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马云无人超市在哪:作文三篇:寻佛之路,心 远,书 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06:16

 

------寻找心灵的真正归依处

                      LIIBUN       2008-9-18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仰望天空,祈求有神灵告诉我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离苦得乐的方法,使我从痛苦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也不知道为什么人生会有那么多痛苦,各人的命运又是那样地不同。每当遇到困难或痛苦而得到好心人帮助时,我都会非常感激他们,并为他们祈祷:好人一定会有好报。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和无知,而人的生命又是那样地脆弱和坚强。我对宇宙和人生充满了困惑,渴望出离和解脱。但当时的中国,尤其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出现了信仰危机:一切宗教信仰都被视为迷信,我终于无缘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为了摆脱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为了追求真理,了解世界、人类和自己,我开始发奋读书。我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大开眼界,而且从中发现了一个秘密:许多书中的主人公开始都有着悲惨不幸的命运,但通过不断努力,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最好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当时年轻人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学----考上大学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并开始重点学习日本语言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大学里的书籍浩如烟海,我更加珍惜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改革开放使我们看到了西方发达的经济和中国的落后。我非常崇尚西方的文明,为他们发达的经济和充满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所感染;同时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情有独钟,因为一切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共有的巨大财富,都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到几家著名企业工作,后来又到大学教书并担任副系主任,尽管我的工作令许多人羡慕,但我依然因找不到人生真正的归依处而迷茫和痛苦。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资源急剧消耗、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失衡、温室效应、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越来越严重,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了严重的文化精神危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对立冲突、“恐怖主义”、“单边主义”等此起彼伏,挑战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的心理却严重失衡,伦理道德沦丧,社会和生活充满着激变和无常。人比以前更忙碌,生活节奏更快,效率更高了,但人的烦恼和痛苦却丝毫没有减少。通过媒体可以看到:由于社会激变,工作压力、感情危机等导致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令人触目惊心。人的内心充满了欲望和严重污染,常常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为了出离这些污染,为了追求真理并最终获得解脱,我曾经练过太极拳,静坐和气功,读过《圣经》、《古兰经》、《金刚经》、《心经》以及禅宗方面的书籍,有过一些粗浅的体会,也写过一些作品,如《迷与悟》:迷如漫漫长夜,难得清醒,悟似流星飞逝,稍纵即逝。我渐渐明白:人生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甚至也不是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和健康,因为这些都不是永恒的。人真正追求的应该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离苦得乐及获得解脱的方法,而且,必须在善知识的指导下修行,才可能真正获得解脱。

后来,我终于有缘参加了寒山寺青年佛学社,并在扬州高旻寺皈依。尤其是参加苏州西园佛学社后,我有幸读了济群法师的一系列弘法利生的宝书,如:《问道》、《佛法修学次第》、《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皈依修学手册》、《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学佛与做人》、《心灵环保》、《佛教的财富观》、《佛教的环保思想》、《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心经的人生智慧》等,真是受益非浅。同时,我还有幸跟随成峰法师学习《十善业道经》、跟随界文法师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跟随恒强法师学习《佛法概论》、跟随廖乐根老师学习《百法明门论》等。

通过一系列学习,我才了解到佛法的本质和意义,它是那样地博大精深。我深刻体会到:原来佛法正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心灵归依处,因为它回答了我对宇宙人生的种种疑问和困惑,解除了我的许多痛苦和烦恼,并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按次第修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即通过皈依三宝,断除我法二执和烦恼所知二障,摆脱凡夫心,念死无常,思维三恶道苦,修十善业,深信业果,以求后世安乐(下士道)---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寻求解脱(中士道)---修六度、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上士道)。

3.      修行的真正目的:提高自身内在生命的素质,自我解脱,并帮助众生解脱(普度众生),这就需要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圆满的慈悲和智慧)。

