?这是以凡夫来论,颜回得的果报当然是这样的。

  可是我们细心去观察,如果真的是凡夫,他就不可能,凡夫要想在一生当中成圣人,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我的看法,我们决定不能以普通凡俗来看颜回。颜回是什么?颜回是佛菩萨再来,为我们众生示现的。就像佛门里面,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的,佛门里面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统统都是示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他就用什么方法。但是我们要懂得他度化的对象,当机是当时、当代的那些人;他如果今天示现,那面对的当机者就是我们。他不是在今天示现,他是古时候示现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他的当机者。留下来这些事迹,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属于影响的;他能够影响我们,让我们从他的文字文章记载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从这里面学习的就很多了。所以关键是要善学,就是你会学,你会看,你能体会得到别人体会不到的。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跟诸位说就是一个因果报应,连佛法都不例外。清凉大师跟我们讲《华严经》,我们在他注解里看到的,《华严》「五周因果」,《法华》「一乘因果」,所以佛法里才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说这个事情。因果何以不空?这在讲席里面我们也讲得很多,第一个「因果转变不空」,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这是它不空;第二个「因果循环不空」,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相续不空」。三种不空:转变、循环、相续。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总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决不能亏待一个人,决定不能占一个人的便宜,为什么?他有报应。于是深明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的人,他一定是以善心善行处事待人接物,他的果报是善的。欢喜布施供养,财布施财用不缺乏。财不必要多,多是累赘,多了就变成祸害。财要什么?要够用,不要积蓄。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积财伤道」,这句话是真的,为什么?你的钱太多,天天想到你的钱,你放不下。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财物怕它有波动、怕它有贬值,怕这个财会失掉,你患得患失的心非常严重,道心就没有了。什么是道心?清净心是道心。你的财太多,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财太多了的时候,你迷在财物里头,你没有智慧。所以「积财伤道」,这句话有大道理在!

  如何处理自己的财物?中国有个了不起的人,范蠡,我们中国人在从前社会上是以范蠡为财神。为什么?他懂得生财有大道。现在中国大陆我不晓得,台湾供财神是供关公,我们就很不懂得,关公与财富好象没什么关系;关公讲义气、讲道义,没有听说关公很会理财,没有听说过。所以现在供奉神明也搞乱掉了,真的叫乱世。

  范蠡非常有智慧,你看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这是一个国家从灭亡真正到复兴,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几乎没有这种例子;在自己手上亡国,又能从自己手上复兴,范蠡有大功。

  国家光复之后,他不做官,他去做生意、做买卖。这个人前生一定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具足,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财富,又健康长寿。我们从三种果德上就能够看到他过去生中的业因,他一定造这三种因。所以他做个小买卖,没有几年发大财了;发大财,他没有想到去扩展他的商业,没有扩展他的生意,他散财布施,把他的财用来救济方方面面这些苦难的人民,做慈善救济工作。财散了之后,自己再从小生意做起,过了两、三年又发了,史书上记载是「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财,愈散愈多,愈多愈散,所以中国古人以他为财神,非常有道理。

  财如果积,你不肯散,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它不是活的,它是死水。所以社会人不懂这个道理,有财不肯散,有财的人显得非常吝啬,真正肯布施的都是一些穷人。所以穷人肯布施来生得福报,富人有亿万家财,做人很吝啬,来生贫穷。天道有还,不是富贵你生生世世就富贵,也不是贫穷你生生世世会贫穷,看你造什么样的业因,你得什么样的果报。

  所以生财有大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想求大财富,你要修大布施。而财用绝不为自己,为自己,这造罪业;为众生,一切都为众生,为众生服务。我有大的财富,我对于众生的服务面就大,照顾的圆满。那么希求大的财富是为什么?希望多照顾世间需要照顾的这些众生,这个心是菩提心,这个心是佛菩萨的心,这个心纯善纯净,不是为自己享受。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心才真正是智慧。

  一切众生苦难的根源是什么?很少人知道,佛菩萨知道,大圣大贤知道,苦难的根源是「痴迷」,愚痴迷惑,这是苦难真正的根源。由于痴迷,才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十法界,转变成六道三途。所以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怎样拯救一切众生?教学!在中国儒家,你看孔子、孟子他们一生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在佛法里面,你们看诸佛菩萨种种示现,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他们所示现的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义务的教师。

  义务是什么?他们教学不收学费,不求各人的名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愿意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为什么要过清苦的生活?因为过清苦的生活就是他的教学。他教众生要放下贪瞋痴,那自己要过一个富裕的生活,学生会怀疑,「你教我们不贪,你自己在贪」,怎么能够让学习的人心服口服?如何能让学生对老师真正的尊敬,真正发心向他学习?老师要不做一个好榜样,那怎么行?所以老师虽然福报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他过平常人清苦的生活,大家看到他,安心!

  你们仔细去想想,从前的社会跟现在社会不一样,现代社会讲民主自由开放,观念上不相同。从前是属于专制封建的时代,一般人民看到作官的人、看到富贵的人,怎么样?远远的躲开,不敢接近,这是那时候的社会。释迦牟尼佛示现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一般贫苦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都很愿意跟他接近。如果释迦牟尼佛要过很富裕的生活,接受很厚的供养,那大概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我们今天讲上层社会的人会跟释迦牟尼佛接触,中下阶级的人都不可能来接触、接近佛,他普度众生就要打了折扣。所以他过的是贫贱的生活,才能普度!

  这种现象,实在讲在今天还有,不过没有从前那么样的分明。我们在新加坡,诸位晓得新加坡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四岁,还在为一切苦难的人服务。许哲居士实在讲,她可以过很富裕的生活,但是她不肯。我们问她,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每天吃一餐,吃的生菜,喝的是自来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垃圾桶里头捡来的,从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垃圾桶捡来人家丢弃的衣服,她捡来洗洗干净,能够合身的就穿,不合身的改,都是自己来,自己动手。为什么过这个生活?她说「我往来的人都是这么苦的人,我如果要是穿著得很好,他们不敢跟我接近」。你从这一点,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过清贫的生活,为了普度众生!

  出家人身分、地位高了,贫穷人不敢接近。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这是出家人里面身分地位高的,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不敢接近他。对他很尊敬,但是不敢接近他,好象他有威德。而实际上,章嘉大师非常慈悲,平易近人。他也常常感叹,因为他的地位,许多人不了解,不敢亲近。

  我是有这个缘分,当时有一位内蒙古的亲王看到我学佛,为我介绍这样一位好老师,我就跟他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慈悲谦虚,令人亲近之后永远怀念他。很多人不晓得,连忏云法师对他都有误会。以后我跟忏云法师一段时期,跟他讲起章嘉大师,他非常后悔,他也有缘去亲近他,但是因为听说他好象是个政治和尚,因为他是当时政府的资政,所以不愿意亲近他,机会错过了,以后知道后悔莫及。那是我们初学,不知道!如果章嘉大师也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过一种很清苦的、很平凡的生活,那接触他的人就多了,他度的众生也就广了。他把普度众生这个事情交给我,我来替他做。

  所以诸佛菩萨、大善知识出现在世间,确实他有意义,他的用意很深,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所以这是他的诸力、他的智慧,差别当中有无差别,方便有多门,善巧方便,真正能够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是讲到权智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八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剎海云。】

  前面清凉大师说,后面的四句,从第六句到第九句是讲菩萨「得佛果法」,就是「如来三业」。第一句「得照藏身之实智」,这是意业;第二句「得藏身力用之权智」,这是口业;第三句,我们刚才念的「身毛现剎」,这是身业。三业都不可思议,这里面的义趣、境界都是无量无边,华藏会上菩萨大众,一一各得,得的数量是没有办法称说的,无法计算的,所以经上用形容『世界海微尘数』。真的是《华严经》上常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得一切得,这个才是圆满的大法。佛法里面常讲的大圆满,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到大圆满的义趣。如果能契入,菩萨得,我们自己也得。

  前面一句里头,我们讲到中心的一个课题,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的,要了解的,就是「是处非处」之理。这是佛学的名词,要换成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知道的,我讲得很多。真正明白了,那确实是自求多福,也真正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经文上有讲到「无差别方便」,这句话的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方」,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处事待人接物,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换句话说,就是最适合的方式,最合适的方法,就叫做方便。由此可知,方便真的是多门,多到什么程度?世界海微尘数。怎样把样样事情做得都恰到好处,那就是智慧。没有真实智慧做不到,做到恰到好处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诸佛如来、菩萨、祖师大德们,为我们所做的示现,为我们所做的榜样,我们细心去体会去观察才能学到,才能够悟入,真正明白了。

  首先要肯定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是博地凡夫,不是圣人,不是佛菩萨再来。从什么地方见得?从烦恼习气,只要自己冷静的思惟观察,自己就觉悟了。我们六根面对着现前六尘的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这就是凡夫。起什么心?顺境还有一点贪爱之心,逆境还有一点瞋恚之心,虽然不严重,但是有这么个意思在;有这个意思在,就是凡夫,你的烦恼没有断干净。起心动念,头一个念头,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于我自己有没有利益?「我」没有忘掉,为我,为我的家庭,为我的团体,为我的国家,乃至于为我的世界,「我」没有断。总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了佛在《金刚般若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样才能做到无差别方便。

  这个说起来不容易,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要知道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破了几品,才能入这个境界。我们学佛要用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能有成就,你不断烦恼习气怎么行?许多同学都知道,我也常常遇到很多人来问我,真想断烦恼习气,不知道怎么个断法,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实在讲,经教里头处处都在教导我们,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为什么看不出来?这就说明了自己有严重的业障,业力把我们与佛法障碍住了。

  最严重的业障是什么?自私,自私自利;刚才我说的起心动念,头一个我自己的利益没有忘掉。所以我们不能够见道,我们不能够入门。如果真的把我忘掉,把私忘掉,起心动念一切都是大公无私,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自自然然与诸佛如来感应道交,一切如来!自自然然与天地鬼神起不思议的感应。今天我们感而不通,你要晓得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不能够做到彻底的放下。彻底的牺牲奉献,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那是佛菩萨。所以凡人做不到,凡人必定附带条件,总不能把自己的利益丢掉。殊不知附带条件,我们所得的很小,不附带条件所得的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是「大方广佛华严」,你所得的是大圆满大自在。我们今天就是这个地方不能够突破。要突破这个瓶颈,那是真实智慧;没有真实智慧,怎么能突破?所以今天我们这段经文,一开端讲「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不容易!可是佛经里头所说的,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非常可惜的是我们自己不能证得,不能够受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应当要觉悟,应当要回头。

  第八句的境界更不可思议,我们要不要契入?要!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剎海云』,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正报是毛孔、毛端,这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的;依报是微尘。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一毛孔,「一一」两个字是关键,不是一个毛孔,不是一粒微尘,是每一粒微尘、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毛端。我们在此地要问,如来身上的毛孔毛端,各现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菩萨众生,毛端现、毛孔现、微尘现,我们身上的毛孔毛端现不现?也现,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迷悟。众生迷而不觉,诸佛觉而不迷,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一点之外,没有丝毫差别。上面一堂我跟诸位说过,果然觉悟了,香港跟极乐世界没有差别。果然真的觉悟了,香港跟华藏世界等同,是一不是二。如果是迷了,那是九法界众生,香港绝不是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绝对不是香港,不等同。

  我在此地跟诸位说清楚说明白,境随心转,楞严会上佛讲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凡夫可怜在哪里?不能转境,被境界所转,这个很苦,苦不堪言!不能转境。佛菩萨的能力跟我们不一样在此地,他不被境界转,他能转境界。你看看,转香港这个五浊恶世为华藏世界、为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假。所以学佛首先要问,你存的是什么心?如果你存的是妄想分别执着的心,那就转华藏、极乐为五浊恶世。假如你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转五浊恶世为华藏、极乐。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还是个因果法?因能转,心;果所转,境界。释迦牟尼佛早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就明白,他做种种示现,不离华藏,不离极乐,不离净土。我们凡夫所见所闻所接触的是秽土,不是华藏,是苦报,不是极乐。你看同在一处,同在一时,每个人的境界不相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从这句经文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佛所见的世界是重重无尽的世界。毛孔里头有佛剎,不是一个佛剎,是无量无边的佛剎;佛剎里面又有一切如来,又有一切众生。那里面一切如来一切众生,也有毛孔,也有毛端,也有微尘,微尘里头又现无量无边的佛剎;剎土众生,重重无尽,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哪里会晓得?我们以为这个生活的空间就这么单纯。现在科学家虽然没有听过佛经,没有读过佛经,他们也相当聪明,发现空间不是单纯的,他们所讲的空间是多维次的。我说这个话,前两个星期大公报的王社长,我们在一起吃饭,我讲的这话他懂。他是学数学的,数学是科学之母,科学家何以能够知道空间是多维次的?是从数学里头推演出来的。在理论上讲,这个维次是无穷大,也就是说是无限的,跟佛法里面讲的完全相同。佛法里头讲重重无尽,这就是多维次的空间,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面称「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听到佛说这一番话,我们也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但是我们没有契入。可是这一点已经不简单,我们有不思议,没有解脱;我们懂得不思议,但是我们没有解脱。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得到解脱了;换句话说,在他们来讲,《华严经》上所讲的是他们的现量境界,他完全契入,也就是说是他们生活的空间,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学《华严》,算是学得不错,对于佛所讲的话能够体会到几分,我们沾到不思议的边缘,但是没有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彻底放下,没有究竟放下。那我们要问,要不要放下?要,要不断的放下,天天放下,月月放下,年年放下。我们契入境界不圆满,就是因为我们放下的不究竟不彻底,原因在此地。

  从哪里放下?从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在大乘佛法里教导我们,这个方法妙绝了,起心动念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为自己想,障碍就现前,佛法的名词是业障现前,为自己想,业障就现前。我这一百分,九十九分为众生想,只有一分为自己想,那一分的业障把你九十九分的功德都障住。一分都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性德里头没有妄想,性德是健康的,有妄想性德就生病了。我们用这个比喻来说,现在人常讲地球生病了,地球的生态被破坏了,不正常,地球生病了。我们人的本性有病,我们本性的病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是我们真如自性生了病。如何对治?佛跟我们讲,放下就好。

  我们今天的麻烦就是想放下而放不下,我们的毛病在此地。我遇到很多好的同学同参道友,真心想放下,就是放不下。我们在这里头很冷静的观察思惟,为什么?看别人,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人马上就要回归到自己。我怎样?他放不下,回头看看我自己,我也没有放下,把自己的病诊断出来了,于是发现自己的病况。能发现,这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觉悟了,始觉,你开始觉悟,始觉天天都有。不但我们天天有,到等觉菩萨还天天始觉,「始觉合本」那叫究竟觉。我们今天的难处就是始觉合不了本觉,所以觉了以后怎么样?又迷了,麻烦在此地。不是没有觉,是有觉,但是一转眼又迷了,我们的难处在这里。如何能保住始觉而不迷,这是功夫,这是成就。在我们现前状况,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没有别的,念念想众生。千万不要有一念想自己,佛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佛菩萨念念想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心量大!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这一次我们访问日本,机缘遇得很巧,我们访问知恩院,很巧遇到佛诞日,我们参加他的法会,参加浴佛。我们参观比睿山,遇到日本天皇为了祈求世界和平,送了一些宝物给这个山上收藏,山上的法师做一个法会,为世界和平祈福,为日本国家祈福,为天皇祈福,为日本国民祈福,我们也在旁边观礼参观。我这几年来讲《华严经》,我看了之后当然有感想,但是不能说出来。他为世界和平祈福,正确的。为日本国祈福,为什么不扩大,为全世界每个国家祈福?为日本天皇祈福,为什么不能为每个国家领导人祈福?为日本国民祈福,为什么不为全世界一切人民祈福?心量上的问题。这个一念的差别,就是觉跟迷的差别,佛菩萨跟众生的差别就在此地。你要真正明了懂得了,你才晓得我们要怎样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如何能过佛菩萨的生活。心像佛,思想像佛菩萨,言行像佛菩萨,这叫学佛。形式上像,实质上不一样,那不是学佛,那如何能得佛法真实的受用。

  佛法真实受用是什么?《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皆是。我刚才讲的,那真的叫皮毛,还是表层。如果深入怎么样?就是此地讲的重重无尽的法界。我们祈福要为重重无尽世界里面的一切众生祈福,这就对了。这样的心、这样的念与性德才相应,这一层真的不容易。你要不深入大经,你怎么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们一般人真正能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念念都不忘,算是不错了,可是与真实的境界还差一大截,不能相比。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我们从这句当中,你能够体入它的境界吗?很难!必须要能懂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世界海微尘数剎土,剎土里面又有微尘、又有毛孔、又有毛端,重重无尽,你才能够得到一点消息。由此可知,佛菩萨的心量跟我们确实不一样,佛菩萨所入的境界,经上讲的是名实相符,「不思议解脱境界」。

  这个不思议,我们凡夫根本就不懂。不思议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无量无边无尽的重叠;宇宙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是重重无尽的。这个境界,现在科技相当发达了,天文学家有没有能看到不同维次的空间?没有,科学技术还做不到。什么样高倍的望远镜,你能看到的宇宙,都还是跟我们同一个维次的。不同维次的,这个科学仪器完全不管用,你见不到。我们今天的空间维次,科学家讲我们这个空间维次是三度空间,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再往上去无限度,我们一无所知。科学家讲的这个话,我们一般人也不懂,跟《华严经》这里一合就懂了,他所讲的跟《华严》讲的是一样的。《华严》讲的比他更详细,比他讲得更透彻更圆满,所以这个经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更不可思议的是法法圆融,随便拈一法都是一切法,圆满具足,一毛端圆满具足;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每个毛端都是圆满具足。

  我们把圆满总归纳,我常讲的三个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这三个圆满就可以包括一切了,展开来无量无边,一切圆满不离毫端,不离微尘。这个境界什么人能知道?说出来,什么人能够点头,什么人能够相信?我们这个经,讲到这个地方已经用了一千多个小时。如果这一千个小时,我们同学在一起共同学习没有缺课的,也许你听了会点头,你不会怀疑,你不会排斥,不会否定。假如没有从前面一直听到此地的,你今天第一次来听,你怎么会不怀疑?你要不怀疑,那就奇怪了。所以你怀疑,你不相信,是正常的。你要不怀疑,你会相信,那才奇怪了。我们自己在佛法修学五十年了,我在讲台上讲经,今年四十四年了,看到这个经文生欢喜心,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能够看出这个经里头字字句句是无量义,能看到这个经字字句句是圆融的,任何一个字都圆圆满满包括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是不是这个八十卷?给诸位说,不是!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就是重重无尽的法界全体,不是这一本书。

  我过去在讲席里常讲,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众生是自身相。经上讲的毗卢遮那,在前面跟诸位详细报告过,毗卢遮那是法身,法身的体是法性,虚空法界是法性的相分,法性的相。有体当然就有现相,无量无边剎土众生是法身相。法性法身遍一切处,遍重重无尽的空间。我们凡夫不知不觉,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可怜悯者」,把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给忘掉。所以这个失是忘失,不是真的失掉,什么时候你觉悟,立刻就恢复。所以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的相就像虚空一样。众生是平等的,佛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就叫做众生。佛是觉悟的众生,六道凡夫是迷惑的众生。所以差别就是觉、迷,把觉与迷放在一边,就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是平等法。佛法从这个基础上、从这个理念上讲平等,真平等,世界的人当然能够和睦相处,当然能够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照顾,互助合作。

  为什么今天这个理想不能实现?原因在哪里?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能做到,华藏世界能做到,诸佛剎土能做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做不到?娑婆世界里头,这个南阎浮提洲五浊恶世做不到?这里头的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问题在这里。那要怎样解决?教!没有别的,教学。所以佛示现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回到华藏,回到极乐,回归自性,目的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最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佛,转正法轮,般涅盘等海云。】

  这句经文前面还是要贯诸菩萨等八个字,这个诸位不要忘记,「其诸菩萨,一一各得」,要加这八个字,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前面三句是讲如来三业,一句是一个意思;最后这一句是讲菩萨八相垂应,这一句里面就具足如来「身语意」三业。所以诸佛如来的果法从哪个地方展现?如来的果法我们从哪里去看它?从菩萨。没有菩萨为我们表演,一切如来的果德我们就无从而知。所以末后这一句重要,没有这一句,那只有言说,没有具体的形相,这一句是给我们讲到具体的形相。

  『一一菩萨』,菩萨跟佛是一不是二,这个地方不能跟一般大乘教里的说法,意思不相同。如来说体,表性体;菩萨表作用,表相用。有体,有相,有作用。菩萨表相用,从相用上来说就是菩萨,从体上讲就是如来。前面讲「一一一切如来」,这个地方讲「一一菩萨」,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大家对《普门品》都很熟悉,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缘觉身而得度者,即现缘觉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基督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就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拉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现阿拉身而为说法。我过去讲经是有这个讲法,但是没有听到别人有这个讲法。这一次访问日本最大的收获,就是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九十七岁了,他也是这个说法,我听到非常欢喜!听到也有一个人跟我的说法一样。所以宗教是可以和睦相处的,应当平等对待,可以团结一致,为全世界求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美满。

  那是菩萨,不是凡夫。凡是参与华严法会的,最低级的位次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三界九地,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断尽,无明破一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永离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他有能力在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有缘众生现身说法。

  你看他的示现,佛经上常讲的「八相成道」。八相里头第一个相,第一个相是根本的相,『从兜率天宫殁』,兜率是梵语,意思是知足,兜率是表法的。每一尊补处菩萨,像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的补处菩萨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哪里?在兜率天。弥勒菩萨为什么不住忉利天?为什么不住他化自在天?为什么不住四禅天?表法。如果你真正懂得表法的意思,凡是弥勒菩萨所住的都叫做兜率天。他要住在忉利天,那儿也叫兜率天,他要住在四禅天,也叫兜率天。为什么?知足,我们要懂这个意思。什么人可以作佛?知足的人成佛,真的,一点都没错。等觉菩萨还没有知足,为什么?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换句话说,他还有愿还有求,希望把这一品无明断尽,不知足!如来果地上知足了,那一品无明也没有了,百分之百究竟圆满的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两句话我还要把它扩大一点来说,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无争,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剎土无求,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这才是真正的「从兜率天宫殁」。那个意思很特别。法身菩萨做到了,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怎么样圆满?无愿无求才能圆满,有愿有求不能圆满,这个话难懂。

  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为我说明这桩事情,他用比喻说,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修行人有愿有求,勇猛精进来办道。到一真法界,就是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无愿无求。那怎么精进?怎么提升他的境界?李老师讲,他们的修行叫无功用道。这个话还是难懂,老师举个比喻说,这个比喻是中国五十年前,我们旅行坐船是坐帆船,帆船在行走的时候靠着风力来推动,没有风的时候要摇橹;风推动也好,摇橹也好,就好比勇猛精进。可是船快要上岸的时候,帆要下来,橹不能摇,用什么东西?用竹竿慢慢的撑,使船靠近码头。快要到码头,大概还有几丈远的时候,这时候篙都不能撑,全部要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往码头逐渐逐渐靠近。他说那一段叫无功用道,我们懂得了。

  法身菩萨用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想有功用,他是无功用,就像船快要靠岸,用不得力,一用力就错了,一用力就撞上码头。不能用力,要用过去勇猛精进的余力,余力自自然然推动它。老师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行的状况,我们从譬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换句话说,证得法身之后再破一品无明,往后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分别执着、有起心动念是十法界里面的,没有离开十法界。离开十法界,一真法界的,我们一般都称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无愿无求,他是无功用道,那叫知足。

  我们还有愿有求,还要勇猛精进,我们是十法界里面、六道里头的。我们今天不这样干不行。你看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备三个条件,叫三资粮「信、愿、行」。我们要不在这上面真正修、真正努力,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成。这样勇猛精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什么地方?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法身菩萨他们无愿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以古大德讲上上品往生,那是菩萨,不是凡夫,凡夫往生是在下土,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善导大师的讲法不一样,善导大师讲的话,他说「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我们听了,感觉到很舒服。因为这句话是活的,前面祖师那个话都是死的,实报土、常寂光土只有菩萨能往生,我们凡夫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善导大师的话是活的,我们凡夫也能够在一生当中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土,遇缘不同。到底遇的是什么缘?要遇的是《华严》这个缘,就不一样了,遇《华严》、《法华》这个缘不相同,真的是所谓「即身成佛」。

  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明白,放下了。放下,我们有没有愿求往生?有!有,你怎么能跟法身菩萨比?这就像禅宗永嘉大师答复能大师的话。惠能大师问永嘉,永嘉开悟了,明心见性,问他: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六祖给他印证:「如是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我们有没有依照经典道理这些东西去做?去做,一点没错。虽然去做的时候,表面上是有相着相,心里上是离相,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

  我们凡夫这一生当中,能不能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能,肯定能!关键在你自己有没有遇到这个缘,有没有遇到善知识。善知识不一定是指定某一个人;某个人你亲近他多年,你也未必能得益,那就不叫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不论是哪个人,不论是哪桩事情,什么样的物品,我一接触,帮助我豁然开悟,这是善知识。这个意思深,我跟李老师十年,他哪一天帮助我觉悟了,那一天才是我的善知识;我没有觉悟之前,以前的那个他不是我的善知识。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懂?

