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乃洁 豆瓣:试论影响经济发展的软因素 http://www.zclw.net/article/sort015/sort020/info-68593.htm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20:05
试论影响经济发展的软因素http://www.zclw.net/article/sort015/sort020/info-68593.html
作者:韩恒      收录: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
....................................................................................................................................................................................
[摘 要]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研究者越来越重视“无形”的“软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文章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软因素”进行了梳理,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本、制度、文化等“无形”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制度;文化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把握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促进经济的发展,增进人们的各种福利。为此,经济学家形成了各种学说流派,提出各种增长模型。总体说来,二战以前的研究比较注重“有形”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如地理区位、自然资源、金融资本、技术等。二战之后,人们越来越注重“无形”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力资本、制度、文化等因素。
关于“有形”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已有很多,几乎任何一本经济学的教科书,或者任何一篇探讨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文章都会提到这些“有形”的因素。然而,探讨“无形”因素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中华论文网(www.zclw.net)欢迎您!]却很少。本文简要梳理了“无形”的“软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的在于扩展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视野。
一、人力资本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对长期增长发生作用并能影响增长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七类,其中四类属于要素投入量:就业人数和年龄-性别构成、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内的工时数、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资本存量的大小。另外三类属于全部要素生产率范畴:资源配置、规模的节约、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中的应用。后来丹尼森利用自己设计的增长因素分析法对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真实国民收入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把应该计算的因素都计算后,经济增长率中仍有“余值”或“剩余”存在[1](P203-205)。“余值”从何而来?应该归人哪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有人把它归于人力资本,有人把它归于制度,还有人把它归于文化。我们首先看一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舒尔茨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通过对农业经济的研究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的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2]舒尔茨认为,单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其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舒尔茨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根据舒尔茨的论述,人力资本大概包括如下意义:(1)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一句话,表现为人的素质。(2)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是稀缺的,特别是企业家型的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是通过对教育、健康的投资形成的资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和健康支出是生产型的。(4)人力资本像一切资本一样,都应当获得回报。人的时间的经济价值的提高是一种趋势。(5)人力资本使人的时间的经济价值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2]。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系统的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贝克尔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作了十分广泛的分析,人力资本问题是这些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并且,贝克尔首次使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弥补了人力计划理论的不足。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是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余增长率”的根本原因,改善贫困人口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贝克尔反对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然资源决定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等悲观论调,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和能力。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基础教育与在职培训应当成为政府援助的项目,因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增加社会资本存量,而且可以提高一国的比较优势[3]。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空间、能源、耕地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物质资源,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的后天能力(比如教育、经验、技术等)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
二、制度的影响
较早注意到制度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科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并指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中的交易费用,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中交易,企业的规模即选择市场还是选择企业,取决于企业内的交易费用与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孰高孰低。言外之意就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成立组织建立制度就能降低市场的运行成本,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后来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指出,通过严格界定产权可以克服外部性问题[4](P162-166)。这引起了人们对产权制度的重视,后来有人根据科斯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事实上经济生活中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由此可以推出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正如诺思所指出:“该文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即当交易成本为正时,制度发挥作用并且最终决定市场结构。”[5](P14-18)
另一位强调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的学者就是上面提到的诺思,为什么把问题集中于制度呢?因为“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制度一直被人类用来使其相互交往具有稳定性……制度和所使用的技术一道,通过决定构成生产总成本的交易和转换(生产)成本来影响经济绩效。由于在制度和所用技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市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于制度框架。”[5](P14-18)诺思将制度引入经济史研究之中,分析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诺思通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分析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完善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善,即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大提高。诺思指出,在没有发生技术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增长[1](P203-205)。
1971年,诺思和戴维斯一起发表了《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在书中诺思用制度变迁解释了美国的经济增长。1973年诺思和托马斯一起发表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在书中诺思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欧洲经济史进行了解释,把产权制度的形成看作经济绩效的关键。两本书都强调制度对经济发展是重要的。1990年诺思出版了《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在书中他力求发展出一种制度变迁的理论,对许多概念进行了明晰界定,此书可以看作是诺思对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系统总结。诺思还用该书总结出的分析框架对荷兰、英国与西班牙之间显著的发展差距进行了考察,指出,在荷兰和英国,进化而来的政体演化出的产权结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石。而在西班牙,其政体却引发了长期的停滞[5](P14-18)。
总之,新制度学派论证的基本思路是: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成本的,而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减少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的影响
较早提出并系统论述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是马克斯·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分析,韦伯指出:“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6](P352)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中的天职观、职业成功意识、节俭致富倾向等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亲和力,正是这一宗教伦理包含了促进“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因素,这在客观上推动了西方的经济发展。韦伯认为东方所以没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原因“应在宗教领域中寻找,……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受阻于他们巩固的传统”[7](P76-77)。韦伯比较了儒教与清教,认为清教伦理打碎了亲族的桎梏,建立了非人格化的道德,而儒教伦理中心是讲人伦,其道德是对具体人而言的,儒教人格化的道德阻碍了非人格化的工作关系和大企业的建立[7](P76-77)。韦伯认为宗教中的这些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7](P76-77)。
[声明]:本文由《中华论文网》网收录,仅供论文写作研究参考使用之,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
上一篇:广西与越南林业合作途径及其对策
下一篇:代考作弊的经济学思考
《中华论文网》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2000-2020
站长QQ:380637526   Email:  zclwnet@126.com  dgy06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