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奥拉夫打野出装:台湾摄影师需仁:摄影构图心得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45:24
                      台湾摄影师需仁:摄影构图心得分享 光线是摄影最大的要素。除此之外,能让摄影作品更上层楼的就是构图。由于构图能够彰显个人摄影风格 ,同样的景有不同的人所拍摄,效果也往往不同。正因为如此,摄影的可能性可以无限延伸,作品的精致度相对就越来越高。尤其进入数字摄影的时代,更可以藉由拍摄作品的预览,及时得知自己拍摄出来的成果,提高成功率,而每个人的摄影功力也都大幅提升。同时也由于数字相机的功能往往优于传统傻瓜相机,很轻易地就可以拍摄简易的夜景或是微距。也因此,构图也因此越来越受到一般人的重视,再也不是专业摄影者所需要知道的必备要素。

  既然摄影有着无限延伸的可能性,拍摄风格各有不同,相对地也更凸显出欣赏摄影作品其实是相当主观的意识形态。但无论如何,大家所使用的构图基本观念其实并不多,我个人常用的也就以下几种:

  • 井字分割: 将一张相片平均分为九等份,拍摄主体置于井字分割中间四个交点的任一点上。
  • 色彩对比:将具有色彩对比的景,以色块的方式来区隔。
  • 景物对比:包括前景与背景、主题与相对应之副主题、光影对比等等。
  • 延伸构图:带状主题的拍摄,以对角线构图的方式来延伸。

  最重要的,拍照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观景窗是有限的,但是我们所处的景观则是无限的,要以有限的观景窗[注]框住眼前所经历的感动,这就是摄影时所必须要有的想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去感觉自身与周遭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因此构图虽然可以概分出若干分类,但是可能性却肯定是没有界限的。因此以下的范例虽然讲的是构图,事实上所要分享的,其实是我拍摄这些相片当下的想法,只是透过构图的说明,比较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

  2006年的桐花其实开得不尽理想,看到的大多是落花比较多。既然拍不到树上的,那么拍拍落在地上的四月雪其实也不错。拍摄的地点是苗栗的挑盐古道,这条古道大部分的区域都已经被开发成公路,精华段并不长,但是被保留下来的古道,林荫蔽天,光影随着林荫筛落下来,本身就相当适合以光影为主题拍摄。  雪白的桐花,太阳的光影,跟粗糙的岩石以及青黄色的苔藓,已经构成了相当不错的对比效果。但是同行友人的这双拖鞋,给了我一些蛮不错的灵感。   多了鞋子,多了寻觅花踪的联想。虽然鞋子的角度是刻意摆上的,但是鞋子的角度对着花,才会有寻觅的感觉,要是鞋子的角度背对着花,那感觉就完全不见了。此外,我喜欢这双拖鞋陈旧朴实的感觉,故事性的延伸会更好。因此,鞋子的角度、材质与颜色的搭配,以及取景的角度与场景光线的运用取得平衡,想要拍出让自己有感觉的相片,其实并不难。也由于摄影的构图以减法为主,尽量消去不必要的景,主题彼此相互呼应,看相片的人自然把焦点放在我们要拍摄的主题上,那就成功了一大半。   喜欢摄影的我,自然不会错过山岳摄影。可以说我登山其实就是为了摄影,如果登山过程中天气不好,我是随时会准备撤退的,一来四周无景可看,二来也要保护自己的装备不要淋湿。然而高山上的清新与美好,云雾活泼地涌现等等,这都是最佳的摄影题材。话虽如此,并不是天气不好就要把相机收起来,错过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景色,往往是很可惜的。   登山时常会遇到浓雾,但如果是薄雾,拍摄起来会更有几分迷蒙的感受。以延伸式构图,并且带出登山客走向迷雾中的身影,画面就会活泼许多。除了一般的雾景,这张相片要是没有这些人的身影,感觉就会差很多。又下方的泥土路径,与前方的人影、左上方的迷雾,就可以形成相当活泼的画面,也是延伸式构图最好用的地方。
 由于水气的反射,相片的右上方区域几乎是空白一片。有人认为能见度太低的情况下,会拍出一片白雾是很正常的。这样说当然也没错,不过理论的成因应该是水气 的反射所造成。跟上一张一样都是雾景都有水气,只是这一张的水气明显较为浓厚,是因为拍摄的当时还在下着雨,反射的情况也就更为明显。   构图讲求的是均衡,以这张相片来说,左下角与右上角的光线、景物对比,左下角的构图颜色较深较暗,感觉明显偏重,如果没有人物,整张相片会一边重一边轻。事实上拍这张相片的 时候我想的没有那么多,纯粹就是想纪录下翠池的艰险状况。但是如果自己平常拍照的时候就很注意构图,尽管只是做个纪录,构图的要素会习以为常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巧的是,这张相片里面的人物,背的是色彩鲜明的黄色与红色背包,在雾景中红色比黄色更为亮眼。刚好红色又在右前方,平衡左下角偏重的构图,整张相 片的构图也因为人物的关系达到平衡的效果。人物的排列方向(箭头方向),跟明暗形成的界限在图面上约略垂直,类似的构图模式,是我个人相当常用的一种基本 模式。事实上左下角的暗部太多,要是取景能够往右上角多取一点,效果会更好。

