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账款是什么科目:建构科学知识的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9:35
建构科学知识的动力──兴趣张松良

摘 要: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想学习的良好学习心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做到“想学习”。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认清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轨迹,能增强和巩固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今后顺利完成自然科学学习任务,有效地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科学 兴趣 建构知识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上来。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作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要培养的文化素质有四个方面:有良好的学习心理──想学习;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会学习;有扎实的学习基础──能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学习──能学会。这四个方面,首要的是想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者经过学习,其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知识的建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会根据情境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建构起来的,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做到“想学习”,学生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建构知识,有效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下面谈谈本人就“建构科学知识的动力──兴趣”方面的尝试。

一、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种自由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愉悦的环境中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主动而毫无拘束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充分表现自己。

课堂教学中力求精讲。拖堂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拖堂不但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效率极其低下;而且拖堂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另一方面,为了考试满堂灌,使学生在上课时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其结果使学生昏昏欲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做到精讲,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作好充分准备。

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自始自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失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丢失。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课前对新课的预习,上课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如在完成“硫酸的性质”的教学任务后学“盐酸的性质”时,提出三个问题:①盐酸有哪些性质?②盐酸与硫酸的性质上有何异同?③如何区别盐酸和硫酸?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讨论,并上讲台叙述自己的结论。这样做把内容有点机械重复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幽默生动的语言,宽容温厚的态度,教师以自己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何谓氢气,最轻的气体。”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体味出氢原子的质量最小,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构成,核电荷数为1,氢气的密度最小。对回答有错的学生,哪怕有一丝正确,积极引导,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以教师对大自然的广博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将不辞劳苦,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科学。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海洋。例如: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雷声出现在闪电之后等等。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如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对现实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常见事例的提问、分析,在学生头脑中对记忆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

又如在学习富营养化污染时,提问“我们小城镇的封闭的小水沟往往黑色、臭气冲天,这是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共同讨论得出富营养化污染的原因、现象、后果。如在学习土壤污染时,提问“铁路两旁看到最多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有什么害处?”分析它不能被分解,破坏土壤结构。“我们所扔的垃圾中还有哪些物质象这种白色物质一样?”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兴趣盎然,加深了对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在学习透镜知识,提出“许多同学戴了眼镜,请摸一摸,镜片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老奶奶戴的眼镜与我们的有何不同?哪一个能引燃纸片?”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迫切地想了解事物本质的求知欲,进一步形成“我想学”的良好的心理定势。

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三、利用各类实验和多种媒体,呈现丰富的材料,增强学习的兴趣

通过采用图片、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电脑课件、野外考察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科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的操作过程。科学实验教学就是有选择的把一部分研究或探索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实验和事实,在集中的时间里呈现给学生或教给学生的教学形式。它包括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等。它的目的和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学生对科学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成功的,现象清楚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做好演示实验之后,积极做好学生实验。放手让学生做实验,适当引导,可以增强学习兴趣。如在做《制备CuSO4晶体的实验》时,有的同学发现其他组配制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而自己组的是黄绿色的。正对这种情况,向全班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让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实验来回答吧!”这样使课堂气氛顿时高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后抽取几组制备CuSO4晶体比较好的实验组,进一步指导形成更大的CuSO4晶体,并且把蓝色有规则形状的CuSO4晶体在班级中呈现给全体学生观看,既加深了对结晶概念理解,又激起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辅助实验教学设备的出现,在继承传统的实验手段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但在上课时,往往受到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实验的进行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事先用摄像机将演示实验的过程摄录下来,并对某些部分进行特写处理,课堂上用大屏幕电视机播放。也可用电脑上的摄像头通过视频采集卡转换成影像文件,制成软件,用大屏幕显示。对有些演示实验可用电脑进行模拟科学现象。还可采用三维动画技术,高速(显微)摄影技术等。对经常用的,效果好的,可制成VCD光盘反复使用。运用这些媒体可增强学生感官的参与和实验的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穿插现成的录像、幻灯片等材料,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蛔虫是常见传染病,当学生观看了蛔虫的录像资料后,学生纷纷讨论,对蛔虫的强大的生殖功能,蛔虫卵顽强生命力惊讶不已,加深了对传染病的传染性、流行性的认识,增强了探究传染病的兴趣。自制教学软件,如在完成《种群、群落和植被》的教学任务时,从碟片《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中选录了许多画面,边学习边播放,使学生边看边讨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边学边用,活学活用,把单纯接受知识的学生角色转化为能创造发明的设计者角色,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及对人类进步发展所起的作用。

四、认清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轨迹,巩固学习科学的兴趣

利用动机的迁移原理,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困生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让他们感受到搞好各种活动就必须学好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学困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教师应以一颗宽厚慈爱的心去亲近那些学困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发现有些学生记不住抽象的知识点,但动手能力很强,喜欢制作模型;有些同学喜欢体育运动,乒乓球打得很好,足球踢得特棒。当发现他们制作模型的时候,特意请他们在班级上谈谈制作模型的原理,引导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唤起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在讲到力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表扬那些乒乓球打得好、足球踢得棒的学困生,并向他们提问:“你是如何打出弧线球的?”并告诉他们,力学将告诉我们这些的原因,如果知道了原理,你将打得更好、踢得更棒。

联系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节他们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学习科学的求知行为和智力活动,增强了学困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使学困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控制焦虑,巩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焦虑通常表现为一般性的不安、担扰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学习失败,担心不能在考试中得到理想的分数以致随之而来的自尊的丧失。学生过强的焦虑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随之使形成的求知欲的丧失。教师应对考试成绩进行客观分析,努力把成绩归因于主观努力,维护学生对自己的肯定性知觉,巩固学生已经存在的求知欲。

学生的焦虑经常地来自于测试成绩的好坏。我告诉学生:“测试是为了反馈教与学的情况,成绩的好坏并不关系到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只具有提醒、鼓励、肯定我们的求学的功能,考试成绩与试卷难易有着重要的关系,要正确对待”。当考试成绩较好时,我总是肯定、赞扬学生的努力;当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我一定努力归因于外因:如知识点尚未学过、试卷的难度过大,我的教学不足等等。对学习基础差,成绩历来不理想的学生,我经常找他们谈心,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分数更是来之不易,了解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提高成绩的途径。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学生的焦虑控制在适当程度,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成就动机提高,乐于投入到学习科学的行动中去,测试的成绩也不断提高。

德国的第斯多惠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初中科学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空间科学等基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于一体,是一门理科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效地提高科学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民教育》,2005(17),9-11页。

[2]《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研究性学习要换脑》。

[3]《中学物理教学法》, 许国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