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狂潮动漫:柳宗元 永州八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15:09

柳宗元    永州八记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为后世留下最负盛名的古代山水游记名作“永州八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代宗大历八年(773)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业,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题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山水闲适之作,为文清深意远、疏淡峻洁。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旧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下笔构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精裁密致可以概括《永州八记》结构之美。8篇游记,整体构思,一气贯通。文章以西山之怪特开始“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发笔,通过对西山周围山水景致的描绘,袁家渴附近山水小景的刻画,最后,到《小石城山记》向苍天发出“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的质问,对整个八记作结。8篇游记每篇多各以不同的方式与上篇相关联,前后呼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艺术整体。如前四篇,首篇写了西山宴游之后,第二篇就以“钻拇潭在西山西”起笔,自然衔接,毫无斧凿的痕迹;第三篇又以“潭西二十三步”发端,同上篇相连;第四篇则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开篇。这就以西山为起点,向西出游,接连出现了三处胜景,一处连一处,一景接一景,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更令人折服的是,八记前后四篇相隔三全夕久,而作者巧妙组合,犹如一气呵成,毫无间隔之弊。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代僻远荒凉,还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地区。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

西山:柳宗元住在城内东山法华寺。对河就是西山。西山,指潇水西岸南自朝阳岩起,北接黄茅岭,长亘数里起伏的山丘,即现今的粮子岭一带。

钴姆潭:在永州市芝山区河西柳子街柳子庙右侧愚溪西北面。古代称熨斗为钴姆,钴姆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

钴姆潭西小丘:西小丘,在柳子街至芝山区河西人民医院公路下侧,愚溪旁。沿溪一带尚有竹丛,竹丛下有许多石头如齿状互相推挤,倒映水中,当是柳宗元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了。

小石潭:愚溪旁,下游兴建水电站后,水位提高,虽是清莹澄沏,但旧址已被淹没,可以按照柳宗元所写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找到小石潭。2002年,永州市为保护文化遗产,炸掉水坝,还小石潭“全石以为底”的原貌。

袁家渴:出永州市芝山区南门约五华里,在南津渡对面有个沙沟湾村,村前“澄塘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最大,长约100米,宽20余米,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袁家渴(音he)即此地。

石渠: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石涧: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黄溪:在永州市邮亭圩区福田乡庙门口。庙宇已毁,遗址尚在。

小石城山:在芝山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乡,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又名芝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文言现象整理】

1、通假字   

(1)僇:通“戮”,刑辱

(2)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箕踞: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而未始(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知西山之怪特  

(5)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知是山之特立  

(6)颓然(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就醉  

(7)游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乎始  

4、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副词,曾经)知西山之怪特;始(副词,才)指异之;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卧而梦(连词,表承接);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6〕。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7〕,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8〕,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9〕,瀯瀯之声与耳谋〔10〕,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11〕,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12〕,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13〕,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

  〔1〕西山:在永州(今永州市零陵区)城西五里。

〔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

〔3〕浚:深。鱼梁:阻水的坝,中间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鱼的竹篓。

〔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

〔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

〔6〕罴(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7〕李深源、元克己:二人均为柳宗元友人。李深源名幼清,原任太府卿。元克己原任侍御史。二人此时同贬居永州。

〔8〕刈(yì意):割。

〔9〕清泠(líng零):清澈明净。

〔10〕瀯瀯(yíng营):泉水声。

〔11〕匝旬:周旬,即十天。】

〔12〕沣(fēng丰):在今陕西户县东,周文王建都处。镐(hào浩):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建都处。鄠:今陕西户县。杜:亦称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以上四地都是唐都长安附近豪门贵族聚居之地。

〔13〕贾:同“价”。

《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氛凵咝衃髅鹂杉F浒妒迫啦罨ィ豢芍湓础?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

  心乐之:感到高兴。乐,以……为乐。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参差不齐。披拂:吹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好像连水都没有)。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彻:穿透。布:散布。

  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身想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或现或隐。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势:形状。差:交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感到心神凄凉,骨头寒冷,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怆:悲伤。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小生:年轻人。隶:隶属。而: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便离开了。

  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清静。清:凄清,冷清清。以:因为。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支流者为“渴”[1]。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2],间厕[3]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4]。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5]。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6];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7]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8]众草,纷红骇绿,蓊葧[9]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颺葳蕤[10],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11]也。出而传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释】

  1. 音若衣褐之褐:此六字疑为注文,不应列为本文。

  2. 渚:水中小洲。

  3. 间厕:交错夹杂。

  4. 峻,急流;沸,沸腾。

  5. 蔚然:草木茂盛貌。

  6. 白砾:白色碎石。

  7. 轇轕:交错纠缠貌。

  8. 苒:轻柔。

  9. 蓊葧:浓郁。

  10. 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11. 专:独享。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字词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当:通“挡”。

  3、有:通“又”。

  4、伎:通“技”。

  【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绕。

  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而生佳树美箭(转折关系);

  益奇而坚(并列关系);

  〔1〕少:稍、略。〔2〕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3〕垠:边、岸。 〔4〕睥睨,埤堄,城上小墙;梁木丽,房屋的大梁。〔5〕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 〔6〕洞然:石子击水声。〔7〕激越:声音响亮清脆。 〔8〕疏数偃仰:疏密起伏。〔9〕中州:中原地区。 〔10〕夷狄:指偏远的永州。〔11〕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12〕固:真的。〔13〕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14〕气之灵:地气的灵秀。〔15〕类智者所设施也:类,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