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建造巴别塔的目的:案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15:45
·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栏目:教学研讨
上传时间:2009-3-6
浏览次数:350
多少年来,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呕心沥血,锐意改革,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涌现了一大批语文教学的名师和精英,形成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迄今为止,对教学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研究得多,对宏观的语文学习方法研究得多,而对微观的学习方法研究得少,尤其是语文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系统而具体方法更少,致使大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因缺少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具体的教学方法而随意性大,主观性大,个别教师甚至离开了教学参考或参考答案就难于应付;学生呢,也无章可循,教师教懂了这篇,而自己无法读懂另一篇,碰到较深奥一点的文章,就不知所措。语文的阅读教学付出的多,而收效甚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提高,也影响了听、说、写能力的有效提升。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诚然,这是读书的有益经验,也曾代代相传,成了语文教和学的法宝。从古至今,有多少莘莘学子,乐此不疲,虽然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功成名就,但花费了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和效益相比不成比例。古人也曾总结出了如“每有会义,边欣然忘食”、读书要“不求甚解”和“知入知出”等一系列读书的具体方法,但这些方法可操作性不强,仍以长期熏陶炼就的“语感”来感悟文章的“味”,感悟或悟性两词成了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口头禅和行动的准则,可仍处在低效益的水平线上。这种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滞后于高速而快节奏、信息量繁多的现代社会,显然与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相不符!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是,怎样在中学七年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快速而高效地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预期的阅读能力的目标。要务实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改变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具体阅读教学的策略如下:
一、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阅读目标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日制初高级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要对中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教育。一个人能说、写得准确而有条理,形象而有层次,波澜曲折而又通俗易懂,精炼而又富有哲理,进而使人听得读得如风行水上,轻松明白。读得快速而准确,进而促进听、说、写的层次和水平。这就是语文的能力,这也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坚实基础。如果能把这样的能力转化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举一反三的具体规则或方法,那这样的能力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了。这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宗旨应是: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主,这个能力应是可持续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课程标准所规定课时的阅读训练,达到既定目标。所有课内外的教学和训练,都应全力以赴为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服务。这样,这种教学和训练应是有序的,而决不是随意的,应是有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而决不是盲目的。例如,要用一篇课外的文章补充课内的教学,选择的标准应不尽是“美文”或“上得出”而已,也不能凭教师的个人情感,更不能随心所欲的,而应为能力训练 “点”所服务的。如下面一段文字: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第2、3段文字,这是鲁迅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起因。对于这两段文字的阅读理解,我们也不妨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例文第1段文字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应如何归纳?先教会学生有的语段是从形式逻辑关系的角度构成的,学生自然会很快认出例文第2段开头承上的句子:“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至于什么真面目”,这样教学,学生就能自主地品位第1段的有关内容。这样一来,大大缩短了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的时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的语文阅读策略。
二、应以‘授之以渔“为先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现在呢,教师为了适应二期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或提问,或组织小组讨论,但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较严重,怎么办呢,教师只好把问题的答案给学生,归根结底,还是跳不出“教师讲”的窠臼。
我们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把阅读还给学生。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强调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
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人类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譬如,在对正反面对比性质的寓意归纳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先把这一方法按以下步骤教给学生:
首先是原理探究:在大量的寓言和真实的人物及生活故事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是以正反面对比的方法构成的。这些寓言和故事,一正一反,或一正多反,鲜明突出地向人们提出警戒,深刻地揭示出某种道理和人生哲理,起到教育和警戒的作用。由此,对这类阅读材料和文章,我们可以以正反面对比为抓手,凭借本节叙述的归纳法,准确无误而又快速地把它的寓意归纳出来。
在正反面对比的寓言或真实的人物和生活故事中,我们应清楚地明白,正反面对比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以反衬正,也就是说,通过正反面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正面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正反面对比的寓言或真实的人物或生活故事,它的反面材料的叙述,其根本目的是为正面材料服务的,寓意的归纳,应从正面材料入手。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假眼判断,它是一个“无甲(条件或原因)必然无乙(结局或结果),有甲(条件或原因)并非必然有乙(结局或结果)”的条件关系的判断。
其次是方法诠释:一个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是由“前件”、“后件”和“联结词”组成的,也就是一个条件关系的一般复句。为简便起见,可简化为以下公式:
正面材料的寓意═只有(形成结果的条件或原因),才能(结果)。
寓言或人物故事是往往以个别事例或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的,因此,对上述公式中的陈述对象和结果两项,要进行个别到一般的转换,具体为:
①陈述对象的转换:特指→泛指。如“某人”转换为“一个人”,“一个人”转换为‘所有人,“某国”转换为“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转换为“所有国家”等。
②结果的转换:特指→泛指。如“做某官”、“有何项发明”转换为“事业有成”,“活下去”转换为“生存发展”,“日夜读书”转换为“勤奋学习”等。
最后是应用示例:一百多年前,在俄国喀山市一所寄宿学校的厨房里,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一个学生被震昏了。原来他在偷偷进行一次化学实验。学校当局很恼火,开饭时,把他带到饭厅里,给他胸前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道:“伟大的化学家”。这个学生名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布特列罗夫。后来,就是他,创立并论证了作为现代有机化学基础的化学结构理论,合成了六甲基四胺并首次人工制得粮性物质,被人们尊称为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寓意的归纳步骤:
1、作出判断:(布特列罗夫和学校的做法,构成了一正一反的材料,根据本方法的原理,取正而弃反,只按正面材料的原理和方法归纳)
①寓言材料的性质:正面。
②结果:成为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
③产生结果的条件或原因:没被震昏、挂牌吓倒。
2、进行转换:
①陈述对象的转换: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布特列罗夫→一个人。
②结果的转换:成为高分子化学的奠基人→事业有成(或: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③产生结果的条件或原因的转换:没被震昏、挂牌吓倒→经得起各种挫折(或:具有耐挫力)。
3、代入公式:正面材料的寓意═只有(形成结果的条件或原因),才能(结果)。
上述文字的寓意为:一个人只有经得起各种挫折(或:具有耐挫力),才能事业有成(或: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这种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而教师能成功地进行准确无误的指导,取决于教师对不同内容、形式、语言、技巧文本的正确的理解。要教会学生会“渔”,教师先要懂“渔”。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会阅读分析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师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我们都是受“慢慢感悟”获得语感的。这道“坎”必须要跨过去!