  中村康隆老和尚为我印证:全世界各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佛菩萨示现化身的,这是我的善知识。我确实有这个认知,没有人印证,他是我的善知识。比睿山的执事为我说明,往昔日本那些高僧大德修学,期限没有少过十六年,十六年不下山。前面十年是基础教育,后面六年专攻,肯定我对于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教学的构想。我的想法是学生在学院里面接受教学的时间九年,前面五年是基础教育,后面四年是一门深入。比睿山的执事等于说给我印证,我这个想法、做法没有错,坚定我的信心,这是善知识,这是我这十几天访问最大的收获。

  诸佛菩萨为我作示现,一切法身菩萨都有这个能力。示现用意在哪里?底下讲「成佛转法轮」,成佛是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德相,这叫『下生成佛』。圆满的智慧德能,特别是智慧好象很抽象,智慧到底在哪里?智慧表现在能力、相好上,离开德能相好,智慧我们六根接触不到,这个先要成就。智慧德相是什么?具体而言是三学。智慧是三学里头的慧学,德能是三学里面的定学、戒学,相好也是定学、戒学。定里面显示出有德能有相好,戒律里头也示现有德能有相好。换句话说,我们讲得很浅显、很容易懂的,成佛就是成就戒定慧三学。「出现品」里面讲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戒定慧三学,于是我们就懂得了。我们学佛要从哪里学起?诸佛如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一切如来都是这个说法,教导我们初学的凡夫,依戒得定,依定开慧。我们要是舍弃戒学,那就完了,你再精进再努力,充其量你不过是一个世间佛学家而已。诸位要听清楚,是「佛学」,你不是「学佛」,你没有学佛!佛法真实的受用,你一分一毫都得不到,你过的是凡夫生活,这就是今天佛法普遍衰微,道理就在此地。

  我这一次跟日本、韩国那边的出家在家的同学在一起讨论,都谈到这个问题。全世界每一个地区的佛法,大幅度呈现衰落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我们都搞佛学,没有认真学佛。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只剩下什么?剩下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不能具体落实。佛法的定慧要落实在戒行里,儒家的伦常大道要落实在礼的基础上;如果去掉礼就变成儒学,佛法去掉戒就变成佛学。古人讲实学,实是真实,真实的学是学儒学佛。现在人把它颠倒,儒学、佛学,当作学问来研究,自己不能够契入儒、佛的境界,儒跟佛的真实受用完全得不到,这个地方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留意。所以我这一次办这个学院,本来想不管事的,院长请别人做。筹备期间看看,实在不行,要给他们搞的时候,将来都变成佛学。在这个状况之下,我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这个学院我还是要自己承担下来,我还是要做院长,至少把这第一期带下来,九年。前面两年是基础的基础,落实到戒学,就是德行的教育,我们要真干。我们学习的纲领就是「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大家都很熟,这三条太重要了,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自己要学,要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就是示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怎么做?《弟子规》。《弟子规》就是教我们在家怎样做儿女,在学校怎样做好学生,岂不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这两句话落实在《弟子规》。我们的《弟子规》要求一定要做到,不是会念会讲,那有什么用处?那变成讲学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落实在十善业道。《十善业道经》要做到,我要求能背诵,能讲解,能做到。这是三福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把它落实在《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分量不多,一定要能背诵,要能落实,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行为,我要求的水准很低。这才是真正出家人,真正是佛的出家学生。第一条真正能做到,你是佛的在家学生。第二条如果能把《沙弥律仪》做到,你才是佛的出家学生。否则的话,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

  所以前面两年所学的,就是这四门功课,主修的:《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果你还有能力,还可以加一样助修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正助双修,总共是五部。四部是主修的,有一部是助修的,两年要完成,两年不能完成淘汰掉了。有这个基础,然后学我们的本科,三年的时间,净土五经一论,我们要读诵,要讲解,要依教奉行,这总共是五年。最后的四年是你专攻一门,你用四年的时间深入,一门深入。九年的时间,完成我们的学业。我不能像古大德那个十六年,为什么?现在人根性跟古人不相同,如果订上十六年,恐怕一个学生都找不到。我订上九年,我能找到十个学生就不错了,我就很满足。所以这个学院跟一般学院不同,这个学院是学佛,不是佛学。你们现在到佛教大学,或者到一般大学去念宗教系,拿个硕士学位,拿个博士学位,你们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

  我这个地方的性质跟一般教学完全不相同,我们真正要成就德行,品德、学问,然后再发大菩提心,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学习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你看看「降魔」。我们前面两年就是降魔,持戒就是降魔,修净业三福是降魔。为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以身作则,身口意三轮教化,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要干这桩事情。我这一次访问日韩这十几天,坚定我的信心,坚定了愿心。我清楚,我明了,要不这样做,我们对不起佛法,对不起诸佛如来,对不起祖师大德,对不起这一生的修学,我们走上失败的道路。

  这是成佛的意思,成就戒定慧三学。『转正法轮』,转正法轮就是全心全力从事于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这是主要的,这是佛弟子,出家佛弟子八正道里面的正业。这八条有一条正了,其他七条都正,这是《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能得正定、正见、正命、正思惟,你统统都得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统统放下。社会上许许多多需要做的社会福利事业,要劝导在家同修认真努力去做,我们全身全心全力要投注在教学。

  所以学院除了正规教导这些学生之外,我们每年也会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办短期讲座,像从前台中李老师办的「大专慈光讲座」,这样的性质。讲座的期限,我们有特殊的学科,有特殊的对象,所以时间最短的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长的可以到两个月三个月,一年办两三次,这是对信徒的,对社会广大群众的;内部教学是对学生的,这些学生可以担任短期讲座的讲师,给他们有讲台实习的机会。所以这种教学是全方位的,德行、智慧、能力、相好,我们今天讲的是威仪,面面都顾到,这叫转正法轮。

  『般涅盘』比较难懂。般涅盘是梵语音译,解释很多,它含多义,最常用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灭度,一个是圆寂,这是我们从意思把它翻译出来。圆寂是什么意思?绝对不是说出家人死了就叫圆寂,那哪一个不圆寂?意思都错会了。圆是圆满,什么圆满?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三种大圆满。寂是什么?寂是寂灭。寂灭的是什么?妄想寂灭了,分别寂灭了,执着寂灭了。所以「灭」是灭烦恼、灭习气、灭妄想分别执着,这叫圆寂。大般涅盘这个圆寂是活的时候证得的,不是死了才证得。

  翻作灭,四谛法「苦、集、灭、道」,那个灭就是般涅盘,梵语就称为涅盘。那是灭的什么?灭的是烦恼习气,灭的是恶业,一般经教里面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灭的是这个东西;灭了之后才能够修道。所以这一句放在此地,做为总结,好!结得非常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类通这一节经文: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这一段经文,前面一句并不难懂,后面一句就不容易懂了,我们看经文。『如此世界』是指华藏世界,前面所说的。『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出定。出定之后,华藏世界法会中这些菩萨众,这里面的菩萨众有此界、有他方,我们在前面都曾经读到过,『获如是利益』,「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十句,这个十句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说过,这十句是略说,菩萨所获的利益说不尽。诸佛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利益归纳为十大类,这是略说,这十大类展开是无量无边。为什么普贤菩萨出定,参与海会菩萨大众各个都能得这样殊胜圆满的利益,道理是什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有说明,这是感应道交,这是普贤菩萨、一切如来威神的加持。

  我们要问,普贤菩萨跟诸佛如来加不加持我们?给诸位说,也加持,这个加持是平等的,这种加持是遍虚空法界,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称性的。为什么菩萨得利益,我们得不到?这个原因是菩萨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好比我们的无线电台将电波发出去,我们知道电波是四面八方,有的地方电视台接收的能力很强,画面很清楚,它收到了;有些电视机,它收不到。那是什么原因?不是电波没有达到你这个地方,是你的机器有故障,出了问题,就好比是这种情形一样。菩萨那个机器是完美的,没有故障的,完好的,所以他能够圆圆满满的接收到;我们凡夫这个机器有障碍,六根有障碍,接收不到。

  我们的障碍是什么?佛经里面常常讲的业障。什么叫业?造作叫做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完之后,这个事就结成业。换句话说,只要有造作,你就有业。你造作的善叫善业,造作的恶叫恶业,恶业障碍你,善业也障碍你。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的造作是善恶两边都不沾染。这个话怎么讲?像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表演给我们看,他也断恶,他也修善。那不就是造业吗?他造的是善业。为什么他造的善业就没有障碍,我们造的善业就有障碍?这个意思很深,也并不是很难懂,总在用心不同。

  我们凡夫用的心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用的是这个心,无论造作善恶业都变成障碍,都变成业障。佛菩萨示现,他所用的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讲他用的是真心,因此他造作的就没有障碍,他用的是真心。这又是什么道理?真心断恶不着断恶的痕迹,修善也不着修善的痕迹。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那就对了。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示现,诸佛菩萨的造作,点点滴滴与空性相应。在这个境界里面,佛不得已为我们说一个名词叫「净业」,佛菩萨造的是净业;换句话说,我们凡夫造的是「染业」。这个话还是很难懂。我们再讲得白一点,浅近一点,就是佛菩萨的造作,我们一般人讲无心;我们一般人的造作、凡夫的造作是有心,不一样在此地。有心就结业,有什么心?有妄心,就结业。佛菩萨没有妄心,所以无心是无妄心,无妄心就是有真心。我们是有妄心,真心就失掉,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辨别清楚。

  真心、妄心还是难懂!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说,所谓妄心就是这里头有自己,没有把自己忘掉,无论做什么事情他有自己。真心没有自己,《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真心。要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有妄心。所以大乘经上也说「凡夫着相,圣人离相」,事情是一样做,没有两样。譬如讲《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佛菩萨教化众生是离相,他就没有业了,这造的叫净业。我们凡夫着了相,我持戒,我持不杀生戒,我不杀生,我不偷盗,有我,这就结了业,你就叫善业,你造的是善业;你有心为善,你是善业。那要造恶呢?我杀生,我偷盗,有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我造杀盗淫妄,我造的是恶业。善业跟恶业都成了障碍,这是业障。

  菩萨为我们示现,他示现正面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他没有我,他真正的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他不结业,他没有业,所以叫净业。如果他示现反面的,他示现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他示现这个,他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他也不结业。他示现正面的反面的、善业恶业统统叫做净业。那是什么?是表演的,舞台上表演给别人看的,是帮助别人觉悟的,无论从正面、从反面都叫做净业。

  这些话诸位一定要听清楚,要多想想。净业就是不结业,没有障碍,诸佛如来、普贤菩萨那个加持的心愿,他能感受得到,他得加持。如果你造的是染业,不管是善业、是恶业,全都变成障碍,普贤跟诸佛如来的加持,确实他那个波,他加持的波,心的波、愿的波,我们接收不到。我们有业力,业力把我们的机器,六根这个机器破坏了,加持不到。这个道理很深,很不容易去做到。你真正做到无我才行,你有我就不行,这是佛法跟世间法的差别。只要有我,学佛还是世间法;如果无我,所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大乘学人常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到了无我。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离四相、离四见」,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如果着了四相、着了四见,那就问了,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天天念《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这个道理要懂,这个意思要明白。

  所以华严会上佛菩萨他们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普贤菩萨一起定就得到了。「身语意」三轮,意念到了,这些大菩萨们统统都得到。古大德有所谓「以心传心」,要不要说话?不要说。要不要有任何表示?不必要,以心传心,最高明的!我们因为有障碍,用这个方法,我们完全不能感受。因为凡夫着相,着相只好用另外两个方法,用言语来说明,用形相来表现,用身相来表现,我做给你看,用身教、用言教。到没有障碍的时候,用意教,那个效果殊胜,也快速。用言说、用表演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如果用意,一念之间就解决了,剎那之间可以把无量无边的大法就传授过去了。你意念一动,那一边豁然大悟;豁然大悟,一切法通达明了。这是事实,真的事实,这不是假的。

  诸佛如来所证究竟圆满的大法,必须要有这样的境界,有这样的功夫,才能够承受,才能够得到。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在言语文字上、在形相上慢慢学习,这个时间很长很长。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初步,初步还得用这个方法。到什么时候你的心定下来了,你的四相四见逐渐逐渐淡了,到最后完全断灭了,诸佛如来所证的「大方广佛华严」,普贤菩萨所传的《大方广佛华严》。你看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大本经叫大本的《华严经》,多大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阎浮提众生不能承受!所以龙树菩萨传的这个本子,等于是个目录提要,像《四库全书》纪晓岚编了一个提要,传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有十万颂,我们中文译本只有原本的一半,另外一半散失、失传,所以现在总共合起来有五万多颂。虽然还缺少一半,《华严经》的精华义趣,已经能够看得出来,能够体会得到。

  所以《华严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一样都不漏,一定要靠悟入,而不是一般的学习,完全靠悟入。悟入的条件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断尽烦恼习气,使我们的障碍完全没有了,不需要普贤菩萨说,普贤菩萨一出定,这一加持就全部都得到了。往下讲经,普贤菩萨讲经说法,我们在旁边听听,当影响众,参与这个法会是来庄严道场的。法呢?法已经得到,圆满得到了,你看这多自在多圆满!这是把「诸菩萨获如是益」的道理说明白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句经文,『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在经文里面,佛给我们说法是毛孔,或者是毛端跟微尘交互来说,让我们了解一一毛孔里面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剎土;一微尘当中,也有世界海所有微尘数诸佛如来。说诸佛如来当然包括一切众生,这一切诸佛如来、一切众生各个毛孔当中,又现一切世界海微尘数的剎土,重重无尽!重重无尽的剎土,重重无尽的如来,如来旁边有无尽的普贤菩萨在入定、在出定,如来这个海会有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诸菩萨围绕着,这叫「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很难懂。

  在唐朝初期,贤首大师在宫廷里面说法,讲到这个境界,一般人听了没有法子体会。贤首国师很聪明,请皇帝建一个八角亭,八角的亭子,又请皇帝把这个八角亭的每一面都装上镜子,上下也装镜子。诸位要知道,那时候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现在是用化学做的,当时这个还没有发明,用铜镜。铜镜子就是一面大的铜板,磨得非常光,人走到面前能照见,所以属于铜镜。造这么一个亭子,讲这个境界你不懂,到那个亭子当中站一站,用灯光一照,你的身相四面八方重重无尽,明白了。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去体会这是事实真相,世界确确实实是无限的。

  科学家讲的维次,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它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无限的重叠。虽然重叠,它又不互相妨碍,它不会混搅在一起,这个不思议!说这些,里面含着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告诉我们,世界是无限的重叠而不相妨碍;第二个意思,说明诸佛如来、普贤菩萨威神加持无微不至,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人知道。说老实话,许多大乘菩萨都不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谁知道?法身菩萨知道,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他入了这个境界,他得到诸佛如来、普贤菩萨的加持,他知道。否则的话,不知道。

  我们今天学《华严》,我们是凡夫,前面开头的时候跟诸位说过,《华严经》的当机众有凡夫,但是这个凡夫有个条件:大心凡夫。由此可知,如果是个小心量的凡夫,不行,你读这些经文,你肯定怀疑,你不能接受。你可能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比喻,不是事实。如果你契入这个境界,你才点头,佛说的完全正确。为什么?你已经证得了。那你听佛说有很大的利益,佛为你作证明,你契入的境界是正确的,没有错误。听经是来求印证的,最高明的了。我们今天来听经是来学习的,我们没入境界。入境界再来听经是来求证明的,我所入的境界有没有错误?是不是诸佛如来所入的境界?所以读诵、听闻是请佛菩萨印证,不一样!听经有很多种。类通这一节经文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四段「现相作证分」,现相作证: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

  这一段经文,可以分为四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第四个小段里面又有十句,我们念到后面自然就能够看到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得益心喜,喜则地动」,这个地动是个瑞相。菩萨得益也生欢喜心,这个欢喜跟我们凡夫得利益,凡夫也会生欢喜心,境界不相同。凡夫要得利益,今天我们住在香港,如果你要买马票,中了第一奖,你会狂欢、会欢喜,你全身都震动。菩萨有修养、有定功,虽然欢喜,不会像我们世间人狂欢,没有!内心里头确实有喜悦,才有一点点喜悦,就有瑞相现前。为什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了一个原理,「境随心转」。地为什么会动?是你心动了。你心动了,地就会动。这些大菩萨都是法身菩萨,他们虽然感到欢喜,不失定相,他的禅定的功夫、禅定的形相不失,心里头微微的感动,所以这个大地、一切世界海,『十方一切世界海』也微微的感动。

  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得益心喜,喜则地动,及有诸瑞」,瑞是瑞相,「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居后」。《华严》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七处九会,每一会到最后才现相,但是这一会很特别,这一会普贤菩萨没有说话。「此会虽即未闻,已先得益,故先现瑞,以此会辨果,显殊胜故」,把这个道理说出来了。也是我刚才所讲的,不必要现相,不必要言说,诸佛如来的意思,普贤菩萨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所以这个瑞相立刻就现前。

  诸佛如来、普贤菩萨的意思,给诸位说,是无尽的,我们常讲「无尽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尽意,不断的,像电磁波一样,不断的在传送,很可惜我们接收不到。如果我们接收得到的话,你才真正懂得大乘经教里面常常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两句话你就能体会得到。就好象你接收的机器一样,非常完好,一点缺陷都没有,诸佛如来、普贤菩萨的电磁波不断的在发射,你这个地方不断都能收到。这不需要言说,不需要形相,念念具足圆满的大法,永恒无间断的具足圆满大法,他怎么不欢喜!这个大法是什么?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我也只能说到此地,诸位要细心去体会,真正的大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我用电磁波作比喻,真的是永恒无尽。我们用什么来接收,什么来感受?是不是眼,是不是耳?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现在科学家讲,科学家知道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构造的,从细胞,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变成原子,变成电子,变成粒子。佛法里面讲的变成微尘,一一微尘里面都具足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他怎么不欢喜!佛经上说你全身欢喜,每个汗毛都欢喜,每一个毛孔都欢喜,都在那里微笑。要用《华严经》跟科学的说法合起来讲,每一个粒子里面都具足圆满的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里头没有大小,没有来去,没有一异,没有生灭。这愈说就愈玄,但是佛法不是玄学,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宗门大德讲得好,佛法所说的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学佛学什么?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而已。在哪里?现前就是。一念觉就找回来了;一念迷,远之远矣,永远找不到。一念觉,原来就在眼前,一向没有离开过!佛法就在觉、迷。所以一念觉,凡夫成佛了,一念迷就堕落在凡夫里头。

  这里面最重要的要消业障。业障怎么消法?要破我执;换句话说,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害惨,害得我们无量劫来堕落在生死轮回,吃尽了苦头,我们不能继续再干,一定要发心把它放弃。那个根,我在讲经讲席里头常常跟同学们提起,根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具体而言,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占有的念头,这是根本。我们要从这里放下,彻底放下,究竟放下,让身心恢复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一尘不染不是从表面,是心地。心地,什么叫一尘不染?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一念不生。你生一念,你就被那个念头染了,染污了。要学佛菩萨,佛菩萨现身,不染。佛菩萨为众生说法,不染。你看经上佛讲,佛为众生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他现身,现跟不现是一不是二。这个妙!像这部经上讲的,诸大菩萨在闻法,闻与无闻是一不是二。这怎么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做到了。他们现相,他们听经讲经、说法听法,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过,这就叫本来面目。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这就错了,这你就染着了。所以真正会用功夫的人,在哪里用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练什么功夫?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永远是清净心,永远是平等心,面对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这叫华严境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现相作证」第二句:

  【一一世界众宝庄严。】

  现在我们看『一一世界』,观念就不一样了,跟一般人听这个「一一世界」,看法想法迥然不同,现在我们读这一句,体会到是重重无尽的世界;重重无尽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众宝庄严』。觉悟的人看见、体会到了,迷的人看不到。这是什么道理?还是佛说的「境随心转」。心里头一念不生,这个心是真常的,楞严会上讲的常住真心。心里头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妄心,这个心不真常。常住真心对的那个境界是「众宝庄严」,这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这个境界是法尔如是,不是修的,不是修得的,也不是事造的,不是的,自自然然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起心动念之后,是把这种众宝庄严产生了变化,像现在所说的化学,把它的组织结构分子产生了变化。变成什么?变成不正常,九法界都不正常,六道三途那就更不必说了。

