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中学新校区:基层“接待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52:59

基层“接待政治”

2009-07-02 14:52:45 来源: 四川在线-廉政瞭望杂志(成都) 跟贴 89 条 手机看新闻

大大小小繁复不堪的检查考查,让基层的接待工作衍生出一套“接待政治学”。一些基层干部在接待实战中百炼成钢,无奈成为了接待高手。

基层“接待政治”

曾几何时,考查与接待这对辩证词在基层的工作中唱了主角。

大大小小繁复不堪的检查考查,让基层的接待工作衍生出一套“接待政治学”。一些基层干部在接待实战中百炼成钢,无奈成为了接待高手。

“怕来人,更怕人不来”,是基层干部矛盾心态的写照。在这种心态下,一场场上级半真半假的检查调研、基层绷紧神经接待的接待秀生生不息。如何将考查的内核作用真正发挥,让基层干部挣脱造假接待的枷锁?

也许你恰巧看过那部横扫8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许你很熟悉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问题与选择是这部电影和这档节目的核心精髓。其实,对于一个基层政府来说,接待工作就像这个游戏,随时都有下一道题,正确的答案在无数选择中若隐若现。是呈现实情还是选择性失忆?是扎实做好工作本身还是同样要准备好接待中的“必修课”?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工作有相当时间和精力都在作这个并不快乐的游戏。

文章导读:

一个镇政府的接待“开心辞典”

一个接待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接待之痛

谁在制造这场秀

接待怪圈如何突围


 

一个镇政府的接待“开心辞典”

⊙本刊记者 衡洁

一道“数学作业”

NO.1为什么计生材料上的人口数字和公安局统计的数字不一样?

A、统计口径不一样

B、数字是随需要而变化的

C、没法搞清楚

2009年5月13日,张正提前半小时到了办公室。今天市上的一个检查组要来检查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他得再理一遍材料,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

张正在西部某市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大镇当副镇长,分管计生、文教等工作。据他介绍,计生这块几乎是所有工作中接待任务最为繁重的一项,“一年起码有10次以上的检查、考查。每个季度要检查,半年年终要检查,这就有6次,还有不定期的抽查,就像这次。”

张正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厚厚的材料,记者看到,此次检查所需的数据有3个表格,包括4个村的人员名单、家庭组成、上户情况等若干项内容,另外还有一份5页的汇报材料。“这都是根据上面要求填的,上午主要就是看数字、听汇报。这个很重要。”张正说。

计生工作的接待并不是个案。在一旁帮张正整理材料的小唐告诉记者,现在上面的各项检查评比很多,材料的准备都必不可少,但每一项检查的要求又不一样,每次都必须重新整理打印,“忙起来有时候要在办公室待到半夜”。

上午10点过,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组一行12人(包括区上陪同人员)到了镇上。张正和镇长分别作了汇报后,检查组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统计的人口数字和我们从公安局拿到的不一样?”

张正解释到,这是由于二者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不一样造成的,历来就有差别。检查组没有继续追问这个问题,表示去现场看了之后再说。

张正告诉记者,所谓统计口径有误差只是一个官方的说法。实际情况是,人口统计的数字是根据检查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他举例道,如果上面是来检查计划生育工作,数字就要往小里报。因为公安局统计人口是按照上户口的人数来统计的,如果计生人数超过公安局的太多,那显然是超生或未上户的人口太多,计生工作没抓好。

再比如上面来检查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那人数也得往小里报,不然基数太大,到时一计算医保参保率什么的都会很低,这也影响政绩的考核。

那什么时候往大里报呢?“人口普查的时候。”张正笑道,“因为上面要求人口不能有负增长,必须保有3‰的增长率。我们没办法,只能按这个要求去框,去填数字。”顿了顿,他又补了句:“这其实就是一道‘数学作业’。”

记者在其他乡镇调研发现,这并不是张正一个副镇长面对的作业。另一个镇计生办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这套把戏不少乡镇都会搞,“有时候1万人会多出或少出几百个人来”。

而且,并不仅仅是计生工作会有这道作业,其他各项工作多少都会存在虚报数字的情况,“一个是上面要求的数字太多不好填,一个是怕照实填了数字上不好看。”某乡一位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告诉记者。

张正则称这已经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上面估计也清楚数字里的水分,他们一般都会抽查几个村去看现场。

吃过午饭,张正和其他两名工作人员陪同着检查组开始下乡检查。在那里,他们会检查出什么?

扑朔迷离的检查现场

NO.2检查组能不能检查出真实情况?

