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市人口密度排名:厦门掠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15:59

厦门掠影——中山路游记(1)_鼓浪屿

(2011-04-20 21:45) 标签: 鼓浪屿游记

厦门掠影——中山路游记(1)

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步行街,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街面商品繁多。无论合适,人们只要提及厦门,就会谈到中山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

厦门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厦门岛上建城,取名“厦门”,寓意国之大厦之门。当时的厦门城就建于鼓浪屿对面的海岸边,在海峡两侧都建有炮台,共同把守着中间的水道,这条水道称之为“鹭江”,沿江的大道被称为“鹭江路”。

厦门城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别称:早先有称“青门”的,最早处于晚唐诗人罗隐《颖州陈先生集》中“东归青门”一句。明朝诗人池显方《登鼓浪屿和中丞韻》诗有“。。。。。。新城盘曲折,。。。。。。”一句,使得厦门又有“新城”之名。厦门建城之前,从宋朝设治时,设嘉禾里治理厦门岛,所以厦门常称“嘉禾”。郑成功退守厦门练兵时,将厦门改称“思明州”,以表他忠于明朝之心,现在厦门中山路周围有“思明路”,厦门市有“思明区”。《厦门市志》记载“厦岛如桃形”,名胜有“小桃源”,有很多文人又将厦门别成为“桃源”。厦门的市鸟是白鹭,所以厦门人常用“鹭”字辅以其他字来表明自己的厦门属性,如“鹭岛”,“鹭江”,“鹭屿”,“鹭门”等等。

明朝所建的厦门城就位于现在的中山路一带,隔着鹭江水道与鼓浪屿相望。大约的范围就是西北起厦禾路,东南至镇海路,西南到鹭江道,东北止于新华路。

下面一幅古地图标明了明清时期厦门城在厦门岛上的位置。图中从北门直穿提督衙到南门画一条线,就是今天中山路的位置。

厦门掠影——中山路游记(1)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步行街,每天游人摩肩接踵,街面商品繁多。无论合适,人们只要提及厦门,就会谈到中山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过...


江夏侯周德兴在建设厦门城的时候选址在此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厦门城的选址于在大陆上的选址是不同的,因为厦门岛是海岛,每年的主导风向是从东南方向来的台风,所以周德兴将城池选在鸿山,南普陀山北麓,以抵御从海上吹来的强劲海风。城址靠近鹭江,便于交通,鹭江边一字排开十几个码头,充分发挥了鹭江四通八达的优势。城池里设有都督府和一干行政衙门,还有玉屏书院等教育机构。这个明朝时期的厦门城很小,面积只有约一平方公里,还没有对面的鼓浪屿大。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厦门城都是低矮的中式建筑,没有道路、通讯、给排水等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

1841年英国人占领厦门后,对厦门的卫生状况很是不满意,认为它是臭港,是引起英国水兵生病死亡的根源,英国人只呆在厦门岛对面的鼓浪屿上,不愿到厦门岛来。由于英国人和其他列强对鼓浪屿的共同监管,用西方的现代城市建设观念管理鼓浪屿,使得鼓浪屿上的城市建设先于厦门岛约30年达到现代化的程度,而鹭江对岸的厦门岛仍然处于落后的中世纪城市状况。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闽南华侨回到故乡,想定居于厦门,可是厦门城糟糕的卫生状况使他们纷纷将别墅建造在西方人管理的鼓浪屿上。但是这些华侨并不甘心自己的家乡永远成为外国人口中的臭港,他们纷纷设立公司,开始在厦门岛上开始进行现代化厦门城的改造和建设。

下图就是20世纪初的厦门,对面是鼓浪屿,近景是厦门岛,可以从图片中看出两岸的差距。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2)

位于鹿礁路24~28的日本领事馆建于1898年。日本领事馆旧址保护的不错,现在所有的三栋建筑都是厦门科教大学的教工宿舍,因为有很多游人参观,住户们特意在墙上写出谢绝参观的提示标语。但是这里常常被情侣们选作婚纱照的拍摄现场,说是看中了这里的沧桑感。







日本领事馆在抗战期间,还是日本驻厦门特务机关的地下监牢,在这里曾经关押过许多抗日爱国志士,在监牢的墙上有许多志士们留下来的笔迹。

美国领事馆在鼓浪屿的北边三明路26号,湮没在一片葱绿的树木之中,这是一栋西洋风格的小楼,拱式门廊,大大的花园,高高的台阶,好像在向人们展示过去这栋小楼的辉煌。厦门开埠后,美国于1844年派人到厦门,在鼓浪屿上的田尾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代行领事之职。1865年办事处升格为领事馆,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办公。1930年领事馆失火后,在原址重新翻建二层罗马式红砖楼房,现在照片中的小楼是1930年重修的。

这栋建筑有着非常明显的美国特色,洗练明快,流畅舒展,色调合谐,建筑色调以红白两色为基调,东南两边耸立着白色高大廊柱,洋瓦坡面,四面山墙做了五个大三角形作为屋顶装饰,一派现代风格,与岛上众多的欧洲风格的建筑迥然不同。这座美式建筑历经同治、光绪、宣统3个清朝皇帝和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领事馆被日军封闭。二战结束后, 1948年美国政府派人来厦办理结束馆务手续,有关领事馆善后事宜交由美国上海总领事馆办理,厦门的美国领事馆则借给菲律宾驻厦门领事馆使用。现在美国领事馆旧址被厦门的外事部门开辟为“华风”酒店,用于涉外接待。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

中华路5号是原荷兰领事馆的旧址。19世纪时,为了在厦门招募华工前往苏门答腊、日里开辟烟草种植场,荷兰1890年正式在厦门设立领事馆。在此以前,由德记洋行老板、英国人德滴兼任领事。1925年,荷兰安达银行来厦营业,即由该行经理兼任领事。1938年,这座北欧风格的小楼建成了,荷兰领事馆随同安达银行迁到现址(原正道院)办公,前后不过三年左右。从1890年起到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为止,荷兰曾前后向厦门派出了14任领事。因为小楼位于旅游线路的中心地带,2001年被鼓浪屿管委会整修一新,辟为旅游纪念品商店。整栋房子仍保留其特色风貌,隐隐折射出曾经的历史沧桑。这幢白色小楼坐落在黄家花园的绿茵草坪旁,与绿草茵茵的大草坪相映成辉。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中华路5号是原荷兰领事馆的旧址。19世纪时,为了在厦门招募华工前往苏门答腊、日里开辟烟草种植场,荷兰1890年正式在厦门设立领事馆。在此以前,由德记洋行老...




德国领事馆的房子,位于鹿礁路18号。原来是德国领事馆官邸,现为国际青年旅舍。房子建筑风格有典型的欧洲德式风格,4~6米高的楼层,高大宽敞的走廊,原木的房梁和斜斜的木屋顶,透出宽敞明亮自然大气的味道。古老的吊灯、壁灯、原始实木床、桌、凳、椅显得与鼓浪屿的悠闲、自然、清静那样的和谐,让人流连忘返。比邻英国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更体现了她的古朴历史。官邸里有一特别大的花园庭院,周围开满五颜六色的三角梅。周围树木参天,小鸟鸣叫,海水滔滔,躺在德国领事馆院子里的竹椅上,来杯咖啡或啤酒或茶,慢慢的你就发呆了。

鹿礁路12号b座 ,著名的naya娜雅家庭旅馆,用的也是原德国领事馆的房子。这是一栋蓝墙白窗建筑,距离码头约100米,,是鼓浪屿岛交通最便利的旅馆之一;naya里有句著名的话:如果幸福不是在路上,那就在路的尽头。

其实这两幢房子都只能说是遗址,按照1916年绘制的英国驻厦领事馆图(根据英国国家档案馆地图绘制),此地属于原德国领事馆旧址范围,德国,是最早在鼓浪屿岛上建立领事馆的国家之一,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在1870年,就在此地与英国领事馆比邻而建,1918年德国战败,领事馆从此关闭直至荒废,此后三十多年里,领事馆内部建筑相继倒塌,德国领事馆从此消失成为一片废墟。在德国领事馆遗址上建造的房子,除了外表有点当年的味道,其他已经是新时代的元素了。



这就是娜雅家庭旅馆,原德国领事馆的旧址。




从档案中的老照片看旧时的德国领事馆风貌。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

法国领事馆:1860年在鼓浪屿田尾海滨建馆,与大北电报局挪威经理的别墅相邻。1919年厦门电气工人罢工,挪威经理匆忙回国,别墅空闲。厦门富商黄奕住乘机将他的别墅买下,并和法国领事商量,用新建的、地址就在法国领事馆后面的洋楼换取领事馆的这栋房屋。黄奕住购换得这两栋房屋后,翻新修饰,填海扩地,筑堤围墙,将其改造成现在位于田尾路17号的“观海别墅”。

图中那所白色的房子就是观海别墅,曾经法国领事馆在这里建过馆。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法国领事馆:1860年在鼓浪屿田尾海滨建馆,与大北电报局挪威经理的别墅相邻。1919年厦门电气工人罢工,挪威经理匆忙回国,别墅空闲。厦门富商黄奕住乘机将他...



 





西班牙领事馆:鹿礁路34号。19世纪50年代前后,西班牙建立领事馆于天主堂边,教士代行领事职权,此后,一直与教堂合用,并作为主教公廨。后西班牙领事馆撤消,改为法国领事馆。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把田尾路一座多明我会会所的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把领事馆改为主教楼。下图中左边那座白色三层小楼就是西班牙领事馆的原址,但不是原建筑,现在是一座养老院。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5)

现在鼓浪屿的旧式建筑分两大部分,一是岛南边的已修复区,二是岛北边的待修复区。鼓浪屿管委会为了保存岛上建筑的原有风貌,对岛上建筑的管理很严格。旧建筑一律不出售产权,只出售35年的有限使用权,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投资购买了使用权,你就可以对你买到的旧建筑进行修缮,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外墙风格不得变动,里面的房屋结构可以改造。修缮好的房屋可以用作商业经营,比如说:开酒吧,开酒楼,办旅社,办商店等等,也可以自己居住。

把鼓浪屿老别墅改为家庭旅馆的尝试使旅馆业主尝到了甜头,岛上最早开放的家庭旅馆——“娜雅”旅馆就是利用原德国领事馆的旧址开办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在岛上名气不小。据说,这家旅馆未来一年内的客房都已经被订满,许多来到岛上的自助游客都被婉转告知“没有空房了”。另一家在网友们中间口碑相传的著名家庭旅馆——喜林阁旅店,也是利用原来的“伦敦差会姑娘楼”开办的。在漳州路上的“李家庄咖啡馆”是利用旅居菲律宾的华侨富商李清泉的别墅开办的。目前岛上一共有10家家庭旅馆,即使不在旅游旺季,生意也都很火爆。鼓浪屿的管理部门现在是鼓励投资者,合理利用鼓浪屿老别墅资源,在岛上开发出更多家庭旅馆,并着重突出文化品牌和名人品牌。

但是有很多很好的小楼,因为产权问题,或者是房主财力有限,无法维修,只能成为危房,等待处理。据我在岛上游荡时看到的是,修缮和未修缮的小楼各占一半。但是随着旅游业的火爆,管理部门的鼓励,很多小楼都在修缮,准备在旅游市场上切下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著名的“八角楼”(原台湾富商林尔嘉的产业)也在积极修缮,择机开业。下图是位于复兴路6号的一家已经修缮完毕,等待开张的家庭旅馆。另一张是挂着危房警示牌的老旧别墅。同样的命运,不同的结果,所以是否能被别人看上是关键。







还有一些原住户对自己别墅的门楼和围墙进行整修,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这是一位工人正在对永春路上的一幢别墅的门楼花饰进行整修。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6)

鼓浪屿岛上确实有许多有名的旧式建筑可供旅游开发,而且余地很大,并不是有名的建筑现在都已得到维修和开发。鼓浪屿现存的300多栋历史风貌建筑,至少都有80年以上的历史。从整体上看,这些风貌建筑的产权分为三种:一是私人产权,约占70%;二是公房,约占16%;三是单位直管房,约占14%。其中,私人产权的风貌建筑,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其中人脉关系颇为复杂。

厦门文史专家龚洁曾说到:“到现在为止就有三种人 一种是所有人,就是房子的主人,但这个主人早不在了 ,150年了,100年了。都是三代人,甚至五代人都有,这是一种。第二种是管理人,是主人委托人家来管理的,这个也很多,但是管理的人不一定在鼓浪屿,可能在其他地方,或者在香港,或者在其他地方。第三种就是什么也没有的,就是重新去住的,叫使用人。 ”

到目前为止,鼓浪屿的风貌建筑得到修缮的只有100栋,大部分是公房。占较大比例的私有老别墅,维修的工作只能靠产权人自己出钱。能得到较好维修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目前,风貌建筑中的危房和局部危房至少有48幢,空置的有42幢。

鼓浪屿的别墅建筑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因为那时闽南乡村很不安宁,军阀、土匪猖獗,时常发生侨眷被绑架和勒索的事件。许多华侨选择在鼓浪屿建房。华侨大富商林路的后人林祖泽先生说:林路虽然在老家南安建了豪华大厝,但也在鼓浪屿上拥有两处公馆;另一个华侨富商黄秀烺把家族墓园筑在晋江老家,自己却住在鼓浪屿上的海天堂构。事实上,鼓浪屿最好的洋楼,都是闽南各地华侨建的,例如容谷别墅,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李海泉建造的,亦足山庄属于同安籍越南华侨许汉,日光岩下的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的产业,而日光岩则被越南华侨黄仲训收入囊中。

鼓浪屿之所以受到华侨的青睐,因为它是公共租界,能提供安全保证,更集中了全闽南最好的学校,医院,银行和通讯设施,生活舒适便利。当鼓浪屿在二十世纪20年代已经俨然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时,对面的厦门城还是一片旧式民居,与鼓浪屿形成鲜明的对比。鼓浪屿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示范效应,对厦门本岛起了关键的作用,促使1925年的厦门当局下决心对落后的厦门市区进行现代化城市改造。现在与鼓浪屿相对的厦门中山路到思明南路一带就是那个时期厦门城市改造的遗迹,现在已成厦门的文物。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8)

鼓浪屿上的新式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大多集中在岛的北面后厝澳路一带,一看就知道这些火柴盒式的现代建筑与那些70年前的建筑的差别,这些建筑都是鼓浪屿岛上居民的自住屋,岛上的原居民也都大多住在内错澳路一带。现在鼓浪屿的管理单位对鼓浪屿上的新建筑的要求也严格起来,要求新建如旧,新建的房屋风格要和原有的旧建筑风格协调。





管理部门对鼓浪屿的环境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岛上少有内燃机的运输工具,游客可以乘坐电动游览车做环岛游览。岛上仅有的几辆柴油汽车仅用于从岛北部的垃圾集中场地,向位于燕尾湾的垃圾码头运输垃圾。凡是岛上需要的生活,生产资料都是用船从厦门运来,用板车送往岛上各处。岛上建筑修缮时产生的建筑垃圾,也都用人力板车拖运到垃圾场集中运出。整个小岛有大量的清洁工人分布在各处,清理每天如潮水一般涌来的游客们遗弃的大量垃圾。使得整个小岛虽然每天接待数万名游客,却仍然清洁如新。







在后厝澳路和康泰路一带还有许多旧时小楼处于荒芜现象,里面既无人居住,也没有更新改造的迹象。这些小楼处于鼓浪屿的北半部,游人稀少,道路狭窄,与南部游人如织形成鲜明的对比,旧时特征鲜明。穿行在这些背街小巷之中,宛若在凝固了的时空中行走。依稀中仿佛有某一个门楼“咿呀”一声,大门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位穿着月白色或阴丹士林蓝旗袍的少妇,肩上一柄丝绸小伞,腕上一领串珠小包,婉约而行,把旧时风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定神一看,仍是静静的小巷。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0)

岛上有4座西方宗教的教堂,是天主教堂,复兴堂,三一堂和福音堂等,这些欧式的宗教建筑给岛上的建筑群增色不少。

天主教堂:

鼓浪屿上最优雅的建筑可能要属坐落于鹿礁路34号的天主教堂了。它通体洁白,歌特式风格的尖顶直指天空。它不算太高大,但比例匀称。它的装饰不算繁复,但线条优美。鼓浪屿的天主教堂建于1917年,最初设在西班牙领事馆内。它属于源于西班牙圣多明戈会的一个修会,为了免除鼓浪屿上的教众过海做礼拜之苦, 1916年,当时的主教马守仁将田尾的一座楼房与法国领事馆交换。于是,才在该址上兴建天主教堂。这座教堂以前称为“主教府”,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外观雄伟华丽。钟楼上高耸的角锥形塔尖,矗立着一个大十字架。塔尖四角有四个火把形的雕塑。钟楼建筑,原是意大利城邦国家的创造,那时是作为报警之用,后来用于召唤教徒们做礼拜。

