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星撞地球: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9:11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上)

数学教育 2011-02-13 08:47:09 阅读38 评论0   字号: 订阅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上)
[日期:2011-02-12]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上)

张奠宙

一、“分数”的份数定义需要修改,突出引进“新”数的意义。

许多小学数学教材和教案,都把分数定义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个定义含混不清,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究竟是自然数还是分数?

分数是自然数的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要认识一种“新”的数。任何“数”都是表示数量大小的。因此,我建议分数的定义中加“大小”两个字,即:将一个整体平均分之后,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大小”的数,叫做分数。

二、估算的基础是精确计算,没有精确度的估算是“胡算”

小学不要过分强调估算。精确计算是基础,估算只是辅助。从数学上看,估算必须有精确度的标准。没有精确度的估算是胡算、瞎算。

小学的估算不可能正面谈近似计算,也不宜提精确度。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答案是:我们不可以笼统地、一般地谈估算,只能学习几种具体的估算方法,如四舍五入、截尾法、进位法等。具体的方法里已经有精确度的要求。

此外,对一张上海南京路照片上密密麻麻淡然人头数目进行估计,乃是“估数”。这和前面“在算法上简化”的估算不是一回事。

三、统计是新内容,许多教材内容不科学

首先,关于数据的收集上有许多不确切的表述。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这是好事。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统计班级同学睡眠时间(学生不知道自己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往往随便说。)统计去年过年收的贺卡数(学生根本没记录,即使记录了数据也早忘了,只能是胡编造数据。而且统计贺卡多少有何意义?是越多越好吗?)某地绿化亩数增加,于是降雨量增加(这样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难以判明。)

四、大数的进率和数的读法,需要顾及国际化

我国处理大数是四位一级制。这是中华民族的习惯,当然要学习。但是国际上通用的是三位一级制。我们的导向是和国际接轨,不放少量地介绍一下国际上三位一级制。这对英文教学也是一个数学上的铺垫。此外,在大数的读法上,也不能强求汉语的唯一读法。例如2010年,不必一定要读两千零一十年,直接读数字反而是常用的。

五、小数教学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

日常生活中小数比分数有用。学生离开学校后,如果只是简单地在社会上从事工作和生活,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时时不能离开小数。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

小数有自己的概念系统,不能也不必都依赖于分数的理解。小学教育界的流行观点是“小学数学要给予分数教学,否则是科学性错误”,未免耸人听闻。

确实,小数乃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理论上先出分数,再叙述其特殊情形——小数,从一般到特殊,在逻辑上有一定道理。但在教学安排上却未必都从一般出发。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特殊推广到一般,正如先有自然数,在逐步推广到分数、实数一样。在实际教学中,小数因其具体而易学,分数则因抽象而难以把握。因为小数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所以可以独立于分数教学而存在。

小数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也就是说,小数是将个、十、百、千等不断扩大的位置计数方式,朝着另一个方向进行“不断缩小”的计数方式加以延伸:即增加了十分位、百分位等新位置的设置,使之成为更完善的一种位置计数制度。小数的教学,可以抓住这一总的线索展开。不要什么都回到分数意义上理解。

六、什么是代数?只说字母代数是不够的。什么是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的定义要淡化。

代数学的原意是“还原与对消的科学”。什么叫做对消?大家知道有正负对消,就是解方程时所谓的移项。还原,就是把本来淹没在方程中的未知数x暴露出来,还原x的本来面目。所以方程式是和代数紧密联系的。

简单用字母代表数,还不是代数。例如加法交换律写为a+b=b+a,虽然也用字母代表数却和代数思想方法没有关系。用字母代表数,即设某量为x这样的做法,只是运用代数方法的第一步。代数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含有x的“式”的运算来求得未知数,最后解决数学问题。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是算术与代数的根本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大家都把他当做方程的定义,以为非常正确。其实,这是一个不大好、也不重要的表述。把他过分地渲染,就会问“x=1是不是方程” “0×x=0,x-x=0,a+b=b+a是不是方程”等这样的怪问题。其实这句话只谈了方程的表面,实在不重要。方程的本质是为了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这样讲,就把“方程”说活了。这好比要结识“朋友”,就得通过别人介绍,借助中介关系,如此而已。

现在,既然方程的本意就是要求未知数,如果x=1,未知数已经出来了,也就没有方程的问题了。0×x=0,x-x=0,a+b=b+a等,虽然有字母,但和求未知数的目标无关,因而和方程只是没有关系。

七、问题解决与应用题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事实上,数学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数学问题,像哥德巴赫猜想等;另一类称为应用题,是各行各业提出来的数学问题。问题和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

