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吸尘器滤芯更换:大国崛起之路:第七章(续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01:19:37

(二)日本恢复经济的主要措施

战后初期,日本国民生活之贫困可用当时流行的“剥笋生活”这句话来形容。这是指人民像剥笋一样,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再拿到黑市上去换些食物,勉强养家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到1955年,日本已告别了这种“剥笋生活”。这是由于政府采取了“倾斜式生产方式”和“道奇路线”经济政策的结果。

1、实施“倾斜式生产方式”

战后初期,就业和糊口是日本恢复经济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迫的问题。对此,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否则,经济就有全面崩溃的危险。经济崩溃也就谈不上就业和糊口了。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主要障碍是,工业原料严重短缺。因为战前日本主要是靠从海外进口原料来支撑其经济发展的,战后主要的工业原料基本断绝了,所以只有靠在国内想办法,挖掘潜力了。为此,日本政府采用了“倾斜式生产方式”这一恢复经济的政策。

倾斜式生产方式也叫重点生产方式,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抓主要矛盾。其主要内容是:工业基础原料短缺是发展工业生产的“瓶颈”,而其中煤炭短缺又是工业基础原材料生产的“瓶颈”,由于煤炭短缺,所以钢铁生产就上不去;因此,只有优先发展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中心、以基础原材料为重点的第一部类生产,以此作为杠杆或突破口,来为提高生产水平并创造条件,用以带动整个工业生产,从而把国民经济引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为了实施倾斜式生产方式,日本政府于1947年1月设立了专门为基础工业部门建立而提供资金的“复兴金融金库”,提供贷款和财政补贴。从1947-1950年,该方式使日本经济摆脱了生产萎缩的严重危机,走上了扩大再生产之路。在这3年中,日本的煤炭、钢铁和电力三大生产部门有了很大的发展:煤炭产量战前的1935年为3776万吨,战时高峰1941年的产量曾达到5647万吨,战后1946年下降到2038万吨。这一数字大体上与1915年时的产量相等,相当于战前产量的一半,战时高峰的1/3。到1950年,煤炭产量为3846万吨,已恢复到略微超过战前的水平。生铁产量1935年为191万吨,战时高峰1940年达357万吨,1946年下降到98万吨,1950年增加到233万吨,是战前的1.5倍。钢铁产量1935年为470万吨,战时高峰1943年达765万吨,1946年下降到56万吨,1950年激增到484万吨,增加了7.6倍,也略微超过战前水平。电力1935年为247亿瓦小时,战时高峰1940年达346亿瓦小时,1946年下降到219亿瓦小时,1950年增至463亿瓦小时,为战时高峰的1.7倍。

基础原材料和能源部门生产的恢复,带动了整个工矿业生产的恢复。与1946年相比,1947年工矿业生产增长21%,而1948年4-12个月的9个月中就增长了35%。随着工矿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提供的肥料和农具也大量增加,再加上1947和1948年农业连续丰收,种植业已基本上恢复到了1933-1935年的水平。由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就能完成政府分配的收购任务,从而大大缓和了城市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稳定了粮食的黑市价格,解决了吃饭问题。此外,工农业生产的全面恢复,就业面也有所扩大,城市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

倾斜式生产方式是一种适合于战后初期日本特殊国情的产业政策,是一种应急的权宜之计。虽然这种政策没有长期实行下去,但却对日本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的形成和确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该生产方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有其不良后果的一面,即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主要原因是,这种“倾斜式生产方式”是靠“倾斜的”的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而推动的。到1949年3月,“复兴金融金库”已为全国法提供了1/4的产业贷款和3/4的设备投资贷款。这种大规模的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发行债券。从1947-1949年这3年中,日本政府共发行债券1680亿日元,其中70%是由日本银行认购的。日本各银行则是靠增加发行货币来认购债券的。其结果使1946年通货膨胀更趋恶化。正因为如此,日本在实行该生产方式期间,也正是通货膨胀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如以战前1934-1936年的物价指数为1计算,1949年9月时的批发物价为战前的23.3倍,零售物价为战前的57倍。到同年底则更是飞速上涨,前者达到战前的257倍,后者达到战前的232倍。这样,扶摇直上的通货膨胀便成为日本继续恢复经济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2、实行“道奇路线”

