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4琼华派飞升地图: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09:2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上传时间:2007-4-19 1:09:44
【字体:小大】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研究党群关系这个课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既要联系世界的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要看党的建设和群众的自身情况。
从世界环境来看,国际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加紧进行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影响我们,加上受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致使有的群众思想复杂多样;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一些外商实行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导致我国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传媒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手段和途径;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因脱离群众相继跨台,对我们党执政留下深刻的教训,等等。
从国内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发出一系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工农商学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复杂矛盾。
从党的自身情况看,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先进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新的要求;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等而造成群众的不满,等等,都对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人,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由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由于就业形式日益多样,人员社会流动范围迅速扩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和身份变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等等。这些新情况,在给我们党密切与群众关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些挑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适应形势需要
当前,党做群众工作不论是所处的环境条件,还是所肩负的职责任务,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党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陷入“用起来不灵、动起来不行”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党做群众工作就很难收到应有效果。比如,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城镇,人口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如何采取有效方式密切联系这些群众,是一个崭新课题。又比如,因特网等传媒技术广泛应用,已成为一种人们交往、联系、获得信息的基本手段,也是世界各国扩大宣传舆论的重要武器。一些西方国家也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向我们灌输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企图拉拢和腐蚀我们的群众,这给我们党如何掌握和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否不断完善
科学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为执政党执政提供有效的保障,固守旧的制度和机制必然导致工作运行弊病丛生。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如果不能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势必会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据信访部门统计,当前群众上访的许多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障碍引起的。对于这一点,调研中很多****也反映,我们党做群众工作习惯于哑依赖过去传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是依赖强制性的宣传发动、行政性的组织部署和指令性的规范要求等,这些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有其选择和实施的可能性,但总体上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譬如,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国内各种行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商会以及学会、研究会、联合会、联谊会等非政府组织,都希望直接参与社会管理。调查显示,老乡会、战友会、同学会等非规范性团体组织在部分群众中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根据我们的调研统计,有11.53%的人认为老乡会、战友会、同学会和自己关系最密切,仅次于党组织和工、青、妇等传统的群团组织。
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能否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形成体察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意愿、易于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并构建有利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机制,从而发挥党的主导作用,回应民众要求,协调社会力量,面临严峻挑战。
三、党能否凝聚广大群众实现共同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既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否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既是党群关系密切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群关系能否密切的现实考验。调研中发现,群众对党提出的宏伟目标非常满意,认为这是党关心民生、体贴群众的现实见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但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凝聚群众实现这一目标,其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遇到的挑战相当严峻。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来自党和群众这两个主体本身发生变化的压力。比如,党要凝聚广大群众,首先必须获得群众的认同,这是前提和基础。而群众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党的评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的视野不断拓宽,他们对党的评判标准和参照系都较之以往发生变化,逐渐由过去单纯的国内纵向比较转向国际横向比较,对党寄托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党的自身努力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符合广大群众的评判标准面临着新的考验。又比如,从党凝聚群众的方式来看,党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凝聚群众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我们党凝聚群众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我们党直接掌握的影响群众的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日益弱化、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依赖感也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党要凝聚群众实现共同目标,不论在手段运用上,还是在方式方法上,其难度都较之以往增加。
