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水浒左右令技能:下面来说说对印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48:49
下面来说说对印战争。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和平时期,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期。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有时候,短期的战争正是为了获得相对长期的和平。有人说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是好大喜功,却不知道这是他人家用极大的魄力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着想。中国决不是单纯出于什么“国际友谊”而支援朝鲜,更大程度上是在为中国自己的生存而战。
  
  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雄心勃勃,要利用这个用千百万生命代价换得的和平,尽快建设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然而,就在这时,西南中印边境却进入极度的不稳定状态。
  
  从1951年开始,印度就对中国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南麓一段双方有争议的地区单方面强行占领,不断设置岗哨,迁入印方人员,直到1962年都没有停止。印度人也真会选时间,因为1951~1953年中国正在朝鲜作战;而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时间,正值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场灾难对刚刚有点起色的新中国无疑造成了重大伤害。直到1962年,中国才开始渐渐恢复过来。考虑到国内的困境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对印度蚕食我方领土的行为一直予以克制和忍让,并多次要求和平谈判予以解决。印度表面上与中国和谈,但实际上变得变本加厉,蚕食行动有增无减,到1962年9月,在西段已蚕食我方领土3万多平方公里;在中段蚕食2000平方公里;在东段“麦克马洪线”一带也蚕食9万多平方公里,甚至越过“麦线”设立据点(仅东段就相当于3个台湾)。印度总理尼赫鲁更是视中国忍让为软弱,认为我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美国支持蒋介石窜犯东南沿海的企图又牵制了我主要国防力量,必须抓住这一“良机”,对我开战。尼赫鲁亲自下达命令后,印军于1962年10月17日至18日在东段、西段边境向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在退无可退、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边防部队被迫于1962年10月20日开始“对印自卫反击战”。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4 10:15:34 
    在战争打响后,中国军队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了完全胜利,这多少有些出乎双方意料之外。因为从客观条件上来讲,这场战争应该是非常艰苦的。由于是在冰天雪地的世界最高屋脊一带作战,许多战士都产生高原反应。印度人显然更加熟悉环境并且更加适应当地气候,而且美国和苏联当时都站在印度一边,给予印度极大支持。然而,前线的中国军人却是异常英勇;而且还有数不清的藏民和其他民众进行后勤支援,仅藏民支援前线、运送物资的牦牛就达三万多头。千里之外还有众多身经百战的共和国元勋出谋划策,例如有中国“战神”之称的刘伯承就提出“青藏高原正面有印军主力,于我不利,但兵无常势,有水必有路。可寻水路以进,或许可成一支奇兵。”毛泽东当即作出“正面部队佯攻、从锡金一线寻水路包抄印军后院,如成功则大队跟进”的作战指示。
  
  其实,印度是研究过中国军队的,也知道中国素有“奇袭”取胜的战例,所以也用了他们最具战斗力的一个王牌营以防备我军。不过他们仍然太过迷信“喜马拉雅山天险不可逾越”,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从后面包抄过来的竟是一支两万人的整师!我军实施大规模长途迂回穿插,部队仿佛“从天而降”,印军防线中心被切断,首尾不能兼顾,立时全线崩溃!当时作为派驻印度美国军事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后来写道:“这是一场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由于战争进展太快,不仅印军感到非常意外且极度惊慌,连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中国军队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我们自己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中国先头部队更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深入追击200多公里,从青藏高原一直打到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50公里的恒河边上。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新德里曾一度混乱,大批民众出逃。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4 10:19:02 
    正当国际舆论按通常的思维推断我边防部队必将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之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于11月20日商定,采取主动步骤扭转中印边境紧张局势。21日,我国政府出人意料地发表声明,宣布从22日零时起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我边防部队按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在东段基本与“麦线”齐)全线后撤20公里。声明指出,我主动采取的这一措施,表现了我国政府对停止边境冲突、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极大诚意;希望印度政府改弦易辙,作出积极的响应。遵照中央指示,我边防部队按时停火后撤,并向印方退还战缴物资。
  
  这场战争,分两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全歼印军三个旅,基本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共歼印军近9000人,俘获印军3000多人,印军霍希尔·辛格准将阵亡,约翰·达尔维准将也被我军俘虏,中国军队占领了所有失地。我军伤亡近2000人,无一人被俘。
  
