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党支部会议通知:黄煌教授经方验案奉二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32:35

黄煌教授经方验案奉二则

(2007-10-21 19:17:36)转载 标签:

健康/保健

分类: 名老中医经验介绍                  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  张薛光

 【提要】黄煌教授从医三十载,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诸多疑难杂症,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他在“方证相应”学说的基础上开创性的将“药证”、“体质”等概念引入到经方的研究中来,可谓“独树一帜”,并相继出版了《中医十大类方》、《张仲景50味药证》等专著,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现选录近期门诊医案四则,以展示经方朴实无华、疗效显著的特点,提高大家学习中医、研究经方的热情,找回对中医的信心,留住“中医的根”。
【关键词】经方 方证相应 体质
一、大柴胡汤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李某,女,76岁。形体壮实。体重124斤。精神状态一般。2004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二十余年,服用肉苁蓉、麻仁丸等药效果不能持续。现口干、苦。睡眠夜有盗汗。易感冒。饮食一般。2004年1月19日血糖值6.1 mmol/L。血脂(甘油三酯2.86mmol/L)、血压(自测150/75mmHg)偏高,服药控制。    2004年2月12日MR扫描示:1、胆囊结石、胆囊炎;2、上腹部占位,考虑为肿大的淋巴结,和肝左叶及胃体关系最大。肾、脾、胰未见异常。有内、外、混合痔。检查:按压上腹部及右胁下有抵抗力,患者也有不适感。无特异舌脉。予以大柴胡汤。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枳壳、枳实各10克,白芍30克,制大黄12克,七帖,每帖药自加生姜三片、红枣10枚,水煎,一日二服。
  二诊(7月3日):患者自诉大便日行一次。睡眠改善。口干减轻,仍口苦。能知饥饱。检查:腹部软。处方:原方十四帖,煎服法同前。
  三诊(7月17日):食欲好,晚餐能吃干米饭。血压在132-138/62-64mmHg左右。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制半夏10克,枳壳、枳实各10克,白芍30克,制大黄15克,十四帖,煎服法同前。
  四诊(7月31日):患者自诉,旁人评价气色较就诊前好多了。大便通畅,日行1-2次,成形。痔疮因大便正常而无碍。不泛酸,无异常饥饿感,晚上已经能吃一碗干米饭了。平时自测血压在138-140/64-66mmHg左右。处方:原方加连翘15克,七帖。
  五诊(8月7日):大便日行2次,不稀。能自然入睡,无须再服用安定。下肢无抽筋现象。处方:原方连翘20克,十四帖。
  患者对服用中药后的疗效很满意,并称“这就是我的保健品”。现仍在服用此方,症情未出现波动。
  按:黄煌教授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和脂类代谢调节剂,还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他常用本方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胃肠功能紊乱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根据他的经验,使用大柴胡汤的关键在于看体型,患者大多体格壮实,触、按这类患者的腹部会有上腹部胀痛,按之尤甚;轻则仅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压痛,腹肌紧张,正如《金匮要略》中描述的“按之心下满痛者”;多伴有心烦、失眠、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大便秘结或稀溏不调等,舌苔多厚腻。
二、葛根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寻常型痤疮
  于某,女,23岁。身高160cm,体形壮胖。2004年2月7日就诊。主诉患面部痘疹半年多。前医屡用清热解毒消食药无效,2003年7月份始用小柴胡汤合猪苓汤、当归芍药散效果不显,后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有效。体重未增加。月经正常。舌质淡红,舌体胖,苔黄。脉搏90次/min。予以葛根汤加味。处方:葛根20克,生麻黄6克,桂枝10克,赤芍12克,生甘草3克,生黄芪15克,连翘20克,七帖,每帖药自加生姜2片、红枣6枚,水煎,一日二服。
  二诊(2月14日):痘疹偶出少许,夜间稍许烦热感,无心慌。舌尖红,舌体胖。原方去黄芪,加石膏、杏仁、黄芩。处方:葛根25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芍12克,生甘草3克,生石膏12克,连翘30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十四帖,煎服法同前。
  三诊(3月13日):痘疹未再发,原先的痘疹颜色明显变淡。月经正常。睡眠好,略有热感。体重稍减轻。原方七帖,服法改为服两天停一天,一周三剂。
患者停药后三个月又出现痘疹。原方照用,仍有效。
  按:黄煌教授常用麻黄剂如葛根汤、麻杏石甘汤等加减治疗面部痤疮,但并非凡痤疮者皆用,还需要进一步辨体质状态。他认为,体质状态是方证辨证的趋向性概括。他归纳出适用麻黄剂的患者体质特点:外观上一般体形略胖,肌肉不坚紧,肤色黄或灰黑色,皮肤较粗糙。身体比较壮实。一般容易出现身体沉重感,面部有浮肿貌等,这时使用麻黄剂是安全的,有效的;如果体形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血压高则要谨慎使用,具体可参考《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