四、党能否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调研中,很多****认为,当前利益问题往往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确立了反映人民群众利益的正确政治路线。应当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大的时期。但是,随着改革的深人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利益总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发生了利益群体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面,改革初期掌握知识、资本和权力资源的人日益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呈现出利益积聚态势;另一方面,在改革初期得到一定利益的社会边缘群体和困难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这个群体的人数不少,其中包括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农民、城镇下岗及失业人员和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弱病残者。而少数党员干部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逐步演变成既得利益者。调研中,有党建理论专家谈到,贫富差距是影响党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控制贫富差距的拉大,但客观上贫富分化的程度还在急剧扩大。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使许多群众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众的心态长期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与焦虑之中,从而导致对党的不满情绪的蔓延、积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和宣泄,那么在一定的气候下,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威胁社会的政治稳定。这不仅影响着党群关系的良好发展,而且更直接地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地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承受范围内享受改革的成果,不仅是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五、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
党能否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能否赢得广大群众、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是,调研中大家反映,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深入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比如,有效惩治腐败,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调研座谈中,司法机关的****谈到,虽然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党内腐败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而且表现方式和特点各种各样,甚至出现了一些目前的法律无法干预的“边缘腐败行为”。这些新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使我们通过反腐败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任重道远。又比如,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这些新社会阶层的成员采取关门的态度,这个群体就可能转向其他的政治方向,寻求其他的政治和利益表达途径,甚至成为我们党潜在的反对力量。因此,我们党能否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使他们真正在思想上入党,加强党和新生社会阶层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党的先进性,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问题的新探讨
[ 2006/5/16 14:28:00 | By: zhubingshui ]
0
推荐
作者:祝炳水
关键字:党群关系 新变化 新考验 新要求
党群关系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性政治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新时期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我党不断战胜困难走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一、当前密切我国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几种新变化
当前我国党群关系整体形势是好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待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党内反腐败的工作成效和新时期党的一系列以“富民、惠民、安民”为核心内容的执政理念及执政目标是肯定的,对于参与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是高的,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愿望十分强烈并普遍具有长久保持社会稳定的良好政治愿望。应该肯定,这一现象仍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党群关系的主流,仍是我们党密切与群众联系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势必会给我国党群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人们对待党所领导改革事业的态度和整体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一观点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可。然而,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在利益关系的直接促使下,这一早先被人们所接受的态度正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人们对待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态度看,已由当初的普遍支持,发展到今天利益受利群体支持,利益受损群体反对甚至由此而产生过急的抵触情绪。从利益分配的布局来看,已由过去普遍受利,演变到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受利,少数地区和少数人利益受损的多层面利益群体和多样性利益诉求。从社会结构的阶层来看,已由过去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向以党的各级组织为主,其它社会自治组织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非公企业主和个体经营等多种社会结构同时存在。从人们反映和解决自身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看,已由过去在单位内部通过一级级组织的正常渠道向集体上访、媒体曝光、网络评论等方式转变。从实际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看,已由过去普遍追求温饱型向享受型、休闲型、温饱型、生存型和挣扎型等多种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转变。从人们追求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愿望和途径看,已由过去高度依附组织渠道成为“单位人”的一种途径和“学而优则仕”的一种价值取向,向自主创业、注重个性培养、追求轰动效应和名人效应转变。以上诸多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党无论在对待群众工作的理论上,还是具体方法中都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二)党的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和成长经历发生了新的变化