应用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新的应用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条件可以冗余,数据需要取舍,模型需要建立,结果需要验证。应用题可以改进,却不宜取消。

数学应用题的本质是数学建模。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复杂情境里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符号加以描述,并通过式的运算,得出满足问题条件的答案,这和高等数学中的数学建模程序大体相同。因此,我们要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改造应用题教学,而不是取消。

长期以来,为了强调某种关系的理解,我们常常强化某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弄得非常复杂,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一直为大家所诟病。近年,则索性一刀切砍掉,全盘否定。

不过进行这样的分类是正确现象。在微积分课程里要讨论瞬时速度问题、切线问题、曲线梯形问题,微分方程课程里有热传导方程、电磁波方程、等周问题、投影问题、掷骰子问题等,将一类情景中发生的问题给予特殊的名称,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上述的问题都只是一个名称,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便于称呼而已,并非一个数学领域。比如行程问题,尽管题目花样翻新,也可以出的很难,但总不过是s=vt这样的数量关系的各种不同的变式。宏观地看,没有单独设立一个数学课题的必要。

无论如何,以下的7种类型是应该正面提出的,让学生认真学习的。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润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其中涉及的利息、利润、速度、效率等概念,是生活需要的常识,又是语文、社会等其它学科不会详细涉及的。它们并非数学问题,却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任务,责无旁贷。

八、小学几何有哪些新增的内容

新课程在“图形与几何”的领域多了一些新的内容。为什么要增加?几何学的内容很丰富。首先是直观几何学,就是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其次是一些求面积、体积的问题,属于度量几何。在新课标以前,小学数学主要包括这两部分内容。

后来我们发现,大学数学的许多问题,它的原始思想是非常简单的、非常朴实而又非常重要的。于是就增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演绎几何,比如垂直、平行、线段、射线这些名词都属于演绎几何的范畴;第二是运动几何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第三是引进了坐标。总体看来,现在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学,从高哟取得两块扩大到五块,扩大了我们几何学的视野和感受,是十分有意义的改革。

小学数学当中,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者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世界的事物都是立体的,但是留在眼睛视网膜上的、画在教科书上的都是平面的,因此,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图形想象空间物体是直观几何的重要内容。新课标通过照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片“,通过三视图科学描述简单对象,都是如此。

这里强调一下运动几何的诠释。小学里原来就有图形的运动。例如,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通过三角形的运动拼成矩形,这就是平移运动。面积是平移运动下的不变量。那么为什么在知道了平移和旋转之后,还要谈轴对称变化呢?

可以从数学上思考这三者原始的价值。我们分几步考虑;(1)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只要知道方向和距离,用平移就能实现。(2)如果是两条一样长的有方向线段,如火柴棒,先将一根移动过去,使得火柴头和火柴头重合,但是火柴尾不一定重合,还得转一转才行。(3)如果是两个一模一样好的三角形ABC和A?B?C?,如何看它们的运动过程呢?首先,平移运动使得A和A?重合,然后转动,使得AB和A?B?重合。这时两个三角形可能已经重合了,但也可能不重合,还需要反射一下才行。因此,我们在平面上通过运动定义两个图形重合,需要平移、旋转、轴对称三种不同的变换。这三种变换及其合成,称之为“刚体运动”。

九、小学里渗透平面坐标思想要“源于定位,但高于定位”

这时坐标几何学的内容。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里就引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不过只有第一象限,也只有整数坐标。那么小学数学的学习为什么要渗透平面坐标思想?很多的教案都认为,坐标的核心思想就是确定位置,其实不准确。学习坐标确定位置,好像用经纬线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位置一样,是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数学课程中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中引入坐标系,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坐标系的建立,尤其是坐标原点的设置。许多教案从电影院找座位引入,当然可以,问题就在于这时的电影院排座位的坐标在哪里?第一排第一座是原点吗?可是我们还有0排0座怎么办?电影院若用单双号方法排座位,就无法设原点,也够不成熟学意义上的坐标轴。其实,还是把教室中座位排紧,可以构成符合坐标系要求的座位图。我们不妨设左上角为原点:0排0座。其它座位就都有(自然数排列)坐标了。如果将它定为第一排第一座,那就需要假想虚拟的原点和坐标轴。

小学的坐标教学,既要基于“定位”,又要高于“定位”。用坐标来表示数学对象,才是我们的目标。例如,观察“两个坐标都一样点”“第一个坐标为1的点”等,他们都能表示一条直线。有些小学教材,就注意到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比如,将只有第一象限、整数坐标的坐标系看作动物园所在地,已知熊猫馆是一个矩形,我们给出了其中三个坐标,让小学生确定第四点的坐标,就是凸显坐标的价值的好题。

(摘自《小学教学》2011.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