天主教堂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呈一般教堂的拉丁十字形,祭坛在北侧,长方形大厅被两排列柱纵分,形成多面连拱的柱间,柱面勾勒自然,由于地形的限制,圣坛没有按照必须在东端的规定,而是放在北侧,主入口在南侧(南编东35度),带有一个钟塔。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媚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由于鼓浪屿的地形限制,教堂占地面积较小,入口前有一个小型花园,从总平面布局上看是比较随意的。

整栋房屋为砖石承重,翻修前为木结构楼板,外墙则为纯白色抹灰。立面造型比例合宜。正立面装饰比较丰富,沿街侧立面与祭坛部分的外立面都比较简单。翻修时楼面和阁楼已改为混凝土结构,内部已全部进行装修,但立面却保持了原貌。特别是正面,举目光所望,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中门上方正中,镶一梅花型装饰窗,环以繁花浮凋,显得十分灵秀。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 catholica”(意即“天主教会”)等字样。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0)岛上有4座西方宗教的教堂,是天主教堂,复兴堂,三一堂和福音堂等,这些欧式的宗教建筑给岛上的建筑群增色不少。天主教堂:鼓浪屿上最优雅的...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1)

三一堂:

坐落在安海路71号的三一堂在鼓浪屿上是个地标性的建筑,它几乎坐落在整个鼓浪屿的中心地带,旁边就是笔架山下的笔架洞,从这里穿过笔架洞到岛北去非常方便。向上走就是笔架路,亦足山庄、林文庆别墅、会审公堂抬脚就到。三一堂建于1934年,由美国归正会的新街堂、竹树堂以及英国长老会的厦港堂3个礼拜堂住在鼓浪屿的信徒联合筹建。取名三一堂,表明是三个堂会合一的产物,也符合三位一体的教义。为避免和另一座教堂“福音堂”相混淆,没有采用鼓浪屿堂会的名称。

这是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西式教堂。 “三一堂”是由教友募捐于1934年动工兴建,至1945年底中楼建成后才告竣工,陆陆续续建了十多年。设计人是林屋主人林振勋的儿子林全诚,又名林荣廷,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系毕业的高材生。三一堂是由中国广东的工人施工的。他的设计方案没有得到建设方完全的执行,在没有得到林全诚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扩大建筑容量,最后搞得无法收拾,请荷兰治港公司的工程师进行修改,在屋顶结构上加了一个钟楼以压住屋顶铁架,于是就成了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林全诚设计的三一堂平面布局为正十字形,四个方向的立面基本一致。在教堂的中心,正十字相交的屋脊之上设计了一个采光穹顶。粉红色的砖墙建筑,带有一个条石砌筑的地下室,平面是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856㎡。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边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窗楣饰有小山尖,和正中的山墙形成三角对称,所以三面都有一个主入口的感觉,这三面的三角形山墙簇拥着正中间的八边形钟楼。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屋顶由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墙上,中央借助钟楼的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

室内宽敞明亮,中央是一个十米直径的穹隆,像一个大喇叭,也许是它的原因,使殷承宗、许裴平、许裴星兄弟、吴天球等中外著名音乐家在无扩音的情况下演出后,都盛赞室内音质效果极佳,所以这幢建筑不但有建筑功能,还包含着良好的声学效应。

会堂可容纳一千人左右的座位,音响极佳,其原因在于讲台结构。首先是讲台如同大音箱,讲台立面用木板围护,屋顶木板条天棚,天棚内有很大的空间,这种结构和提琴的结构相似,没有回音,由于室内平面呈十字平面,结构呈八个角,回音通过它吸收了。

主要入口处用四根方棱方角的壁柱来支承山花,额枋没有浮雕,也没有复杂的线脚,而是用三皮条石夹以两皮红砖作成的。翼体的窗顶也设置了花岗石的小山花,檐下也砌了两皮条夹以一皮条红砖。在十字平面的交叉点上耸立起八角形的钟楼,在四角钻尖的坡顶上用半圆球顶作为收头,它的上边安放了一个十字架,形成这教堂建筑的主要标志。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3)

鼓浪屿上不光有西方的宗教建筑,也有福建人民供奉当地神灵的中国宗教建筑,比如种德堂,兴贤宫等。教堂里供奉的都是耶稣,而当地神灵都是供奉的保生大帝。福建是个造神的地区,自唐宋以来,但凡善于抓鬼的道士,法术高明的禅师,悬壶济世的巫医,造福乡里的先贤,死后都可能被人立个牌位,烧把香,祝祷一番,结果一旦与人们祈祷的期望相应,人们交口传颂,马上传为奇迹,引来更多的信徒和香火,信众增多以后,就有本钱建祠立庙,汇总灵验事迹,从而招徕更多的信徒。一代又一代,薪尽火传流传至今。例如,妈祖,保生大帝,临水夫人,萧太傅,猴王,关圣帝等等诸多的神灵。因为福建地形多为山地,各地区相距虽近,但受大山阻隔,交通不便,所以被大山隔绝的福建各地,按照本地区文化的接受程度,产生了许多本地神灵。不像中原地区,地处平原,文化传播速度快,同一种宗教崇拜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广大的地区,所以中原地区的宗教崇拜种类要少于山区。

种德宫:

保生大帝(大道公)信俗发源于厦门市海沧青礁慈济宫和龙海市的白礁慈济宫,广泛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台湾地区、广东东部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地区,是厦门人崇拜的本地神灵。保生大帝,生前姓吴名夲(音:滔),北宋同安县人,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该县的白礁村。他自幼颖悟,立志学医,后在青礁崎山龙湫坑畔,凿井取泉,采药炼丹,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人称其为真人。宋景祐三年五月初二,因上山采药,坠崖谢世,谢世后被民间谥为“医灵真人”,并于龙湫坑畔建庵供奉。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获准立庙,即今青、白礁慈济宫,宋天圣三年(1025)褒封“御史太医妙道真人”,传说保生大帝显灵治好了明成祖文皇后的乳疾,明永乐十七年(1419)封为“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间流传已达数百年,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这些信仰习俗主要是祈求药签、问事签,保生大帝的请神、乞火、忌日、巡游等祭典活动。青礁慈济宫是该信仰发源地,也有其独特的祭祀活动,称米龙升天;异地同祀庙宇对祖庙的尊崇,都有定期赴祖庙进香朝拜,就有了进香祭典仪式。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3)鼓浪屿上不光有西方的宗教建筑,也有福建人民供奉当地神灵的中国宗教建筑,比如种德堂,兴贤宫等。教堂里供奉的都是耶稣,而当地神灵都是供奉的保生大帝。福...









位于康泰路上的种德宫,是供奉福建人的神灵保生大帝的,在它的门口立有一块石碑,碑面已经斑驳陆离,看不清碑文,但是碑额还是可以看请“皇明”二字。这是一块明朝郑成功时期的石碑,说明这个种德宫是明朝年间的建筑,据学者研究最早的种德宫在明朝天启年间就有了。旁边是一块民国时期的石碑,碑文记载了种德宫的四至地界:“本宫前置店屋一座,址在厦门租婆廟边,字纸亭前,右畔第四间,门牌第十六号。其店屋所收租项,籍补本宫逐年进香之费。无论何人不得私拍典卖及贻借等弊,恐众尽未周知,特此布告。本境众董事公立。民国十二年古历六月初一日”。










这个庙从整座建筑看是新修的,但是有许多类似石碑一样的建筑构件很古旧,应该属于盛世兴佛的重建建筑。建筑风格是典型的闽南风格,红砖飞檐大厝,屋脊飞檐极其夸张。从那块民国十二年的石碑来看,该宫历来是由信众组织董事会管理。据介绍,种德宫传统的崇拜活动节日有四日:每逢旧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行乞龟活动;旧历二月十四日,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千佛(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千佛);旧历三月十五日之前大约初十日左右,举办到白礁慈济宫及青礁慈济宫谒祖活动;但自1996年起改请厦门南普陀寺法师来宫中主持拜干佛;旧历九月十四日又再请同安梅山寺菜姑来宫中举行拜干佛;旧历十二月十四日举行送神活动。

鼓浪屿岛的种德宫是目前岛上二座祀奉保生大帝的庙宇其中之一。它在鼓浪屿开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例如居住该宫附近的居民,习惯上称他们是居住在大宫前、或宫后、大宫顶、大宫边,然后告诉人们地址和门牌号。尤其是海外寄侨汇信来的、信封上的地址通常是写厦门鼓浪屿内厝澳大宫顶某人收。可见种德宫作为鼓浪屿的重要地名还在发挥作用。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4)

兴贤宫:

中华路与晃岩路交叉处的兴贤宫是另一座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据介绍,兴贤宫建于明朝晚年,祀奉“协天大帝”。清朝乾隆年间起,由大海商黄旭斋家族数代人出资经管重修。在该址上建成一座三开间三脊两进,美仑美奂的“大宫庙”。主祀保生大帝吴真人,配祀协天大帝关圣帝。宫前建有大火埕,戏台和大道公四孔井。庙祝们用四孔井水煎吴真人签诗药,治病救人,拯救无数病人,所以“大宫庙”香火旺盛。清咸丰年间改额为“兴贤宫”,民间俗称“大宫”。到了1915年(民国四年),厦门各界社会名流发起组建兴贤宫董事会,由板桥林尔嘉,杨钿,黄琢斋,陈益庭,郭春秧等著名人士和周边220多家商号,洋行和政府各社团题捐重修。至此,厦门鼓浪屿上的兴贤宫声名大振,成为台湾,港澳地区,华侨和过往商贾过厦首选的朝拜进香的吴真人圣地。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生日。在这一天,兴贤宫前都要举行以吴夲神像上白礁祖宫谒祖进香的隆重庆祝仪式。吴夲神像出巡仪仗在彩旗,梁伞,大鼓乐队和各种形式的花鼓阵,蜈蚣阁,踩高跷的护卫和跟随下,跳火出巡,宫前戏台轮番演出正音,南馆和歌仔戏。整个鼓浪屿车水马龙,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宫庙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举办乞龟与猜谜等民俗活动。并雇剧团在戏台演戏。正月十五日演八仙为王母祝寿;五月五日演吊屈原溺水;七月初七日演牛郎织女;八月十五日演状元拜塔(许梦蛟拜雷峰塔)等群众喜见节目。尤其是每年逢旧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诞辰之时,董事会要提前开会,选择在三月初十日左右,举办奉保生大帝(大道公)神像到同安白礁宫(现属龙海市角尾镇)谒祖进香的仪式。文革中,庙里供奉的神像和祭祀用品都被捣毁,1985年被改为青年宫,2005年各界人士又捐资重修,现在的庙宇建筑都是2005年以后修的新建筑。




这是1907年的一张照片,拍下了迎亲花轿路过鼓浪屿兴贤宫的影像,背景中的那座庙宇就是兴贤宫。

大道公四孔古井离兴贤宫不远,是当时附近居民的主要生活水源。现在井旁有一组现代雕像再现了过去古井旁的民俗生活。雕像是现代的,可井是古代的,井里仍然有水,为了保护游人的安全,井口上加装了铁制防护网。类似这样的四孔井在岛上还有多处,满足了当时鼓浪屿人的日常用水,而且还要向厦门岛输出,现在这些古井已经都用铁丝网封住井口,让游人观赏。1910年以前,厦门岛的饮用水多取于鼓浪屿,每天都有渡船将一船船清冽甘甜的鼓浪屿井水送往厦门岛,鼓浪屿的井水一度是整个厦门岛的饮用水源。1910年,时值天旱,整个厦门岛大面积缺水。这时鼓浪屿工部局却下令禁止鼓浪屿井水运往他处,引起了厦门当局与鼓浪屿工部局的一轮激烈的交涉,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鼓浪屿恢复了向厦门岛的饮用水供应。这一事件促使厦门岛当局建立自己的饮用水源,1926年,华侨富商黄奕住在厦门岛建立自来水公司,委托德国西门子公司修建了上李水库大型饮用水源,较彻底地解决了厦门岛的饮用水问题,现在鼓浪屿的自来水也是从厦门岛通过海底输水管线送过来的。








鼓浪屿虽然不大,但沿海边之路步行绕行全岛,大约需要2个小时。从轮渡沿海岸东行,沿途经过皓月园,大德记浴场,观海园,菽庄花园,港仔后浴场,延平公园,美华浴场,鼓浪石,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等风景点,到达内厝澳路,再绕过燕尾湾和燕尾山,经三丘田码头,海底世界,转回鼓浪屿轮渡码头,这条环岛路总长达3880米。从皓月园向北,绕过燕尾湾,转向南行一直到菽庄花园止,路都在海边,可以坐在电瓶车上,饱览山海美景。从菽庄花园起,环岛路转向岛内路,从漳州路,福建路经过,可以观看沿路的旧时别墅。

鼓浪屿虽然不大,但沿海边之路步行绕行全岛,大约需要2个小时。从轮渡沿海岸东行,沿途经过皓月园,大德记浴场,观海园,菽庄花园,港仔后浴场,延平公园,美华浴场,鼓浪石,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等风景点...




从三丘田码头看厦门岛



燕尾山下的海滨石岸,当年攻占鼓浪屿的解放军就是这里登陆的。





当年的碉堡已经改造成了观景台。




坐在燕尾湾旁弹唱的歌手。




游人如织的港仔后海滨浴场,对面就是菽庄花园。

厦门市为了便利岛上的居民通行,1999年年在三明路附近打了一个隧道,叫“龙山洞”,在笔山路附近凿了一个“笔山洞”,在港后凿了一个“鼓声洞”。这三个洞的凿通,大大便利了岛东西的通行,不用绕行北边的燕尾湾。我在穿行此洞时,臆想可能是战备工程改为民用,出得洞来,看见洞额题刻时间是1999年年,才知这是为了便利游人的旅游设施,“鼓声洞”的开凿使得环岛交通成为一个闭环,环岛游览电瓶车可以载着游客行驶在环岛路上,一览山海风光。据说“鼓浪屿有一块叫做鼓浪石的石头,后被海水冲出了一个洞,如果海水再次冲进那个洞,就会发出像敲鼓一样的声音,所以叫它为鼓声洞。“



鼓声洞




笔山洞




龙山洞

黄家花园:

岛上的华侨建筑非常有名的有黄奕住的黄家花园,黄家花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黄家花园位于日光岩下,晃岩路27号、29号。由一个1.2万平方米的大花园和三栋豪华别墅组成,结合了欧陆建筑和南洋殖民地建筑风格,1925年建成,属于印尼华侨黄奕住的产业。别墅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面绿草如茵的大草坪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过去因为经常有洋人在上面踢足球,被当地人称为“洋人球埔”。现在这块大草坪被开辟为人民体育场。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7)黄家花园:岛上的华侨建筑非常有名的有黄奕住的黄家花园,黄家花园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黄家花园位于日光岩下,晃岩路27号、29号。由一个1.2万平...