  可以说,这是建国后中国军队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战争,完全是一边倒。可是,为什么中国在取得完全胜利之后又把收复的失地拱手让人呢?中国军队不仅重新退回到了“麦克马洪线”,而且后撤了20公里,这加起来可是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啊!相当于一个江苏省或浙江省,或3个台湾,或3个比利时,或6个科威特(解放军作家金辉换算)。而且据考证,西藏境内很大部分矿产资源都位于这块地方。我们的军队前进得很快,但撤退的时候走得很慢,大家不愿走啊,多好的土地啊,本该都是我们自己的土地,好不容易拼了命收复回来,如今却主动拱手送人。中央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命令,当时着实令有些军人不明白。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4 10:29:14 
    中国主动撤兵并送还失地的这一“宽宏大度”之举,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没有。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恐怕当时举国混乱的印度也没有回过神来。
  
  今天,时隔40多年了,这场战争很少被提起,也很少有纪念。但我们仍然有必要进行一些反思。
  
  有人说,中国获得了“胜利者”的头衔,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印度得到了“失败者”的称号,却具备了胜利者的一切。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印度仍然占有了那片土地。如今,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印度1987年正式将此地辟为“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
  
  对于单方面撤军这一举动,中国政府的官方声明是“避免事态扩大”,并希望“和平解决边境问题”,但仍然让人感到疑惑。从印度多年口头和谈、实则不断挑衅的经验来看,和平解决中印领土争端的可能性并不大。我想当时中央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这样,就一定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也有不少人试图找出原因。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4 10:38:20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只是为了“教训”一下印度人,让它知道好歹,教训完了就算了;我们出气了,还要表现一下“大度”和“仁义”,把土地和缴获的物资都送还,实则是表现“帝王般的傲慢”及对敌方的“羞辱”。
  
  不过,我不太同意这种“教训说”或者“出气说”或者“羞辱说”。我觉得,教训的成分肯定会有,印度如此猖狂,如此得寸进尺,教训一下他还不应该么?但这场战争一定不是为了满足一下“领导人的虚荣心”,把失地拱手让人也一定不是为了体现我们的“大度”或“羞辱”对方。如果说清政府,我可能还会相信,但如果说毛泽东会不顾及国家利益而作出这种“感情用事”的举动,那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这和毛泽东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在当时不便公开。
  
  如果深入分析一下中国单方面撤兵的原因,我觉得第一个原因便是军事上的原因。有人要问了,你前面还说中国军队摧枯拉朽,军事上似乎占有绝对优势,怎么可能因为军事原因而后撤?我这里要说的军事上的原因,其实主要是指后勤和给养。现代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后勤之战,是国力的较量。即便是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战争,背后也是实力说话。而当时的中国刚刚从解放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又遇上了朝鲜战争,而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刚得到一个和平时期,又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蒋介石伺机滋事,而印度更又趁火打劫。新中国真可谓命运多舛。此时中国的国力是极度虚弱的。这决定了中国参与的战争,除非是敌人长驱直入、我已有亡国之虞的战争(如此前的抗日战争),必定是短期战争。朝鲜战争便是一个例子,尽管此时我们也有“唇亡齿寒”的紧迫之感,但只要将美国挡在一定范围之外,即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而没有必要与之全面开战。相反,如果朝鲜战争旷日持久,那对中国将是很不利的;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如果1951年中国在大胜之后就接受美国人的提议签订条约,而不是在1953年战事开始失利之后才签订条约,对中国更为有利,因为那时中国就已达到主要战略目的而又能赢得更多和平时间。
  
  而中印战争时,后勤给养之困难,超越了中国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抛开国内虚弱不说,就是如何把物资顺利运到喜马拉雅前线,就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不要忘了,那时可没有什么青藏铁路,也没有青藏公路。一切靠人力和畜力。运费可能是物资本身价值的2~4倍!一吨油料能有半吨顺利运到就不错了。即便沿省和内省物资经过高昂代价之后能到达西藏,而这些物资要翻过喜马拉雅,运抵前线,则要更大的代价。看过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书的人,或者略微了解喜马拉雅山麓的人,就会知道,一些雪山不花一天甚至几天时间是根本不指望翻过去的,如果身上还带有物资,那就更难说了。当然,有朋友要说了,你前面不是说过有水路可循么?但是,这要借道锡金等国家,人家那时是向着印度而不是中国!(注:此时的锡金虽然是一个独立国家,但被迫受印度保护和控制。到上世纪70年代印度正式将锡金强行吞并,辟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国从此不复存在。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过去一直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 这种态度直到2003年才有所松动。2005年,中国出版的地图上不再把锡金标示为主权国家。)中国军队在奇袭作战时尚可强行抢道,毕竟人家是小国,不敢跟你大声说话,但如果是长期作战,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况且这些深山水路同样险峻无比,轻装尚可勉强渡过,辎重要通过则几乎是妄想了。因此,这场战争的后勤给养及其运输,几乎是中国无法克服的一道难关。
  
