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主要内容30字:胃痛方治疗糜烂性胃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8: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胃痛方治疗糜烂性胃炎

 胃炎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和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而糜烂性胃炎在急性、慢性胃炎中都很常见。急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多发性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形成;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息肉状胃炎和痘疹状胃炎等,其胃镜下表现可见脐样的典型表现,胃黏膜可充血、水肿、轻度糜烂。糜烂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临床上发病率很高,近年来本人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自拟胃痛方加减治疗糜烂性胃炎150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患者为门诊治疗,均具典型症状并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确诊,男91例,女59例;年龄17~30岁27例,31~45岁81例,46~75岁42例;病程3个月以内21例,1年以内86例,1~2年41例,3年以上2例;治疗时间15~90天;曾经中药治疗者26例,西药治疗者6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者52例,未经任何治疗者8例。


  1.2 胃痛方组成云苓12g,白术12g,陈皮10g,法半夏12g,砂仁10g,藿香10g,麦冬12g,石斛12g,白芍20g,香附15g,元胡12g,煅石膏20g,黄连10g,甘草10g意在运脾理气、清热养胃(水煎2次,取汁,分次服)。


  1.3 急慢性期辨证本组病程长短不一。急性糜烂性胃炎多属实证,慢性糜烂性胃炎则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急性期原方应用加大石膏用量。慢性期辨证加减如下:(1)寒热错杂型: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纳呆,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寒热并用,上方加理中丸。(2)兼湿型:胃脘部胀满作痛,纳呆,恶心欲吐,大便黏腻,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濡缓。以上方加薏苡仁、苍术,减石膏。(3)兼瘀者:胃脘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加丹参、大黄、赤芍。(4)兼肝郁甚者加乌药。(5)胃阴虚甚者减砂仁并加重石斛、麦冬用量、加天花粉。(6)吞酸者加乌贼骨、左金丸。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吸烟、饮酒。


  1.4 疗效观察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黏膜糜烂面愈合,黏膜红肿消失,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黏膜糜烂面愈合,周围红肿未消尽;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


  1.5 结果本组患者最少服药10剂,最多服药30剂,平均服药12剂。痊愈125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2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38年,经胃镜检查诊断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性胃炎,一直反复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欠佳。于2000年7月29日求诊。上腹部疼痛,有灼热感,进食后加重,伴口干、纳呆、嗳气、泛酸、大便正常、小便黄、形体偏瘦,苔黄稍腻,脉弦。辨证属脾湿化热,胃阴损伤。上方减砂仁,加乌贼骨、左金丸、加重石斛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空腹服,服药5剂后,疼痛基本消失,减左金丸再续服用25剂,症状不再出现,胃镜检查正常。6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胃脘痛的表现虽主要在胃,但无论在临床验证上,还是在病理方面,又无不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病因大体可归纳为进食因素和精神因素两个方面。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食物或嗜食生冷,损伤脾胃。辛辣燥热损伤胃络或嗜生冷,生湿化热损伤胃络,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而成。《景岳全书》指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而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胃克脾,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肝失滋养则疏泄失常,致肝亦病。故近代医家夏应堂指出:“至于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根据胃镜下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及红肿的表现,笔者认为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内生疮疡。《内经》曰:“诸痛疮疡皆属于火,疮疡原是火毒生”。此虽言外科疮疡,但同样适用于内科疡病。故胃痛方用黄连、煅石膏清热泻火、生肌敛疮,现代研究此二药有解热、镇痉、广谱抗菌的作用。而胃炎患者多数幽门螺旋菌检查阳性,故二药应用于此病相宜。云苓、白术健脾补中、运脾化湿、补而不助邪,利而不伤正,使养阴不碍邪。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配香附既能和胃理气,又可疏肝止痛,香附现代药理研究有健胃、驱除消化道积气的作用;砂仁、法半夏理气和胃、消痞,使养阴不致腻胃重滞;藿香化湿和胃;麦冬、石斛甘凉濡润、滋胃养阴,使运脾不致燥胃,脾胃调和,燥润相适;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甘草调和诸药;元胡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奇效。


  作者单位:,安顺市中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