黄家花园的庭园范围颇为宽广,三幢别墅点缀于古榕、青榆、红枣、刺桐、香椿、腊梅、香樟、芙蓉、修竹之间,形成了幽雅的环境。尤其是中楼前的内花园,雕琢得颇为时代化,置身于二楼阳台观景、晨练、纳凉,是一种颇有意趣的享受,当年还能看到洋人球埔上的足球赛。有意思的是,这么豪华的别墅,据说每块挂镜上均刻有三间理发工具:剃刀,须刷,掏耳筒,以示建屋的主人不忘自己的发家之本。

黄家花园的前身是原英商德记洋行“二写”(副经理)的住宅,原名“中德记”。黄奕住回国后,决定定居鼓浪屿,于是向原主人买下了这栋“二写”别墅,先行住下。1918年,黄奕住在“二写”别墅的两侧对称建设了二栋别墅,称“南北楼”,安置家小。1921年,黄奕住将“二写”别墅拆除,兴建了现在人们看到的“中楼”。“中楼”由上海裕泰公司承建,请中外设计师精心设计,中楼注重欧陆风格,用料讲究。建筑形式为四面回廊,前为双向步阶,后为弧形宽廊,可以远眺日光岩,还可在此宴请宾客。廊柱为剁斧凹槽,纤细高雅,挑檐水平划分,造型简洁华贵,气度非凡。回廊幔挂丝绒长帘,帘外看不到帘内活动,帘内却可透视帘外景物。室内楼梯、栏杆,一楼及前后大走廊和户外台阶均用意大利刨光白玉大理石建造,门窗、家具、楼楹、护墙、吊顶、地板均用进口楠木制作。中楼内精雕的博古架、青铜镂花壁炉、名匠细琢的廊柱,处处显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风采,又有18世纪德国贵族家庭的华丽装饰,并兼有许多中国传统装饰技艺,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以欧式风格为主的别墅,当时可称“中国第一”。据《黄奕住传》载:南北二楼造价为七八万银元,而中楼高达二十九万银元,可见其豪华气派!由于别墅的华贵,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黄奕住还在世,能够获邀参观或做客黄家花园是当时达官贵人们的一件幸事,如汪精卫、蔡廷锴都曾做客黄家花园。

1950年,厦门市政府借用黄家花园和观海别墅作为厦门市的“国宾馆”和高干招待所(后黄家子孙将其交给政府管理)。十大元帅,邓小平、王震到厦门时都下榻黄家花园,也曾接待过李光耀、尼克松等外国国家政要的住宿和参观。现在的黄家花园草坪被改建成了人民体育场,而三座豪华别墅正在整修。现名为:“鼓浪屿宾馆”。



上图是正在整修中的黄家花园别墅楼之北楼。




这是那栋花了二十九万银元的中楼

这位黄奕住先生是位传奇人物,20世纪40年代,闽南流传着一句话:“要想富,学黄奕住”,黄奕住出生在闽南南安农村,12岁学理发,挑着剃头挑子走村串乡,人称“剃头匠”。17岁下南洋,最初还是一副剃头挑子,接着换货郎担、咖啡担,再开杂货店和日兴商行,最后把握时机做蔗糖生意发了家,成为印尼一带著名的巨富,被称为“印尼糖王”,1919年4月29日回国定居于鼓浪屿。有学者研究,说黄奕住离开闽南下南洋时,只带走了母亲给的36块银元。回国时至少带了2800万美元(折合银币4000多万元),是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最大实业家。

黄奕住在上海、天津、广州均投资办有产业,他的产业对于厦门来说,最重要的是20世纪20年代。黄奕住的房地产公司“黄聚德堂”投资股份245万银元,建了160多幢房屋,建造的房屋遍布鼓浪屿各个角落。他开办的自来水公司让厦门人用上了方便而清洁的水,他的电话公司让厦门人享受到了便捷的通讯服务。当时的报纸有这样的报道:黄奕住“迭受政府大绶宝光嘉禾章之褒,厦门总商会、市政府之正、副会长之聘,鼓浪屿工部局补推他为华人董事,并曾被侨务局聘为高等顾问等职。”“盖举国中朝野,咸于府君(黄奕住)敬礼有加焉。”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厦门沦陷前夕,黄奕住考虑到鼓浪屿地区小,难避敌人及汉奸耳目,决定避居上海。他在上海蛰居期间,看到日寇侵略暴行及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深为痛心。他“每闻时事,即悒悒不乐,谓天下不相中国,降此鞠凶,呼钦书(其子)兄弟,告之曰: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一入国门,即思竭涓埃之极,乃卒未酬所志”,而引为毕生憾事。汪精卫做了汉奸以后,知道黄奕住隐居上海,曾力邀黄奕住出山为汪氏汉奸政府做事,被黄奕住拒绝,闭门谢客,以全名节。1945年6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奕住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林文庆别墅:

林文庆别墅在笔山路3号。1913年林文庆、殷碧霞(殷承宗的姑姑)夫妇买下笔架山顶的黄家祖祠宅基地,精心设计建成了这座风格高雅的心灵家园。别墅依山而筑,前与会审公所相接,后与亦足山庄连墙,春草楼,观彩楼等有名的旧别墅建筑与之相邻,构成了一个很好的游览建筑群落。别墅的景观很好,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遥望波光粼粼的鹭江,高楼林立的厦门,清净和繁华相对,仿佛两个世界。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18)林文庆别墅:林文庆别墅在笔山路3号。1913年林文庆、殷碧霞(殷承宗的姑姑)夫妇买下笔架山顶的黄家祖祠宅基地,精心设计建成了这座风格高雅的心灵家园。别...




在别墅对面,院墙旁有一块山石,当年林文庆将其改造成一个观景平台,登上这个小小的观景平台,眼前景致了无遮挡。可以遥望鹭岛之上的鸿山寺、云顶岩,海军码头等景物,而鼓浪屿的景色则一览无余,甚是清楚。

遥想林公当年,月白风清之夜,携三五好友,登台临风,遥望鹭岛灯火,品茶吟诗,何等风雅之有!






林文庆别墅挺立于笔架山麓,二层加地下隔潮层。立面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按地形错落,自由而随意。墅前有长长的双向花岗岩蹬道直上前厅,蹬道西面依花岗岩壁而行,设计颇为独到。前厅平台侧边有一株茂密的千年樟,掩映着前入口。前厅的屋面是一个诺大宽敞的大平台,连着后面的居室。在前厅平台上也能和观景平台上一样,饱览鹭江风情,而且更加清晰。现在别墅正在整修,想必不久的将来林公别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客的光临。





林文庆(1869-1957),字梦琴,他祖籍福建海澄县鳌冠(今厦门海沧),是出生在新加坡的华侨。林文庆最早就读于福建会馆,而后升入莱佛士学院,成为获得女皇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后来在爱丁堡大学学医,获得最高荣誉。正当西方人钦佩林文庆时,爱丁堡大学的中国人却因林文庆糟糕的汉语笔头和口语而对他嗤之以鼻。根据某些资料所说,英语仍是他最强的语言。1926年他在厦大做演讲时还不得不靠人翻译呢!但我们知道,由于他在新加坡身处粤语和闽南语的环境之中,他至少懂得粤语和闽南语。

林文庆是医学硕士,医术高明,是著名的医生,新加坡立法院华人议员。曾经帮助过康有为和孙中山,并应孙中山邀请,出任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卫生司长,有着极其精彩的一生。

1905年,林文庆开了一家为娼妓治病的私立医院,并创立了“反鸦片社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父亲和出生于中国的祖父竟都是种鸦片的)。林文庆善于经营生意,尤其在橡胶、船运和银行等行业收入颇丰。他还参与创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作为华人金融家先驱,他和黄奕住合资创建“和丰银行”和“华侨银行”。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推崇这位贤哲的智慧。他当过英国立法院顾问及中国顾问团顾问,出席过1902年爱德华七世和1911年乔治五世的加冕典礼。林文庆在一战期间表现出色,为威尔士王子救济基金和购置战斗机筹款,于1918年获得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1900年,林文庆参与创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两次当选为该会主席。他还创办了“华人chinese philomatic社团”,开展中文、西方音乐和英国文学等学科的学习活动,还创办了“新加坡华人女子学校”。也许是由于他本人汉语学得不理想,他竭力主张华人应从小开始学习汉语,甚至在自己家里组织汉语学习班。

鉴于于人们对自己汉语水平的质疑,林文庆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刻苦学习汉语,以致汉语水平突飞猛进,对汉语造诣达到较深的程度,并且熟谙闽,粤方言和马来语、泰米尔语、日语等,还把千古传诵的《离骚》译成了英文,被时人誉为“语言天才”。鲁耶尔·吉卜林说:“东、西方永远碰不到一块儿。然而,林文庆却能将这二者融会贯通。”中外人士一致推崇他为 “新加坡贤哲”。

1921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邓萃英上任不久就辞职了。陈嘉庚即邀请林文庆担任校长,陈嘉庚评述林文庆时写道:“(他)能通西洋物质之科学兼具中国文化之精神。”

在1921年至1937年间林文庆任厦门大学校长期间,一直住在鼓浪屿上的这幢别墅里。林文庆在厦大主政期间,呕心沥血16年,一手把厦大造就成东南名校,他主政厦大之时,用高薪聘请海内外的著名教授,学者任教厦大,薪水达到每个月450元大洋,是当时中国大学的第一高薪,请来了如林语堂,鲁迅等著名学者。但是却因与鲁迅在尊孔读经问题上有过对立的意见,以及日军占领新加坡后,被迫于日军合作而受到质疑。这样两项原因,使得20世纪50年代以后,林文庆在大陆被认作是反派角色,受到反面性的评价。

1937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厦门大学停办,林文庆回到新加坡隐居。日军占领新加坡以后,发现年逾古稀的林文庆在集中营中,便拷打他的妻子,逼他为他们做事,逼他担任“昭南华侨协会”会长。1945年日寇投降后,英国当局虽然豁免对林文庆的任何追究与谴责,众多朋友和侨胞也都谅解林文庆的苦衷,但他仍自责甚深,闭门谢客。直到1949年,他才出山成为“中华社团”的第一任主席,一直到1957年元旦他去世为止。

林文庆在1957年逝世于新加坡,享年88岁。遗嘱将自己家产的五分之三捐给厦大,其中就包括这幢林文庆别墅。他的这个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林文庆遂绝食以抗,结果因此身故。但接受了林文庆遗产的厦大却对林文庆不予评价,执掌厦大16年的林校长在厦大之内,竟然连雕像都没有一座。现在这座林文庆别墅已经非常破败,不复旧日风光。已残旧破败得剩下一个躯壳,门窗已经不全,野藤爬满了墙头,垃圾堆满了花园,住进了收“玻璃干”的拾荒者,怎么也寻不到林文庆当年的华彩和高朋满座,纵论天下的辉煌了!而他的对手鲁迅在厦大仅执教三个月,却得到了极高的荣誉,故居、雕像一修再修。由此可见世态炎凉之一斑,政治评价成了对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过2008年在厦大校园里树立了林文庆塑像,50年后厦大总算承认了自己的老校长。

我在寻找林文庆别墅时,多次与之擦肩而过,原因就是门楼和别墅太过破败,不敢相信这就是有名的林文庆别墅,后来是拿着相关的相片,才按图索骥找到的。不过,现在鼓浪屿管理部门已经安排了施工人员正在对别墅进行修缮,相信不久的将来,林文庆别墅将以“修旧如旧”的新面貌迎接那些寻访过去的游客.这幅图是林文庆别墅的后门,前门已经没有门扇了,不过对面有座门额叫“黛峰”的别墅可做寻找的标记。






 

会审公堂:

位于笔山路3号,建于20世纪20年代。与林文庆别墅相邻,沿着两楼之间的石阶走上去就是林文庆别墅。这是两座西欧风格,造型基本相同,相向而对的两层小楼。立面圆平组合,相当和谐。从装饰颜色上区分,一栋为红楼,一栋为白楼。鸦片战争以后,厦门开始了五口通商的时代,大量洋人涌入厦门和鼓浪屿,华洋杂存,矛盾不断。为了调停华洋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外国人的利益,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就设立了这个“会审公堂”。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复”,拟收回司法权,但因很快事变失败,没有达成目标。1941年,会审公堂的司法权被侵占厦门的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历时42年的“会审公堂”被撤废。“文革”前会审公堂的房子作为干休所一部份,现在已为民宅。先人已逝,楼房依旧,门楼尚存,楼中人气尚盛,只是不见当年的喧闹。门楼旁的院墙上钉着的风貌建筑标识牌,还能让人们记住当年的屈辱。









亦足山庄:

位于笔山路9号的亦足山庄,建筑设有高大欧式门楼,门楼由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腊柱式组合而成。门楼与主楼之间设有雕塑照壁,以大石阶为过渡,石阶两侧密植花坛石凳,短墙均有缠枝浮雕,最具特色。别墅的四根通天大圆柱正面支撑,突起的双拱窗套,凹槽的四角墙柱,流畅舒展的线条,颇有特色的女儿墙,以及古希腊柱式装饰,形成很强的主体感,产生富有韵律的外形美。别墅是越南华侨许汉所建,与会审公堂、林文庆别墅为邻居。厦门道尹陈培琨题写的“紫气东来”楣匾在“文革”中被封抹,现尚可辨。主人在院内巨石上镌“亦足山庄”寓意有了此别墅就知足了。2004年被人租去重新整修,现在是私人住宅,有金发美女在别墅里行走。亦足山庄附近一般游客摄影的角度不太好,拍不出好照片来,可以看见的一些不错的照片都是专业摄影师通过一些特定角度拍摄的。













林文庆别墅观景平台的下面就是亦足山庄的休闲观景平台,一墙之隔。不过休闲纳凉效果好,观景效果就没有林文庆别墅的观景效果好了。




榕谷别墅:

容谷别墅(李清泉别墅),门牌号是旗山路5号。李清泉,晋江籍旅菲华侨。1926年他在鼓浪屿升旗山麓买下地皮,建成中西合璧的三层别墅,就是李清泉别墅“榕谷”,榕谷乃是因为大门口有一株百年古榕,别墅全部由山石打造出来,宛若山谷,故名之。但是大铁门上却镶着“容谷”二字,这是不解其意的误写的。

别墅分大楼和小楼,由旅美中国工程师设计督造的,1928年竣工。其地点之好、选料之精、环境之美,在鼓浪屿数一数二。正面有罗马式大圆柱,庄严稳重。别墅庭院以多色花岗岩卵石铺成小径,形成彩色图案,使别墅显得更加秀美。庭院里种植名贵南洋杉和花木,中心为欧式喷水池,加上假山亭榭,使别墅多了几分大自然的温馨。李清泉父子是经营木材发家的,所以别墅采用名贵木材进行装饰,门窗、楼梯等均使用高级赤楠。榕谷先后住过日本兵、国民党兵和解放军。李清泉在漳州路还有两幢别墅(38-40号),里面的楠木地板、家具至今仍光可鉴人。现在榕谷别墅里还住着李氏族人,属于私人住宅,游到此处不得入内,只能用别人的照片。

当年的李清泉也当真是商界的中流砥柱,他在菲律宾成功创业后,先后在国内成立了中兴银行和福建造纸厂,后者成为当时国内十大化学工厂之一。之后他又出资为厦门修建海堤和码头,投资兴建十余座商业大厦。1940年李清泉去世,连宋庆龄和蒋介石夫妇都发来唁电,可见他当时的社会地位之高。出殡的时候,他的灵柩上盖着国旗,菲律宾政府为他下半旗致哀,沿途万人空巷,人海如潮。




李家庄:

位于漳州路38-40号的“李家庄”是李清泉为其父亲与叔父修建的住处,紧邻林语堂夫人的廖家。现在这里被私人收购过来,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改成了一家咖啡旅馆。这是一幢连拱宽廊的英式红砖建筑,因为经过重新整修,只能说原来的风格还在,它是西洋屋宇和中式门楼相结合的形式。因为是开放性的商业场所,所以拍了几张照片。










春草堂:

春草堂位于笔山路17号,与林文庆别墅相邻。“春草堂”建造在鼓浪屿高高的笔架山顶上,西北望海沧,东边看鹭岛。墙里墙外,三角梅繁华叶茂,门口蹲着的是金门的守护神——风狮爷。

春草堂:春草堂位于笔山路17号,与林文庆别墅相邻。“春草堂”建造在鼓浪屿高高的笔架山顶上,西北望海沧,东边看鹭岛。墙里墙外,三角梅繁华叶茂,门口蹲着的是金门的守护神——风狮爷。...




春草堂是厦门第一个建筑工会会长许春草的住宅。“春草堂”的堂主许春草是一个很奇特的中国人。他是泥水匠出身,自幼家境贫寒,父亲被外国人骗卖去做了“猪仔”,一去不返。他12岁当了泥水工,为不受工头和资本家的压迫,与百余名小工结为兄弟,小工成长为师傅后,又带了一批小工,像滚雪球一样,“泥水兄弟”们越来越多。1918年“泥水兄弟”们成立了建筑工会,许春草被厦门建筑同业“泥水兄弟”们推为会长。许春草后来投身于“辛亥革命”并成为一位著名革命家,1914年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委任许春草为“中华革命党闽南党务主任”。1922年随孙中山北伐,在反对陈炯明叛乱的战争中,许春草在福建各地组织了九路讨贼军,孙中山任命他为福建省“讨贼护法军”总司令。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又是一位虔诚坚定的基督教徒,教会里的长老。他成长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却坚决地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阴暗与糟粕。他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发起了废除奴役婢女的陋习。收容出逃婢女,教她们识字学手艺,让她们自主婚姻,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留下了光彩的一笔。这一事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称颂。他成为了一位“有钱人”,但他“为富而仁”,积极倡导、开展、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身体力行而不空喊口号。最重要的,他自始至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春草堂”是许春草自己1933年亲自设计的作品,用中国人喜欢自赞的话来说,叫做“自行设计、自己施工”。楼房的外墙贴面装饰是他自己展示的手艺。这样建造豪宅,不但在鼓浪屿是唯一的,即便在全中国也是仅有的。春草堂现由许的儿子居住,室内正在整修。








观彩楼:

观彩楼位于笔架山6号,和春草堂隔路相邻,和林文庆别墅隔墙相邻,建于1931年。从厦门乘轮渡向鼓浪屿进发时,沿着八卦楼向左看,在山顶上就能寻看到站立在笔架山顶的观彩楼,虽然遥望观彩楼很小,但确实很好看,不愧“观彩”之意。观彩楼是一幢三层欧式别墅,鹤立在鼓浪屿笔架山上,由荷兰工程师设计, 由许春草营造公司承建。建造观彩楼的荷兰工程师因为异乡的好景致最终敌不过思乡之情,离开了厦门,将观彩楼转手他人。于是观彩楼开始了它坎坷的命运,辗转了换了好几个主人。先卖给丁玉树,后又转卖上海固齿龄牙膏厂老板陈四民,作为其消暑避寒之场所。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陈的儿子利用此楼作旅游观光的旅店,后因客源不足停办,至今一直空置荒废。而今此楼已经非常破败,无人居住,现在只有看房人在内。游人可以与看房人商量,入内自行观赏,最近楼内一游工人在进行整修工作,是否房主人已经回来收拾残局?





