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三侠电影暴风:回师解读《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3:04:25

回师解读《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设我今者有大火坑。

尽其劫际应处其中。

复有大山犹如须弥。

其山岩峻高远峙立。

乃至上到阿迦尼咤天。

于彼时中。

我身在上自坠而下。

复有大火其聚犹如劫尽时火。

如是等火猛焰炽然。

五热炙身其日长远。

一日时分等于一劫。

如此劫时。

以三十日持作一月。

满十二月以为一年。

如是时节尽彼劫际。

修此苦行欢喜甘受。

终不因是暂舍精进。

而不求于一切智也。





愿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依其威德自在力于一念中过不可思议劫,

我此愿布及不可思议劫,永不舍此愿。


阿弥陀佛

   众多佛子仰首企盼《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的出版,目前后续阶段正在进行中。
回家人老师的《<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解读》,其版权以及盈利将全部归阳光慈善。

应广大佛子的需要,将在这里陆续公布回师已整理好的部分讲解。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愿阳光慈善早日正式启动,广利众生!
愿大家皆蒙法益,同沾法喜!


“人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劫火从何而来?烧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为什么众生界即佛界?为什么诸佛无量劫度众生,而众生却不增不减?宇宙的根本是什么”

回家人老师首部著作《解读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珍藏版      

------------------------------------------------------------------------------------------------

《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第一讲


自从布施论坛开办以来,每年的观音菩萨圣诞,都要讲一些东西来报答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在己丑年观音菩萨圣诞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部《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一、外来的和尚好译经


作者: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1]译

翻译:
这部经书是天竺来的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在隋朝的时候翻译的。

讲解:
  这位译者非常出名。他来中国时是南北朝时期,遇到了周武灭佛的那次法难,所以,他真正的译经时间是在晚年,六十多岁以后。

  这位老法师译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经书[ii],其中有《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佛说文殊尸利行经》、《八佛名号经》、《佛说诸法本无经》等。这些经书都具有极深的般若[2]境界。他译的经书,为当时中国大乘佛教[3]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我们今天能有幸学到这部经书。

  让我们在这里感恩译者阇那崛多三藏法师[4]。
  在此之前,这部经书还有一个译本叫《佛说第一义法胜经》[5],是元魏天竺婆罗门[6]瞿昙般若流支[7]译的,译得也很好。但是,如果想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不至于有一些被迷惑的地方,还是要看阇那崛多老法师的译本。

  为什么呢?因为翻译经书,一个字错了,或者一个地方理解错了,或者证量不到,翻译出来都会不正确。同时,学习佛经者也有这样的问题。

二、不是一般人听的佛经

经文:
如是我闻[8]。一时[9]婆伽婆[10]在伽耶城。

翻译:
我听释迦牟尼佛这样说。那时候,佛陀在伽耶城。

讲解:

  “婆伽婆”,就是佛陀[11],这是巴利文[iii]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破无明”,也就是以无明[12]破无明。

  禅宗[13]中也有个说法,以无明做的宝剑,劈向无明老家,老家破时,宝剑也无。

  “伽耶城[14]”是一个著名的地方,是佛陀在菩提树[15]下悟道[16]之地。

  据说佛陀夜睹明星开悟[17],了知三界皆是自性[18]化现[19],在法界上讲完了《华严经》后,因有大威灯光仙人等因缘幻众和佛陀有大因缘,如是就讲了这部《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这部经书跟《华严经》一样,传说也不是在四维空间的人世间讲的,而是在另外的空间讲的。以肉眼来看,佛陀一直在伽耶城的菩提树下打坐[20],没有讲任何东西。

  也可以说,这不是针对一般证量的人而讲的,很多人只能解悟这部经书,但很难在此生证[21]到这个境界。

  所以在学习、讲解这部经书的时候,哪怕有人能发一念“善哉[22]”或者“随喜[23]”,十方诸佛如来都护念他[24]。

 

[1] 阇那崛多:(公元522-600年),华言“至德”,隋代著名译师,犍陀罗国人,属刹帝利种姓。童年时代,即发心出家。年二十四,受具足戒。年二十七,与师结志云游,逾雪山,历艰险,至厌但国。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崛多等到达长安,草堂寺。周武灭佛年间,被放归本国。隋兴,佛法重光。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崛多被延请至京。其时隋文帝杨坚幸洛,崛多前往奉谒,帝甚喜,当即委以译事重任,“新至梵本,众部弥多,或经或书,且内且外,诸有翻传,以崛为主”,经过十五年之辛劳,译出《佛本行集经》等三十余部。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崛多圆寂,世寿七十有八。阇那崛多传记详见《续高僧传》卷二(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撰)。

[2] 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智度论》四十三】

[3] 大乘佛教:大乘,梵语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4] 三藏法师: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