  这个道理,现在科学相当进步,已经替我们解释,我们明白了。黄金、金刚钻、宝石,这是无价之宝,极为贵重的,跟我们地上的沙土、石块一不一样?一样。经过一分析,到最后的时候分成电子、粒子,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它的方程式结构组织不同而已,除了组织结构之不同,其他完全相同。我们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心地清净常住真心能够令所有一切的物相,都恢复到正常的组织、正常的结构,也就是它正常的方程式,那是「众宝庄严」。我们心里面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把这个正常的结构分化,变成不正常,破坏它方程式的结构,是这么一回事情。

  这样我们才真正能相信古大德常常在书上所讲,这个时代,从前讲天子有福报,臣民有福报,大地就出现许许多多众宝,七宝到处都是;人要没有福报的时候,这些宝统统没有了,不见了,现在我们明白了。有福报的人,他心地清净,心量广大,清净平等慈悲,所以这些物质的组织恢复正常,正常就是宝。如果人心反常,妄想分别执着、贪瞋痴慢炽盛,就会把这些宝物的结构风化掉,变成沙土,变成瓦砾。这个道理,实在讲,只有佛经里讲得透彻,讲得明白。所以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众宝庄严,什么原因,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娑婆世界为什么是秽土?为什么说五浊恶世?我们也明白了。这总有个道理,事不离开理,理不离开事,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地平等清净,知道万事万物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相不同,性相同;事不同,理相同。我们在这个地方才恍然觉悟。第三句:

  【及出妙音演说诸法。】

  『妙音』,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妙在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叫妙!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讲他没有说过一个字,这就叫妙。为什么说他没有说过一个字?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了。那他是怎么说出来的?是感应所现的境界,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的道理也不好懂,古大德从比喻说,譬如钟鼓,钟鼓摆在那个地方,它有没有音声?没有。你敲它的时候,它就有声音;敲得重,它声音就大;敲得轻,它声音就小。声音大,时间也长;声音小,时间也短。所以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叫感应。敲是感,它自然有应。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这叫无心。你看钟里面是空的,鼓里头也是空的,无心,所以叩则鸣,不叩则不鸣。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现相,是众生有感他就现相,所以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懂,不是凡夫境界。他说法,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永远不失清净心,永远不起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永远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着,这叫真人。佛门里面,这叫佛与法身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法身大士。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本来就是这样子,这个话你懂得吗?就是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就是这样的。心跟虚空法界融合一体,身跟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剎土众生合而为一,这叫法身,这叫法性。心是法性,身是法身,所以无相而无不相,大乘经里头佛常说,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但音妙,色也妙。现的形相是妙色,为众生讲经说法是妙音。妙色妙音演说诸法是应病与药。病是你迷了,你迷在什么地方,点醒你,你觉悟了,那就是法;法是法药,帮助你破迷开悟。你迷得太多了,眼迷在色里头,耳迷在声里头,鼻迷在香里头,舌迷在味里头,意迷在知里头,麻烦!六根迷在六尘境界里头,迷久了,你以为是真的,你出不来了。什么时候你经过佛菩萨一指点,豁然大悟,破迷开悟,然后你才晓得什么是妙音,什么是妙色。不能教你开悟的,那个说法不是妙音;不能教你开悟的,那些形相不是妙色。这里头的义趣很广很深,你要细心去体会,受用无穷。

  这三句是略说,后面这一段是给我们细说,细说实在讲说不尽。怎么办?举例而言。举十个例子,十代表无尽。十句里面,前面三句是讲的事相宝,后面七句是讲传法之宝,法宝。事相宝是现相说法,利根的人真的不必听讲,一看这个形相他就明白了,哪里还要说法!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佛经里头常常赞叹造像功德不可思议。造的像就是现相,我们一般人讲有缘的人,缘成熟的人,见到这个形相,他就有领悟,这个形相对他来讲是妙色。你一次觉悟,会有二次,会有三次,会有无数次的觉悟;在同样一个形相里头,你悟入会愈入愈深,愈悟愈广。为什么我们一般凡夫做不到?凡夫偶尔也有一点点悟处,但是一转念之间又迷了,他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他愈悟愈深,愈悟愈广,一定的道理。

  学佛不论是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勉励学人要保持,你所悟得的,你要能保持不要把它失掉,这是真正的功夫。初学的人,悟处不是没有,也常常有,古人用石火电光作比喻。石火现在人很难懂,石火是什么?从前人取火,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我在小时候,抗战期间当中,乡下人取火用什么?火柴都没有,用石头,用一个铁片叫打火石,用纸卷个捻子,打火的火心把这个纸捻子燃烧起来,用这个作工具,这是非常原始的。

  电光,电光是闪电,形容什么?形容时间非常短暂。我们悟的是有,如果听经没有悟处,你就不可能天天来听。你听了生欢喜心,欢喜什么?你总有一点悟处。但是什么?离开讲堂之后,你就又迷了,石火电光,你不能够保持。佛法的术语叫保任,就是我们现在讲保持的意思。如果能够把你的悟处保持,不让它失去,那你的进步就很快。我们学佛之所以不能进步,就是没有办法保持,真的像闪电一样,闪一下立刻就灭掉,又没有了。要怎么办?不断的让它闪,闪久了的时候,它就不动了,它光明就现前,那就是大彻大悟。

  对我们这种中下根性的人来说,什么方法最好?听经可以说是唯一的方法。因此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不间断。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听经要不断,四十九年在听不能间断,我们才能成功;断断续续就难了。可是要长时间的闻法,那是要大福报,你没有这个福报,你到哪里去遇到善知识?到哪里去听闻到佛法?在过去尤其困难。过去这些科学工具没有发明出来,我们要想听经,一定要到法师、大德现场去听,真不容易!如果讲经的讲堂距离我们很远,又没有交通工具,往往缘不具足,闻不到佛法。

  现在的人比从前人来说,在这一方面缘要超过古人。现在可以利用电视,可以利用录相、录音,可以利用网路,教学里面有所谓的远程教学。在澳洲南昆大,距离我们的道场很近,他们的远程教学是世界第一,利用网路教学。我到学校去参观它网路教学的范围,现前涵盖六十二个国家地区,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都包括在它的网路范围之内,这很难得。只有少数地区,它的网路教学还不能够达到,很少地区,几乎重要的国家地区全部都包括在其中。

  我很想、很希望把我们所讲的《华严经》,我们都保留着有录相带,希望能够上他们的网路。但是学校如果要把我们的网路讲经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他首先要问,有多少人学习?像学校里开课一样,你有多少学生?你要没有学生,那当然这个课就开不成,学生愈多当然他就愈欢喜。所以这桩事情,我要先跟大家商量。如果大家乐意从网路上,每天从网路上来收看、来学习,学校一定很欢迎。我这次回到图文巴,我要跟校长来谈这个问题,希望我们的同学、同修要热心的来支持。当然学校教学都要收学费的,我不知道他学费是怎么收法,但是在我想象当中,这个费用不会很多。

  他们现在在网上,校长告诉我,全世界在网上学习的学生大概有两、三万人。两、三万人实际上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也通过网路传播,在我们想象当中,我们在网路上听经学习的可能还不止两、三万人。但是要用学校里面的网路,涵盖的面就很广、就很普遍,这是很有意义,应当要做的一桩事情。学校跟我的关系处得非常好,我会跟他商谈这个问题,最重要的需要同修们的支持。我们看底下这一句经文:

  【复于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摩尼王云。】

  「云」的意思前面说得很多,不必再说。「摩尼」是如意,这是梵语,『摩尼王』是如意达到了究竟圆满,称之为王,王总是代表究竟圆满的意思,自在如意,十种。哪十种?说:

  【何等为十。】

  下面这有十句,显示出无尽。第一句:

  【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

  这些地方我们要从名相术语里面去体会它的意义,这个意义是表法的意思。这句讲的是「幢」,幢幡宝盖是佛门里面的庄严具。一般寺院里面,好象现在慢慢的不作兴了。在二、三十年前,我们在一般道场都看得到,看到的时候有的悬的是幡,看不到幢。可是在日本一般寺庙里面统统都有,特别是幢用得很普遍。幢是圆形的,幡是扁形的,这一类的东西都是属于旗帜一类的,帜是标志。它做什么用处?古时候传达讯息很难,今天道场里面举行法会,希望大家能抽时间来参加。我怎么通知?现在通知方便,可以登报纸、登广告,可以邮件通知,也可以利用电话传真,非常方便。古时候没有这些工具,连邮递都没有,寺庙里活动就用幢幡。寺庙有很高的旗杆,如果做法会就升幡,这个旗是扁形的。别人一看,这个寺庙旗杆上挂的有幡,就知道今天有法会,他有时间有空闲,他就会参加。如果旗杆上悬的是幢,幢是圆形的,就知道今天这个道场里头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他就来参与,这是一个讯号。但是现在科技发达,这都用不着了。用不着就挂在佛堂佛像前面作一个纪念品,作一种装饰、纪念品。一定要晓得它从前原始的作用是什么?现在是被这一些科学工具取而代之。

  这个幢,那是非常宝贵,不是普通物质制造的,我们一般制造幡幢用布,它是用金星;金色的当然非常庄严,金色上面还加一个『妙金星』,如意宝幢。这种幢要是悬在旗杆上,那告诉人说今天这个道场一定是宣讲无上的大法。所以幢的色彩也表示这个法门的殊胜,表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非常重视金色,这也是表法的意思。最常见的是佛像,佛像整个是金色的。我们要问,佛是不是真的是金色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不是整个身相是黄金色的?如果真的是黄金色的时候,我们又作何感想?会不会生欢喜心?我看很多人不会生欢喜心。你要晓得这个金色是表法,表什么?七宝当中,像金、银、琉璃、砗磲、玛瑙,为什么把金摆在第一?金不变。换句话说,今天讲化学,银,你看看受氧化就变黑了;黄金氧化它还是不变,它的颜色不变,取这个意思。

  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无论示现什么样的色相,经上常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管现的是什么身,现佛身也好,菩萨身也好,比丘身也好,居士身也好,甚至于童男童女,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佛经里面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论现什么样的身,他的本质不变。本质是什么?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他不变,金取这个意思。所以学佛的人,凡是看到金色的,它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无论在什么境界之中,它永恒不变,取这个。也是宗门里面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不会被外面境界的影响,取这个意思。

  我们在现在最近这十几年当中,我们总结,这是我自己五十年修学的心得,我写了这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无论在顺境、在逆境,无论是善缘、是恶缘,永恒不变,这个就是金色的意思。决定不会说你用恶意对我,我就对你怨恨,那我就变了。你以善意对我,我就生欢喜心,不是的。你善意对我也好,恶意对我也好,我对你永恒不变,永远用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永远能保持「看破放下」;看破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放下是不起贪瞋痴慢,不起妄想分别执着,一切「随缘」,不攀缘,这才能「自在」,最后总归结「念佛」求生净土。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导我们,如是而已。整个佛法教学,我用这二十个字作总结,我们永远保持,念念不失,这就对了。念念不忘菩提心,念念不失菩萨道,所以用金色来表法。下面第二句:

  【光明照曜摩尼王云。】

  『光明』是宝光,永恒不变的光明,接着前面这一句而来的,永恒不变那就是光。『照曜』,你就想一想它这里头含的是什么意思?要用我们现在白话来讲,就是影响。我们永恒不变,给那些多变的人让他做一个省思,世出世间法常常要变化,一事无成。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学业、是道业、是事业,你要是一门专注,你决定有成就,你的时间愈久,你的成就愈大,所以佛菩萨为我们做出这个示现。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多元文化义务的社会教学,他四十九年没有改变,天天在做,乐此不疲,这就是「光明照曜」,给当时的大众做一个榜样、做个模范,你们要想成就学业、成就德行、成就道业,你就像我这样做。世出世间真正的好老师,都是这样的示现。我这次访问日本,去参访比睿山,他们山上的执事长,执事长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中国人讲的当家师,为我们介绍,这个道场以前的修行人,我们说他们在这个道场修行的期间,期限是多少?没有少过十六年的,十六年以上,十年是基础教育,六年是专科教育。这个十六年教学就是「光明照曜」,他才能有成就。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常常要换题目,常常要耍花样,一事无成。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古人常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没有这样的功夫,你怎么能成就?你的成就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做榜样就是「光明照曜」。

  虽然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自己心地清净,痕迹都不着,那就是『摩尼王云』,这是佛家所说的真实功德。「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过去祖师大德们修学亦如是,我们应当学!没有一点意思在,自自然然影响到十方,影响到后世。你看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当年表现的教学,影响到今天,至少二千五百年以上,「光明照曜摩尼王云」。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六卷)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一句经文,这是略举十种的第三种:

  【宝轮垂下摩尼王云。】

  以上讲的三种都是说的事相,事上说的。事上它也有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轮」,在佛法里面是重要的表法一个标志,所以我们常常听佛法里面讲「法轮常转」。轮所代表的,确实跟佛法里所说的宇宙人生的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但是这个空不是无。我们说到空,你认为空是无所有,这是错误的,那不是佛法里面的意思。佛法里面的空,它是有。有,为什么说空?因为这个有,没有形相,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六根都缘不到,它确确实实存在。不但它存在,它能够生出有,无中生有,空中现色。现跟生是一个意思,所以讲无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难懂!

  因为我们观念当中,总是把空跟有对立了,空不是有,有就不空。而不知道佛法讲的宇宙人生真相,空有是一不是二。能生能现的确实是空,所以这个空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用圆来代表,圆心很能显示出这个意思。我想现在的同学们应当都学过几何,初中大概在二、三年级就要学习了。几何里头讲的圆、圆心,圆心有没有?肯定是有。圆哪有没有心!圆心在哪里?找不到。如果你说是当中的一点,这一点在显微镜底下是个面积,好大一片,所以真正的点是没有形相的。我们一般讲那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肯定有,它不是无。

  点移动就变成线,线移动就变成面,那就是我们能够观察得到的,能够很清楚的见到;但是点见不到。所以佛用圆来表法,好!圆表体是空寂的,清净寂灭。但是它能生能现;能生能现,现的是相。相是什么?相是圆周。圆周不但是相,而且显示出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太大了。以我们现前的科学技术来说,科技种种发明都离不了圆;这个轮转动,带动那个轮,再复杂的机器或者再简单的机器都离不开轮,轮的作用就是永远没有止息的在运转。而这个运转里面,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周而复始,终始不断」,这个现象表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就能体会到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所以佛法用轮来表法,轮代表整个宇宙,代表了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有体有用有相,体是圆心,相就是形相。既有相,当然就有作用,相不同,作用也不一样。譬如我们讲水,水有三种现象:液体,通常我们讲水是讲液体,我们口渴可以解渴,江河里面可以行舟,水可以载舟,水的用处太大作用太大了;它在固体就是结成冰了,冰,我们口渴不能饮用它,冰有障碍有阻力,所以冰的作用跟液体的水作用不相同;把它加热,变成水蒸气,变成气体。气体跟液体的水、固体的冰,相不相同,作用也不一样;最早火车就是用水蒸气的原理来推动的。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相是有,作用是有,体是空是无,都能从这个轮相里面体会到。

  此地轮上加一个『宝』,加个「宝」当然就是法轮,法轮才是宝。『垂下』,这就显示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大觉之宝,教化众生;「下」是九法界众生,所以这一句里头取这个意思。虽然三句都是讲的相,第一句讲的「幢」,第二句讲的「光明照曜」,第三句讲的「宝轮垂下」,都从事上说的,含义甚深。后面几句都是从「法化传通」上说的,这个意思明显好懂。请看下面一句:

  【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

  这个『众宝』是指前面三种,前面三种代表一切现相。一切现相里面现「菩萨像」,我们看到这个名词,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这些宝物里头大概现观世音菩萨,现大势至菩萨,现地藏王菩萨。有没有这个现相?有。现相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心想生的,不是经上讲的正义。

  经上所讲的正义,现菩萨像是什么意思?你要晓得什么叫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音译,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用个「菩」,提就省掉,萨埵用个「萨」,埵也省掉,尾音都把它省掉了;菩萨是菩提萨埵。玄奘大师把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称菩萨,情要是完全断掉,只有觉没有情,那成佛了,那就是佛。情是什么?无明烦恼还没有断,无明烦恼就是情,我们一般讲「情执」,这个很难断,很不容易断。如来果地上才真正断干净,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情执。他虽有情执,但是他觉而不迷,这就是菩萨。

  由此可知,此地经里面的义趣,「众宝」,这些宝藏让我们六根接触到,能启发我们的智慧,为我们破迷开悟,做增上缘,这就是『现菩萨像摩尼王云』。世出世间种种形相里面,我们都能见到。譬如我们在澳洲,澳洲是农牧的国家,是个农业国家、畜牧国家,所以他们的牧场很大,养牛养羊,澳洲出产羊毛是世界闻名。我们看到小羊吃奶,跪在那里吃奶,这是一个形相,我们看到这个形相自自然然就生起孝敬之心。你看这只小羊对它的母亲,我们自己是用一种什么心态、行为来对待我们的父母?看到这个形相就能够引发自己的孝思,这是现菩萨像!见色闻声能够让你生起慈悲心,生起平等心,生起忏悔心,都是现菩萨像。

  不但在这些幢旛宝盖,不仅是这些,所有一切的物像,一切动物的现象,一切植物的现象,乃至于自然的现象,四季变化的现象,晴雨的现象。你看看,我们在文学作品里面看到,那些文人、诗人对于自然现象触动他的感情,触动他的智慧,写出许许多多的作品,这个对他来讲是「现菩萨像」。如果他的感官是负面的,那就现魔鬼像。所以心地纯正的人,大概都是感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现菩萨像;自私自利的人,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严重的人,他六根看外面六尘现象,多半是现魔鬼像。

  所以实际上外面的状况,实际上的境界,无佛亦无魔,这是跟你讲真话。佛跟魔是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还是一句老话,「从心想生」。你心是个佛心,是个善心,你看一切万象,你的感触都是善的、是正面的;你的心要是恶心,怀着瞋恨心,对一切众生疑惑心,那你感触就是负面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达这些事理,我们对于佛的言教很难体会。佛的言教大部分意在言外,你听了要会体会,它是活的,不是死的;每个人体会不相同,浅深广狭真的是各个不同。

  对一个人来讲时时不同。我去年读这部经跟今年读这部经,领会这里头的义趣就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今年比去年的心更清净,今年比去年的智慧有了长进。同样是这个文字,我们看了读了,感发的义趣,浅深广狭不相同。经有无量义,从初发心到成佛,意犹未尽,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决不能只看到这些众宝藏当中,现好多好多菩萨像,那这个意思很浅。这个意思还需要说吗?不需要说。所以要懂得诸佛菩萨说法真正的用意,那才是可贵的。下面这一句:

  【称扬佛名摩尼王云。】

  前面现相让你感触到,接着第二句就讲到「称名」,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如果你真正懂得佛在经教里面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真正懂得这句话,你就会修行,这个意思你完全明白了。「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想佛,不就成佛了?对!一点都不错。你想佛,你就成佛;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千真万确的事实,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是你自己想的。你为什么会变成鬼?鬼贪心重,你天天想的是贪,贪名、贪利、贪财、贪色。五欲:财、色、名、食、睡,贪而无厌,天天想这个;贪心变饿鬼,饿鬼都是贪而无厌,你是这么到鬼道去的。地狱是瞋恚。见什么人都不高兴,见什么人都想发脾气,嫉妒、瞋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愚痴是对这个世间事物的真假、善恶、是非、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我们人常讲糊涂,愚痴、糊涂,这是畜生道的业因。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你天天想这个,你不是自找麻烦!

  所以,我们真正懂得「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真实的道理,我们做人的态度马上就改变了。我为什么不想佛?我天天想佛、天天想菩萨,我将来肯定就变成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经教里面。我会把读经研教当作我这一生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把经教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教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个人不知不觉就超凡入圣。佛是圣人,菩萨是圣人,不知不觉的就永脱轮回。为什么不干这个?为什么要去搞贪瞋痴慢?天天去想求真实智慧,这个事情要紧!

  所以,把念佛摆在第一。『称扬佛名摩尼王云』,这是把念佛摆在第一。只有念佛才成佛,不念佛怎么能成得了佛?念佛不一定是口念,最重要的是心念。你看念佛那个「念」字,念字不是口,念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你要能体会到这个字的意思;这个字的意思是我现前的心是佛,这叫做念佛。佛的心是什么?什么样的心才是佛心?三皈传授里头就告诉你「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心。你心里头常存「觉正净」,时时刻刻保持不失掉,你是真的在念佛。我们现在用最浅显的最容易懂得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我们念念具足,念念不失,这叫念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手上拿着念珠,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那不叫念佛,那是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他以为他那个是念佛,殊不知他错了。

  我们初学的人,身语意三业要相应,心里头与佛相应,口里头称名,手结印。你看阿弥陀佛平常结的印,阿弥陀佛的手是这么拿法,这叫法界印,我们也叫弥陀印。「法界定印」就是普贤菩萨的三昧;《华严经》讲「普贤三昧」,《楞严经》讲「首楞严大定」。手印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手语。我摆上这个样子,你们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自然的一个姿态,最自然的就是法界,一丝毫造作都没有,自自然然。手印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手语。你看佛摆上一个什么姿态,我们就晓得他是什么意思,我们一看就明白就会意了,不必用言语。在佛家里面称为手印,现在人讲手语。

  佛号里面,诸佛如来无不赞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句话我们不能轻易忽略过。释迦牟尼佛的赞叹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一切诸佛名号,这个名号是根;换句话说,根本的名号,或者说是一切名号里面的总名号,称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给我们解释,他说了两个意思: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光佛」,无量光跟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解释。阿弥陀佛这一句完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阿」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弥陀」翻成中国意思叫量,「佛」翻成中国意思叫觉;要完全从字面的意思来讲是「无量觉」。觉就有光,觉是智慧,智慧光明。有光一定就有寿,寿是什么?光明恒照,常照。所以阿弥陀佛也叫「常照光佛」,他是个总名称。

  《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今天在座,你们有一百多位同学是从中国大陆各个地方来看我、来听经。最近这两年,在中国、在台湾,有一些人提出反对的意见,说这部经不可以读,一定要读原译本。许许多多同学过去学这个本子,都产生了疑惑,有人写信给我,有人打电话给我,问我怎么办?我在讲经的时候也讲过好几次,反对的人别有用心,他不是反对会集本,他是反对净空法师。为什么?净空法师提倡夏莲居的会集本,他就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如果净空法师要提倡王老居士的会集本,他也一定反对这个会集本;如果我要提倡魏默深的会集本,他一定就反对魏默深的会集本。他为什么不反对王龙舒的会集本,为什么不反对魏默深的会集本,要反对夏莲居的?你就知道了,他是对人的,他不是对这个本子,他别有用心。

  如果说会集本不能用,我再告诉诸位同学,古往今来佛门里面无论是出家道场,或是在家居士道场,你们有没有早晚课诵?有,都有早晚课本。早晚课本是不是佛说的?不是的,是会集本。会集本不能用,早晚课诵本就不能用。还有佛门里面用的许许多多的忏仪,现在大陆上很流行的水陆法会,水陆法会的忏仪,他们念的那个经本,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那是会集的。好!那水陆法会不能做!《梁皇宝忏》也是会集本,也不能做;《慈悲三昧水忏》也是会集本,统统不能做。那很好,这些出家人、在家人老老实实念经,所有这些法会统统不能做,早晚功课也不能做。为什么?做,会集本。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知道说话的人,他是用的什么心?你就恍然大悟。

  这个会集本是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传授给我的,他的老师是印光大师、是梅光羲居士。你看夏老的会集本前面,有一篇很长的序文,那个序文是梅光羲居士写的。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居士的外甥,黄老的母亲是梅光羲居士的妹妹,这是夏老的传人。这个本子会集出来之后,得到当时慧明法师的印证。慈舟法师,那时候的慈舟法师是戒律精严的,为它作了科判,这个科判我们都印出来了。慈舟法师还讲过这个会集本,梅光羲居士也讲过,黄念祖居士在跋文里写得很清楚。我们学佛要有智慧、要明理,绝对不能听人家三言两语,我们的信心就动摇,那就坏了。

  依照这个经本去修学,往生的人很多,瑞相希有!一年前,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居士就是依会集本念佛往生的。他晚年身体不好,常常生病,在家里休养。我听他家里人说,他每天听我讲《无量寿经》的磁带,每天听八个小时,一遍一遍的听,听了四年,他心得定了;除了听经之外,他就念阿弥陀佛。他往生的时候,这样学两年,他就有把握往生,给李木源居士讲,他说:我很想往生,不想再住世了。李木源居士求他:你不能往生,居士林需要你领导。他想了很久,他说:好吧!我就再等两年。帮助李木源居士来培养他的声望,逐渐逐渐让李居士来领导这个团体,这样就延缓了两年。我听他家的人讲,在往生前三个月,他在一张纸上写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人也不敢问他是什么意思。三个月之后,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三个月之前,预知时至,他往生极乐世界,他可以延缓两年,这是会集本的效果。我们在新加坡,那么多居士同修、还有出家的法师亲眼看见的,瑞相希有!

