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紫晶山房屋出租:沿着思想引领的科研道路行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59:44
沿着思想引领的科研道路行进

——记朱福荣名师工作室五步研修模式

(文章选自《师资建设》2009年第3期未来教育家)

    朱福荣为了实践他提出的“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在他的名师工作室以“研修一人,引领一校,带动一区,辐射一片”为研修理念,把“培养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课程改革,服务北碚教育”作为研修目标,采取“读研究、说研究、做研究、导研究、写研究”的研修模式,并把这些探索与研究成果积极向工作室学员所在学校辐射与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果。这里重点报道该工作室主持人朱福荣引领10位同行围绕研究来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实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员们迸发出来的教育科研激情,以及努力参与教育科研实践,执着追求教育科研境界,探索“做有思想能行动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成才之路。

一、读研究——奠定思想的基础

    读书:学习前人的研究

    教育科研不是做应景之事,它需要教师有理性的科研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教育科研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做研究,而是读研究的书、研究的人、研究的事。朱福荣名师工作室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博学工程,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读书成为工作室的常规活动,更成为大家的职业生活方式。

在工作室里,读书成为学员们的生活常态,每个学员每天都要求自己至少读5000——10000字的书。三年来,围绕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阅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的著作和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每位学员都先后精读了《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派往明天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育大境界》、《中外教育名文100篇》等10余部书。三年累计均完成了精读指定书目270万字、自选书目150万字,阅览书目不少于600万字,写读书笔记10万字以上的读书目标。

     读人:树立成长的标杆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见贤思齐焉”。工作室在读书起步的同时就开展了“寻偶像,树标杆”活动,要求每位学员都要寻找并研究自己的教育偶像,走入教育偶像的思想深处,探询他们的成长历程,从他们的成长足迹中寻找到自己独特的成才路径,在教育大师的思想引领下,踏上教育科研之旅。比如万世师表孔子成为但汉国所崇拜的教育大师,他要做一个追求孔子教育理想,传承孔子教育理念的人。“南钱北魏”中的魏书生成为了刘蜀黔、费霞的教育偶像,她们希望像他那样对教育痴心不悔,通过对教育的不断探索,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些教育大师和教育专家的思想引领下,学员们寻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思想的引领,为他们插上了远行的翅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员们除了追随教育大师,还依托强大的指导力量——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朱德全博导的研究生团队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春燕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三年中,工作室的学员与这些研究生无数次的零距离接触,一起讨论课题,一起到中小学指导,一起总结得失,一起写研究成果,使得学员们现在做研究时,不仅有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感性,也有一些像模像样的研究生的理性思维。

    读己:认清自己树理想

    工作室的三年工作规划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成为在区内外有影响和知名度的工作室。”在这个大目标的指导下,每个学员在读书、读人的基础上,分析自我,都制订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发展规划,明确了个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目标。王世平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科研这片土地上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黄贵中要做“一个当代的‘普罗米修斯’,以自己的教育才智盗得‘天火’,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创造出惊心动魄的奇迹”;吴素静要将“所学、所思、所研、所获,作为照亮自己前行的明灯”;张晓要“走进书本与大师为友,与经典对话,让自己少一点浮躁与功利,成为最优秀的教师”;易凤梅要“在学习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成功”……怀揣理想上路,学员们成为了无所畏惧的教育科研的探险者。因为他们的理想成为了指路的北斗,成为了奋进的力量,化作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说研究——迸发思想的火花

    听大师说:获取研究的思维

    听教育专家讲课,与他们进行专业交流,成为工作室学员进步的直接力量。工作室先后邀请教育专家为学员授课,如龚春燕为学员进行了教育科研方法的精心指导,朱德全教授利用假日为学员指导撰写研究报告,李森教授为学员开展“基础教育教研文化建设”研究问诊把脉,作《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徐仲林老教授为学员作《儒学和孔子教育思想》的报告,以启迪学员的教育智慧,江奇教授手把手为学员传授Spss软件分析知识。