此楼的形体和装饰,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颇为美观古朴,又结合许多现代化建筑手法,新颖流畅。它的屋顶十分别致,为背弧形,由棱线分割,既是外墙又是女儿墙,凸拱窗镶嵌其间,立体感特强,装饰效果特好,颇有西欧风格。

  观彩楼的门柱为绞绳状,新颖别致,有西班牙风韵。窗楣系整块石材雕成,借用中国乡村民居的的铺首形式,雕刻成欧洲剑客(火枪手)的脸庞,手法简洁,颇有艺术灵气,也增添了别墅的古典华贵气派。外型宛如中国的"花轿",又被人称为“新娘轿子”站在顶楼可以观赏到非常美丽的落日彩霞,称之为"观彩楼"。但因“观彩”与“棺材”谐音,此楼被鼓浪屿当地人戏称为“棺材楼”。













观彩楼面对厦门岛,楼下就是厦门百年老校——厦门二中的操场和校舍。观彩楼的神韵主要在于它的位置,因为观彩楼位于笔架山顶,前后观海,无遮无拦,是登顶观鼓浪屿全景的极佳所在。岛上除了日光岩外,可能就要数此处观景最佳了。想想,在此观彩小楼之上,把酒临风,眼览美景,美人相伴,一生何求!“观彩”二字正是因观赏鹭岛风景极佳位置而得名。观彩楼下还有一个住宅小区,里面有一座“羡仙亭”,观景位置也颇佳,可以进去看一看,拍照。

番婆楼:

著名的“番婆楼”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楼。位于安海路36号的“番婆楼”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这幢小楼就是许经权在菲律宾经商致富后特地盖给他母亲住的。当年许经权赴菲律宾经商致富后,将其母亲接到菲律宾孝敬供养,要让母亲过好日子。可是,许母过惯了闽南生活,不习惯菲律宾的水土,又失去了操着闽南话的乡亲,住不上几个月就闹着要回晋江老家。许经权颇感左右为难:不把母亲送回来吧,母亲整天吵着要回家;把母亲送回家把,又不足以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于是就在厦门鼓浪屿买地造楼,这是当时厦门附近各乡县富人的一种时尚。





他先买下一幢旧式别墅,将母亲安顿下来,接着在其东侧建一座大别墅,其规模要求超过厦门的“天一楼”,并在其后建了一座附楼,供佣人们居住。又在别墅前院建一座戏台,经常请来戏班子,为其母演唱,许母则坐在别墅里任意点戏,逍遥自在,好不痛快,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如今,戏台、乐池均在,似乎还能看到当年许母坐在宽廊里听戏,前呼后拥的热闹的场景。





许母的其他儿女看到许经权如此孝敬老母亲,也急急地跟着学,争相给母亲买来新衣,添置手饰。许母平常出门一身珠光宝气,俨然一个南洋富婆。这个有福气的老太太,自住了这楼,从此点曲听唱,穿金戴银,倒也其乐融融,不再闹要回去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她住的这幢别墅自然就叫成“番婆楼”了。番婆楼有一个大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有正反两个“福”字,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进出双福。番婆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某些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它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番婆楼最后一任主人便是许经权的外孙女和女婿。2004年,她的女儿车祸丧生,老来丧女的夫妇俩也离开了,去了香港。现在房子里租住的都是来鼓浪屿谋生的岛外人士,各个阶层都有,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来寻常百姓家”之意。

现在在番婆楼二楼租屋开办咖啡馆的air夫妇是鼓浪屿旅游界里非常有名的人士,他们的咖啡馆也非常有名,是他有什么你才能吃什么的牛人。他们著有一本关于鼓浪屿的书,书名叫做“迷失在鼓浪屿”,是到鼓浪屿旅游的必读书,书上有一句关于鼓浪屿的名言:“在鼓浪屿上,时间是用来浪费。。。。。。”此文图文并茂,建议到鼓浪屿旅游的人们都看一看。

西欧小筑:

安海路34号。与著名的番婆楼(安海路36号)一墙之隔,西欧小筑保留完整欧式风格。建于1897年,原来曾是创建英华书院的“三公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长老会)人员的公寓,由书院“舍监”郑柏年管理。郑柏年是英华书院的主要筹建人,是首任“舍监”,后来任英华中学校长。1909年,龙海港尾卓歧村人王子恒向郑柏年购得此屋,作为王家的住宅。



王子恒原来在卓歧村里做摆渡工,日子过得很是清贫。一日他来到土地公庙前,祝祷土地公为自己指出一条明路。他说:“到底是去南洋,还是继续摆渡,土地公请指明前程。如果是去南洋,草鞋扔出门外就是一正一反。反之就留下来摆渡”结果三次让出门外的草鞋都是一正一反,王子恒下定决心闯南洋。于是王子恒辞别妻儿,只身来到越南,寻得一家米店当伙计。他身体壮硕,吃苦耐劳,且忠厚老实,很得老板的赏识。于是老板就给了他一笔钱另开一家米店,他拿着钱走到路上发现实际钱数比老板口述的钱数多了一倍,他马上将钱送回给老板,老板更加高兴的说:“我没看错人,这都是给你的,全都拿走吧。”王子恒靠这笔钱开了一家米店,还开了一家碾米厂。生意经营的有声有色,后来将三个儿子都接到了越南,一起经营。1909年,他带着资金回到家乡,起屋造房,修桥铺路,不想遭到了本地恶势力的打击。为避祸,王子恒携家迁至鼓浪屿,购得“西欧小筑”安置家小,自己仍回越南经营。老年时王子恒将事业交给三个儿子,自己回鼓浪屿定居。王家至今已在西欧小筑内延续五代,子孙超过百人。现在小筑里住的是王子恒长孙的二个儿子和二儿子的后人

西欧小筑为西欧风格的两层小楼,前后均有拱劵宽廊,宽廊连着客厅和卧室。三间厅室皆为20平方米,室内均有壁炉,天花板正中有一个挂煤油灯的莲花座,非常秀美。室内铺杉木地板,门窗均装百页,廊间使用花岗石为压条,压条下是琉璃瓶件装饰,古朴典雅。外墙刷有红粉,间以白色线条,红白相间,和谐别致,自然流畅。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十分适合居住,原来刚建起来时,站在二楼宽廊里可以遥观沧海,后来周围的楼群逐渐建立起来,观海就不成了,但居住仍是上佳之选。小筑院内还有一口百年老井,水质甘洌,现在仍在使用。

西欧小筑里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前廊门窗和天花板,全部用柳条木斜格装饰,用以遮蔽风雨和阳光,且能通风,为室内创造出凉爽的环境。这些柳条木虽经百年风雨,至今仍然完好,不失当年的风韵,轻盈俊俏如旧。这种装饰风格的洋楼,且保存的如此完整,在鼓浪屿是唯一,在中国可能也是唯一,据说在西欧本土也不复见了,所以说西欧小筑是一座难能可贵保存完好的西洋小楼。百年建筑能保存这么好的主要原因,是百年来王家五代连续居住在此,能够经常维修,做到了常修常新。建筑也是需要人气来滋润的,鼓浪屿上众多的老建筑都呈现出破败之像的原因就是断了人气的滋润。

杨家园:

杨家园也叫忠权别墅,是香港籍媒体人白桦的曾外公杨忠权所建。杨忠权是旅居的菲律宾华侨,福建尤溪人,生于1883年。自幼失父,下有二个弟弟,杨忠根和杨忠纯。杨忠权14岁随伯父学习生意,21岁与吴嫦娥结婚。早期在菲创办“复隆兴铁业公司”,组织“三合福地产公司”,经营钢铁和房地产。杨忠权共育有七男五女,现在杨家的后人共有251人,散居在香港、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等地。杨忠权一生信奉基督教,对儿女也都送入教会学校学习,接受基督教教育。上世纪30年代,杨忠权在鼓浪屿建了杨家园,希望生后和夫人长眠于鼓浪屿墓园。1932年元月9日杨忠权在鼓浪屿逝世,享年49岁,夫妇两人都安葬在鼓浪屿的墓园。1964年政府征用墓地,杨家后人将先人尸骨掘起火化,夫妻俩的骨灰被后人于1976年带到了香港,1976年9月又被带往菲律宾安葬。现在,子孙分居世界各地,这座杨家园就成了父辈留下的遗园了。

杨家园现编安海路4号,鼓新路27、29、31号,是四幢西式别墅,总称“杨家园”。杨家园建筑为群体组合形式,为科林斯柱式,凹槽廊柱挺拔,前窗选形别致,有圆拱和尖拱,建筑内装修豪华别致。杨家园的楼宇中以鼓新路的"忠权楼"最有气派,以安海路的别墅最为漂亮。最近,杨家继承人要捐出 “忠权楼”作为“鼓浪屿历史博物馆”的馆址。当年,鼓浪屿没有自来水,只能依靠地下水,所以家家打井,用以饮食、盥洗、冲凉、浇花、消防、冲厕、洗地板,夏天游海归来冲洗都用井水。杨家园有一套当年可称得上先进的供水系统,各楼的顶层和底层均设有水池以蓄积雨水,院内挖掘水井,配手压式抽水机。这个供水系统的不同水源分别用来洗衣、浇花、消防、冲厕,地下水用以饮用。这在鼓浪屿的建筑中十分罕见。

下图是位于安海路4号的“杨家园”别墅之一。




住在这栋别墅里的还是杨家的后人,他们不希望游客们打扰他们的安静生活。

下图是安海路4号杨家园气派的门楼。



鼓新路27号的“杨家园”别墅被开辟为东方鱼骨艺术馆。照片中所有的红房子都是杨家园的范畴。




宾悦旅社:

安海路44号,1932年建,从三一堂走过来不远左手一个很窄的石阶小巷向上就是宾悦旅社的门楼,树木掩映下可以看到旅社的一角,据说曾是殷承宗家的家产,后来卖给了别人,这里不是是鼓浪屿特别出名的建筑,所以在外墙上没有钉着“重点历史风貌建筑”那样的牌子。其实鼓浪屿上的老房子都很有特色,没有钉保护牌的别墅多了去了。宾悦旅社里面树木葱茏,绿荫蔽日,花草满园,坐在树下石凳上,饮上一杯铁观音,心神皆清。






时钟楼:

安海路55号,是晋江籍菲律宾华侨杨丕河的别墅。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为当代西洋建筑。外形颇像自鸣钟,故称为“时钟楼”,又名“宜园”。门廊柱式为爱奥尼克式加装饰雕塑,立面装饰简捷明快,采用水泥花岗岩碎石为本色,与走廊压条、台阶的花岗岩色调自然融合。两厢和三楼窗楣及女儿墙均装饰富丽浮雕,是鼓浪屿别墅建筑中式样独特而又美观实用的一幢。





汇丰公馆:

汇丰公馆位于鼓新路57号的一块巨大的断崖之巅。汇丰银行,全名“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始创于1864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首先在厦门开设分行,注册资金5000万,比“大清银行”和日本的“台湾银行”还要早进入厦门。1876年,汇丰银行选址在笔架山的断崖顶上,盖起占地400平方米的英式别墅,作为员工的宿舍。据说,汇丰银行的行长当年就住在这里。建筑建于悬崖峭壁之上,高崖面海,四周皆绿,居高临下,飘然欲仙。从厦门渡海到鼓浪屿,遥望笔架山万绿丛中一点白,那就是汇丰公馆。只是一点不好,拍照角度不佳,只能站在鼓新路上从下往上仰拍,很难将景致拍全,中间那张照片是用的专业照片。

建筑平面呈丁字形,分平顶和坡顶西部分,和谐相配。建筑三面设有回廊,廊柱为科林斯柱式,简洁明快;柱身用弧形红砖砌成,栏杆压条下置闽南传统红陶瓶件,建筑内设壁炉,临后崖边装有铜栏杆以保安全,建筑通透性强,面海立面设计成多边135度钝角,使建筑的观海视角更为宽广,尽收海天景色。断崖之上的白色建筑映着东升的朝阳,闪闪发光,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居民们倚在临崖的栏杆之上,凭栏远望,海天景色、鹭岛风光尽收眼底。









重兴三合宫摩崖石刻

汇丰公馆断崖下的岩石面上刻有大幅的“重兴三合宫摩崖石刻”,也是厦门的文物保护遗迹。“重兴三合宫摩崖石刻”记录的是清嘉庆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同安知县王圭璋为赴台剿匪战事,在鼓浪屿三合宫前督造战船的事情,这幅摩崖石刻是鼓浪屿上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同时是闽台交往历史的实物资料,所以成为了厦门市级的文物保护遗迹。

当时王得禄还不是福建水师提督,他在1803年率领水师战船停泊在鼓浪屿澳内,准备维修战船。王得禄闲时登岸,见一小庙(三合宫)奉祀着妈祖娘娘,王得禄就上前拜祭,许愿妈祖娘娘保佑他出师报捷,一帆风顺,如能如愿,愿重兴三合宫,为妈祖娘娘再塑金身。王得禄后来因军功署理了福建水师提督,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八月,会同浙江提督邱良功合围海匪蔡牵,在浙江定海渔山洋激战,大获全胜,海匪蔡牵见大势已去,沉船自尽。王得禄因此功诏封二等子爵,赏带花翎,实授福建水师提督。回到厦门以后,王得禄按当年的许愿重修了三合宫,并亲自撰文刻在三合宫旁的断崖壁上,字幅面积之大属厦门摩崖石刻第一。

王得禄整修战船之时,战船就停在断崖之下的港湾之内。二百年来,人们屡次填海造地,将断崖下的海岸线向外推出了好几百米,形成了现在从燕尾山到钢琴码头一带大片的平地,将原来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平取直,现在这段海岸线有大约1600多米,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段海岸线上曾经有过20多座码头,曾经见证了鼓浪屿上的商贸繁荣。现在鼓浪屿上已经是旅游为主了,所以过去的那些码头都取消了,只留了钢琴码头、三丘田码头、生活码头等几个码头。









博爱医院:

位于鹿礁路1号的博爱医院由日本人设计,始建于1934年, 1934年动工,1935年6月竣工,是日本现代风格建筑,在鼓浪屿岛上单体建筑面积仅次于八卦楼。

博爱医院: 位于鹿礁路1号的博爱医院由日本人设计,始建于1934年, 1934年动工,1935年6月竣工,是日本现代风格建筑,在鼓浪屿岛上单体建筑面积仅次于八卦楼。博爱...