  所以我知道这些人都是对我而来,我能不能放弃会集本去提倡别的?不可以。我如果这样做,那就上了大当。为什么?净空法师,「忘恩负义,背师叛道」,我这一生的修学,这两句话的罪名全部毁掉了。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告诉大家,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反对,我绝对不反对,我有信心,我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为什么?老师教我的,我相信老师。我要不相信他,我为什么跟他,做他的学生?为什么拜他为老师?我拜他为老师,听到别人几句话,我对老师信心就怀疑了,这个学生叫背师叛道、叫忘恩负义,这个学生决定一无所成,这种学生的果报决定在三途。我不上当,我很清楚,我很明白,那些说闲话的人,《无量寿经》他一遍都没有讲过,可能都没有念过。我会集本讲了十一遍,我怎么会被动摇?你们同学听了人家这些闲话心动摇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是决定不动摇,决定要弘扬这个本子,老师嘱咐我的,我有这个使命,有这个责任。早年弘扬这个本子,在海外只有我一个,在国内只有黄念祖老居士一个人。以后我们两个人有缘分遇到了,我特地到北京去拜访他,去看看他,真正是志同道合。我们在法脉上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缘分,还是一家人。

  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不二法门!会集本会集得好,能度末法九千年一切苦难众生圆成佛道,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人能够相比。我们要认识清楚,决定不听谣言。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分第六句:

  【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摩尼王云。】

  前面一句是讲「称扬佛名」。修学法门虽然多,确确实实是以「持名念佛」为第一究竟方便法门,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接着今天我们看这一句是「庄严道场」。我们每天课诵终了的时候,都会念一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佛剎、道场就是佛净土。我们以什么来庄严?此地菩萨教导我们,是以『光明炽盛』来庄严。「光明炽盛」,意思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福德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怎么能够庄严佛净土?没有福德智慧,如何庄严佛剎道场?这个意思我们要懂。

  学佛的人多,在这个世间,国内国外,各宗各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每一个学佛的人,每天早晚都很虔诚的来回向。为什么现在这个世间,还是这样的浊恶,佛讲的「五浊恶世」!浊恶的程度我们没有看到减轻,似乎年年在加重,范围好象年年在扩大。于是我们不能不怀疑,我们的回向好象没有效果。如果回向真的有效果了,浊恶的状况应该年年减轻,应该年年缩小。我们这么多全世界的佛教徒诚心诚意的回向,应当有这样的效果才是正法,何以效果不显著?我们不能不认真反省,我们的回向为什么不能收到效果?

  「愿以此功德」,什么功德?我把这个佛经念一遍,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念一万声佛号,这是功德吗?我今天做了不少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这是功德吗?我们想想,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见到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告诉达摩禅师,他在这个地区护持佛法不遗余力,建立寺院道场。史书里头记载的四百八十座,他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道场;度众,帮助发心出家的人,成就他们出家,几十万人。跟达摩祖师说,我的功德大不大?他大概也每天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达摩祖师回答他:「你一生所作所为,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跟达摩祖师没有缘分,就请他出去了。达摩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冷冷清清,没有人认识他。

  达摩祖师讲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什么是功德?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功是你用了功夫,所谓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收获是你的德。功德的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下了功夫,当然有收获,你当然有得。三昧是禅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开慧是什么?觉悟了,大彻大悟,那是德。以这个功德庄严佛净土,那就对了。达摩祖师一定跟你讲,这是真实功德,这个功德很大很大。

  我们想想,我们念这一部经,我们有没有觉悟?如果念这部经,也用了功夫,念了之后就有所觉悟,那个觉悟就是德。我们念佛,这一枝香念下来,心得清净自在,这是德。如果这部经念下来,没有觉悟,还是跟平常一样,你有功,功后头没有德。就好象学生在学校念书,很用功很勤奋的念书,考试的时候得零分,德就是成绩,没有成绩。我们念佛,念一枝香了,或者打个佛七,念了七天佛,烦恼习气跟没打佛七之前还是一样。梁武帝听了达摩祖师的答复,一脸的不高兴,烦恼习气不是立刻现前了吗?可见得他真的没有功德。

  梁武帝做的是什么?福德,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跟功德在事上一样,事相上差不多,实际上的内涵不一样。功德里头具足戒定慧,福德里头不具足定慧。戒有的时候有,他做得很有规矩、很有层次,有秩序,有条不紊,那是符合戒律,但这里头没有定、没有慧,这是我们不能不辨别的。有定有慧,这个才叫做功德。我们要有定慧,那就是「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剎道场」,这是回向。这个回向的力量很大,随着你的心念周遍法界,你所修的功德也就周遍法界。这要懂得修才行,所以不能不懂得修学。

  而修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环境,六根对六尘境界,就在这里头修行。怎么个修法?顺境,称心如意的;善缘,遇到都是非常好的人,善缘。我们很喜欢的人,很喜欢的环境,决定不生贪恋,没有一丝毫贪恋的心,这是功德,这里头有功有德。如果是逆境、是恶缘,也就是说样样都不能称心如意,心里想帮助别人做一点好事,障碍重重,自己心里头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没有贪瞋痴,这是定!眼前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冷静观察前因后果,无不了然,这是慧!定、慧在哪里修?定慧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面修,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这叫真修!

  读经、念佛,那是日常生活当中必要的提醒;没有人提醒,我们会忘掉,会随着境界转。早晚念佛诵经,提醒我们功夫一定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常常讲,早课用意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要依教奉行。晚课认真反省检点,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做错?有没有违背佛在经典上的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晚课。绝对不是早晚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给他听,供养他。错了,他要这个干什么?那我们就完全做错了。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的早晚课是白做;不但是白做,你有过失,没有功德。

  所以学佛实实在在讲也不是容易的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常常检点自己的过失。你能够发现自己过失,这个在佛法里面讲你觉悟了。你看佛经常讲「始觉」,你开始觉悟。悟后起修,一觉悟怎么样?我马上要改,决定不能够粗心大意,把过失推给别人,这是我们自己真正的过失。即使真的是别人的过失,我们心里头也不能有这个痕迹,有这个痕迹是自己的烦恼起现行。一定要能够反省检点,「我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做得不够圆融」,要从这个地方去反省。别人做得没有错,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责任我自己承担。

  有些同学常常跟在我身边,韩馆长往生之后,高贵民先生把图书馆收回去,我们离开了台湾。他做得对,他没有过失。他为什么把图书馆收回去,不再让我们在那里修行?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我离开图书馆之后,到达新加坡写了六条,「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佛菩萨没有舍弃我们,韩馆长依然照顾我们。我们在外面这几年,弘法利生样样都很顺利,佛菩萨保佑,韩馆长在冥冥当中还是护持。所以我们对韩馆长感激,我们对高贵民感激,一丝毫怨恨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这样修行,有功有德。你真正明白道理,自自然然跟我一样。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感情冲动,当然你就做错了,你做的就不如法。

  所以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最重要的是定功,定功一般人称为德行。绝对不是心浮气燥;心浮气燥坏事,不能成事。心地一定要守住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处所,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如如不动,决定不因外面境界所动摇,决定不被外境所干扰,这才能成就福慧。福慧、光明炽盛,以这个回向,才能供养一切诸佛净土。供养一切诸佛净土,就跟一切诸佛道场有缘,广结善缘,跟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佛剎道场、一切众生,念念当中都广结善缘,我们的法缘殊胜!无论到什么地方,别人欢喜我们,不会讨厌我们;我们想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多很多人来帮助我们。这个结缘的时候,只要有真实功德,一念回向。

  这个方法,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李炳南老师教我的;他不是教我一个人,是教我们所有经学班的学生。他那个时候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个人。一个星期上三次课,一次课是他老人家教我们,另外两次是我们学生上台表演,他在下面听,听了之后帮助我们改正,所以每个星期总共有三次。我还记得很清楚,我们上课的时间是星期四,星期四晚上老师教我们讲经,星期六是女众同修在台中莲社讲大座,星期天是男众同学在灵山寺讲大座。所以我们经学班的活动是一个星期三次,三天。他教我们这些学讲经的同学,一定要懂得结法缘。否则的话,你经讲得再好,你没有法缘;就是说没有法缘,你没有听众,没有人来请你讲经,没有人提供场所给你。你不能不结缘!结缘这个心要常常有,不能间断。

  我们到一个道场,不管在家出家,你见到大殿总要去礼佛三拜。李老师教给我们拜法,我们学讲经的人,礼佛三拜意思不一样。我们第一拜拜佛,发愿我跟这个道场结缘,希望将来我能在这个道场讲经,心里头默默的许这个愿;第二拜,我们发愿与这个道场住持、当家、常住这些大德们结缘,他们将来会欢迎邀请我到这儿来讲经;第三拜,我们发愿回向给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跟这个道场所有信徒有缘,将来我来讲经就有很多人来听。我们礼佛三拜跟一般人礼佛三拜用意不一样,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的。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念念、时时、处处都要与一切众生结缘。你没有缘,办什么事情,你经讲得再好,没有缘怎么办?众生没有福,不可以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什么?太过分了。众生是没有福,我如何帮助他有福,这样就对。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出去,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自己要认真努力做,积功累德。那个效果不是马上就现前的,没那么快!许多老法师跟我同辈分的、比我长一辈的,都很欢喜我,跟我在一块常常见面的时候都问我:「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好!」像演培法师过去还问我,要我教教他。他是长我一辈的。我把我法缘的由来向他报告,长时间结缘累积的,哪里是短时间形成的!

  我跟中国大陆同学们结缘,开始是在一九八四年。我在香港讲经,宏勋法师来找我,告诉我,中国大陆非常缺乏经书,缺乏佛像。他知道我有一个基金会,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常常对全世界赠送经书佛像,跟全世界广结善缘。他知道这个事情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帮助中国大陆?我说:书、佛像我们是有。那时候的佛像,我们是彩色印的佛像,印得很多。我说:怎么能够送到中国大陆去?他说他有方法送。我说:我们佛弟子一定要遵守佛陀的教诲,那就是决定不能做犯法的事情。非法进口,这是佛不许我们做的。佛在《梵网经》上教导我们,从前李老师特别强调,「不作国贼,不谤国主」;《璎珞菩萨戒经》里面讲的「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国制就是国家的法律,一定要遵守法律。我说:你有没有正当的管道送进去?他说他有。我说:你用什么方法?他说:可以拿到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的批文,这样进去。我说:那可以,我可以支持你。我说:你要多少?他说:多多益善。于是我就要求基金会,我们所印的经书、佛像都以二分之一供养中国大陆。大概是从八三年、八四年开始,宏勋法师这个管道进去,这是很如法来做的。就算八四年,今年0二年,十八年了,不是短时间。我们对全世界的弘法,是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将近三十年。所以要有耐心有恒心,永恒不断,要有真诚心,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决定不求名闻利养。

  我这次访问韩国跟日本,我赠送他们二十多套《干隆大藏经》,用货柜运过去,所以访问的单位招待非常隆重。迎接的宴会里面,日本那边的主人问我:「法师,你这次访问日、韩,有什么要求?有什么目标?」我说:「我没有要求,也没有目标。」他们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我如果有要求、有目的,心就不清净了。那变成什么?变成利害上的交易,这个不是佛教我们的,也不是老师教我们的。所以我跟他讲,我们对全世界赠送这些法宝完全是付出,决定没有希求丝毫的回报,没有!你们隆重接待我们,我欢喜感激;你不接待我、不招待我,我们也绝对不会有一丝毫怨恨的心理,我们还是非常欢喜。欢喜什么?我们有这么多法宝流通到日本、韩国,只希望众生得利益。

  《华严经》上讲的,不求自己得安乐,自己才真正安乐;你是希求自己得安乐,你得不到安乐。为什么?你的「贪瞋痴慢」没有断,你怎么会有安乐?别人恭维赞叹你,你得意忘形;别人给你脸色不好看,你要难过几天,你有什么安乐?顺逆境缘如如不动,那是真正安乐。只尽义务,只知道利益众生,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自己才真正得安乐。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里头,你安乐就得不到,哪里来的安乐!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句的含义很深。『光照』还是智慧、福德。这句跟前面的一句意思不一样,这是从影响上来说的,前面那句里头,最重要的是以福慧来供养三宝。这一句就有很多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真的。『种种变化』,变化里头最重要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变迷为悟,变恶为善,变凡为圣」,诸佛如来如是度众。这个「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帮助众生,协助众生,这个愿、这个念头,我们要学习。帮助的范围非常广大,真的是方方面面,无量无边。

  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一定要懂得,它剎那剎那在变,它不是不变。佛法也是剎那剎那在变,为什么?佛法是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就是不住的变化。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为什么要舍?因为佛法也剎那剎那在变。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形相,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里面喜欢佛现什么相,佛就现什么相,没有一定,佛没有一定的相。

  我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参观一个缅旬的寺庙,这个寺庙里头供奉着缅甸玉雕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个像是立像,站着的,高度差不多是一个人那么高。我一看,有三、四十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下面有说明,我一看下面的说明,再一看佛的面孔,释迦牟尼佛的面孔,每一尊面孔不一样。上面写着,印度的佛像、尼泊尔的佛像、巴基斯坦的佛像、锡兰的佛像、泰国的佛像;泰国佛像就是泰国人的面孔,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印度面孔,中国的佛像是中国人的面孔,日本佛像是日本的面孔。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这个殿堂里面就是告诉我们,佛不是一个面孔,佛在哪个地方示现的跟那个地方人同样的面孔,很有意思。跟我同去的有不少人,我都告诉他们,你们照相录影,把释迦牟尼佛三十多尊像好好的录下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佛不是一个相,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能让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全都是释迦牟尼佛,非常有意思。这是讲「种种变化」。

  佛的相变化,跟诸位说,他说的法也变化。为什么?佛所说的法一定要合乎那个地方的人,那个地方的时代,那个地方的文化,那个地方的生活、风俗习惯,样样都能适合,欢喜!佛到这个地方来,我欢喜。如果佛到这里来了,要我们样样都要变更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就感觉到很难受。所以佛说法叫应机、叫契机,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把我们这个世间法更充实、更美满、更丰富,这是佛了不起的地方,这是佛伟大的地方,这是佛对众生的真实教诲。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佛法里面的真实义趣是「恒顺众生」,恒是永远,永远都是随顺众生,但是「随喜功德」。他能够恒顺、能够随喜,在里面成就功德。功是什么?功是他教导的功夫。德是什么?德是让所接受教导的这些大众、这些众生个个都觉悟了,个个都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的,人与人的关系真相、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真相、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真相;天地鬼神,现在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真相统统明白、搞清楚了,宇宙和平!这个和就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浊恶?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三个真相。不了解真相,造成什么后果?彼此互不相让,彼此斗争,人跟人斗争,人跟自然环境斗争,人跟天地鬼神斗争,就搞成五浊恶世。我们学佛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七句。这是末后略举十种的第七句:

  【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

  这一句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它的意思是深广无尽,有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必须要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这个宇宙人生,或者我们说一切众生,它是剎那剎那不住的。剎那不住,不住就是变化,剎那剎那就是种种,『种种变化』。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能够掌握住,说明佛法也是随着时节因缘它在变。这个变动里头有不变。什么东西不变?觉不变,戒定慧的精神不变,戒定的形相都在变;理不变,事一定在变,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懂得通达明了了,我们接触一切世出世间法,这个心常在定中,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为所动,你才能办得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在家居士,各人从事各人的行业营生,在世间经营生计。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怎样经营来养活自己,养活你的家人,来帮助社会,我们讲营业、营生,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变。尤其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你看看许多科学技术的产品,日新月异,这是变化,种种变化。佛法里头,一切变化里有一个不变的,那是什么?所有一切变化都是利益众生的。这是佛法里面的世间法,不是自利的,是利益众生的。慈悲喜舍,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幸福美满;佛法里头的世间法,或者说世间法里头的佛法。佛法之中的佛法是什么?不但要帮助一切众生得到物质、精神生活上的美满,还要帮助一切众生在物质生活里面开悟,这是佛法永恒不变的教学方针。决定要帮助一切众生转凡成圣,这是佛法教学永恒不变的目的,我们不能不懂。

  所以在事相上,变化是非常显著的。释迦牟尼佛时代距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暂且不论。佛法传到中国是汉明帝时代,在更早期战国、秦汉之初,佛法已经就有传到中国来了,已有记载了,但是很少,没有受到重视。明帝永平十年,皇帝派遣特使到西域去求法,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带着佛经,带着佛像到中国,这是国家迎请的,这个在史书上正式记载的。这个事情是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今年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元六十七年的事情。那时候传来的佛法,我们现在在典籍里,在遗留下来的文物里面,我们能看到,像中国几个著名的石窟:敦煌、云冈,这些大规模的石窟里面,我们看到这些雕塑、绘画,看到当时人那些形像,也能在这里面看出他们当时生活方式、衣着。

  我们出家人最明显的,穿的袈裟,我们现在穿的袈裟变了、变化了。原来我们在云冈、敦煌里面看到的佛菩萨身上穿著的袈裟,跟我们现在这个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在韩国、在日本,看到他们一些袈裟确实是跟壁画里面画的样子差不多,但是它缩小了,还有那个样子在。他们也产生很大的变化,不是重要的典礼,他们不会穿这个礼服。通常一般法会当中,他们的袈裟就变成个领带一样,戴在衣领,套在脖子上,戴在衣领上。甚至于更小的,一块小袈裟,二十五条衣大概只有几寸,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头,法会时候他就掏出来挂在这个当中。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为什么我们举这一桩事情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家常讲善巧方便。成佛是心成佛,不是这个身,不是形相,是心成佛!心是佛心,愿是佛愿,行是佛行,言是佛言,那就成佛了。我们用的这个衣服,搭衣我们用钩用环,这都是晚近的事情,隋唐的时候没有钩环,是二条布带打个结。我们在韩国看到,在日本也看到。但是钩环比打结方便多了。

  衣,中国出家人搭的衣,大概只有佛陀在世那个衣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缩小这么多。真正衣的大小,你一定要到印度看。你看印度人穿的衣,大概跟佛陀在世时还是差不多,是整个一块很大的布裹在身上,没有钩也没有环,整个裹在身上。现在印度人服装还是这个样子,我们能见到。印度是在热带,他这个三衣足够了。中国是在温带,愈往北方去愈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够御寒的。所以佛法传到中国,真的叫「恒顺众生」,没有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国人还是穿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只是穿得比较朴素。一般在家人,在家跟出家差别在哪里?在家的衣服上绣着有花纹,色彩很艳丽;出家人穿著比较朴素。所以诸位要晓得,真正的僧服就是这一件,这一件就是僧服,我们里面穿的衣服不是僧服。

  可是现在出家人还是愿意穿这个服装,这个服装是明朝时候的服装。你到日本去看他们的服装,他们服装大概是唐宋时代的服装,寺院里面做大的法会里头,主持的执事僧还是穿唐宋时代的服装。他们的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袖子很大;我们现在的海青袖子底下都缝起来,他们没有缝。所以到日本、韩国能够看到,唐宋时代的服装,宽袍大袖穿起来确实是很舒服。中国出家人平常穿的长袍,里面的小挂是明朝的服装,没有唐宋那个时候那样的宽大。为什么服装会变成这样?工作方便,是为这个。日本现在不但是在家居士,就是出家这些法师,平常他们都着穿西装,只是剃了光头,跟一般人很不容易分得出来。不留头发这是共同的,但是他们穿著已经穿著西装。

  所以我也曾经一度听到我们佛门里头这些法师大德也在讨论,我们的服装是不是能改成跟日本一样,穿西装,穿皮鞋,是不是可以?有很多老法师不赞成,依旧希望能维持我们现在穿明朝的服装,跟社会大众有一个区别,他们的用意也非常之好。因为你这个服装穿著的时候,你走到外面,不管怎么样,总要收敛一点。如果穿上西装跟一般人一样,有许许多多不应当去的场合,可能你都会去逛一逛,所以这些老和尚们的考虑是很有道理。这就是我们看到中国,现在譬如讲这个韩国、越南、泰国、缅甸、日本,这是我们中国周边不同佛教的国家,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着都不一样。这是举这个例子跟各位说「种种变化」。

  所以佛法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你懂得这个道理,佛陀的教学才能够普及社会。说实在话,我们末世的弟子,对于「光照十方,种种变化」,还是不懂,还是不能够灵活运用,障碍佛法的流通,障碍佛法的普及。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真正发这个愿?要想度一切众生,你没有「种种变化」、没有「善巧方便」,你决定做不到!所以这一句里头的义趣很深很广,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就这样读过。你真是读了;是读了,什么也没有学到。像前面我们说的,你的成绩等于零。

  最近这一个世纪来,特别是这半个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真的是日新月异,我们有没有觉悟到这是重大的变化、迅速的变化,我们能不能适应?知不知道跟它们配合?广播、电视、网路,我们看到这个东西一发明,我们立刻就想到要利用这个工具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就是推动佛法的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些工具发明了、普遍了,那这个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为什么?不要建道场了。

  建道场的目的是什么?建道场是建立学校,是教学。过去那个时代确实是需要学校、需要教室来教学,在中国古代佛教的寺院庵堂全部都是学校。佛法那个心量很大,不自私,佛教寺院里头不但教佛学,儒家东西教,道家东西教,诸子百家样样都教。所以古时候许许多多的读书人到哪里去读书?到寺庙。寺庙这些法师确确实实不但是佛经,对于世间的学术也是广学多闻,有能力指导年轻的学子。寺院里头有藏经楼,藏经楼就是现在的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文物非常丰富,不是只限于佛经。

  我们最近印了一千套《大藏经》,目的是以印藏的功德祈求世界和平,这个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下面台湾这些同修们告诉我,希望再发一个大心,印《四库荟要》,我听了很欢喜。《四库荟要》的分量是五百册,我们今天印的《龙藏》是一百六十八册,差不多是《大藏经》的三倍,两倍半不到三倍。他们发心印五百套,如果能印一千套那就更好了。向我借书,我现在收藏的还有两套《荟要》,有一套《全书》,《四库全书》,还有两套《荟要》,我答应了。我说你们要印,这个底本我来供养。

  学佛人心量跟普通人不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翻印这些典籍必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我们用这个来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希望这些典籍,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能够普遍流传到全世界,供养一切众生。典籍有了,更进一步的,书本适合于图书馆、大的道场收藏;普及,现在我们最好还是用电脑做成软片,像一部《四库全书》做成软片,我看那一盒一盒的也只有十几盒,我也有一套;要是《荟要》,我想大概有个七、八盒就差不多了。这个成本很低,大量普遍做流通。

  当然这里面如果有这个缘分,我会做。我要去找一批学者来讲解、来教学,我们教学不需要用教室,在摄影棚里就行了。我们录相,同时上网,全世界有志学习的同学道友们,都可以在网路萤光幕里面学习,我相信这些科学技术还会不断的再进步。今年大家看网路,有时候画面还有断断续续的,我相信到明年这个情形完全改变。网路显示出的色相声音,我相信跟电视里头完全相同,这是大幅度的变化。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守着不变,不变我们就错了,我们就对不起佛陀,佛在此处「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我们这句不就白念了!