跳出北碚,考察教育前沿,获取多个地区的教育文化浸润,成为学员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三年来,工作室先后组织学员集体外出学习考察、听专题报告、讲座10余次,还给予每个学员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些考察、讲座活动中,学员们不仅是听,更多地是参与进去争取交流。学员们先后聆听了曾天山博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指南解读》的报告,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所作《农村教育改革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学员们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把每一次学习都当成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每一次都感受到思想的更新,理论的提升,视野的开阔。

    向同伴说:享受共进的快乐

    一个人读书,体会只有自己知道,一群人读书,在交流与碰撞中学会了思考和分享。工作室要求学员开展读书交流,分享读书收获,享受共进的快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伟人对话。陈伏兰在细品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一书的过程中,开始站在哲学的视角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黄贵中通过读书认识到勤于读书,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养这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基础。张晓开始在工作室经历让读书成为自己每天生活的必须,在啃读《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中懂得如何去分享。易凤梅在工作室的学习中体会到了“什么是读懂一本书”,她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利用一切休息机会学习。刘蜀黔在自己终于读懂《教育的建构主义》这本书时,心中轰然涌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是一种在久居黑暗中乍见光明的幸福感觉,那种幸福简直就要冲破胸腔,喷涌而出,那是一种让人快乐得颤栗的感觉。  

    2006年10月,工作室在兼善中学举行的教育科研展示活动,工作室学员向来自全区中小学的几百名教师和学校领导,开展读书汇报、主题演讲,向全区同仁展示了工作室的读书学习与研究风貌,特别是开展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主题辩论,引燃了参与此次活动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激情,销蚀了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偏见。

三、做研究――践行思想的途径

    读与说都可以看成是“0”,而做则是“0”前面的“1”。只有在读与说的基础上认真做,读与说方能显出它的非凡意义和巨大能量。三年中,朱福荣名师工作室做了三大研究。

   做调研:小试研究的牛刀

   从什么研究开始做起最适合这群对教育科研知之不多的中小学教师呢?经过反复审视,工作室从最常见,人人都能参与的调查研究作为工作室的第一项研究。于是,工作室就“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的知晓情况”的调查研究开始,从什么是调查法、访谈法,怎样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进行问卷和访谈的技巧……边学边实践。

    特别是当大家进行到数据的统计阶段,工作室请来西南大学的江奇教授和研究生,对学员手把手的指导,大家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最后这一群根本未学过统计学的老师居然人人都能运用这种统计方法了。当轻击键盘,一串串复杂的数据就变成了结论,洋洋沙沙上万字的有专业统计的数据分析的调查报告出炉了,大家不禁为此啧啧称奇。小试牛刀,初战告捷!

    做课例:学会主业的舞蹈

    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在课堂,最容易获取的研究素材是课例,对教师帮助最大的是身边的教学案例。基于此,朱福荣名师工作室做的第二大研究就是“课例研究”。学员从课堂观察的基本常识开始学习,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方法,制作切合本地本学科实际的课堂观察量表,每个学员悄悄地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校进行试验,当基本能用这一方法去观察课堂时,就深入到晏阳初中学、122中学、歇马中心校进行检验。通过课堂观察,大家真正明白了教育科研其实就在自己身边,教育科研并不那么高深莫测,教育科研与教学是一脉相承的。至今,学员们还经常运用这一方法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这项研究已经化为了学员的一中能力。

    做课题:磨砺研究的功夫

    不做较大课题,不经历做课题的完整过程,就学不会教育研究。工作室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教研文化建设”为统领课题,组织学员们开展课题研究,教他们如何选题、如何拟定课题名称、如何撰写研究方案、如何进行课题论证、如何实施研究、如何总结提炼等。学员经历“观念先导、亲历躬行、点评反思、提升发展”的学习与实践,在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年来,学员们先后主持或主研的科研项目达到30余项。一是每位学员都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础教育教研文化建设”的一级子课题研究。二是全体学员在各自学校独立承担了“重庆市示范高中建设研究”、“中小学音乐学科发展性评价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不同学科考试内容和形式探索”、“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等20余项国家或市区级科研课题的主研或主持工作。通过研究,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在一步步的行为跟进中逐步得到解决,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家品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蜜滋味,充分体验到了教育科研对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导研究――彰显思想的魅力