博爱医院的平面结构呈日字形,内部风格以日本格调为主,门窗有圆拱,多为平窗、整体造型朴素大方、具有特征景观价值。平面为中廊式山字型平面,为患者车转灵活,内部墙角均有较大曲率半径,为消毒杀菌设计。踢脚线与地面交接处也处理成圆角,台度大部分为油漆或瓷砖,立面门窗大部分为矩形窗,窗台一律为凹入或齐口窗台,为突出主要入口,使用了扁扁的四心尖拱门和半圆拱额窗。局部墙面还贴了面砖,侧立面女儿墙的局部处理成阶梯形的或人字型的檐上墙,始见于巴洛克建筑,但这座建筑的檐上墙更简洁得多。

博爱医院创办于1917年,从1919年起,博爱医院附设“医学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医院停办。1938年厦门沦陷后,医院复办,改为博爱医院鼓浪屿分院。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作为疗养院,先叫“六九疗养院”,后改为“一九四疗养院”,现改作招待所。楼裙以下被开辟为旅游商品商店,已将一楼全部遮挡。

海滨旅社:

鹿礁路2号,与博爱医院隔街相对。建于二十世纪2o年代,属于鼓浪屿上的早期建筑之一,这幢建筑比较简洁,是日式建筑风格,没有华侨建筑那样堆砌了各种东西方的建筑元素。海滨旅社东濒鹭江,是鼓浪屿沿海特征景观,从钢琴码头上岸之后向左手走,沿着鹿礁路走到博爱医院时,左手边一幢钉着风貌建筑标牌的三层清水红砖建筑就是。这里曾经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军队投降的伟大时刻。抗战时期,旅社没有豪华的大门,大堂,只是东南面设小进门,进门就是木楼梯,尚不及民居豪华气派。但楼房东濒鹭江;满潮时海水漫堤,小艇可直驶进东门,文通保卫条件较好。且临海而居,没有城市的繁杂,更无马车的喧闹,妙可听潮,清爽幽雅,牵人入梦,颇得旅人青睐。解放后作为民居至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国大地一片欢腾,中国军民都在庆祝这个胜利的时刻。抗战期间日军占据厦门岛,和据守同安、集美的中国军队隔着海峡,进行了数年的炮战。抗战胜利后,为海军还是陆军谁来接受厦门,国军内部两个军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抗战前,海军一直是厦门的主管势力,但抗战中与日军对打炮战的却是陆军。两军各执其理,僵持了一个多月都未能解决,把日本鬼子却晾在了一边看笑话。日军竟然向国军送来了催促信件,要求赶快投降,几成千古笑话。后来由何应钦,顾祝同,陈绍宽,周至柔等人组成的全国统一接收委员会,决定由陆军的刘德浦少将为厦门要塞司令,协助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海军中将办理接收事宜,总算把陆军和海军捏在了一起。刘德浦和李世甲商定:1945年9月年28日在鼓浪屿的海滨旅社由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海军中将主持受降仪式,正式接受日军的投降。

1945年9月28日,海滨旅社内,国民党海军司令李世甲主持受降仪式,正式接受侵厦(含汕头)日军司令、海军中将原田清—的投降。日军交出了军舰四艘,各种枪支1000多只,山炮多门,中将以下官兵2779名。这是在厦门最高级别的对日军的受降仪式,海滨旅社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东升拱照:

我对鹿礁路116号的三角小院也很感兴趣,小院的建造者在路边一块很小的三角地上建造了一幢曲尺型的两层小楼,门楼设计的很气派,门楼上的雕饰很精美,门额上刻有四个大字“东升拱照”,很形象的说明了小楼的方向,也寄托了小楼建造者对自己家业的希望,像旭日一样蓬勃向上。虽然院子很小,但是精美的门楼却吸引了众多过往行人的眼球。鼓浪屿上众多旧时小楼的门楼雕饰的材料大多是水泥,很多门楼粉刷材料里甚至掺有贝壳来替代石灰。福建多石材,但是鼓浪屿上的大部分别墅的门饰都用水泥,是否和当时石材太贵或运输不利有关?或者是水泥比石材更有雕塑性也未可知?

东升拱照:我对鹿礁路116号的三角小院也很感兴趣,小院的建造者在路边一块很小的三角地上建造了一幢曲尺型的两层小楼,门楼设计的很气派,门楼上的雕饰很精美,门额上刻有四个大字“东升拱照”...





美园:

鹿礁路7号的“美园”,是上个世纪20年代旅菲华侨所建,为中西合璧、中式为主的别墅住宅,红砖方柱,清静幽雅。但是这么漂亮的一幢别墅在墙外却没有挂风貌建筑标示牌,不知是主人低调,还是主人知名度不高影响了它的名气?找不到在这幢别墅里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其实鼓浪屿的许多别墅都有着吸引人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鲜为人知,对此感兴趣的本地人尚且如此,外地游客就更是雾里看花了。鼓浪屿的管理部门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文章,把每幢楼房的特色、历史做成说明牌挂在别墅前,让每位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典故,增加对鼓浪屿建筑、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鼓浪屿旅游文化的档次和品味。只要每幢老别墅能多吸引游客逗留十分钟,鼓浪屿的旅游资源无形中就会得到增加,就能留住游客,也可以为岛上的家庭旅馆带来生意。如果产生家庭旅馆不足的问题,就会刺激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破旧老建筑的修缮利用中来,使岛上那些没有资金修缮的老建筑得到重生。













美园的建筑形式与黄秀烺的红砖楼非常相似,只是平面形状有所不同,满带花饰的门楼在鼓浪屿上是有代表性的,带着佛教风格“觉”字纹的瓶型琉璃墙头栏杆也是鼓浪屿围墙栏杆的代表作。鼓浪屿老建筑风格各异,中西结合,南北杂存,但是在栏杆这个细节上倒是高度的统一,全部都是中国元素。不论是“觉”字琉璃瓶,还是圆形的琉璃瓶,或是竹节栏杆,变化多端,但却没有西洋风格元素在里面。也许是要在围墙上用中国元素将墙内的多种文化包裹起来,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许家园:

许家园的主人——许椿生是菲律宾华侨,此别墅建于上世纪30年代。这是一座典型的将传统的中轴对称/两厢夹一厅的中式建筑模式,融入到欧陆建筑风格的“中西合璧”之作,四层西式高楼,体量甚大,六根通高廊柱支撑着三楼宽敞的阳台,是颇有特色的大家族住宅。但是岛上有n个“许家园”,我看也是,我沿途起码看到了三个有“许家园”题额的小洋楼。也许都是一家的?不过,许椿生的生平史载不多。

下图是鹿礁路36-38号的许家园。







下图是福州路上的许家园门楼



怡园:

座落于福建路24号。是爱国诗人林鹤年的故居,约建于1895年,是一幢中西合璧的颇为实用的别墅。













林鹤年,字氅云,祖籍福建安溪,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系晚清福建八大诗人之一。他1846年生于广东,但生后失乳,由伯母喂大,及长,侍伯母如亲母,终生不衰。他定居鼓浪屿后迎伯母来鼓浪屿养老,侍之至孝。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并谕令驻台官兵撤回大陆。林鹤年于1895年与林时甫一起内渡,定居鼓浪屿。建的别墅与林时甫的别墅相距甚近,称之为“怡园’。怡者,心不忘台湾之意也!

怡园建成后,周围空地甚旷,林鹤年买来太湖石,将旷地建成花园,常邀友人来花园作诗唱和,抒发想念台湾的思绪。1896年,他的挚友、书法家吕世谊在怡园花园饮酒作诗后,挥毫写下”小桃源”三字,寓林鹤年的自家花园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相比。林鹤年甚是兴奋,在卧室前花园入口处修一短墙,将”小桃源”刻石嵌进了短墙,并在石刻尾处加镌”避氛内渡,筑园得吕不翁书小桃源石刻,人以为忏,爰嵌诸壁。光绪丙申夏,林鹤年跋”。

昏庸的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人民和官兵拒绝割台,总兵刘永福等率领黑旗军进行反抗,林鹤年曾给予支持。后来由于外援断绝,黑旗军本身战斗力不强,纪律不严,只坚持了4个月就失败退回大陆。林鹤年闻讯后,专程到南安孔庙前“郑成功焚青衣处”哭诉,并赋诗八首。1897年4月7日,他又登鼓浪屿日光岩,面对台湾方向赋诗曰:“海上烟云涕泪多,擎天无力奈天何!仓皇赤壁谁诸葛?还我珠崖望伏波。祖逖临江空击楫,鲁阳挥日竟沉戈。鲲身鹿耳屠龙会,匹马中原志未磨。”后仰天长叹,泪面饮泣,奔下山去!林鹤年曾写有诗抄16集1936首,其抗日爱国、心系台湾之情,满溢诗行。林鹤年居鼓期间,曾回安溪”崇文书院”主讲多年。后与其子准备在厦门筹办轮船、矿务,奔走劳顿。可惜,天不假年,他于1901年7月16日逝世,终年55岁。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1)

陈国辉宅(息园):

位于福建路37号。陈国辉(1898~1932),别号耀臣,南安九都西村人。他35岁的生命可谓短暂,但其平生所为,却至今仍令人齿寒与扼腕。

民国三年(1914年),年方十八的陈国辉参加了诗山海外归侨吴瑞玉在晋江策划的反袁运动。失败后,陈收集残部,以南安九都一带为巢穴,自树一帜,从此走上民军之路。在其民军生涯中,陈国辉屡受收编,先后曾投靠许卓然、李厚基、许崇智、张贞、何应钦、方声涛等人,参加过北洋军、北伐军、靖国军、护法军、讨贼军、省防军,逐渐升至国民党中将旅长。

处在军阀割据的乱世,三十出头的陈国辉一时风光无限,其势力所及莆田、仙游、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号称“泉南王”。陈国辉官匪一身,为官时修路架桥,建设市政,捐资办学,倡修孔庙,扶助乡里,为乡人感戴(如建设全国首座乡镇公园诗山公园);为匪时派款绑票,强占侨眷,敲诈勒索,烧杀掳掠,祸害乡里,为乡人所切齿,尤为华侨所痛恨(如残杀马来亚华侨领袖林理绍一案)。

1932年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入闽后,知道了陈国辉的种种劣迹,决计将陈国辉绳之以法。9月27日,招陈国辉赴绥靖公署开会时将其逮捕。12月23日,在福州东湖校场口将陈枪决。行刑时陈国辉不肯下跪,行刑者对陈胸部开一枪,子弹由背部穿出,陈即倒地。行刑者又向陈国辉头部开了一枪,子弹打穿后脑,陈国辉这才毙命。陈国辉死后,尸首陈于光天化日之下,暴尸三天,观者数千人。两天之后,陈国辉的好友,当时担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的许显时及泉永公路局局长宋廷瑜出面为陈国辉料理后事,但陈国辉最后的归宿却是由其爱妾蔡瑞堂一锤定音的。

本来迷信风水的陈国辉,生前就在其家乡南安诗山区大廷乡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名之曰“虎穴”。陈国辉的部属陈育才、陈雄金等不忘故主,主张按照陈的遗愿迎棺回梓,安葬于陈生前自营之“虎穴”。关键时刻,陈国辉的最宠爱的四姨太蔡瑞堂发表了决定性的意见,以陈生前仇敌众多,如张雄南、高为国等部属,均与陈有深仇,绿林中难保没有人效仿伍子胥掘墓鞭尸为由,力排众议,主张将陈葬在鼓浪屿。最后大家讨论结果,决定按蔡瑞堂的意见,将陈葬于鼓浪屿住宅内之空地下。

1934年6月20日,陈国辉毙命一年半之后,归葬于鼓浪屿福建路l6号(现福建路37号)其四姨太蔡瑞堂花园住宅。这就是我们今天在福建路37号所看到的水泥高台,陈国辉的墓地息园。蔡瑞堂是陈国辉庞大资产的真正掌管者。陈被枪毙后,她力排众议,在其住宅筑息园以葬之,算是对陈国辉尽了为妾的情份。

在鼓浪屿上千幢风格各异的别墅中,福建路37号并不引人注目。但此楼确有奇特之处,一幢楼看似整体,实又一分为二:里边的一半,高拱宽廊、清水红砖,舒朗有致;外边的一半,无拱无廊,砖糙缝粗,直壁而立。如此构造既有碍美观又不利实用,个中是否藏有隐秘的用意?据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先生的考证,鼓浪屿辟为“公共租界”后,各路军阀、地方土匪,甚至是阴谋勾结日寇的汉奸等等,都在岛上购置房产,以寻求工部局的保护。陈国辉购得这幢红砖红瓦的三层别墅后,他为了安全,又在别墅的左侧建一紧贴别墅的普通楼房,供警卫住宿,有三条楼梯直通其二楼,以便一旦有事可以叫唤求援。还密设逃生小门,一有风吹草动,既可从三楼的前后平台瞭望、判断情况,又可从容地从小门溜走。

当时,这幢房子的女主人是陈国辉的四妾蔡瑞堂。陈国辉生前“横征暴敛,擅创私税,勒种罂粟,屠杀焚村,摧残党务,拥兵抗命”,想要其脑袋的仇家和政敌应该不在少数,所以他在最常逗留的“压寨夫人”住所作此防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你驻足楼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楼的对面有一高高的平台。此台高于地面二米,无花饰亦无造型,直直平平铺呈开来,实在好不突兀。但是,福建路37号秘密就藏在这里。这座高台其实是一座坟墓,里头埋葬着陈国辉的棺木。它有一个已渐不为人知的名字:息园。









叶清池别墅:

位于福建路58号。叶清池(1846—1927),又名叶崇禄,字寿堂,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生于厦门狮山。因家境贫寒,16岁就只身赴菲律宾小吕宋谋生,不久转往怡朗当小伙计,稍有积蓄就开设“捷丰号”,经营糖类和杂货,经数年的苦心经营,发展成菲律宾实力雄厚的商行,西班牙殖民当局任命他为华人“甲必丹”。

随着经营业务的发展,叶清池先后在菲律宾各地设立“捷丰”分号,并到国内的厦门、上海、宁波和香港开设分行,甚至发展到日本的神户。业务范围也扩大到棉布、铸铁、大米加工、钱庄等领域,涉及范围颇为宽广,形成“捷记”系列,为捷发、捷茂、捷胜、捷隆、捷昌等等。1897年,他将所有生意交给弟弟清潭后,携眷回到故乡厦门,那年他51岁。

叶清池返回厦门后,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捐助同文书院教学大楼“清池楼”,出任校董达20年。还捐助厦门女子职业学校、华侨女子中学、群惠小学的常费。主持慈善机关同善堂,举办育婴、义仓等善举,救恤病贫。他还捐建创设厦门罪犯习艺所,挽救罪犯。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厦门光复。厦门成立参事会,叶清池被选为参事,协助筹款,维持地方治安,1912年被选为厦门商会会长。叶清池晚年“不问商事”,也“不问政事”,1897年在距家数百米的地方建一“颐园”,以颐养天年,自号“颐园老人”。即今人俗称的“叶清池别墅”。1927年,叶清池在厦门病逝,享年81岁。

叶清池别墅紧邻天主堂和协和礼拜堂,是一座二层维多利亚风格的英式别墅,带有地下隔潮层,且比其他别墅的地下隔潮层要高一些。如今,二楼已经倒塌,隔潮层里住了人。叶清池别墅的立面使用简约的太阳光束线条作装饰,颇为大方而有美感,这种太阳光束装饰在欧洲和香港等许多城市的别墅建筑上被广泛采用,至今仍可看到。它的门不开正面,而是开在转角上,直面天主堂尾部,马路从前面经过,门框上塑有漂亮的浮雕,颇有巴洛克风格。后面有个很大的院子,可以用来开派对和野餐会。

1908年,叶清池在此别墅内设筵宴请来访的美国东方舰队司令。1918年,别墅又租给日本博爱医院,此别墅确实辉煌过一段不短的时间。

可是,别墅的坡屋顶和第二层在解放前就倒塌,一直未加修复,只剩下一楼的地板作为屋顶。现在看去虽只有平面,但那个巴洛克风格的大门和光芒四射的太阳光束,仍使故居别墅透出它的灵秀神韵。据说在2003年时,叶清池别墅曾挂牌售价60万元。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这座别墅里曾出生了一位篮球奥运健将—叶克强,叶克强算是叶清池的孙子辈,1933年出生于鼓浪屿上的叶清池别墅,5岁时随家人旅居菲律宾,曾经代表中国台湾地区参加过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和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2003年,叶克强病逝于菲律宾,享年71岁。至去世时也没有加入菲律宾国籍。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2)

理船厅公所:

理船厅公所:鼓新路60号,1862年3月30日,外国列强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口理船厅。理船厅公所是厦门海关税务司下属专门管理海务的办事机构。从1868年起,海关税务司便在岛上大造公馆楼房,诸如海关税务司公馆,副税务司公馆、海关同人俱乐部,理船厅公所、“帮办”楼、缉私舰舰长宿舍、巡灯司公馆和一大批海关职员宿舍。理船厅公所大楼为美国人设计,1914年建成。分主楼和副楼,副楼紧贴于主楼左侧,有通道与主楼相通。设地下防潮层,一楼为平梁,二楼为拱券,四面回廊,落地门窗。建筑以红白两色为主调,窗门为钛白色,钩栏和女儿墙采用中国琉璃瓶为装饰,红、白、绿搭配和谐自然。现在已经整修一新。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2)理船厅公所:理船厅公所:鼓新路60号,1862年3月30日,外国列强根据《天津条约》的附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厦门设立海关税务司,同年,设立厦门口理...