  而且,从军事装备上来讲,中国此时虽有大炮和为数不多的坦克,但难以发挥用处。因为中国并没有运输机,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更没有武装直升机,而这些正是在喜马拉雅山区作战的最理想的武器。谁有这样的武器?印度!因为印度有美国和苏联的支援。而大家知道,二战时,美国也正是利用飞机才得以将物资从喜马拉雅这一“驼峰”航线运到中国内陆的。现在,中国要在那一地区作战,没有自己的飞机是非常困难的。中国通过高超的战略战术,通过军人的高昂斗志和超强的战斗力以及民众的无私支援,能够短期内取胜,但要维持长期作战,恐怕不是易事。
  
  而此时的印度,其情况却要好得多。虽然初期失利,甚至到了惊慌的程度,但印度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援下,已经开始动员全国人力和物力,准备与中国作长期战争。而敌人虽然被击败了,可这些只是其军队中的一部分,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装备有坦克、重炮、飞机,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总人十倍以上的印军(不计印度动员部分),将轻装的中国军队全歼,也不是不可能。虽然中国有百万大军,可是能集结到这一地区的能有多少?依当时的条件,集结保障3到5万人作战已是中国的极限了,而且还不能长期化。
  
  根据一份官方披露的资料称,当时,“中国准备了打三个月的物资”,但仅打了一个月就退兵了,因为“大雪马上就要封闭西藏通向印度的崎岖山路,内地通向西藏的公路也将被雪封闭,前线补给能力已极度透支……”。在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现实下,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退兵。因为,如果我军不在封山之前撤至有利地形,一旦失去给养,等待我军的将不再是战无不胜的神话,而是遭受全军覆没的厄运。八十年代印度成立“阿鲁纳恰尔邦”时,中国就差点对印重新开战,后来也终因后勤原因而放弃。
  
  在中印之战中,印度在地理和补给运输上无疑具有优势,但当时的印度在国力上也并非比中国强。但是,很多战争是通过“代理”的方式在进行的。这时的国力就不能单纯以交战双方的力量进行比对,而是要考虑双方后面主要的支持国。而此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都站着印度一边。美国自不必说,美国虽没有直接参战,但给予了印度大量武器和物资支援,还有在外交上给印度以声援而给中国以压力。据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披露,“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前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十分尴尬的中美韩战结果,急需要军事领域里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美国在中亚和南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因此,即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所以,中印之战,是有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的影子在里面的。但苏联为什么也站在印度一边呢?这是因为1959年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当然这时也还没走到军事冲突的那一步,但整个双边关系严重倒退,在外交上双方针锋相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和印度走到了一起,苏联正是想利用印度来牵制中国;而印度也乐得傍这样一个大膀。苏联为了迷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几度反复,起初支持印度的“推进”政策和“蚕食”政策;而在战争发生前几天又要求中国和印度坐下来和谈,看起来好像是支持中国;可后来印度挑起战端后又义无反顾的支持印度。对于中国面前的这个苏联,确实应了邱吉尔的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关于中苏交恶的原因和背景,我们在后面谈及中苏珍宝岛之战时会简单提及。总之,中国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甚至比朝鲜战争时还困难,因为朝鲜战争时苏联好歹还给中国和朝鲜提供了一些支援。
  
  所以,除了纯军事上的原因,中国领导人也肯定考虑到了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
  
  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是极其盼望改善国际环境的,极其盼望能走出闭关锁国的状态。从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处境确实已有所改观,但仍然没有实质性改善。当时世界上对红色中国报以不信任态度的国家还有很多,加上此时中苏交恶,不少社会主义国家也被迫与中国疏远。如果中国深陷中印战争,同时又因此而遭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同声谴责甚至遭到一些国家的严厉封锁和制裁,中国有被全面孤立的危险,这对中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当然,尽管这些谴责可能并不合理,因为中国收复的地区本来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但这就是国际现实,中国不能不面对。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与印度长期作战并不是明智之举。
  