  自从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后,我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各界人士我都接触到,大家都提出这个话题,感到这个时局非常严重,如何能够化解?我这次到日本、韩国去访问,所遇到的人几乎没有不提出这个话题来。有效解决的方法,没有别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伦理的教育、圣贤的教育。用什么方式?一定要找真正佛家讲发菩提心的人,《华严经》上讲的「大心众生」,能够志同道合,不要多,有个十个八个人,我们能在一起做牺牲奉献,来讲解道德、伦理、圣贤的教诲。如果有机缘,能够从卫星电视向全世界广播,再有各种不同语言的翻译,我相信一年的时间就能把许许多多众生的迷惑唤醒,就能够放下敌对,放下怨恨报复,给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安定和平,幸福美满。不从教育,没有第二条路。

  中国古圣先贤讲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透彻。《三字经》是中国童蒙,小朋友启蒙必读的教科书,一开端的几句话,就把圣贤教学的宗旨完全揭示出来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肯定所有一切众生本性都是善的。这个善,在佛法里面讲纯净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第二义,这是第一义,就是大乘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性本善的善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何以称为本善?佛性里面具足大圆满。这个大圆满,我们在经上常讲「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这三个集合成一体是大圆满,一切众生各个都是大圆满。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都对立?下面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那就不是本性,本性失掉了。本性是相近的,大家都差不多、都一样!习性,第一个,我们自己的习性跟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的习性跟你的习性不一样,跟他的习性也不一样,愈来愈远。这个愈远是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还得了!用什么方法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德?教学。「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习性愈来愈远,到最后没有法子收拾。一定要教。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化众生。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而来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都是度众生的手段、方式,离开这三个重要的方式、手段,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他们的示现都是教学。你看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教。教你怎样跟别人相处,这属于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怎样与自然环境相处,我们讲与一切动物相处,与一切植物相处,与山河大地相处;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和平!宇宙和平了,我们地球当然安定,还会有事情吗?

  你看看,他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修身。儒家讲修身,佛法也讲修身。你看看,佛家讲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从修身;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目标相同,理念相同,方法那些原理原则也相同。不同的是因为他所教学的对象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习染不相同,因此他教学的手段、方法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不一样。不一样里头,有一个相同的,「平等、慈悲」是相同的。

  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我说他们三个教是一家人。一家人里头分了三个派,犹太教遵从上帝,我们讲皇上那一派;天主教遵奉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遵奉耶稣,太子那一派的。他们一家分这三派。他们的经典,犹太教所依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基督教专门修《新约全书》;但是这三教里头共同的「神爱世人」,这是共同的。如果我们能把「神爱世人」这一句参透了,神怎么爱世人?神如何爱世人?神爱世人一定要神的信徒、神的子民,也就是讲教徒,信教的教徒,把「神爱世人」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发扬光大。我是个基督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一个犹太教徒,我要爱世人,代表上帝爱世人。

  同样道理,在佛教里面,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佛菩萨慈悲如何落实?要在佛弟子身上,每一个佛弟子都能够体会到佛陀的慈悲,把佛陀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落实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代表佛,代表法身菩萨,慈悲一切众生,以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这才是佛弟子。自私自利不是佛弟子,心量窄小不是佛弟子,没有大慈悲心不是佛弟子,你跟佛学的什么?所有一切宗教,完全相同的一个教学的重要科目:仁慈、博爱,这是所有一切宗教共同的教学,可以说是重点的课程!所有一切宗教对于一切众生,唯一的一个希望,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懂不懂?我们有没有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去做?

  所以我们今天读这句经文,「光照十方」,你看到这一句四个字,这就是今天讲的多元文化,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一律平等,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是善巧方便,不是一个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佛门里面讲「方便」,这两个字好!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在这个地区,这个方法适合,在那个地区不一定适合。譬如我们以佛门来说,学佛的同学很多,有些人喜欢念佛,念佛对他就是方便;另一方面的人喜欢研教,你教他念佛,他没有兴趣,你教他研究经论他有兴趣,用研教的方法,教下对他就是方便;对念佛人就不方便。还有些人喜欢参禅,有些人喜欢持咒,各有各的方便门,不是一个法子。

  佛、菩萨、一切宗教的神圣,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今天一般社会所讲的多元文化,他们知道这是多元的,不是单元的,所以他的心量开阔广大。你喜欢学什么就教你什么,法门跟法门,方法跟方法,没有冲突。《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宗教与宗教之间有冲突,法门与法门之间彼此不相容,那是什么原因?那是人为的,那不是法,法里头没有冲突。人为什么会冲突?没有教。学佛了,没有把佛经里面的道理给他讲清楚、讲明白,他没有觉悟;没有觉悟,当然就有烦恼、就有习气,随顺烦恼习气自然就有冲突。冲突从哪里起来的?从利害起来的,从自私自利起来的。如果放下自私自利,什么冲突都没有了,天下太平。

  一切圣贤都教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要爱别人,要能舍己为人。人人都能舍己为人,天下太平,这是圣贤教育。所以懂得「种种变化」,懂得「善巧方便」,圣贤教学不是死的、不是一法,而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第八句: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这一句境界也非常深广,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对我们来讲,因地比果地还要重要。我们想修行证果,到哪里去学?一定要向菩萨学,菩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在佛法里面就表法的义趣来说,佛代表性德,菩萨代表修德,性德是一切众生平等具足。所以本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它是平等的。平等何以变成不平等?佛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你看,一句话把我们现实的状况说得那么清楚。

  为什么有九法界,有十法界,有无量无边法界?那是因为一切众生妄想执着不相同,种类不相同,浅深不相同,广狭不相同,所以把一真法界变化成种种无量无边的法界,就这么回事情。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了,把它断得干干净净的,离开了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恢复又变成了一真法界。所以无量无边法界还是前面一句讲的「种种变化」,这是讲大分的变化。无论是大分,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细分,总而言之,一定要晓得它是剎那剎那在变。把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断尽了,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的境界叫一真。一真,唯有如来果地上证得。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唯佛一人居净土」,那是真净、纯净,没有变化。菩萨所居的净土,变化的幅度很小。我们九法界凡夫,这个变化的幅度非常大。因与果我们都要晓得、都要明了。

  我们学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先要说说什么是菩萨,这个意思不能不搞清楚。「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菩提我们称菩,萨埵我们称萨,尾音都不要了,简称为菩萨。翻成中文的意思,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萨埵是众生,菩提是觉悟,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新译翻作「觉有情」,新译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以前,佛门称为古译。玄奘大师称为新译,玄奘大师翻为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拣别我们一般凡夫不觉悟,凡夫觉悟了就称为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神跟仙没有觉悟,他还是凡夫;他要是觉悟了,也称菩萨。这个关键在觉。

  但是这个「觉」有标准。你看一般出家在家的同学,受了菩萨戒,一受菩萨戒都称你作菩萨。你真的有没有觉悟?不见得。如果你没有觉悟,在佛家称你叫「名字菩萨」,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实,你没有觉悟,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有贪瞋痴慢,你是凡夫!虽是凡夫,作名字菩萨也不错,也有好处。好处在哪里?你总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我想作菩萨,我想觉悟」,虽然还没有觉悟,你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好,就是你已经有求觉的这个意愿。一般人还没有这个意愿,你已经有这个意愿。这个意愿是个开端。如果这个意愿能保持不失去,认真努力去学习,你的位子就往上提升,「观行菩萨」。观行是什么?是你很认真的学习菩萨,这就具足菩萨功德了。但是这个功德是很微弱,真正讲是微不足道。

  你真肯学了,从哪里学起?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开出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这都是真的,决不是夸大。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说的,无量法门是对尽虚空遍法界,像我们在这个经上常常念到的「世界海微尘数剎土」,那就是无量法门。这么多法门,我们要从哪个法门学起?这要看各人根性,看各人的缘分。你喜欢哪个法门,你就好好的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选定之后不要改变;不要看到其他法门你的心动了,你又想学了,那是错误的。要记住世尊在《金刚经》上的教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世尊在《金刚经》上这句话真正的用意,就是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选定了,不要改变,你会很快的成就。如果你改变就很麻烦,纵然有成就,你走迂回的道路,你走很多冤枉路,把你达到终极目的地的时间延长了。我们要相信佛的教诲,佛句句话真正是爱护我们,真正是希望我们成就,而且希望我们快速成就,慈悲到极处!决定没有害我们的念头,决定没有害我们的、没有障碍我们的做法,我们感恩!

  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又选择的是「持名念佛」的法门,这个方向正确。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菩萨圣众,劝导我们学习。为什么?这个法门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稳当快速,学习容易,成就不可思议。这些话我们听到了非常欢喜,可是你要懂得怎么修学法,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修行的基础不要忘记。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韦提希夫人的话,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关系我们这一生修行的成败。韦提希夫人选择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跟我们的愿望完全相同,我们看看她怎么修法。

  佛教她先修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这个基础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佛对韦提希夫人很具体的说出来。善根福德因缘就是佛所讲的「净业三福」,就是这一段的开示。经文总共有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很认真学习。为什么?佛在经上介绍的,说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不是上善之人,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看人家都是上善之人,我们自己不善,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也觉得格格不入,所以世尊先教导我们要培养上善的条件。上善的条件是从「孝亲尊师」做起。换句话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目的是作佛,作佛先要作人,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定要做到人中之好人,好人里面的好人,这是上善。所以不能不孝养父母,不能不奉事师长。

  净业三福,我过去曾经详细讲过,大概有录音带、录相带流通,诸位可以去找,多看看、多听听,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三条十一句,讲了好几个钟点。现在我们在澳洲办了一个净宗学院,我们学院的课程是以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我们用多长的时间来学习?用两年,务必要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我们要怎样去做法?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现在《弟子规》已经翻成英文了,还要把它翻成越南文。因为那边越南同学很多,英文本的现在已经流通。落实这两句。《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里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里做一个好的学生,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真正把它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我们落实在《十善业道经》。这部经在去年详细的讲过一遍,有光碟流通,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要把它做到,落实到自己实际生活当中。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在家同学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我们有录相带,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学一定要学《沙弥律仪》,我们要求的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要求「具足众戒」,具足就是这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二十四门威仪都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我们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里面的宝藏。我们要借着这一条的教诲,这一条的四句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地藏经》里头来学习,来开发心地宝藏。所以这个课程,我们一定要在两年当中把它完成。

  佛讲了,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看看,这个话说得多重!多么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我们凡夫修行作菩萨,将来成佛,真正的因、根本的因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三条,无论你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以这三条为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能成就。好象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无论你盖什么房子,地基是一样的,基础一定要坚固。

  有了基础之后,我们才能够学这个法门,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所依的经典,我们讲课程,现在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有「五经一论」。《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补充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更详细更深入的为我们解释。第三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是劝导我们修学净土。经文不长,四次的劝导,真的是,我们看了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上所讲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劝导,劝我们学这个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上讲也是十方佛赞叹。这个意思就是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样恳切的劝导我们,不容易!

   这是净宗三经,世尊专门为我们介绍的。如果说在一般讲经附带介绍净土的,在《大藏经》里头至少有一百多种。真的,佛是常常讲!这个三经。第四部经是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把《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四十华严》最后这一卷,附在三经后面,变成「净土四经」。如果我们看到民国初年,光绪年间木刻的版本「净土四经」,就是魏默深取这个本子附在后面,变成四经。他这个做法对不对?非常正确。为什么?你看《无量寿经》,我们一展开经文,头一句佛就说了,无量寿会里面的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才晓得净土法门跟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他们在那里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是《华严经》!所以干隆年间彭绍升居士,那是了不起的大居士,通宗通教,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说得多跟说得少,一个细说,一个略说。《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我这次在日本,有位日本法师问我:「法师,你一生学净土,你为什么讲《华严经》?」我就告诉他,《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听了点头,他说:「我是听人家有这种讲法。」《华严》是细说《无量寿经》,是一不是二。所以将《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后面很圆满、很有道理、很有必要。四经流通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段的经文,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就变成了「五经」。我是看到印光大师这个做法,我有了悟处。

  因为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楞严》是我主修的一门课程,我自己也讲了好几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就是讲的《楞严经》,讲了四个月。前面两个月在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的,后两个月在蓝塘道光明讲堂讲的。当年香港有一位首楞严王,海仁法师,他老人家还在,九十多岁,我去拜访过他,他一生专攻《楞严》、专弘《楞严》。他的学生大光法师跟我非常要好,现在也都不在了。往年我到香港来,一定会跟大光法师见面,会跟圣一法师相聚。印祖这个做法提醒了我,我对于「大势至圆通章」特别用心去观察,真的被我看出门道了。因为在过去我们没有留意到,总感觉到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第一,特别法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忽了,不晓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也是第一。印祖没有这个动作,我不会发现,粗心大意。

  「观音菩萨圆通章」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二十五圆通排列是有顺序的,依照顺序排列,这是普通法门,不依次第排列是特别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前面三六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按照这个顺序。观音菩萨如果按正常排列,他列在第二位。六根,第一位是眼根,第二位是耳根,再底下是鼻、舌、身,他应该排第二位。但是把他排在最后,这个太显著,一下就看出来了,看出他与众不同,他排到最后去。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要是按照顺序来排,他应该排在第二十四位。按照顺序来,他是属于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根大」,是「见」;最后一个是「识」,识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最后,他在弥勒菩萨之前。但是实际上在经典上看到的,他排在弥勒菩萨后面,弥勒菩萨跟他两个对调。这个对调的幅度太小,不容易发现。不像观世音菩萨太明显了,从第二位调到最后,太明显了。他这个从二十四跟二十五两个对调,粗心大意的人会忽略了。所以我看到二十五圆通章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放到最后?不放在第二十五,而放在二十四,把观音菩萨放在最后?这个问题文殊菩萨在「拣选圆通」里面,给我们解答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观音菩萨耳根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非常相应,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看东西看不清楚,他听得清楚。观音菩萨善用耳根,娑婆世界的众生也善用耳根,所以最契机!最契机的放在最后面,契娑婆世界众生根机。何以又把大势至菩萨也列入特别法门,摆在第二十四位?大势至菩萨念佛这个方法,能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既然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之机,当然包括我们。所以是二十五圆通里,两个特别法门。

  我是从印光法师把它列在五经的后面,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仔细再读诵这段经文,这段经文文字不多,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我读了之后,我发觉这一章的经文,这是净土宗的心经,功德之殊胜决不在《般若心经》之下。《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的心经,精华!《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五经一论的精华。你不要看它字少,不可思议,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仔细再观察,可以说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经,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东西了。一论是《往生论》,天亲菩萨作的。这部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举这一段来说菩萨功德。

  我们今天净宗学院,我们要顾名思议,我们这个学院是培训净宗修学弘法人才。所以我们有两年基础教育,基础实在讲就是完成「净业三福」,落实「净业三福」。然后有三年正科,这三年就是要学「五经一论」,净土宗所依据的经论统统都要学习。然后再有四年的时间,在五经一论里头专攻一门,用四年的时间专攻一门。九年!这样下来,你可以学习净宗,可以弘扬净宗,可以担任净宗的教学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办不到!我把这个时间已经缩到最短,不能比这个更短,更短决定不能成就,没有法子缩得再短。这一次我们在日本比睿山参学,听到比睿山从前日本祖师大德在山上修学的期限最少的十六年,我们今天几乎是打对折,九年。不敢讲十六年,讲十六年怕现在人没有这个耐心,听说十六年,他不来了,九年也许还会有人来。所以我想象将来我的学院学生人数不会太多,能够有二十个人,我就非常非常满足了。谁肯以九年的时间来学这个法门,九年不能下山。我们没有寒暑假、没有过年,过年放个假回家去看看,不可以。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成就。你没有这种恒心,没有这个毅力,你怎么能学得成功!

  自己修学有了成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行菩萨道!菩萨道里面总纲领总原则就是「四摄、六度」,这是菩萨真实功德修学的总纲领。四摄法四条: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搞公共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用佛法术语来讲,摄受众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能处得好?你只要把这四条做到,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第一条「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的布施不一样,这个布施我讲得很多,就是「多送礼,多请客」,人与人之间往来,礼多人不怪。人与人之间,最密切的是夫妻,夫妻要能够白头偕老,要懂得四摄法。先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太太,太太也常常有小礼物送给先生,常常送礼,常常请客。平常在家里头,太太烧饭请先生,先生也可以常常一个星期一、两次请太太到外面吃饭。你把这些事情看作小事,这是基础,和睦的根就在此地,非常重要!扩大之后,你在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是老板,你用四摄的布施对待你的员工;我是员工,我用四摄对待我的同事,你这个公司上下和睦。扩展到国家,国家对国家外交要懂得四摄法,国与国的关系和睦,能够化解一切冲突,化解一切疑惑,就能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佛的这个开示,这种交际往来的指导原则,高明到极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讲:

  【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

  前面跟诸位讲到菩萨行里头最重要的修学要领,是怎样跟一切众生永远保持良好的接触,或者说是保持最好的关系,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如果关系处不好,他就不会接受你的教化。「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就没有法子去落实。

  四摄头一条是「布施」,这个意思前面讲过,不再多说了。第二是「爱语」。中国古德常讲,言语是祸福之门,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灾祸从哪里生的?都是从言语,正是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的人没有这个味道,随便谈谈,但是听话的人,他把你的意思错会,产生误会,造成隔阂,造成对立,造成仇恨,造成冤冤相报。实在讲,起因真的是微不足道!所以「言语」在儒家列入重要的教学课程。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古人重视,从小就教导,教你察言观色,教你言语要有分寸。在什么场合,面对哪种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可以多说,哪些话要少说;哪些话可以深说,哪些可以浅说;要把分寸抓住。大学问!

  我们今天有许多同修跟我讲,我们真的发好心,想替大家做点好事,想替佛教做点好事,为什么许许多多障碍?自己总以为众生没有福报。没有错,众生是没有福报,那是一面。你有没有自己回头想想,我自己做得好不好?做得圆满不圆满?自己如果做得不圆满,做得叫人家疑惑,叫人家怀疑,这个过失自己负责,不能一味怪别人;一味去怪别人,加重自己的罪过。人与人相处,人与社会相处,非常复杂。古人感叹着说,做事难,做人更难,这都是千万年古往今来的经验之谈。

   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为什么多磨?磨就是折磨,很难做。不要怪对方,要责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圆满,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你这个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通达。事事都推到别人,你的路愈走愈窄小,愈走愈走不通,那叫死路。孟夫子说得非常好,凡是行事遇到障难(障碍困难),一定回过头来问自己,「反求诸己」。这是圣贤人说的话,圣贤人的智慧,圣贤人的经验。

   言语太重要了!四摄法里头的「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正爱护对方。真正爱护对方,这里头不完全是感情,感情里面你还会做错事,你还会产生障难。要高度智慧、要高度的艺术,以高度艺术来显示你高度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现在做事还遇到障难,那是什么?我的智慧跟艺术还不足,我才能做到六成、七成。我怎么能做到圆满?不断求进步,不断的改过自新。假如能够达到八成、九成,那就相当自在了,障碍就少了。所以现前的障碍,实在讲是促进我们未来的大通。如果现前的障碍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那我们前面就不通。几个人能懂这个道理!

  你们有些同学在我身边多年,你看到我一生学佛,五十年来走的路,讲经说法四十四年,我的挫折障难很多,我从来没有责怪过别人。我总是觉得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让人误会?为什么让人家障碍我?为什么不能让别人欢欢喜喜来帮助我?不是他的过,是我自己的过。我在这里头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这个路才愈走愈宽。这是你们有一些同学常常跟着我的,你们亲眼看到的。你们怎么不能体会?你们跟我没有学到!别人怀疑我、别人误会我、别人轻慢我、别人障碍我、别人陷害我,我绝对没有一念去想别人。想自己,想别人为什么这样对待我?我对待他一定有过失,一定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改过自新,我们才能够赢得大众的爱戴,才能得到大众的帮助。我们以善心善行对人,人家不接受,不可以怪别人,一定是自己的过失,「反求诸己」就对了,要心平气和,决定不能有感情的冲动,你才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言语出自于真诚,爱护对方,还要有高度的艺术。否则的话,你对人太好了,人家怀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目的,你有什企图」。你看,马上引起别人怀疑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察对方,我对他表示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分。他只能接受一分,我达到一分就止了,不能搞得超过了,三分、四分,引起他怀疑。如果他要是有十分的真诚,我对他做到九分,我对不起他。为什么?我做得还不够圆满。佛法里面讲的「观机」,那个观机多么重要。「机」,有人、有时、有处所。你看我们讲经时教学,至少教你观机的时候,你要观察这三方面:对象是什么人、是在什么时间时节因缘、是在什么处所。时不同,处不同,你所表现的分寸就不同。你想想,这是不是大学问?粗心大意的人,你怎么能做得到?