海上花园酒店:

原名吡吐庐,是原海关税务司公馆。原公馆位于田尾路27号,为西欧式别墅,鹤立土丘顶上,十分引人注目。别墅为坡顶拱券,宽廊百叶,廊间压条下的红陶瓶件装饰,古朴典雅,还附有地下隔潮层,内有9间厅室,尤以大厅最为宽敞华美,可以宴饮、歌舞、议事。别墅四周旷地甚大,花园管理井然有序,视野开阔,不论站在哪一面,纵目就见大海、青山、蓝天。

1862年厦门海关税务司署成立时,在白虎之背脊收购英国船长的别墅,改建成吡吐庐。解放后驻过解放军,当过工人疗养院,1996年被厦门海关收回,并将原别墅拆除,然后在原址上建了一个培训中心,并将这个培训中心建设成鼓浪屿上唯一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海上花园酒店,酒店包括6座仿西方风格装饰的建筑,彻底变了原建筑的模样,鲜红的尖顶在鼓浪屿很显眼,完全没有实行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在只能从资料和老照片中才能一睹旧时风貌。这座花园酒店与菽庄花园,大德记海滨浴场,港仔后海滨浴场都近在咫尺。






乐群楼(原万国俱乐部):

位于田尾路8号。建筑外形灵秀端庄,属欧美综合风格,入口雨棚和大平台相结合,造型简洁,不施欧陆雕塑,线条明快,不做繁丽装饰,内部装饰考究。俱乐部边门有一棵大叶树,叫“石粟”,石粟种在楼旁,颇有生机昂然,春意温馨的感觉。万国俱乐部又叫“大球间”,是专供各国领事官员、洋行老板和高级职员娱乐的场所。内部设备齐全、设施豪华。当年的领事和洋行老板就是在这交流传息.交换情报,策划走私鸦片等勾当。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3)乐群楼(原万国俱乐部):位于田尾路8号。建筑外形灵秀端庄,属欧美综合风格,入口雨棚和大平台相结合,造型简洁,不施欧陆雕塑,线条明快,不做繁丽装饰,内部装...





观海别墅:

田尾路17号。这幢别墅原是丹麦大北电报局公司经理公寓,1918年建成。建筑仿法式,单层平房,设有地下隔潮层,四面拱券环廊,拱券宽窄相间,配置形成韵律。西面拱券装有柳条百叶,女儿墙和檐口线条极为简练明快,走廊为平顶,卧室为坡顶,建筑内部布局也较为简洁,设有壁炉。建筑建在海角礁盘上,平面呈135度钝角,视野较为宽广,亲水观海均佳。后由黄奕住买下,并重新翻修,他将这宛如建在浪尖的别墅正名为“观海别墅”。观海别墅曾设想与菽庄花园四十四桥相接,因大北公司阻挠未成。







1925年汪精卫为北伐之事秘密来到厦门,因厦门当时是北洋军阀势力范围,汪精卫不敢公开露面。于是私访黄奕住。黄奕住将汪精卫安排在观海别墅住了三天,观海听涛,好不惬意。临走时,汪精卫为黄奕住录李白诗一首以志纪念:“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渺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后来汪精卫当了汉奸,派人与闲居上海的黄奕住联系,邀其出山。黄奕住坚决不与汉奸威武闭门谢客,完其名节。想黄奕住幼时失学,却懂事理名气节。看汪精卫一代才子,却认贼作父当汉奸。想来气节与学问是不相干的。1947年,观海别墅曾作“海疆学术资料馆”,1950年改为军用观察哨所。现产权已退还黄家,成为私人别墅。



田尾毓德女学堂:

田尾路14号。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欧式风格,方柱坡顶,拱券场廊,落地门窗,附有百页,正面山墙气孔与楼面大小圆拱和谐,简洁轻盈,楼墙面为红砖密缝勾勒,廊间压条下采用红砖搭砌花饰,通透性好,体现红砖建筑本色美,至今保存较好。毓德女子小学是1847年开办的第一个小学程度的女学堂。开办时仅有学生12人,校长是talmage牧师的第二个女儿玛利亚,人家称她为二姑娘。1880年间,迁到田尾,人們叫它田尾女学堂或花旗女学。1889年,改校名為毓德女子小學。

陈慰中故居:

陈慰中博士原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乡。1930年1月6日出生于厦门鼓浪屿。在鼓浪屿笔架山10号楼房二楼长大的。幼时就读于国教会主办的学校英华学校,1945年随家出国,曾经居住南洋,美国,英国,现居留加拿大维多利亚。在美国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后,他继往英国读毕神学,并被按立为英国国家教会圣公会,伦敦sussex gardens圣雅各堂牧师。1973年被聘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参加创办皮尔逊国际学院,任教生物化学多年。1984年开始创办加拿大中华学院,主办中国高级管理培训研究中心,并于1985年开设了加拿大第一所全日制中医专业。1990年创办李约瑟中国古代科技博物馆。 陈慰中博士曾被选为英国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员,1974年被选为英国牛津皇家显微学终身院士。加拿大维多利亚圣公会圣约翰荣誉牧师和中国几所大学名誉教授。牛津大学协会会员。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荣誉会员。陈慰中对教会学校怀着深刻的感情。2000年的一天,陈慰中与当时在教会学校读书的一名同学再次踏上鼓浪屿,深夜的时候找到学校旧址,两位老人深情地唱起了当时的校歌。 而在此前的1976年第一次回国时,陈慰中在北京下飞机后,双脚跪在北京机场的土地上,上身趴下,亲吻着北京机场的土地。机场的一名保安走近他问:“老人家,你丢了什么东西了,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陈慰中的回答是:“不要打扰我,我在亲吻我的祖国!” 拳拳爱国心,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原丹麦大北电报局:

位于田尾路21号。1869年,丹麦王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馆,但没有派驻领事,却派来了大北公司代理,领事一职则由法国领事监理。1871至1930年,大北公司垄断经营厦门的电报业务,在华经营中国电信业务长达60年之久。大北公司旧址现在是鼓浪屿干部疗养院。

了闲别墅:

鼓声路1号a,鼓浪屿上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俱乐部,它叫“了闲别墅”,是买办、社会名流、地方士绅自建自营的佛迢混杂的场所。建于1928年冬,1938年弘一法师曾在此讲经弘法,听者甚多。了闲道社是一个供奉明代忠臣娄德先的道教社团,社中道众尊娄德先为娄真人。1926年,修道者林端(道号性蕃),自福州返回厦门居住。林端返回厦门鼓浪屿后,在家中设立“了闲道坛。”开始了了闲道社在厦门的活动。

了闲道社之道场的地址,选择在鼓浪屿西隅。道场背山面海,北靠鸡母山麓(鸡母山乃因其地有一巨石状如鸡母,故得名),东有日光岩为屏,西距英雄山(旧称旗仔尾山,现建成琴园旅游区),近在咫尺,南面可见到厦门鹭江与漳州九龙江汇合入海处,在道场之后山放眼远眺,天海一色,江山如画,风光绚丽,空气清新,冬暖夏凉,环境幽静,是个修道的好道场,所以当初道社的执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了闲别墅始建于1928年旧历十一月。当时是由厦门海关监督王君秀、厦门市政督办公署会办周醒南、鼓浪屿华人议事会议长卢季纯、中医师林寄凡(人称他为福州仙)和富商吴友山等五人配合向道侣与各自的亲友募资购地筹建。工程由周醒南负责设计,其造型具有中国近代楼房而又有西方别墅式的建筑风格。至1929年农历四月落成,作为了闲道社的道场。该道场现编为鼓声路门牌一号,在其入门处围墙外右边巨石上,镌“了闲”两字,迄今犹存。

了闲别墅的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其中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近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为一座前后楼房连为一体造型的建筑物。前楼二层屋顶四周为栏干,中为阳台。楼下厅门是用拉栅铁门装饰,玻璃窗门外设百叶窗门以保护。门楣上用四块圆钢板嵌着“了闲别墅”四字。在这四字中间有一钢板制的“炉鼎”图像。据戚真人启示建坛碑文谓:“坛形象鼎,鼎卦有集贤之义。”前楼二层中厅挂着娄真人全身画像,画为名书画家郑煦所画。厅堂作为礼拜真人或讲道场所。两厢为居室。楼下花砖地板,后厅用木板垫高约15公分,靠壁处设计为一弧形建筑墙体,在建筑墙体正中及左右挂着娄真人及戚、慧、林、王、李、郑、许、杨等九位真人的半身图像,像均为郑煦所画。中间置扶乩用桌及香案桌,作为“了闲坛”扶乩场所。前厅比后厅略低一级。中置供桌放上地藏菩萨像(装入玻璃镜框),供桌两旁放置道具法器。左厢为礼奉道友神主的功德堂,右房为道友的休息室。又在后面小楼二层屋为大悲阁,供奉观世音菩萨画像(像亦为郑煦所画)。作为信众参拜场所。前后楼合并成为道佛双奉道场。

整座楼房建于别墅用地的右侧靠近英雄山绝壁处,显得小巧玲珑。在前楼右前侧有一座称为“可亭”的亭子。亭子两旁柱子上写着以“了闲”两字为殿后的联句:“听钟声歇事便了,看花影移心更闲”。据说这是由扶乩写出的妙联。该小亭早已废,亭前为现存筑于挡土墙上的低围墙。楼房左侧为花园,面积约400左右平方米。种植龙眼、枇杷、芒果、柑桔等果树,花木葱郁成荫。

1946年后,该道社因老一辈道侣先后谢世。或有的离去、扶乩遂告停止。道事亦逐渐衰微,仅存两位老道姑。一位于1949年去世,另一位亦于1956年出国。至1958年,了闲别墅被厦门市房地产管理局接收管理。现尚住着三家居民户。昔年所植果树,迄今犹在开花结果。

鼓浪屿上最主要的旅游景点是日光岩和皓月园,这是外地游人必到之处。再就是南部的旧时小楼建筑群,这些小楼都已经进行了商业性开发修缮,既是岛上的旅游服务设施,也是观光的目标。岛上游览有五处景点需用门票,可买通票,也可买单票。这五处景点是:日光岩60元,菽庄花园20元。皓月园30元。(三个地方的套票80元),刻字博物馆15元,风琴博物馆20元。海天堂构单独售票,60元,因为里面有南音表演。岛上还有一些私人的博物馆也是售票参观的,游客可以选择是否要看。从厦门轮渡码头到鼓浪屿乘轮渡过海,24小时有船,厦门到鼓浪屿不收费,从鼓浪屿到厦门需购票上船,票费8元。晚上10点到24点免费过渡。

钢琴码头:

鼓浪屿的轮渡码头现在也是游人进入鼓浪屿游览的第一道景点。轮渡码头又称:“钢琴码头”,选址在原英国领事馆附近,游人们从码头出来,抬头看到的就是大榕树和英国领事馆遗址。这里原来是英商义和船行的煤码头,1852年起,这里成为德记洋行在厦门招募中国劳工出口的专用码头,又称“猪仔码头”。1884年改称为“义和码头”。后来,义和码头又被转卖给永明肥皂厂作为货运码头,这时又称“雪文码头”(雪文是肥皂的英文音译)。

1937年7月,厦门市工务局开工建设了鼓浪屿轮渡码头。10月16日正式通航,结束了过去那种依靠人力舢板渡海的落后局面,开始了机动轮船过渡的新时代。

1976年厦门市政府决定扩建厦鼓轮渡码头,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过渡人数。设计人员紧急的拿出二个设计方案,一个是现代抽象派的“半拱顶方案”,一个是民族形式的四坡四落水的“亭子方案”,最后决定采用“半拱顶方案”,就是现在游人们看到的轮渡码头。当时设计者在阐述“半拱顶方案”的设计思想,并没有明确是钢琴造型,而是现代抽象派的小品设计。建筑的外形可以说是钢琴,也可以说像一粒贝壳,一卷海浪,总之与大海有关,设计者想把建筑和大海融为一体。当新的鼓浪屿轮渡码头建成后,厦门的文化界纷纷称它像钢琴,而且是张开的三角钢琴,是琴岛的象征。这一新的诠释,得到了设计者和厦门大众的深切认同,从此轮渡码头被称为“钢琴码头”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介绍,也是游人们纷纷留影纪念的鼓浪屿第一道或最后一道景点。

鼓浪屿既然是一个海岛,码头自然是少不了的,围绕在鼓浪屿海岸线上的码头有钢琴码头,三丘田码头,燕尾湾码头,鼓浪别墅码头等。




日光岩:

鼓浪屿上有许多的小山,其中最高的是龙头山(日光岩),然后有升旗山,鸡冠山,旗仔尾山(现在称英雄山,为纪念1949年解放鼓浪屿牺牲的烈士),鸡母山,浪荡山(骆驼山),笔架山,垵仔尾山,大石尾山,燕尾山等10个山头。说是山峰,其实高度只有几十米,有的标高只有二十几米。最高的是日光岩,有百米之高。日光岩是鼓浪屿的制高点,是个登高望远的好去处。站在日光岩上,四向清波,远眺厦门高楼林立的岸际线,犹如上海外滩,香港维多利亚湾等处,一派国际大都市景象。

日光岩又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日光岩是鼓浪屿最高点, 有一块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耸立,成为厦门的象征。岩石顶端海拔97.2米,岩石顶上是个军事碉堡,站在碉堡上脚底的标高就达到了100米,所以又称“百米高台”。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37)日光岩:鼓浪屿上有许多的小山,其中最高的是龙头山(日光岩),然后有升旗山,鸡冠山,旗仔尾山(现在称英雄山,为纪念1949年解放鼓浪屿牺牲的烈士),鸡母...



从西林别墅大门看日光岩

景区奇石叠磊,洞壑天成,树木葱郁,亭台掩映,海浪拍岸,繁花似锦,富有亚热带浪漫气息。拥有“一片瓦”、“鹭江龙窟”、“古避暑洞”、“龙头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胜景。历代文人石刻题咏甚多,为名岩增添古风异彩。相传民族英雄郑成功准备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中间即郑成功龙头山寨和水操台遗址(属后人附会),有蔡廷锴、蔡元培赞郑题咏。登临绝顶,山海奇观,风光无限,厦门、鼓浪屿、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底。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对岸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祖籍福建南安的越南华侨黄仲训在鼓浪屿大建别墅,日光岩曾是他的私人地产。黄仲训在厦门住过,中了秀才,1901年赴越南协助父亲黄文华经商,做大米生意,但是钱没赚几个,朋友倒交了不少,其中一个法国朋友对黄文华的发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说这位法国人由于经营失败破产,连回国的路费也没有。很多有钱人都不愿意将钱借给他,怕触了霉运。法国人向黄文华借,结果借到了。法国人十分感动,就将一个发财的机会告诉了黄文华。 法国人建议黄文华买下越南河内一块当时很便宜的名叫“厚芳兰”的地,说是将来建设铁路的必征之地,将来征地时可以获得高额赔偿。黄文华听从他的建议,以很低的价格买下了“厚芳兰”。正如法国人所预料的,法国殖民者后来果真要建铁路经过厚芳兰,地价于是飙升,黄文华为此获得一笔丰厚的赔款,从此致富。

1918年,黄仲训携120万银元,到鼓浪屿设立“黄荣远堂房地产公司”,代表他的父亲黄文华在鼓浪屿投资建房54幢共1.7万平方米。黄仲训1918年在鼓浪屿买地建房,购得日光岩下大片坡地,建瞰青别墅准备自住,后来又建了著名的西林别墅。现在日光岩公园之内就只有这样两栋别墅。

瞰青别墅:

瞰青别墅位于永春路71号,在日光岩公园内,1918年建成。瞰青别墅依岩而筑,呈曲尺形,砖木结构,花岗岩库门库窗,前庭呈八角形,一楼为平檐,二楼圆拱和花叶拱相间,大小配衬,辅以十字钩栏,颇有艺术韵味;走廊宽敞,没有地下隔潮层,是一幢从二楼看是法国式,其实内部以近代中式为主的建筑。他在建造瞰青别墅时,又筑长城式围墙将日光岩圈入其中,所以从国姓井到西林别墅大门当时都是黄仲训的私产。







因为瞰青别墅,黄仲训在厦门声名扫地,去日光岩的游客会发现,特别是去往瞰青别墅的路边,岩壁间题有黄仲训落款的摩岩石刻特别多,这是因为他的花园原来包括了日光岩的一部分。黄仲训是文人,在自家花园题诗刻字本无可非议。但因为他在一块有圆孔的岩石上题写,“郑延平水操台旧址”。鼓浪屿热心人士看了,认为黄仲训侵占公地,发起了“延平公园筹备会”,强烈要求黄仲训退地。直到今天,所有的文章都认为黄仲训自私自利,侵占公地。事实上,黄仲训在地权问题上是冤枉的,他的花园土地都有地契,并非多占。所谓郑延平水操台旧址是黄仲训附庸风雅,自己随意认定,自己刻上去的。可怜的黄仲训,不但退出了私产,还落得个后世骂名。