  这节主要是山岳摄影的部分。其实不只是山岳摄影,只要是宽广区域的风景都可以包含在内。由于高山上气候变化较大,也常有美丽绚烂的色温,加上高山的空气清新少污染,因此比较容易出现撼动人心的画面。   这张相片的构图没有特殊之处,圈谷的壮阔,云雾腾升的美感,自然就是幅浑然天成的美景。正所谓美景处处皆是,旅人偶拾得之。由于我手边最广角的镜头只是18-55mm的标准镜,乘上1.6倍倍率之后最广角也不过大约27mm,其实已经没多少广角效果。如果能够以更为广角的角度拍摄,这张相片将会更有气势。  但是要表达出这种壮阔的美感,最好要有个能够跟壮阔产生「对比」的效果,才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人」,往往就是其中最佳的因素。左下角的人影同时也在拍摄这个场景,人物的渺小正好可以衬托整个大景的广阔,这就是对比的效果。此外,虽然整张相片没有用到实体的对角线构图,但是透过人物所朝的方向,就会有「视线」产生,而这视线所构成的虚拟构图,往往是相片当中重要的加分要素。为了这个人物所占的加分效果,在这张相片拍摄时我有刻意等待。
 这里的构图概念跟前一篇类似,只是主题比较类似「坐看云起时」,所以并不以圈谷壮阔作为主题。因此人物的视线是很重要的,视线是虚拟的,但是为实体的构图加分不少。这张只是随拍,因此构图完整性并不理想,只是纯粹放上来让大家感受一下视线方向的重要性。  这是另一种对比构图的拍法。这张相片如果纯粹以倒木与路径来拍摄,就会显得不够活泼,也不容易把特色表现出来。所以后方的人物就成为很重要的拍摄因素,对焦的时候以人物作为背景,但是并不刻意强调浅景深。   人物的部分虽然不完全清晰,但是人物的表情以及动作还是能够表达的很清楚,也同时兼顾前后景的层次呈现,藉此掌握构图活泼的对比要素。  这是在雪山主东线的三六九山庄前拍的,左边星轨的中央是北极星,由地球上看到的星轨,在北半球看到的样子很像是一群星星绕着北极星形成同心圆,因此拍摄这张相片要掌握的要素:第一个是北极星的位置,第二就是拍摄的时间,曝光完成之后要接近天亮,因此只有一次机会,失败了就只好等下次上山。  由于曝光时间长达30分钟,因此曝光完成的时间是再相片左下角标示时间的30分钟后。因为曝光时间长,三六九山庄又是朝向东方,所以拍照前就要预估右下角要出现曙光,如此整个构图就会达到平衡,不会有轻重偏一边的状况产生。同时山的棱线很自然的划分出两个区块,构图的变化也就更多样化。
 延伸感与画面平衡,可说是构图的最基本观念,同时也可适用于各种型态的摄影。当然人像摄影也可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  人物为主体,红砖柱往左方延伸,这是很标准的延伸构图。如果想再多点元素的话,画面中的人物可以略为举起左手,利用手指的肢体带些表情进来。前些时候到三峡李梅树先生纪念馆欣赏画作,发觉这些艺术创作可以说是摄影构图的绝佳参考书,虽然是画作,但是相当能够跟摄影的构图相互印证。其中人物的部分,李老先生相当能够以手指作为肢体表情的延伸,我想人像摄影同样也不能忽略这个要素。   上面这张的构图原理跟第一张差不多,只是右方的红砖墙上有光影,画面看起来比较有变化。摄影者同样可以引导Model做些肢体动作,让主题更加活泼。
  此外,除了延伸感之外,摄影构图最重要的要素首推平衡。前面两篇提到许多分割的观念,都必须要在平衡构图的基础上发挥。至于如果平衡,当中可以有无限多种的巧思。换言之,摄影过程中所有的景,包括人物、山峦、水流、花朵,甚至是景深等等,都是可以表现构图平衡的摄影元素。
 撰写这篇文章之初,其实没有刻意拍下哪些相片做为相关的说明,因此相片很容易有些重复。这张合欢山的相片相信也出现过不少次,不过这张相片可以讲解的地方很多,虽然未必是佳作,但是用来做解说是相当合适的。这张相片的元素很丰富:具有延伸感的步道、步道视线尽头的人物、远方肌理分明的山峦、蓝天以及饶富变化的白云。   这样图解应该可以看得出来构图的延伸与平衡。虽然假使少了画面中的人物,这还是一张构图完整的相片,但是人物所在的位置,是整张相片构图平衡的最重要元素。如果人物穿的衣服是红色的,效果将会更为明显。所以每次上山或是出游,都会笑说请大家穿红色的衣服,尤其山岳摄影拍摄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这张我另外再讲些测光的技巧。在相片的左下角,有显示这张相片的光圈以及快门还有ISO。通常拍这类全景相片,尽可能运用较小的光圈,可以让细节的呈现更加清楚,蓝天的表现也会更漂亮。但是运用小光圈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暗部的细节呈现有可能会比较弱,如果要兼顾暗部,那么蓝天与白云的部分可能会产生过曝。要是使用较大的光圈,虽然有可能兼顾暗部与蓝天的呈现,却容易牺牲掉影像细节的表现。所以我把ISO调高到200,希望能够突显暗部(山峦背景)的细节,让山峦的肌理同样也能表现出来。ISO调高了,当然我也就比较能放手使用较小的光圈,得到比较适当的快门速度。

