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者无疆全集txt:华人汉人唐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2:14

                                        华人汉人唐人

标签:

华人

唐人

汉人

华夏

中国

分类: 中国文化

   

    多伦多唐人街“中华门”磕磕绊绊总算完工了。其实早就该有这个门了,不要说旧金山,连蒙特利尔的唐人街都有个门楼。没有门的唐人街,就象一个人不穿内裤,一览无余,有碍观瞻。

    本文的重点不说门,我们来说说“中华”。何为中华?中国和华夏的简称?那何为中国?何为华夏?为什么称华人、唐人、汉人?这些问题看似一目了然,其实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北京大规模建皇城,始于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受封燕王,就蕃北平。当时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都早死,按说该轮到朱棣接班,可朱元璋死的时候,却把皇位传给了皇孙朱允汶,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削藩,朱棣不服,发动靖难,夺了侄儿的皇位,把首都移到了北平,大兴土木。今天的故宫,即始建于此。北京有一座中华门,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古代帝王坐北朝南,南为尊,有南面称王之说。中华门是皇城的正南门,所以享有“国门”地位。当然,它也不是一开始就叫中华门,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时称大清门,中华民国成立,才改称中华门。改名的时候,本想把大清门石匾翻个个,在背面刻上中华门,拆下来一看,背面竟是“大明门”三个字。看来投机取巧的事,我们玩不过老祖宗。

    可惜的是,1952扩建天安门广场,中华门被拆掉了,其原址就在现在的毛泽东纪念堂上。

    从这个门名的更替上我们能看出什么端倪?那就是,虽然我们自称中国,外国人也叫我们China,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我们自己还是叫唐宋元明清,从来没用“中国”做过国名。所以,“中国”只是一个地域和文化概念。这个词,商代时还没有,当时称“中土”、“中商”,称周围少数民族为“方”。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尚书/周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的句子,意思是,老天既然把中国之民交付于你。

    不管是中商、中土,还是中国,都是指商朝和周朝自己统治的区域,一付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派头。

    中国古代种族歧视蛮严重的,从字上就能看出来。周朝时称四方之少数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在甲骨金文里是一支运动着的箭,现在变体成了“大弓”;戎是兵器,有戈有剑;狄从偏旁就能看出是动物;蛮更是猪狗不如,只能是微生物--小虫子。当时笔者的老家楚地,就称荆蛮,被中原文化摒弃在外。当然还有闽、蜀等,都是虫子一族。比我们还南的“越”字虽然没虫,但也有戊,也是兵器。所以,凡是非我族类的,要么是兵器,要么是动物,以示野蛮,只识弯弓射小鸟。

    有些词比较隐晦,比如说“胡”。为什么我们把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呢?胡是动物吗?

胡不是动物,但它是动物身上的一个部分。

    说文解字曰:胡,牛颔垂也。也就是牛下巴那儿垂下来的那块肉。从字形也能看出来,那个口,就是垂下来的部分,右边用“月”字表示垂下来的是肉而不是Breast。

    如果把西北的胡人细分,北方的叫狄,西方的为“番”。这个番,上面是个兽爪,下面那个田可以看成是爪子踩出来的图形,番的本义就是兽足。因为兽足是后面踩前面的,循环往复,所以有轮番之意。

    我们的古人地理知识缺乏,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四周都是海,四海之内,都是我中央帝国。中国虽不是国名,但谁能以中国自居,就代表着正统。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汉人的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因为北朝地处中原,所以以中国自居,称南朝为“夷”。南朝不服,说我们是汉人政权,是华夏正统,尔乃夷狄,何敢以中国自居。北朝也不买帐,说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连你们的老祖宗都是我们“夷人”,你还自诩什么“华夏正统”?