A、能,因为深入了基层

B、不能,因为难以了解到真相

C、应该能,但形式重于实际

检查组的成员分成了4个小组,前往了4个不同的村进行检查。记者之前已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次检查是明查不是暗访,所以这4个村是镇上挑选的超生情况少、新农村建设较好的村组,之前已经通知到了,做好准备接受检查。

记者跟随的这组刚进村就遇到了麻烦。检查组的小车开到了田间小路上,迎面却来了一辆拉砖的小型卡车,谁都不肯退让,一时僵在了那里。

小唐下车去与卡车司机交涉未果后,回来对检查组的两名成员请示能不能下车走两步,因为要去的村8组就在前面了。一名下车往前走去,一名却稳坐不动,冲着小唐问道:“你们村支书呢?你们驻村干部呢?怎么不过来?!喊过来!”

5分钟后,村支书和驻村干部都赶了过来,让卡车退后让了路。下车后,记者听到路边的两名农村妇女在嘀咕:“又来查户口,今年都好多回了!”记者上前去问,两名妇女见记者是和检查组一起坐车来的,神色戒备地说了句“查户口就查嘛,反正哄得到上面哄不到下面”,就匆匆离开了。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检查组开始进入农民家询问人口数和上户情况。

开始几家都很顺利,家里几口人都在,户口本和实际人数也对得上。记者悄悄问小唐,小唐说这是检查前就已选定的人家,证件齐全,检查的次数多,农民一般会配合镇上,不会说其他情况。

小唐告诉记者,就算并不是事前选好的点,村干部也早都给每一家都打过招呼。有超生的,能带出去的带出去,万一被看到了就说上了户但别拿出户口本。“检查次数多了,村民都能对答如流”,况且“在农村许多村都有超生,都是生了一个还想生二个,只能说尽量选问题不严重的村”。

检查也并非全部顺利。检查组也遇到了“疑似”超生但户口本“拿去给冰箱报账了”等可能瞒报漏报的情况。检查组的一名成员对记者说,上面设计的检查人口的方法是建立在农民觉悟高、都会主动申报、户籍制度也比较完善的基础上的。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中国农村很不好操作,重报、漏报的现象很普遍,死亡未销户和超生未上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给检查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计生工作只是乡镇各项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其他乡镇,为接待检查组而事先备好检查点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张正给记者讲了一则趣闻,某乡镇有次接待上级考查鸭子的养殖情况,在考查现场把各家的鸭子临时集中在了一起,在鸭子头部涂上不同颜色以示区别。结果考查当天下了场雨,把颜色全冲掉了,考查结束后根本分不清鸭子是谁家的,养鸭户为此扯皮了好久。“没法,上面喜欢看啥子就给他们看啥子,我们镇还算好的了。”张正说。

在被村民各种各样的说法弄得有些焦躁后,检查组直接问村支书:“你们村里实实在在的人口到底有多少?”

“……搞不清楚,以前一百四,现在一百七八。”村支书回答。

带着一头雾水的数字,检查组离开了这个村。

检查后的“必修课”

NO.3吃喝玩乐在接待中起什么作用?

A、只能起辅助作用

B、对评价工作起关键作用

C、作用大小要看检查组领导和成员的素质

下午近6点,4路人马都汇合到了镇上。检查情况并没有当场汇总,组长说回去后再梳理。

检查组的3辆小车齐齐开向镇上最繁华的商业街时,张正早让工作人员定好了当地最好宾馆的包间,“晚饭很关键,气氛要好,感情要拉近”。

检查组一进包间,记者注意到气氛起了微妙的变化。白天还很矜持的官员们,现在忽然都热情亲热起来,检查组的一名女成员甚至主动要起了白酒,说要跟当地干部好好喝一杯。镇党委书记也来了。

酒是一流名牌,菜肴也很不错。张正那张略有些胖的脸在酒精的刺激下满脸红光。他几乎就没好好吃饭,全顾着张罗和敬酒。检查组的成员也显得很放松,像张正预期的,感情距离确实拉近了很多。

张正后来告诉记者,他们镇是个窗口大镇,平均每天接待一两起,多的一天四五起。陪同人员和接待档次视上面的规格而定,有时候一把手可以不参加,但副镇长张正“几乎跑不脱”,“来了是一定要配个党政负责人陪同的”。他几乎很少在家吃晚饭,“接待对我来说,绝对是工作任务,啥子人说啥子话,喝好多酒,这个都是心里有数的”。

“来了肯定要留着吃饭啊,说穿了,领导是看得起你才到你这儿来。”张正无奈地笑道。问起镇上的接待费用,张正不肯说具体数字,只说“我们其实已经很节约了,不节约更可怕。”

记者在另一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调查时,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只要上面的要求不高,一般来说接待费用不成问题。有的检查组讲究档次、规格,带吃带住带玩,那就受不了。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乡镇,越是穷,接待方面越不敢怠慢。要是接待不好,上面都不来人了,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

