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闻石宇:以佛法本怀、经典的角度探讨「女转男身」之说(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4:39:04
以佛法本怀、经典的角度探讨「女转男身」之说(五)(2010-09-06 14:06:38)转载标签: 佛教论坛佛法生活修行女转男身大丈夫男女平等两性一祥杂谈 分类: 佛教论坛·菩提文坛 
第三部分:解惑关于「女转男身」、「大丈夫」之说
  「为什么要女转男身?作为女身,以女人的姿态来修行,不就是很好吗?况且,男女都有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质……」
  上述这段话,是属于一般人对「女转男身」一词所带来的反应。「为什么?」,这是出自于一个人对于疑惑很正常的反应。
  在这一部分,将会带入这次撰文比较命脉的部分之一,也就是将会详细地探讨关于「女转男身」的种种,研究关于「女转男身」与佛门中对「大丈夫」等相关词语的真正意义。
                                探讨「女转男身」一词
  「女转男身」这一词,在不少的经典都有提到,是个经常出现在佛学上的词语。
  虽然如此,对于这个词,无论是各方面总是有太种的诠释,再加上现今社会走向男女平等主义,两性之间在权力、空间上所带有的差别也逐渐缩小、淡化了高低、优劣的封建思维,因此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更是各种各样,看法也不一,更多的是因尴尬、难以解释清楚的缘故,总是有意、无意不提起关于这一方面,即使不慎、不得不提起了,也总是草草带过。所能听到最具体的解释,就是「现大丈夫相,突破习气」而已了。
  因此,对于一些对这方面存在好奇、不明白的人而言,这是个难以启口的谜团,没人敢提、敢问,回答的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只能靠自己去猜测、感受、体会「女转男身」这一词的真正意义。但就因为如此,往往就错失了了解佛陀真正本怀的最好机会,停留在纯粹只是对字面的了解——女儿身转变成为男儿身,怪不得会发生男权人士与女权、两性平等人士对这个词存在两极端的思维与认知——认为佛陀也是「重男轻女」主义者,两方,合意的则以这个词为继续他们奉行「重男轻女」主义的好理由;反对的也就因对这个词的片面诠释认定了佛教不平等、重男轻女,当然也是为这个词而反对、反对、致力地反对了。
  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若佛陀在这时代还存在,他一定又会为顺应众生的了解程度而用另外一个角度说有关方面的正法了。但无论奉行「重男轻女」主义者还是女权、两性平等人士,都对这「女转男身」一词没有去深入、彻底地了解,再加上自己、世俗的观念夹杂下,才会发生这些这样「奇怪」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少竟是佛教学者、比丘、比丘尼等。
  正是时候,该为这「女转男身」这一词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以便更容易地让人明白,从中了解修行应有的正确观念,清楚地了解了佛陀真正慈悲、智慧、平等等的本怀,也对于一个人身心修行的指引上所带来的作用。何谓「女转男身」?「女转男身」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
  在这里,将会提到过往对这个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强调身体上性别的转变。例如来世转投男胎、身体上的改变、往生无有女人的佛净土等。在这样的说法下,特别强调女性的种种无能之处,目的就是要让人对女身起讨厌、远离的心,差别的心,认为男身是尊贵的。
第二种说法:气质上的改变。例如历史上对于巾帼英雄、女中丈夫为例子的褒扬与赞叹,强调改变女性所带有的弱点部分,在能力、思维、成就上与男性无异,就是近于所谓「女儿身,男儿心」的说法。
    从探讨与对经典、历史的综合研究所得知的结果中而言,「女转男身」的真正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修行,改变自身命运,摆脱不良习气。在气质上得到改变了,例如在第二种说法的「强调改变女性所带有的弱点部分,在能力、思维、成就上与男性无异」,当然「转」就是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必须注意的是:在这里的「男、女」不是指色身上的「男、女」,而是指气质上、精神上的男、女性格的转变,如「男」的意思既是「具大丈夫相」的人。使得、达到同男性、男子汉大丈夫应有特点的结果,如:不自大、不娇、身心清静、勇猛
  所谓的「女转男身」,说明白了,佛教所提倡的,除了是身相改变的形容外,更贴切地是要求对心理及精神气质的转变。为什么要「女转男身」?