    校内带动:尽科研骨干的责任

    工作室的指导思想是“研修一人,引领一校,带动一区,辐射一片”。作为以教育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室,无疑应该站在教育科研的最前沿,并引领基层学校和本区的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10位学员三年的成长,令人欣喜。他们都成为了学校分管教学或教育科研的校领导或中层领导或就是教育科研室主任,在校内,经常举行专题讲座、主持课题研究和指导学校的其他课题研究,从学员所在的10所学校三年来申报的课题、研究成果、结题时的研究报告,可以说都有这10位学员付出的心血,他们已经成为了学校名副其实的教育科研带头人。

    校外辐射:显研修学习的水平

    在区内,工作室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帮扶,对朝阳中学、双凤桥小学和122中学三所基地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重点指导;其次,通过课堂教学观察指导,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研讨,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对本区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辐射带动,积极发挥本工作室的辐射示范作用。在区外,工作室导师及学员长期与贵州、云南、巫山、巫溪等边远地区结对联系,送教下乡,送教育科研下乡,与当地的同仁们一道研讨、交流,促进了边远山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五、写研究――提升思想的高度

    写体会:回眸研究的足迹

    在“读、说、做、导”的过程中,写下阶段体会,反映成长过程,留下走过的足迹,同时也锻炼写研究的能力。在每个学员的学习总结中都深刻地谈了读书的收获体会。黄贵中写到:“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读书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名师,都是把前人的教育思想种子种到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土地上,通过个人的辛勤劳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张晓写到:“……刚开始时被动而痛苦的阅读让我觉得读书就是一种负担!三年结束,我将从朱福荣工作室毕业,没有了老师给我布置的读书任务,也不需要完成老师的读书作业,但三年所形成的读书习惯已经养成。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会行走于浩瀚书海之中,让自己少一点浮躁与功利,走进书本让自己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多一点热情与关爱!”是的,正如陈伏兰学员在她的总结中说的一样:“通过读书,我们这些学员好像《绿野仙踪》那部童话里的多萝茜一样,找到了通往彩虹之颠的黄砖路,找到了教育科研美好的未来之旅。”

    发论文:提升研究的兴趣

    工作室要求学员在三年研修期间,年年都要在公开的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其目的就是以此让这些可见的阶段成果来不断地提升学员的成就感。初步统计,学员在三年中,最少的也写有10篇以上的教育论文,工作室共有100余篇论文,其中,发表的有63篇,而在进入工作室的前三年里仅发表24篇。长期的练笔,为学员今后大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出著作:分享研究的乐趣

     “出有一定档次的研究成果,不出学员论文集”这是工作室的自加压力。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学员们通过对教育科研的不断践行,明白了不但要做好教育科研,还要学会提炼升华教育科研成果。从2007年初开始进入《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的写作,学员们经历了从拟订提纲、确定结构到逐章逐节的写作与修改,在六易其稿,有的学员经历了写的稿子被一次一次地否定重写的痛苦之后,2008年9月,工作室第一部教育著述——《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正式出版了。现在,主要由学员写作的《中小学教研文化导引》即将出版。

    通过撰写教育著述、教育论文,学员们爱上了写作,渴望创作的成功感觉,渴望收获人生的可贵体验。通过写作,学员们深切的体会到:只有通过总结提炼,才能让研究的成果化为推动教育科研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总结提炼,才让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阔。

                                                                                                                                                                                                                          “鲇鱼效应”改变我

□文/易凤梅

     做好学的“沙丁鱼”。一进入工作室,我就被导师和学友那勤奋学习、啃读教育名著的氛围所感染。在大家的熏陶下,对书逐渐淡忘的我也一天比一天爱学习了,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我都会挤出时间读几页书,完成工作室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想退却时,我就会想起工作室的学友个个奋进的样子,警醒自己不能懒惰。记得在一个最忙的期末,导师要求我为一所农村小学举办一次校本研究的培训讲座,由于正在写学校的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加之繁忙的期末复习教学,我只好加班加点的逐一完成,经过一宿的努力形成了“合作·交流·分享”的专题讲座,精选了在工作室学到的理论和研究的教学案例,因此,培训讲座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回首那一次任务,如果不是导师的“搅动”,懒惰的我怎么能一夜准备出一个讲座;如果没有工作室的案例积累,肤浅的理论也不会给教师们捎去多少思考与快乐;如果没有这几年的磨练,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校本高级研修班的培训上,我也不会有勇气在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中,把自己稚嫩的课例《直线、射线和线段》作为研究案例展示给专家评析。

