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凤黄梅戏男女唱:“分层”教学案例对比分析(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0:20:29

位育初级中学郑育丽2005.1.16

一、背景

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初中学校除了少数学校是择优招生,学生素质相对较好较整齐之外,其余的学校一般都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现行政策规定不能按学生差异分班。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目前的初中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

二、案例

案例1、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03学年第二学期,教导处对04届初三年级8个班的学生按各学科的总体认知结构重新组合:

学生层面:从各学科的总体情况进行划分为4个层次:

A层次两个班,每班60人,A层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专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有兴趣,学有余力,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B层次:两个班:每班60人,B层学生:学习基础好,上课专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主动,有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待提高。

C层次:两个班,每班56人,C层学生:学习有一定基础,学习兴趣虽不高,上课尚能注意听讲,能较好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完成作业,有一定的学习愿望和较好的学习习惯,但自控力不够,有时缺乏学习主动性。;

D层次:两个班,每班30人,D层学生:学习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够专心,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习惯差,缺少家庭辅导、督促条件。

时间: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

内容:一周新知识的巩固、拓展、变式。

教师层面:分为以上四个层面

案例2、两个教学班进行小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04学年第一学期,教导处对初预、初一、初二三个年级实施对同一个教师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按不同学科,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层面:

A层面:班级的前三分之一,B层面:班级的中三分之一,C层面:班级的中后三分之一。

时间时间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

内容:一周新知识的巩固、拓展、变式。

形式:对任课两个教学班学生按语文、数学、英语进行以上层面的划分,求大同存小异,尊求学生的愿意。采取散布式编排,避免波动太大。

案例3、“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

     上课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要求不同进行授课,使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创设不同类型的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适当增加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照顾“吃不饱”的学生,从而达到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既因材施教,又照顾了和恢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锻炼和造就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教师队伍.

操作步骤如下:

①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自主定层。

②对于不能准确定位的少数同学,综合其入学情况、当前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通过面谈,教师再次进行隐性调整。

③通过个别告知的办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层次和目标。

④学期期中、期末结束,学生自我小结,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后退的,提醒,查原因,矫正补救,鼓励前进。

在教学中采用隐性分层,将学生的自主定层与老师的隐性分层相结合,既尊重了学生意愿又避免了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自己、出现低估或高估的情况,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

三、案例分析

案例1分析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对整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大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的弊端:大调整分层“走班” 分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负担: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的因素学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一定的伤害,从而想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的愿望的实现的程度很低。

    家长的疑虑: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对家长来说是“没了面子”。

    教师的忧虑: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保护”之下,任课教师又不能保证全员性管理,学生将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无法连续地跟踪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的状况。

综述:各个层面上都反应出波动太大。

案例2分析

     对所教两个教学班学生进行小调整的跨班级分层“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与案例1的共性是:

  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共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差异,主要表现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方面。因此,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搞“一刀切”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样会使一些后进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会出现忽视优等生的现象。因此,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既可让优等生为后进生提供智力刺激,使后进生学有榜样,变得积极起来,也可让优等生在给差生的辅导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更加巩固,进一步深化。这种互动就来自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更应适应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不同之处是:它减少案例1中的弊端,采取小范围散布式编排,避免波动太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层要求在实施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学习坡度与学习方法,实则上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本的操作方式是“合——分——合——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层面、B层面、C层面然后对A层面、B层面、C层面的教学活动有分有合,分合结合,其结构程序如下:“动”是直接教学,“静”是间接教学。

这样结构的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

⑴程序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而学习新知、应用新知和调控新知,逐步向前推进的。

⑵针对性。从纵向活动过程看,A、B、C三组都是有序,从总体上看,都是针对A、B、C三组学生的学习实际而进行的。

⑶灵活性。即分合式结构的具体内容,应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而灵活运用,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实践证明,分层递进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

案例3分析

1. 班内隐性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不是复式教学,也不是按学生基础知识或分数分层次编班的、只抓“尖子生”的教学方式,她是适应任何学校随机编班的,在形式上与常规教学没有冲突,但在内涵上却有很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效果上大大优化于常规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所谓“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几个层次的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大纲的要求,设计成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发展智力,丰富情感。使其全面发展,普遍发展。