—药师佛十二大愿中的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佛陀说法,为什么多会提出关于「女转男身」的方法,对于女性的修行多以「女转男身」的方式来引导,是因为要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应是当时女性那因自己身为女身得不到自由,受到限制等的导致的自卑感的观念。之前已经多次提到了,那时代印度历史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分明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大种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只是男性的依附品,没有任何的社会权利。她们最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是来「取悦丈夫」,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品」而已。因此,在当时,要能够自由自在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脱离女身。同时,社会地位的低下也导致了女性心灵的桎梏,从而使女性种种烦恼炽盛。所以,佛陀一再强调女性要厌离女身,才真正能够进入修行者的行列。
  而且,即使到了现代,女人和男人在世间法的角度看确实有很多差别,尤其是古代,乃至有很多有很多现在也依然还是存在着的,比如不潇洒、心胸不开阔、比较喜欢依附他人等等,还有容易受情绪牵制,及种种争风吃醋、咒诅伤慈的行为如比较爱道人是非长短、两舌、疑心重、不容易包容与坦然相处等。
  一般对于两性在气质上的要求与差异,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赋予了我们这样看法:男性要刚强,女性则柔弱。假如一个男子具有某些女性特质,或一个女子具有男性特质,就会被看作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男人和女人。在一个男、女并存的群体中,男生往往因有生理上的体力、身高等的优势,再加上一般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该属于他们的工作,因为有这样外在的差异,形成了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女生的能力因为一些约定俗成的弱点被压抑了。久了,男女在能力上的差异就扩大,男较强、女较弱,再加上人的分别心与傲慢、自大的心态,就因此演变成「男尊女卑」的观念了。这是事实存在的。
  通过这些修行上方法,达到气质上的转化了,就是说与男性、丈夫相同等气质的时候,就只有差别在外相上那因缘假合的这副色身罢了,精神上已无差无别,全然是可以平起平坐的。
  而以很简单的方式来说:女众如果能够潇洒豁达独立、是不是男身还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达到「女转男身」?怎样「女转男身」?
  我们在学习东西的时候,必须要知道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得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能够圆满地达到完成的结果。凡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必须要懂得方法,怎样做、如何做、用什么方法来达成,这是很重要的。
  要在身心上都能达到「女转男身」,以下方法不得不遵循:
(一)发菩提心
  要断掉烦恼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断习气,更是相当不容易。当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的时候,那要怎么办?要靠发菩提心力量。
  在这其中,发菩提心是关键。发菩提心,经教中强调为修菩萨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个修学过程中是最为根本、至为重要的环节。菩提心就相当于理想、志向,是人生舰艇的动力和方向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大乘经典其实都是在强调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劝他人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践自利利人、自觉觉他的菩萨道。
  简单地说,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的心。佛道,是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完成的,就如播种。若耕田不下种,将来哪里会有收成呢?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无上圆满的智慧之愿心。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它具有两种特征:
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二、欲成就无上菩提即成就佛果。
  《华严经》: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在原始佛教时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有指出身为女性如果能够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就能够冲破女性所特有的种种局限与桎梏,能够「转女成男」,具「大丈夫」相。基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对女性的压抑与限制,也由于女性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弱势,很多人认为,脱离「秽恶」的「女身」是女性修行必须要经历的一步。所以,很多经典指出女性应该如何修行才能够「转大丈夫相」。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发起菩提之心。