三、要抓“纲”带“目”
刘勰《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所以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观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其文体的多样性自不必说,就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还有表现技巧的不同、谋篇方法的不同,甚至,同一题材的作品,也有作家语言和风格的不同等等。这些特点都应该是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并能让学生拥有的运用于阅读实践的能力——即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对文章的分析力、鉴赏力。
“披文”时要以“纲”带“目”。所谓的“纲”,就是对文章的篇、章、段的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所谓的“目”,就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概括以至鉴赏评价。只要准确的把握了各类文章整体和局部的“纲”,就能对余下的问题迎刃而解了,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有下面这样一段简短的文字:
①对于文艺作品,人们往往这样评价:“真美!太好了!非常吸引人!迷人,令人陶醉。”②或者:“一般,还可以,平常,可以将就着看。”③或者:“不好,太差了,一点意思也没有。”④这三种评价,相当于把作品分成上、中、下三等。⑤如果要进一步问:它美在哪里?⑥有哪些优点和缺点?⑦你为什么从总体上产生好(或坏)印象?⑧为什么陶醉迷恋或者厌恶得不愿再看?⑨一般观众(读者)往往说不清楚。⑩他们脑中有一个模糊的总印象,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一定有缘故,是由作品各部分给他的感受组合而成的,但他本人却不一定自觉意识到。
教学这段文字,一般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这段文字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二是形成这个观点的原因是什么?三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一般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当答案产生分歧时,教师或是点拨,或是引发,再就是发动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假如还是集中不到点子上,那只好由教师越俎代庖了。结果呢,答案知道了,但学生不一定知道这个答案的“所以然”。不知道“所以然”,也就谈不上可迁移的能力了。
我们不妨改变一种策略、改变一种方法,教会学生从语法的角度去探求行文的思路:①②③④句从并列的三句得出第④句的结论,再顺转出⑤⑥⑦⑧句,这四个疑问句的答案是第⑨句,而第⑩句呢,它是第⑨句的逆转,也就是第⑨句的原因句。这样一来,答案一样出来,一样能解决阅读的三个问题,但不纠缠、不偏差,反而培养了学生尊重文本思路阅读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
这种以阅读分析的具体方法,“品味”出语文学科的“味道”,使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系列化训练,达到“不教自通”地正确阅读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评价的自由境界。学习兴趣来之于目标,更来之于成功,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了系统的阅读方法,并能快速而准确地读懂不同类别的文章时,由此而产生的愉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这叫兴趣自然来,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辅之以形式多样的教学
为了能使阅读教学走出教学方法单一,训练形式枯燥乏味的误区,必须充分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正确、持久的动机,使其爱好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一个无知者变为一 个学会了阅读的知识探求者、享用者,并因此而受益终身。例如茅盾《风景谈》中的第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教学这段散文,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完成。问题是这样的:一是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什么?二是沙漠和骆驼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三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述的?四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如果掌握了“‘文眼’法”,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略下的教学模式的形态应是:学生由被动接受训练,过度到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能读懂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教师用有效的训练和迁移来巩固这种驱动式的教学,过度到由学生个体或群体组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
这种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能革命性地改变原有的阅读教学课堂形态。它能彻底避免现有相当数量课堂呈现的零打碎敲地随意枝解文本、浅层次地热闹的启发讨论,或以个别好学生的‘作秀’来代替课堂的活跃气氛等低效益的“少、慢、差”现象,使课堂教学真正纳入新课程哩念所期望的轨道,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这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当教会了学生各种阅读分析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顺畅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或启发式提问,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出个课题进行专题探究,或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自学,或读写结合,或让学生上讲台上课……这样教学,不愁教学质量不好,不愁学生的能力不高,不愁课堂气氛不活跃,更不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了。
综上所述,改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势在必行。要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走出低谷,真正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责任编辑  金戈)
作者 :陈其生
 
本站由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徐俊制作 | 由《崇明教育》编辑室维护
编辑部地址:崇明县城桥镇 新崇北路6号 | 邮政编码:202156 | 电话:39612194 |
Email:cm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