    整节课分三个层次:从基础到能力层层递进,问题设计: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由难到易,层层转化,步步揭谜,并且每一道题都是上一题的变式,而解决它就是再把它还原为上一道题,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教学在变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变更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三个层次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等能力,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分层,这个分层有两种含义:

一是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分层,即根据每堂课的教材内容,按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的层次,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时的难易,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各种层次的、程度不同的问题情景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逐步练习、思考和自觉学习,逐步实现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使课堂形成几次反复、螺旋式上升的格局。

二是对学生分层(不公开地),我们知道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基础、素质素养、情感体验、行为习惯都不尽相同,不论是一个学校,还是个班级,只要不是按程度编班和招生,学生间总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如何面对全体、全面提高的问题,是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带来的“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受到批判的根本原因的所在,也是自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则以来,在班级教学中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难题,更是我们当前推行素质必须攻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课题对学生分层的目的,就正是以这个难题为切主点,试图探索在随机分班的情况下,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较好方案。

2.措施:

设计练习题时,第一层练习的题目,是把教材的最基础的内容改造成探索性问题。重点考虑让C层学生能够接受,兼顾A、B层学生的查漏补缺和探索性诱导,同时对全体学生渗透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复习课则用第一层练习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让A、B层生夯实基础,让 C层学生查漏补缺),这一层练习题一般设计为客观题,大多数学生用三、五分钟能够完成并产生猜想。

第二层学习是引导学生尝试的问题,属于“理解”和“掌握”层的基本练习,设计时则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按大纲要求,把应当涉及的基本运算、基本推理、基本辅助线、教学方法、理解的基本规律、基本步骤、公式的基本变形、知识的基本应用及基本变式编成二、三道主观题,这些练习题要求反映普遍性,体现基本方法、步骤、规律和应用范围,必要时还要暴露学生通常可能产生的知识“盲点”,题量以B层学生10分钟左右完成为准。

第三层的练习的目标是运用和变式训练,一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决定是否设置和所设练习题的难度,基础好的班可以每堂课都有,并且可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重点解决教材的前后联系、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办法、技巧,为什么做这条辅助线、作这样的变换,为什么会用这个公式等等)、进行变式训练以及问题的规律性探索;中等班级也可以设置这种练习,只是要把握适当的难度;基础较差的、甚至于中等生都不多的班则在开始时不必设置第三层练习,经过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更多的时间逐步提高后,再由易到难地、逐步的增加这种题目,使学生逐步达到A、B层次。第三层练习的目的以主观题为主,一般是一、二道,时量以A层学生10—15分钟能完成或讨论后能完成为度。最后是达标练习,主要是课余的巩固练习题,以覆盖每天新学习的内容为主,要主、客观道型兼顾,各层次的要求也要兼顾,还要配置适合学生现状的思考题,时量以本班学生在30—40分钟内完成除思考题外的练习题为度。

一层问题引导自学探索基本知识 ;二层问题引导学习基本技能与方法;

三层问题引导变式与创新

一、 从基础知识出发,导入新课: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启动思维的闸门。

二、引导进入第二层

第二层问题融入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导入第二层,二层问题教学是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发现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通过该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因此该层教学尤其重要。三个题目设置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这样学生不会感到题目艰深,且每个问题解决都能“水到渠成”而非“神来之笔”。

三、做适当变式与延伸,导出第三层

第三层问题在变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变更问题,角色转换了,学生变成了命题人,大大激发了兴趣,通过这种自我创新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两点启示

1、 分层教学必须解决地问题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编写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分层教学必须具备地前提:

最重要地前提就是师资。无论向何形式地分层教学,其成功与否都与师资水平有密切联系。分层教学更需要业务强、责任性强、有奉献精神地教师。

为了帮助新参加“班内隐性分层的教学模式”的老师把握好教材和课堂,组织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分层教案的编写》,有了参考资料后,教学中就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了。

   案例2与案例3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的统一,更可以发挥两者优势,效果更明显。