    对于大乘佛法的修行来说,发菩提心是起码的第一步。「入佛道之要门,发菩提心为首。」如果不能发起大心,立坚固愿,即使经过千劫万劫,依然还在三界六道轮回中,得不到解脱这样的习气牵引的束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从《华严经》里对于菩提心的诠释,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是万善之本。
    此外,在《佛说腹中女听经》中亦有有关于菩提心的记载:
各位迦罗妇请教佛陀如何能够获得男身,佛陀回答:「我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使你们变成男子或女人,全靠自己修得。有一种方法可令女子迅速转成男子,即发心为菩提道。」
    今座中大有诸迦罗妇,愿佛为说经,令得男子身。佛言:「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从身行得。」佛言:「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为一,发心为菩萨道,是为一事。」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
中舌战各个声闻大阿罗汉的阿术达、无愁忧菩萨对他的父王说:
   「女复言,如是大王发意,求阿耨多罗三邈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铠,持大悲大哀,如师子吼。云何当为,恐畏比丘,而无大悲大慈大哀。」
   发菩提心带有以下的特点,可对治于一般女态、习气中所带有的不良影响:
  心量广大—狭小心胸
  慈悲喜舍—悭贪不舍
  大雄大力—不肯付出
  大宏大愿—否定自己、自身
  无为我求—自私自利
   佛法认为,要转掉的女身重点,始终落在大乘佛教倡导的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上。在此更充分地说明了,只要女性能够真切发起菩提之心,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声闻比丘,缘觉种姓,已经成为堪为众人所尊敬的菩萨,根本没有必要再去怖畏、礼拜这些虽然证得圣果,却只求自己解脱的阿罗汉。一旦发起菩提之心,则为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女性一旦发起菩提心,当下就是人天大丈夫,转女身为大丈夫身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习气上的转化与克制
   除了发菩提心外,若要能有所转化、提升,在习气、思想与行为上,我们都必须如实地针对此下手,改变,才能达到学习佛法所带来的利益。佛法的利益与价值,在于必须通过实践所达致;各种的功德,也无一不是从实践而来。可见,实践是多么地重要!
  以提出实践的方法,在《佛说转女身经》中,提到:
    尔时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众故,告无垢光女言:
  「
1.若女人成就一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一:所谓深心求于菩提。所以者何?若有女人发菩提心,则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离二乘狭劣之心、能破外道异论之心、于三世中最是胜心、能除烦恼不杂结习清净之心。若诸女人发菩提心,则更不杂女人诸结缚心。以不杂故,永离女身,得成男子,所有善根亦当回向无上菩提,是名为一。
2.复次女人成就二法,能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二?所谓除其慢心,离于欺诳,不作幻惑。所有善根远离女身,速成男子,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为二。
3.复次女人成就三法,能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三?
一、身业清净,持身三戒;
二、口业清净,离口四过;
三、意业清净,离于瞋恚、邪见、愚痴。
  以此十善所生善根,愿离女身,速成男子,回向菩提,是名为三。
4.复次女人成就四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四?
一、不恚害,
二、不瞋恨,
三、不随烦恼,
四、住忍辱力。
  是名为四。
5.复次女人成就五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五?
一、乐求善法,
二、尊重正法,
三、以正法而自娱乐,
四、于说法者,敬如师长,
五、如说修行。
  以此善根,愿离女身,速成男子,回向菩提,是名为五。
6.复次女人成就六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六?
一、常念佛,愿成佛身,
二、常念法,欲转法轮,
三、常念僧,欲覆护僧,
四、常念戒,欲满诸愿,
五、常念施,欲舍一切诸烦恼垢,
六、常念天,欲满天中之天、一切种智。
  是名为六。
7.复次女人成就七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七?
一、于佛得不坏信,
二、于法得不坏信,
三、于僧得不坏信,
四、不事余天,惟奉敬佛,
五、不积聚悭惜,随言能行,
六、出言无过,恒常质直,
七、威仪具足。
  是名为七。
8.复次女人成就十法,得离女身,速成男子。何谓为十?