  当然,有人会说了,我们不与印度长期作战,而是趁当时胜利形势,一鼓作气打到印度老巢,将其彻底击溃,不行吗?这种想法实在是有些天真了。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国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们的给养根本无法跟上。而且即便有这种能力恐怕当时也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只会加深中国的“侵略”形象并更受孤立,甚至引来美苏的战火。还有人要说了,我们当时不后撤,也不进攻,仅仅是占据我们收复的失地,不行吗?我想恐怕也不行。因为印度是不会答应的,按照当时尼赫鲁的政策,印度一定会拼了老命也要占有那个地方,一定会不断向中国发起进攻,不断寻衅滋扰,中国也将永无宁日。而美国和苏联也完全有可能利用中印之争将新生中国的力量耗干。这和我们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相违背的。
  
  事实上,当中国政府宣布无条件撤兵时,国际上反响强烈。中国此举在国际上收到了极大的正面效果。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这一举动表示了赞赏。印尼和缅甸驻华大使当即赞扬这一措施“很明智”、“崇高而宽大”。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及其报刊纷纷发表声明、谈话和评论,盛赞我国政府表现的和解立场和所采取的实际行动,认为这是“正确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行动”。
  
  当然,对上面这些“溢美”之词,我们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不管怎样,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确实立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更多的亚非拉国家站到了中国一边。中国也开始全面调整中苏同盟破裂之后的外交关系,尽管其间经受了“美苏”两面受敌的“最冷的冷战”阶段,但毕竟中国已经向“从冷战的战车上脱身”迈出了第一步。当时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仍然是“遏制而不是接触“ 而其主要根据,除了意识形态之外,就是美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最好战”的国家,也许是朝鲜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阴影吧。时隔近10年之后,尼克松终于把手伸过了太平洋,与中国人的手握到了一起。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在中印战争上的克制和忍让,是后来消除美国的敌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我们在后面谈及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路线的转变时,再予以详谈。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即便在当时,美国之外的一些西方国家也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敌意。1963年10月,戴高乐总统授权法国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1964年1月,中法便正式建交。我们要理解的是,中国的这次“撤兵”行动,确实为中国改善国际形象和打开外交局面铺下了一块很好的地基。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4 10:42:03 
    好了,我们谈了中国不得不撤兵的原因,有军事上的原因,也有政治和国际环境上的原因,有中国大的外交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而真正的原因究竟如何,恐怕要等中国那段历史档案解密之后我们才能得知。而在中印边界问题没有最终解决之前,恐怕我们看不到这段档案了。但不管怎样,这块土地我们当时是失去了。但同时,我们现在也不是去后悔当初的时候,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还能收回那块土地吗?如果可能,我们如何收复那块失地?
  

作者:wojiwo 回复日期:2007-4-5 13:02:13 
    LZ的文章哪里来的,写的很好啊!发给个俺也学学wojiwo@163.com
  谢谢

作者:zrei 回复日期:2007-4-6 4:13:22 
    mark again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6 9:29:33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必须回过头来看看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中印边界之争决不是偶然的,这里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明白这些原因,我们才能建立收回这块土地的法理基础。而其中的核心,就是要证明“麦克马洪线”的非法。关于麦克马洪线,这里不得不再多说几句,因为只有我们了解了“麦克马洪线”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中印边界之争的由来,今天的我们也才能更加理直气壮的要求收复那片土地。
  
  而说到“麦克马洪线”,就不能不说到“西藏问题”。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6 9:30:55 
    早在唐代,西藏就和中国中央政府建立了紧密关系。到了13世纪,西藏就已属于中国版图,西藏地方政府也一直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早在西方列强侵入西藏前,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其他各民族地区政府一道,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数百年来,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自那时起直到19世纪后期,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未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
  
  我们今天常说的“西藏问题”,主要是指以达赖为首的企图分裂西藏的图谋。我们后面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其实这只是狭义上的“西藏问题”,而广义上的西藏问题,还包括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遗留问题,后来独立后的印度为了继承英国的殖民侵略遗产,不承认中印传统边界,企图以英国非法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作为中印边界,从而吞并中国大片固有领土,才导致了中印边界问题和中印领土之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中段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东段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中段是沿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是沿喀喇昆仑山脉。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谈谈这段历史。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6 9:33:46 
    1) “西藏问题”的产生与“阿尔达版图”的炮制
  
  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吞并了全印度,之后便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并向喜玛拉雅山地区推进,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早在1774年,东印度公司就派人进入西藏了解情况并确定了侵藏计划;1888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正式拉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1892年,国力衰微的清政府为了阻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入侵,曾在我国南部边疆喀喇昆仑山口树起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但已将印度沦为殖民地的英国并不甘心就此止步,为了实现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时任英国陆军少将的约翰.阿尔达向英外交部和印事务部呈发了一份文件和一张地图,擅自将印中边界划到我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按照“阿尔达版图”,我国阿克赛钦地区、叶尔羌和喀拉克什河系上游地区等,都将并入印度领土。
  