[5] 《佛说第一义法胜经》:收于《乾隆大藏经》第38册,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6] 婆罗门: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7] 瞿昙般若流支:(人名)Gautamaprajñ&amacron;-ruci,瞿昙姓。般若流支名。译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罗门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阳,译诸经论。见续高僧传一(菩萨流支传附),开元释教录六。【《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8] 如是我闻:除字面的意思“我所听到的是这样的”之外,还有四种意思:(一)息众疑;(二)遵佛嘱;(三)息争论;(四)异外道。(参见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9] 一时:指佛陀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10]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号。翻译佛经时,从来不翻,而只是音译,因为没有相等的字义。

[11] 佛陀:又作佛驮。如来十号之一。常略称曰佛。【《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12] 无明:(术语)梵语阿尾儞也Avidy&amacron,谓闇钝之心无照了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异名也。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义章二曰:“于法不了为无明。”同四曰:“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十曰:“明所治无明。(中略)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四谛三宝业因果报)。唯识论六曰:“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13] 禅宗: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14] 伽耶城:地名。成菩提之地,通常称为佛陀伽那之地也。城名与正觉道场皆呼伽耶。《法华经·涌出品》曰:“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15]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16]
悟道:(术语)开真实之知见,证悟菩提之道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17]
开悟:开智明理。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18] 自性:1、自体的本性,亦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净本然之个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来具有之佛性。(《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此处为后一种解释。
[19]
自性化现:意指一切皆由佛性妙用而生,参见《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六祖坛经》慧能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忏悔品第六:“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机缘品第七:“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
[20]
打坐:(杂语)释家跏趺而坐。使心入定。谓之打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1]
证:(术语)无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谓之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2] 善哉:(杂语)梵语娑度S&amacron;dhu,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论曰:‘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胜鬘宝窟中本曰:‘善是好别称,哉是助语之辞。’法华玄赞四曰:‘法尔随喜,皆云善哉。’寄归传三曰:‘娑度,义曰善哉。’【《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23]
随喜: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4]
见本经:“复次善男子。若有说是法本之时。能于是中。赞言善哉快哉之者。当知彼人。一切诸佛皆共赞叹。”

周武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年在位。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起,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据《房录》卷十一记载: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实施。“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其时“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共40千,尽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减300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ii] 据《历代三宝记》卷十二摘出阇那崛多翻译的经名及卷数如下:《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说偈》一卷、《种种杂咒》一卷、《佛语经》一卷(以上三部,于益州龙渊寺择)、《佛木行集经》六十卷、《法炬陀罗凡经》二十卷、《威德陀罗尼经》、《贤护菩萨经》六卷、《贤护善往天子所问经》四卷、《观察诸法行经》六卷、《四童子经》三卷、《诸法本无经》三卷、《虚空孕菩萨经》二卷、《月上女经》三卷、《善思童子经》二卷、《移识经》二券卷、《譬喻王经》二卷、《发觉净心经》二卷、《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大威灯仙人问疑经》一卷、《文珠尸利行经》一卷、《入佛名号》一卷、〈《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善恭敬师经》一卷、《如来才便善巧咒经》一卷、《不空娟索观世音心咒》一卷、《十二佛名种咒除障灭罪经》一卷、《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入法界经》一卷、《商主天子周经》一卷、《出生菩萨经》一卷、《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合一卷。以上共三十五部,一百七十三卷。除前四部五卷为北周时所译外,余皆隋代译经。

[iii] 巴利文:巴利(Pāli)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用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利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利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公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公元5世纪,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兰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佛教常识问答》

 

三、不久有多久?

经文:
成道未久。

翻译:

成道的当下一念。

讲解:

  因此,接下来的经文是:“成道[1]未久。”

  “成道未久”到底有多久呢?两个小时?不是。因为如果有“两个小时”,那前面就不是“一时婆伽婆在伽耶城”了。

  “成道未久”到底是多长时间呢?在我们地球人看来,没有时间。为什么?因为它是在另外的空间讲的。它只能体现出佛陀成佛以后,讲完了《华严经》,因佛陀要度尽与他有因缘的所有众生[2],其中还有大威灯光仙人。如是,立即讲了这部经书。

  这里的“成道未久”不是指时间。

四、如何学会这部经书
  大家学习佛经会发现,佛经上的时间是个错觉。我们被我们的时钟,或者三千年、八千年等等这些有数字的历史控制了。

  时间是怎么来的?先得有空间,然后有移动的物体和移动的速度,产生时间。如:时间=空间长度/移动物体的速度。如果只有空间,不移动,就没有时间。如果连空间都没有的话,那时间就更不存在了。

  所以,大家不要被“成道未久”骗了,它不是三个小时,也不是成道那一瞬间。在我们这个世界看来,没有时间;在佛陀讲《华严经》的那个世界看来,这部经就是在那个时空讲的。



  这部经书非常简单,但是每一字却非常深邃,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很可能觉得像神话似的。而且这部经书如果要讲得明白,有很多地方必须要用神话的意思去讲。因此大家静下心来,慢慢地、柔柔地进入经意,去理解它,否则,这部经书读起来就没有意思。

 

http://bbs.bushinet.com/forumdisplay.php?fid=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