  这个学问叫实学,真实的学问,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儒家的书,从前李老师为我们介绍的《五种遗规》、《四书》、《五经》,《四书》是要全读,《五经》可以选读;大乘经典。大乘经典尤其是「戒经」,戒经里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人这两种都要读诵,至少要选读;在家居士,《南山律在家备览》,那个好,是弘一大师编的。古人也有编辑,都不难得到,往年在台湾流通很普遍。大乘的经论,弘一大师为知识青年介绍的就是《华严经疏钞》,真的是一部好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你念了会开智慧。

  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不能不重视。学习期间多听少说,尤其是要多听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谈话,这一点现在年轻人疏忽了,我这一代的人已经疏忽了。我自己是因为早年失学,因此求学的心切,比一般人恳切多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学读书,自己要找工作,要养活自己,但是我在公余的时候,我没有浪费,我都是亲近有学问有德行的这些好教授。有空我都去亲近他们,向他们请教,多听他们谈话,我在这里头学。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到娱乐场所去过,没有时间。年岁大了,学会讲经,到处讲经,也没有机会到哪里去游玩、观光,没有机会。香港这个地方我很熟悉,那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这边讲经,讲经的时间都是晚上,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白天有些热心的居士带我去玩,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过,不妨碍讲经。一天去玩一个地方,或者两天出去玩一次,不累!言语要懂得怎么去学。

  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造作,绝对是给对方有利益的,对方怎么会不欢喜,决定没有损害,是有利益的。但是这里头虽然我们是全心全力利益众生,有一些众生他还是产生误会。你的盛情他怀疑,你的利益他要去分析,你是真心,还是别有用意,还是别有企图,他不放心。这里头就是我前面讲的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决定不造成别人的误会。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到底从哪里做起?从自己的德行、品德、修养下手。这是要时间,是要功夫,是要你的诚意,你的真诚,你的毅力永恒不变。时间久了,人家观察你,观察你三年、观察你五年、观察你十年、观察你二十年,你都不变,人家相信了。喜怒无常,人家怎么会不怀疑?谁敢相信你!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个人有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他的心志是定的。世法里头也是如此,他心是定的。学佛的人心是清净的,所以他才会有成就。

   这个地方我要补充一句,决不是他对我有怀疑,我对他利益的事情,我就放弃不做了。不可以,还是要做,决定要利益他。他现在误会,将来他会有明白的一天。他纵然有障难,我们要有智慧技巧避开他的障难,减少他的障难,我要把利益他、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不是说有一点障碍我就不做,那个错了。此地有障碍,别的地方没有障碍,佛法讲哪个地方有缘,哪里去。

  特别是学佛的人,从事于社会教学的人,学佛就是从事于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凡是教育都是多元的。你看看香港,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学院,还是理工大学,你去里面问问学生,决不完全是香港人,有从外国到这儿来留学、来读书的,那不就是多元文化?所以教育没有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只要你愿意来学,学校都接纳,一律平等对待。你看看,全世界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在中国,你看北大、清华,我都去参观过,我在那边设有奖学金。我看过他们的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餐厅,留学生的活动中心,来自世界各国,所以社会教育是多元的。这个地方有障碍,我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有障碍,还有没有障碍的地方,去处很多。不要执着在一个地方,执着在一个地方,你就生苦恼了。我那个地方做好了,影响这个地方,也利益这个地方,平等的利益。你说这多欢喜,这多自在,这做得多快乐。

  又何况现在我们大可以利用高科技,现在我们用网路、用电视,电视我们还没有用到卫星的传播,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将来拥有一个卫星频道,可以对全世界播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我有这个愿望,这样一来障碍就没有了。我讲经就在摄影棚,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哪有障碍!人有善愿,有愿必成,佛讲的「佛氏门中,有愿必成」。善!纯善纯净,决定没有利益自己的念头在,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菩萨的功德,菩萨的事业。

  四摄法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就是我们中国古德所讲的和光同尘,一定要跟你打成一片,这是随缘随喜做到最圆满的境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在同事里面落实。决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我随顺别人,这个事情好办。要强迫别人随顺我,难!饮食起居里头,一定要随顺我喜欢吃什么,你们大家跟我吃什么,难!应该怎么样?你们喜欢吃什么,我就喜欢吃什么,容易!走到哪里都欢喜,没有一样不随顺,这样多好,一点都不麻烦人。

  诸位无论是在家出家,到你德行学问有成就的时候,在家一样教化众生。我的老师李炳南居士就是在家人,我跟他的时候,他在台中弘法已经十年了,那时候他有一个台中莲社,又建立一个慈光图书馆,这两个机构。我参加了慈光图书馆的筹备工作,我去的时候正在筹备,快要成就了,我去好象是一个月之后图书馆开幕。他办了两个托儿所,以后办孤儿院,办医院,那是以后的事情。在当时是教化十年,台中莲社的莲友名册二十万人,登记的有姓名有地址。在家居士在一个地方教学讲经十年,他的学生听众有这么多人,到这个地位的时候,你就更要小心谨慎。

  我们遇到一桩事情,遇到什么事情?有人供养花生给李老师,李老师吃得很高兴,分给我们大家吃,很好吃!这个话传出去,李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每个人都送花生,送的花生吃不完了。这个事情我相信将来每个同学,你们有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千万不能有嗜好,有嗜好麻烦就来了。要什么都好,一切随缘。不能说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你只要有一喜欢,人家就投其所好,东西都来了。李老师真的是有智慧,别人送的东西太多,马上就分掉,分给学生,分给听众。讲经的时候,将吃的东西分给听众,这是正确的。吃的东西不能留,留起来就坏了,愈新鲜愈好吃。决定没有贪心,别人供养他,他把它供养大众广结善缘,那个缘愈结愈广,自己结了善缘,也代供养他的人结了善缘。你看看,这个意思多好,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同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必须要知道自己的定力,知道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没有很深的定力,没有这个艺术、智慧,特别要小心。譬如你的亲戚朋友当中,有喜欢赌博的,你能不能跟他「同事」?你也跟他一起去赌,你要没有定力,没有智慧,这个不能干,我们干不得!我们度不了他,会被他度跑掉。吃喝玩乐,这些「同事」是最难的、是最高的艺术,除非你真有这个本事,真有这个定功,行!你度他们就要用他们的方法,所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跟他们在一起玩,譬如好玩的人,你玩得超过他,他佩服你,你才能度他,他才相信你。你跟他一块打牌,你一定赢他,每一次都赢他,他服了你了,他会向你请教:「你的牌怎么打的?打得这么好!」「我是用般若波罗蜜跟你打牌」,这一下就把他引到佛法来了。什么是般若波罗蜜?真实智慧,真实智慧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无论在哪一行,你可以跟他一起跳舞,跳得最好,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佛法当中来的,戒定慧。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就不可以这样做法,这样做法你一定会堕落。所以四摄里的「布施、爱语、利行」没有问题,「同事」,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没有真实的智慧、定功,这一条要特别小心,看看不行,赶快就退转回来。

  法身菩萨,行!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胜热婆罗门,他修的是什么?愚痴。甘露火王是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你看看,这三个人表的什么?贪、瞋、痴。他用「贪、瞋、痴」来接引众生、来度化众生,这就是四摄法里的「同事」。那是什么样的定力?那是什么样的智慧?那是什么样的艺术?他能把「贪、瞋、痴」很重的人,都把他拉来学佛。我们今天讲高段的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不要看到他那些行为,好象戒律都没有,戒定慧都没有了,实际上他戒定慧圆满的。这是凡夫看不出来,凡夫只看形象,不知道实质。真正有智慧的、高明的人,他能看得出来,他看实质。你外面的这是手段、是假相。所以「四摄」是佛陀教导菩萨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现在讲是最高的艺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菩萨能跟九法界众生处得那么好,所以才能够普度众生。四摄不能不学,四摄是手段。

  菩萨功德实实在在讲,落实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后面一条是智慧,是理。事无量无边,佛为说法方便起见将之归纳,无量无边的事归纳为五大类,无量无边的理归纳为般若波罗蜜。这些方法我们都应当要学习,要很认真的学习,受用无有穷尽。六波罗蜜实在讲是六种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说佛把六道众生的毛病习气都找到了,毛病习气很多,把它归纳为六大类。

  第一个大类「悭贪」,悭是悭吝、吝啬。你有的不肯布施,不肯跟别人分享,我们一般讲很小气。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这是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所以在六道三途里面生生世世不能够超越,原因在此地。佛用什么方法对治?佛用布施。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是治病的。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什么时候布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这个悭吝心没有了,布施就圆满,治病的!对于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丝毫贪恋的心,没有丝毫悭吝的心,我拥有的舍不得给人,没有这个念头。不管什么人喜欢,都欢欢喜喜的布施供养,决定没有吝啬,你「布施波罗蜜」圆满了。

  第二个,我们的毛病是恶业、恶习气,由于内有恶习,外面遇到缘,他就造恶业。这个恶习气是无量劫累积的,从孩童你仔细观察就有恶习,就能显示得出来。佛用什么方法?用持戒,用戒律来规范,根本的戒学:十善、五戒。「杀生」,恶业!你看小朋友对一些小动物,喜欢抓来玩,抓蜻蜓、抓蝴蝶,一直到把它玩死。「偷盗、两舌、妄语」,佛讲这是恶业,用持戒的方法来对治。持戒到什么时候圆满?恶业没有了。不但恶业没有,恶的念头都没有,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丝毫的恶意,你的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戒律是对治恶业的,你要懂得!

  佛门里头,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讲上上根人,什么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会修,从根本上修。根本是什么?从心地上修。心地上,对世出世间法没有一丝毫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丝毫恶意,「持戒波罗蜜」圆满。他从这里用功,快速!宗门,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他就圆满了,五祖忍和尚就把衣钵传给他。忍和尚当时的道场差不多有三千人,跟他的时间都很久,特别是神秀法师多年跟他,法没有传给他,传给一个南方来的这么一个年轻人,二十四岁传给他。什么原因?六波罗蜜圆满了。六大类的毛病他断尽了。

  第三个毛病是瞋恚,嫉妒、瞋恚,佛用忍辱的方法对治,决定没有嫉妒心,决定没有瞋恚的意念,「忍辱波罗蜜」圆满。第四个是懈怠、懒惰,这是众生不能成就的原因,佛用精进来对治。懈怠、懒散断尽,没有了,「精进波罗蜜」圆满。再就是心地散乱,一天到晚妄念很多,不是妄念就是昏沉,佛用禅定来对治。所以妄想断掉,散乱没有,意志能集中了,「禅定波罗蜜」圆满了。最后一个是愚痴,愚痴是什么?真假不能辨别,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利害不能辨别,这个人很可怜,愚痴!佛用般若波罗蜜来对治。什么时候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清楚明白了,一点都不迷惑,一点都不愚痴了,「般若波罗蜜」圆满。

  这六个圆满,六种病没有了,给诸位说,你就成佛了。佛法千经万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无非就是说这个,所以六度四摄全部都包括了。「六度」这是内容,真实的学问,戒定慧三学,应用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四摄」。四摄跟六度把整个佛法统统包括了,一法都不漏,『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六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现相作证分,倒数第二句:

  【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

  这一段经文末后七句,都是说的「法化传通宝」。「日光炽盛」,跟前面第六句「光明炽盛」非常接近,我们可以把它体会为菩萨无尽的悲愿,无尽的善巧方便,为一切众生做种种示现,时时刻刻提示众生破迷开悟,悟入佛菩萨的境界。愿当然有智,像「日光炽盛」一样;愿如果没有智,那个愿是虚愿,永远不能实现。

  佛法所求,正是真实究竟圆满无尽的智慧,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在禅宗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所读到的,《坛经》一开端,六祖就教大众「总念般若波罗蜜多」。宗门如是,教下又何尝不如是。甚至于世间圣贤人的教学,也不离开智慧。这个理念跟现在教学不一样,现在教学我们很少听人家讲,听这些教学老师讲悟性的很少。我们在小的时候,念小学,念初中,老师还常常讲到学生的悟性。这总是六、七十年前的事情,近代半个世纪没听说这个说法了。但是佛家、儒家过去教学,没有不重视悟性。如何启发学生的悟性?这是教育,跟我们这个地方的经义相应。末后一句:

  【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前面所说的都是现相,这个地方就是言说了。由此可知,形象、艺术的表法,在教学是重要的手段,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要知道这些形象对于学者心理上的影响是如何的重大!我们仔细去思惟、去观察,古时候社会呈现的是怎样的形象,现前我们的社会又是怎么样的形象,两者对比一下,治乱的根源不难发现。现在大家都为这个社会担忧,这个社会就像佛在经典上讲的,浊恶到了极处;人心没有依归,生活在忧虑、恐怖、不安之中。这样的生活环境,如何能够增长道业!古大德常讲「身安而后道隆」,这才能修道。我们现在身心都不安。身安帮助你心安,心安才能入道。身心不安,我们怎么能修道?这是现代修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此。

  真正的护法,我常常讲护法是诸佛如来再来,法身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为什么?若非彻底觉悟,他怎么能护法,他对于法一无所知,从哪里护起!什么人是护法?一个寺院就是一个学校,住持护法,执事护法。这个地方小道场,佛陀教育协会,会长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执事都是法身菩萨,他才能如法。如果自己不是佛菩萨,这怎么能叫做佛菩萨的道场,让一切众生到这个场地来作佛、作菩萨,哪有这个能力!正如同一个学校,我们看到许多大学的校长,他做到校长了,这是护法。在没有做校长之前,他是教授,他是老师,他在这个学校教学多年,服务多年,对于教学、对于行政方方面面都熟悉;以后这才从教学退下来,来担任校长,来担任学校的领导,那是护法。如果负责主持这个道场的人,他对佛法要是不通,随着他自己感情意思用事,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佛法、障碍佛法,那就造业了。他造的业比一般人造的重,一般人没有在这个位子上,没有这么重大的责任,他有!佛法的兴衰是他的责任。他一念做得如法,佛法在他手上兴旺起来,无量无边功德;他一念转错了,佛法在他手上衰败,那他的过失也就不得了。这个道理,只要我们冷静去想想就明白了,不难懂,世出世间法都不外这一个原理原则。我们现在一般人讲,你有没有担负这个责任。如果担负这个职责,积功累德容易,造作罪业也容易。

  同学们《了凡四训》都念得很熟,你们想想,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肯断恶修善,不好的命运能够转好。他就真干,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努力改过,认真的行善,发愿要做三千桩善事以报祖宗之德。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完成。我们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差不多一天做一件善事,我们讲「日行一善」,他十年圆满。但是他发愿认真去做,他的命运真的就改了,效果就很显著,信心增长了。再发愿做三千桩善事,他愈做愈顺利,愈做愈容易。他的夫人也帮助他行善,全家行善,三年多就圆满了,差不多平均每天要做三桩到四桩善事。

  后来做到宝坻知县,在佛菩萨面前许了个愿,做一万桩善事。一万桩善事,什么时候能做完?难!以前没有作官,全家行善好象还很容易,做了官之后,全家都住在官府衙门去了。他的太太就告诉他:你许愿做一万桩善事,从前我还能帮你,现在住在衙门,好象什么都不方便,你这一万桩善事,到何年何月才能圆满?他听了之后也感觉到很为难,心里也感觉到不安。那天晚上睡觉,梦到一个天神来跟他讲:「你的一万桩善事早已经圆满了。」他说怎么圆满的?你做了县长,发现你这个县的田租、田赋,就是农民向政府纳税太高,你把这个税减轻了,这一县的农民都受到你的恩惠,真叫万家生福,你这一念、一桩事情就把你一万桩善事圆满了。他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昨天晚上天神说的,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情,他是减轻全县的田赋。犹豫不决,正在这个时候,五台山的幻余法师到他这里来拜访,他把梦中的事情告诉幻余法师,幻余法师跟他讲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居在这个职位上行善容易。你看看,你把税减轻,多少人得利益。你不在这个职位上,你做不到。一万桩善事,你恐怕要做上好几十年,你才能做到。你有这个职权方便了,公门好积德容易,那要造罪也容易;如果你要把税加重一些,这是罪过。你想想看,这一念之间、一桩事情。你如果做国家领导人,积功累德、或者是造作恶业,那就更大了。一个好的政策,全国人民受惠,你的功德无量无边;一个政策错误,叫人民受苦受罪,那是无量的罪过。

  我们想想,我们佛家住持道场,道场建立在这个地方,它在社会上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你要知道。佛教是教育,是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跟大家上课,天天讲经,天天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佛陀教育是干这个事情的!我们如果很认真努力在做,你有无量功德,真的是在做续佛慧命,利益众生,这是慈悲救济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说这个功德多大。这个了凡先生做不到,了凡先生所做的是世间法的小恩小惠,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法的教学,传播愈广,传播的时间愈久,功德就愈大。这个功德是要用清净心、真诚心,离一切相,就是圆满的功德。如果着相去做,那是福德,不是功德,像从前梁武帝所做的。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有能力辨别。如果是功德,必定是定慧增长。如果是福德,这里面就没有定慧,那是福报增长;福报再大,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经典里面古来祖师大德讲得很多,我们要明了。

  所以说法『悦意乐音周闻十方』。「周闻十方」在今天讲不难,我们利用科学的工具,在这一个地方讲经说法,利用网路、利用卫星来传播,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收得到,这是周闻十方。但是「悦意乐音」这就不容易,一定要契机契理,使听的人真正明白、觉悟了,于佛陀的教诲生起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认真努力修学,提升他自己的境界。在这一生当中,我们今天讲真实的成就,实在说,最有把握、最可靠的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念」,那个字是个关键,我们要懂得念不是口念,我们的「心、愿、言行」与经教都能相应,这叫念。有口无心,那不是念。

  既然是念,心、愿、言行都像佛了,佛是什么样子?佛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破迷。现在众生迷的是什么?现在众生普遍的都迷在五欲六尘里面,不知道觉悟,不知道回头。佛菩萨住世,一定示现一个破迷开悟的样子;众生贪财,迷在财里头,佛菩萨做出这个样子,舍财不贪财。为什么要舍财?舍财是给贪财的人看的,是让他觉悟的。你看看是你贪财快乐,还是我舍财快乐?我们一样干,你干十几二十年,我也干十几二十年,慢慢教你在这里头自己醒悟过来,贪财没有舍财乐。现在人不孝,不知道孝养父母,佛菩萨示现孝养父母让你看。我的父母不在世了,凡是年龄跟我父母差不多大的,我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父母,我尽心尽力来奉养他。别人的父母我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还有什么话说!你要做出来给人看。

  我从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讲经,讲经的场所是美国的老人公寓,我在那边讲了一个星期,深深有感,就生起「弥陀村」这个念头。一直到现在二十多年了,缘不成熟。这些年来,李木源居士发心想在新加坡做,障缘也很多。现在是不得已,将居士林还有一点点小的空地,盖了一栋七层的大楼,提供给念佛的这些老人们居住。海内外的同修知道这桩好事,发心捐助的人很多。但是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也相当稠密,所以它的移民限制很严格;我们一般人到新加坡,要想拿新加坡的永久居留很不容易!

  「弥陀村」是社会福利事业,是照顾老人度过他幸福美满的晚年。物质生活照顾容易,精神生活不容易,要真正有慈悲心、孝顺心,这个难得,我们要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当然最好都是要在自己本国,为什么?容易。老人移民难,每个国家地区需要的是人才、年轻人,替它社会工作,养老就比较困难,限制就比较多。所以我们这一次到澳洲也提起这个话题,我是跟我居住都市的市长谈到,把我的想法,这么多年的愿望告诉市长。市长听了很欢喜,希望我回到澳洲再详细跟他们来做研究谈论,他有心想做。我说很好,如果有心要做,我全心全力协助;我还请市长担任弥陀村第一任的村长。我们没有别的,希望做一个榜样。因为全世界可以说在开发中的国家,对老人福利事业都做得很多,我们也参观了很多,对于老人精神生活方面照顾的比较少,这点非常遗憾。我们希望精神、物质都尽心尽力来做,使居住在这个社区里面的老人,真正能够感觉到是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日子,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尊师重道,我们怎样做出尊师重道的形象给他看,启发他,劝导他,诱导他要常存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日光炽盛」,这个形象就是「悦意乐音」。现在社会一般大众没有情义,忘恩负义!只有利害,没有恩德,没有情义。我们要做出来,针对社会的弊病,这些全都是教育。教育绝对不是只限于课堂里面上课,我天天在这里讲经上课有什么用!要做出来给大家看,说到做到。我们看到听到了,世界上许许多多苦难的事情天天都有,有缘遇到了,还有一点力量,就要伸手,就要帮助。不一定要我自己亲自去做,有别人去做,岂不是更好!前两年,我在新加坡听说天主教在非洲有一个医疗队,我们想象它是流动的,非洲那边的人很可怜,专门照顾贫病的这些人,他们有医生、有护士到那边去做这个工作。我听到了,就找到一个天主教的修女打听这桩事情。她把详细的情形告诉我,我就送了五万块钱医药费,你们替我做。我们决不是说他是天主教,我们怎么可以给他。一样!他去做,等于是我参加一点股东,那有什么不好?以后这位修女又来告诉我,在非洲交通实在太困难,要我送一辆救护车。我也很欢喜,答应送他一辆救护车。

  基督教在越南的隔壁柬埔寨地区、寮国地区,这些地区苦难的人很多,他们在那边也是做医疗救济的工作。我们也送一笔钱给他,他代我们去做。我们决定不分宗教、不分族群,只要是真正热心的人去做好事,我们真的是要共同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社会上尽一点道义;更深的意义是教育,激发社会的善心人士,我们所做的拋砖引玉。我们能力太薄弱,希望有能力的人,有财富的人,看到我们的做法,他能醒悟过来,大力的来支持,帮助社会苦难众生。否则的话,佛家天天讲慈悲,你的慈悲在哪里?嘴皮上讲慈悲,实际上还是自私自利,还是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样的学佛,哪有不堕落的道理!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听了这句话,也冷静去思惟,何以故?原因在哪里?是不是事实?我们不能不明白。所以圣贤的教诲,在中国人常讲的儒、佛,或是讲儒、释、道三教,三教圣人教我们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

  道场就是学校,天天讲经,为什么?社会教学。我们这个小道场,现在十楼在装修。十楼一买下来,我就想到,中国这个民族几千年没有被社会淘汰、没有被灭亡是什么原因?是教育产生的功效。古圣先贤的教育,儒释道三家的教育,教的是什么东西?伦常、道德,教孝、教忠、教仁、教义。三教的基础都是以「孝道」为根本。所以中国在全世界,你看看它的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是纪念祖先,家家有祠堂。你的远祖你都念念不忘,你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现在祠堂没有了,我们很忧心。所以在二十多年前,我提出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我有这么一篇文章,提倡现在我们可以不必建一家的祠堂,建总祠堂(百姓宗祠),多年了!我也讲过多少遍,都不能实现。

  现在十楼买下来,好!我跟凌会长商量,我们把十楼就作祠堂,不用「祠堂」的名词,用「中华民族百姓祖宗纪念堂」,我们这个很小,太小了,做纪念堂。纪念堂里面,供奉百姓祖宗的神位。中国的姓氏,听说现在有一千多个姓氏,大概超过百家姓一倍都不止。所以我让他去收集,各个姓氏我们都做一个牌位。当中供奉三皇五帝,是我们民族的先祖,供大牌位;百姓的牌位做小牌位,放在大牌位的后面。纪念堂!