吃完饭,张正把检查组的成员都送上车,一一握手作别后,这才深深地呼了口气。

“很累。但想一下好像又没做什么事。”这个刚刚还很活络的副镇长露出了疲态,“有的检查组吃过饭还有活动,那就还得接着陪。明天又有个考察团来看学校的课件创新情况,又是我负责……”

据张正介绍,对上面下来考察工作,一要面子上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二要接待好,这两点做不好,检查、考核可能就会通不过。“尤其像计划生育工作,都是一票否决。现在有一票否决权的部门越来越多,你要是不应酬好,你工作能力再强,百姓再满意,被那一票给否决了,就什么都黄了。”

据了解,在基层政府,越来越多的接待已成为基层干部们沉重的负担,由于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自己的“乌纱帽”,在接待前突击准备、在迎检中做点手脚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游戏不断重复,但游戏并不快乐。

把时间精力甚至聪明才智放到如何接待上,张正坦言:“我有时候经常怀疑自己这样忙碌的意义。”而就在笔者写稿时,打电话问张正那次检查最后的结果如何,张正说,已经通过。(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不知从何时起,自上而下的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定期、不定期检查,有月度、季度、年终检查,有自查、互查、抽查、普查,有对口检查、交叉检查、循环检查、专题检查、多项检查、综合检查……轮番轰炸下,基层政府怎样接待应酬?

一个接待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本刊记者 衡洁

调查中,一位多年在乡镇工作的基层干部董刚(化名)对记者形容道:“检查与接待,有时候就像是高手过招,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可能全局就都废了。”据记者在多个乡镇的调查,包括董刚在内的许多基层干部在大大小小的接待实战中百炼成钢,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接待招数,成为了所谓的“接待高手”。

第一招:打探准确时间

“领导什么时候来?”

董刚告诉记者,基层要做好接待工作,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上级到的时间,“如果是明查,那就好办,一般上面都会把检查方案发到基层,按方案做好准备就行了。如果是暗访就比较麻烦。”采访中,一位有着多年检查经验的老领导透露,他曾进行过好几次暗访,就说是出去开会了,没人知道去哪儿了。

但一些乡镇的官员告诉记者,“其实也不是都不能对付。现在的通讯那么发达,上面也有熟人,知道点消息一个电话就过来了。”在有些地方,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如果在街上看到了省上或市上的小号车,马上就要给当地领导报告。

董刚还介绍道,在领导考察的过程中,时间也要控制好,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听汇报,什么时候参观,都得做好安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认为,上级检查存在“孤舟效应”,检查者永远处于孤立,犹如一叶扁舟驶入了汪洋大海。这叶扁舟的航程,就从“掌握时间”这第一招开始控制的。

第二招:设定“专线”

广东华美集团董事长张克强在谈及一次接待上级检查的经历说,“光领导来的路线都走了3次……”采访中,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都表示曾为下来检查的领导设计过“专线”,“这个是完成好接待任务的核心。你想让领导看到什么,想回避什么,表达什么意图,达到何种效果,全要看路线咋安排。”一位乡镇干部戏称,接待领导检查就跟相对象一样:只给看脸,哪有看腚的。当然,也有不按“专线”行走的领导。据四川某市一位镇党委书记介绍,温总理来该地视察工作时就从不按安排好的路线走,“车子走到哪儿喊停就停,甚至直接走到田坝里抓把麦穗跟农民摆谈”。这是基层一些官员最难拿捏的。专线不专,就准备多线。因此,遇到一些大的重要检查,“上面如果安排说参观3个点,那么起码有10个点当天都要进入临战状态。”西部某县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

第三招:花样百出“装”门面

所谓门面,是指接待时的道路、场景、所检查项目达标(哪怕是暂时)的情况。某市为迎接一重要年份中央领导下来视察,提前大半年就开始修路。如果是考察新农村建设,那么新农房要先修好;如果是检查场镇建设,也是提前几个月就得动工修葺。“至于领导下来时的道路清洁、周围环境、标语彩旗等等,那都是必需的,都要做在前面。”董刚说。他介绍到,西部某市为迎接文明城市的评比,一次性购入了10万盆鲜花布置装点,还植入了百余条绿化林带。

也有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一知情人告诉记者,当地某乡镇为接待领导检查山羊养殖情况,把所有人家的山羊集中在一起赶到山上,感觉还是不够,甚至叫干部身披白布混入羊群中,终于成功营造出了羊儿满山的喜人情景。此乃个中高手,委实可惊可叹!