一、不自大,
二、除憍慢,
三、敬尊长,
四、所言必实,
五、无嫌恨,
六、不麁言,
七、不难教,
八、不贪惜,
九、不暴恶,
十、不调戏。
  是名为十。」  简单分析,就是
1.身体、口的行为:除慢、欺诳、幻惑,不恚害、不嗔恨、求善法、尊正法、正法而自娱乐、敬如师长、如说修行、不积聚、质直、威仪具足、于三宝得不坏信、敬佛、诚实、无嫌恨、不麁言、不难教、不贪、不暴怒、不调戏
2.所要持有的心态:不自大、不傲慢,念三宝、三学,发菩提心,不随烦恼、忍辱力、常怀惭愧,   上述所提到的这些方法,不难了解,就是要针对女性的一些容易犯到的习气、弱点加以克制,加以警戒,甚至是要以好的行为取而代之。例如一般女性容易犯上自大、目中无人、骄慢、幻惑、扭捏、优柔寡断等的毛病,不仅是要通过实践——也就是修行来断绝这些不良的毛病,克服,更需要用谦虚、尊敬、理性、效率、果断等的相对行为来取而代之。自然,就能慢慢地断除、远离这些不良的习气,成为烦恼、业障形成的根源。例如佛陀专为出家比丘尼制定348条大戒,就是专门针对女众的一些特别的爱好,尤其特别是女态、习气。也许在社会上人看来,女性拥有这些爱好习气都很正常,但是一旦出家了,若还保留着这些习气,将会对自身与他人的修行带来不少的妨碍。
  身为女性,要充分肯定自己也能拥有同等的聪明才智,大气、大度,并且培养自信、坚强、勇猛、敢做、负责、果断、理性、有能力、开朗、坦诚、热情独立、创新的心理气质,断除娇气、不良习气、谗害嫉妒的心态,如实地依教奉行,以佛陀教法作为生活修行的指南。当然,气质改变了,变得也有如男子般的心理气质的时候,就是达到「女转男身」的开阔、自在等的境界了。 律仪引述
  「佛为世间一切灯,戒为无上菩提本」,这句话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通过持戒、知律在行为上能达到有所控制,进而净化身心,规范行为,也是一种自我行为规范的教育。得到戒所带来的意义、利益与方便,至少可以从中解脱与超越六道轮回之无数的沉沦之束缚。而且,在修道的路上也带来方便、快速和保障。
知道为什么出家比丘、比丘尼第一条就是「不淫(不非梵行)」,乃至是有关联相似戒条的都被列入僧残、尼萨耆波夜提、波夜提法等的因缘。因一念的无明就造就了生死轮回的因缘之根本。
  《佛说入胎经》已经有很清楚地提到,因为有那一念对两性的颠倒无明,再加上这世间有男女行淫的因缘配合下,世间就会产生男女相的存在。因为在身体结构上男、女有些不同的部分,导致分别,再加上颠倒、邪见,进而为此在世俗制度、观念上有了高低、先后的分别的假象,再在意、执著这些假象为真相,因此就会有了痛苦、不平等的根源,然后再恶性循环,还蔓延下去……不淫戒,其实就是通过守戒来逐渐断、远离了这些错误、分别所带来的颠倒无明,不骄傲、不自卑,了解色身只是因因缘不同故而有不同而已。
  人的入胎要有三缘和合,要有中阴身,还要有男性的精虫和女性的卵子刚好结合。虽说四大本来空的,但人身难得,没成道之前,还非要靠这个身体不可。入胎之际,精虫要和数亿个兄弟姊妹竞争,才能和卵子结合。佛比喻人身难得,如茫茫大海中一只盲龟,从水下浮上来时,刚好钻入了一个漂浮在海面上车轮中间的空洞。
  人在入胎之际,是中阴身被非常强烈的欲念所吸引,这不是你左右得了的,这个欲念一起,再同这男女有因缘,就被吸引来了,没有空间的阻碍,这就是业力。该成为女性的是受男性(也就是将来的父亲)的吸引,这一剎那就成女胎,成为男胎则是受将来的母亲所吸引。生男身或女身,不是你作得了主的。
  再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中的「八十四女态」和制戒的意义——防范未然、争议,维持教团和谐、大众修行,也是从中在提升了自己的修行,我们便不难知道佛陀对于女性,不但没有歧视的意味,而且在对女性的修行上的着重与关怀格外地认真,为了就是要女性们也能拥有等同的智慧与能力,达到同样可解脱、成道的境界。                                   「大丈夫」的定义探讨
何谓「大丈夫」?
世俗的解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男子汉气概。
——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名大丈夫。」
佛法的角度解释:
  自知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能够亲近善知识而听闻佛法,并认真思维佛法的义理,而且能够按照佛的教导如理如法去修行的人。如果空有男性的外表,却不知自身本具的佛性,没有一种为众生发起菩提之心,那是绝对算不上大丈夫的。
  此外,男身具七宝,何名七宝?