1948年12月18日,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给日本首相吉田茂发布关于稳定日本经济的9项原则的指令。这9项原则是:(1)大力节约开支,实现财政预算综合平衡;(2)加强税收,对偷税、漏税者追究刑事责任;(3)对不属于有助于日本经济变化的信贷严加限制;(4)稳定工资;(5)统制物价;(6)改善外贸管理和加强外汇管制;(7)改善物资配额制度,用以促进进出口的增加;(8)谋求增产国产原材料和产品;(9)更有效地实行粮食征购制度。该指令要求日本政府必须尽快实现这9项原则,以便为实行单一汇率制创造条件。该指令也表明日本经济问题之多,只能对经济实行管制。

在该指令发布后,美国政府还派专人到日本具体对之加以执行。此人名叫J·道奇,是底特律银行总裁,到日本担任美国占领军总部的财政金融顾问。

道奇根据这9项原则所制订的一系列政策称为道奇路线。他形象地把当时的日本经济比喻为两脚架空的“踩高跷”经济:一根高跷是美国的援助,另一根高跷是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各种补贴。因此,他建议日本政府必须砍断这两根高跷,才能使悬空的经济脚踏实地。

“道奇路线”的核心是实施“超平衡预算”,即严格的通货紧缩性盈余预算。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实行超平衡预算的财政预算。1949年度的日本财政总收入为25362亿日元,总支出为23795亿日元,净盈余1567亿日元,一举扭转了日本政府连年出现财政赤字的局面。

(2)取消对国内重要物资的差价补贴和进出口补贴,由此堵塞了大量发行公债和向日本银行借债的漏洞。

(3)停止“复兴金融金库”的活动和债券的发行,设立美援对等基金特别会计项目(美援总额大约为20亿美元),用于偿还国债和认购新国债,以及对基础产业进行贷款。

(4)改复汇制为1美元=360日元的单一汇率制。

实施“道奇路线”的成效可谓好坏参半。其主要成绩是:

(1)抑制了战后连续4年的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通货膨胀的抑制和物价的稳定为逐步取消物资和物价的统制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而取消对物资和物价的统制则又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

(2)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该路线为日本政府日后建立一种健全的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例如,从1949-1965年发行特别国债的15年间,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基本上一直保持平衡。

(3)建立了1美元=360日元这一单一固定汇率制。该制一直实行到1971年,前后持续了20年之久。这使日本经济与国际经济逐步接轨,起到了促进日本企业加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的作用。

该路线也有不良副作用。因为其主旨是加强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取消各种补贴和限制贷款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虽然目的是达到了,但也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消费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受到了抑制,结果形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由于“刹车”过猛,从1949年下半年起,日本工矿企业开始出现呆滞势头。由于企业缺乏资金,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严重。中小企业主自杀和全家集体自杀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1949年成为日本战后最暗淡的一年。

正当日本经济恢复遇到困难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日本“天赐良机”。在“特需”订货和出口扩大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开始迅速恢复,1949年,日本

工矿业生产总值只有1934-1936年3年平均值的80%,到1950年已达120%,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到1955年,战后日本的经济恢复结束了。从1956年起,日本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

从1946-1955年这9年间,日本经济恢复的速度是惊人的。这期间,日本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实际增长率达8.9%。这一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任何其他西方国家。实际上,到1951年,日本的实际GNP,工矿业和农林水产生产已先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到1954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费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到1955年,除了进出口总额之外,日本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已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见下表。

 

                     表7-4  1945-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恢复情况

主要经济指标   实际GNP              对外贸易           工矿业              农林水产         城市居民家庭

           (1934-1935年价格          出口        进口(1934-1835年=100)(1934-1835年=100)   消费水平

             亿日元)          (括号内为“特需)                                         (1934-1835年=100)

  年份

 1945      ——          ——         ——      68.6           65.4            ——

 1946      116           103           306      27.9           77.8            ——

 1947      126           174           526      34.9           79.6             55.5

 1948      142           258           584      45.3           91.6             61.1

 1949      145           510           905      59.3           92.7             65.0

 1950      161           820(149)    974      33.2           99.8             69.8

 1951      182          1355(592)   1955     100.2          108.2             68.9

 1952      202          1273(824)   2028     108.2          117.3             80.1

 1953      217          1275(809)   2420     131.4          105.8             93.4

 1954      225          1629(596)   2399     143.0          113.9            100.6

 1955      250          2011(557)   2471     153.5          134.5            104.1

资料来源:《日本的经济起飞》,第79页。

 

值得注意的是,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并不单纯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恢复到战前水平,即数量的恢复,而且还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对主要产业部门进行了技术改造,即具有质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日本经济后来才能持续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