  “阿尔达版图”不仅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和承认,就连印度总督埃尔金勋爵也予以否认。埃尔金警告英国政府:如果试图推行阿尔达提出的边界,必将导致英、中关系的紧张甚至战争,而让俄国坐收渔人之利。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趁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 年8月3日占领拉萨,并逼迫清政府驻藏大臣与其订立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
  
  清政府获悉条约内容后,即刻电令驻藏大臣不得在条约上签字,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交涉和抗议,然而未果。自此,中国西藏便逐步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在英国占领西藏期间,殖民政府不仅在西藏扶植亲英派,进行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而且根据条约要求,还割占了我国更多领土,并向中国索赔50万英镑,同时还从西藏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这实际上成了百余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初起因。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6 9:35:32 
    2) 东段“麦克马洪线”的炮制和印度对东段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的侵占
  
  1914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府提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合理解决西藏问题。当时,因英国殖民势力已完全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因此英国在同意召开“西藏问题会议”的同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并将会议地点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会上,由于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英国阴谋未能得逞。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及其助手贝尔诱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进行私下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等人以赠给西藏5000支枪、50万发子弹,支持西藏“独立”,帮助西藏赶走汉军等条件为诱饵,胁迫夏扎在秘密换文上签字,骗夺中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在德里交给夏扎秘密换文,换文的附件以粗略红线划了一条划分印藏边界东段边界线的地图,要求夏扎在上面签字盖印。麦克马洪在换文中,对此图既没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没有说明是依据什么原则,附件画出的那条线,是仅划在比例页为1英寸等于8英里的地图上。当夏扎在签字时,表现推诿、迟疑不决时,贝尔马上变了脸色,发脾气,夏扎在威胁利诱之下,在“麦线”图上签字。
  
  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曾指出:所谓“麦克马洪线”,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个代表团与印度政府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桩未经授权的秘密交易的产物,麦克马洪以威逼利诱(表示愿意支持西藏反对中国中央政府)的手段,说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种边界线的划法——把边界线向北推移了大约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国《南方》月刊,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麦克马洪划的这条粗略红线,西起不丹边境,向东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围包括西藏在南之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区,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约等于我国的浙江省,有著丰富的矿物、生物和水利资源)划归英属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划定后的印度东北边界,就从喜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脊。对于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后来,英国给西藏提出的两个承诺并未能实现,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对“麦线”也不承认。英国知道炮制这条“麦线”的非法性,所以英国政府长期对此保密,不敢公开。然而,英国侵略者既作贼心虚,又贪婪成性,在时隔20多年后,于1938年又故态复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当来,采取伪造证据、偷梁换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篡改该卷中关于西姆拉会议的原始记录,伪造有关“麦线”内容,塞进该卷的西姆拉公议内容之中,重新出版该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这样,1938年印刷的标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第14卷伪本中,出现了“麦线”秘密的非法文件。伪版本出版后,英印政府即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销毁了。与此同时,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与周围国家的地图》中,第一次改变过去同中国主张的传统习惯边界线相同的画法,用“未经标定”的符号,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样,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就炮制出来了。由此可见,“麦线”是非法的,无效的,但从此埋下了中印边境东段争端的祸根。
  
  英国侵略者虽然炮制了“麦线”,但好长时间未敢侵入中印传统习惯线以北和非法的“麦线”以南地区,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趁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困难时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这个地区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
  
  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企图继承与扩大英帝的衣钵。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而且还对中国领土进行新的蚕食,逐步向“麦线”推进。1951年,印军越过色拉侵占达旺,强迫我西藏地方政府撤出。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了东段地区9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1954年,印度又在这里设立了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原来一直按明的“未经标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企图使其侵占的中国领土固定化、合法化。然而,印度军政人员自知“麦线”不合法而感到心虚。1955年4月6日,侵驻下察隅的印度官员发出一份绝密文件称:“我奉命通知,今后‘麦克洪线’一词和‘边境线’的说法应停止使用,……‘麦克马洪线’的提法,应立即用‘东北边境’一说代替。”此后,印军居然又越过“麦线”向北推进,与麦线南边领土合起来,一共侵占了我东段9万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作者:lleeoonn 回复日期:2007-4-6 9:37:34 
    3) 印度对“中段”的侵占
  
  印军除了占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的桑、葱沙两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葱两地。这样,印方在中印边境中段共侵占我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