通过学习,我深切认识到济群法师是目前佛教界难得的大德,尤其是他20多年来,佛学著作等身,并在弘法利生中,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将佛法与人生相结合,使许许多多的众生破迷开悟,真是功德无量啊!我能够有机会亲近这样的善知识,真是三生有幸。所以,为了树立正见,依止善知识,了脱生死,弘法利生,我毅然放下一切,报考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全心全意学习佛法,并打算尽快出家,早日成为合格的僧人。

今年研究所共招生71人,其中预科38人,本科29人,研究生4人。宿舍楼10月就可以入住,三宝楼今年内可以建成。

自从今年5月初正式报考研究所后,我住进了寺院。通过这段时间的体验,我感到寺院的环境非常优美,道风非常好(省佛教协会道风建设会议5月初在西园寺召开,就是对西园寺道风的肯定),大和尚、济群法师及各位法师都很慈悲。寺院的重心就是搞好教学和道风建设,培养合格僧才:既有大和尚的全力支持、又有济群法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合理的课程设置、众多的优秀师资------

现在我们已经开学,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学修佛法,时时有法喜充满的体会。当然,学佛之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用这一生,乃至无尽的未来去学习和宏扬佛法,以求自己最终解脱并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阿弥陀佛!

2    

------读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感

                  LIIBUN             2008-10-10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中有这样的描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可谓家喻户晓,充满禅意,引起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暇思、共鸣和感慨。

诗人因不满当时黑暗的官场现状,不愿随顺世俗、同流合污,才“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躬耕自资,过着恬淡清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他虽身处世俗人境,却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独善其身;他返璞归真,陶醉自然,逐渐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超然境界。难怪世人皆称陶渊明为“中国第一真隐士”,果然真实不虚。他的高尚的品德和处世态度令世人敬仰。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禅意,抒发了真实的心灵感受。他的愉悦绝非出自偶然,而是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无须辩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虚静忘世”,体现了“大隐隐于市”的睿智;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于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的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意味;末二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自得忘言”的深意。

虚静忘世,物化忘我,自得忘言,这三层意蕴层层推进。从虚静、物化、到“得意”,从忘世、忘我、到“忘言”, 它深刻揭示了诗人适意自然的人生态度,也充分体现了他返璞归真的诗风。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在于“心远”和“无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心远”和“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佛经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共成此有情的苦命儿。”又云:“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它告诉我们:有情轮回的真正原因是无明和贪爱。由于无明和贪爱,有情充满贪嗔痴慢疑,由此产生无尽的痛苦与烦恼,进而造作杀盗淫妄等诸多恶业,从而轮回相续,永世不得解脱。所以,为了得解脱,我们必须依佛法的正见: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修行戒定慧,以断除一切烦恼。

诗人陶渊明显然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他不愿在五浊恶世中随波逐流、陷于沉沦,他深知要想解脱,就应离开黑暗的官场,并从“心”修起,所以选择了辞官隐居的生活,在恬淡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人生的真意。

诗题既然为《饮酒》,诗序中又说这些诗(共二十首)是做于酒醉之后,可见作者似乎做诗前喝了很多酒。不过,也许作者为了直述胸怀,故意假托酒醉,使其诗作坦率而不受拘束,亦未可知。我们知道作者是贫病而卒,无论他最终是否真正获得解脱,但他在那个时代能够这样做,的确难能可贵。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决不趋炎附势、苟且偷生,定要追求真理、追求解脱,唯有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斗转星移,一千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与陶渊明时代相比,我们当代人的贪嗔痴依然丝毫未减,甚至为了追求无限的物质享受,竟不惜牺牲有限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污浊不堪。古人可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去修行,而在人口爆炸的今天,几乎所有深山早已成为旅游胜地,失去了宁静,哪里还有令人向往的清净之地?那么,难道我们要永世轮回,不得解脱吗?