  这个纪念堂现在正在装修,很快就会完成,我们一定举行祭祖。清明、冬至,一年至少我们有两次祭祖法会。祭祖法会怎么做?我们解行并重。行门,我们念佛,以念佛功德回向祖先,佛七;但是有解,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上课,讲什么?讲孝道,讲忠孝节义。教材,我们找历史上的这些贤圣来宣扬孝道、宣扬道德。最近我们听说中国江主席提倡以德治国,我们真干!这是一年两次祭祖的活动。平常呢?平常我们这层楼讲学,专门讲孝悌忠信八德的课程,伦理道德的课程,我们在这层楼里开课。我们的十一楼是佛堂,讲佛学。十楼的讲堂讲儒学,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我们的九楼是念佛堂,地方虽然不大,我们尽心尽力去做。现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有些什么毛病,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样做,这个教学契机契理,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现在利用科技,利用网路传播十方。我们读这个经文,知道这个经教我们如何落实,要怎样把它做圆满!现在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第五毛光赞德分: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已,一切如来诸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

  这一段是「结前生后」,第一句话就是总结前面『普雨如是』,刚才讲过这『十种大摩尼王云已』,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这时候,『一切如来诸毛孔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诸毛孔中」,『咸放光明,于光明中,而说颂言』。诸毛孔就是一一毛孔。《华严经》凡是讲到如来境界,都是用毛端、毛孔、微尘来显示的,这个意义非常之深,使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世界是无限的维次,重叠而不紊乱。经上所讲的跟科学家所说的完全相应,但是科学家所讲的,没有佛法讲的这样细致,讲到这样的精微。

  「一切如来如是」,我在前面跟诸位谈到过,一切众生无一不如是,只是众生迷而不觉。诸佛如来跟我们差别在哪里?差别就是在他觉而不迷。生佛真的是一念之间,一念觉众生就成佛了,一念迷就永劫轮回。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重视觉悟,一定要大彻大悟,我们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真实受用,就是经上讲的我们自性本具的德用,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诸佛菩萨的受用,只是把本来面目恢复而已,这里面就得大自在了。现在请看下面的偈颂,第一首:

  【普贤遍住于诸剎,坐宝莲华众所观,一切神通靡不现,无量三昧皆能入。】

  「普贤三昧品」这一首偈,就是说菩萨入定。在前面这段经文我们都读过,这四句是做总结。这个境界的深广,无有穷尽,我们读这四句偈颂,字字都要留意,不能够轻易看过。

  『普贤遍住于诸剎』,这句的「遍」字重要,「诸」字重要,诸剎很难体会。我们通常看到诸剎,好多佛的道场,这个看得很浅,一点深度都没有,你只看到表层,你没有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这个世间,我们讲尽虚空遍法界,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剎土」,每个剎土都有诸佛如来,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这是大乘经教常讲的。在《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佛的毛孔,每个毛孔里面都现世界海微尘数的佛剎;佛剎里面,诸佛菩萨海会围绕在一毛孔当中;一毛孔如是,一切毛孔都如是,这个我们没有想到。不但一切毛端毛孔如是,一切微尘、每一粒微尘也如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里面都有诸佛如来,都有普贤菩萨在入定。

  普贤菩萨『坐宝莲华众所观』,都看到普贤菩萨在入定。普贤菩萨有多少?没有法子计算,重重无尽重叠的世界,这是事实真相。如果诸位明白了,我们现前这个身相是一个身相吗?一切诸佛正报的毛孔、依报的微尘都现整个宇宙剎土众生,我们不例外,我们也在其中。然后你就知道佛身无量无边,普贤菩萨身无量无边,众生身也无量无边。我这个身还是无量无边,我自己不知道。所以这个经叫《大不思议经》。『一切神通靡不现』,通常我们讲六种神通,神通无量无边,归纳成六大类。《华严》上讲十通,「十」代表圆满、代表无量。

  『无量三昧皆能入』,什么叫三昧?三昧这个名词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无量无边境界里面,他的受用是正常的。佛说我们九法界凡夫受用是不正常的,我们没有三昧,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是什么?五种受。你的心有「忧、喜」两种,那个受、感受无量无边,归纳不外这两大类。心有喜、有喜欢的受,有忧虑的受;身有「苦受」、有「乐受」;如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时候叫「舍受」。九法界众生的受,总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是不正常的。六道凡夫都堕落在这五种受里头,所以很苦。这五种受统统离开,都没有了,那叫正受,就叫三昧。这个话诸位要听得还不能明了,我们换句话说,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那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自己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时候叫「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正受就没有了。我这样讲法就比较好懂一点。

  于是我们要想学三昧,「普贤三昧」是真正究竟圆满的三昧。怎么修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对六尘境界去练!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修定。这个定在《楞严经》里面叫「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前面读过了,「普贤三昧」的名称叫「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我们简略的称「普贤三昧」,非常重要!你要学大乘、要学《华严》,这个三昧华严宗人也常常称之为「法界三昧」,或者是「法界大定」,这些名词很好,意思相当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我在这里面都能保持着如如不动,都能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能有这个功夫,你的性德就现前了。我们常讲的三个圆满,圆满的智慧现前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圆满的德能现前了,万德万能;圆满的相好现前了,这三个圆满合起来称之为「大圆满」。大圆满是普贤三昧当中显示出来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是自性本具的。

  我们应当要学,学了才有受用。念而不肯学,这里头真实的功德我们得不到,我们没有办法入华严境界。入华严境界的关键秘诀就是普贤三昧;换句话说,普贤菩萨真正的受用。受用,如果我们对这个名词概念还很模糊,我们再换一个名词,享受,好懂!我初入佛门,方东美先生把佛教介绍给我,他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在哪里?在「大方广佛华严」,你能够入「大方广佛华严」,最高的享受你才能得到。换句话说,你要不修普贤三昧,你要不能得普贤三昧,最高的享受是佛菩萨的生活,你得不到!你还是过六道凡夫的生活,过不了佛菩萨的生活。如果你要学会普贤三昧,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的生活了。

  普贤菩萨的三昧怎么修法?最简单的说法,你很容易懂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接触的时候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那是慧。不是教你眼睛不看,耳朵不听,教你不接触,不是的。这是一乘大法,这不是小乘。小乘是教你远离,你得清净心。圆教大乘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看得清清楚楚是慧,什么都知道都明了,心里怎么样?如如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用心像镜子一样,你看镜子照外面的境界,不是照得清清楚楚,一点也没有遗漏!镜子有没有分别?镜子有没有执着?镜子有没有起心?镜子有没有动念?我们每天早晚洗脸都照照镜子,那面镜子就是普贤菩萨。你们认不认识他?普贤三昧就是一面镜子,照得清楚是圆满的般若智慧现前,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普贤三昧,就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天天在这上练功,这叫真功夫。你不在这上面锻炼,你怎么能过佛菩萨生活?你怎么能入华严境界?所以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你果然入得了境界,香港就是华藏世界,九龙就是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一切法从想心生」,我们都能证实佛这一句话。一切经论之中,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对世人无穷的感慨,他说一切众生是「可怜悯者」,众生真可怜!可怜在哪里?可怜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可怜在这里。佛的甚深感叹,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的人、研教的人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圆融究竟的教理,你体会不到!

  再看下面的偈颂。下面有两首半,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直述前遍」,这是我刚才给诸位同学特别提起的「普贤遍住」,注意那个「遍」字,这两首半,你看看就讲这个「遍」字:

  【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三昧神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

  我们先讲这一首。首先『普贤恒以种种身』,「种种身」是什么身?所有一切现象,你眼见的色,耳听的音声,鼻嗅的气味,舌尝的五味,身体一切的接触,无一不是普贤身。这个意思,如果不是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你很难懂!我们说个普贤身,你马上会起个幻想,峨嵋山普贤菩萨骑一个白象,你会想到这里去了。你不能够了解《华严》里面的旨趣,那个造的形像是表法的,你一定要懂得义趣,你才知道造像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很多人喜欢造佛像,以为有功德。没错!但是造的佛像如果一切众生看了这个佛像,不懂得什么意思,就没有功德。由此可知,这一切形像需要有人解释。依什么解释?依经典解释。你懂得解释,懂得它的义趣,你才得受用,才知道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帮助自己觉悟,帮助自己醒过来。无量劫来都迷惑颠倒,都好象在睡梦当中,现在一下醒过来,有这种感觉。

  『法界周流悉充满』,如果他是一个身相,他怎么能「法界周流悉充满」?我们是从前面一直读到此地,明白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三昧神通方便力,圆音广说皆无碍』。「圆」是圆满。「音」,在此地我们决定不能只把它当作一个意思来看,「音」是代表,「说」也是代表,说法有无说而说。什么叫无说?现相是无说,根熟的众生看到这个相就觉悟了,「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个意思才圆满!

  宗门里面,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的,有不少修禅的大德,他开悟并不是听说法,是听风声雨声开悟了,风声雨声就是「三昧神通方便力」。有人看花开花谢开悟了,花开花谢就是「三昧神通方便力」,不可思议!禅宗里面这些公案很多,那是一个用功的人,用到瓶颈之处,到将悟未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缘,一触动,豁然大悟,那个缘触动他,就是「三昧神通方便力」。这句话很难讲、很不好懂,这是真的境界,不是假的!所以一切法从缘生,每个人的机缘都不一定,什么时候这个缘触醒你悟入了,那个缘在一剎那之间。那种景象的缘,就是普贤三昧神通方便力。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继续看底下的偈颂:

  【一切剎中诸佛所,种种三昧现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国土无遗者,如一切剎如来所,彼剎尘中悉亦然。】

  后面两句是总结。『一切剎中诸佛所』,这句你一定要知道是无尽无数重叠的时空,我们用现代的名词来讲是时空,用佛法的名词就是法界、世界。虚空法界诸佛剎土是重叠的,无量无边无尽的重叠;它重叠,又一点都不杂,一点都不乱,这个不可思议!我们世间法一重叠就混乱,就混不清了,它是无量无边无数的重叠,清清楚楚,一点都不乱。这是怎么回事情?如果用佛家的术语来讲,古大德常说「自性法尔如是」。这句话答复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不好懂。契入境界的人,一听就点头,肯定的。没有入境界,听了之后茫然不觉,他听不懂,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所以这一句里头的意思太深太广了。

  『种种三昧现神通』,种种三昧到底有多少种?跟「一切剎中诸佛所」是同等的,不增不减。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无尽,种种三昧也是无量无边无尽,决定是等同的。在这里面,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平等真法界」,平等是佛说出来的。『一一神通悉周遍』,无量无边的神通,眼能见是神通,耳能听是神通,佛法通常讲的六通,这个「六」是六大类,就是把无量无边的神通归纳为六大类。这是佛为了教化弟子言说方便而设施的,把它归纳了好讲,每一大类都是无量无边。任何一种神通都周遍法界,周遍一切佛剎。我们常讲的周遍虚空、周遍法界、周遍剎土、周遍众生,无不周遍!

  『十方国土无遗者』,十方是讲空间,一个国土都没有遗漏。那我要问,我们现在这个国土在不在其中?在其中,没有遗漏。在其中,那我们为什么一点感触都没有?套句佛经里面的话来讲,「业障深重」,这个话没有讲错,确确实实业障深重。什么叫业障?业是讲你的造作,你的造作错误,障碍了你的性德,这是业障。你的造作错误了,错在哪里?就是刚才我讲的,错在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错在这里。「出现品」里头,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说的。本来你的智慧,你的能力,能力就是今天讲的神通,你的相好,相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看大经里面赞佛的报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统统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失,是迷失了,就是你有障碍,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你变成苦恼的众生。

  学佛没有别的,恢复自己的本能而已。你以为本能以外还想多得一点东西,没有这个道理!恢复本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自己自性本具的庄严相好,统统是自性本具的。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性本来有的,所以没有新的得到,是恢复性德而已。诸佛如来他们已经恢复了,诸大菩萨现在在做这个工作,也将要圆满恢复了,他们恢复一部分,还不圆满;我们今天是完全迷失,才刚刚听到这个消息、这个讯息。听到这个讯息,上根利智的人,他立刻能信能解能行,那他恢复就不难了。怎么个恢复法?

  我学佛真的是非常幸运,头一天认识章嘉大师,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知道佛法很好,我问他有没有方法教我很快的就契入?我这个问题提出,章嘉大师冷静了半个小时才答复我,那个时间很长,他眼睛看着我,一句话不说,那个形相庄严肃穆,我全部精神贯注听他说话。到半个小时之后,给我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确确实实一句、一个废话都没有!我接着问一句,从哪里下手?他差不多过了五分钟的样子,答复我「布施」。我头一天跟他见面,两个小时就谈几句话,一生受用不尽,真的是字字珠玑。

  什么叫看破?对事实真相通达明了。什么是放下?于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生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要把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这一放下就转烦恼成菩提,智慧就开了,你的忧虑、不安、恐怖真的一扫而空。你在这里练功,古大德讲你要把这个境界保任,保任是保持,不要把这个境界失去;时间久了,功夫深了,你一定悟入。真正善知识接引大众,指导我们那个言语是斩钉断铁,没有拐弯抹角的,简单明了,这才能得受用。末后这两句是总结:

  『如一切剎如来所』,这是结前面的,我们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一切如来菩萨,一切众生。『彼剎尘中悉亦然』,你看看前面讲毛孔,前面一开端「一切如来诸毛孔中」,现在他就换了「彼剎尘中」。微尘中,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依报里面现正报,依报里面现依报。正报里面现正报,正报里头也现依报。你从这些句子上来看,你就能看出重重无尽,重重无尽的剎土、重重无尽的法界亦皆然,都像这个样子!你从一法里面见到了,一切里面统统都见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量拓开了。你的心量不拓开,你只能见到一面,你不能见到重重无尽;一定要见到重重无尽,才是见到事实真相。

  下面有两句,说明境界的所以然道理。说明境界所以然道理,后面总有五偈半,这是先说这两句,说它的缘,有因有缘,「缘力遍」。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毗卢遮那是什么意思?《华严经》里面的法身佛,名为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翻成中文叫遍一切处。毗卢遮那不是一个形状,不是一个身相。我们今天造毗卢遮那佛,造一个像,为什么?没有这个形相,就没有法子体会到。造这个像,你看到这个像,你就想到你不能着相,你一着相就错了。你看到这个像,就晓得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毗卢遮那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真心,在华严会上称之为法身佛。

  前面所说的,在这一品经,一直讲到这个地方,『所现三昧神通事』,所现三昧是普贤菩萨入定出定,这是三昧事。前面讲的「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那是神通事。普贤菩萨还没说话,刚刚一出定,你看看华藏会上,此土的菩萨就是华藏世界的菩萨,此土!他方云集的菩萨,十方世界来的这些菩萨众,无量无边,都到佛所来集会,提出四十个问题,这是大问。提出四十个问题,请普贤菩萨解答。普贤菩萨在没有解答之前,先入三昧,先入定。

  这个意思,前面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了。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也可以说普贤菩萨早已经成佛了,倒驾慈航,退居在等觉位,协助佛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他还需要入定吗?经上我们常常看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普贤菩萨还用得着入定出定,还现这个相吗?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他入定出定是做给我们看的,统统是教学。他不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不懂,他做样子给我们看。为什么入定?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我们才晓得要怎么开智慧?要入定。要怎样才能得定?要持戒。所以表现的是「戒定慧」三学,教导我们的!智慧开了,你才能答复这些菩萨提出的问题。你没有智慧,你怎么能答复?

  所以后面普贤菩萨要为众菩萨来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讲的!他在讲之前入定;换句话说,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要真实的定慧。《华严经》是怎么说出来的?从自性本定、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里面说出来的,不是学来的,学不来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所现「三昧神通事」,我们明白了。

  『毗卢遮那之愿力』,这个愿力就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共同一法身。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个十方三世佛,实实在在是包含了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我们一个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然后你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你把这个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会大慈大悲,才能爱护一切众生,才能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就这么个道理,这就是「毗卢遮那之愿力」。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七0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毛光赞德偈颂的第五首: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这个向后五首偈是讲「因力遍」。前面末后所说的「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我们讲因跟缘,这是「缘力遍」。向下要讲因,因是亲因缘,缘比较疏一等了。像我们世间法传宗接代,我们做儿女,对父母来讲这是因,亲因缘,对祖父母来讲那是缘,就是疏一等。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因跟缘的关系。

  这一首,清凉大师注解得非常丰富,他说后面五首偈,这是第一首。「即体而用故遍」,前面两句讲的是体,后两句讲的是用。『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这是体;『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这是作用;作用正是随类化身,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诸众生心所欲」,就是「随众生心」,下面一句就是「应所知量」,众生心里头想象什么身,佛菩萨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身相,正因为无相,才能现一切相。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现相?就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身这个相就是我,所以就不能够现无量的身相。诸佛菩萨,大家念过《金刚经》都知道,诸佛菩萨确确实实四相四见全都放下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能现一切相,能够随顺众生心欲。

  清凉在此地告诉我们,「身相如空」这是法性身,「依真而住」是法性土。这是我们通常讲法身,法身之体就是法性,身土是一不是二;法性身住法性土,身土不二。身没有相,土也没有相,依真而住。真没有相,妄就有相,所以相常常讲妄相;妄相有相,真相无相。但是你必须要知道,真跟妄是和合在一起的,真里面有妄,妄里面有真;虽然和合在一起,并不混杂,这个不可思议。正如前面所说的,法界是无限的重叠、无数的重叠、无量的重叠,它并不混杂,这个境界叫「不可思议境界」,《华严经》上的名称叫「不思议解脱境界」。

  随机示现,这是化身,应化身。讲「应」,我们一定会联想起「感」,众生有感,普贤菩萨就有应,所以应身是应感而现之身。应身、化身,应跟化实在讲意思相同。这里面小有差别,这个差别就是「应」是完全随顺众生示现。像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他也入胎,他也受生,这就是应身。化身没有八相成道,是突然显现的,事情办完之后,这个身就没有了。

  在台湾的同学,学佛的同学们,很多人都知道周邦道老居士的夫人曾经遇到地藏菩萨的化身,那是化身。这个事情发生在抗战胜利之后,周老居士住在南京,他住的这个房子很大,前面是有庭院,大门距离客厅有相当长的距离,客厅后面是住家的房子。有一天周夫人在自己房子里面,忽然有一个出家人进来了,跟她说他是九华山来的,来化缘的。要什么东西?要五斤香油。那时候周夫人没有学佛,也没有给他,这个法师就走了。走了之后,她忽然想起来,这位法师是怎么进来的?家里面的门是关上的,客厅门也是关上的,前面大门也是关上的,就感觉得非常纳闷,就觉得好象刚才就像是一个梦境一样,但是又非常清楚,又不像是在做梦。这个和尚,门没有开,他怎么进来的?出去之后,门也没有开,他怎么会不见了?这个事情许多年她都怀疑。

  到台湾之后,她住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有一次就把她遇到的这个事情向李老师说明,李老师告诉她那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你跟地藏菩萨有缘。她非常后悔,五斤香油没有给他。李老师说那五斤香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好好的念《地藏经》,依地藏菩萨的教诲,认真努力去修学,这样就对了。所以她一生依教奉行。地藏菩萨在大乘佛法里面是表「孝亲尊师」,这个是大乘法的根本。像周夫人遇到的是化身。

  这种事情很多,最普遍的是学佛的同学们,无论是在家出家,许多人朝普陀山,去拜梵音洞,在洞口礼拜,会见到观音菩萨出现,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几乎每一个人所见到的相都不一样。我没有机会朝普陀。一九八二年,大屿山宝莲寺的方丈圣一法师,这是我的老友,最近他的身体不好。他是八二年跟两位同参,都是出家人,三个出家人,当时也有地方的官员陪同,他们去朝普陀,在梵音洞外面礼拜。他告诉我,三个人大概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了,非常欢喜。本来想多停留,陪同的官员催他们,说:够了,可以离开了。才离开梵音洞。

  离开的时候,观音菩萨的像还在,还没有消失。回头之后,他们三个人各人说见观音菩萨的形相,三个人见的不一样。圣一法师所见到的是金色的,观音菩萨现的是金色身,戴毗卢帽,现的是这个身相。另外一个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常常看到的塑造白衣观音这种相。第三个看到的是现的出家比丘相,出家人的相。这一说,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说明每个人的缘不相同,统统都见到了,这个是化身。这个不是应身,是化身。圣一法师回到香港,正好我在香港讲经,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

  这个地方后面「随机普应」,随众生心「示现普身等一切」,这里头有应身、有化身。大师在注解里面设了有问答,法性身跟法性土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就不能叫法性。为什么?性是一,决定没有二。如果没有差别,就不能讲身跟不能讲土。为什么?身是能依,土是所依,就变成二法,确实这是个问题。我们相信这个问题现在有很多人提起,古时候想必也不例外,一定有人向清凉大师提出,大师有解说、有答复。

  「经论异说」,经中跟论里面所讲的,有不同的说法,但是「统收法身」,都收在法身这个含义里面,这是统收。「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这是清凉大师引经据典来给我们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依《佛地论》,这是论中所讲的,《佛地论》说:「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这个意思很深,清净法界这是法身,清净法界也是法性土。净宗讲四种净土,这个说法是讲常寂光,常寂光净土身土都不是相分,能依所依是一不是二,确确实实是佛在大乘经里常讲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个一切法就是法性身跟法性土。

  《大智度论》里面又有一个说法,它说在有情的分上叫「佛性」,在无情的分上叫「法性」,这我们常常听说,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用。有情,用我们现在人的讲法,就是动物或者讲生物,有生命活动迹象的,我们都称之为生物。动物是生物,植物里头也是生物,它会生长,树木花草也都是生物。非生物就叫矿物,矿物我们看不到它有生命迹象。在佛法里面,把它分为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器世间是植物跟矿物。所以在有情世间,有感情现象的,我们称他为「佛性」,他有佛性。植物、矿物、树木花草,在佛法里称它为「法性」。但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讲性决定是相同的。

  「假说能所,而实无差」,讲有差别是方便说,真实说呢?真实说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不是真的,是一种幻相。你要知道它虚幻不实,不实跟不实就没有差别了,虚妄跟虚妄哪有差别?所以佛教我们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对的。你想叫做妄想,你分别是虚妄分别,你执着也是虚妄执着,或者叫迷执。迷,你不觉;妄,你不是真的。说真的,万法一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那是给你讲真的。这个我们凡夫听了很难理解,实在讲事实真相不但不容易懂,实在讲也不容易说,说不清楚,说不出来。所以讲到最后,佛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事实真相都现前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事实真相?就是我们执着分别,执着言说,好象一定要分别,你一定要给我讲清楚。实在话,那个真实的是肯定讲不清楚,要叫你自己体会,不是言说能表达得出来的,言说的范围是有限的。不但言说的范围是有限,我们思惟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而事实真相是无限的。有限怎么能说出无限?道理在此地。离开思惟、言说,真相大白!