    金人灭了北宋,也自称中国。当然,被赶到江南的南宋,也称自己为中国,很象现在的国民党政权,虽然被赶到了台湾,还是以正统中国自居。

    “中国”之名最早出现在外交文献上,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明明签的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却偏要阿Q一把,显示自己是堂堂中央帝国。其实,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就是China,他哪里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猫腻。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至此,“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中华民族最早的称呼,应该是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意思是说,楚失中国,完全是析公造成的。析公曾是楚国的大夫,楚国不会用人,人家跑到晋国,帮晋国从楚国手里夺回了霸主地位。当时还有很多楚国能人,在楚国得不到任用,到了晋国就大放异彩,所以有句成语叫“楚材晋用”,其出处就是《左传》这一章,原话为“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用它来指代中华民族,好理解,当时管仲就提出一个词叫“诸夏”。据《左传》记载,闵公元年,狄人伐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意思是说,戎狄很厉害,不容易压服,中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这一点不可丢弃。于是,齐国出兵赶跑了戎狄。以后只要戎狄兴兵攻打中原国家,齐国都要联合各诸侯国出兵相救。当然这些军事行动都没有征求过周天子的意见,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就组成联合国军打过去了,美其名曰反恐。齐国当初也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名义,叫“尊王攘夷”,说是尊王,其实是通过攘夷,来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那华呢?杜预在给《左传》作注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这个解释有点信口开河,可信度不大。不过,“华、夏一也”这句话,我倒是碰到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我有个大学同学叫陈华英,据她讲,她出生在夏天,本取名为“夏英”,第一天写名字时,老在“夏”中间多写一横,被老师罚写一页,第二天照错不误。上学第一天学“毛主席万岁”,第二天学“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语文老师说无锡话,吴语中“华”、“夏”同音,都读第三声wu。她机灵一动,就把名字中的“夏”改成“华”。

    有个朋友跟我讲过一种理论,说“模糊的才是正宗的”。他说你看中国人说英语,很慢,很清晰;而英美人说英语,则很快很模糊。普通话很清晰,因为那是清朝“外国人”入关后说的“中国话”,真正的中国方言,都很模糊。中国文字的古音,都让普通话给糟蹋了,现在只能到各地方言中去寻找。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的“渠”,是“它”的意思,指半亩方塘。渠为什么是它?你要会说广东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广东话里,它他她都是渠的音。

    华的本意是“花”,甲骨文的“華”,就是画的一棵树,上面开满了花。那一大竖,就是树干,剩下的,横的是枝,竖的是花。晋代之前,没有“花”这个字。那时候说花,都用华。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华而不实”,“春华秋实”等。这里的华,都是花的意思,也发花的音。华而不实,就是只开花不结果;春华秋实,就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如果要细分的话,树上的花叫“华”,草上的花叫“荣”,《尔雅》的解释为:“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不开花就结果,叫秀。所以取名的时候,秀应该是男孩名,如竹林七贤的向秀,水浒里的拼命三郎石秀,都是爷们。这个“秀”字,是古人从稻子里悟出来的,上面一个“禾”,下面一个“乃”,禾苗灌浆了,有奶了,这时候就挺起来了,所以有“木秀于林”这层意思。等到真结稻子了,就垂下去了,挺不起来了。这个垂字,本身就是个“禾”,再画几片耷拉下来的叶子。什么叫英呢?尔雅的解释很清楚,只开花不结果,很多草本植物都是“华而不实”的。

    由花的本意而衍生出“华美“之意,但这和中国人为什么称“华”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也没个准确说法。笔者认为,中国称“华”,应该和华胥氏有关。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华胥氏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司马迁被割了卵,稀里糊涂就把黄帝当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当然他也没什么根据,无非是根据神话传说。其实在各种神话中,比黄帝还早的有的是,大略排一排也应该是这个顺序: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因此,华胥氏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当然,我这么说也没什么根据,无非是根据神话传说。

    中华门建在唐人街,我们接下来说“唐人”。

    清代王渔洋在《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条》中说:昔予在礼部,见四译进贡之使,或谓中国为汉人,或曰唐人。谓唐人者,如荷兰、暹罗诸国。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马永卿引《西域传》言“秦人,我丐若马”。注:谓中国人为秦人。各以通中国时为称,古今不易也。

