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sth from danger:切莫误解佛教(弘一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58:25

切莫误解佛教(弘一大师)

(2010-01-28 14:33:38) 转载分类: 佛法与生活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它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习俗,于是佛教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佛教。因佛教来源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中国人不太了解,又受到中国风俗、文化的影响,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佛教常常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意的,发生错误的见解;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地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应该先要除去对佛教的误解,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佛教。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佛法的道理很深,有的人不明深义,只懂得表面文章,随便听了几个名词,就这么讲、那么说,结果远离佛教的本意,最普遍的,如:“人生是苦”、“出世间”、“一切皆空”等。这些名词当然是佛说的,而且是佛教的重要理论,但一般人很少能正确地理解它,下面我一一加以说明。


  (一)“人生是苦”。佛指示我们,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因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缺乏努力向上的力量。这是一个被误解得最普遍的名词,社会上常常拿这个名词来批评佛教。而信仰佛教的,也常常陷入消极悲观的错误之中。“人生是苦”这句话,绝不是这个意思。
  凡是一种境界,我们刚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从而引起苦痛、忧虑。如以这个意思来说“苦”,说人是苦的,是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也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听到不悦耳的声音固然讨厌,可是听了美妙的音律不就欢喜了吗?身体有病、家境困苦、亲人别离,当然是痛苦。然而身体健康、经济富裕、合家团圆,不就很快乐吗?无论何事,苦与乐都是相对的,假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说人生是苦,岂非偏见?


  那么,佛说“人生是苦”,这“苦”是什么意思呢?经上说:“无常故苦”。一切都无常,一切都会变化。佛就以无常变化的意思说人生是苦的。譬如:身体不可能永远健康,它会慢慢衰老病死;金钱不能永远保有,有时会变穷;权位、势力亦不会持久,最后还要失掉。以变化无常的情形来看,有喜乐,但不永久、不彻底,当变化时,痛苦就来了。所以佛说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不彻底的意思。学佛的人,如果不掌握真义,以为人生既不圆满也不彻底,就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那是错误的。真正懂得佛法的,看法就完全不同,要知道佛说“人生是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明白现在的人生是不彻底的、不永久的,但以后可以造就一个永久、圆满的人生。就像病人,必须先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去医院就诊治疗,病才会除去,身体就会健康起来。为什么人生不彻底、不永久而有苦痛呢?一定有苦痛的原因存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会尽力消除苦因,然后才可得到彻底、圆满的安乐。所以佛不单单说人生是苦,还说出苦的根源,解除了苦因就可得到究竟、安乐。学佛的应该按照佛所指示的方法去修学,把这不彻底、不圆满的人生改变过来,成就一个究竟、圆满的人生。这个境界,佛法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四个字合起来,就是永久的安乐,永久的自由,永久的纯洁,佛教最大的目标,不仅说破人生是苦,更是将这苦的人生改变过来(佛法名为“转依”),造就永久、安乐、自由自在、纯洁清净的人生。佛指明我们苦的原因何在,告知应如何朝这目标努力修持。常乐我净的境地,既是有希望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人人都可达到的境界,这怎么能说佛教是消极悲观的呢?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人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但了解了(无常)这个道理,可谓好处多多。一般人在困苦的时候,知道努力为善,但等到富有起来,一切都忘了,只顾自己享福,糊糊涂涂地走向错路。学佛的人,不仅在困苦时知道努力向上,就是在享乐时也会随时留心,因为快乐不是永久可靠的,不好好努力向善,很快会堕落失败的。人生是苦,可以警觉我们别只图享受而走向错误的路,这也是佛说人生是苦的一项重要意义。


  (二)“出世间”。出世间,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的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是出世间的圣人,他们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

  那么佛教所说的“世间”与“出世间”是什么意思呢?依中国传统文化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西洋也有这个意思,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段之内的叫“世间”。佛法也如此,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一直都在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还有,“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样做人,死了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糊涂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


  怎样才叫“出世”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就叫“出世”。佛菩萨都在这个世界里,他们都以无比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这个名词,是要我们修学佛法,进一步做到人上之人,从凡夫做到圣人,并不是叫我们跑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不了解佛法“出世”意义的人,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因而引起不正当的批评。