  所以佛法的学习,为什么那么重视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门径,修的什么?全是禅定,离开禅定的修学就不是佛法了。定能开慧,慧一开事实真相就明白了,不是言说思惟能够达到的。所以佛才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入三昧,都是契入三昧。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为什么得不到三昧?我们念佛得不到念佛三昧,学《华严》得不到华严三昧,学天台得不到法华三昧。什么原因?分别执着,永远放不下,这个东西是障碍,障碍我们的定慧,障碍我们的悟入,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你要问怎么样才能悟入?放下就悟入。定功的浅深,境界的广狭,完全看你放下多少。

  我们今天学佛、学圣贤之道,只能学个皮毛、表面,一分都入不进去。什么原因?我执没有破,你怎么能入得进去?我执里面,最表面的一层是「身见」。见思烦恼,见惑里头一个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头一个就是身见,执着这个身是我。这个执着不破,你是一分一毫都不能契入。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本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我常常劝同学,真的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天天在劝。谁听懂?谁肯做?我这几十年来一个都没有见到。我学佛,承蒙老师教导我,我天天在干,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是中下根性,我干了五十年,现在才入境界。这个秘诀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从哪里放下起?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从自私自利放下起,从这里下功夫。自私自利怎么个放下法?首先要放下对世出世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这是烦恼的根!我们这个也想控制,那个也想控制,把你的菩提大道完全障碍住了。第二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这两个念头要不放下,菩提道上真的叫寸步难行,你一分一毫都不能够契入,你讲东西讲得再好,天花乱坠,都是别人的,都是这个注解、那个参考书上搞的,全不是自己的。

  真正放下之后,你的心性与经典才相应,我们一般俗话说开悟了;悟了以后,你所体会到的、所说出来的是自性的流露,那个不一样。那个很能感动人,我们一般讲他有摄受力。为什么?与一切众生心心相应。众生虽然在迷,你敲击他,你击中到要害,他有感应。如果你自己不入境界,你不得三昧,你永远抓不住要害。自己不能成就,云何能帮助众生成就?

  所以佛在大小乘经论里头,哪一部经论不是苦口婆心劝我们断烦恼,烦恼习气是真正的魔障。《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烦恼魔、五阴魔。最严重的魔不是在外头,是在我们自己本身。降魔先要降本身的魔,本身的魔要降住了,外面的魔不碍事。外面的魔是什么?是外面境界的诱惑。怎么不碍事?《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有障碍!你内里面的魔要是不除,外面境界它就起作用,外头的魔就起作用。里面魔断掉之后,外面魔就不起作用;不但它不起障碍作用,它反而有助长你定慧的作用,那个作用就变成正面的,不是负面的。所以宗门人常讲「无佛无众生」,这个话是对的,是正确的,是事实真相。

  这一首偈对我们学习佛法来讲,关系非常大。如果我们真的明白通达,我们能入大乘。如果不能够通达明了,我们的学习顶多只是小乘,或者是权教,这是一定的道理。小乘跟权教,境界提升非常困难。困难在哪里?他妄想分别执着相当严重,他不能放下,情执很深。唯识里面也有说,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那就叫法性土,性随相异。古人也有比喻,把这个性比作水,把这个相比作器。如果我们用一个圆碗来装水,那个水是圆的;我们用一个方形器来装水,那个水就变成方的。水到底是圆还是方?水既不是圆,又不是方,比喻作法性。

  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是体,相是用,有体有用,它的用是现相,相不同作用就不一样。我们常讲「体相用」。如果讲体、用,这个用里头包括相。如果讲体、相、用,相跟用就分开了,相跟用都是体的作用,体能现相,相起作用。作用有没有差别?觉悟的人没有差别。相有没有障碍?觉悟的人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十华严》这是「入法界品」,你看看经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题目就很清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他哪来的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迷执里头生出来的。迷执都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妄里头有障碍,真里头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迷在妄中,没有见到真,所以处处成障。古时候修行的大德,那些大德我们不论,我们论眼前的,眼前这些修行人,有哪些人得到受用?有,很少就是了。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我们学佛,你学得有多少的成就,完全表现在你的形态上,你的成绩都在你的脸上、都在你的身体上,你哪里能瞒得过人!为什么这个说法?这是佛给我们说的,《华严经》从根本上讲,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根本法,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依,这两句话非常重要。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唯识所变。唯识是佛法的心理学,不但是真实高等的心理学,它真的是究竟圆满的心理学。「境随心转,相随心转」,你的形相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识。佛为什么具足圆满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示现的,那不是真的,那是随顺众生的,佛所示现的。真的是什么?大乘经上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真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不是修得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为什么失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出现品」里面讲得清楚,「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了。由此可知,我们修什么?无非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打掉,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的佛性、你的法性圆满现前。你的佛性,这个身就是法身,我现在生活的环境就是法性土。

  所以我才讲,我虽然这么讲,我想同学很难体会。我们住在香港,香港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法性土;九龙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法性土。你自己证得法性身,你居住的地方就是法性土。你要说香港、九龙跟华藏、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你这个话说得到底是对,还是不对?要正确答复你,亦对,亦不对。怎么说亦对?凡夫境界里面,你说的话是对的。觉悟的人境界,就是入了境界的人,你这个话说得是不对,错了。迷、悟,迷的人跟悟的人说话不一样,境界不相同。

  所以学佛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相,形相是从心变现出来的,不能作假,装不出来的。你的心善良,人家一看你,这个人心很善;你的心很凶恶,一看这个人杀气腾腾,很可怕。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所以稍稍有智慧的人,头脑冷静的人,看一个人的五官,看他的面孔表情,就知道他的心,至少他的心是善是恶,都能够看得出来。我们一般人欺骗世间愚人容易,欺骗一个有学问、有道德、有修行的人就很难了,人家一眼就把你看穿了。我前天收到一位老居士给我写了一封信,这位老居士寄了两张照片给我看,很有意思,一张是没有学佛之前照的,头发白了,一张是最近学佛之后照的,他的头发变黑了;从前多病,现在病没有了。什么道理?佛菩萨保佑感应。这个话说得亦对亦不对,不能说错,不能说全对。说佛菩萨感应讲得通,为什么?他依照经典里面的教训去做,这是佛菩萨保佑他的。他自己真正肯干,他的心转变了,所以他的相转变了。

  人怎么死的?他想死,死掉的!他不想死,他不会死。人怎么会生病?天天想病就病了。人之所以老,天天想老就老了。「境随心转」,就这么个道理。你什么妄想都没有了,你的身体恢复健康、恢复正常,正常是最健康的,完全与自然相应,最健康的、最美满的!麻烦就是你的妄想、忧虑、杂念太多太多了,这个与佛法完全不相应。我们不能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还要看第五首偈:

  【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随诸众生心所欲,示现普身等一切。】

  清凉的注疏内容非常丰富,想学的同学可以自己多看多读,用心的去体会注疏的义趣。如果要讲这段注疏要占很长的时间,如果不善于体会,都变成佛学常识。我们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不是常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契入境界,要把握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换句话说,这首偈我们现前要怎么学法,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佛在大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常常读到「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我们都非常熟悉,多数的同修都能够脱口而出。由此可知,文句很熟,何以不得受用?没有用功夫。

  平等、不二、一如,这个功夫怎么个用法?既然是说平等、不二、一如了,「普贤身相如虚空」,我的身相如不如虚空?如!真的如,不是假的如,确确实实如虚空。你不要以为你这个身相是个真的,是个实体,那你完全迷了,你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这个身相不是虚妄,哪有这种道理!为什么说是虚妄?如虚空。如虚空是什么意思?实在说,佛说《大般若经》讲得真透彻,佛是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讲般若。

  今天六百卷《大般若》里面,到底教给我们一些什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华严经》我们在这里读到的「一一毛孔现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毛孔里面的那些众生;诸佛菩萨众生,又有毛孔众生,毛孔里头又现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毛孔现、毛端现、微尘现,重重无尽,无量无边重叠的幻相,这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一切法,佛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说,我们做总结,佛的三句话,这一切现相「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懂这个意思吗?你要真懂了,你就得大自在,你得真解脱。为什么?你的心得清净,无量劫到今天,你一切的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这是佛说法的精髓。祖师大德们给我们定的朝暮课诵,朝暮课诵里面都有一卷《心经》。《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心经》里说的是什么?你们想想,是不是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显说如是,密说也如是,这是佛法。

  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佛法就是真正觉悟了,对于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了、觉悟了;明白了之后,相是幻相,不能说这个相没有,也不能说这个相真有,相即非相,体是真空。《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是法性,色是法相,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相是怎么生的?相是从缘生的,缘生没有自性,性就是法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几个人念《心经》明白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这二百六十个字里头。你只会念,你没有观,佛法的修行叫做「观」。观是观察,佛法不用观察,用「观照」,观照跟一般观察有什么差别?有,有讲究。我们一般讲观察没有离心意识,也就是你没有离妄想分别执着;只要你带着妄想分别执着,你是观察,你不是观照;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叫观照,那就是智慧。观照就是我们一般讲功夫得力,到「照住」就是你得三昧了;三昧之后,开了智慧就叫「照见」。你看《心经》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代表世出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照见了。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学佛学得很可怜,学得不像,妄想习气一分一毫都没有断,这怎么行!样样事情还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依旧放不下、看不破,佛法的受用一丝一毫都没有得到。当然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也不相同,我比一些人幸运一点,那就是我入佛门的缘不一样。我没有学佛之前,我是最反对佛法的,我进过教堂,我进过清真寺,就是不能入佛门。年轻的时候感觉到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很低级的宗教,泛神教、多神教,对于佛法是一无所知,也没有人能讲得清楚。我为什么进教堂?教堂讲道,清真寺也讲道,讲《古兰经》,我听听他讲的挺有道理。可是从来没有听说佛教有讲经的,没有遇到过,只看见和尚念经,问他经里什么意思,他也不知道。我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我跟他学哲学,「佛经才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学」,他是这样介绍我的,他称「佛经哲学」,古今中外最高的哲学;还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被他这两句话引入佛门。到寺庙去找经书来看,虽然没有人给我讲解,愈看愈有味道,这是世间人常讲的,大概是与佛有缘。

  所以就以佛法说,总是佛菩萨加持。我接触佛经大概一个月,我遇到一位蒙古的亲王(敏亲王),他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我就跟大师学习。读经,经典里面有疑问的,每个星期约好了,他跟我见一次面,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除非他有特别的事情,没有特别的事情,一定给我两个小时。我向他请教,我跟他三年。我跟诸位说过,第一天见面,他就给我讲「看破、放下、布施」,教我,教我六个字。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跟我讲:「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肯学,学布施,悭贪的心舍掉。所以佛法真实的利益是在行,能信能解能行,不在说。说有什么用?最可贵的是在行。章嘉大师那时候教给我,你懂得一句你就做一句,懂得两句你就做两句。

  举例子说,譬如说不杀生,你懂得了,从今而后,对于再小的动物都不能够有伤害它的念头,我懂得了。所以再遇到小动物就生尊重心,决定没有伤害它,然后进一步爱护它,帮助它,逐渐逐渐跟这些小动物能沟通。我们居住的环境里面,常常一般人困扰的蟑螂、苍蝇、蚊虫、蚂蚁能沟通。我们可以共同在一起生活,彼此互相不妨碍,能做到。何必要杀它,赶它出去?错了。通!不但这些小动物通,花草树木都通,能通人情。我们院子里面的树木花草,特别的繁密,花开得特别好,开得特别香,我们爱护它、尊重它、供养它,它有回报。这些都在经典上学的!

  经上佛给我们讲不杀得长寿,健康长寿,不盗得大富。没有学佛之前,多多少少都有占人便宜的念头,总想分东西想多得一点。学佛之后明白了,把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断掉,然后自己得什么?在财富方面,真的是能满自己的愿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都是章嘉大师传给我的。当你久求不应,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要把你的业障找出来,把你的业障消除掉,感应道交就现前了。我学佛的基础是跟章嘉大师三年奠定的,一生得受用。

  一切法不能从外面求,外面求求不到,求得很辛苦,不一定能得到,得到还是你命里有的。向哪里求?向内求,佛法称之为「内学」。你要得到圆满,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一样,你最重要的要修「普贤行」。「普贤菩萨身相如虚空」,这个我们要学。怎么学?要作观,「观照」。观照久了,你就「照住」;再提升就「照见」,到照见的时候,你就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你入了华严境界。

  我常常教同学们,但是他肯不肯这样做,那不是我的事情,那是他的事情。我教他怎么观法?虚空法界是自心相,我们有法性,法性就是真心,法性的相是什么?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自身相。我自己的身是什么?遍虚空尽法界无量无边剎土众生是我自己的身相,这身是法身,常作如是观!不要想这个身是自己,这个身没有离开法身。我以一切剎土众生是我自己的身相,我这个身包括在里头。这就好比我自己的身是我身上的一个细胞,剎土众生是我整个身,我整个身当然包括我这个细胞,你的心量才能扩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怎么不快乐?你怎么会有灾难?你怎么会有苦恼?不可能!

  我这个身不会灭,我这个细胞会灭,我整个身不会灭,这个细胞灭了,过两天它又好了。所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增不减」,经论上所讲的全都兑现了。说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确实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么?所说全是事实真相。佛自己有没有用自己意思说一句话?没有,从来没有,自己没有意思。如果自己有意思,堕在妄想分别执着,那就不是圣人,那是凡夫。

  我们想明心见性,想用真心,从哪里用起?就是从拓开心量用起,要能包容,包容虚空法界,包容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就是对自己,一切众生有苦难,哪有不伸手援助的道理!哪有不尽心尽力帮助众生的道理!你不这么做,错了,错到底了,你迷了,你没有觉悟。凡夫迷惑颠倒,不知道虚空法界剎土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不知道!觉悟的人知道是一体,一个法性,一个法身,一个法性土。修行最重要的是掌握到纲领,纲领几句话,像《华严经》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今天许许多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那里探讨,宇宙从哪里来的?夜晚看到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生命怎么来的?空间维次怎么来的?你看释迦牟尼佛八个字给你解答,「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句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明!这叫真有学问。然后给你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把这句话懂得,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为什么菩萨行门当中,把念佛法门摆在第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你就作佛;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想什么变什么。凡夫不会想,他想什么?想「贪瞋痴」。想贪瞋痴麻烦就大了,贪而无厌是饿鬼道,嫉妒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真假、邪正、是非都搞不清楚,愚痴是畜生道。想什么就变什么,所以这个「想」很厉害!

  我有一年在美国住在德州,那时候得伤风感冒,同修们带我去看医生。这位医生是中国人,他给我配了些药,我笑笑跟他说,我说:「医生,你把病人治好了,绝对不是你的处方高明。」他瞪着眼睛看着我,他说怎么回事?我告诉他,我说是信心把病治好了,病人对你这个医生有信心,医生对病人也有信心,信心把病治好了。你的医药处方那是缘。他想了一想,大概想了好几分钟,点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真正修道的人,他要生病,他不看医生,他也不吃药,他用什么?用心想来治疗,把所有一切杂念万缘放下,让身体自然恢复到正常,恢复到自然,他好了。心理治疗,从心想生。找医生是没有法子,他不相信他这个话,不相信这个秘诀。果然相信这个秘诀,还要看什么医生?还要吃什么药?这是真的,一点不假。

  我们听以前老和尚给我们讲谛闲老法师,这是天台宗近代的一位大德,一生讲经说法。有一次生病,印光大师写一封信给他,「你怎么可以生病?你是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不应该生病。」印祖的话说得有道理,心转境界。《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入佛菩萨的境界。你境界转不了,那怎么能入?转境界也就是世俗里头常讲的「有求必应」,这个求不是对外求,是从心性里面求,从心性里头做一个转变。最好、最善、最美的是大自然,我们的身心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这是最健康的!违背自然,什么毛病都生。

  所以我们住,依真而住,真拣别不是妄。真是什么?像经论上所说的,在有情叫佛性,在无情叫法性,依真而住,住法性土。法性土在哪里?法相土跟法性土不二,是一不是二。那怎样才住法性?离妄想分别执着就住法性。你看看就是觉跟迷,就这么一念。你觉,住法性土;迷,住法相土。觉,过佛菩萨的生活;迷,过六道凡夫的生活。就那么一念之差,那一念之差的关键就是「我」。所以佛法常常讲「无我」,这个道理很深,迷悟的根源就在这一个妄念,起心动念有「我」,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看看,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什么本事?破我执,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知道这个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这个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所以我对这个衣服态度就很随便,得失无所谓,不喜欢就换一件。所以身是我所,不是我,我不是这个身。

  「我」到底有没有?我有,有真我,佛法里面讲「常、乐、我、净」四德,般若里头有我,法身里头有我,解脱里头有我。「我」有没有相?没有相。「普贤身相如虚空」,我的真身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我所有的。你能从这个上面慢慢的你能够觉悟,这个觉悟就是你能看破,看破之后你就能放下,你才能把「我」放下,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不再执着我所有的这一切了。然后你能够契入,就像一般人所讲的人生如梦,你把这个人世间看得就很淡了。很淡,不能消极,消极就堕到小乘。要利用我所有的这个假相,为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服务,这就是大乘,非常积极。我积极为一切众生,对自己有没有妨碍?决定没有妨碍。你要有妨碍,你的「我」还没有放下。我放下了,妨碍谁?有我就有妨碍。无我,谁障碍我?有相就有妨碍,无相哪来的妨碍?

  所以佛才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个意思很深。破四相,理事无碍。破四见,事事无碍。我们用《金刚经》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这是自己解脱了。解就是解开,现在中国人讲解放,佛家讲解脱。「解脱」是两个意思,解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解脱了,脱是脱离三界六道,脱离十法界。解脱,解是因,脱是果报,你恢复到自由、恢复到自在了。虽然自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不舍六道、十法界。为什么?六道十法界还有很多很多迷惑颠倒的人,要去帮助他,这就是佛家讲的「倒驾慈航」。这个地方讲的「随诸众生心所欲」,众生不是菩萨,不是佛,不是声闻、缘觉,众生是六道众生。

  「示现普身等一切」,「普身」是什么身都能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是三十二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能同时现无量无边身。为什么?你的法身遍一切。所以现身来不来?不来,没有来去,没有远近。现身的样子,就好象我们现在在网路上,你们打开电脑,你看到我在那里讲经,你频道一按,接通网路,这个现相马上出现了。我有没有到你那里来?没有。电脑一关,我也没去,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你打开网路不是生,网路关起来也没有灭,你从这个里头细细去观察,你会觉悟。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是为度众生的,帮助众生觉悟。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业力来的,是凡夫。来了遇到佛法,阿弥陀佛,大幸!为什么?我这一次要好好的利用这个身体,我现在明白了,这个身不是我,是我所,我要利用这个身体借假修真,我这一生要入佛菩萨的境界!遇不到佛法,没有这个机会,这一生错过了。遇到了,机会来了,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

  世间人最难放下的家亲眷属,牵肠挂肚,纵然学佛学得不错,这个放不下,还是被你的冤亲债主拉回三途六道。真正聪明人,觉悟的人,你就会帮助家亲眷属,帮他觉悟,帮他解脱,这个才是第一桩大事。你要「示现普身等一切」,「等」是平等,「一切」里头含义无限深广。现身,时时现,处处现,所现的都是帮助他觉悟。学佛的同学,几个人懂得这个意思?几个人做到?做到才叫学佛。像释迦牟尼佛那个示现,他老人家示现是住世八十年,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实际上他是七十九岁往生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成道之后度化众生,他的示现从来没有间断。你能体会,他现这个相给你看;你不能体会,他也现这个相给你看,叫你慢慢看,看久了,总有一天豁然看懂了。

  《金刚经》一开端不就是如此!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时间很长,般若会上他才发现、他才看出来,其实释迦牟尼佛天天都是这样表演,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回来,吃完饭之后,衣钵洗一洗,敷座而坐,每天都是这样做法。但是须菩提尊者并没有看出来,这一天突然看出来,叹为希有世尊。所以众生觉悟有时节因缘,想帮助他提早,你心很着急,你自己都保不住,你怎么能帮助别人?你心里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怎么样帮助?自自然然,痕迹都不着,你就尽管这么表演,这就是真正帮助他。时间久了,总有一天他醒过来,他看出来了。

  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看到芸芸众生,伦理、道德统统都拋弃了,这个不得了!不但学佛你不会觉悟,永远不会开悟,你来生人天福报得不到。现在在这一生,纵然你享受这些福报,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像《地藏经》上讲「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怎么得了!觉悟的人如何示现?示现「孝」,示现「敬」,示现「仁」,示现「义」,我做出这个样子来给大家看,教化众生,普度众生,把他们从三恶道度到人天。

  「示现普身等一切」,我们今天读这一句经文,应当要懂得这样做法。所以你一定要看清楚,现在社会一切大众他是什么毛病,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帮助社会,这就是帮助一些苦难众生。做比讲更重要,为什么?你会讲,你不会做,人家不相信。我们一般人讲没有摄受力,你要做到。我常常劝导学讲经的同学们,形相第一。你要不懂得形相,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菩萨成佛之前,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都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形相第一。你学佛,人家一看到你这个样子,不生欢喜心,他就不会听你的话。所以形相要好,形相好,心好行好,你的相自然就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这个道理修的,先要修好心,先要修好的行为。为众生,不为自己,才能跟众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你不真干,干假的,自欺欺人,那个造罪业。原理原则要通达、要明了、要掌握到。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