    按王渔洋的说法,外国人称中国人为汉人唐人还是秦人,主要是看他们什么朝代和中国建立关系的。匈奴人在秦朝时就和内地有交往,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匈奴人还跑到边境大喊:“秦人,我给你们马。”让汉武帝很伤心,决心大打出手,扬我大汉雄风。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大帝国,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表示中国的词根为Sin(o),印度史诗中称中国为支那,佛典中称中国为震旦,均来自秦(Chin)的音译,再在后面加个元音,如法语叫Chine,汉学叫Sinology,中美叫Sino-American。

    至于瓷器也叫China,却和“秦”没什么关系了。景德镇出瓷器,但这个镇在宋代之前并不叫景德镇,它有一个名字叫昌南,在昌江之南而得名。其实南昌得名,也是因为它在昌江之南。景德镇制造陶瓷始于汉代,景德是宋真宗的一个年号,当时这里的瓷器底部都印有“景德年间制”这样的字号,所以后来这里就叫景德镇了。瓷器叫China,应该是“昌南”的译音。

    汉的原意为银河,古诗十九首里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句子,就是写牛郎织女的。我的老家有一条河叫汉水,其实就是说这条河象天上的银河一样。秦时三十六郡,其中就有汉中郡。何为汉中?汉水之中也。后来项羽为他手下的打手们封王,自己封为楚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简称汉王,楚汉相争,刘邦胜出,他的朝代就为汉。汉代很牛,“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所以中国人爱称自己为汉人。

    汉人一开始只是指“汉朝之人”,就象唐朝人称唐人,宋朝人称宋人一样,并非中华民族之代称。中国人都称汉人,又要说到南北朝,特别是北朝的北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一开始并不入中国的正史,如匈奴啊,大月氏啊等。但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却得到了史学家的承认,所以二十四史里有《南史》和《北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朝特别是北魏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很彻底,首先是迁都,把都城从大同迁到洛阳;然后是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再然后是禁讲鲜卑话,一律讲正音(中原汉语);最后连名字都改成了汉姓,他自己的拓跋改为元,所以他的汉名叫元宏。其它的如拔拔改为长孙,独孤改为刘,尉迟改为尉等等。北魏为了以中华民族正统自居,不惜全面汉化。这时候,“汉人”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称了。

    当然,拓拔宏死了之后,汉化也执行的不那么彻底。唐太宗有一个宰相叫长孙无忌,这个是从拔拔氏改过来了,但还有一个尉迟敬德,不也没改姓尉吗!唐高祖李渊的老婆独孤氏,不也没改姓刘吗!

    唐高祖李渊曾任隋朝的太原市市长(太原留守),封唐国公,他篡权以后,就改国号为唐。唐朝也很牛啊,所以连海外的中国人都爱称自己为唐人。《明史/真腊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番人杀唐人罪死;唐人杀番人则罚金,无金则鬻身赎罪。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真腊就是柬埔寨,不过柬埔寨这个名,是明朝万历年间才改过来的。从这段记载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虽然已是明朝,但海外诸国还是称当地的华人为唐人。当时的华侨可比我们牛多了,当地人杀人,是要抵命的;而唐人杀了人,只需要罚钱,没钱就卖身赎罪。为什么华人的地位那么高啊?因为祖国强大啊!

    不过虽然国家强大,中国人还是爱往国外跑。据《明史/真腊传》记载,明成祖的时候,中国有一个官方代表团出访真腊,有三名随员一下飞机就没影了。真腊国王慌了,这可怎么办啊?怎么向大明皇帝交代啊?万般无奈之下,找了三个真腊人充数。明成祖还算讲理,没有问人家的罪,说中国人自己跑的,没你什么过错啊。你这几个人在我这里语言不通,风土不习,吾焉用之?于是给路费,打发他们回国了。

    那个代表团长真是笨啊,你不会把大家的护照收起来集中保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