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
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
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
四、有安身之宝,善能辅君养亲。
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
六、有安邦之宝,举措上下皆从。
七、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
  以下解释其中的含义:
(一)男子汉大丈夫都有一种共同点: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志在四方。生就具有一种到处游行无畏的气魄,不怕风、不怕浪,敢于外出去开创事业,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宽广胸怀加上刚强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能在岁月的艰难困苦中还能炫耀着自己的坚强。
(二)大丈夫为人要有主见,是一个看得透、断得准的人,是可驾驭事物而不为事物所驾驭的人。一个「善」字充满了智慧,明察善断权衡利弊,应对进退游刃有余让其才华依托其高尚的品德与天赋得到自然发挥。
(三)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能把家里上上下下的亲戚团结起来善加调理而和睦相处,就是家庭的天。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必须选择事业,在事业上立功、立德、立名;为了后代子孙,培养成必须有养家护口、光宗耀祖的本事,在子孙面前要表现得伟大,是后代的榜样。起着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家的精神寄托。
(四)安生当然指的是大丈夫能够为众生带来安隐和谋求一种平安的生活之路,赡养双亲,能够养家这个意思。还能够保证这个事业,比如说公司能够善加经营。然而对国家来说,就能够辅佐君王,帮助政府,与志同道合者构成一个品德高尚的智慧团体,共同管理好国空,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圣智,就说大丈夫有一种大智慧,甚至能够说是趋向一种圣贤的智慧,就称为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关键的时候他能明辨是非,人不能以言语果腹,也不能靠礼仪度日,以镜捉鸟是完全的虚幻。那些对自己高唱赞歌的人比批评你的人更值得引起你的注意。能识破他居心何在,偏向何方,所图何事。要谨防虚伪不实的人与平时经常犯错误的人。好的判断力是理性的要素,好的判断力是谨慎的基石,具备了这些才能轻松地获辩明是是非非。在重要的事务上驾驭别人,巧妙地使那些得天独厚的能人臣服。
(六)具有领导安定这种局面的能力。生而有治人之妙术是一种超绝的德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后天的,是大丈夫生就而为王者的天性。有与众不同的天赋,是天生的政治权威人士。别人要用长篇大论才能说明的问题,只需打一个简单手势就大功告成。令人心悦诚服,众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臣服于前,认可具有伟大的力量和天生的威权。然后让周围的人各显神通,把真知的见地都掏出来,心甘情愿地为你尽智、尽勇、尽德才。
(七)定性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旦定了这个理想目标,就不能怕艰辛,就不要怕很遥远。善能亲贤习圣,在一切重大的事情的决定上领导总是要显示出比他人更高明。君王喜欢有人辅佐,却不喜欢被人超过。如果想向某人提出忠告,应该显得只是在提醒君王某种他本来就知道不过偶然忘掉的东西,而不是要靠解谜释惑才能明白的东西,此中奥妙皆在“善”字上。
  如一个大丈夫可从天空中闪烁群星中得到妙悟:尽管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辉,却永远不能有比太阳更亮辉煌不显耀的人生。谨慎的作风是先天地具备良好判断力的优点。这是一种天赋智慧,尚未起步就等于走过了一半成功之路。
  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理智达到完全的成熟,可以使其判断力因时就势,左右逢源。尤其在国家大事上是如此,国事讲求万无一失。以舟喻国,大丈夫可以主持航海大计,即非亲手掌舵,亦应为舵手之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有句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的首要含义“民可载舟”,民不仅能载舟,民更能推舟。驾驭好国之大舟,使民众富裕幸福、国泰民安,是大仁政。
  在这里必须很清楚地说明的是,在很多大乘教典中,也充分体现了佛陀讲述的重点是对于「大丈夫」之心的赞叹,而不是单纯的在男身、女身上做文章。佛陀真正赞叹的是「大丈夫」之心,而不是指单纯的男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不是专拘形迹的,只要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当作的,不论是男是女,都是大丈夫。因此,大丈夫与男性的概念是不可以等同的。
—唐代•吕洞宾:「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花蕊夫人:「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一般寺院的主殿,都称「大雄宝殿」为什么会称为「大雄宝殿」?簇立了市的起源外,只有「大雄」才能称宝,要有大雄大力才能成佛。更深入地说,所谓的「大丈夫」,就是要有雄壮的志气,学习佛陀的榜样,因此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佛。连王宫他都毫无留恋,王位都舍掉,他是因为觉悟到生死流转的痛苦才出家的。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乃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大雄大力。要有雄心壮志,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菩提心才能牢固,要念念不忘众生,才能走上菩提大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丈夫」与女性修行的的转变与成就