  (三)佛说“一切皆空”。有些人误会了,认为这样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人生毫无意义,这才干坏事,不做好事,糊糊涂涂地生活。其实佛法之中“空”的意义,是有着最高的哲理,诸佛菩萨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是样样都有,世界是世界,人生是人生,苦是苦,乐是乐,一切都是现成的。佛法之中,明显地说到有邪有正、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要弃邪归正,离恶向善,作善得善果,修行成佛。如果说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何必要学佛呢?既然因果、善恶、凡夫、圣人样样都有,佛为什么说一切皆空?空是什么意义呢?因缘结合而成,没有实在的不变体,叫空。邪正善恶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依照因缘的关系才有的。因为是从因缘而产生,所以依因缘的转化而转化,没有实体所以叫空。举一个事实来说吧,譬如一个人对着一面镜子,就会有一个影子在镜里。怎么会有那个影子呢?有镜、有人还要借助阳光或灯光才能看出影子,缺少任何一样都不成,所以影子是具备了全部条件下才产生的。它虽然不是实体,但所看到的影子,是清清楚楚并非没有。一切皆空,就是依照这个因缘所生的意义而说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同时即说一切因缘皆有,不但要体悟一切皆空,还要知道有因有果,有善有恶。学佛的,要从离恶行善、转迷启悟的学习、工作中证得空性,即空即有,二谛圆融。一般人以为佛法说空,等于什么都没有,是消极的,是悲观的,这都是由于不了解佛法所引起的误会,非彻底纠正过来不可。


二、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的制度跟我国的有些不同,如出家与素食等。我国部分地方的不明了、不习惯的人,对此产生了许多误会。


  (一)“出家”。出家是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特别是儒家对它误解最大。在国内常常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家都出家了。没有夫妇儿女,还成什么社会?这是严重的误会,我常比喻说:如教师们教学生,难道就人人是教员成为教员的世界吗?这点在菲岛,不大会误解的,因为神父、修女随处可见。他们是出家的,但只是天主教徒中的一少部分,并非信天主教的人,人人都要当神父、修女。学佛的有出家弟子,有俗家弟子;出家可以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出家可以修行生死,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生死。并不是学佛的人一定要出家,绝不因大家学佛,就会毁灭人类社会。不过出家与在家,既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人主持佛教。主持佛家的最好是出家人,既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工作,可以一心一意修行,专心致志弘扬佛法。佛教要存在这个世界,一定要有这样的人来推动它,所以从来就有出家的制度。


  出家功德大吗?当然大。可是不能出家的,不必勉强。勉强出家的,有时不能如法,还不如在家,爬得高的,跌得更重。出家功德高大,但一不当心,堕落得更厉害。要能发至内心,努力为弘扬佛法勤苦修行,才不愧为出家人。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不娶不嫁,西洋宗教也有这样制度。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为了事业,守独身,不为家庭琐事所累,一心一意为科学、哲学努力。佛教出家制,也就是摆脱世界欲累,而专心一意地为佛法,所以出家是大丈夫的事,要具备特别勤苦的毅力和信念。如随便出家,出家而不为出家事,那非但没有利益,反而有碍佛教。有的人,一学佛教就想出家,以为学佛非出家不可,这样不但耽误了自己,也吓住了其他想学佛的人。这种思想——学佛就要出家,是要不得的,应充分认识出家不易,先做一良好在家居士为法修学,利自利他。如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再来出家,这样自己既稳当,对社会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与出家有关的,我附带再说两点:一、有的人看见佛寺雄伟庄严、清净幽美,于是羡慕出家人,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有施主来供养,无需做工,坐享清福,如广为流传的“日高三丈犹未起”、“不及僧家半日闲”等等,都是谬说。不知道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事情,为佛教为众生而努力,勇猛精进,自利利他。自己修行时‘初夜后夜,精勤佛道’。对信徒说法,时常四处游化,宣扬真理,过着清苦的生活,非常难得。所为僧宝,哪里是无所事事,坐享现成,坐等施主们来供养?这大概是出家者多,能尽出家人责任者少,所以社会有此误会吧!
  有些反对佛教的人,说出家人什么都不做,是社会的寄生虫,对社会一点用处都没有。不知道人不一定要从事农、工、商等工作,当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其他自由职业,难道也是寄生虫吗?出家人不是没有事都不做,除自行修行外,主要是导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信众的人格一天一天得以提高,能修行了生死,让人生世界得到最大的利益!出家人是宗教师,广义地说是特殊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不懂佛法的人说出家人清闲、或说出家人是社会的寄生虫,是绝对错误的。

 

    (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就认为学佛必须吃素,必须拒绝肉食。日本、锡兰、缅甸、泰国以及我国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食肉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里的父母、兄弟、儿女感觉讨厌,认为做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无论在家还是在社会,都按佛理做事,好好培养自己的德行,心里清净,使家庭其他成员,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让人觉得学佛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好处。那时候要吃素食,家里人不但不反对,反而会生起同情心,渐渐地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实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品德习惯,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心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心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会增长人类的同情心。《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小乘呢!