  构图真的很主观,同样的构图方式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能够接受。我所提供的构图心得主要还是属于比较公式化的常用构图模式,而绝大多数的构图大体上都不会超过这些范围。因此构图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测光、影像后制(数字暗房)、影像呈现的方式等等,其实都是以构图为基础。摄影的构图是减法,因此构图的时候尽可能消去不必要的杂景,多突显主题,相片自然就会生动。
 这张相片同样是以延伸式构图来着手,大概可以拆解成下图。   这也是一种延伸式构图,不同于上面一张,这张少了人物,加上半逆光摄影,前景与天空光线反差过大,所以就逊色许多。   如果把上面那一篇做些延伸说明,那就是对于周遭景物的观察力。多拍多看,观察力自然可以进步。这张相片在构图之初,首先我看到的是阶梯所构成的图形以及延伸感。其次这里正好是一条弯道,而弯道的另一边并没有其它的杂景遮蔽,再来当然就是人物。  阶梯所构成的图形,以及弯道所形成的延伸,要表达这条步道的特色已经足够。不过习惯上我还是希望能够有人物衬托,将相片切割成九等份,人物放在左上方的井字交点附近,这个焦点正好是表达整个延伸感最适当的地方,整张相片的构图除了四平八稳,也能把空间立体的感觉显现出来。  或许大家会觉得,拍一张相片要想这么多,等到要拍的时候可能已经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除了理论之外,多拍多练习才是最重要的。透过多多练习,构图的观念就会融合在自己心里,并且在最自然的状况下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