  一般认为佛教中轻视女性的论点,常引小乘经典中强调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说女性是「五漏之身」,不能成佛道,完全否定女性成佛道的可能。在《中阿含经》的《瞿昙弥经》中就说:「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能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帝释,魔王,大梵天等终无是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碍,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这也不仅是女人所专有,男人也多得是。如果从精神观点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这些习气,就成为“丈夫”了。
  真正的大丈夫,是:佛陀。佛陀是圆满、万德、庄严、智慧的究竟觉者,在佛的别称中有「调御丈夫」一称,可见通过佛陀、经典的指导方法,如实修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纠正错误迷思观念、气质与心态上的转化。
  从研究各个经典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修行观念、譬喻中,我们不难看得出无论是何种修行的方法,皆离不开最终的目的-脱离不良习气、离苦得乐、转化成大度气质、解脱生死,乃至是最后的究竟解脱,成为如佛一样的正觉。
从法身而不从肉体来分男女,是佛陀对男女真实的见解,在《涅槃经》里,佛陀说:
  「如来性(佛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在《大毗婆沙沦》一四五章中,佛陀双手捧着大生主的骨对比丘们说:
  「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性多轻薄、多嫉妒、多诌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脱离女人一切达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丈夫。」
  真正的大丈夫,是贵在于内在精神上的气质,不分男女。如上述例子中的大爱道比丘尼,就是一个很好的「大丈夫」例子。
  就拿家庭来说,自古,乃至至今多少家族的衰败,皆因男子的膘、赌、挥霍无度所致的。特别是以前,家庭的大权主要都握在男子的手中,女人对家里的大事根本就没有主宰的权力。难道这些膘,赌,挥霍无度的男子,还会是个「大丈夫」吗?
  在很多大乘教典中,也充分体现了佛陀讲述的重点是对于“大丈夫”之心的赞叹,而不是单纯的在男身、女身上做文章。
    《首楞严三昧经》:
  「善男子!发大乘者,不见男女,而有别异。所以者何?萨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别故,有男有女。」
    佛陀在这里明确的指出,真正发起大乘菩萨心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此外,在《涅槃经》中也有相关地提到: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
(一)近善知识
(二)能听法
(三)思惟义
(四)如说修行。
  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为丈夫;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
    又说: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这段话明确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天大丈夫呢?就是自知自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能够亲近善知识而听闻佛法,并认真思维佛法的义理,而且能够按照佛的教导如理如法去修行的人。如果空有男性的外表,却不知自身本具的佛性,没有一种为众生发起菩提之心,乃至是世俗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男子汉气概都没有的话,那是绝对算不上大丈夫的。而且,佛陀在这里很不客气,形容这种人是「行同畜牲」。
  修行是要修心,无须计较自己是男身还是女身。女子学佛,其心胸、行为可以转变为一大丈夫,男子不好好修行,其行为有可能称不上大丈夫,或者说失掉了丈夫身。因此,作为女子,既要直面自己的性别,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弥补不足;但不要太介意性别,只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至尊佛陀等无差别,精进学佛,必定成佛。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例如可以把说话的声音说得响一点,性格上可以豪放一点,要干脆一点,要对自己有信心,肯定自己,拥有志气、勇气、毅力。更要发无上大菩提心,一切众生皆度,佛教事业重担皆鼓气勇气承担起来,这种叫女中丈夫,自然在气质上就会「具丈夫相」。
  种种可见,「大丈夫」一词已经是超越了两性的框框,对女性来说,更是两性优点的结合,是给人的感觉舒服的,就是那么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已。
  不过,一般若是女性得称「大丈夫」者,其外在的样子就会很自然地有所改变了一些,不再是那种娇滴滴的外表,也不再有什么娇气、柔弱、害羞等存在的。总之就是给人一种带有「阳刚」的感觉,但不代表粗犷;之中又带有女性的特点中的慈悲、温柔、善解人意、做事细腻等,但又不娇气和女人味。这是一种通过修行达到气质上自然的改变,论外相的话自然地符合,是一种不造作又自然的相好庄严,就是「大丈夫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