党的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我们党夺取革命政权之后,始终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的头脑,坚定大家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可以肯定地说,当前我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好,执政为民的理念较强,在本职岗位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较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主力军和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认清我们党的干部整体结构和成长经历跟过去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干部的主要来源看,已从过去的工、农、商、学、兵等多领域宽层面向以公务员考试录取为主要渠道。从广大干部的个体成长经历看,已由过去普遍在战火中成长向通过学校分配、提干等途径发展成为党的各级干部。从广大干部与人民群众所建立的感情看,已由过去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向领导与被领导,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只是建立在平时工作的交流之中,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和考验,对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真正意义感触不深。从广大干部最初加入党组织的愿望看,特别是在现阶段,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少数人只是把加入中共党组织作为今后就业和升迁的一种手段。从近几年我们党内查处的各类腐败案件分析看,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淡化了党员的宗旨意识,脱离了与群众的联系,把个人的作用看大了,把群众的作用看小了。要么在态度上高高在上,让群众无法接触;要么在工作中只会唯上,不愿倾听群众的声音;要么在方法上自以为是,群众的意见得不到尊重;要么在得失中患得患失,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么在调研中蜻蜓点水,群众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外在表现往往是通过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等形式而暴露出来,其根子却在于少数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不够端正,对待群众的感情不深所造成的。
(三)党的执政环境和联系群众的手段发生了新变化
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始终注重研究和总结不同时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手段,不断以新的理念和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更加注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要方式的大包大揽正逐步向以市场宏观调控手段为主更加注重提供优质服务上转变。在整体社会发展层面上,正由过去的“找市长”要指标向“找市场”找出路转变。在各级政府职能划分上,也由过去的“大政府小社会”建设、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交错进行向“小政府大社会”更加注重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职能转变。应该肯定,各级政府已由过去直接干预经济建设为主抓手向政策调控和提供幕后服务转变。这些新的变化都势必影响着我们党的整体执政环境。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所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最显著的两个特征就在于“法不禁则准入”和“追求单位投入的最大值”,可由于我国现阶段仍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当前我们还存在原本需要市场解决的问题仍由政府来承担,一些原本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却抛向了市场,造成了要么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要么该管的没管好,没管着,并由此而派生出行业垄断、官商勾结、部门利益保护和服务缺位等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其最终必然会带来经济、社会两条腿一高一低的不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绩效的不同看法,而且不管所属利益是因何种原因而造成的,其最终的矛头将会直接指向党和党的各级政府,从而也必然会带来那些利益落差大的群体因利益受损而产生的抱怨和不满期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党群关系。此外,随着我国现代传媒手段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法制和民主意识的普遍增强,人们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强,这些有利的变化为我们党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现代传媒手段和平台争取民心,凝聚民意,巩固好自己的执政地位正越来越考验着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方法和手段。
二、当前密切我国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几种新考验
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和社会发育程度同样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经济体制方面,已由过去的单一制模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转变,从而也就带来了过去党的“一元化领导模式”已逐步向多阶层社会模式转变;在分配制度上,已由过去高度平均主义式的“大锅饭”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的分配方式转变,特别是在党的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依法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必然会带来地区差别、行业差别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都必然会带来我国党群关系中的新考验。
考验之一:不同的社会自治组织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均在发挥以其自身的行业方式为主要手段和以其自身行业成员为主要成员的社会功能,党的组织资源和群众基础正面临着掠夺和削弱的考验。如:从社会的自治组织看,主要是以商会、协会和民间自发组织的维权机构,且所涉及的事务已由过去的联络感情、勾通信息、反映问题等为主要内容向利用各自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去维护、协调本行业成员利益转变。一些加入到不同社会自治组织的成员,每当个人利益问题受到影响时,首选不是寻求当地的党组织,而是以行业的社会影响力等形式出面干涉。
考验之二:不同差别的利益群体的同时存在的社会现实,正日益考验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亲和力。28年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促使我国从利益分配比较公平的国家跨入利益差别明显拉大的行列,形成少数富裕阶层,部分中产阶层和少数贫困阶层的社会环境,应该肯定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模式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社会结构模式,但问题在于,由于我们长期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影响,要么仍留恋过去“一大二公”的社会模式,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认识不清;要么消极地看待当前社会所出现的“富裕阶层”,总习惯性地把他们同“不法勾当”联系到一起,不能理智地看待社会差距;要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清,对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带来群众对党的不满情绪和片面认识。
考验之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正日益考验着党凝聚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夺取政权之后,我们党始终能够以其先进的执政理念和鲜明的执政方式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更加注重加强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执政方式上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这些不同时期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和理念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和目标,党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就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的具体体现。但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过长期艰辛的努力,特别是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不高和人口基数、贫困面大的这样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仍需要一个较长的奋斗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人的主观愿望难免会与现实需求发生碰撞,特别是随着对外交流、涉外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加快,人们走出国门认识世界的途径更加便利,这为我们带来开宽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文化的同时,一些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正逐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若不加强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和执政文化研究,党的凝聚力将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