第四招:炮制“神仙”数字

正如前文张正所说,接待所需准备的材料文件是一道“数学作业”。这道作业的特点是,数字繁复、层层加码、越做越细。而基层工作的特点是工作杂,总结性较差,“有时候为了应付上面层出不穷的表格只能动下脑筋了。”董刚说。西部某市的一所学校为迎接上级领导的考查,创新型教育的教案、督导评估的材料都得由老师加班加点补齐,有的就是突击新做。一位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为了迎接检查而填写的数据表格,那真是“神仙想出来的数字”。

“不这样做就通不过检查,通不过就要亮黄牌,那么,所有的评先、评优、提职、提薪、晋级等也都没有份。”山区某县一位乡镇干部说。在这样的数字下,一个部门的工作成绩可以“再创佳绩”,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也完全可以轻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第五招:天衣无缝的汇报

此招跟上一招相辅相成。往往考查圆舞曲的第一步就是听当地官员汇报情况。有的检查组在一线只是蜻蜓点水地看看,那么汇报这一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汇报好了,领导满意,不仅检查容易通过,甚至对基层干部个人也会有好印象,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汇报砸了,领导眉头一皱,之后的事情就难说,甚至汇报者本人的前途就此了结。一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汇报往往是投其所好,什么让领导高兴就说什么,怎样能吸引领导注意就怎样说。有的领导带着项目来考察,项目可以给这个地方也可以给那个地方,汇报一增彩,引起领导‘共鸣’,说不定意向就出来了。”所以但逢重要领导下来考察,会专门有秘书组起草汇报材料。“其实大多数汇报,真正可圈可点的又有好多嘛,关键是看如何发挥,想表现的就重点写,想讨要的顺带提。”董刚说。

第六招:乾坤大挪移

领导要到基层,一般免不了要和当地群众交流、座谈。要是遇到上访户纠缠不清怎么办?问到的群众不会说话捅了篓子怎么办?“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好人员关。”董刚透露道。

人员挑选有两种,一是层层交待,事先挑选好群众,“一般都是有点文化、说话也明白的”(某镇党委书记语)。对这类“真群众”,除了交待领导考察的大致内容,甚至连“台词”都会事先导演好。一位曾在某市委组织部工作过的干部告诉记者,在一次座谈会上,群众争相举手发言“我来说两句!”的情景,其实都是事先导演好的。

“接待专业户”的出现也就源于此招。受洪灾影响的安徽李郢村的郑继超从2007年11月中旬至2008年1月中旬,在自己的新建房先后接受了从村到部级领导的7次探望,每次都基本按照“标准答案”圆满作答,被网友誉为“最幸福的灾民”。

还有就是干脆移花接木,来个乾坤大挪移。某地一所中学为迎接重要检查,干脆把一所兄弟重点学校的学生当天全部“移植”了过来,充当临时“演员”。某地举办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甚至连农民兄弟的新媳妇都可以让城里的宾馆服务员临时客串。有时候还会动用“自己人”来当群众。某市组织部的干部告诉记者,“有次干脆就用公安局的人直接替代了”。

第七招:细节“决定”成败

一些干部私下与记者交流,认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应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阴沟翻船。在哪里迎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饭菜档次等等都是体现接待细节的地方。这些细节甚至喧宾夺主,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关键。

确实,从现实来看,不少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跟容易沟通,也更容易解决。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是问题的问题及不是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在形形色色的考察领导中,尽管不少干部是秉公办事,不计较接待的好与差,也不在乎陪同领导规格是否“对等”,但也有一些人是相当计较、得罪不起的。

某君,原是一市的市委书记。他给记者摆起一件往事:几年前,省里一位副省长下去视察工作,原计划要去他们那个市考察,结果他们当天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他和市长都脱不了身,就只派了一位副职去副省长所在的市“接驾”。这位副省长见只是个副职,便说没时间不去了。当时他们还没回过味儿来,以为领导是真没时间。谁知第二天一看新闻,这位副省长头天还专门跑到了他们的相邻市转了一圈儿。哪里是没时间啊,还不是不满这个市领导的公然“怠慢”。

不过,一名当了多年的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越是下级的领导,越看重接待的“规格”,高级别的领导往往排斥、甚至痛恨基层的奢靡接待。温总理视察工作时,如果饭菜弄得奢侈了,看一眼就走。遇上这样的领导,恐怕接待过了反而会弄巧成拙。

以上的各招各式中,唯独没有提到当地的工作应该做得怎么样。其实,如果工作上真能做到万无一失了,那上面这些招式根本不用使,但这一点恰恰又是容易被基层忽略的,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日复一日的考查和接待,成为了基层政府工作的不堪之重,广大群众的心头之痛。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大小小繁复不堪的检查考查,让基层的接待工作衍生出一套“接待政治学”。基层政府究竟有多少接待应酬?一次接待的成本究竟有多少?如何看待接待中的形式主义?

