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幸运视频:文化强国需软硬实力 专家论策谈今古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00:34
文化强国需软硬实力 专家论策谈今古道理——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新闻发布会发言选登2011年12月16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文化强国需软硬实力 专家论策谈今古道理--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11月30日,“文化强国高层论坛”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第一卷)》新闻发布会举行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发行  知名学者纵论文化强国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本报理论部会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于2011年11月30日联合举办“文化强国高层论坛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要论选》新闻发布会”。论坛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湖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承办。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持了论坛。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学界知名专家与会发表演讲。现精选部分演讲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原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

  关于本次论坛和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本次“文化强国论坛”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1.“层次高”。与会的专家有来自中央有关部委对文化问题研究颇有造诣的负责同志,有来自高校关心、重视、支持并能深入思考文化问题的书记、校长和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2.“议题广”。涉及文化的内涵、外延,文化发展的政策、战略,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安全,文化发展的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文化强国的战略和策略等众多方面。3.“探讨深”。对文化的内涵、外延、对文化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社会属性、商品属性,对文化强国所要处理好的古今、中西、文理、雅俗、魂体、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等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4.“观点新”。演讲中有很多新提法,例如,关于“文化强国重在强民”、“文化强国重在强心”,关于“用思想提升文化品位”等。5.“文风好”。与会学者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机械注释,没有空话套话,而是联系实际,言之有物,用语鲜活。6.“价值大”。演讲者都有鲜明的问题意识,针对性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多视角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许多富有启迪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建议。

  未来文化强国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思广益,凝练、升华、概括出易懂、易记、易传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要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二是进一步下大力气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党员干部要率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好群众和青年中对指导思想的“信仰危机”、对发展前景的“信心不足”、对领导干部“信任不够”的问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加强人文社科智囊团建设,真正以质量为导向改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密切联系实际,关心国家、关注民生、提升研究层次,提高创新能力,多出远见卓识、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四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历史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通过实事求是的辩证取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软实力要素,赋予其时代内涵,坚持古为今用,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创作、生产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为观众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引领社会正风正气。六是改革体制机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借鉴别国优长,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确理论和舆论的传播提供更宽的平台、更好的载体、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市场。七是重视和加强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全方位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树立爱国、正直、善良、负责、团结、诚信、热爱和平而勤劳勇敢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八是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氛围,改革体制机制,为优秀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人才,特别是为那些导向正确、视野开阔、心胸博大、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组织管理能力强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有力的支持。

  理工科大学的文化强国责任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 滨

  北京交通大学是理工科大学,但一直也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探索。第一,为拔尖创新人才培植深厚的文化根基。近年来,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创造优越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筑起文化高地。第二,倡导科学与人文互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先进科学技术,为人文学科发展搭建信息平台;先进的人文社科,则为科学技术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我校自主研发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就是得益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第三,重视人文社科教学与研究。为激发理工科学生的创造活力,提高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德才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过设立文学、哲学、历史、伦理、美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思想情操,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第四,扩大国际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我校与多个国家的近百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来自87个国家的700多名留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我们还在比利时鲁汶办有孔子学院,每年主办和承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提升其品位。

  文化与能力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 韩庆祥

  当前,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其文化上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人在权力和能力的选择中相对重权力轻能力,在能力和关系的选择中相对重关系轻能力。其实,一个个体是骨肉和气血的统一,一个国家是形与神、体与魂的统一。未来我们中国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强国,就必须依靠人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文化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我们应借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性,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改造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党的建设和政治层面,应大力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家层面,应确立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价值观建设,提炼核心价值;在民众层面,应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国民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在外交层面,应实行和而不同的外交策略。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