佛经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学习佛法,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以达“心远”,从而得到心灵的解脱。佛陀将自己亲证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无明的众生,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获得解脱。这就是佛法---佛陀所说之法;也是佛教---佛陀的教育。佛法博大精深,揭示了有情的轮回之因和解脱之法。佛陀告诉我们:轮回之因就是内心的无明和贪爱,是贪嗔痴慢疑,是由此产生的无尽烦恼和痛苦,是有情因烦恼痛苦所造之恶业。

经云:“世间万事万物,皆乃因缘和合之假象”。所以,修行之法就是去除轮回之因:熄灭贪嗔痴,止恶修善;发出离心,以达解脱、证涅槃;持戒、修六度四摄和止观以成就无漏的定与慧;发菩提心,成就佛陀所具有的无限慈悲和智慧,利益一切众生,并最终成佛。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既然有缘学习佛法,就要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树立正见;如理思维,把所学落实于心行,以此改善自己无始以来的凡夫心和不良串习;行住坐卧莫非修行,我们应在八正道的指导下,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和痛苦,止息恶业,远离轮回之因,以达“心远”,即把心行调整到与解脱相应的轨道上,并不断重复。

诗人陶渊明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澹泊以明志、心远求解脱;佛陀则教给我们究竟的解脱方法:熄灭贪嗔痴以达心远;心远才能得解脱、证涅槃,乃至成佛。  (完)

               书   缘2008年11月7日     LIIBUN   

很难想象,离开书,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书籍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成果的结晶,是人类传递信息的密码。它使人类的进程大大加快,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得人心,而留下千古罪名。否则,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也许还要加快许多。

与书结缘,其乐融融,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书,但我们又不能执着于书。下面是我与书的故事。包括读书,借书、购书、藏书,译书和捐书。

一、读书

文革时期,父母虽然是教师,但家中藏书并不多,而且许多书也读不懂。记得第一本从头读到尾的是连环画《红色娘子军》,当时我6岁。读完后感到十分欣喜,因为我了解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仿佛另一个世界展现在眼前,感到其妙无比。

第一本手不释卷读完的是小说《铁道游击队》,当时11岁。这本书很厚、竖版印刷,而且是繁体字。故事情节极具感染力,吸引着我一口气将它读完。那时,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铅字的魅力。但不曾想到,当时所认识的繁体字,为我以后学习古文和日语打下了基础。

上学期间,我读了所有能借到的书,可以说是不加选择,因为那时书并不多。记得那个时代英雄辈出,雷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董存瑞、王成等英雄人物不断涌现,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初中和高中,学到一些古文和外国文学作品,使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但读的不多,因为当时很难找到原著。

我17岁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工作,那时对人生和命运感到格外迷茫和困惑。读书成了最大乐趣,沉浸于书中,我忘却了许多烦恼。为了彻底搞清人生的意义,探索适合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下决心花几年时间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因为我知道:名著拥有众多的读者,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应该更容易找到人生的答案。从此,我陆续阅读了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小说等,以及安徒生童话、伊索寓意、希腊神话、凡尔纳科幻小说、莎士比亚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神曲》、《悲惨世界》、《红与黑》、《忏悔录》、《福尔摩斯探案集》、《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根》、《老人与海》、《死魂灵》、《高尔基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通过四年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答案:无论古今中外,书中许多主人公开始都有着不幸和悲惨的命运,但他们通过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只有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我辞去工作,开始发奋学习,向进军大学冲刺。通过不懈地努力,最后我终于如愿以尝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大学图书馆里的图书浩如烟海,然而由于课业较重,我未能博览群书。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系统地学习了日本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以及欧美文学史等。虽未博览,倒也几近精读,可谓受益非浅。

大学毕业后,由于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又正值我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时期。于是,我读了许多经济方面,尤其是国际贸易方面的书籍,如《进出口业务》、《国际营销》、《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商品检验》、《管理学》、《普惠制》、《动植物检疫》等。因为经常出差,又读了许多旅游方面的书籍,大大拓宽了视野。

后来,由于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使我有更多的时间阅读日本文学,并广泛涉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等方面的书籍。