     做善写的“沙丁鱼”。还记得导师组织我们编写《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一书,对于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懵懂中我开始了写作之旅,在遍布荆棘的路途上问题层出不穷。我失意也灰心过,导师、学友无偿地奉献智慧。一次次推心置腹地交流,一遍遍精心指导、点拨,一次次反复修改,我这条不善动的沙丁鱼也行动起来。经过十几次的修正,我们的作品终于问世。与其说是在写书,还不如说是在体验读书、写作的全过程。尽管我们的处女作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可贵的是锻炼人的耐心、细心、有心,激活人的智慧。

     做实践的“沙丁鱼”。在学习的几年里,我从来没有忘记把自己的收获、体会与学校的同事们一起分享。每次外出学习我都详实记录好笔记,整理后写成文章发到网站上与大家分享;指导老师参加市、区级赛课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师资建设上实行了分层规划,有12名教师被聘为区级骨干教师;亲自到市23中学上衔接课《认识三角形》,体会中小学的差距找到改进的切入点;承担“北师大评价促进工程”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不同学科考试内容和形式探索》的研究,尝试了农村学校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现已经顺利结题,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为每一个成员走进研究树立了信心;我和教师们一起研制了《澄江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参与研究的《教研组方式的研究》课题圆满结题,推动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学校因此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我也荣幸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人师的魅力

      □文/王世平

    我不是搞教育科研出身的,但在工作室中又是年龄最大的,因此学习起来要比同伴们吃力许多。尤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伴们撰写《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一书中六易其稿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思维的逻辑整理和提升。在2006年初,老师把整个书的框架公布出来大家讨论,并分配每个人要撰写的具体任务时,心里还是比较兴奋,因为我的任务是第二章校本研究的选题,对我来说,好象并不陌生,在小学艺术教育方面也先后承担过全国、市、区级教育科研课题,还小有收获,况且又有成功出过两本少儿美术教育方面的个人专著的经历垫底,于是积极性很高,将身边有的关于教育科研的书匆匆地浏览了一遍,很快就写出了第一稿,可是在讨论时却发现,不少地方总能看到别人的影子,逻辑结构无特色,甚至还有些混乱。这下我懵了,不知该怎么办了,这时,老师给我开起了“小灶”,和我一起分析写出的“初稿”,讨论一线老师们在做校本研究选题时有哪些现象?有哪些困难?在我们看到的校本研究选题的书籍、资料中关注到了这些问题没有?结果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校本研究选题时不是提不出问题,而是不会选适合自己的课题,仍然是按做一般教育科研课题的思维在选题,研究的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而不是真正的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许多老师认为做教育科研课题只不过是为研究者做“嫁衣”而已,对自己教育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实在意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始围绕着“让一线教师有所获”的撰写指导思想调整该章节的逻辑结构,在如何选题上分别从校本研究的实际操作上进行选题分类,分别从学校校级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一般教师三个层面进行思考,突出校本研究选题的针对性。在确立了一个好的结构后,老师又手把手的教我某篇布局,遣词造句,一遍一遍被否定,一遍更比一遍成熟。当我改到第五稿时,我的确想放弃了,但当我又一次看到老师于深夜一点四十三分给我发回的修改意见时,我惭愧呀。能做朱老师门下第一个 “逃兵”吗?于是再次扎进书店,凡是与校本研究有关的书籍通通浏览,然后购买了一大摞“有价值”的进行认真研读,同时挤出时间按照修改意见的要求再次重新审读自己的稿子,果然又发现了不少问题,于两周后交出了第六稿,可能离老师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但对于我来说的确是咬破了自己只关注小学艺术教育这个茧子,感受到了教育科研的天地之宽,和老师那种作人尽善、作事较真、展现求美的人格魅力。2008年由重庆出版社将此书奉献到中小学教师手中后,不少教师认为,这一章很实用。正因为有了这次的沥练,我的第三本少儿美术教育专著《砂色意趣》也比前两本写得更快,更具有“学术”味了,效果也更好。 

 

十年磨“一课”

        □文/张晓        

    过去的20年,我从一个表演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而今正努力行进在通往“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其间每一次成长转型无不得益于名师的指点。如果说每次转折就是一堂课,那么我的成长经历可谓“十年磨一课”!