接待之痛

⊙本刊记者 衡洁

一个基层政府的接待任务到底有多重?在广东,各个乡镇每年接受上级单位的考查为20至60项次,最多的达90多项次。乡镇领导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于应酬接待。在河北,某县一个月就接待了92批来自省、市的考核、评比、达标检查团。在东部某市一街道办事处,一天之中接待了6个考查组。中午安排考查组在6家酒店分别用餐,一把手坐着小汽车逐个饭店敬酒。送完各个考查组,办事处主任竟累倒在门口。

排斥与渴望之间

“基层干部太难当了!”采访中一位副乡长发出如此感慨,“下来的都是领导,每天的接待除了精力上的大量支出,精神也始终处在一种焦虑之中,生怕哪里没陪巴适了。”从心理上说,他们是很排斥上级频繁光临的。

上面的考查层层下压、生生不息,并且往往书记、镇长都得作陪,一二把手不出面,就体现不出对工作的重视。因此经常是一个检查团没走,又得去跟另一个检查组打招呼,一天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耗费了。“现在的检查工作就是比接待,谁接待好,谁的工作就能打高分。” 皖南某县一位基层干部说。

“我说句自私的、水平低的话,没有时间陪那么多检查团。”天津市华明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张长河说,“不出来接待,就是你不重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事。接待确确实实牵扯我们很大的精力。”

除此之外,接待工作对基层干部的身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近年来,官员因接待喝酒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甚至被视作“因公殉职”而追认为“烈士”。酒量已成为接待工作的一项硬指标,成为了基层官员接待的“必修课”。据报道,内蒙古一些乡镇的干部为了接待应酬,一年要喝100公斤的“工作酒”。

在去年重庆春季双选会文科专场,从广东赶来的阳东县政府接待办公室的招聘要求很特别,不仅要求能歌善舞,还要能喝酒。招聘方表示至少要能喝一斤白酒。

“其实我们陪得也很恼火,有的领导喜欢喝酒,你要是没陪到位,他不高兴;有的领导不喝酒,但是我们总得表达感情啊,还是要敬几杯。”一位基层干部说,“这种应酬酒哪个想天天喝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干部对接待工作既有头痛的一面,隐隐中却又有所期待。“怕来人,更怕人不来”,是他们矛盾心态的写照。

“上面来你这儿是给你面子,来得多才体现你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一位窗口大镇的党委书记告诉记者,“领导常下来考察,对你这儿的人和事都清楚,给项目甚至选拔干部才想得起你,机会也就多了。”

而记者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乡镇了解到,由于交通、发展情况等条件的制约,领导下来考察得少,这些地方的负责人甚至想方设法主动去请领导下来“看看”。

“大量事实证明,哪个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成功率就高,上级的了解就更深入,获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经济发展也就较快。”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黄云波说。

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一场场基层绷紧神经接待、上级心照不宣笑纳的接待秀生生不息。

惊人的接待成本

据报载,中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接待的成本,无疑从中分了一杯羹。

饭桌上的费用像流水一般无法统计。在贵州,接待用酒上已经形成了“非茅台酒拿不出手,非茅台酒不喝”的潜规则。贵州省一个贫困县的负责人曾表示,当地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车茅台酒搞接待。有人算了一笔账,每个县按100箱茅台计算,以市价6000多元一箱,全省的招待费用光喝茅台一项,就在5000万元以上,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

为了敦促下边重视本部门安排布置的工作,有时本来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工作,现在动辄就组成一个个轰轰烈烈的检查组,连吃喝外带土特产,多少经费就这样流走。一些单位借检查之际,还向基层单位吃、拿、卡、要,这无疑还滋长了腐败的生长。

接待中的纸张浪费情况也相当严重。重要检查讲究“规范化”,汇报材料用纸铅印,装订成册,一些赶制出的材料有一米多高。又有几个领导能从头到尾细细看完?检查一结束,成堆的材料只能当废纸卖。

而从一般账目上看,是看不出接待的全部花费的。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坦诚地告诉记者:“在决算报表上,我镇的接待费用是5万元,其实去年真正花费是16万元,而我们的全部财政收入才120万元”。

一名多年在基层政府工作的工作人员公布了一笔接待一个20人的检查组一天的成本:汇报材料5元×60本=300元,台账资料费用3000元,就餐1000元/桌×4桌=4000元,礼品6000元……总计为22500元。

作为付出这样接待成本的回馈,他表示,“考核结果99.9999%通过。”

为了在考查中让上级领导看得“赏心悦目”,基层政府有时可以说是“不惜血本”。某地一乡镇在接待上级考查基层司法所场地建设的情况时,原本乡里是把司法所、综治办、维稳办几个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在一起办公的,但为了达到考核标准,硬是又筹了几十万给基层司法盖了一栋独立的办公楼。

据了解,目前接待的经费主要由乡镇自筹,上级财政没有专门的拨付。为了政绩和个人仕途,接待的“装点门面”费又不敢省,还得咬着牙打肿脸充胖子。而乡镇的财政情况本就很紧张,有的乡镇负债严重,这无疑更加加重了基层负担。