考验之四:党的广大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面临着新的考验。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发挥了较好地组织保障作用,可随着我国广大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从过去的组织生产的主体向以收集农业税、抓计划生育等事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转变,广大群众与各级基层党组织高度的利益依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免征,一些基层党组织不能在角色上适应从过去的“管理者”向现在的“服务者”转变,不少党的基层组织在当地群众心目中成了一种摆设,少数地方实行村干部选举过程中,仍存在拉选票、贿选、家族干涉等问题,党的基层组织正面临着断层和瘫痪的危险。
三、当前密切我国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几种新要求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我们党要长期保持巩固的执政地位,就必须继承和发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总结出来的先进理论;就必须始终注重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就必须自觉贯彻好、落实好“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的发展目标和执政理念,而且也只有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不断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的生命力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固若金汤。
1、密切党群关系对途径上的新要求
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同样也对我们密切党群关系工作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在观念上,要求从过去只注重说理教育,争取人民群众情感上的理解向既要坚持以理服人又要注重解决好群众实际问题转变,切实通过解决好长期困扰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广大群众真实感受到我们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对于一些一时无法解决和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疏导说服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向上级组织反映,争取早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求在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要首先想到受益主体是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扭转盲目开发的不良局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当地经济整体发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同步增长的科学体制,真正使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充分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实惠。
二是在方法上,要求从过去靠群众上门反映问题之后再去解决的被动应付式工作方法向工作精力下沉,将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掌握在前,解决在前,争取工作的主动,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增进与群众的联系,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要切实树立“群众至上,服务第一”群众观念,坚决杜绝把群众的合理要求和向上反映问题当作无理取闹和刺头户来对待,严厉惩治那些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隐瞒不报的政府官员,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成为我们各级干部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进入发展规划,融入工作过程。
三是在途径上,要求从过去群众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的各级组织主动向群众靠拢,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对那些各行业的骨干和精英具有加入中共党组织愿望的积极分子,纳入党发展党员的培养和吸收当中,对一些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和社会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和私营企业主,要积极培养和争取他们加入党的组织,不断优化我们党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和网络技术,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宣传,以党的辉煌成就和正面典型的模范作用,凝聚人心,激发斗志。
2、密切党群关系对党的各级干部上的新要求
前面已经从我国干部队伍的来源和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过当前我国干部队伍的整体形势,这一形势的变化也告诉了我们仅凭过去那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来增强干部与群众间的联系和感情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效果是不够明显的,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干部绩效评价体系,用制度上的科学性,督促干部主动去做好群众工作,突出讲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是在考核目标上,要从“数字型”向“群众受益”型转变,在使用和提拔干部工作中,既要看当地整体发展水平,又要看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不是与当地整体发展相适应;既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又要看当地的社会事业整体水平;既要看当地在整体上的横向发展,又要看他们跟自身比的纵向发展,避免因干部使用上的导向错误而造成干部工作重心的偏离。
二是在履行职权监督上,要从依靠“思想觉悟”向“制度规范”转变,避免因职权不清和监督不力而带来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等现象的发生,真正提高广大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
三是在强化干部的党员意识上,要从“找出路好就业”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变,不管他们当初是出于何种目的加入了党的组织,成长为党的各级干部,但只从他们加入党的组织那一天起,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党的化身和现实表现,一方面要通过党内长期的理论教育强化他们的党意识,帮助他们是思想上真正弄清“入党为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党在不同时期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开展以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强化党员的奉献精神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时刻引导大家认清“入党后我做了什么”,激励大家为党增辉,为党的事业添彩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再就是积极挖掘党在不同时期所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典型示范为导向,经常引导大家反思“入党后我为党的事业留下了什么”坚定大家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不动摇。
3、密切党群关系对标准上的新要求