    一课——从表演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

    当我学会了上数学课,表演着集体备出的教学设计而沾沾自喜时,朱福荣老师一堂“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中那几根小棒的神奇变化如魔术般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知识。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突然明白原来数学课这样快乐而富有魅力。我下决心师从朱老师,学习他的课堂教学真经,便一头扎进朱老师的课堂。在他的指导下,我尝试分析自己的特点,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慢慢地,研究课中有了自己的影子,教材的使用中有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严谨、生动、活泼、新颖。特别是我执教的全国新世纪实验教材现场课——《统计》,更是展示了我的课堂教学风格,我不再是一个“表演者”!

    一课——我踏上了通往“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课程改革来临,我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摸索不知所措,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在“教”这个圈中循环往复,无法突破。此时,朱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成为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你追求的目标”。每个人给自己确定的目标高低决定着他的发展空间,也许这个目标最终不会实现,但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学习与研究中艰难前行!

    博览群书,笔耕不辍。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要具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理论,为此,我让读书成为自己每天生活的必须,广泛阅读包括哲学、教育、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在书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导师还提醒我:研究型教师必须要善于总结,动笔者未必是名师,但不动笔者则一定不是名师!于是,我在研究的路上,一篇篇教育随笔、一篇篇论文渗透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更可喜的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勇敢挑战着自己,与朱福荣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一道完成了《校本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回归》一书,经历其过程,才知不足;品尝其喜悦,才知自我的潜力!正是这种力量给予我的信心,让我一路前行!

    研教结合,思想升华。我在研究我的数学课堂,利用《课堂观察研究》中的理论自己制定课堂观察量表,深入课堂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观察与分析,并写出研究报告,同时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视频案例分析;我在思考我的数学教学观,不断总结和提炼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在长期的总结和提炼中,逐步形成了我的快乐教学观。通过研教结合,我逐渐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在独立主持的“教学·课题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中,从选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研究报告撰写以及顺利结题,我行进在了研究型教师之路上。

  

践行“做有思想的实践者与能实践的思想者”

□文/费 

     在“北碚区朱福荣名师工作室”毕业答辩现场会上,评估组专家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德全教授提问:“三年来,你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第一时刻映入我脑海的就是老师的教诲——“教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一个能实践的思想者”。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一位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者,面对夹缝中生存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彷徨着,迷茫过。当我想起朱老师讲过的发生在农村的教育故事令我震撼:贵州陆永康跪着为山区孩子撑起被知识和理想照亮的朗朗晴空;江西黄行福在恶劣的环境中演绎了一名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他们成功的秘诀,是用执着的实践,去坚守心中的教育理想。正是在名师的激励之下,我开始寻找方向。面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困境,思想绝对不可以贫穷,行动更不能缺少,培植这块已经再也经不起折腾的贫瘠土地才会有希望!我对学校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分析了学校近邻城南开发区的地理优势,生源优势等。诊断出办学思想落后、部分课堂效益低下、校本研究滞后、办学特色不明显等病因。在朱老师的引领和帮助下,学校修定了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鼓励全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寻适合农村教育的生长点,用执着实际行动,铸就乡村教师的教育理想。          

     在农村学校受诸多因素制约的现实中,教师要成长,学校要发展,道路曲折、艰难,我们依赖的更多是实践,必须用“做”的过程做支撑。我和老师们执着地走在“博学、实践、反思”的路上。这三步曲中,博学是根基,实践是核心,反思是灵魂。

     博学:要求教师勤与书本对话,浸润文化;敢与大师对话,领悟高屋建瓴的教育思想;善与同伴对话,撞击思想的火花。学校制定了教师读书任务,让书籍砥砺教师思想。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与“朱福荣名师工作室”签订帮扶协议等活动,搭建教师与名师、大师对话的平台,近距离获取他们的思维,为教师成长加速。教育论坛、中心教研组活动、教研沙龙等,同伴之间智慧的碰撞中,教师思想常新、激情常在。