形式主义的恶果

如果说是为领导考察而修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那也不算浪费。然而不少项目却是形式主义唱主调,劳民伤财,花钱不少,百姓却不买账,甚至会恶化干群关系。

记者在调查中有乡镇反映,新农村建设中,上面要来检查新农村的厕所建成情况,要求家家要有冲水便盆。但建一个厕所要几千元,虽说有政府补贴,但农民也得自己出钱,有的还是新修了房子,又要重新改造格局,很多农民都不愿意。但上面要求的时间很紧,没办法,只能强制执行,本来是件好事,政府还贴了不少钱,却弄得怨声载道。

在另一个乡,县委县政府下达了建沼气池的任务。但用沼气池节约能源的前提是农民必须养猪,才能提供沼气原料。而这个乡很多农民不养猪。上面要来检查落实情况,乡政府只好从财政经费中补贴修建了40多个。到现在,建成的池子全是摆设。

“农民最讲实事求是,其实打心眼里看不惯乡镇干部的这种做法。”湘南某乡乡长说,“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最后受到伤害的都是群众,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

在一些地区,部分基层官员的浮夸风愈演愈烈。上一任当政者争相在当政期间搞些“形象工程”作为升迁的本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谁不造假谁吃亏”的现实。而继任者面对烂摊子有苦难言,索性也只好变着花样搞“形象”政绩,结果为百姓所做的民生工程越来越少,基层政府的债台却越筑越高。

在现实中,领导的愿望和百姓的需求有时会发生错位。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作为链条和纽带的基层政府往往将领导的愿望放在首位。接待中的形式主义,往往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恶化,与执政为民的本义南辕北辙。

形式主义的危害还在于,上级在基层官员的引导下,所见所闻并非实情。这样,当上级要对某个地区的发展做出规划和决策时,就有可能因了解的情况不真实,而造成决策的失误。一方面可能会给当地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由此下达了不科学的指标,下级将更加变本加厉地造假,恶性循环就此产生。

谁在制造这场秀

⊙本刊记者 衡洁

对上负责是幕后推手

接待,为什么这么多、这么累?

“一般的规律是,上边有什么部门就会有什么检查,或者上边安排了什么重要活动,部署了什么重要工作,一段时间后肯定要来考查贯彻落实的情况。”川东某工业大镇的镇党委书记告诉记者。

从机制上来说,中国行政机构的臃肿向来为人诟病。不管地区发展情况怎么样,省、市、县(市、区)林林总总的部门一定健全,而且上下对口。俗话说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那么多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都要组织检查组到下面敦促自己部门工作的情况。诸多的日常事务也需要例行的考核和评比。因此,作为最基层的乡镇一级政权,上述的检查考核评比都要从他们这个“针鼻儿”中穿过,疲于接待应酬也就不足为奇。

而从体制上来说,“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很容易形成‘一头热’的现象”,重庆大学教授陈万志说。对基层工作的监督权、对干部任用的决定权都握在上级的手中,这让基层丝毫不敢放松接待工作,只能“对上负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表示,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后果是,在应对自上而下的检查中,地方上形成了一种规律性:如果是省里来检查,那么,市、县、乡、村都会紧急动员起来,探明情况、透露信息、共同应付;如果是市里来检查,县、乡、村则都紧急动员起来,共同应付。老百姓的民谣则这样讽刺: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

专家认为,客观上上级领导视察太多、太滥,有些毫无意义的考察是造成下级官员接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基层干部希望接待好,能得到上级的赏识从而被提拔重用的心理,是他们终日忙于接待的主观原因。

素面接待的难度

所谓素面接待,即不为迎接领导到来而造假,真实呈现当地及所做工作的原生态情况。既然领导不可能不来,那么基层政府能不能接待时不作秀不造假,让领导看到基层实情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接待领导时造假在中国是一个传统问题,不管是清朝,还是再往前推,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影视剧,比如《天下粮仓》等等,都对此有所反映。这已经不是一个个人意志的问题,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代表的是基层整个集团的利益。”

“如果上面的指标能承受、领导又按照实情客观一点打分,那我们也想轻松啊,让领导看到下面的实际情况。但现实就是你要是什么都不准备,任务就不一定能达标,接待水准也肯定比不过人家,说不定还会得罪领导。”副镇长张正感慨,“追求结果导致了互相攀比。”

记者在各乡镇调查发现,基层工作确实很繁杂,但平时却不太注意资料的收集和规范,有的工作也很琐碎,做了也就做了,未必有时间去整理。这样一到领导来考察的时候就抓瞎了,拿不出文件和数据,平时的一些工作就像空气,知道它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没办法,只能突击整理。因为工作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上级便根据这些材料数据来评判。

还有的任务纯属是完成上级的指标,如果指标本身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那造假就只能无奈为之。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逼到牯牛下儿”。