俗话说:“水涨船高”。随着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也给我们党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突出表现,一方面,从人们的利益需求的矛盾看,已从过去普遍追求“温饱型”向“健康型”、“享受型”、“休闲型”等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更高要求转变,而要满足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必然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这也就决定了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尔在发展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从人们的法制意识和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愿望看,无论是人民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还是介入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这些显著的变化,这不仅要求我们党及其各级政府都必须建立反映更加灵敏、公共管理事务更加透明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以便让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事务,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且还要求我们党及其各级政府在处理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上采取更加公开、民主、法制的态度,充分征求民意,善纳民众愿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未来基层党群工作前瞻
上一篇 /下一篇  2006-10-25 01:58:33
查看( 2662 ) /评论( 2 ) /评分( 0 / 0 )
现阶段,我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社会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是目前党建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前,笔者在《关于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再思考》和《群众工作“失效”论》对基层党建工作以及群众工作开展谈论了一些观点,这里,笔者试图对未来基层党群工作走向再作几点粗浅的研判。
一、未来基层党建理论研究必有所突破
社会发展和转型要求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比较而言,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工作状态,都存在滞后于经济高速发展,滞后于经济理论研究的现象。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新的社会组织(包括新经济组织、新社团组织等)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不断膨胀,社区工作日益繁重,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曾在一个基层社区了解到,该辖区内有2000多家民营企业,但建立起基层党支部的企业才4、5家。从这个数据反映出来,在有些地区和领域,基层党组织缺少有效的设置和管理,有许多空白点党组织是进不去和影响不到的。同时也说明,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以及相关的群团工作,出现了不协调不同步的现象。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诸如:劳资纠纷、聚众闹事、心态扭曲、治安恶化等,和基层党建工作以及相关的群众工作脱节和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地方,基层党组织没有比较好的党建模式,还缺乏一套比较成熟的基层工作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党建工作。
日前,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了最高行动纲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劲东风,基层党建工作必将有新的发展,基层党建理论必将有新的突破。
二、未来党群工作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长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还将会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党群工作,无论从核心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并呈现如下显著的特点:
一是工作规程更加法定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作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使党群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是工作领域涉足多元化。经济成分的改变和相互融合,使党群工作不单只局限于某个单位、某个团体或某个社会领域,其工作的层面将会更加广阔,工作的对象将会更加广泛,工作的载体将会更加灵活多样。
三是工作内容趋向社会化。除了具有优良传统的爱国统一战线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发挥核心作用以外,科学地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和谐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的事业服务,是现代党群工作的核心内容。
四是工作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健全社会组织,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社会工作队伍,具备了各种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服务,服务的内容也将更加细分和专一。
三、未来基层党群工作重点将向社区纵深发展
党群工作重点转移向社区,并且向纵深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以前,基层党组织设置的主要形式,是依托一个行政单位或者一个企业开展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设置和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方法非常有效。事过境迁,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新的阶层和新的领域,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已经逐步占据了社会活动的半壁江山,过去的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新的社会环境要求,未来基层党群工作必须打破旧的框框,重新设置组织模式,重新探索有效的工作方法。比较一些发达国家和成熟地区的经验,进入社区,扎根社区,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充分利用社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和人文条件优势,形成群众工作网络,是拓展和巩固基层党群工作的一块基石,亦是未来党群工作需要探索的一条重要路径。
四、未来基层党群工作需要改革,并且改革重点是,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改革为龙头,逐步实现在党的领导下,群众组织社会功能的大转变
改革现行的工青妇组织体系和工作模式,是基层党群工作深入发展的突破口。以工青妇组织为龙头,调整设置方式,充实工作内容,以及整合工青妇的组织资源,以此全面带动群众工作和群众团体全面活跃,发挥好服务群众和中介作用,缓冲党政部门的压力,缓和党群之间一些矛盾,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和冲突的发生,建成纵横交错的社会专业服务网络和基层群众工作服务网络。(笔者在《谈工青妇组织改革的思路》及《应大力推进青年工作社会化》一文有主要观点,略)
五、未来基层党群工作与本职工作将呈现相对分离的势态
一个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了不少新的阶层和新的领域,并且有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这些新的阶层和新的领域中间,大多数新组织又多处于“行无踪影,居无定所”、“时生时灭”的状态,在这些地方,党群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遇到不少困难和阻碍,有许多党群工作是进不去和影响不到的。党群组织依附在这些单位和领域,其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笔者持怀疑态度。
从现实的情况研判,未来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有可能进一步优化和转型,呈现出基层党群工作与本职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也许只有这样,基层党群工作才能够发挥比较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