    实践: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师生存在的母体——课堂,通过教研课、示范课、观摩课、赛课、说课等形式磨练课堂,历练自我,超越自我。靠实践让课堂更具有生命的质感,让学生的生命更加放射出智慧的光华。

    反思:要求教师勤于动脑、笔耕不辍成为职业习惯,在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完善和提升教育思想。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我和我的老师们在农村教育这片土地上,怀揣着对农村教育的美好理想上路,执着地向有思想的实践者与能实践的思想者迈进!向农村教师精彩的人生迈进!

                                                                                                                                                              我来到智慧谷

    □文/陈伏兰

    师从朱老师,我来到智慧谷,从此便开始热爱和追求智慧。

在智慧谷,学习和研究成了我头顶的蓝天白云,让我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工作的意义,确立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存在”,开始大胆尝试“存在教育”,给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教给人以存在的信念和智慧。

    我致力于让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的“我存在、我思考、我表达、我享受”的体验场。我积极关注自己的一个个教育事件,在那些不能复制的鲜活的生命课堂里,我投入,我享受,我记录,我思考,我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激活了我教育的激情与智慧。我更要带领学生享受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诗意栖居”。我引导学生享受创造的快乐,“出门看春去,怀揣诗句归”的活动,让一堂语文课伴随春天的脚步变得有趣灵动而诗意盎然;我致力于提升学生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品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学生都热情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体验理智探险的愉悦,鼓励争议,彼此分享,彼此欣赏;我尊重和引导走入迷途的学生重返人生的正轨,让其重获存在的意义,逃离“死亡的快乐”(学生语);我相信“生活即教育”,相信课堂为人生领航,“青春随想”综合性学习活动拂去了学生内心的灰尘,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亮堂起来,“像在黑暗的洞穴里见到阳光一样,觉得好温暖,很明媚,也很清爽。”(学生语);我引导学生远离麻木不仁,把感恩作为人类的一条存在底线,以增加人生的意义;我珍视和收藏学生的作品,赞扬《七十年后的诀别》关于人生的设想,肯定学生审慎而忠诚的爱情观,保护学生纯真的心灵,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去创造完美人生。

     在实践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努力唤醒学生的存在意识,启迪学生的存在精神,开发学生的存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存在活力,提升学生的存在智慧。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应是我拥有智慧的不二法门。

    我庆幸自己这三年的入谷经历。在智慧谷里,我不断地思考教育,思考人生,实践教育,实践人生,自我历练,自我超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懈追求教育智慧,活出生命的意义,铸就生命的辉煌,用真的品格、善的心灵、美的情怀去搭建教育人格的大厦,成为一名真正的智慧型教师。

  

行进在课例研究之路上

□文/刘蜀黔

     朱福荣老师曾说:“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赖以存在的母体。”如同医生必须写病历,律师必须研究案例一样,课例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家常便饭。但是,从教十余年来,我并未深刻理解这一点。在朱福荣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课例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看家本领。

为了科学地研究课例,我在朱老师的指导下,逐章逐节地自学《课堂观察指导》,在书上写满了自己的学习感悟。朱老师结合具体的课堂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指导我们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走进课堂小试牛刀。当课堂观察得出的结论比传统的听课得到的结论更有理有据时,一种幸福之情充溢胸怀!从此,我走上了不是单纯听课而是仔细观察课堂的课例研究之路。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自己优秀,而且能引领周围的教师,使他们都变得优秀。为了打造我校的教师队伍,我倡导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使课例研究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我对全校教师进行过多次校本培训,邀请朱福荣老师等专家到校做相关讲座,让教师结合自己的课例研究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要求教师在做课例研究时做到:有备而来(带着收集的问题来)——有话可说(聚焦问题,研究措施)——有获而归(提出解决对策)——有效实施(分配任务,解决问题)——总结修正(发现问题,行为跟进)。