近日,有网友在华声论坛曝光一份讲稿,讲稿涉及湖南耒阳市某些基层单位在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甚至守在医院门口,花钱雇些“三陪”小姐冒名顶替做引流产手术以完成任务。据调查,导致造假的直接原因,就是为完成层层下达的“计生”指标。

同样令人惊奇的是网友的态度,虽然部分网友对此嘲讽批评,但大部分网友对此表示不以为奇,称这不算什么奇招,各地都有。一位自称知情的网友还回帖表示确有其事,“给三陪女的500~1200元的‘奖金’全部由乡镇和村里出。”

正如前文所述,当只有考查的结果好,才能证明工作做得好时,那结果就与自己的政绩直接相关。当上面的要求高、下面的实际水平无法达标时,素面接待就像是交了张白卷。

还有一个现实的情况是,在大家都非常重视接待的大环境下,接待规格节节攀升,比人家差就是落后。并且,凡从上面来的人,都是能“管”得着或“卡”得住乡镇的“领导”,都不敢怠慢。调查中的一位副乡长透露,基层政府之间存在互相摸底的情况,在接待规格上谁都怕落后,你用中华招待,我就不好只上玉溪。“虽然很多时候一把手陪同只是陪着转一圈儿,但你这边是一把手作陪,我就不敢只让个副书记出面。”这种情况下,独自清高的后果很可能是一边儿晾着,素面接待永远是一纸空谈。

较真还是放水

基层绞尽脑汁把接待工作做得花团锦簇,而上级考查组究竟知不知情?

“现在的领导很多都是从基层上去的,怎么可能不知道基层的这套办法嘛。只不过出于种种考虑,也不好那么较真。”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乡镇干部对记者说。

这种种考虑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下面的政绩也是上面的政绩。下级造假,对上级也有利,因此才不会在考查中那么较真,或去追究下级的责任。“这时候,下级与上级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虚假数字成了共同的需要。”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乡镇上报上来的数字不好看,又怎么能体现县里的工作成绩呢?某乡镇几年前曾有一次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字报得比较实际,结果在全乡21个村中有8个排在全市倒数10位,乡领导被县领导批得狗血淋头,第二年就只有壮着胆子虚报了。

老实报数的人吃亏,虚报的人却有好果子吃,聪明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的上级考察,等于是明着鼓励基层造假。乡镇干部们渐渐就形成“上级既然要考核某样东西,哪怕弄虚作假,我们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妥当”的共识。于是,接待所造的假也就满足了上级领导的“政治需要”。

而对上级考查组来说,即使发现问题,也很难较真。某区环保局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他们下去查企业的排污情况,专业人一眼就能看出企业是刚刚打开的污水处理设备,但是一般心照不宣过去也就算了。“只要不出大的事情,一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那些企业很多是这儿的支柱企业,背后都有关系。你查了它,几分钟后就会有上面领导来跟你打招呼,查了也白查,还要得罪人。走走过场你好我也好。”

还有的检查组到基层去本就是例行公事,不想捅“马蜂窝”。只在宾馆里查查数字,会议室里听听汇报,示范点看看现场。仅凭一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只看一两个“景点”就认定一个单位的工作优劣。民众形容这些下基层的官员是“井里的葫芦”,看似深入到了下面,实际还浮在水面上。

对于考查组这种息事宁人的心态,基层官员也是心领神会。上级领导爱听什么就讲什么,想看什么就有什么,既让领导完成了检查指导任务,又给自己的进步打下了垫脚砖。

并且,考查者和接待者的身份也是在变化之中,考查者也要成为接待者接受更高一级领导的考查。当他们也在为接待劳心费力时,所有在下面经历的套路都要在自己身上重演一遍,一切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于是,考查和接待成了一场心照不宣却又不得不进行的游戏。这种敷衍过关式的考查对优秀者是一种抹杀,对存在问题是一种遮掩。如何解决,恐怕双方都得对症下药。

接待怪圈如何突围

⊙本刊记者 衡洁

“现在重复检查的内容很多,名目不一样,今天是‘考核’,明天是‘调研’,但很多内容是交叉的,都是看同样的东西。”调查中多个乡镇干部这样反映。有的乡镇党委书记还表示,三分之二以上的上级来人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今年初,广东省对检查项目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裁减。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面向乡镇(街道)检查考核活动的意见》中,全省面向基层的检查考核项目裁减达90%。356项检查考核项目被全面清理,其中327项被撤销,只保留了29项。同时规定检查考核活动经费遵循“谁举办,谁出钱”的原则。

对检查项目做减法、对检查经费做除法,广东省的尝试不失为一条减轻基层接待负担的新路径。但是,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规定会不会导致走向另一面,弱化检查监督又怎么知道基层在干什么,干得如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检查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正是上级热衷于此的原因之一。