一本好书,就象一个最知心的朋友,你可以随时同它交流。它可以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你,它是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写出来的,它往往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它帮你排忧解难,教你如何思考和生活,如何为人处世,与人交流,如何尽快获取知识,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技巧,如何避免失败和挫折,如何取得成功。它给你展示出不同的世界,超越时空。它帮你探索世界的奥秘和复杂多变的人的内心世界。

郑板桥酷爱读书,他说:“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同我们促膝相对、心心相印、彻夜长谈,它给我们以慰藉、寄托、睿智和力量。如果长期坚持阅读,才不会痛感“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 借书、购书、藏书

令人庆幸的是,我们不必像宋镰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讲的那样,“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假诸人而后见也。”当时作者是迫不得已,先借、再抄、后读。与古人相比,我们幸运多了,不必化时间抄书了。我早年读书大都以借为主,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购书不如借书,我深有体会。借来的书,必定夜以继日,读完即还,从不拖延。

后来,我却痴迷于购书,遇到好书,哪怕饿肚子也要购买。我深刻体会到书籍可谓一文不值,又可谓价值千金。再好的书,不读则一文不值;如果读后受益非浅,岂非价值千金?不过,事实证明自己购买的书并非马上阅读,觉得已经是自己的书了,什么时候看都可以。所以,有些书就一直没有时间看,成了藏书。

   我们可以将书当作挚友。作为人的朋友,有真假、续断、亲疏之分,始终如一、形影不离的并不多见。而作为书的朋友,它在默默无言中却能朝夕相处,任凭人情冷热,世态炎凉,始终不会抛弃你。真正的爱书者,必定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常感迷茫和困惑,但却能满怀热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关爱生命、知难而进的人。

由于经常出差,又喜欢旅游,所以无论到哪里,我必定要去当地书店:购书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有的书,看一次即可弃之;有的书,却百看不厌,必定购买珍藏,以便随时翻阅,如《菜根谭》、《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羊皮卷》等。

三、 译书

我从小就梦想当个作家,因为我曾一次次感叹过作家的伟大。他们好象很理解你,写出了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迷所痛所望,展现出了不同的世界和人生,令人大开眼界,启迪人的心灵,增长智慧。记得当年我的最大愿望是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但后来由于不想放弃学了几年的日语,就选择了吉林大学攻读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我一心想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但终未如愿,而是进入企业搞翻译,后又从事外贸工作。不过,我似乎一直没有放弃当个作家的梦想,我深知:一个作家要想创作不朽的作品,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人生感受。

我从小就喜欢写日记,有时也写些东西。工作后,化了几年时间搞翻译、编译和创作。如《最新光器件》、《光缆敷设技术》、《全面质量管理》、《千曲川写生》、《日本歌舞伎漫谈》、《迷与悟》、《青春》、《透过近现代史和经济发展史看日本的崛起》、《日本历史与文化概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已没有太多的时间读书了,而习惯于看影视作品。不过,我以为读书的乐趣靠影视作品是无法替代的,而用电脑搞创作倒不失为明智之举,因它便于修改和编辑。我很羡慕那些多产作家,不过,从关爱读者的角度出发,我想还是以创作短小精悍的作品为好。

我曾经梦想:要创作出一部作品,让它成为名著,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四、捐书

自从学习佛学以后,我的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人生痛苦烦恼的根源在于无明、贪爱、我执、我慢等,以及基于这些因素而造作的种种不善的身口意三业。所以,我放弃了日语教学,把原来自己投资创办的学校的财产和几乎所有的多年藏书都捐给了西园寺图书馆。而且,我不打算再买书和藏书了,即使现在使用的书,也打算用完后结缘给其他需要的人。

也许我不会再做作家梦了。不过,如果因缘具备的话,我打算把济群法师的书翻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另外,我可能在若干年后写一部自传。

我想,我与书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如果可能,我会每天读书,但我不会再执着于读书、购书、藏书和译书了。既然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修行和解脱,那么,一切随缘就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