     我与老师们一起做了《作文的选材与表现》、《如何设置更具探究性的问题》、《如何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如何设计例题和习题》、《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解答材料题》等课例研究。2008年11月底,受市、区教委重托,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首届初中课堂改革暨经验交流会,就我校课例研究及课堂改革做了大会发言,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2008年12月,在我校召开了北碚区课例研究现场会。区教委刘刚副主任说:“这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活动”。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专家认为:这次课例研究活动与传统的教研活动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环节清晰;第二,从课例观察入手,对师生的发展帮助更大;第三,听课方式由漫无边际的听变成了有目的的观察;第四,研究方式非常好,课例和研究都是原生态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是真诚的、深入的、客观的。

    课例研究让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到教书研究两不误,激发了教师的研究激情,让教师站在理论的高度,用研究的眼光对待自己的课堂,关注教学问题,把课堂问题转化成研究主题,探究隐藏于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思想,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教师逐渐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它使我校教师在研究中逐渐成长为各级骨干。目前我校有市级后备骨干教师3人,区级骨干教师7人(在全区普通中学中位居前列),校级骨干教师11人;学校还有3名教师是区进修学院学科核心组成员;参与课例研究的2名新教师说:“感谢老教师的精心栽培,更感谢课例研究,它让我们明白了该如何打磨自己的课堂。”

怀着对课堂改革的激情,迎着灿烂的朝阳,我和我的老师们行进在课例研究之路上,共同编织教育科研的美丽梦想!

 

              学习积淀智慧     思想引领思想

   □文/黄贵中

    对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近年我和学校教师一直走在读书的路上。现在我们学校的“博学工程”“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等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每个教师每年都拟订出个人的读书计划。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精读1-2本教育专著或经典名著。每学期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读书笔记外,还要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撰写一篇心得体会,除了每月一次的教研组“读书沙龙”进行读书交流外,学期末还进行全校的读书体会交流活动。教师在交流中谈到,“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自我提升,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去年重庆市专家评价组到我校进行教育督导检查中,对我校教师扎实的学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检查组长龚春燕专家甚至把教师笔记中的话语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并在总结中说,实验小学的教师读书已经成为习惯,在读书是一种责任的基础上上升为一种乐趣,是一种完满的教育职业生活方式。

     三年中,我除了引导教师读书,还根据学校的安排,组织了骨干教师工作团,同在工作室一样,我和我的团队从读教育名著开始,拟订自己的教育理想。每周都坚持活动,读书讨论转变思想,分享课堂教学收获,磨练教育艺术,外出学习开拓视野,从教育研究和教学艺术上促进素质的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团队打造,曾经对研究畏如爬山,现在的论文、赛课已获得市区一二等奖。我也成为了市级骨干教师,其中一人成为区级骨干教师,另外两人已经被学校推荐参加区后备骨干教师培训。更为重要的一点,教育思想和理念发生转变,认为成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只要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能够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被打开。

    诚如先哲所言,学习虽然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一定能增加生命的广度和厚度,虽然学习不能改变我们生命的起点,却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终点。我们将在学习的路上乐此不缀!

 

一颗种子,一片绿意

□文/吴素静 

    导师常说,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教师首先应是有思想的行动者。学员应当把工作室学到的东西辐射到学校,运用在日常教育教学和教研中。否则,有太多的愿望却鲜有踏实的行动,一切等于空谈!的确,“研修一人,带动一校”这正是工作室的初衷。遵循着导师的教导,我在校园的林子里播撒着美好的种子……

    我所在的中山路小学,作为一所城市普通小学,许多条件受到限制。发展教师,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工作室的学习,让我在自身成长的同时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看到团队力量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主持开展了“构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以课题为突破口,切实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组通过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着力打造学习型教研文化,营造和谐、共生、共赢的团队氛围。三年的扎实研究,学校8个教研组构建了不同内涵的教研文化,充分发挥了它的凝聚和引导作用。教研组初步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全校8个教研组都将读书作为创建“学习型教研组”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读书活动。教师们不仅读教育理论著作,教育教学杂志,还读传统国学经典,读学校历史,在生动活泼的读书沙龙、博学交流中提升了文化、艺术的品位和修养。同时,组内建立资源包,资源分享、智慧共生。