下图就是那幅惹事的题刻,明明是民国七年黄仲训自刻,却被公众认为是公地,黄仲训算得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想附庸风雅的代价这么大。不过左边那幅“闽海雄风”倒是比黄仲训的题字有名得多。这是清代李增霨所题。李增霨,云南蒙阳人。举人出身,清光绪二十三年(1907年)任泉州府尹,擅长书法。此字题于1918年,落款为“戊午重九日古滇李增霨题”。





黄仲训见惹了众怒,知道形势不妙,先请法国领事花嫩芬出面交涉,结果无效,只好又请当地社会名流调停。1927年12月7日由刘光谦,洪鸿儒,黄奕住等社会名流的调解下形成了对此事的《调停意见书》。 《调停意见书》,建议:在日光岩建延平第一公园,黄仲训让出“水操台遗址”,并将“避暑洞后山地一段”“照价让渡‘给公园。查海边港仔后国姓井旁那块“纵横约四百方丈有奇”的空地是黄仲训的地产,“由同仁等请其全部捐赠,辟为延平第二公园”。黄仲训还登报声明:所建别墅将供众人游览,以瞻仰民族英雄郑成功故垒。

因为瞰青别墅,黄仲训打了多年官司,使得这幢老别墅名声在外,黄仲训这个别墅主人却一直没有住过这幢别墅。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仲训返回越南,从此就再也没有回过厦门。在日军统治越南时期,黄仲训由于不愿接受日本人提供的官职,在1942年,黄仲训遭日军关押,吃了很多苦头,受尽折磨,但日军也不敢把他弄死。自始至终,黄仲训都没有投靠日本人。这一点为他赢得了不少声誉。日本投降后,黄仲训出狱,1951年病死于越南。

1949年1月,蒋介石在宣布下野后,准备以厦门作为他的备用指挥所,于是派同乡蒋恒德到鼓浪屿,选定瞰青别墅为蒋介石的“临时行辕”。后来因为局势变化太快,蒋介石仅于7月23日在瞰青别墅住过一晚就离开了。蒋介石与厦门的情结很深,在追随孙中山搞搞革命时,三次来到鼓浪屿,加上离开大陆的这一次,共计四次流连与厦门岛和鼓浪屿,鼓浪屿上有许多建筑都与蒋介石有关,学者们正在研究有关资料,准备将其开发成旅游资源。1962年,郭沫若先生在此住了2个多月,写作了《郑成功》剧本。现在有学者在研究,瞰青别墅可能是1919年南北海军秘密进行和议谈判的会场,如果能够证实它确为南北海军和议会场,将极大丰富这幢老别墅的人文内涵。瞰青别墅现在被辟为鼓浪屿资料馆。

日光岩题刻:

日光岩上有很多摩崖石刻,有很多的名人题刻,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处,有张瑞图、何绍基、郑成功、丁一中、许世英、蔡元培、蔡廷锴、蒋鼎文等人的诗文题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天风海涛”、“闽海雄风”、“脚力尽时山更好” 等,或笔力雄健,或意蕴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观。几百年来,题咏不断,深刻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鼓浪屿的美景历史悠久。

日光岩寺旁的峭壁上就刻有明代万历元年(1573)丁一中所写的“鼓浪洞天”,清代道光年间进士、厦门人林鍼所书的“鹭江第一”。在上面刻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是民国四年(1915年)许世英所题。

丁一中,号少鶴山人,江苏省丹阳人,1567年任泉州府同知,是厦门和鼓浪屿的父母官,逢此美景,提笔留字以记此游,乃是常理。

林鍼,字景周,号留軒。祖籍福建长乐,长居鼓浪屿,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受聘赴美国教授汉学,是厦门近代赴美第一人。1847年2月,他自厦门出发前往美国,1849年2月,林鍼任满回到厦门,实际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半时间,遍游美国南北的主要城市。林鍼著有《西海紀游草》,記述他在美国的教学生活和见闻。首次向中国人民介紹中国亲历者眼中的美国。《西海紀游草》以大量篇幅介绍美国的教育,特別是科学技术。对美国的博古院(博物館)、盲人院、养老院、报纸等,也有简略的記述。他还从美国买了一架“神鏡”(即銀版照相机)带回厦门,成为中国最早的银版摄影师。

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一作静仁,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19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拨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成为我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民国年间曾任驻日大使,1951年到台湾后,蒋介石为表示对元老的尊重之意,聘其为总统府资政,1964年10月13日,逝于台湾省台北市,享年92岁。题字时,许世英任福建巡按使,也是厦门的父母官。





“鼓浪洞天”对日光岩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鹭江第一”则道出了日光岩为厦门第一胜景的事实,“天风海涛”准确地指出日光岩的风景特点,时间跨度342年的这三大崖刻形象地概括出日光岩的风光,所以被后人推崇为日光岩第一题刻。

在这里再介绍一幅题刻,题字的人在很多景点介绍文字中都被有意的忽略了,他就是汪精卫。在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题写的“脚力尽时山更好” 旁有一行小文,题字的人是汪精卫,汪精卫1920年到漳州拜访陈炯明,就住在鼓浪屿黄家花园黄奕住家。一日在登临日光岩游览时,应主人黄仲训之请,写下了一首七绝:“劲节孤忠久寂寥,海山遗垒未全消。高台月皎霜寒夜,仿佛如闻白马潮。民国九年 获登延平水操台 口占一绝 即请仲训先生雅正。”因为黄仲训即是日光岩的主人,也是一位举人,写上“雅正”是客气的意思。这首七绝被黄仲训刻在了何绍基的题字旁。



这也说明黄仲训自从购得了日光岩区域的土地后,就因此结交了很多的达官贵人。在日光岩里的现代摩崖石刻中有大量的文字与黄仲训有关,不是他自己所题所刻,就是与他唱合,请他雅正等等。这些石刻都证明了黄仲训曾经是日光岩区域的主人,可是如此有名的人物也随时间而去,日光岩美景也成为全世界游人的共同旅游胜景,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0)

龙头山遗迹:

沿日光岩寺右侧而上,有个岔路口,向右去瞰青别墅,向左去龙头山寨遗迹。龙头山寨遗迹相传是郑成功在此练兵的场所,清顺治四年(1647),郑成功辟厦门为抗清复台基地,龙头山(即日光岩)系其建寨屯防址之一。寨址原砌筑石寨墙基本上已毁,今存东侧寨墙1段及寨门1座。寨门位于两块大岩石夹峙的隘口处,门高1.74米,宽0.8米。两侧寨墙共长4.5米,高2.9米。寨门内崖壁上留有多处当年建寨时凿岩搭椽、架梁的梁孔,直径0.15米,深约0.08米。凿孔作“人”字形排列,或依山岩地势作直线排列。龙头山寨为郑氏在厦门最早的屯兵营寨,遗址内保存有蔡元培、蔡廷锴等许多名人题咏郑氏业绩的诗刻。蔡元培先生的题诗是一首七绝:“叱咤大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鹤猿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蔡廷锴的题诗也是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诗中那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情感得以尽情流露。在闽海雄风题刻的右前方,有一首郑成功的题刻,是后人临摹郑成功的笔迹刻的:“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城,东海酿流霞。”

山寨门前有两个守门士兵和两匹战马的铜雕,艺术家将士兵气宇轩昂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游人到此都要与之合影,以致铜雕表面被磨得精光铮亮。











过了龙头山寨,再向上行,就到了中秋博饼雕像处。这里的一座中秋博饼雕像反映了郑成功练兵时的情景和厦门中秋博饼的民俗。



用骰子“博状元”这种博彩游戏,起源于隋唐年间,是赴京赶考的士子们为了祈求考中状元而设置的。主要特点就是比较简单,口彩好,契合了士子们的心理。骰相的名称起源于科举制度,游戏设“状元”一个,“对堂”(榜眼)二个,“三红”(探花)四个,“四进”(进士)八个,“二举”(举人)十六个,“一秀”(秀才)三十二个,共计六十三个。骰相就是根据四枚骰子显示的不同点数来确定的,比如:“对堂”就是由三,四,五,六点组成的。一千多年以来,骰子的骰相和名称以及游戏规则变化不大,但游戏的筹码形式变化却很大,从“状元筹”,普通货币,“状元会饼”,到各种生活用品,生活各异。

相传郑成功在厦门练兵期间,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解士兵们的中秋思乡之愁,在兵部衙堂和僚属们经过推敲,巧设“中秋会饼”作为筹码,与骰子,骰子游戏规则巧妙结合,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该活动简单有趣,又有利于提升士气,郑成功遂定于每年八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前后六夜,军中按单双口分批轮流赏月搏饼。由此形成了博饼文化的雏形。并由郑成功带入台湾,曾盛行于闽台之间。而后经过了几百年沧桑,现在只有厦门地区还完整的保留这种民俗,并且演变成独特的地方文化。厦门现在已经将博饼文化申遗了,并且在海沧大桥旁建有“博饼民俗园”。

日光岩顶上是个军事碉堡,登顶的栏杆现在是不锈钢制的。原来的栏杆是铁制的,是鼓浪屿的最后一位国民党守将的专门安装,预备为蒋介石登临日光岩游览用的,可是因为时局紧张,蒋介石只是在军舰上遥望了日光岩,并没有敢上岸。没几天,解放军就攻克了鼓浪屿,这些为蒋介石准备的栏杆,就变成了为公众游人准备的安全设施了.

皓月园:

皓月园是鼓浪屿地标—郑成功雕像的所在地,里面还有一个瀚海雄风的青铜雕塑,是以郑成功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郑成功巨型石像建于1985年8月27日。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地形险峻,气势磅礴,它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如今,覆鼎岩上临海顶天立地的郑成功雕像成为园中的主体建筑,它也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 “皓月”园名取自《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





这张照片是花了大价钱乘船从海上正面照的,在陆地上是拍不到这个角度的,所以我很得意这张照片。当时连拍了几张,这张最好,就用在文中了。园内青铜大型群像浮雕,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

皓月园以及郑成功石像正面所对,是厦门岛上的演武大桥,这是是郑成功操练赴台作战水师之地。据《厦门志》记载:“演武池在城南澳仔社口校场侧,相传郑氏演武处也”。远古时期的南普陀寺门前、演武池、厦大西村、演武路、厦大操场和芙蓉湖这一大片区域都是海湾(厦大古海湾)的组成部分,水波粼粼,而海湾的出口处就在沙坡尾避风坞一带。在郑成功据守厦门期间,厦大古海湾逐渐成为闽粤重要的渔港。也就是说,300多年前,在如今的厦门大学和南普陀寺以东,是连成一片的湖水,直通大海,是天然的深水良港。郑成功在准备收复台湾前,曾经在此按照《水师水操法》在此操练战船和士兵。




演武大桥宛如天女抖动的白绫,飘舞在蔚蓝的海水之上,上下起伏,给静止的海岸带来动感,让人感动一种韵律的美感。

八卦楼:

风琴博物馆,原名“八卦楼”,从厦门乘轮渡过海到鼓浪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八卦楼,八卦楼建在鼓浪屿的正中笔架山麓,使它成为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建筑面积3710平方米,高25.7米。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2)八卦楼:风琴博物馆,原名“八卦楼”,从厦门乘轮渡过海到鼓浪屿,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八卦楼,八卦楼建在鼓浪屿的正中笔架山麓,使它成为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八...




这幅照片是从轮渡船上拍的,八卦楼体量太大,而且建筑周围全部都是葱茏的树木,从近处根本无法拍到建筑的全貌。只有从远处才能拍到穹窿顶。从日光岩,林文庆别墅观景台,羡仙亭,观彩楼等处均是很好的拍照角度。

下面这幅照片就是从林文庆别墅观景台拍的。





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林鹤寿祖籍福建龙溪。其曾祖父林平候在清代客离台湾淡水,经商致富。祖父林国华也捐了官衔,在台湾颇负盛名。父亲林维德是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的弟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台湾被日本占领,林维源、林维德不甘做日本顺民,举家迁居鼓浪屿。林鹤寿继承祖业,在厦门水仙宫开设“建祥钱庄”,他是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的堂弟。

作为建祥钱庄的老板,林鹤寿看中了鼓浪屿,因为这里既可以“西北望神州”,又可以“东南怀故土”。立志要在鼓浪屿建一栋站在楼顶就能纵览厦门,环视全鼓的大别墅,做鼓浪屿的基督山伯爵。他不惜重金,向英属和记洋行买了鼓浪屿笔架山东北隅约一万多平方米的山坡地作为建筑基地。

林鹤寿曾捐白银一千两资助美国教会办鼓浪屿“救世医院”(现为厦门市肺科医院),结识院长美国人郁约翰。他邀请郁约翰设计这幢豪华别墅,郁氏借鉴巴勒斯担、希腊、意大利和中国一些经典建筑风格,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郁约翰是美籍荷兰人,原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后改行医,随美国传教士来到鼓浪屿。他了解林鹤寿想建大别墅的设想后,自告奋勇免费为其设计,以答谢捐款之恩。林鹤寿少年得志,自负财力雄厚,怀着“不建则已,一建惊人”的壮志,在郁约翰的鼓动下,未经认真论证,干1907年贸然动工兴建,不但建筑规模宏大,造型新颖,而且所用材料如石料、木料、红砖等均为上乘,有的还特别选购、精工监制,甚至专程从外地运来。

八卦楼的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十字形通道源于希腊,后用于罗马教堂;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八卦楼建筑主体四层,正面中段大台阶前部柱廊为巨柱式处理,以强调主人口。拾级而上进入往廊迎面为巴洛克式断山花装饰门相。各层平面设计均为中轴对称,大厅中央为四层透空回廊,各层平面和空间通过中央大厅贯通而衍生出来。

八卦楼采用了欧洲古典复兴建筑风格。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热衷于用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形式去表现其民主、自由、富有和强盛。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曾盛极一时,尤其是以罗马复兴为主。美国国会大厦就是罗马复兴的典型例子。郁约翰受当时美国建筑潮流的影响,八卦楼的建筑外观就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体现。建筑外围的古罗马塔什干柱式外廊、巨柱式和双柱式的运用,以及严格对称的造型和构图手法,都能看出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屋顶中央的穹窿顶为后期加建。八卦楼建筑整体雄浑刚劲,各部分比例得当,又不失必要的细部装饰,散发着一种理性的美感。

八卦楼位于鼓浪屿笔架山东北隅半山坡上,是眺望厦门本岛的制高点,建筑物长轴南偏东60度,正好与厦门隔岸相对,满足林鹤寿“能看到整个鼓浪屿和厦门市区”的意愿。从厦门本岛或鹭江上远观,八卦楼又成了鼓浪屿优美天际线的一部分,至今仍作为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

八卦楼原为砖木结构,因是本地工匠施工,主要建材如花岗岩、青草石、清水釉标砖和红瓦坡层面等均为地方材料。因此,该建筑又具较强的地域色彩。1987年市人民政府拨款将其翻修,木楼板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楼板。1994年初又将红色铁皮穹窿顶翻新。总之,八卦楼建筑艺术精美,成为厦门的标志性建筑。

虽然林鹤寿继承祖上庞大家业,自己又在厦门经营钱庄,最终亦难支付这项工作的巨大开支。他曾专程到台湾变卖土地家产,继续应付八卦楼的建筑经费。这时日资“台湾银行”乘机提出以别墅作抵押,给予贷款,被林鹤寿所拒。苦撑到1920年,但最终还是力不从心,被迫宣告破产。林鹤寿也飘零台岛,并终生没回鼓浪屿。这幢历经13年苦斗建起的大别墅,林家一天也没有住过。而此时八卦楼也残缺不全,不但内部未能完工,甚至屋顶也未能完成,因为无人居住,曾被当地人称为“鬼屋”。

1924年,日本领事馆出面设计加建了穹窿顶,并草率修整后,在八卦楼内办起了“旭瀛书院分院”。抗战期间,八卦楼曾作为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日伪财产’加以接管,一度作为厦门大学的新生院。

  1949年人民政府接收八卦楼,1952年把它作为私立鹭潮美术学校的校舍,1954年由福建省财政拨款,对大楼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美术学校迁往新址后,这里先后办了中医学校、业余科技学校。上个世纪70年代曾作为电容器厂、电子研究所、电子计算机厂的厂房。1983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将八卦楼定为厦门博物馆。现在是风琴博物馆。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6)

许斐平故居:

位于春草堂隔壁的笔山路19号,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许斐平的故居。许斐平1952年在中国厦门鼓浪屿出生,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则在教堂担任司琴,圣诗成为许斐平最先接触的音乐。五岁的许斐平在一次他母亲缺席的时候,自己爬上钢琴旁的椅子,还不识谱的他居然把全部圣诗音乐背奏下来,引起了在场人们的轰动。当他的父母发觉有此天赋时,便决定将五岁的许斐平送去正式学习钢琴。一年後,许斐平已公开登台演奏。八岁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范继生到鼓浪屿休假,许斐平得以在这位曾在苏联受音乐训练的名师面前弹奏,范继生听毕他的演奏後,认定许斐平才华,便将年仅八岁的许斐平带往上海音乐学院收在门下学习。许斐平很快便成为令人触目的钢琴神童,十二岁已能够弹奏萧邦的全部练习曲,并已先后三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1963年,比利时伊莉沙伯皇太后到访上海,听过许斐平的表演後,深深被当时年仅十岁的许斐平演出感动,立刻邀请他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以伊莉沙伯皇太后命名的国际钢琴大赛及希望他能够到欧洲演出及学习,可惜当时文化大革命酝酿,以致未能成行。在“文革”期间,许斐平的学习及演奏亦随著中断。及後,许斐平成为北京中央乐团的首席钢琴独奏,又随乐团在国内、韩国及日本作巡回演出。

1979年许斐平出国深造,以奖学金进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伊士曼音乐学院随大卫·保治(david burge)学习。在语言障碍及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许斐平作出艰苦的奋斗。一年後,他在美国首次登台,才华令听众大为惊讶。1981年他以奖学金到荣莉亚音乐学院随萨沙·哥洛尼斯基(sascha gorodnitzki)学习。自1982年,许斐平连续赢得多项国际性钢琴比赛奖项,如茱莉亚德音乐学院的吉娜·巴克奥尔国际钢琴比赛首奖、玛利兰大学国际钢琴比赛奖项,1983年又取得在以色列举行的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师比赛金奖,1984年又得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国际钢琴比赛奖项。除了赢得上述及其他的奖项外,他的演奏活动亦开始频密起来,先後在美国多个大城市巡回演出,1984年11月他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演出更是轰动一时。1985年初在芝加哥的演出被《键盘》杂志的巴巴拉·韦特评为“…许斐平的演奏是非比寻常的……他用音乐来传达多样的感情” 。“许斐平——乐坛罕有的瑰宝”,这是美国三藩市审察报对许斐平在美国西岸演出的评价。1985年中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演出更使当地乐迷清楚认识这位得奖者的才华。许斐平被认为是中国钢琴界中少数的几个天才之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称他为“钢琴界的国际之星”。

2001年11月27日,许斐平乘面包车从哈尔滨去齐齐哈尔,当晚22时48分,许斐平乘坐的面包车行至齐齐哈尔-林甸高速公路17公里处时,与一辆农用三轮车相撞,翻入沟中,车内4人当场死亡。许斐平逝世时,终年49岁,可以算是英年早逝,国际钢琴界痛失英才。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6)许斐平故居: 位于春草堂隔壁的笔山路19号,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钢琴演奏家许斐平的故居。许斐平1952年在中国厦门鼓浪屿出生,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则在教堂...





其实许家是个钢琴之家,并不是只有许斐平一人蜚声中外。许家培养出三位著名的钢琴家、小提琴家——许斐星、许斐平和许斐尼,被称为“鼓浪屿许家三兄弟”;到了第四代,许斐星的女儿许兴艾又成了著名的钢琴家。1957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们到厦门招生,许家三兄弟——斐尼、斐星、斐平观看了面试现场。老师们听说鼓浪屿人民小学学生许斐平有过人的音乐天赋,特地要听他的钢琴弹奏。7岁的许斐平腼腼腆腆,不肯在陌生人面前弹琴,却拉着站在旁边观看的笔山小学学生许斐星说:“我哥哥也会弹。”6岁开始学琴的许斐星,就这样被“逼上梁山”,临时上阵应试。没想到,他弹奏的乐曲《少女的祈祷》却迷住了主考老师,丰富的乐感,出色的表现力和那双纤长的手,令人惊叹。于是,许斐星被录取了。

按照许家的惯例,每周六晚上,由父亲许序钟主持家庭音乐会:母亲弹琴,祖母领唱,全家合唱;后来,变成斐平弹琴,斐星伴奏,斐尼拉小提琴,并在三一堂演出,其音悠扬,其乐融融……。

秋瑾故居:

泉州路73号。这是一排三层的红砖西式公寓,是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家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这里记录了她幸福的童年岁月,那时的秋瑾年纪还小,是个讨爷爷喜欢的小丫头,爷爷去哪当官,都要带上她。

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八日,秋瑾出生在厦门。光绪四年(1878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调往福建云霄县任同知,秋瑾随祖父赴云霄。一年以后又回厦门鼓浪屿,就住在泉州路73号。光绪十三年(1887年)四月,秋嘉禾被调往福建南平任知县,秋瑾随行从闽南到闽北,一年后秋嘉禾离任。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秋嘉禾又被调往福建云霄任同知,秋瑾随行,不久后秋嘉禾卸任,全家返回厦门。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嘉禾被委任为厦门同知,一年后离任,秋嘉禾率全家返回浙江山阴老家。

屈指算来,有着鉴湖女侠之称的秋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在鼓浪屿整整生活了11年,她的故居泉州路73号,拱卷宽廊,红砖铺地,风雨潇潇,无声地等待着一代女杰的归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血腥时代早已结束了,这里处处春和景明,小径无言,莫非,它也通往苍茫的历史深处么?


舒婷居所:

现代女诗人舒婷现住鼓浪屿中华路,中华路13号,小巷的右边,是褚家园咖啡馆,这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红楼被舒婷写进了她的《真水无香》中。舒婷名叫龚佩榆,舒婷是发表作品时的笔名,其父龚诗模也是一位诗人。舒婷在书中写道:“我现在栖身的蜗牛壳,是丈夫家传祖业。”如此蜗居,不知别人如何看法?红楼是舒婷丈夫陈仲义家的祖产,一座小小的红楼,凹进一个胡同深处,不是很显眼,门楼上有陈家园三个字。如果旅游团经过,导游会向游客指点:“知道舒婷吗?这就是舒婷的家。”从前,舒婷的家是标示在鼓浪屿旅游地图上的。大量的游客造访扰乱了诗人的平静生活,不堪干扰的舒婷一再抗议,居所标示才从地图上消失了,不过导游们都知道。我在岛上寻找到这栋楼房后,也只是在楼外看了看,并没有造访主人,我知道安静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保持住则更难。如果要我在出名和平静的生活中做一选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和舒婷的居所相邻的一座别墅是褚家园,现在已经开作了咖啡馆,就叫“褚家园咖啡馆”。褚家园建于1932年,有宽大的前院,建筑形式和许家园非常相似,和旁边的陈家园一比,就把陈家园比下去了。现在舒婷成为文化名人了,陈家园因人而名,褚家园改成咖啡馆了,因园而名。所以还是要用到刘禹锡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然以前褚家比陈家强,现在也比陈家富,但现在褚家园咖啡馆却成了寻找舒婷居所的路标了。应了中国的老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是中华路13号,舒婷住宅。





这是中华路15号,褚家园咖啡馆。小巷深处就是中华路13号。



褚家园别墅主楼,后景中与褚家园相邻的那栋红色小楼就是中华路13号。

四落大厝和大夫第:

舒婷对她每天都要路过的两幢老宅有非常生动传神的描摹:“有庭院深深的大夫第和四落大厝。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四落大厝坐落在中华路25号,大夫第坐落在海坛路58号。闽南人称自己的家为“厝”,“落”是计量房子平面布局的纵向单位,“四落”就代表由屋子共有四排房子。这两座中式宅院仅相隔一条窄窄的海坛路,是鼓浪屿上现存实体建筑中最古老的,是清朝嘉庆年间的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两栋中式建筑风格不同,但都带有着鲜明的闽南风格,四落大厝平脊压顶,而大夫第则是燕尾飞檐。在鸦片战争中,英军曾将大夫第据为指挥营地,如今在大夫第的石头上尚有英军刻的三角旗标志。现在四落大厝被整修如新,开设了“圆洲茶庄”,而大夫第还是由私人居住,一片田园风光。清朝时期,鼓浪屿上全是这样的闽南民居,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鼓浪屿开埠,西风打进,大量的闽南民居被拆除,一栋栋西洋、东洋、南洋风格的小楼建起,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闽南民居已经难觅踪迹,外地游客却把这些外来风格的鼓浪屿小楼当成了闽南建筑的代表,真是有点鱼目混珠,所以新旧之分是要以时间段来划分的,昔日之新乃今日之旧,凡新皆会旧,除旧布新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是四落大厝




这是大夫第(二落大厝,黄旭斋原来的住宅)




开在四落大厝里的圆香茶庄(黄旭斋在新建了四落大厝后,也挂了大夫第的匾额,以示荣耀)

大夫第和四落大厝的建造者黄旭斋原为运输货船船员,有了些许积蓄后,便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来到鼓浪屿买地置业。他看中了草埔仔有发展前景,就向林姓买下这一带地皮,首先建造的是今海坛路31号之3的房屋。这屋子现今依然存在,屋里居住的是黄氏后人,房屋已经很旧了,四周环境嘈杂,十分拥挤,只有两扇大门上分别题写的“石浔绵派”与“金炳传芳”还留有先人的影迹。由于石浔黄姓又是新墟金炳传衍的,故后人称他们为“石鼓黄”,含有“石浔来鼓开发的黄姓”之意。又称他们为“岩仔脚黄”,指居住在岩仔脚的黄姓族人。


据文史资料载,黄旭斋在水仙路小吃店吃蚝仔粥时,巧遇海上武装集团首领蔡牵,蔡牵吃了点心后才发现没有带钱,便恳请店主允许他下次来时一并付清,然而店主不肯善罢甘休,两人最终争吵起来。黄旭斋虽与蔡牵素不相识,却慷慨为其付款,并拿些银两给他作路费,使得蔡牵感铭肺腑。后来黄旭斋行驶南北的货船被海匪抢劫并押至某一小岛上,驻岛首领蔡牵认出黄旭斋,连忙为他松绑,还设筵为他压惊,同时赠送一面黄色令旗,嘱其插在船上便可免受干扰。

从此,黄旭斋的船只畅通无阻,因此发了大财。于是又投巨资在今海坛路58号处建造了一座二落五开间双护厝的古屋,后因人丁繁多不够居住,又斥资在二落的南面建造一座四落大厝和一座燕尾双翘角的住宅(现编中华路23号、25号),据说当时二落的厝前全是田园,站在门口可以远眺鹭江景色。这些位于道路两侧的建筑现今保存完好,看上去依然气派,而且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二落大厝和四落大厝都被列入重点历史风貌建筑。

黄旭斋生有三子,长子琨石出仕,官至户部监印,诰封中宪大夫,故过去在二落大厝悬挂“大夫第”匾额,显赫一时。后人中还出了广东补用巡检黄赞襄、举人黄赞夏、管业训导黄赞周等。黄赞周还当过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首任华人董事。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8)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故居在漳州路44号,要通过漳州路50号旁的小夹道进去才能看得到。我在这个小巷口来回转过三次,后经当地导游指引才找到。因为林语堂故居在鼓浪屿的导游地图上有,但巷口却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人指引是绝对找不到的。不像其他的风貌建筑,墙上都有一块黑色镜面大理石的标识牌,说明本栋建筑的名称,年代,门牌号码等等,一目了然。

漳州路44号是林语堂的岳父家,原厦门豫丰钱庄老板廖悦发的住宅,约建成于19世纪末50年代,距今已有150多年了。这座u形的别墅,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别墅为英式风格,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别墅的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一派温馨的氛围。当年廖家别墅在鼓浪屿颇有名气,辉煌过很多时日,后来因许多子女出洋创业去了,使别墅日渐聊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别墅前部被拆去一层,44号与48号原有一天桥相连,天桥也被拆去,成了现在的样子。如今,别墅因年久未修,破旧不堪,成了危房。可住在里面的廖氏后人,对祖厝感情特深,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而将回廊封堵成厨房,凑合随居而安,自得其乐。地下隔潮层里也住满了人。如今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该楼年代久远,为带地下室三层,因地势高低而建。正前面部已成危房,拱券都砌上砖墙封堵加固,主入口已封死禁止通行,二楼前厅已不能住人,底层尚有一户住家,二楼业主亲人自住,从侧门出入。

厦门掠影——鼓浪屿游记(48)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故居在漳州路44号,要通过漳州路50号旁的小夹道进去才能看得到。我在这个小巷口来回转过三次,后经当地导游指引才找到。因为林语堂故居在鼓浪屿...



















现在看到的林语堂故居则已经破败不堪,可能是没有人出资修复,就没有钉牌。但是漳州路48号小楼上的“立人斋”匾额说明这就是一代大师林语堂住过的故居书房,而漳州路44号则是林语堂和夫人廖翠凤的结婚新房,俗称“新娘房”。林语堂启蒙于鼓浪屿上美国人办的养元小学,他在鼓浪屿求学时,就寄寓廖府这里。结婚后,他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其实漳州路的住宅是廖翠凤家的产业,林语堂只是住客而已。现在这里居住的仍是廖家后人。

当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时,认识了同学的妹妹陈锦瑞,两人一见倾心,而且在交谈中发现两人都住在鼓浪屿上,更巧的是陈锦瑞的家居然就在廖家的隔壁。由此两人交往愈加频繁,在寒暑假中经常约会。这事被陈锦瑞的父亲陈牧师知道以后,极力反对他们两人交往,一方面约束自己的女儿不许与林语堂见面,另一方面亲自跑到廖家为林语堂做媒,将林语堂介绍给廖家千金—廖翠凤。其实廖翠凤早已倾心林语堂,当她的母亲征求她的意见时,廖翠凤当即答应母亲:“没有钱不要紧,只要人品好。”在左右压力之下,林语堂无可奈何,只好于1915年与廖翠凤订婚,并在1919年与廖翠凤结婚。

结婚前,林语堂本想托词出国单身去美国,逃避这场婚姻。但是他的岳父廖悦发不同意,要求他立即结婚,廖悦发比较重男轻女,只要把女儿嫁出就行了。至于婚后女儿要和林语堂一起远渡重洋他就不管了,他拿出了1000元大洋作为嫁妆,逼林语堂赶快结婚。廖翠凤也对林语堂说:“我都已经24岁了,同龄的女孩早已生子了,你怎么还不来娶我?”多方相逼,林语堂也只能放下心中的陈锦瑞,同意和廖翠凤结婚。迎亲那天,林语堂到廖家去迎亲,廖家端出一碗甜茶,林语堂不但喝完了茶,还把碗中的龙眼,莲子,红枣,鸡蛋全都津津有味的吃完,引来廖家女人们的一阵阵笑声。新娘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的西厢,婚床至今还放在地下室里。新婚三天,林语堂就带着自己的新娘踏上了赴美国的旅程。

林语堂写作的《京华烟云》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书中林语堂采用了他自己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姚木兰,曹丽华和荪亚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926年鲁迅和林语堂都应聘厦大,鲁迅到厦大之后,是孤身一人。林语堂经常邀请鲁迅到鼓浪屿漳州路44号廖家别墅吃饭,每次家宴都是廖翠凤亲自下厨,烹出既有北京风味又有厦门特色的菜肴,鲁迅也颇为满意。饭后林语堂夫妇还经常带着鲁迅到林巧稚家,听林巧稚的侄女弹钢琴。

卢嘉锡故居(宁远楼):

泉州路上和著名的金瓜楼相对的是另外两栋别致的别墅:“宁远楼”(泉州路70号)和“版筑传芳”(泉州路72号)。这两栋楼紧靠一起,建筑风格和造型都非常相似,简洁的红砖造型,西式门楼,中式的楼名镌刻,楼名的用典都非同一般,堪称一对姊妹楼。这两栋楼建于20世纪20年代,从简洁的建筑外形来看,建筑商当时可能是作为公寓楼出租用的,和对面的“金瓜楼”不一样。







宁远楼是中国的大科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故居。卢嘉锡是台湾台南人,20世纪20年代,卢嘉锡随父母和两个哥哥住进了宁远楼的三楼,父亲卢启东在鼓浪屿开办了私塾“留种园”,收徒授课。卢嘉锡也在“留种园”中接受启蒙教育,13岁考入厦门大学预科,堪称“神童”。15岁升本科攻读,1934年,卢嘉锡19岁大学毕业,留厦大任助教。1937年赴英国攻读化学博士,从读私塾到赴英国求学,卢嘉锡在宁远楼里住了10多年,直到1946年他回国在厦大任教,搬入了厦大的教工宿舍,这才离开宁远楼。他在这里启蒙,求学,成长,成亲。他从这里走向世界,成为世人敬仰的伟大科学家。而鼓浪屿宁远楼是他的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宁远楼”,“宁静致远”的寓意成就了他辉煌的科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