乡镇工作本身就存在复杂性和惰性。“乡镇的事情很多,通常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同时展开,往往是哪一项工作上边抓得紧,我们就先干哪一件,哪一项工作要考核、要检查,我们就集中精力先做好哪一件。”一位镇党委书记说。因此,正是通过上级周而复始的检查和考察,才能使乡镇工作得到较为全面的推进,上面的工作也才能具体得到落实。

一些大的考核评比活动还能促进一个地区的硬件建设,比如交通、绿化设施等等,让百姓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检查也是一个让下面把文件档案资料备齐的过程(不论是平时就有还是突击准备),有学者称之为是一种有特色的运动化管理模式。

因此,考查项目可以减,检查手段不能少。想要走出接待怪圈,还必须更深层次地寻找解决之道。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曾放言要“摆平中纪委”的贪官王怀忠有一句名言:“政绩是给上级看的,不是给群众看的。只要上级相信你的政绩,你就有了政绩。就算群众对你有意见,都不要紧。因为我能否升官,不是由群众说了算,而是由上级说了算。”正是这种政绩冲动,使得基层政府更要想尽办法在上级那里拿高分,尤其是那些一票否决的检查。

而事实上,基层在这种政绩观下献出的殷勤有时也并不讨好。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就曾斥责基层官员的陪风愈演愈烈:“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基层官员不到边界接送行不行?不叫不到行不行?不陪餐行不行?”

一边是接待者感慨对接待的无奈,一边是考察者苦于下面作陪应酬太殷勤看不到基层实情。两厢皆不情愿的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强调“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在今年初的十七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他又专门讲了“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的问题,提出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总书记的话,为基层走出接待怪圈开出了一剂良方。

正确政绩观的树立,需要上下级的共同努力。对于基层干部来说,需要扭转“一切惟上”的为官之道,不能事事做给上级看,把上级领导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惟一标准,既不考虑本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和意见,来人就陪,接待至上。应以正确的政绩观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由按照领导方式办事转变为按人民意愿办事,真正能“对下负责”,切合当地实际地为老百姓多做些实事,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迎合上级需要搞形式主义。

上级的问题,可能更重要、更紧迫。需要有秦光荣一样的思想和作风,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引下开展考察检查评比等活动。转变“碰花不碰刺”的倾向,到基层主要是触及矛盾,视察疾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级不能解决问题,不是成了摆设?抱着这样的心态和目的,才不会纠结于接待的规格,更不会以谁没来陪同而对基层单位的工作加以否定。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认为:不管什么指标,失去真实性和科学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适得其反。因此,在上级制定决策时,需要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下达科学的任务和指标,不能“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不然,湖南用三陪女完成流产指标的怪事可能还会不断演绎出其他升级版本。“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才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权威。”丁兆林说。

正如戏谑的那句“根子还在主席台”。只有领导正本清源,正确的政绩观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

实现体制上的转型

正如前文所说,自下而上接待乱象的出现是因为对基层工作的评比权和考核权都握在上级手中。权在上级的弊端在于,一来上级不可能随时监督到基层的工作情况,只能依靠检查这种手段,检查得太多基层负担重,检查得太少又起不到敦促和监督的作用;二来只靠检查考察得来的印象就对基层工作下定论难免有片面性,基层靠说假话、办假事就可以捞取“政绩”,这是基层接待造假的冲动来源。

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建立一套职责、任务、目标、工作条件和行动计划的指标体系,以及绩效评估、考核、监督体系,改变临时性、运动式行政管理模式,使绩效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形成长效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解决基层接待造假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关键在于领导的权力要由老百姓来决定。由上级决定权力永远是‘向上’的政治。老百姓没有决定权,一切都是一句空话。温总理曾明确表示要保障民众的‘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政府的公共权力一定要透明。”

常态化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将监督权交给群众,才可能将常态监督固化下来。同时,群众还要有评判的权力,这样政府才能用长效性的举措取信于民,才能真正让政府部门“对下负责”。

2009年3月,河南焦作在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审核检查小组时,报刊亭、理发店关闭,饭店一夜之间换门脸,焦作市民反映“饭吃不了,澡洗不了,店开不了”,引起全国关注。焦作事件曝光后,当地将对城市卫生文明情况的评判权交给市民,提出“为人民创卫,让群众监督,请市民打分”,并采取了聘请网络监督员等改进措施,这是“谁监督谁打分”的一次尝试,效果尚待考证。

只是,若不是事件曝光,“创卫”难道就不是为了人民,市民就没有了发言权?焦作并不是全国的个案,难道都得等造假造出了苦果,才考虑还权于民?

知易行难。基层政府的思维惯性不可能立马扭转,个别领导工作作风的改变需要时间,体制机制的改革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考查的内核作用真正得到发挥,基层得以脱出造假接待的枷锁,这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廉政瞭望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