   研究共同体: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小课题研究,焕发了老师们参与研究,重视合作的热情。每个人都为了组内的成功,积极投身到研究活动之中,献计献策,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和谐统一,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发展共同体:共同学习、课题研究成就了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与时俱进,写论文从消极到积极,教师的教学随笔、课后反思、个案研究、实验报告、论文等都上了档次,一百多篇论文在全国、市、区的评选中获奖或发表。青年教师参加说课、赛课、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也多次在市、区获一等奖。实验教师还跟随课改专家走出重庆上展示课,教学光碟通过出版社向全国发行。教师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年年在全区素质教育专项督导评估中获一等奖,学校两个教研组在全市、全区被评为“先进教研组”……

为学校的发展,我奉献着心智和力量,奉献着青春年华,我累并快乐着。希望有一天,漫步菁菁校园,看到她每一个角落都葱茏一片!

 

       培育名师     思想是硬件

□文/但汉国

    师者,即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乃师之首要。身为教师,育人是工作的第一要义,不仅要有教学的职业技艺,还要有师者的育人思想。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行动者,这是我三年的学习收获,也是朱老师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培育名师,思想是硬件。

    做一名有教育思想的行动者,这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在工作室学习的三年来,我在聆听中领略大家的风范,在研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在指导中提升科研的能力,在辩论中明辩科研的真伪,在观察中寻求教学的艺术,在撰写中提炼经历的财富,在研究中享受科研的快乐,在考察中拓展教育的视野。我在教育的行动中寻找思想的真谛,在教学的实践中探询育人的道理,在科研的求真中谋求教育的要义。我时常心怀一颗教育心,用爱与责任去诠释老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谓。德育管理中我把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的中学生,做一个高素质的中国人”作为自己的育人理念与工作目标,积极推进感恩与责任教育。在管理中营造“让细节体现教育价值,让人人都成为教育者”的育人和管理氛围。积极引导老师关注教育的细节,在教育的细节中寻找教育的价值和成功的体验。在年级管理中我提出了“一切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着想,关注学生未来。”的教育理念,树立教育即服务的思想,提出了“当父母在身边的时候,父母就是老师;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老师胜似父母!”的教育服务思想,主张年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一颗爱心去履行教育的责任。教学中我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思想性,在教学中体现育人的思想,注重每个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科研种我追寻一种有思想的研究状态,积极改变职业工作方式,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改变了职业生活方式,在思想的田园里诗意生活。

    名师的名在于思想。成为名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教育视野的创新者,在创新中才能孵化新的思想,在思想的引领下去教育实践,才能做一个真正有教育思想的行动者。

  

专中求发展      博研寻超越

□文/吴常光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名师之“名”,“名”在专中求发展,博研寻超越。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博学而守约。2005年9月,我有幸能够成为北碚区朱福荣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三年的学习,三年的艰辛,三年的收获,使我对名师之名有了更深的理解。朱老师在谈到他自己的成功时说:梦想、快乐和幸福是我的终极追求,而阅读与研修是我实现梦想、获得快乐的理想通道。“读书让我与前人对话、与名家对话,心灵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我的书架上不再只有物理教学方面的专业书籍,多了《教育哲学导论》、《教育大智慧》、《教师行动研究》等50多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专著。教育理论等书籍给了我全新的教育视野,能够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多一点热情与关爱,能自如地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当中。同时工作室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听专题报告,通过聆听专家报告,领悟到了专家们高层建瓴的教育思想,感受到思想的更新,理论修养得到提升,视野更为开阔。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理解着教育科研。不做课题,就没有经历做课题的完整过程,就学不会教育科研。在进入工作室之前,以为教育科研与教育写作就是这么一回事。三年来,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明白了教育科研的道理,对教育科研的真谛有了真切的感悟。一方面,参加课题研究,三年来,我参与了8个课题研究,结题3个,并取得北碚区课题成果一等奖,个人被评为北碚区科研先进个人,中央教科所德育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优秀管理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置身于课堂和学生之间,不断获得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我更多地运用在工作室期间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自己的课堂、其他教师的课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三年的学习,自己小有所成,2007年成为重庆市骨干教师,2008年被评为中学研究员级教师。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向工作室的朱老师和9位学友的学习永远也不会停止,我将以在工作室养成的学习、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