  从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混为一谈,有碍于佛法的弘扬

 

三、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院里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下面就简单地解释一下。


  (一)“礼佛”。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达到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就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地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说明西洋神教徒不理解我们礼佛的意义。

 
  至于香花灯烛呢?在印度,佛在世时就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表示光明,香花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佛以表示虔敬,另一方面即表示从佛那里得到光明清净。献花烧香并不是让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让佛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也用这些东西,这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的时候要恭敬、虔诚,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的,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任何一个人,在过去还是现在,总会犯错事,引来苦难,阻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阻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就像基督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靠自己,真切地发至内心,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哪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式,一句句地教我们念诵,口诵心思就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礼佛,求佛菩萨慈悲保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努力修行(耶稣教也有示范性质的祷告文)。
  有些人不会念诵现成的仪规,就请出家人领着念;有的不知道如何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要藉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只是根据民间风俗而铺排门面,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或自己不信佛法、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没了忏礼的意义。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模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东忙西,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放弃主要事业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侮主要靠自己,如果自己每天花一小时真真切切地忏悔,超过邀请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就很大。那是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益处,只有增加世俗对佛教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做了。在一部分居士,确有这种情形,让人误会佛教是有闲时间老年人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可以随心所欲按照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念三皈依、十愿等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自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是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现在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的,不是佛教的内容。
  不过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怀思追远的意义。佛教传到中国,适应了中国,把念经和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铺张浪费,认为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讥嫌,指为迷信。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允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容易地趋吉避凶。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必遭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合法合理地作,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抽签、问卜、扶乩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四、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一般中国人,不了解佛教,不知道佛教国际的情形,就以中国佛教的现况随便批评佛教。下面便是常常听到的两种声音:


  (一)“信仰佛教的国家就会衰亡”。他们以为印度是因信佛才亡国的,他们希望中国富强,于是武断地认为不能信仰佛教,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研究过佛教历史的人都知道,过去印度最强盛时代,便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那时,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把佛教传播到全世界。后来婆罗门教复兴,摧残佛教,印度也就日见纷乱。当印度为回教被大英帝国灭亡时,佛教极其衰败。中国历史上,也有这种实例。现在称华侨为唐人、中国为唐山,就可见到中国唐朝国势的强盛,那恰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唐武宗破坏佛教,唐代就衰落了。唐以后,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等都崇信佛教,也就是宋朝兴盛的时期。明太祖本身出过家的,太宗也非常信佛,不都是政治修明、国力隆盛的时代吗?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挤入世界强国之列,他们大都是信奉佛教的,信佛谁说能使国家衰弱?所以从历史看,国势强盛的时代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希望现代的中国富强,为什么反对提倡佛教呢?


  (二)“佛教对社会没有益处”。近代中国人士,看到天主教、基督教办有学校、医院等,而佛教少有举办,不做有利社会的事业,就认为佛教是消极,与社会无益,这是错误的论调,最多只能说,近代中国佛教徒不努力,不尽责。绝不是佛教要我们不做,过去的中国佛教,也办有慈善事业,现代的日本佛教徒,办大学、中学的很多,出家人也时常担任大学与中学的校长、教授,许多慈善事业也由寺院僧众来主办。特别是锡兰、缅甸、泰国的佛教徒,都跟教育保持密切的关系,兼办慈善事业。所以不能说佛教不能给予社会以实利,而只能说中国佛教徒没有尽佛家弟子的责任,应该多从这方面努力,才会更合乎佛教救世的本意,让佛教发达起来。

 

  中国一般人士,对于佛教的误解还很多,这里介绍的,只是比较普遍的几点,希望大家掌握了教义,做一个有信仰的佛教徒,至少清除了对佛教的误会,发扬佛教的纯正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