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予而不取 必遭天谴:声音是一种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59:47

声音是一种文化

什么是英国声?什么是美国声?也许是发烧人士故弄玄虚,也许是某种器材做出了名,它的风格就成了市场标准。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很有影响力。

当年英国人大量移民美国,走的大多是些不安分的下层人士,留下来的人则大多衣食无忧,或比较传统。历史发展到现在,搞得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放已是世界公认。英、美人性格迥然不同,反映在音响方面的表现,则是英国产的器材比较柔和,声音偏软,表现古典音乐时十分细腻,在音响细节上的反应是丝丝入扣,不慌不忙,颇有一派绅士风度。

而美国人则不然,他们的祖先从拥挤的英国来到新大陆,一下子天大地大,海阔天空,美国成了他们为所欲为的天地。他们到处乱跑,又是淘金,又是圈地,生性爱冒险,又从不安分守己。今天,全世界电影中的火爆大片,全都出自美国。由此可见美国人性格的一个侧面。这种风风火火的个性,反映在音响上,当然就是火爆热烈,电声转换速度非常快,低音沉得很深,干脆有力,动态范围大,充满了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不难看出,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产生不同声音流派的基础。虽然两国音响器材的生产历史较长,也有许多著名品牌,但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则是真正的、根本的原因。

当然,不同风格的声音,是需要有代表性的音响器材把它发挥出来。但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日本音响工业的水平不可谓不高,但“日本声”却在发烧人士中不屑一顾。其原因我们很难三言两语的说清,但有一点也许差不太多,就是日本文化中摹仿的地方太多,反映在音响中,最典型的就是DSP技术的应用了。日本人测量了很多典型的音响环境的音频数据,然后在音响器材中把它们再现出来。问题是,这些典型的音响环境没有一个是日本的。的确,日本的技术无可挑剔,但搞来搞去反而没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日本音响的悲剧。

中国音响要走自己的路,要创自己的声,外国的经验要借鉴,外国的教训也要吸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搞音响的人,要深刻研究中国的文化,要在中国文化中发掘出精华,并在自己的产品中反映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决不是推出一种新器材就可以大喊大叫说这就是中国声。可不能像个别人,自己连什么是中国声都搞不清楚,就把自己粗制滥造的器材冠以中国声之名在市场上推销。要安下心来做,做文化,做器材,做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搞出真正的中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